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經營與管理范文
時間:2023-06-26 16:42: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跨國經營與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小企業;跨國經營;風險預警;模糊綜合評價;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024(2008)05-0073-03
[作者簡介]劉秀榮,天津職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碩士,研究方向為企業經營與管理。(天津 300402)
實施“走出去”戰略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提高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加深我國與世界各國經濟合作的重要途徑。特別是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意義更加重大。但是,由于中小企業“走出去”對國際競爭環境的不了解,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構建中小企業跨國經營風險預警的指標體系,可以化解和規避風險,提高抗風險能力,這是中小企業跨國經營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一、影響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風險因素
影響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風險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環境因素,又有內部環境因素。本文確定了八個方面的主要影響因素。
1.政治環境。政治環境是企業外部因素中重要的影響因素。東道國的政策和政局的穩定性對跨國經營企業的影響非常大。只有在東道國政治環境穩定時,企業才能對未來的經營環境進行合理的預測,合理安排生產經營,才能夠有長遠的發展。如果東道國政策經常改變、政局不穩定,企業無法進行良好的運營,風險很容易出現,甚至使中小跨國經營企業的安全都無法得到保證。
2.文化環境。企業在跨國經營的過程中,要滿足東道國文化背景下的消費者的需求,要與來自不同于本國文化背景的各類組織機構合作,要聘用與管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消費需求、價值觀念、處事原則、思維方式等都是以其所在國家的文化背景為基礎。由于文化之間的差異而導致的文化誤解、文化沖突會導致東道國對外來文化的排斥,進而演變為對跨國經營企業的排斥,從而危及到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
3.人力資源風險。中小企業一般都沒有跨國經營的經驗,對于如何輸出跨國管理人才、如何在當地國家選拔人才、培養人才和用好人才,只能邊摸索邊改進。這就為國際化經營帶來了風險,因為一旦人力資源管理出現問題,國際化的經營就有可能面臨風險,企業將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4.市場經營風險。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行業的發展,行業競爭情況對于跨國經營企業非常重要。當行業競爭非常激烈時,每個企業都必須根據行業情況調整自身戰略。與競爭者保持良好的關系,可以避免價格競爭;與消費者保持良好的關系,可以保持穩定的市場占有率;當中小企業不能適應激烈的競爭時,風險就會產生。
中小企業在跨國經營中,還需要和外界的其他利益相關者保持良好的關系。首先企業要與媒體保持良好的關系,通過當地媒體向消費者傳遞跨國企業產品的信息,有利于樹立企業形象,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其次,要與供應商保持良好的關系,一方面可以獲得穩定的原材料來源,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業的供應成本,節約供應時間,從而使生產和流通得以順利進行;其三,要與主管部門保持良好的關系,可以使企業及時了解最新的標準和政策,及時作出相應的反應。否則,危機極易產生。
5.企業觀念與營銷活動。中小企業在跨國經營過程中,還要受到東道國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跨國經營企業在開展營銷活動中,要根據東道國的經營環境,不斷更新企業的營銷觀念,按照社會市場營銷觀念、綠色營銷觀念、全球營銷觀念等作為經營活動的指南,在實現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向東道國社會證明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證明自己能夠在經營活動中把東道國公共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從而獲得東道國社會的認同,實現企業品牌、知名度、美譽度、社會形象等的最大化。
6.企業外匯情況。中小企業在跨國生產經營活動中隨時都面臨著外匯風險,一般將其面臨的外匯風險劃分為經濟風險、會計風險和交易風險。為了避免外匯風險,企業必須對外匯風險進行分析、研究,采取積極應對的措施,把外匯風險控制在最小、最合理、最安全的范圍內。
7.中小企業內部管理水平。良好的企業管理有利于企業在復雜的國際經營環境中,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包括領導班子基本素質、企業信譽、生產效率、員工士氣、安全生產、產品安全、員工利益等。在企業內部,必須做到生產過程安全,保證員工的利益不受侵害。
8.財務狀況。財務狀況是衡量企業經營風險的一個重要的內部指標。穩健的財務狀況有利于企業在惡劣的經營環境中保持競爭優勢,獲得更多發展機會。財務狀況包括財務支付能力、財務結構狀態、財務運營能力等。
二、中小企業跨國經營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
中小企業跨國經營風險評價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運用模糊層次分析法對中小企業跨國經營風險進行綜合評價。
通過對以上風險因素的分析,本文構建了中小企業跨國經營風險預警的指標體系。并將中小企業跨國經營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目標層A;第二個層次是準則層B,由八個準則層構成,即:政治環境B1、文化環境B2、人力資源情況B3、市場經營環境B4、企業觀念與營銷活動B5、企業外匯情況B6、企業內部管理水平B7、財務狀況B8;第三個層次是措施層C,措施層則由各準則層之下的33個相關指標構成,如表1所示。這些指標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中小企業跨國經營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并采用模糊層次分析法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可以對跨國經營企業的風險及時預警。
設U={u1,u2,…,uq}為q個因素或評價指標,V={v1,v2,…,vp}為p個評價等級。設第i個指標ui對評語vj的隸屬度為rij,這樣可得到對指標ui的評語集:Ri=(ri1,ri2,…,rip),其中,i=1,2,…,q,∑rij=1
設各因素在綜合指標U的權重為Wi,則得到權重模糊向量:W=(w1,w2,…,wi),
其中,∑wi=1,則得到對綜合指標U的綜合評判:B=W?R,由最大隸屬度原則,可得到對指標U的綜合評判,從而根據評判結果對中小跨國經營企業的風險情況進行預警。若綜合評判結果為較差和差,說明企業跨國經營中已經存在著風險,需要通過三級預警機制,及時作出反應,制定風險防范的戰略、措施及對策,以便盡快消除風險;若綜合評判結果為很好或較好,說明企業跨國經營狀態良好,當前狀況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但要及時關注經營過程中各個因素的變化趨勢,根據變化趨勢對經營策略作出調整;若綜合評判結果為一般,這時也應引起企業高層領導的重視,關注其變化趨勢,一旦存在不利于企業發展的因素,應立即進行風險預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有效地防范、化解和規避風險,避免由此給企業帶來的不必要的損失。(見下表)
三、中小企業跨國經營風險的管理
為了防范和規避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風險,實施有效地管理,企業必須建立一套相應的三級防范機制。(見下圖)通過環環相扣,層層把關的三個層面來強化企業的風險管理。一級風險防范層面是由風險評價中心來負責日常的風險防范與管理工作。風險評價中心由信息部、診斷部、預警部三個部門組成,而且這三個部門的人員互相溝通,相互制約。風險評價中心是企業評價風險、預警風險,化風險為優勢的重要職能部門。二級風險防范是由企業的風險管理委員會負責,專門負責監督企業風險評價中心的風險管理工作,對風險評價中心的工作進行指導。三級風險防范是由中小企業高層領導組成,根據風險管理委員會提供的有關企業風險的信息,制定風險防范的戰略、措施及對策,對風險管理委員會的工作進行指導。
四、實例分析
2007年底對我國北方某中小跨國經營企業風險情況進行了分析,按照上述指標體系聘請行業內的十名專家對企業所處的內、外環境情況進行了測評,運用基于層次分析的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其跨國經營的風險情況進行了如下的分析(企業背景資料略)。
1.確定因素集。由下表可知該指標體系將全部因素集分為三層如下:
A={B1、B2、B3、B4、B5、B6、B7、B8}
B1={C11、C12};B2={C21、C22};B3={C31、C32、C33}
B4={C41、C42、C43、C44、C45、C46、C47、C48};B5={C51、C52、C53、C54、B55}
B6={C61、C62、C63};B7={C71、C72、C73、C74、B75、C76、C77};
B8={C81、C82、C83};
2.確定評價集。在該企業跨國經營風險預警系統評語中,選取如下的備擇集:
V={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很差}
3.確定評價因素的模型權向量。通過行業專家評判得到評判矩陣,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計算過程略。通過由上而下逐層進行計算,最終得出最低層元素重要性的總的相對權重以及整個遞階層次模型的總的一致性比率。
總的權重系數W=(0.00950.02850.00640.0317 0.00390.00980.02420.01470.0147 0.01470.1489 0.08260.0370.0370.0370.01090.01860.0293 0.05478 0.10060.06220.01770.02210.00420.00420.0042 0.0406 0.0222 0.0104 0.01040.06220.0177 0.0221)1×33
總的一致性比率:CR=0.0169
各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比率以及總的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說明各級判斷的一致性較好,通過一致性檢驗。
4.對應于備擇集,由10名行業評價專家針對33項評價指標分別隸屬于各等級的程度進行評價,最后得到相應的評價矩陣R。
5.計算出綜合評價結果。通過計算模糊合成并歸一化得:B=WοR=(b1,b2,b3,b4,b5)=(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很差)=(0.750.180.060.010)
根據以上計算得出的結果為“很好”的隸屬度為b1=0.75,屬于“較好”的隸屬度為b2=0.18,屬于“很差”的隸屬度為0。本例中b1=0.75>0.5,由最大隸屬度原則,綜合評判結果為“很好”,說明企業當前跨國經營狀態良好,有利于企業的發展,但還要及時關注企業經營過程中各個因素的變化趨勢,根據變化趨勢對企業經營策略作出調整。
總之,加強風險的預警與管理對中小企業安全經營、穩定發展、核心競爭力的提高以及可持續發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業只有建立起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才能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中做出正確的決策,化解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保證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魯桐.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戰略[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2]陳乃醒.中國中小企業發展與預測[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
[3]馬春光.國際企業經營與管理[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2.
