跨國企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1 04:10: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跨國企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跨國企業

跨國企業營銷戰略分析

跨國企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各地區的資源配置不再受到國界和地域的約束,它們在全球范圍內尋求著最優化的配置方式和高水平的配置效率,呈現出世界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的局面。所以,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漸走向國際舞臺,參與全球競爭。對于新興市場跨國企業而言,如何選擇合適的營銷戰略顯得尤為重要,而全球營銷作為一種全新的營銷理論和戰略架構,已經成為指導新興市場跨國企業成功邁向國際化道路最重要的理論依據。全球營銷的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教授Levitt(1983)提出,即在不同的國家以相同的價格水平和促銷方式,通過相同的分銷渠道,銷售相同的產品。文章包括了全球營銷的兩個基本假設:國際市場的同質化和顧客偏好的一致性。時至今日,關于全球營銷的內容通過學者們的孜孜以求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完善。關于全球營銷戰略的觀念總括起來有三種觀念:標準化觀念:以Levitt為代表的標準化戰略成為全球營銷戰略的組成部分。標準化觀點認為通訊和交通的飛速進步已經使全球市場出現同質化趨勢,另外不同國家的消費者具有相同的需求偏好。因此,企業應該通過制定標準化戰略獲得規模效應,包括批量生產高質量低成本的標準化產品、制定價格、促銷、渠道的標準化結構、管理職能上的統一標準,等等。適應性觀念:包括產品適應性戰略、定價適應性戰略、促銷適應性戰略、渠道適應性戰略等。就產品適應性戰略而言,公司可以根據各個國家的特殊情況對產品和戰略進行修正,以擴展本土市場基地和開發新的細分市場。企業有必要將價值鏈中采購、生產、研發等各項具體活動根據比較優勢在全球范圍內進行配置,發掘要素成本差異,從而協調各市場的活動來構筑跨國企業的競爭優勢。整合觀念:標準化和適應性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企業應該在兩者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成功的關鍵是要同時進入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市場以獲取競爭力量,并且在這些市場上對競爭活動進行合理有效的整合。

一、全球營銷戰略的演進

綜合大部分學者的觀點,全球營銷戰略的演進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出口營銷作為全球營銷的起步階段,它為企業的后續國際化進程奠定了基礎。出口營銷指的是將本企業在國內生產的產品直接或者間接地以出口方式銷售到國外。這種營銷戰略單純著眼于產品輸出,而生產要素的配置仍然局限于國內。一般的情況是企業在國外僅僅設立分銷機構,投資、研發、生產等活動均在國內進行。事實上,出口營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不僅要受到東道國消費者偏好的影響,還要受到國外政府貿易保護主義的抵制和國外有力競爭者的挑戰。隨著出口營銷的弊端日趨顯現,企業開始尋求新的營銷戰略。多國營銷戰略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當時日本在出口上占據優勢地位,使得日本貿易順差加大,與其他國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貿易摩擦,出于避免甚至消除這些摩擦的目的,日本企業開始在國外尋找生產基地,多國營銷戰略由此產生。它建立在對國家或區域差異深刻認識的基礎上,推行“多國設計、多國生產、多國銷售”的新營銷觀念,企業往往集中力量進入各國,開設新的分廠或子公司,建立新的營銷機構,擴充海外市場與銷售。主要特點:(1)目標市場多國化;(2)營銷決策分散化;(3)產品生產差異化;(4)資源配置當地化;(5)營銷策略組合差別化;(6)營銷績效考核當地化。誠然,多國營銷戰略能夠更好地滿足東道國消費者的偏好,更快地響應東道國市場的變化,更好地化解與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但由于市場過于細分,往往導致生產成本上升和管理費用增加,規模經濟因此被削弱。隨著跨國企業全球營銷活動的深入,學者們提出了全球營銷戰略,指企業通過全球性布局與協調,使其在世界各地的營銷活動一體化,以便獲取全球性競爭優勢。全球營銷有三個重要特征:全球運作、全球協調和全球競爭。因此,開展全球營銷的企業在評估市場機會和制定營銷戰略時,不能以國界為限,而應該放眼于全球。實施全球營銷戰略的企業以國際需求為導向、在全球范圍內制定營銷戰略并進行產品開發、生產、銷售、投資等一系列活動。

