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導向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2 12:21:4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價值導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學德育價值導向研究
摘要:德育小學教育的重要方面,德育對學生的生活世界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當前小學德育建設價值多元,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在倡導以人為本、張揚學生個性的教育理念下,小學德育的價值導向還應更加側重如何幫助學生實現他們的個人價值。使他們對如何做自己有明確的認識,從而融洽的與周圍相處。
關鍵詞:小學德育;德育價值;價值導向
學校施行德育,無論對德育理論的完善,還是對德育理論的踐行,無論是為體現社會價值,還是提升個人價值,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非凡的意義。德育內涵豐富、外延廣泛。德育除了能提升學校的整體精神面貌之外,還能豐富人們的感官,成為人們自覺踐行的各類行為。
一、“德育”一詞概念認識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德”解釋為:道德、品行、政治品質。“德育”解釋為: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的教育[1]。還有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滲透于學校全部教育、教學活動中。中國學校德育的最重要內容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紀律,基本任務是促進學生共產主義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2]。本文中將“德育”理解為:學校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的教育。德育應包括道德準則和規范、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品格教育等等。
二、德育價值論對小學德育的價值導向
企業品牌戰略價值導向
一、當前國內企業創建品牌存在的誤區
(一)缺乏品牌價值的核心判斷
一般而言,企業經營一定階段后會上升到品牌競爭的層面。品牌競爭的內涵極為豐富,主要表現為三類形態:產品形態品牌的競爭;產品線類品牌的競爭;公司類品牌的競爭。不管哪種階段,關鍵是品牌核心價值的競爭,它是品牌存在的目的與意義,表示企業能向消費者提供的價值,在觀念上得到消費者的認同程度,是消費者對品牌的核心需求,也是消費者忠誠于品牌的根本理由。具體而言,品牌的價值趨向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1.文化精神形態的價值核心
企業存在的主要目的在于為客戶創造價值,所以應將客戶價值的實現當作永遠努力的事業,在這一核心價值的統領下進行產品跨種類乃至跨行業的延伸。企業在為社會創造財富的過程中,不斷強化自身的價值。在創造財富與強化自身價值的過程中,品牌的輪廓在消費者的心中會越來越清晰統一,核心價值就成了消費者心中的烙印,品牌的任何印跡的出現都會讓消費者聯想到品牌的核心價值,或者消費者有這種價值的需求時,也會首先想到該品牌,消費者對品牌便會產生長久的依賴性。實際上此時消費者心中的品牌已經超物質化,異化為精神的一種認同和聯想。如迪斯尼樂園品牌的核心價值是“為人們帶來快樂(makepeoplehappy)”,從開始的卡通畫到卡通影片及迪斯尼樂園都沒有離開“為人們帶來快樂”這一品牌核心,雖然迪斯尼的產品在不斷地推陳出新,但迪斯尼經營的不是某類具體的產品,而是“為人們帶來快樂”這一品牌的靈魂。這是超脫于物質層面的精神聯想,應該指出的是這種升華是以物質產品為基礎的,并非形而上的異化。
2.市場識別的核心品牌價值
刑法觀與價值導向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與厘清