[4]沈建明.項目風險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篇2
【關鍵詞】旅游業 跨國發展 動因思考 應對策略
旅游業是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支柱產業之一,它對優化產業結構,增加外匯收入,提高經濟效益和完善國民經濟體系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全球化經濟的發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旅游消費的需求進一步上升。跨國旅游的地位和作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重要。
一 旅游業的跨國經營
1.關于跨國經營
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中,企業已經不單單尋求國內發展這一舞臺。第一,尋求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尋求生存和發展是每個企業的必經之路,但是經濟全球化的另一表現是區域集團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所以企業的跨國經營就要避開各種障礙。第二,把握科技動態,收集有效經濟信息。技術密集型企業的跨國經營是為了尋求一條獲取先進科技的途徑。同時,了解更多的市場信息可以更加清楚地把握消費者需求,以改善企業經營策略。第三,獲取經營資源。企業的跨國經營是一個互利的經營策略,可以實現世界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第四,追求更高的經營效率。企業的發展就是為了獲益,對外投資可以充分發揮經驗豐富的經營專業人員的對外經營能力。所以企業的跨國經營是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
按照聯合國貿易與發展委員會的定義,所謂跨國公司,由此看來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第一,它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經濟實體所組成,而無論這些經濟實體的法律形式和活動領域如何;第二,它在一個決策系統制定的連貫政策和一個或多個決策中心制定的共同戰略下從事經營活動;第三,它的各個實體通過所有權或其他方面相聯系,一個或多個實體能夠對其他實體的經營活動施加有效影響,特別是在與其他實體分享知識、資源和責任等方面的影響尤為有效。
由以上定義可以看出,成為跨國公司有兩個必要條件。第一,它必須是在外國直接投資。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多數貿易商不是真正的跨國公司。第二,它必須對海外資產進行主動的經營管理,而不是消極地以金融證券形式簡單地擁有海外資產。
跨國企業的形成過程大致如下:企業經過發展取得了技術、資金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綜合提升成為了國內市場的領導者,但企業的發展受到了國內市場的發展限制,需要擴大市場尋求長足發展;在企業開拓海外市場進出口產品時遇到了進出口國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限制,只好在海外投資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實現跨國經營。企業由國內經營到跨國經營,由于外國環境、市場需求、技術理念及經營差異的改變,企業的經營和管理及產品都需要隨之改變。采用靈活的管理方法和經營戰略是企業跨國經營的關鍵。企業在跨國經營時必須根據行業、公司和競爭的特點,以及東道主國家的需求合理展開經營,才能保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集團”的目標實現。
2.旅游業的跨國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市場經濟繁榮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對于旅游消費的需求進一步上升,因此我國的旅游業發展迅速,已經發展成為與石油業、汽車業并列的三大產業。我國旅游業在世界旅游業中的地位顯著上升,發展趨勢日益強盛。2007年我國入境過夜旅游者5472萬人次,居全球第四位;旅游外匯收入419億美元,居全球第五位;國內旅游人數16.1億人次;出境旅游人數409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0957萬億元。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國、亞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國,并且將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
旅游業的開放性、外向型和國際化特點適合國際服務的產品開發、宣傳促銷、組織成行、服務接待和跨國營銷,如在國際上已形成的國際知名品牌的運通、交通公社、希爾頓、喜來登、香格里拉等,都有一批遍及全世界的營銷網絡,這也說明了旅游業適宜跨國經營的特點。然而,我國的旅游業雖已取得快速發展,但與世界知名旅游業的發展仍有較大差距,表現在:跨國經營的企業數目稀少,股權單一;跨國經營的旅游企業普遍規模較小;跨國經營的企業業務覆蓋面窄;跨國經營的企業戰略缺失及人才匱乏;跨國經營的企業科技含量低。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我國的旅游收入、旅游出口、旅游投資、旅游稅收、旅游就業等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雖然走出去發展困難會更多一些,風險會更大一點,但對于增強和提升我國旅游企業的綜合素質,鍛煉和造就一個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旅游企業群體,加快實現世界旅游強國目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關于旅游業跨國經營動因的思考
1.外部因素
據世界旅游組織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成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產生地。所以關于旅游業跨國經營動因的思考,要抓住機遇,研究應對策略,對于發展我國旅游業的跨國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關于旅游業的跨國發展的外部動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適應全球化經濟發展的需要。跨國經營是為了適應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的迫切需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和集團化的貿易保護主義使得區域性國家利益集團化。跨國經營無疑將大大加強成員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一方面,在于充分利用統一市場或自由貿易區內部各種優惠政策;另一方面,可以打開貿易壁壘,擴大市場。
第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跨國經營成為必然結果。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企業要在新的形勢下求生存求發展,迫使其盡快轉換經營機制和調整產業結構,迅速提高對國際市場環境的適應能力。我國旅游企業只有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開發和利用國際資源,針對不同市場采用不同的跨國經營戰略,才能增加國際旅游市場份額,彌補國內旅游市場收益的損失,才能在開放動態的國際旅游市場中優化資源配置,加速企業成長,形成良性的國際旅游分工與合作態勢。
第三,市場需求是跨國經營的根本。旅游業分為國內旅游和國際旅游。人們的旅游消費進一步上升,由國內旅游向國際旅游發展趨勢發展。目前相當可觀的出境旅游市場規模及未來巨大的發展潛力,為我國旅游企業的跨國經營提供了難得的市場機遇,成為我國旅游企業開展跨國經營活動的根本動因之一。
第四,國家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促進了跨國經營。作為國家發展跨國經營,大致可以獲得四個方面的利益:一是通過直接投資有效地利用國外資源;二是通過多種要素的跨國界轉移調整和優化國內產業結構 ;三是創造長期的外匯收人,改善國際收支 ;四是推動企業提高國際上的競爭能力。國家對這些利益的綜合追求,決定了政府對企業的跨國化活動的積極支持,體現為對跨國經營企業的財政、稅收貨款盡量提供優惠。
2.內部因素
我國旅游業開展跨國經營的內部動因主要是旅游業自身對利益的自覺追求。關于旅游業的跨國經營的直接動機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保護出口市場和擴大海外市場。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沒有外向型的產業結構作為基礎,所以企業競爭力不強,同時不同層次的企業擠在國內這一狹小的市場展開激烈競爭,需要跨國經營來開拓海外市場。二是尋找信息、機會和資源。企業的跨國經營可以向國內提供國際市場行情和產品發展趨勢等,還可以了解國家發展的戰略意圖,尋找發展機會。三是資金缺乏和技術落后,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低下。雖然我國的旅游業在改革開放后已有明顯發展,但是與國際旅游業相比依然普遍處于弱、小、散、差的格局,產業集中度低,集團化發展緩慢,導致企業的競爭力低下,抗風險能力差。與國外旅游企業相比,我國旅游企業營銷網絡不發達,技術力量薄弱,在跨國競爭中將面臨嚴峻的挑戰。四是人才資源不足和管理模式不成熟。我國旅游企業中熟悉國外文化背景、法律法規和市場環境的外向型經營管理人才嚴重匱乏,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內部管理機制和組織功能等都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和完善,許多企業至今還沒有形成固定、成熟、先進的管理模式。
跨國經營要求企業必須按照國際經濟規則和市場規律運作,依靠自身的人、財、物、信息等資源公平競爭。跨國經營將促使旅游企業加大改革力度,扭轉競爭力不強、經濟效益低下的局面。所以,我國旅游業的跨國經營也是自身改革與發展的需要。雖然在總體上我國旅游企業基本實現了由服務接待型向產業經營型的轉軌,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不少旅游企業未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環境。我國旅游企業要想從競爭激烈的旅游市場上占領更多的份額,就必須順應國際化的潮流,在本國以外的旅游目的地建立分支機構,就近向消費者銷售旅游產品。
三 旅游業跨國經營的對策
如果不能及時把握我國旅游業跨國經營的動因,我國旅游企業將無力在國際市場上與外國旅游企業抗爭。所以,關于旅游業跨國經營動因的思考是為了給我國旅游業向國際化發展和跨國經營提供價值思考和研究有效策略。針對關于旅游業的跨國經營的動因,本如下策略分析。
第一,依托國內旅游,發展國際旅游,實現旅游業中“大旅游”的發展。國內旅游業是整個旅游業的基礎,發展國際旅游業必須以國內旅游業為基礎。同時,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建設急需外匯,因此我國政府提出了優先發展國際旅游業的方針。旅游主管部門要按照國內旅游業的特點,從食宿行游購娛六個方面加以統籌規劃,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步伐,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
第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旅游企業集團,實施企業主導戰略。跨國經營要求我國旅游企業必須改變弱、小、散、差的局面,通過實施大集團發展戰略,向規模化經營方面轉變。集團化發展應按照市場化原則,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為聯結紐帶,采取兼并、收購、聯合等資本經營方式,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低成本、高效率的擴張。我國旅游企業通過組建和發展大型集團,并綜合運用內部管理型和外部交易型戰略,既可提高國內旅游市場的進入壁壘,又可從整體上培育和提升國際旅游市場的競爭力,為跨國經營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國家大力支持,實現旅游業跨國經營的保護與發展并重的政府策略。政府應積極調整和優化旅游管理體制,發揮政府在產業政策導向、產權保護、公共產品供給、市場信息披露、法律援助和簡化出入境手續等方面的作用,為旅游企業創造良好的生長空間。旅游企業特別是旅行社業更應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與保護,以最快的速度進行資本積累、品牌建設、網絡發展和管理升級,全面提升其國際競爭力。
第四,加快跨國經營人才的培養。針對我國旅游企業人力資源結構中管理人才匱乏,以及人力資源通過市場交易獲得的成本較大等客觀實際,政府和相關旅游企業應采取多種模式加大培養力度,盡快建設一支熟悉國外旅游產業政策和相關法規、了解國際市場、具有多元文化背景、懂經營、會管理的外向型跨國經營人才隊伍。
第五,旅游景點的觀賞性和空間性決定了旅游業跨國經營的特殊性。旅游收益主要是在旅游目的地即旅游產品生產地,消費者因其民族情結、文化認同等因素的影響,愿意購買和消費本國旅游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所以發展旅游業的跨國經營要特別注重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差異,“異中求同”,和諧發展。
第六,旅游業跨國經營的配套實施建設應完善,提高服務質量。旅游業依賴交通業的發展,交通又經常合理地牽制著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景點到處都是樓堂廟宇、游樂園之類,粗制濫造仿古景點,致使人文景現同自然景觀不能融合在一起;旅游的飲食業中飯店比重太小,我國飯店建設片面追求高檔,以致形成“高中低”倒金字塔型。旅游業涉及交通、飲食、娛樂、園林、商業、文化等部門,這些部門應相互銜接,融為一體地為旅游業服務。同時,導游和旅行社的相關服務人員要提高自身素質,友好服務。
第七,完善旅游業跨國經營的法律法規。旅游資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容易導致壟斷價格,有些地方保護主義嚴重,自行定價,巧立名目,價格多變,旅游者的正當權益應受到保護;旅游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更要求旅游者要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保護旅游資源,注意環境保護。
第八,加強旅游業跨國經營的理論研究,制定旅游業的發展戰略。做好旅游市場的信息預測、宣傳廣告及可行性研究的分析工作,以克服規劃建設和經營管理時的盲目性。旅游市場的旅游產品要多樣化,要富于地方特色和紀念意義,以吸引不同的旅游者。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旅游業的跨國發展不是生來就具有競爭優勢的,這些優勢是在市場經營運作中不斷積累、完善的。所以,旅游業的跨國經營是一個過程,關鍵是利用原有優勢,發展新生優勢,這對于中國旅游業跨國經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杜江.旅游企業跨國經營戰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劉海云.跨國公司經營優勢變遷[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1
篇3
關鍵詞: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策略
1 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客觀必然性
跨國出門,走向世界,從事跨國經營是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需要,是中小企業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跨國經營可以為企業尋求經營機會、保護和擴大原有市場、克服貿易壁壘、追求優惠政策、獲取技術,走國際化經營之路成為中小企業的戰略選擇。
1.1 中小企業跨國經營優勢明顯
首先,有一定的產權優勢。中小企業中的民營企業產權約束非常明確,因此在投資決策時會非常謹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術優勢。雖然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足夠的財力從事研究與開發工作,但對事關自己生存與發展的技術,其創新熱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是在小規模基礎上進行的,個性強,善于在大企業技術壟斷的夾縫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所耗費的時間和經費也較少。 再次,有一定的跨國經驗的積累。盡管中小企業多數規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務國內市場的同時,已開始通過各種方式接觸國際市場,在海外建廠、設立分支機構或從事對外工程承包及勞務合作。
1.2 知識經濟時代為中小企業跨國經營提供了新的動力
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內涵,主要是知識產業的崛起,計算機技術與通訊技術的結合,使得世界更加開放,全球競爭日益激烈。一國的國際競爭主要表現為效率的競爭、質量的競爭,勝敗關鍵取決于智力資源及國家的創新能力,取決于企業的競爭力,而不在于企業規模的大小。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表明,中小企業由于具有產業規模小、資本和技術構成低,數量眾多、分布面廣、經營靈活、形式多樣等特點,使它在保護充分競爭、活躍市場、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以及增加就業機會等方面都發揮著大企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個國家的中小企業能否健康發展,能否跨國經營,能否與國際市場保持密切聯系,能否與國內同行進行積極而卓有成效的合作,決不僅僅是個微觀問題,而是直接關系到宏觀經濟質量及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
2 中小企業跨國經營面臨困境
kejianda.com/ 課件下載
雖然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在客觀存在必然性,但是,當前這些企業普遍面臨抗風險能力低、國際競爭力較低、跨國經營人才短缺和實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困難,不但降低了我國企業的利潤,而且還常常影響企業長遠的發展。