二、全球營銷戰略整合模型

關于全球營銷戰略的研究,學術界做出了許多努力。Cavusgil和Zou等(2002)在對先前學者關于全球營銷戰略的研究成果進行完善和補充的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正式提出了全球營銷戰略整合模型(IGMS)。該模型從資源基礎理論出發,提出了全球營銷戰略選擇的組織內部驅動因素:市場導向、管理導向、組織文化、組織能力、國際經驗;從產業組織理論出發,提出了全球營銷戰略選擇的外部驅動因素:市場因素、成本因素、競爭因素、技術因素、環境因素。另外,作者將全球營銷戰略進一步細分為八個子戰略:全球市場參與程度;產品、促銷、價格、渠道的標準化程度;市場活動的集中程度;市場活動的協調程度;競爭活動的整合程度。該模型通過實證檢驗得出以下結論:全球營銷戰略模型對企業經營業績存在積極的營銷,并且各種內外部影響因素的程度各不相同,跨國企業可以依照統一的戰略分析框架制定合適的全球營銷戰略。

三、結論

查看全文

跨國企業跨文化企業管理研究

摘要: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增長,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跨國企業建設發展得到了質的飛躍。跨文化企業管理作為跨國企業經營管理過程的重中之重,是一項必不可缺的關鍵內容,直接關系到企業和諧穩定地持續發展。因此,跨國企業在面對內部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管理工作,要充分發揮出跨文化企業管理措施的作用,結合自身實際經營管理情況和人才需求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企業跨過經營持續發展戰略,確保能夠有效消除跨文化沖突,實現企業內部的跨文化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跨國企業各項工作順利地運營開展。文章對跨國企業的跨文化企業管理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跨國企業;跨文化管理;文化沖突

當前是一個經濟全球化時代,跨國企業發展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跨國企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脫穎而出,就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和影響,高度重視內部不同地域文化所帶來的管理問題。跨國企業需要樹立起先進的管理理念,通過科學的跨文化管理方式,促使企業內部不同背景文化得以和諧共存,有效創建出良好的企業內外部環境,實現來自不同國家地區文化的融合與發展,這樣才能夠避免文化沖突現象的發生,影響到企業正常的運營管理。

一、跨國企業的文化特征分析

跨國企業的企業文化具有明顯的多元化企業屬性,與經濟市場一般企業的內部文化體系相比較,跨國企業除了具備一般企業的文化基本屬性,同時還包含了屬于自身的企業文化特性,主要包括了以下幾方面內容。1.跨國企業的多元化價值觀與信念。相較于市場一般企業,跨國企業通常由各個國家地區的工作人員構成,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員工有著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和信念結構,這也直接決定了跨國企業員工會有著自身的不同需求特點。因此,這無疑會進一步加大跨國企業對員工的管理難度,企業更需要建立起統一而包容的企業內部文化,實現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發展。跨國企業員工在形成超越不同國家民族文化的價值觀念后,仍然會保留自己基本的價值觀和信念①。跨國企業管理部門需要在在尊重員工信仰文化的前提下,積極構建出先進的共享文化體系,加強全體員工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實現不同地域背景文化的有效融合。2.跨國企業復雜的經營環境。同一般企業相比較,跨國企業的內部經營管理環境更為復雜,企業內部成員無論是在管理目標期望上,還是在管理組織協調與經營價值理念上都具有較為顯著的差異,一旦這個差異變得越來越大就會造成跨國企業經營管理過程文化沖突問題的發生,不利于企業作出最佳管理決策。當然,文化差異問題的出現也會一定程度增多企業內部“腦力風暴”的機會,促使更多新鮮想法和觀點的產生,這樣也能夠有效提高企業科學決策力,幫助跨國企業獲得更多的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出跨文化員工的價值作用,增強企業經營管理過程的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能力。3.跨國企業員工行為方式的沖突性。眾所周知,跨國企業內部員工往往會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他們雖然處于同一個企業文化背景下,但是仍然或多或少的會保留自身民族文化特征,這也促使了員工之間有著行為規范與習慣是互補的[2],而有些行為方式則會造成相互沖突矛盾問題。例如,日本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對于單詞“OK”的運用通常表示聽清了,而至于是否會根據對方要求進行辦事則不能一概而論了。美國人對于單詞“OK”的運用通常表示直接同意的意思,會按照對方表達出來的意見和想法進行辦事。因此,不同背景文化下的員工在行為方式上會存在的一定的差異性,這會造成企業內部員工沖突問題的發生,引發不必要的糾紛,不利于跨國企業構建出和諧愉悅的內部員工交際關系。針對于此,跨國企業必須強化對員工行為方式沖突的科學管理工作,有效消除日常行為方式沖突問題。4.跨國企業文化認同與融合的過程性。相較于一般企業,跨國企業文化形成和構建將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導致這種情況的最大原因是跨國企業內部存在著較大的文化差異。來自不同國家的員工屬于自己的背景文化特征,要想確保他們真正融入到跨國企業這個大家庭中,需要加強員工之間相互了解與認識,最后在長時間相處下產生相互關心與認同,促使不同地域文化在企業內部環境下的相互融合,打造出嶄新的跨國企業文化。跨國企業構建屬于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通常要經過以下幾個步驟:文化接觸→文化選擇→文化溝通→文化認同→完善文化。整個文化認同與融合過程需要跨國企業管理部門花費較多的時間和成本,這也是每個跨國企業所要付出的全新文化構建代價。