正如陳興良教授指出的,“階層性是德日犯罪論體系的精華所在”〔1〕。近年來,德日刑法中的階層犯罪構成理論進入我國,使得我國傳統理論大廈的根基“四要件犯罪構成體系”發生動搖。不難發現,我國傳統“四要件犯罪構成體系”與德日階層體系相比,均包含了作為或不作為、結果、因果關系、實施犯罪的方式及手段、故意、過失、動機等要素,因此可以說,組成體系的基本要素幾乎是相同的〔2〕;而“四要件犯罪構成體系”之所以與德日犯罪構成體系存在本質性的差異,就是因為其沒有“階層”的概念。①所謂階層,是一種不可變更的順序關系,階層體系呈現出這樣一種必要性的邏輯結構:如果不存在前者,就不可能存在后者〔3〕,可以說,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檢驗是階層體系的靈魂。部分“四要件犯罪構成體系”的支持者也敏銳地發現了這一問題,并就此提出對應的修正方案,主張應當按照一種遞進的方式對傳統的四個要件進行檢驗。②其中一些方案只是形式上的零敲碎打,而另外一些改動已經觸及作為犯罪構成體系核心的判斷順序問題,實質上已經不能算是傳統意義上的“四要件犯罪構成體系”了。③總體而言,無論持何種犯罪構成體系的立場,“階層體系需要確定判斷順序”的共識在不同學者之間已經基本達成。我國刑法理論由于先后受到蘇聯和德日刑法的浸染,在犯罪構成體系的選擇上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多元局面,目前占有一席之地的學說不僅包括“二要件”體系、“三要件”體系、“四要件”體系等耦合式犯罪構成體系,還包括古典體系、新古典體系、目的行為論體系、新古典與目的論結合體系、目的理性階層體系、實質的階層體系等階層體系,甚至還包括英美法系的“雙層次模式”犯罪構成體系,①理論之龐雜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三階層體系作為通說,二階層體系作為有力學說,二者形成了角力之勢,在二者之間如何進行選擇,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二、二階層的學說形象———歷史與現實的二維視角
當今刑法理念中將“不法”與“責任”作為犯罪實體兩大支柱,正如許迺曼教授指出的,“不法與責任是構成刑法體系的與眾不同的材料”〔4〕,將不法與責任置于不同的階層討論是階層論體系的主張者首先需要著手的工作。在區分不法與責任之后,進一步需要探討的問題就是,是否需要將形式違法性與實質違法性加以區分②,也就是如何處理構成要件符合性與違法性的關系問題。在筆者看來,這一問題可以立足于歷史與中國現實的維度進行考察。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階層體系的流變昭示了構成要件符合性與違法性關系之間的共動與角力,對今天我國犯罪構成學說局面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一)犯罪構成學說史上的二階層體系。當下的刑法理論在談及犯罪構成時,一般會按照“古典體系—新古典體系—目的行為論體系—新古典與目的論結合體系”的歷史脈絡進行考察。③這些體系都是較為典型的三階層體系,也是主流學說。其實在邁耶體系之后,麥茲格體系出現之前,還出現過一支“消極構成要件要素理論”,也就是二階層理論。二階層體系肇始于消極構成要件要素的發現。“消極構成要件要素理論”(dieLehrevondennega-tivenTatbestandsmerkmalen)由鮑姆加騰(Baumgar-ten)于1913年提出和首倡。根據他的觀點,構成要件不僅包括刑法分則中明文規定的犯罪要素,而且包括刑法分則中沒有規定的違法阻卻事由。〔5〕在戰后的德國,對“消極構成要件要素理論”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的是德國刑法學者阿圖•考夫曼(ArthurKaufmann)和蘭格•亨利庫森(LangHinrichsen)。④阿圖•考夫曼認為,違法性的存在與否與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存在與否應當完全一致,當違法性被排除時,自然就可以否定構成要件的成立。而蘭格•亨利庫森則是更進一步地提出了“整體不法要件”(Gesamttatbestand)的概念,認為符合“整體不法要件”除需要具備“法的構成要件”(傳統的構成要件概念)之外,還需要滿足其他補充要素、義務要素、正當化要素,只有如此才能夠完整呈現構成要件的不法。〔6〕可以說,二階層體系在構造上最顯著的特點在于,犯罪論體系不是由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展開的,而是由違法性、有責性這兩段構成;或者說,將傳統的構成要件與違法性加以合并,認為當存在違法性阻卻事由時,則在整體上阻卻整體不法要件的成立。在筆者看來,構成要件的去類型性、實質性、一體判斷性是實質二階層體系的本質和要旨所在。(二)現行我國刑法理論中的二階層體系。在我國,支持二階層犯罪體系的學者包括劉艷紅教授、黎宏教授以及臺灣學者黃榮堅教授。