2.1 抗風險能力低
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資本不很充足,在對外投資中抵抗風險、管理風險的能力比較低。特別是對非企業自身因素造成的風險,如政治風險、戰爭風險、國有化風險、社會治安風險等,幾乎沒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2.2 國際競爭力較低
要進行跨國經營,需要有高競爭力的企業,但事實上,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低下。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缺乏名牌產品,缺乏獨特的企業文化,凝聚力不甚強。
2.3 跨國經營人才短缺
跨國經營是項復雜的工作,需要具備豐富知識、通曉國際慣例的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而我國中小企業缺乏這方面的人才,且企業管理層整體素質不高。中小企業跨國經營要清楚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才能有效地規避劣勢,發揮優勢,適應國際市場多元化的消費需求,開拓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不屑一顧的市場縫隙,也可與國外跨國公司結成戰略性聯盟,成為跨國公司價值鏈一環,在合作中實現自己的經營目標,從而避免盲目投資造成損失。
2.4 中小企業往往實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財力、物力條件的約束,對東道國的金融政策、外匯管制、稅法、勞工法律、資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對有關經濟政策的變化反應不敏感,難以制定相應的防范對策,以減少和轉移風險帶來的損失;一旦風險來臨便無法應對,就難以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因此,中小企業在做出跨國經營決策之前要對東道國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法律等宏觀投資環境進行國別比較,也要對兩國的比較生產成本、企業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銷售的額外成本、國外生產的額外管理與協調成本等微觀條件進行比較,按照跨國經營決策模型等科學方法做出決策,力求把安全度高、獲利大的國家和地區的項目確定為直接投資對象。
3 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策略分析
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以海爾為榜樣,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到海外進行跨國經營。然而,眾多中小企業對此卻顯得不太熱衷,似乎這是大企業的事,自己規模較小,品牌不響,外向經營能力不強,目前還不具備條件。其實大企業有大企業跨國經營的優勢,中小企業也有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有利條件,只要揚長避短,中小企業也一樣可以跨國經營。我國中小企業比較普遍的狀況是缺乏核心競爭能力,資本又比較有限,防御風險的能力較差,體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業具有核心競爭能力,如擁有在世界范圍內的先進科技知識和技術,有一定的融資能力、體制比較靈活等。針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狀況,主要有以下一些經營策略以供參考。
3.1網上跨國經營。
網上跨國經營就是網上貿易,即電子商務,是在國際互聯網上采用數字化電子方式進行的國際商務活動。這種經營方式對于中小企業有巨大的適用性:第一,網上貿易可以節省中小企業開展圍際貿易所需經費,從而可以避免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少的致命弱點。第二,減少中間商的盤剝也是利用電子貿易的優勢之一。許多中小企業本小利薄,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買家,就只能依靠中間商。如果中間商不負責,無法搞好售后服務并提供市場信息,中小企業就會無所適從。外貿界人土指出:現在許多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國外客戶、大型分銷而都在想方設法直接向生產廠家購買產品,因此企業必須自己制造與買家接近的機會。第三,網上貿易可以向中小企業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貿易機會,花較少的錢打進新的國際市場,這對于彌補小小企業國際市場信息解弱這一點有突出的幫助。第四,網上貿易可以減少出口貿易環節,提高效率、節約交易時間。第五,網上貿易無地域、時間限制,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小,便于把中小企業的產品及時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國際競爭能力。
目前,網上貿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中小企業采用網上貿易這一跨國經營方式。但隨著網上貿易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小企業意識到通過最新的電子貿易方式在網上尋找更多客戶的優越性,這一先進的科技手段必將為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帶來巨大的收益。
3.2 通過海外華人進行跨國經營
海外華人的跨國經營網絡是中國開展跨國經營的獨特資源。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有限,不可能在許多地區都設置駐外機構,即便設有駐外機構,人手不足及人員素質較差都是很突出的問題。海外華人團體不但可以彌補企業駐外機構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華商團體更可發揮地域性優越、社會關系廣等優點,可以協助我國中小企業掌握商機以
順利進行市場開發。華人對親緣、地緣、業緣所賦予的信用內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進入壁壘和障礙。他們在國外形成的跨國經營網絡,可為我國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這個渠道既可減少成本費用,又能加快中小企業在海外的發展。3.3 加入國際產業分工和協作網絡的跨國經營
中小企業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競爭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價加入國際產業分工和協作網絡,這是我國中小企業進行跨國經營的捷徑和重要策略。這樣可以利用國際網絡的資源潛能,提高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利用其機制,獲得和利用更多的資源;利用其接近資源的能力、實現自身的資源;利用學習能力,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利用技術轉移,獲得更多的先進技術;利用市場反應能力。提高市場意識和市場運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經營,培養大量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利用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轉換企業經營機制。
中國是國際產業分工和協作網絡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很多中小企業在技術密集型項目合作上具有很強的實力,有的中小企業還有較高的生產管理水平,具備了與該網絡進行大規模生產合作的基礎,也有的在本行業中有較長的生產歷史,更具備了較強的生產能力和為長期發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條件。所以,我國中小企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入國際產業分工和協作網絡,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對國家具有戰略意義的策略。不僅可以迅速發展和壯大我國的中小企業,還可以通過利用網絡中的資金、技術和資源,在我國建立起現代化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使我國的產業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升級和優化,促進配套企業的生產協作,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生產技術水平,使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迅速達到國際要求,并通過網絡銷往世界各地,逐步參與國際競爭,并積累跨國經營的經驗,培養一大批掌握世界先進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現代企業運作的管理人才等。
4 結語
我國中小企業朝著跨國經營方向發展是完全符合我國中小企業的目前狀況的;在知識經濟時代,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努力開拓全球市場,制定與自身相適應的跨國經營策略,才能使我國的中小企業在未來的國際經濟舞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應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不同的發展階段,將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思想解放,經營得當,走出去后肯定會 “海闊天空”。
參考文獻
[1]趙旭.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經濟師,2004,(6).
篇4
關鍵詞:跨國經營;最高形式;長遠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5-00-01
一、前言
跨國經營主要是指經營的主體突破本土經營的界線,努力向海外拓展發展空間的模式。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1]企業的跨國經營已經成為企業在新的背景下的戰略選擇,如今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已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公司發展的最高形式,跨國經營有許多的優點,它可以充分利用海內外各種資源,降低經營的成本,拓展產品的市場。中國在經過了30多年的發展之后,在世界貿易中占有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開始納入經濟全球化經濟發展的體系,許多企業也開始選擇跨國經營。
二、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存在的問題分析
全球化經濟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在給我國企業的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給我國的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挑戰。跨國經營方式的選擇為我國的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但是與此同時,企業的許多問題也隨之突顯。
1.投資結構不合理,經營較為分散
在跨國經營中,我國的企業的投資結構明顯不合理。投資的區域比較集中,產業的投資選擇上一般都比較偏重于對加工、制造等初級產品產業,而很少投資于高新技術的開發上,在規模上,中國的跨國企業一般喜歡選擇中小企業。同時,跨國企業在海外的合作意識較淡,使得其在海外的經營比較分散,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國企業在國外的競爭力,降低了我國企業在國外抵御風險的能力,各種資本、技術、市場、信息等生產要素無法被有效利用,從整體上加大了我國企業發展的成本。
2.企業創新能力不足
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創新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發展的重要指標,是一個民族在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也是一個企業應對各種風險的重要手段。當前我國跨國企業的創新能力明顯不足,還無法從“制造”的角色向“創造”的角色轉變,品牌保護意識較弱,創新的技術含量不高。[2]
3.人才培養意識薄弱,無法適應跨國經營的要求
21世紀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但是,中國的跨國企業卻忽視了對人才的培養。對于企業的人力資源的發展缺乏長期的規劃,人才的管理機制比較落后,很多的企業仍然使用傳統的人力管理方式來進行管理,沒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引進、人才培養、人才考核、人才培訓的人才管理機制。至今還沒有把人才管理提升到企業戰略發展的高度。這明顯地跟不上跨國發展的需要。
4.投資管理體制不完善,無法適應經營的需要
我國的海外投資管理機制存在的問題較多,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地方政府對企業開展境外經營的顧慮較多,所以很多時候制定的策略比較保守,經常采取的一些策略都是制止性的而不是鼓勵的。很多的領導缺乏全球化發展的眼光,總是把投資的主體放在本土上,擔心海外投資的風險較大,企業難以在國外生存壯大。另外,對于投資商進行海外投資的限制較多,在審核外派勞務人員時限制較嚴,這從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我國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成本,不利于企業海外市場的開拓。
三、相關的策略探討
企業的跨國經營已經成為企業在新的經濟背景下謀求廣闊發展的重要選擇。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國的企業在跨國經營中所存在的問題較多,為進一步促進我國的企業的跨國發展,提升我國跨國企業的競爭力,企業、政府都應該對此作出積極的努力。
1.企業方面:選擇合理的投資策略
企業在進行相關的投資決策時,應該要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進行詳細的調查以及科學的分析,實現投資的多元化,[3]注意規避投資中可能出現的風險,確定科學合理的投資策略。另外,還必須注意自身的產品在國外同類產品中的競爭優勢,根據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企業產品的競爭力,注意對高新技術的投資于開發,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管理體制,強化與本國企業在海外的合作,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降低企業在跨國經營中的運營成本,使得企業的投資結構趨向于合理。
2.政府方面:提供積極的支持政策
國家的政策支持對于我國企業的跨國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對于我國企業的跨國發展應該要給予各種幫助,以促進其在國際化競爭中的實力。
(1)規劃跨國公司發展戰略
跨國公司的經營,是國家總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國家整體經濟水平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進行跨國的經營中,中國企業必須要注意關注國際市場的環境變化,對國際市場的變動趨勢進行科學的預測,并以此制定一個科學合理的適合本企業發展的長期規劃,正確把握經營發展的方向。
(2)給予相關的政策支持
政府應該要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加強外匯的監督與管理工作,放寬投資商出國考察投資的審批條件,建立相關的跨國投資咨詢機構,為投資商的投資提供專業的分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業的投資風險,為跨國公司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3)落實科教興國戰略,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
科技競爭是綜合國力競爭之關鍵,而國家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教育。長期以來,我國在教育的投資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培養上,與發達的國家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必須切實落實我國的科教興國戰略,加大相關的投資,為我國企業的發展不斷輸送人才,提高我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使其成為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持續動力。
四、結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的趨勢的加強,中國企業跨國經營走入國際市場是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的企業在跨國的經營中卻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制約著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總體水平,如何發展我國的跨國公司,增強國際競爭能力,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成為許多跨國公司在新的經濟發展情況下的重要課題,本文主要針對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解決方法,希望可以為這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梁克非.中國企業跨國經營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0.