二、跨國企業在跨文化企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查看全文

跨國企業物流客戶論文

1.充滿潛力的市場――跨國企業物流客戶

中國的物流市場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年均的增長速度達到25%,這主要由多方面的因素驅動的。從總體來講,在中國物流費用代表了零售產品價值的10%,而在美國這一比例只有3%,這樣高的物流費用驅動各方通過外包物流實現規模效益和專業服務。中國物流市場的快速增長同樣在物流提供商的發展中得到印證,在過去的三年間,眾多物流提供商的增長都超過了30%。

而在整個快速增長的市場中,跨國企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驅動因素。他們當中的眾多企業將中國作為他們亞洲甚至全球的制造中心,這改變著整個物流市場的需求情況。在華跨國企業的物流外包比例遠遠高于國內的企業(見下表),而他們無論是在整體物流運營,還是在物流外包上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做為物流提供商,只有針對這些特點,設計自己的網絡、服務、市場營銷手段并培養相應的能力才會贏得這些跨國企業物流客戶。

2.跨國企業物流客戶――物流運營特點

與國內的企業比較起來,跨國企業在物流運營上有自身的特點。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國際進/出貨流的比例高于國內的企業,特別是在進貨流上,這主要是由于由其國際化的采購、生產和銷售模式所決定的。

查看全文

跨國企業業財融合建設分析

一、業財融合概述

業財融合就是這樣一種從企業的財務管理往業務環節延伸的方式,這種方式的變化要求在業務管理的流程中融合財務管理的思路和要求,業務部門要從市場需求出發,梳理業務管理要素、邏輯、層次和業務流程,讓財務介入到公司經營從規劃設計開始,到采購管理、產品開發及最終市場營銷等各個方面,將財務管理的要求嵌入到業務流程的各個環節中去,滿足財務管理關于風險控制和信息收集的目標,保證基礎數據在業務和財務方面的一致性。同時,在日常財務管理活動中也需要充分考慮業務部門實際管理的需求,站在業財融合的視角,從財務管理的立場給業務管理提供優化建議,促使其優化完善。只有在考慮財務管理基本要求的同時再充分結合業務管理的需求,才能最終實現業務與財務的融合管理。

二、實施業財融合的意義

財務管理與生產、營銷等其他職能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這個目標,必須要求財務部門與其他各個部門之間緊密合作,才能發揮企業的整體力量。在當今這個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企業經營環境日益復雜,商業模式不斷更新,業財融合就顯得尤為重要。(一)全程參與管理防范經營風險。隨著經營管理模式向多元化轉變,企業發展中所面臨的風險也在不斷的增加,而這些將體現在財務報告最終的數據上。一旦等危害發生再回頭找原因,企業將會在可能一開始并不十分嚴重的問題上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如果財務人員可以全程參與,與業務部門協同作戰,把握資金、采購、銷售等重要的業務環節,對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從源頭進行監控,就可以保證企業的正常運營,從而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二)盡量規避財務數據滯后性。傳統的會計核算中業務部門所采集到的信息并不是完整的信息,僅僅是描述企業經營實踐中的事后信息,而更多關于供應商、客戶等隱含在業務價值上的信息,傳統會計根本不予理會。這逐步造成了會計遠離業務流程,而當前的財務報表、分析都是月底結賬后,存在一定的滯后性,使得當業務發生實時信息時,會計信息無法及時披露。其背后暴露著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會計對于業務的實時控制嚴重缺乏,會計的監督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的發揮。市場瞬息萬變,機會稍縱即逝,管理層需要及時做出正確的決策,只有業務與財務互相共享信息,雙方才能及時得到所需的分析數據,為管理層的正確決策提供。(三)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利潤是經濟行為追求的目的,業財融合后的財務管理是對于企業價值的管理,企業通過業財融合可以在每一個業務流程環節插入有效的控制,進行科學合理的價值分析,在第一時間將管理信息向財務部門反饋,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濟價值,實現真正的降本增效。