劉艷紅教授主張將構成要件分別與違法性、有責性糅合,將構成要件作為違法—有責類型,以此將三階層改造成違法構成要件與責任構成要件的二階層體系。⑤而黎宏教授則是主張在構成要件的判斷上采取實質立場,并且將違法阻卻事由的情形考慮在內。①這種主張將違法性判斷納入到構成要件中進行的論證,體現了“消極構成要件要素理論”的思想。此外,我國臺灣學者黃榮堅教授認為構成要件本身就意味著對行為的實質性評價,因此,構成要件符合性與傳統違法性階層應當處于同一個階層評價。②除了以上的學者,我國其他主張階層體系的學者大都是采用實質三階層的犯罪構成體系,嚴格區分構成要件與違法性,強調二者固定的先后判斷順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包括周光權教授的犯罪客觀要件—犯罪主觀要件—犯罪排除事由體系〔7〕;陳興良教授的“罪體—罪責—罪量”犯罪構成體系。③可以說,二階層體系與三階層體系的對峙在我國已經悄然擺好陣勢,處于一種“引而不發”的狀態。這兩套犯罪構成體系的背后涉及的價值問題不僅牽涉到行為無價值與結果無價值之爭,而且波及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可以說處于整個犯罪論基礎和核心的地位,因此,對于兩套犯罪構成體系的討論與選擇兼具理論和現實意義。
三、三階層體系對二階層體系的批評點
在所有的法文化中,“發現問題”、“形成原則”、“鞏固體系”是一個循環的體系建構過程。〔8〕毫無疑問,任何一套理論背后都存在著特定的價值導向。這種價值導向可能顯于理論之前,但更多情況下深埋于理論背后,作為犯罪階層理論“形而上”的導向存在。對此,有學者指出,“法律確實并且適合為那些與正當性價值一樣可以被賦予絕對價值的價值服務”,并且,這些價值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個體價值(Individualwerte),還包括集體價值(Kollektivw-erte)與作品價值(Werkwerte)。〔9〕例如,現代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則的源頭是貝卡利亞,而貫徹罪刑法定原則的具體制度建構則肇始于貝林的古典三階層體系,二者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也正是因為如此,罪刑法定原則所附帶的民主④、法治⑤、人權⑥思想作為古典犯罪構成體系的底色和烙印,都成為了古典犯罪構成體系背后的價值導向。在筆者看來,二階層體系與三階層體系之爭的核心意義不在于形而下,而是形而上的。筆者贊同二階層犯罪體系。不難發現,深藏在二階層體系背后的一種刑法實質化的價值導向:采用消極構成要件要素的立場,構成要件與合法化事由之間呈現的不是一般禁止與容許規范的關系,每一個具備消極構成要件要素的行為,自始就不被法規范禁止,根本上就不符合不法構成要件,這體現的是一種實質的司法觀。對此,有學者認為,三階層理論會將行為的客觀面加以不當分割,例如在醫治他人導致傷害的場合,行為主觀面也切割成傷害故意與救治意思,而將救治意思置于違法判斷當中。例如,醫生為救治病人的開刀行為,如果從三階層評價的觀點,開刀救治的行為符合傷害的構成要件,只是不為法秩序所禁止因而不處罰。〔10〕同樣的道理,如果采取一體、實質化的判斷,得到婦女同意而與之性交的行為本身就不構成強奸罪,而不是符合強奸罪的構成要件基于違法判斷出罪;毀壞自己財物的行為本身就不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而不是在肯定符合故意毀壞財物構成要件之后通過違法阻卻事由出罪。三階層體系對于二階層論者的批評也主要集中在該體系的價值導向問題上,總結而言,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將構成要件獨立出來具有刑事政策上的重要意義。對此,西田典之教授指出,構成要件的意義在于,一旦發生有害于社會、給社會以巨大打擊的事件,輿論就會涌現強烈的處罰情感,從而會產生法官通過類推解釋加以處罰的危險,判斷構成要件符合性就是為了對此進行確證。〔11〕因此,將構成要件獨立出來是為了“在罪刑法定原則之下列出禁止規范目錄,借著影響行為人的不法意識或發揮威嚇的效果,而能發揮一般預防的功能”〔12〕。第二,二階層體系“忽視了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與違法性判斷的質的差異”〔13〕。對此,大谷實教授指出,“與構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斷是形式的、抽象的、類型化的相對,違法性以及責任的判斷,必須是實質的、具體的、非類型化的判斷”〔14〕;耶賽克教授也認為,“合法化事由本質上是為了解決社會矛盾的沖突情況,要求在具體情況下進行價值權衡(Wertabwaegungen),這種衡量不是絕對的,它沒有包含對一般禁止的總的限制,而是在具體情況下獨立處理禁止規范及其固有的價值內容”〔15〕。