篇5
跨國出門,走向世界,從事跨國經營是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需要,是中小企業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跨國經營可以為企業尋求經營機會、保護和擴大原有市場、克服貿易壁壘、追求優惠政策、獲取技術,走國際化經營之路成為中小企業的戰略選擇。
1.1中小企業跨國經營優勢明顯
首先,有一定的產權優勢。中小企業中的民營企業產權約束非常明確,因此在投資決策時會非常謹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術優勢。雖然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足夠的財力從事研究與開發工作,但對事關自己生存與發展的技術,其創新熱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是在小規模基礎上進行的,個性強,善于在大企業技術壟斷的夾縫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所耗費的時間和經費也較少。再次,有一定的跨國經驗的積累。盡管中小企業多數規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務國內市場的同時,已開始通過各種方式接觸國際市場,在海外建廠、設立分支機構或從事對外工程承包及勞務合作。
1.2知識經濟時代為中小企業跨國經營提供了新的動力
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內涵,主要是知識產業的崛起,計算機技術與通訊技術的結合,使得世界更加開放,全球競爭日益激烈。一國的國際競爭主要表現為效率的競爭、質量的競爭,勝敗關鍵取決于智力資源及國家的創新能力,取決于企業的競爭力,而不在于企業規模的大小。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表明,中小企業由于具有產業規模小、資本和技術構成低,數量眾多、分布面廣、經營靈活、形式多樣等特點,使它在保護充分競爭、活躍市場、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創新、以及增加就業機會等方面都發揮著大企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個國家的中小企業能否健康發展,能否跨國經營,能否與國際市場保持密切聯系,能否與國內同行進行積極而卓有成效的合作,決不僅僅是個微觀問題,而是直接關系到宏觀經濟質量及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
2中小企業跨國經營面臨困境
雖然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在客觀存在必然性,但是,當前這些企業普遍面臨抗風險能力低、國際競爭力較低、跨國經營人才短缺和實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困難,不但降低了我國企業的利潤,而且還常常影響企業長遠的發展。
2.1抗風險能力低
中小企業經營規模小,資本不很充足,在對外投資中抵抗風險、管理風險的能力比較低。特別是對非企業自身因素造成的風險,如政治風險、戰爭風險、國有化風險、社會治安風險等,幾乎沒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
2.2國際競爭力較低
要進行跨國經營,需要有高競爭力的企業,但事實上,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水平低下。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核心產品,缺乏名牌產品,缺乏獨特的企業文化,凝聚力不甚強。
2.3跨國經營人才短缺
跨國經營是項復雜的工作,需要具備豐富知識、通曉國際慣例的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而我國中小企業缺乏這方面的人才,且企業管理層整體素質不高。中小企業跨國經營要清楚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才能有效地規避劣勢,發揮優勢,適應國際市場多元化的消費需求,開拓發達國家跨國公司不屑一顧的市場縫隙,也可與國外跨國公司結成戰略性聯盟,成為跨國公司價值鏈一環,在合作中實現自己的經營目標,從而避免盲目投資造成損失。
2.4中小企業往往實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財力、物力條件的約束,對東道國的金融政策、外匯管制、稅法、勞工法律、資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對有關經濟政策的變化反應不敏感,難以制定相應的防范對策,以減少和轉移風險帶來的損失;一旦風險來臨便無法應對,就難以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因此,中小企業在做出跨國經營決策之前要對東道國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法律等宏觀投資環境進行國別比較,也要對兩國的比較生產成本、企業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銷售的額外成本、國外生產的額外管理與協調成本等微觀條件進行比較,按照跨國經營決策模型等科學方法做出決策,力求把安全度高、獲利大的國家和地區的項目確定為直接投資對象。
3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策略分析
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以海爾為榜樣,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到海外進行跨國經營。然而,眾多中小企業對此卻顯得不太熱衷,似乎這是大企業的事,自己規模較小,品牌不響,外向經營能力不強,目前還不具備條件。其實大企業有大企業跨國經營的優勢,中小企業也有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有利條件,只要揚長避短,中小企業也一樣可以跨國經營。我國中小企業比較普遍的狀況是缺乏核心競爭能力,資本又比較有限,防御風險的能力較差,體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業具有核心競爭能力,如擁有在世界范圍內的先進科技知識和技術,有一定的融資能力、體制比較靈活等。針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狀況,主要有以下一些經營策略以供參考。
3.1網上跨國經營。
網上跨國經營就是網上貿易,即電子商務,是在國際互聯網上采用數字化電子方式進行的國際商務活動。這種經營方式對于中小企業有巨大的適用性:第一,網上貿易可以節省中小企業開展圍際貿易所需經費,從而可以避免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少的致命弱點。第二,減少中間商的盤剝也是利用電子貿易的優勢之一。許多中小企業本小利薄,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買家,就只能依靠中間商。如果中間商不負責,無法搞好售后服務并提供市場信息,中小企業就會無所適從。外貿界人土指出:現在許多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國外客戶、大型分銷而都在想方設法直接向生產廠家購買產品,因此企業必須自己制造與買家接近的機會。第三,網上貿易可以向中小企業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貿易機會,花較少的錢打進新的國際市場,這對于彌補小小企業國際市場信息解弱這一點有突出的幫助。第四,網上貿易可以減少出口貿易環節,提高效率、節約交易時間。第五,網上貿易無地域、時間限制,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小,便于把中小企業的產品及時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國際競爭能力。
目前,網上貿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中小企業采用網上貿易這一跨國經營方式。但隨著網上貿易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小企業意識到通過最新的電子貿易方式在網上尋找更多客戶的優越性,這一先進的科技手段必將為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活動帶來巨大的收益。
3.2通過海外華人進行跨國經營
海外華人的跨國經營網絡是中國開展跨國經營的獨特資源。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有限,不可能在許多地區都設置駐外機構,即便設有駐外機構,人手不足及人員素質較差都是很突出的問題。海外華人團體不但可以彌補企業駐外機構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華商團體更可發揮地域性優越、社會關系廣等優點,可以協助我國中小企業掌握商機以順利進行市場開發。華人對親緣、地緣、業緣所賦予的信用內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的進入壁壘和障礙。他們在國外形成的跨國經營網絡,可為我國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這個渠道既可減少成本費用,又能加快中小企業在海外的發展。
3.3加入國際產業分工和協作網絡的跨國經營
中小企業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競爭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價加入國際產業分工和協作網絡,這是我國中小企業進行跨國經營的捷徑和重要策略。這樣可以利用國際網絡的資源潛能,提高我國中小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利用其機制,獲得和利用更多的資源;利用其接近資源的能力、實現自身的資源;利用學習能力,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利用技術轉移,獲得更多的先進技術;利用市場反應能力。提高市場意識和市場運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經營,培養大量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利用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轉換企業經營機制。
中國是國際產業分工和協作網絡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很多中小企業在技術密集型項目合作上具有很強的實力,有的中小企業還有較高的生產管理水平,具備了與該網絡進行大規模生產合作的基礎,也有的在本行業中有較長的生產歷史,更具備了較強的生產能力和為長期發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條件。所以,我國中小企業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入國際產業分工和協作網絡,不僅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對國家具有戰略意義的策略。不僅可以迅速發展和壯大我國的中小企業,還可以通過利用網絡中的資金、技術和資源,在我國建立起現代化的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使我國的產業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升級和優化,促進配套企業的生產協作,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提高生產技術水平,使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迅速達到國際要求,并通過網絡銷往世界各地,逐步參與國際競爭,并積累跨國經營的經驗,培養一大批掌握世界先進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現代企業運作的管理人才等。
篇6
關鍵詞跨國經營經營戰略
我國企業跨國經營起步晚,但發展迅速,1979年,北京市友誼商業服務公司同日本東京九一商事株式會社合資在東京開辦了“京和服務有限公司”,建立了中國對外開放以來第一家海外合資企業,標志著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開始。20多年的實踐表明,境外投資的開展,為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貿合作注入了新的內容,拓寬了合作的領域,增進了雙方的關系。境外投資項目不僅為我國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在利用國外資源、資金技術、信息和管理經驗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成果,而且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增加了稅收,擴大了投資項目所在國的出口等。
一、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現狀