三、跨國企業業財融合的阻礙

(一)管理觀念不同。公司內部各個職能部門眾多,每個部門都存在不同的立場,這種沖突,在業務及財務的兩條主線上顯得尤為突出。不同部門管理者的角色差異造成了雙方在管理意識上必然存在矛盾。來自于業務部門的管理者,由于自身的職業屬性,更多的關注產品的設計、質量、服務及客戶滿意度等要求,會更加希望加大投入或通過嘗試突破公司制度底線來滿足業務發展的需要。然而財務部門受國家法律法規及公司內部制度的約束,更多地強調對業務部門的管理和監督,對業務活動的理解和支持不足,忽視了業務部門的服務和指導。管理觀念的不同,會容易導致業務部門對業財融合工作產生抵觸情緒,不配合甚至拒絕接受由財務部門主導的業財融合項目。(二)標準多元。跨國公司一般規模較大,業務種類多樣,并且遍布全球。不同的業務部門在管理方式和數據的提供上都有自己的偏好,所需的數據及核算方法也互不關聯。銷售部門的數據一般按訂單合同簽訂的時間歸集,財務部門則是以發貨時間作為收入依據,這種數據核算方法的不同會導致最終流向財務部門的會計數據出現根本的差異。財務部門需要對業務數據進行二次處理才能滿足報表披露的要求,這不光增加了工作量,還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對于由財務部門修正過的數據得出的結果,業務部門的認可度并不高,對財務人員參與業務工作也不能正確理解。在財務管理上,同一集團下雖然有統一的財務制度和規則,但是不同國家對于制度的解讀也不一致,在實際操作時差異較大。同時由于文化差異,很多數據在表達的規則上也呈現出不同。例如員工姓名,對于一個跨國公司,中國員工的姓名一般以漢語拼音的形式記錄,但是中文的同音不同字會使得不同的員工在英文系統里顯示同樣的名字。這些由于標準不同造成的差異,都增加了跨國企業業務融合的難度。(三)信息孤島。業財融合的實施需要搭建大數據、多維度的管理會計體系,面臨的將是比傳統的管理會計增多數倍的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體系。由于財務本身并不會產生數據,財務報告中的所有數據均來自于業務部門,在傳統的管理模式下,業務數據僅僅表現為按照財務會計的要求的簡單匯總,很多對于財務報表有解讀意義,并且可以給管理層提供決策依據的表外信息沒能真正反映在上述的數據中,依然需要依靠手工方式進行交互,會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由于跨國企業體量大,公司日常經營管理中往往會涉及很多管理系統,不同的軟件會使得不同部門間的管理數據信息不能共享,生產、銷售、管理所需的數據出現脫節。業務數據不能通過系統自動生成財務數據,財務數據也不能有效的回溯到相關業務活動,信息交流的一致性無法得到保證。在企業管理實踐中,業務與財務管理的天然鴻溝使財務部門往往處于信息孤島,無法真正的進行業財融合。(四)內控制度不完善。由于傳統財務會計人員知識結構的單一,經營環節中處于事后參與的階段,僅僅依靠工作中對于業務的理解,很難將業財有效的銜接。如果不能在日常經營活動中貫徹財務的管理理念,業務活動的每個階段沒能進行有效的財務控制,那么,由預算控制、審批控制和核算分析組成的財務管理體系將流于形式。對于處在信息處理最后階段的財務部門來說,缺乏對于業務前端數據的控制和審核,就不能將管理層的決策貫穿于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部流程,這給企業的經營帶來了一定的財務風險。同時,企業的市場競爭環境和生產經營環境變化復雜,管理層的經營決策必須仰仗于管理會計提供數據信息的準確性,如果由于業務信息數據整理和傳遞過慢,企業的經營環境已經發生變化,提交的管理會計信息不能與企業當前及未來的經營環境相符,可能會導致管理層的錯誤決策。這些都使得業財融合實施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查看全文