在三階層理論的支持者看來,二階層理論相當于承認正當防衛殺人和殺死一只蚊子在法律上可以相提并論,這顯然是不合理的。〔16〕第三,二階層理論在故意成立需要認識對象的問題上存在疑問。對此,論者指出,依二階層理論,行為人行為時,須認識所有正當化事由前提事實的存在或不存在,這幾乎不可能做到。如此一來,就對行為人的受罰條件進行了幾乎不可能達到的設定。〔17〕具體而言,按照二階層體系的邏輯,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被害人承諾等違法阻卻事由,甚至包括超法規的違法阻卻事由①,都屬于故意成立需要認識的內容,這樣無疑是無限提高了司法實踐認定故意犯罪的門檻。第四,二階層體系無法評價違法程度的問題。構成要件只考慮是否存在的問題,而違法性除了考慮是否具備以外,還考慮程度輕重的問題。例如,對于得到被害人承諾而實施的殺人行為,其不法程度就會降低。〔18〕二階層體系將違法性并入構成要件當中,而構成要件只具有判斷入罪與出罪的機能,對不法的程度難以做出評價,因此就無法指導量刑。如果對以上四點批評進行歸納不難發現,前面兩點批評主要著眼于犯罪論體系約束公眾行為,指引公民行動的作用(行為指引);而后面兩點批評主要的落腳點是在犯罪論體系對司法人員工作裁判活動進行指導,約束法官自由裁量權的作用上(裁判指引)。下面筆者將分別從這兩個維度出發,討論二階層體系構造在引導公民行為與指導法官裁判上的價值導向,同時嘗試對上文三階層體系批評二階層體系的立場進行辯解。
價值導向下企業市場營銷論文
摘要:隨著國際經濟的發展和我國新經濟形式的確定,當前的市場營銷不同于20世紀主要以模仿為主,在新經濟體制下的面對市場的變化和企業之間競爭的雙重壓力,企業需要擯棄原有的以產品導向為中心的市場營銷模式進而轉向以價值導向為原則的新的市場營銷理念,因此企業需要重視價值導向下的企業市場營銷,才能提高自身競爭實力,本文筆者主要通過這一層面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價值導向;企業市場營銷;分析與對策
在以經濟和商業發展為主的現代社會中,企業的存在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原動力,而市場營銷體系是加快企業發展的動力,其正確的理念關系到企業的發展和競爭中的決定性因素,需要通過超前的謀劃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競爭挑戰,確定以價值導向為核心的企業市場營銷體系迫在眉睫,因此認真探索和研究價值導向下的市場營銷,建立和發展符合現代企業需求的市場營銷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一、價值導向下企業市場營銷的準則
在當前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改革之下,企業中每個員工、客戶都具有各自獨特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是客戶與利益或者員工與利益之間能否相互滿意的重要衡量標準,也是其維持一定聯系的基礎,因此在現代經濟體系下的企業中的市場營銷必須將價值導向作為企業市場營銷中的準則。其中市場營銷的價值導向準則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維持客戶與利益或者員工與利益的價值;其二是通過相互之間的關聯和聯系實現價值的互相轉換和價值導向的形成。在以價值為導向的市場營銷體系中,如果一個企業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價值取向,那么顯而易見其將會被消費者所淘汰,與此相同,如果單個消費者無法滿足企業的價值取向,將會被企業從目標客戶中去除。因而在價值導向下的企業市場營銷中企業和客戶需要一定的聯系,即相互滿足于對方的價值取向原則,只有滿足價值導向的基本原則企業與消費者之間才能形成之后的交易和聯系,因此在經濟形式改革和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新經濟實施下,企業需要不斷的通過自身的改革和變化,形成以價值導向為基礎的市場營銷的模式,只有如此才能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
二、消費者價值導向的定義以及對于企業具有的意義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教案