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是1978年改革開放后才逐漸發展起來的,而國外則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地區分布廣泛,進入行業較多,企業數量較大。據統計,截止2000年底,經國家批準和備案的中國海外投資企業共計6296家,協議投資金額達112億美元。投資涉及的行業也從初期集中在貿易方面,發展到資源開發、生產加工、交通運輸、工程承包、醫療衛生、旅游餐飲及咨詢服務等領域。盡管我國在跨國經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世界級跨國公司相比差距還很大。1999年度,我國只有9家公司進入《財富》雜志全球500強排名,并且這9家公司與世界級跨國公司相比也有不少差距,如平均利潤率只有500強的1/3,資產收益率僅為1/6。從總體上看,我國企業在跨國經營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首先,投資規模相對較小,尚未形成全球性生產經營體系。在協議投資金額112億美元中,中方投資總額為76億美元,平均每個海外投資額僅為120.6萬美元,與發展中國家平均約為260萬美元,發達國家平均約為600萬美元,大型跨國公司平均約為6000萬美元相比,差距甚大。投資規模小,發展后勁不足,抵御風險能力較弱,是制約我國企業跨國經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技術水平落后。世界跨國公司的滲透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科技產品和資本、知識、技術密集型產品。一些高技術產業,比如航天航空、微電子、生物工程等,在現代跨國公司中逐步成為支柱產業,而我國企業在科技方面比較落后,許多企業沒有技術優勢,更沒有形成核心技術。因此我國企業盡管跨國投資范圍廣,涉及行業廣,但主要以資源開發為主,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則剛剛起步。
第三,管理水平低。跨國公司是一種高度組織性的超巨型企業,客觀上需要有高度嚴密科學的管理。發達國家跨國經營積累了上百年的經驗,具有熟練的、規范的、科學的管理技術。而我國有許多企業組織功能不健全,內部管理機制不科學,一些管理制度與國際運行規則不相符,制約了企業跨國經營的發展。
第四,宏觀管理體制滯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跨國經營的管理體制是按市場化的原則形成、發展和成熟起來的,而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和發展的,管理體制嚴重滯后,部門分割,各自為政,缺乏統一且透明的政策。當前,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最大體制障礙還是政企沒有完全分開,政府還管著企業很多事物,如對企業投融資、進出口貿易等一系列市場活動的審批;過細的產權和人事管理;在部門與地區利益的驅動下,對企業的聯合重組、收購兼并進行行政干預等等,這些現象產生的本質是政企沒有真正分開,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
第五,投資結構不盡合理。在行業結構上,貿易型投資企業比重過多,占投資總額的60%以上,而生產型、資源開發型投資企業加起來僅占投資總額的30%強。在地區結構上,大多數集中在美、日、德、加拿大、澳大利亞、泰國、新加坡等國,沒有確定一個發展戰略的層次和主攻方向。投資分布的國別地區較廣,但以港澳地區為主。目前,在香港地區的中資企業已呈大型集團化趨勢,但在其它國家和地區的海外企業仍以合資為主,且合資對象以當地華僑居多。
第六,經營方式比較單一。主要采用投資新建的經營方式,這種方式盡管有其優點,但其耗時長、難以快捷地進入市場的缺點也較突出。
二、入世對中國企業的影響
2001年11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WTO后,中國經濟已經更加深入、全面地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WTO給中國企業帶來的是新的市場游戲規則、新的經營資源、全球的龐大市場。入世后的中國經濟正面臨著三個方面的重大轉變:
第一,從主要是提高貿易依存度、提高進出口占GDP的比重和增加外匯收入向全面參與國際分工轉變。進入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開始了又一輪結構調整,勞動密集型產業繼續向資金技術密集型方向轉換,這便為我國企業發揮優勢、參與國際競爭、進行對外投資提供了機遇和可能。
第二,從對外開放產品市場向互相開放市場轉變。加入WTO意味著中國將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進程將進一步加快。中國在入世后應享受的權利主要有:享有多邊的、無條件的和穩定的最惠國待遇與國民待遇;享有“普惠制”待遇及其他給予發展中國家的特殊照顧;享有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的爭端解決機制解決貿易爭端的權利;享有在多邊貿易體制中“參政議政”的權利。這些權利表明,入世使中國的出口商品在最大程度上獲得市場進入機會,并享受到有利的競爭條件,使中國企業獲得開展跨國經營的良好環境。
第三,從以銷售市場拓展為主向資源市場(人、財、物)全面拓展轉變。入世意味著各種經營資源(資金、技術、人才、知識等)在全球的自由流動,同時也意味著企業可以在更為廣闊的領域尋找商機。以上幾點,沒有一個不與跨國經營的發展相關聯。中國企業應根據時代的變化,相應地調整發展思路。
三、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戰略的創新思路
(一)跨國經營目標:占領市場,本土運作
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全力推行全球化戰略,以全球觀點統一規劃和協調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的商務活動,目的在于掠取整個公司的最大限度的利潤。而我國的一般跨國公司由于在國外沒有龐大的子公司網,因而推行全球化戰略的程度較低,應該把主要戰略目標定位在占領和擴大國際市場、沖破出口配額限制、就地銷售產品上,開展本土化運作。限于技術力量和財力狀況,我國目前多數的跨國公司應采取出口導向型戰略或以市場銷售為目標,應注重從發達國家引進較為先進的技術,以增強自身的競爭實力。選擇小規模生產和勞動密集型的技術,較多地使用當地資源,重視節約成本,以產品低價占領市場,應是我國近期跨國經營的目標和重要特征。
(二)跨國經營方針:點線成面,星火燎原
目前應重點鞏固、發展現有海外企業,多辦小型、多樣、橋頭堡式的過渡性的經濟實體(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和動蕩地區)。力求用成功的點,連成成功的線,再用這些線織成成功的面,成為東道國經濟不可缺少的部分以此打開戰略局面。同時,也并不排除在條件許可的地區,一開始就建立強大的中資集團,從而體現中國跨國經營的特色。中國企業尤其應重視占世界人口總數3/4以上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布點工作。
(三)跨國經營主體:擇優錄取,“生產”先導
目前國際上的跨國經營企業主要有兩類,一是以貿易企業為龍頭,集貿工農一體化的日韓式綜合商社;一是以工業企業為龍頭的歐美式跨國公司。以日韓式為代表的綜合商社是在大型貿易公司與金融資本相結合并兼并一些中小型生產企業的基礎上,通過對外貿易和投資而形成的跨國企業,所經營產品為技術含量較低的商品,并以薄利多銷作為主要營銷手段。此外,日韓綜合商社是與銀行金融資本融合形成的,多為高負債經營。由于我國大多數外貿企業資金并不雄厚,如果不采取高負債經營勢必難以對外擴張,而高負債經營風險又太大。因此,中國跨國經營的主體還是應選擇較強實力的生產企業,政府應多鼓勵生產企業向外擴張,在國外設立生產、組裝或維修基地,充分發揮中國產業的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
(四)跨國經營范圍:重點選擇,揚長避短
經營范圍主要是指投資的重點行業和經營領域。首先,中國企業的主要技術優勢相對集中在制造業領域,尤其是小規模制造、多功能機器設備等基礎工業和標準實用技術方面,從而具有門類眾多、層次豐富、對技術需求的程度不同、活動范圍余地大、增加的附加值較高等特征,因此應重點向制造業投資,可充分發揮中國技術結構多元化和實用技術的優勢。其次,選擇貿易服務業領域,這些行業可利用我國外貿信譽好、已建立起眾多銷售渠道等優勢,增加外匯收入,并促進制造業投資。第三,選擇食品加工、中餐館、手工藝品等富有中國特色的產業和新材料、新能源、電子及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從技術角度而言,具有技術優勢之類的制造業宜投向發展中國家;而高新技術產業、中國特色產業以及超前發展的戰略產業應投向發達國家。就我國對外投資的產業方向來說,國家應鼓勵我國企業選擇產業內貿易量大、國內連鎖效應強、產品供求鏈長的產業以及技術密集型產業部門進行投資,以帶動國內整體產業結構的升級。
(五)跨國經營方式:合作經營,戰略聯盟
跨國經營方式有兩種:獨資經營和合作經營。獨資經營的風險相對較大,企業需要自己投入全部的資金,從籌建、招聘員工、培訓、設計、生產到市場開發等都要自己負責,但這種方式可以保證企業的控制權;合作經營風險相對較小,并且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資源以最快的速度進入當地市場,可以緩解資金壓力,還可以分享現有的資源和市場渠道,但由于文化及經營理念不同會產生差異,此外控制權也受到影響。綜合上述考慮,建議中國的企業首先考慮合作經營的方式,這樣更適合中國企業對各種經營資源的需求。另外,加入跨國公司的跨國戰略聯盟,也不失為新形勢下一種新型而大膽的經營戰略。作為跨國投資的主要組織形式之一,跨國戰略聯盟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的企業(或特定事業和職能部門),為達到共同擁有市場、共同使用資源等戰略目標,通過各種協議、契約而結成的優勢互補、風險共擔、要素水平式多向流動的合作伙伴關系(或松散的組織形式)。以組織學習為中心建立的戰略聯盟不是被動地適應環境,而是主動創造環境,因而具有顯著的長遠戰略觀。組織學習是戰略聯盟的本質,是獲取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所以,跨國戰略聯盟是實現技術研究與開發國際化的有效途徑。
四、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企業角度
1.根據企業情況決定是否采取跨國經營戰略
企業在制定跨國經營戰略之前,首先要請國際顧問公司對企業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目標做出科學的分析和評估;然后根據企業的條件來決定是否走跨國經營的戰略。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應該馬上走出去,也不是每個行業都適合走出去。
2.制定國際化戰略
國際化發展的企業應把全球作為它的戰略視野,以世界市場為其出發點,來安排它的投資、生產營銷、技術產品開發等各項活動,并將所屬機構、各部門視為一個整體,確定符合整體最大利潤的總目標,全球各經營單位都要圍繞這一個總目標而采取各自相應的管理方針、策略和手段。國際化戰略所關心的不是一個機構或部門在某一時期地區的盈虧得失,它所追求的是企業長期的最大整體利益。
3.要注意培育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國際競爭力是指一國企業在一定的外部經濟環境下,成功地進行國際生產與經營活動的能力,中國企業只有提高國際競爭力,才能更有效地開展對外貿易和海外投資,才能在入世后所面對的激烈競爭中生存和發展。企業可以通過擴大實力與規模、保護自有知識產權、注重引進和培養人才,不斷進行技術創新、處理好專業化與多元化的關系等手段培育和提高競爭力。
4.轉換經營機制,加強跨國經營管理
我國的跨國經營企業建設,當務之急是必須認真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按國際慣例組建和發展我國的跨國經營企業。跨國經營管理的重要特征是總部是管理神經中樞,是跨國企業最后決策機構,海內外分、子公司的投資、生產、銷售、資金籌措、人事安排和平均利潤分享等重大問題,都必須根據母公司的全球目標和擴張戰略,由總部來決策。所有海內外分支機構和子公司都必須按照總部制定的總體戰略和規則行動,服從于總部的整體利益,共擔風險,共負盈虧。
5.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培訓
人力資源是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發展最根本的推動力。跨國公司有著豐富的人力資源,并因此開發出能保持其競爭優勢的復雜技術系統和管理系統,不斷保持強有力的競爭優勢。絕大多數跨國公司都在其海外投資地建立培訓基地,為其海外雇員提供培訓機會。跨國公司向發展中國家投資項目的技術水平愈高,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的投入愈大。因此,中國企業跨國經營過程中要學習國外成熟經驗,更加注重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培訓,以滿足跨國經營的需求,保持企業的創新與競爭優勢。
6.進行資本經營,規劃境外投資方式和股權戰略
從產品經營向資本經營的轉變,是現代跨國公司一次革命性的飛躍,將由此推動整個世界經濟的增長。以資產重組方式進行資本經營,也是跨國公司優化資本結構,創造股東財富最大化的重要業務。應該說投資方式多樣化、改進股權與出資方式、改造跨國經營企業結構都是資本經營的選擇。
(二)政府角度
1.加強宏觀管理,完善經濟政策
首先,應加快制訂和完善包括《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法》、《境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在內的各種企業海外投資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海外投資的各項宏觀管理政策,如審批制度、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等;其次,應成立跨國經營的專門管理機構,以便協調管理;再有,可設立全國性的對外投資信息咨詢服務;最后,在稅收方面,在避免雙重征稅的前提下,通過提供必要的稅收優惠,鼓勵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并用所得利潤進行再投資。
2.加快企業重組,培育核心能力