跨國企業營銷作用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跨國企業越來越多的使用電子商務技術進行全球市場營銷,而信息內容和渠道的多元化把市場營銷帶入了整合營銷傳播時代,營銷重點從產品轉向顧客。

關鍵詞:電子商務跨國企業整合營銷傳播

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給跨國企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對跨國企業的全球營銷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電子商務出現以后,跨國企業的這種變革要求顯得更加迫切。一方面,電子商務有助于跨國企業實現價值鏈活動全過程的低成本資源調配整合。電子商務的應用使跨國企業能夠在短時間內對所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橫向比較和縱向分析,實現企業全球資源低成本調配整合。電子商務平臺有助于跨國企業實現與客戶的實時雙向溝通,提高客戶滿意度。與傳統的營銷模式相比,電子商務打破了以往顧客單向被動接受信息的局面,實現了企業與市場之間的雙向信息流動,新鮮的市場信息源源不斷的流入企業,使跨國企業可以根據不同市場的差異化需求及時做出反應。

整合營銷傳播(IMC)

根據舒爾茨教授本人的定義,“IMC是把品牌等與企業的所有接觸點作為信息傳達渠道,以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為目標,從消費者出發,運用所有手段進行有力的傳播過程”;概括地講,IMC是為開發出反映經過一定時間可測定的、有效果的、有效率的、相互作用的傳播程序而設計的。

整合營銷的關鍵在于營銷活動的中心由產品向顧客轉移。舒爾茨認為:對于營銷組織的最大的挑戰是更多的去理解他們的客戶和潛在客戶的需求。在早期,市場發展的競爭階段,企業只需要知道他們的產品經銷渠道和價格;但在一個競爭市場環境,企業更需要知道誰是他們的客戶,他們希望從企業得到什么等等,企業營銷必須從原來的營銷4P轉向5R,既Relevance(關聯)、Receptivity(感受)、Responsive(反應)、Recognition(回報)和Relationship(關系)。簡言之,營銷必須從以產品為中心的方式轉向以客戶為中心的方式,這也是整合營銷的精髓所在。

查看全文

跨國企業管理創新論文

1我國跨國企業管理的與創新

在技術、知識、產品的創新速度不斷加快的情況下,企業管理創新是企業高管層面進行的一種變革管理方式的嘗試,目前看來,我國企業管理創新主要存在十個大趨勢,也是企業管理主題的某種轉變:一是從著眼于利潤最大化到專注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往不少企業都將利潤最大化作為唯一管理主題,所以很容易鼠目寸光,漸漸就被市場淘汰,因此而夭折的企業不在少數,所以,目前的企業開始將管理重點放在可持續發展上,更為注重成長持續性的問題;二是從要素競爭向運營能力競爭轉變。企業運營能力的重要性在今天越來越明顯,特點是生產上根據顧客需求確定產品批量、提升服務質量,營銷上以顧客為中心,組織上注重資源杠桿優勢等;三是企業合作模式從一般模式發展到網絡組織、供應鏈協作、虛擬企業等模式上;四是人力資源的重要性開始受到廣泛關注,員工的技能與知識成為重要的資源;五是考核方式從單一績效考核發展到全面的績效管理;六是信息技術獲得更多關注,逐漸改變了企業運作方式;七是產品為中心與顧客導向交織發展;八是企業從對自身利益的片面追求向更多地履行社會責任發展;九是創新管理方式成為普遍受重視的問題;十是管理制度與管理創新的并舉正日益明朗。當然,以上所述是世界范圍內的企業管理發展趨勢,當然以世界排名靠前的多數跨國企業為主要代表,在我國的跨國企業中,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仍處在探索階段,以上的十個趨勢我國的跨國企業也有涉及,但相對來講程度仍然參差不齊。不過,對于我國跨國企業來說,還是有一些管理創新方面的經驗可以借鑒,筆者正是試圖通過對此進行分析,總結出我國跨國企業管理創新的基本要素。下面簡單介紹一下筆者的研究對象: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以生產、銷售通信設備為主,屬于一家民營通信科技公司,總部在廣東深圳,1987年成立,華為產品及解決方案目前已在全球超過一百七十個國家受到應用,服務于全球前五十強運營商中的四十五家及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在2014年《財富》雜志評選出來的世界五百強中,華為排行第二百八十五位,跨國指數42.08,超過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一百強的平均跨國指數,也是筆者所選的三個研究對象中跨國指數最高的一家。