【重點】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導向作用;
【難點】價值的概念;價值觀的概念;
【素質要求】
⑴知識方面:
理解:①通過事例分析,價值觀是一定經濟關系的產物,并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而發生變化;②比較幾種不同的價值觀;③列舉事例闡釋不同價值觀對個人、社會的不同導向作用;
⑵能力方面:
價值導向下企業財務隊伍研究
一、價值導向的定義
社會團體、企業或者個人都具有多種形式的價值取向,主導的價值取向是社會團體、企業或者個人的追求目標,這便是價值導向。對于一個企業來講,確定了價值導向,可以為企業制定激勵機制提供指導方向,通過激勵機制向員工傳遞企業的價值導向。
二、財務職能與財務隊伍能力的關系
現在經濟快速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業務類型,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企業必須進行人才培養,通過儲備人才來提升管理水平。財務工作是一種智力密集型的工作,為了保證企業財務工作的有序開展,必須要培養高素質的財務隊伍。(一)財務職能對人員素質的要求。早期的企業財務工作主要進行會計核算和生成財務報告,屬于一種事后反映的工作內容,只要及時完成財務核算、做出報表就可以滿足要求。現階段財務職能上升到了價值管理和決策支持的高度,財務部門需要進行標準化的管理,要準確制定財務計劃,進行內部控制,并通過分析核算結果來進行事后反映,演變為一種前瞻性的工作性質。這就要求財務人員不僅要會核算,而且還要進行數據分析和預測,工作難度比以前更大。(二)財務人員的勝任能力。做為企業的一名財務人員,必須具備財務管理要求的勝任能力,才能有擔任財務崗位的資格。勝任能力包括素質和技能兩個方面,其中素質側重于個人價值觀的取向問題,技能則側重于財務專業技能。企業必須要制定詳盡的財務人員勝任能力模型,該模型為企業進行財務人員培養、加強隊伍建設提供依據和導向。
三、加強財務隊伍各種人才的培養
(一)不斷加強企業財務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在財務崗位中,領導一般會計核算人員的為財務管理人員,財務管理人員要具有戰略意識和創新精神,其事業心和責任心要高于一般財務人員,起到統籌和協調的作用。企業必須要重視財務管理人員隊伍的建設,管理人員要掌握先進的財務管理理論和方法,具備進行財務風險防范、資源整合和為領導決策獻計獻策的能力。(二)加強財務技能人員隊伍的建設。財務人員要勝任財務崗位,必須要有較高的專業技能,專業技能過硬,企業才會有實踐型的財務隊伍。要培養財務技師和高級技師,財務技能人員要不斷加強業務學習,努力取得會計職稱和注冊資格,企業也要制定技能人員職業能力培養規范,用統一的標準來要求財務人員,技能人員要注重技能和核算效率的提高,同時要有扎實的財務理論知識對工作實踐進行指導。
藝術影視鑒賞核心價值觀導向
長期以來,我國對大學生價值觀導向是以主流意識為重要目標,以思想政治教育為重要手段來進行的。我國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導向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然而,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效果并不是十分樂觀。
很多從事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線教師都有一個直觀感覺:現在這些80末、90后的學生們越來越不好教了。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傳統的主流價值觀正在遭受大學生的嚴重質疑,甚至是抵觸與蔑視。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過程正是我國改革開放后經濟飛速發展的階段,物質的豐富與觀念的多元并存,社會現象的復雜化與日俱增,媒體的輿論導向漸趨分散。大學生耳聞目睹了很多與主流價值觀相悖的事實正在社會中滋長,更被很多標新立異的價值觀念蠱惑,認為主流價值觀早已是過時的產物,極端者甚至將其視為意識形態的騙局。第二,大學生占有的信息資源十分巨大,往往會超過教師的知識儲備。網絡咨訊的發達、傳播過程的迅捷、接受終端的多元使每個人都成為機會均等的信息獲取者。無線網絡在大學校園中的遍布,使學生可以攜帶筆記本電腦來到課堂,當即對教師講授的知識點進行核實、補充、反駁。因此,在喪失了一言堂的觀念權威地位和知識儲備優勢后,教師該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主流價值觀?