只有具有核心競爭優勢的企業才有成功進行海外投資的可能。即使如此,海外投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依次經過組織合理化、經營集約化、規模集團化等發展階段之后,才能考慮跨國發展。
篇7
經濟全球化給市場競爭帶來了明顯的變化,那就是國內市場競爭國際化和國際競爭國內化。我國加入WTO后,市場開放和營銷全球化成了中國企業必然的選擇。我國企業不僅要承受跨國公司在中國本土帶來的競爭壓力,而且還要在人家的土地上與外國公司競爭。企業要在所面臨的全球競爭中獲得比較優勢才能夠生存下去,否則在競爭中勢必會處于劣勢,甚至會威脅到自身的生存。當前,我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對外投資的規模與我國整體的經濟實力不相稱。據商務部統計,2003年,經中國商務部批準和備案設立的境外非金融類中資企業510家,而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1081家。可見,與中國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相比,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力度不夠。以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來看,中國企業的對外直接投資金額僅占世界對外投資金額的0.15﹪。與中國經濟大國的身份很不相稱。此外,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的比例為1:0.09,不僅大大低于發達國家1:1.1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11,甚至低于發展中國家1:0.13的水平。由此可見,中國資本流入與資本流出的嚴重失衡,這種強烈的反差即使在發展中國家也十分罕見。
2.海外投資的資源導向性明顯,但技術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在1990年~2000年度,中國30家最大的跨國經營企業中,有23家屬于資源開發型企業。以漁業為例,自從1983年以來中國的一些企業在尼日利亞、印尼、阿根廷、美國等20多個海洋資源豐富的國家投資進行漁業開發,已運回國內數十萬噸魚貨,占我國漁業總產量的17%;中信公司在非洲、拉美、西太平洋等地區開發林業資源已取得很大的成效,運回大量的木材。冶煉行業,中國冶金進出口公司在澳大利亞總投資2.8億澳元開發鐵礦,在這20年時間內運回2億噸高質量礦砂。這說明中國產業跨國經營的技術含量不高。不過,近幾年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業務領域逐步擴展到生產加工、資源開發、工程承包、農業合作和研究開發等眾多領域,擴展層次在不斷提升。有的產業已由早期的建點開辦“窗口”發展到投資辦廠,帶動國產設備競爭出口,跨國并購股權置換,境外上市,設立境外研發中心創辦科技園業,建立國際營銷的網絡和戰略合作關系等各種形式
3.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尚處不夠成熟的低級階段,比較優勢尚不突出。近幾年來,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區域分布已擴大到五大洲。但從總體上來看,投資的區域仍舊相對集中。從投資總量上看,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北美洲(僅指美、加、墨三國)、大洋洲、亞洲(東南亞、西亞)等地區,有明顯的地區集中性。從對外投資國別上看,投資主要集中在一些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國的少數石油,礦產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到2001年底,中國企業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累計投資超過2000萬美元,累計投資量占中國工業對外投資量的9%,形成了三大核心區:港澳地區、美加地區、澳新地區。中國企業在這三大核心區的投資企業數和投資額分別占中國對外投資企業比重28.61%、36.01%和17%。
4.投資方式比較單一,主要采取投資新建方式。這種方式盡管有其優點,但其耗時長,難以快捷地進入市場。
5.在經營管理上實行的是異地化經營,跨國經營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由于受我國政府的國內資金配套和外匯等計劃管理的限制,跨國經營企業不能完全依據國外市場情況進行決策,從而錯失良機;而異地化經營則使經營項目在國外,管理機構和人員在國內,只派與經營項目有關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去國外經營,且派出的管理和技術人員有相當一部分素質不高,不熟悉市場運作規律,不能及時依照市場的需求偏好改進產品,發現和挖掘市場機會。可見,我國企業跨國經營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
二、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對策
1.跨國經營戰略:漸進性和創新性。跨國公司的跨國經營戰略主要特征,一是跨國經營方式的漸進性,二是跨國經營戰略的創新性。跨國公司的發展歷史表明,幾乎所有的企業是從國內市場起步,然后以母國為基地,逐步走向世界,最終發展成為跨國企業。從大多數跨國公司走向世界的過程來看,從國內經營到跨國經營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突然飛躍。絕大多數企業在成為跨國公司之前,對跨國經營方式的選擇都采用了“先易后難,逐步升級”的戰略。一是解決后發劣勢的困擾。“走出國門后才真的發現,很多對手遠遠比海爾強大得多。”張瑞敏形容這種差距,就相當于對方都是博士、碩士,而自己才中學畢業。一個新面孔在國外也根本無人搭理。二是國內市場與國外市場必須整體考慮。應該是先把國內市場做大后再嘗試走出去,這可能也是轉化后發劣勢的問題,要做到“無利不為、無內不外”。
跨國公司的跨國經營戰略的創新性是跨國公司不斷適宜環境變化的結果,他相繼經歷了由多國國內到簡單一體化,再到復合一體化的由低到高的發展階段,即多元化發展。跨國公司首先實行的是多國國內經營戰略,即針對不同市場在當地組織生產和銷售。以后,隨著貿易壁壘的減少,通訊技術的進步和國際競爭的加劇,企業日益傾向于利用外部資源服務于自身的價值增值。相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為適應國際化戰略,可將國內的生產基地轉移到生產成本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還將研發、設計、研究所等都逐步遷往歐美發達國家,以跟蹤最前沿的技術。
即使漸進也好,創新也罷,面對我國目前的狀況,“中國企業出海的模式選擇”也可借鑒:一是海爾模式,通過到當地設廠,沖破貿易壁壘,然后在當地樹立品牌的形象;二就是TCL的模式,收購知名品牌的形式;三就是聯想模式,奧運其實是中國可以利用的很大的機會,日本的精工愛普生,韓國的三星都是通過奧運會打造了自己的國際品牌;另外還有一種就是中國企業在國內做大以后借船出海。小靈通在國內做的非常成功以后,開始拓展海外的市場。2.國際投資戰略與跨國兼并的結合
(1)資源開發型產業是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預防性產業。我國人均自然資源比較短缺,利用別國資源優勢,以油田和其他重要資源開發為導向的對外投資應是我國跨國經營的預防性投資。通過對外投資建立資源穩定的供應基地,可以降低通過市場轉移資源的交易成本,有利于規避世界市場資源價格大幅波動的風險,也防止受制于他人的被動局面。
(2)勞動與資本相結合的產業是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基礎產業。從世界跨國公司對外擴張戰略由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規律,以及中國在國際競爭力中的比較優勢來看,中國企業選擇較成熟的勞動相對密集、核心技術相對穩定、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產業作為跨國經營的起點是毫無疑問的。我國的制造業便符合上述條件,因此制造業將是我國對外投資的主要行業,如以家用電器、摩托車為主的中檔加工組裝型制造業、紡織業和服裝業等。
(3)研究與開發型技術產業是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重點產業。我們應該考慮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內形成梯度優勢,并逐漸推進其產業高度化。這就需要在跨國經營中發展以研究與開發為重點的技術型對外投資。眾所周知,在經濟全球化的劇烈競爭中,從我國技術開發、研究力量還比較薄弱,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的比較優勢來看,中國企業選擇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國際經營的起點應該沒有疑問,但應該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梯度優勢,并逐步推進其產業高度化,以利于產業結構調整。
篇8
關鍵詞: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C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7—0079—02
一、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現狀
2002年到2009年八年間,我國跨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達60%以上。08年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突破了500億美金大關,其中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到了406.5億美元,同比增長117%。2010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占全球當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過日本、美國等傳統對外投資大國。2011年,我國累計實現非金融對外投資407.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12.5%。
1.投資地區雖向多元化發展,但仍然相對集中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集中于亞洲、非洲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當或低于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從地區分布來看,亞洲非洲地區集中了境外企業的71%。2009年,亞洲和拉丁美洲成為了我國非金融部門對外直接投資集中地區。
2.企業跨國經營的行業
經營行業覆蓋面逐步拓寬,由初期的進出口貿易、航運和餐飲等少數領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資源利用、工程承包、農業合作和研究開發等國家鼓勵的領域。目前,采礦業、商業服務業和金融業所占比重較大,其中采礦業85.4億美元,占40.4%,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的投資;商務服務業45.2億美元,占21.4%;金融業35.3億美元,占16.7%;交通運輸倉儲業13.8億美元,占6.5%,主要是水上運輸業的投資。
3.企業跨國經營的進入方式以并購投資為主
近年來,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投資方式多樣化,已從一開始的合資發展到并購國外企業,從投資項目來看從單個項目向整個產業鏈進軍。
同時,由于與當地企業合作有利于利用原有的資源和市場,減少進入新市場的風險及可以彌補中國企業的資金不足,所以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多數采用了與當地公司或集團合資的方式,獨資公司并不多見。
二、跨國經營中的問題
中國跨國公司經營實踐始于1979年,經過萌芽、自發、試點、初步發展和穩步發展五個階段,現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中國企業在嘗試跨國經營的過程中,隨著國際市場的變換,中國企業跨國經營所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政策以及企業本身的情況復雜性的增加,機遇與挑戰同在,利益與風險并存,如資金匱乏,投資規模小、經營分散化、品牌競爭力弱等問題。
1.資金、財務結構問題突出,融資困難
由于一方面國家對外匯匯出的限制及給海外企業貸款和融資額度的不足,另一方面,企業與金融業的融合進展不大,沒有金融業的支持與參與,企業海外貸款和項目擔保的風險較大,使得海外企業融資能力有限、融資方式單一。
2.企業進行跨國經營的觀念有偏差,企業目標不夠明確,總體規劃布局和投資結構欠合理
在我國“走出去”的6000多家企業中,不乏有影響的企業,但是“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并不多。主要原因就是對于眾多企業而言,當“走出去”上升為國家戰略后,既是一種無法回避的外在壓力,也使部分企業認為“走出去”一定海闊天空,因而許多企業在“走出去”時缺乏明確具體的發展目標和規劃,缺乏對投資項目、環境分析、合作伙伴選擇、地點選擇等方面細致分析,導致對自己核心競爭力,企業自身認識不足,最后使自己負債累累。
3.企業研發水平低,缺乏技術優勢
我國的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企業的差距還很大。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我國企業的先進技術引進來源于發達國家,而只能向發展中國家輸出一些較低的技術設備;二是許多高新技術,在我國企業中還是從無到有,而在發達國家企業早已成熟。