2我國跨國企業管理創新的基本要素與理論模型分析

2.1我國跨國企業管理創新的基本要素

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海爾集團公司、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參考有關學者對此類問題的研究方法,筆者將研究維度確定在管理創新的基礎、管理手段的創新、管理任務的創新、管理目的創新四個方面。經過對相關資料進行整合、分析和歸納,也經過對相關研究的學習與分析,筆者認為,在對我國跨國公司管理創新問題進行研究時,應考慮到以下要素,包括動因、主體、最終目的、直接目的、活動過程、措施、系統性、智能型、市場性、創造性、動態性、效益性和風險性等。在此基礎上將研究對象在研究維度上的特征概括如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管理創新的基礎有三點:一是知本主義,人事考核決定人才競爭及淘汰方式,價值分配上鼓勵員工持有股份。二是與員工之間是事業共同體及利益共同體的關系。三是強調奉獻精神、敬業精神、團隊精神和責任心的重要作用;管理手段方面有四點創新:一是著名的華為基本法。二是技術創新。三是分權化、扁平化、矩陣式組織結構。四是管理變革的持續推進;管理任務創新方面,華為依據產品市場擴大化進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分成四個階段;管理目的方面,華為特色有三點:一是企業愿景方面通過自身的存在豐富人們的生活、經濟、溝通發展。二是企業使命方面以實現客戶夢想為追求。三是以客戶需求為主、共享價值鏈利益為發展戰略。海爾集團公司管理創新的基礎有三點:一是人是核心。二是保障員工的物質生活不斷提升。三是注重創新,強調核心價值[3];管理手段方面,海爾強調企業文化和“今日事、今日畢”的企業制度;管理任務方面,海爾集團注重高效管理,注重凝聚不爭而勝的競爭力;管理目的方面,海爾集團以敬業報國、注重社會責任為企業使命,以打造海爾成為世界知名品牌為企業愿景。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創新基礎有三點:一是多形式、多層次、全員性培訓制度。二是人性化管理制度。三是為員工、客戶、社會創造價值;管理手段方面,TCL集團強調逆向創新,這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創新范圍不僅局限于外圍技術,也涉及核心技術,不僅局限于技術創新也涉及系統創新;管理任務方面,TCL集團分內外兩個戰略,分別是建設現代化企業制度及國際化發展;管理目的方面,TCL集團以不斷提高企業國際化程度、建立技術優勢、技術創新的全球化企業為目標。通過對三家企業這四面的各項要素特征加以分析,可以歸納、總結出跨國企業管理創新的影響要素:首先,在管理創新基礎上,可從管理的基本形式、人性角度、思想原點三個方面加以概括,管理基本形式要素指管理主體對于員工的影響、全員培訓及價值分配制度。人性角度包括追求誠信、與員工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思想原點則是指企業的經營理念、核心價值、管理核心;其次,在管理任務上,跨國企業的創新要素包括促使員工協調、積極工作以便達到企業目標,實施高效管理、完善公司治理,注重戰略創新,企業培訓;第三,在管理手段上,跨國企業的創新要素包括創新管理模式、依靠企業制度的建設、以企業文化作為主要手段。綜上,通過挑選代表性個案進行綜合分析和概括的方式,我們大致可以總結出我國跨國企業在管理創新方面的基本要素,雖然不能說所有的跨國企業都具有這樣的特征,但總體上來說,這一結果能夠代表我國跨國企業在管理創新方面的一些探索及成果,也反映了我國跨國企業管理發展的某種趨勢。

2.2跨國企業管理創新的理論模型

查看全文

深圳跨國企業國際稅收風險研究

摘要:深圳企業“走出去”時間早、規模大、涉及范圍廣,本文對深圳跨國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的規模、行業分布、經營狀況現狀進行了描述,對深圳“走出去”企業所面臨的稅收風險進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防范國際稅收風險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跨國企業;國際稅收風險

中央提出的“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為企業開展全球運營注入了新動力、提供了新機遇。深圳企業“走出去”時間早、規模大、涉及范圍廣,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布局開拓國際市場、利用國際資源已經成為發展新常態。統計數據顯示,到2016年底,深圳的涉外企業共有10455家,范圍覆蓋13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對外投資企業4764家,境外設立企業(機構)5691家。在“一帶一路”倡議的驅動下,深圳跨國企業的對外投資正在逐漸形成生產要素跨境自由流動、資源全球高效配置、國內外市場深度融合的開放型經濟模式,企業面臨的國際稅收風險也日益嚴峻。

一、“一帶一路”背景下深圳跨國企業“走出去”現狀

近年深圳跨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對外投資總額、新設項目和增資項目數量均呈現強勁的增長勢頭,反映出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及企業對外投資能力的提升,企業對外投資平臺的選擇范圍開始有所擴大,在“一帶一路”沿線對生產要素進行全球配置成為越來越多深圳本土企業的選擇。2009-2016年,深圳市經核準境外協議投資總額由4.1億美元增至2015年的215.2億美元,而2016年為147.37億美元,實際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為92.94億美元,同比增長81.26%,實際投資仍呈高速增長態勢,占廣東省的44.93%,占全國地方的6.25%,在全國各地方城市排名第4。深圳跨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承包工程項目覆蓋“一帶一路”沿線的36個國家。2016年,深圳跨國企業經核準備案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中的23個國家(地區)直接投資設立了69家企業(機構),與2015年相比增長幅度達4.55%;境外協議投資總額23.97億美元,與2015年相比增長幅度達32.87%;中方協議投資額15.18億美元,與2015年相比增長幅度達10%。2016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訂的合同數量新增377份,其金額達88.69億美元,新簽訂合同金額占合同總金額的46.70%;完成營業額79.98億美元,占營業額總量的50.05%。同時,深圳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區建設穩步推進,深越合作區、中白工業園物流園區正在建設中,印尼合作區已簽訂合作框架。以實體數量為指標,批發和零售業是深圳境外設立投資企業(機構)的主體,但制造業有新的變化趨勢,2015年的對外投資總額中,制造業的投資占比為3.97%,2016年上升至19.68%。國際產能合作成為深圳境外投資的新亮點;從深圳“走出去”企業境外享受協定情況看,2016年,深圳企業享受稅收協定待遇的數量排名前五位的分別為印度、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格魯吉亞和哈薩克斯坦,這些都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的國際貿易市場國家。其中,深圳市企業在印度享受稅收協定待遇的企業最多,共有63家;排在第二至第六位的為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格魯吉亞、哈薩克斯坦和烏克蘭,分別為36家、25家、19家、19家和16家。2016年,深圳企業擬享受稅收協定收入金額合計80.85億元,享受稅收協定待遇減免稅額合計14.26億元,特許權使用費與營業利潤為主要享受稅收協定待遇的所得類型,兩者享受協定待遇減免稅額合計占比79.94%。

二、深圳企業跨國經營與國際稅收風險分析

查看全文

跨國企業的跨文化沖突分析

內容摘要:全球經濟一體化及跨國企業的多元化經營使國際企業跨文化沖突現象頻繁發生。跨文化沖突已成為跨國企業經營過程中不能回避的核心問題,面對跨文化沖突的風險,對國際企業的跨文化沖突進行背景、成因分析以及沖突解決方案的挖掘將有助于跨國企業推進深層的跨文化管理,對于跨國企業吸納先進的企業文化,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國際企業跨文化管理跨文化沖突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從國內企業發展到國際企業,從國內經營轉向跨國經營,企業的發展規模、經營模式、面臨的背景及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是企業的經營團隊、經營活動氛圍除了面對多元而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外,同時面臨有著不同國家和地區強烈印記的獨特的社會文化、地域文化,這些文化的根植性、文化的淵源、文化的背景的不同產生了較激烈的文化差異,從而形成了有著不同教育和文化背景以及價值觀體系的企業決策者、職員之間的顯著的文化差別,繼而形成有著鮮明特征的文化沖突。

跨文化沖突是指不同形態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間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的過程,它既指跨國企業在他國經營時與東道國的文化觀念不同而產生的沖突,又包含了在一個企業內部由于員工分屬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而產生的沖突。當企業跨國經營時各國企業的組織結構、技術方法、決策方式、控制程序已基本趨同。但員工的不同文化背景使文化差異成為一個影響管理者的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從而給管理者的管理提供了難度。因此,跨文化沖突成為跨國企業經營過程中實施成長戰略所不能回避的核心問題,面對跨文化沖突的風險,對國際企業的跨文化沖突進行背景、成因分析以及沖突的解決方案的挖掘將有助于跨國企業推進深層的跨文化管理,對于跨國企業吸納先進的企業文化,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有重要意義。