由于發達國家企業對高新技術的保護及對技術轉讓的限制和高額的價格,使我國企業引進真正的先進技術困難重重,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企業憑借掌握的高新技術實力進行跨國經營。
4.境外投資規模小,抵御風險能力差
與中國引進外來投資的規模相比,中國企業跨國經營總體投資的規模較小。據商務部數據統計,2010年1月,我國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866家,同比增長24.73%;合同外資金額125.54億美元,同比增長20.3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1.29億美元,同比增長7.79%。而同期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7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23.6億美元。從數據來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只占我國吸收外來投資的18.79%,并且我國90%以上的境外投資項目投資金額在300萬美元以下,境外加工貿易項目平均投資金額為220萬美元,其中一半以上在100萬美元以下。而發達國家對外投資單項平均金額在600萬美元左右;發展中國家在450萬美元左右。
5.我國對企業跨國經營的宏觀管理體制落后
近幾年,我國對外投資主體單位仍是國有企業,因此行政管理色彩較濃,企業在資金調配、人事調動、收入分配等仍受到很大束縛,另一方面,由于我國進行跨國經營的認識較晚和國際經營的不足,我國對于跨國經營沒有完善的同意管理體制,也沒有權威性的管理機構,致使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管理比較混亂,這些因素影響了辦事效率,嚴重制約了我國企業跨國經營業務的發展。
篇9
銀行開展國際業務的基本渠道之一是在境外開設銀行。雖然行不附屬于本行,但它是銀行熟悉海外市場,以最終實施海外經營的重要途徑。與其他方式相比,行具有經營成本低、靈活性強、易管理,且進退自如等優點。其缺點是業務范圍小,銀行間的關系松散、繁雜,且銀行對行沒有控制權。我國原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一般均設有海外行。
代表處通常由銀行派出的代表和為數很少的工作人員組成。其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有關咨詢服務,收集當地經濟、金融信息,聯系客戶和協調當地行關系,并為總行提供背景資料。代表處具有成本低但業務范圍小等特點。
分支行即通過建立自己的海外分行或子公司,形成分支機構的實體網絡,在全球或在世界某一地區開展跨國業務,優點在于其業務是以總行的信譽和聲譽及所有資產作為后盾,增強了競爭力。由于是在自己的分支機構之間開展業務,這一經銷模式是非常有效、可靠的。
目前銀行同業國際合作中較為成熟的模式有:(1)銀行業俱樂部,總的理念是通過合作,使地方銀行具有從事跨國銀行業務的能力。(2)銀行業戰略聯盟,往往是兩家或少數幾家銀行之間的合作,結盟者之間更加表現為一種合伙人關系;同時,它一般只集中于某項或某幾項確定的業務領域內合作,而非全部銀行業務的廣泛合作。結盟既在地區性銀行之間,也在地區性銀行與大型跨國銀行之間發生。(3)外包,將銀行后線服務或其他交易處理服務承包給其他銀行,這是銀行同業間國際合作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的主要好處是當一家銀行在失去定價力量的情況下,可以將某些由自己從事需要耗費大量投資和人力、物力,特別是技術含量較高的非核心業務,承包給第三方處理,以達到節省成本,同時又能獲取新技術的目的。它在產品、市場、經銷渠道擴展諸方面并不具有特別的優越性,然而它的操作、管理卻比戰略聯盟及其他合作模式容易得多。從一般趨勢分析,外包這一方式正在從以往集中于操作、戰術性業務領域,開始向更具有戰略性的領域過渡;從節省成本為主要目的,向獲取價值增值為目的過渡。
中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區位選擇
目前,中國商業銀行特別是原四大商業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多集中分布在香港、日本、新加坡、韓國等亞洲地區;而在紐約等國際金融中心則較少,層次較低。這既不利于中國商業銀行全球布局戰略的實施,亦不利于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戰略的實施。從實際出發,中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過程中,應將以下區位作為主要區位。
1.國際金融中心。到目前為止,原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已在倫敦、紐約、香港等國際金融中心設立了分支機構,當前及今后的工作在于利用多種跨國經營模式,進一步擴大業務范圍、創新金融工具,提高跨國經營水平。
2.周邊國家和世界性的貿易中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貿易發展迅速,如中韓貿易每年占我國外貿進出口額的很大一部分,但中國的銀行在這些地方設立(日本除外)的分支機構很少。為促進我國與這些國家經貿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應在這些國家和地區設立分支機構,積極提供各種銀行服務。
3.海外華人聚居區。這些地區經過幾代華人的努力,金融業的發展已經達到了相當規模。如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等國家與南亞地區,80%以上的金融事業為華人掌握。在這些有一定發展潛力的地區進行跨國經營,便于我國銀行業在金融資信、人才培訓與技術交流上和華資銀行取得緊密聯系,從而盡快熟悉海外市場,取得和擴大海外市場份額。中國銀行業可以考慮在東南亞、北美、歐洲等華人聚居區拓展跨國業務。
中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對策
中國商業銀行實現跨國經營的根本措施是加速內部體制改革,實現與國際銀行業的對接。我們認為,從中國商業銀行的現實出發,目前應著重從資本充足率、業務、財務管理、人才建設、電子化建設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能力。
1.資本充足率方面
《巴塞爾協議》要求從事國際業務銀行的資本金占風險資產的比率不低于8%,其中核心資本占比不低于4%。為使中國從事跨國經營的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達到8%的標準,本著既不束縛銀行自身業務的發展,也不違背國際銀行業統一監管要求的原則,在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時可以有選擇的采取下列措施:(1)提高銀行資本金。針對中國商業銀行資本金不足的現實,通過以下途徑多渠道增加資本金:增加自身積累;增加附屬資本,具體可通過對銀行現有房產等固定資產重估或清理隱蔽性儲備,提取普通準備金和呆帳準備金,發行長期信用債券等來增加附屬資本;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股票、債券,股全部配售;并購。
(2)減少銀行資產數量。這是與增加資本數量相對應的一個擴大資本充足率的措施。借鑒美國、日本的做法,通過出售商業銀行資產達到減少資產的目的。資產出售是指通過出售貸款債權使其資產具有流動性,銀行即獲得了手續費收入,同時也可以減少貸款金額,提高自有資本比率。
(3)調整資產組合中不同風險權重資產的比重。發展風險系數較小,盈利較高的資產業務,控制風險較大的資產業務,不斷地將原屬于資產負債表內的高風險資產業務轉化為低風險資產業務,也是提高資本充足率的一個途徑。
2.業務方面
銀行跨國經營的直接表現即為業務的國際化,中國商業銀行的跨國經營過程中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是將業務向多功能、綜合化發展。在保持盈利性、流動性、安全性的前提下,發展金融領域或與金融有關的非金融領域的一切業務是銀行提高競爭力、真正走向商業化的重要環節。其中,國際業務則是商業銀行重要的利潤增長點。其次是金融工具向多樣化、規范化發展。根據中國商業銀行跨國經營的業務范圍目標,在國內經營過程中不斷增加金融工具的數量和種類,移植和借鑒國際金融市場中的金融工具,并根據中國金融發展的需要逐步創新符合國際慣例的金融工具。第三是跨國經營業務向跨國銀行發展。商業銀行在開展跨國經營業務時應具備長遠目標,即以實現向跨國銀行方向發展為終極目標。同時,發展與企業之間相互投資和相互參股,實現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融合。第四是為跨國經營企業提供全方位服務。為適應中國企業跨國經營迅速發展的形勢,除開展傳統銀行業務外,更應適合企業跨國經營需要,開展市場信息咨詢、規避匯率風險等服務,建立全球業務網絡和各種市場信息的全球聯網系統等。
3.電子化建設方面
一是要提高服務手段的現代化水平,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創新和引進并重,逐步實現經營電子化、服務網絡化和管理現代化。與此同時,商業銀行還須抓緊建立功能強大的金融通信網絡,包括中國國家金融網、銀行內部通信網、金融國際互聯網等,運用先進的業務處理系統和數據傳輸渠道,將業務延伸到全球每一個角落。二是要建立統一的業務系統,統一業務管理,提高業務標準化。
4.財務管理方面
銀行進行跨國經營,對資產狀況、盈利能力、抵御風險能力等要求較高,且銀行處在一個較為陌生的環境中,政治、法律、經濟環境都有所不同,面臨的風險更為復雜,理財環境有所不同,更加要求銀行在財務管理方面縮小與國外同業的差距,從成本、收益、風險的角度出發,對銀行資金籌集、分配、使用的全過程進行計劃、分析、控制和考核,促使銀行資金良性循環。具體工作包括:建立財權集中的財務管理機構;加強成本、費用管理;推行現代管理會計的理論和方法,將管理會計中的決策會計、責任會計等運用于實踐;完善內部控制制度,處理好投資人與人的關系,使投資人能夠對人進行有效的控制;改革現行的呆帳準備金制度。
篇10
【關鍵詞】中小企業;跨國理財;機遇;挑戰
一、我國中小企業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成長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國近4 000萬家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共提供了75%左右的就業機會,創造了68.3%的出口收入和50.2%的財政稅收,是中國經濟增長中最活躍的一環
跨國經營是為企業組織創造價值而進行跨國界的創新、前瞻、冒風險的一種行為綜合。中小企業跨國經營對于擴大出口、繁榮經濟、緩解就業、穩定社會、增強國家經濟發展實力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談到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首先要對跨國經營與跨國公司做一個界定。
有人經常把跨國經營理解為跨國公司特有的經濟行為,似乎只有成為跨國公司,才能從事跨國經營。事實上,跨國經營與跨國公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一)跨國經營與跨國公司
跨國公司有比較嚴格的定義,有一系列的特征標準。跨國公司是指在一個以上國家中從事生產和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的公司。通常由一個設在本國的母公司和至少五六個國外的子公司組成,它們之間一般在戰略上具有高度的相互影響性。
而跨國經營則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主要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有跨越出國界的業務,包括跨國采購、跨國生產、跨國銷售與服務、跨國研發等。
跨國經營應早于跨國公司而存在;跨國公司則是企業跨國經營活動發展到比較高級階段的產物。對企業來講,一般是先有跨國經營活動,經過多年的積累與發展,然后才有可能成長為跨國公司。
到目前為止,我國被國際機構認定的跨國公司只有十多個,但我國從事跨國經營的企業遠遠多于已被國際組織認定的跨國公司。我國中小企業的涉外業務應屬于跨國經營層面。
(二)我國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現狀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成績斐然,但已經成為我國企業跨國經營的重要組成部分。
權威統計數據顯示,截止2007年,我國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超過4 000萬戶,占企業總數的99.6%,在我國進出口額中占到近70%。
目前,我國出口產品中的服裝、手工藝品、五金工具、輕工紡織等主要靠中小企業提供。近幾年我國每年1 500億美元左右的出口總額中,中小企業占60%左右。截至2004年5月底,經商務部批準或備案設立的境外中資企業共計7 720家,中方協議投資額96億美元。行業涉及資源開發、生產加工、工程承包、交通運輸、旅游餐飲、貿易和咨詢服務等等,其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國際創業的主要形式包括以下四種:
1.引進國外設備,產品打入國際市場。
2.在境外直接投資開店或辦廠。據統計,到2004年5月為止,我國已有境外加工貿易企業523家,其中近80%是中小企業。
3.對外承包工程。2004年1至5月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方面共完成營業額463億美元,同比增長6.7%。這其中,很大一部分份額由中小企業承擔完成。
4.對外勞務合作。2004年1至5月,在對外勞務合作方面完成營業額2.6億美元,新簽合同額13.5億美元,共派出各類勞務人數
8. 9萬人。截至2004年5月,我國在外各類勞務人員總數為50.4萬人,大部分隸屬于中小企業。
在跨國經營充分發展的同時,中小企業的跨國理財顯得尤為重要,中小企業在跨國經營中因不懂國際財務管理而造成的財務失敗不勝枚舉,給企業和國家都造成了損失。