跨文化沖突研究的演進

跨文化沖突研究淵源

查看全文

跨國企業的研發合作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清華大學與BP公司之間研發合作的剖析,揭示了在跨國公司研發事業向全球拓展和大學與企業間合作日益深化的大趨勢下,中國大學與跨國企業之間合作的多重含義及其可能。清華大學致力于躋身世界一流,而BP公司謀求開拓中國的市場。優勢中的互補關系導致兩者合作建立清華-BP清潔能源研究與教育中心,開展能源戰略方面的研究。清華大學與BP公司的合作,體現出中國大學在參與全球發展互動過程中,努力提升學科水平和拓展研究領域的戰略意圖;也蘊涵著跨國公司在追求新知識、完成市場布局并樹立社會形象等方面的多維思考。

關鍵詞:清華大學BP研發合作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經濟增長前所未有地依賴于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1]。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骨干力量,跨國公司對新知識的追求也出現了空前的熱情。這種追求已不局限于研究與開發新應用技術,而且還向基礎研究領域延伸,向企業之外的其他社會主體延伸。在企業與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高校、政府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之間廣泛建立起合作關系,并且這種合作關系隨著跨國公司不斷開拓國際市場而有日益走向國際化的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市場,許多公司不僅把研發中心設到中國,而且還與中國的大學建立了研發合作關系。進入21世紀,跨國公司與中國大學的研發合作日益顯示出快速發展的趨勢。2003年7月22日,來華訪問的英國首相布萊爾到清華大學為清華-BP清潔能源研究與教育中心(以下簡稱BP中心)的成立揭牌,使得清華大學與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Petroleum,以下簡稱BP公司)的研發合作成為跨國公司與中國大學合作潮流中的一個亮點。

為什么掌握世界領先技術的跨國公司需要與發展中國家的大學建立研發合作關系?這種合作是如何運作的?體現了雙方何種意圖?其運作結果是否達到了各自的目的?本文選擇清華大學與BP公司的研發合作進行案例研究,目的是通過剖析清華大學與BP公司的研發合作來加深對跨國公司與中國大學研發合作的一般認識。

一、雙方合作的背景

查看全文

跨國企業研發合作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清華大學與BP公司之間研發合作的剖析,揭示了在跨國公司研發事業向全球拓展和大學與企業間合作日益深化的大趨勢下,中國大學與跨國企業之間合作的多重含義及其可能。清華大學致力于躋身世界一流,而BP公司謀求開拓中國的市場。優勢中的互補關系導致兩者合作建立清華-BP清潔能源研究與教育中心,開展能源戰略方面的研究。清華大學與BP公司的合作,體現出中國大學在參與全球發展互動過程中,努力提升學科水平和拓展研究領域的戰略意圖;也蘊涵著跨國公司在追求新知識、完成市場布局并樹立社會形象等方面的多維思考。

關鍵詞:清華大學BP研發合作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經濟增長前所未有地依賴于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1]。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骨干力量,跨國公司對新知識的追求也出現了空前的熱情。這種追求已不局限于研究與開發新應用技術,而且還向基礎研究領域延伸,向企業之外的其他社會主體延伸。在企業與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高校、政府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之間廣泛建立起合作關系,并且這種合作關系隨著跨國公司不斷開拓國際市場而有日益走向國際化的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市場,許多公司不僅把研發中心設到中國,而且還與中國的大學建立了研發合作關系。進入21世紀,跨國公司與中國大學的研發合作日益顯示出快速發展的趨勢。2003年7月22日,來華訪問的英國首相布萊爾到清華大學為清華-BP清潔能源研究與教育中心(以下簡稱BP中心)的成立揭牌,使得清華大學與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Petroleum,以下簡稱BP公司)的研發合作成為跨國公司與中國大學合作潮流中的一個亮點。

為什么掌握世界領先技術的跨國公司需要與發展中國家的大學建立研發合作關系?這種合作是如何運作的?體現了雙方何種意圖?其運作結果是否達到了各自的目的?本文選擇清華大學與BP公司的研發合作進行案例研究,目的是通過剖析清華大學與BP公司的研發合作來加深對跨國公司與中國大學研發合作的一般認識。

一、雙方合作的背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