與國內理財相比,跨國理財環境更為復雜,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對中小企業而言,認清機遇與挑戰,掌握跨國理財技能,以便更好的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中小企業跨國理財中的機遇
這里主要分析中小企業跨國籌資和跨國投資的機遇優勢
(一)中小企業跨國融資的機遇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雖然發展較快,但他們的國內理財環境并不理想,尤其是企業的融資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廣大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主要瓶頸。中小企業的跨國經營為中小企業融資拓寬了渠道。
國際企業的籌資渠道范圍比國內企業寬闊得多,籌資的方式也更靈活多樣,尤其是貨幣和資本市場全球一體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為國際企業在籌資風險和成本的組合上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因此,從總體上講,通過國際籌資風險和成本的組合的管理,國際企業可以獲得比國內企業綜合資本成本更低的資金。
目前,國際金融市場上金融創新與金融改革承相互推動的趨勢,金融工具的增加,期貨、期權和指數期貨交易技術的發展,資金、債務掉期技術和互換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不僅增強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深度,而且為市場借貸雙方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融資方式更趨多元化,國際企業可以根據不同資金來源地的特點,利用不同的籌資方式,構建最優的資本組合,降低籌資成本。
當然,國際融資成本決策中不僅需要考慮融資利率的高低,而且需要考慮匯率變化對資本成本的影響。
(二)中小企業跨國投資的機遇
跨國投資包括對外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中小企業跨國投資主要是對外直接投資。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對外直接投資看成是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才能選擇的策略。然而經濟全球化、技術信息化的今天,跨國經營已成為企業在全球化條件下成長的一般方式之一。若干原來沒有什么競爭優勢的公司卻通過跨國發展而取得了競爭優勢。兩類不同性質的對外直接投資將同時存在。一類是利用既有優勢的對外直接投資,即以發揮局部相對優勢對更低階梯的國家進行的對外直接投資;另一類是通過跨國經營獲取優勢的對外直接投資,即以汲取國外先進的產業技術和管理經驗,創造新的比較優勢為目的而向更高階梯國家進行的對外直接投資。中小企業對外直接投資主要是后者。國際投資會遇到比國內投資更復雜的風險,同時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并開辟了生存空間。
中小企業從事跨國直接投資的外部機遇優勢主要表現在:
1.國際市場消費高度個性化和多元化,為我國中小企業參與跨國投資提供難得的商機。
當今國際市場,在消費高度個性化和多元化較發達的國家里,對各種各樣特殊的專業化產品的需求正在增加,大企業在追求規模經濟效益時,對小批量、多品種的產品由于不愿顧及或其他原因而無法涉足,因而留下了一些市場空隙,這就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施展才華的空間。
2.發展中落后國家的結構性需求和貿易平衡的需要,給中小企業跨國投資創造條件。
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推動了全球各國經濟的互補性發展,相當一部分經濟落后的亞洲、非洲和拉美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發展水平滯后,基礎設施落后,急需從國外引進資金、技術和設備,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這為我國中小企業利用適用技術和小規模技術及比較優勢“走出去”開展對外投資等跨國經營,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許多中小企業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實力,具有技術適用、小規模市場和價格相對低廉等比較優勢,非常適合在這些發展中國家投資設廠。
3.避開貿易壁壘,享受關稅保護等。
企業向那些設置關稅壁壘和貿易壁壘的國家和地區出口產品和開拓市場非常難。如果企業在該國直接投資設廠,建立生產基地,就可以避開各種各樣的壁壘成功地輸出產品和服務,并通過該市場向其他集團成員或相關國家出口。
4.政府政策支持。
我國政府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支持、職能的轉變以及中國WTO的加入,為中小企業從事跨國經營活動營造了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5.彌補競爭劣勢。
我國中小企業從事跨國直接投資可以彌補與大企業競爭的劣勢;可以突破中小企業在國內擴大規模的種種限制,利用國外的生產基地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可以使中小企業增加產品品種,使各種產品的產量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6.享受匯兌收益。
當收益返回母公司時,通常要把子公司當地貨幣表示的收益轉換成母公司所在國的貨幣,這就存在匯率變動的影響。當匯率向有利的方面變化時,母公司還可以享受額外的匯兌收益。
7.利用國際稅收優惠,進行合理稅收策劃,享受節稅收益。
在跨國投資中,各國稅制有很大差異,當東道國稅制有利好空間時,企業還可以享受節稅收益。
三、中小企業跨國理財面臨的挑戰
跨國經營為企業發展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主要表現在理財環境和理財活動中。
(一)理財環境的挑戰
1.環境差異性大。
相對于世界范圍而言,一國之內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法律制度、文化傳統等方面在各地域上的差異比較小,因此國內企業在經營和管理上,一般不會出現與環境的強烈矛盾和沖突。
然而對于國際企業而言,其投資和經營跨越了國界,跨越了政治、經濟制度的界限。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各種環境間的差異非常大,國際企業每進入一個新的國家或地區,都必然面臨不同制度、文化、法律等諸多沖突。
2.環境變化頻繁。
國際企業所面對的是世界上各種制度的國家和政府,國際企業隨時可能遭遇經營所涉及的某個國家或地區環境的改變,比如吸引外資的政策改變、政治動蕩等。環境的頻繁變化,相應要求國際企業在管理的組織設計和決策過程方面具有更強的應變能力。
(二)理財活動中面臨的挑戰
中小企業理財活動中面臨的挑戰主要是跨國理財的各種風險。跨國理財為中小企業投融資活動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
跨國理財風險包括國際籌資風險、國際投資風險、國際資金回收風險等一般風險和政治風險、匯率風險等跨國企業所特有的風險。
1.國際籌資風險,是指跨國企業借入資金而產生的喪失償債能力的可能性和企業利潤(股東權益)的可變性。國際籌資與國內籌資相比拓寬了籌資渠道和方式,但是,由于國際經濟環境復雜,匯率和利率瞬息萬變,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都可能導致決策失誤,管理措施失當,從而使得籌集資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由此與國內籌資相比,跨國籌資可能面臨更為復雜的籌資風險。
2.國際投資風險,企業通過籌資活動取得資金后要進行投資,投資風險意味著“承受風險,以期得到應有的投資效益。”
在國際投資活動中,中小企業遇到的風險也比國內投資遇到的多。除外匯匯率的變化可能導致投資本金和收益脫離預期外,投資所在國的經濟狀況和市場變化以及政府的更迭、資金管制都會引起國際投資資金回收和利潤流回受阻,影響投資的安全性和資金的流動性。中小企業通過跨國投資拓展生存空間,獲取發展機遇,但在投資管理時,更需要進行風險的評估和控制。
3.資金回收風險。
企業產品銷售的實現與否要依靠資金的兩個轉化過程。一個是從成品資金轉化為結算資金的過程;另一個是由結算資金轉化為貨幣資金的過程。這兩個轉化過程的時間和金額不確定性就是資金回收風險。國際營運資金管理除了現金、應收賬款和存貨的管理之外,還增加了營運資金流量的管理內容。國際營運資金流量管理主要是指國際企業利用內部資金轉移機制實現資金的最佳配置。
國際間存在大量不利于資金轉移的因素,比如國際上對資金國際流動的數量限制、進出口經營所在國的資本管制、經營所在國的資本管制等。國際企業如果利用正常的資金外部轉移方式轉移資金,會導致高昂的資金轉移成本,只有借助資金內部轉移機制,國際企業才能回避這些資金轉移障礙,實現其國際化經營的優勢。
中小企業在國際籌資、國際投資中都涉及資金的轉移,并且同樣面臨國際間正式或非正式的障礙,阻礙資金的正常流動。相對國內理財來講,如何有效設計資金內部轉移機制回避障礙也是企業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4.政治風險。
企業跨國經營是超出本國界限來從事商業活動的,所以東道國的政治環境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之一。
跨國理財的政治風險是由于東道國政府或社會政局的不穩定和政策的不連續性而導致的跨國公司國際投資和貿易活動受到影響,并致使其經營管理績效和其他目標遭受不確定性。
政治風險的后果按其輕重程度主要有:
(1) 政府的非區別性干預。這是東道國政府為了達到預定的經濟增長目標而采取的人員、環境、價格、國有化比例等措施以控制在本國的所有外國企業。
(2) 政府區別性干預。這主要表現為東道國政府采取某種干預性措施限制某些行業、區域或某種類型外資企業的經營活動。
(3) 制裁,即東道國政府對外資企業施加各種壓力,最終導致外資企業不能盈利甚至破產。
(4) 國有化。
(5) 沒收。這是東道國政府強制剝奪外國企業財產的行為。
(6) 人員傷亡或人身安全失去保障。
5.外匯風險。
同國內企業經營不同的是,跨國理財不僅使用本國貨幣,更多地還需要與其他國家的貨幣打交道,從而就可能產生由于外匯市場上各國貨幣匯率的變化所導致國際企業產生現金流量變動的風險,即匯率風險。
匯率風險又稱為外匯風險,企業從事對外經濟貿易,對外投、融資等,通常在國際范圍內收付大量外幣,或持有外幣債權債務,或以外幣標示其資產、負債價值。因此在國際經濟往來中,在國際收付結算的時候,會產生外匯風險。外匯風險一般分為經濟風險、交易風險和折算風險。
(1)經濟風險,指意料之外的匯率變動通過影響企業的生產銷售數量、價格、成本,引起企業未來一定期間收益或現金流量減少的一種潛在損失。
(2)交易風險,指在約定以外幣計價或成交的交易過程中,由于結算時的匯率與交易發生時即簽訂合同時的匯率不同而引起收益或虧損的風險。這些風險包括:
第一,以即期或延期付款為支付條件的商品或勞務的進出口,在貨物裝運和勞務提供后,而貨款或勞務費用尚未收付前,外匯匯率變化所發生的風險。
第二,以外幣計價的國際信貸活動,在債權債務未清償前所存在的匯率風險。例如,某項目借入是日元,到期歸還的也應該是日元。而該項目產生效益后收到的是美元。若美元對日元匯率猛跌,該項目要比原計劃多花許多美元,才能兌成日元歸還本息,結果造成虧損。
第三,向外籌資中的匯率風險。借入一種外幣而需要換成另一種外幣使用,則籌資人將承受借入貨幣與使用貨幣之間匯率變動的風險。
第四,待履行的遠期外匯合同,約定匯率和到期即期匯率變動而產生的風險。
(3)折算匯率風險,又稱會計風險,是指折算會計報表時采用的折算匯率發生變化產生的風險。它包括兩項內容,一項是企業資產負債表因折算匯率變化而發生價值改變的風險;另一項是利潤表中的稅后利潤因折算匯率發生變化而改變的風險。
外匯風險是跨國理財有的風險,它貫穿于企業的各個理財環節,外匯風險管理對于跨國理財非常重要,常用的風險防范措施有:選擇有利的計價貨幣;運用貨幣保值條款;提前或延遲付款;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
四、結論
中小企業跨國經營創業已成為一種必然的、不可逆轉的現實。跨國經營為中小企業發展帶來更多投、融資活動機會的同時,也為中小企業的理財工作帶來了新領域和新課題。中小企業如何抓住機遇利用外部已有的有利條件,發揮企業自身優勢,迎接挑戰,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合理規避風險,是中小企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
尤其,當前全球經濟增長疲軟,我國國內政策的調整對中小企業構成了新的宏觀發展因素,這就要求中小企業自身一方面要提高素質、更新觀念,盡快適應國內、國際市場客觀變化的需要,積極開拓國際創業之路。另一方面,要加強國際財務管理,尤其是外匯風險的管理,認真研究分析風險,采用科學的方法來回避和防范風險,提高管理水平,走出一條更廣闊、更加健康發展的國際化道路。
【主要參考文獻】
[1]張超英,吳海燕.國際財務管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王建英,支曉剛,袁淳.國際財務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陳國榮.我國民營企業跨國經營研究[D].2006:1-191.
[4]朱健,劉學芳.我國中小企業國際創業攻略[J].企業研究,2006,(1).
[5]梁云.加入WTO與民營企業“走出去”戰略的推進[J].研究與探索,2004,(2).
[6]張建平.加強國際財務管理的緊迫性[J].管理前沿,1995,(3).
[7]高潔.跨國公司是如何規避經營風險[J].國際經濟合作,1999,5:31-33.
- 上一篇:線上音樂教學優缺點
- 下一篇:工程管理與經濟決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