筆者認為首先可以從如何變革方法論,如何找到有效的新方法入手。能不能找到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相應的教學方法,引入一種新的教育媒介作為契機,帶動一輪新的價值觀資源開發,最終彌補傳統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的關鍵缺失。筆者選擇藝術電影作為這種新的教育媒介,主要原因是:電影的媒介魅力和傳播特性非常符合大學生的認知習慣,已成為大學生文化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資源。第一,藝術電影能有效彌補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缺陷。首先,從順序上打破固有模式,破除先入之見。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與討論理解核心價值觀的真正內涵。其次,藝術電影的虛構性與想象性使人產生審美距離,不再糾纏于現實功利因素的權衡。最后,由藝術電影引發的道德結論不再留于抽象的理論,而是從獨特的人物性格、感性的情緒氣氛、動態的發展過程、敏銳的細節關照出發,讓核心價值觀落實到最具體的性情體驗中。第二,藝術電影的媒介特性有利于大學生接受核心價值觀。作為第七種藝術的電影具有獨特的視聽語言系統,它融合了文學的敘事性、音樂的抒情性、繪畫的形象性、攝影的真實性、戲劇的參與性,同時還以蒙太奇手法形成自身獨特的敘事結構與表意功能,可以有效解決道德教育中的諸多問題。第三,藝術電影既是大學生產生價值觀困惑的重要源頭,也是解決其困惑的最佳載體。這是一個視覺文化主導的時代,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經歷更是與各類影視作品相伴而生。課堂上講授的主流價值觀為何難以奏效?就是因為鋪天蓋地的影視作品中有各類價值觀在他們的思想中沖撞。廣大大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優酷、酷6等各類視頻網站,在線觀看、下載觀看各類電影,這已成為當今中國大學生形成價值觀的一種強大的,隱性的、主動的、自發的、客觀的、現實的重要渠道。他們沒有經歷過更為復雜的現實生活,很容易將影視作品中的人生當作現實人生來看待,進而接受其中的價值觀念。但這些作品藝術水準參差不齊,所宣揚的價值觀也魚龍混雜,這使很多大學生陷入茫然與困惑。如果沒有極強的辨別力和極高的審美品味,很容易走入價值虛無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的歧路。但這一事實同樣也提醒我們,如果能通過大學生熟悉并信賴的影視媒介本身,發掘出與主流價值觀一致的道德資源,那么說服力無疑將大大增強。我國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引導主要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公共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范疇。
在這個領域里所呈現的是對我國主流價值觀的宣傳,它表現出師資隊伍的政治理論性和大學生的學習被動性。而面對大學生在欣賞影視作品的個體行為中產生的諸多價值觀困惑,電影專業的教學活動又顯然沒有相應的解決措施。因為我國高校開設的電影專業課程基本上劃歸為藝術類的專業教育,側重于拍攝技巧、劇本編寫、導演理論、表演理論、后期制作等方面的講解。懂電影的教師只負責講解電影,卻不注重大學生在觀影過程中產生的各類價值觀問題。同樣,從事思想道德教育的公共課教師雖然已在不同程度地借用電影手段來豐富教學,但他們對電影本身的理解又較為有限,所選影片的藝術質量難有保證,有時不免將電影淪為佐證主流價值觀的輔助性宣傳工具。兩方面的教學實踐都沒能有效地將欣賞電影與樹立主流價值觀完美融合。國內目前與此相關的實踐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高校開設各類影視鑒賞公共課。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和《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的要求,全國高等學校從2006年秋季起普遍設置公共藝術課程,《大學影視鑒賞》也成為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其目的是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但這類課程大都偏重電影史與電影理論的介紹,而不是價值觀的引導,無法將審美與價值觀進行有機統一。第二,市面上流行各類電影筆記書籍。近幾年,各領域文化學者寫作的電影隨筆與觀影感悟書籍大量增多,這其中包括很多專業影評人的寫作,雖有深厚的技術功底與專業的解讀視角,但仍囿于電影藝術本身的探討,易流于“為電影而電影”的層面,能為大學生吸收的價值觀資源卻并不豐厚。這就給高校提出一個重要的新課題———挖掘藝術電影的價值觀資源,利用藝術電影的感染力和時效性,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融入主流文化及其價值觀之中。它不僅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重要職責,也是高等院校所有教師的重要職責。將電影藝術教育與倫理道德教育融為一體,形成高校視聽倫理教育的新思路。讓大學生在欣賞藝術電影的同時,得到高尚的道德品格熏陶,使藝術電影成為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手段。要綜合馬克思主義藝術批評理論、電影美學、倫理學、教育心理學等學科,探索倫理教育的感官化模式,重審道德情感作為行動能源的可開發性,豐富道德認知的感性化與立體化,以此達到讓大學生堅定道德意志,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信仰,落實于日常道德行為的教育目的。通過分析經典藝術電影的不同價值觀,著力提高大學生的辨別善惡能力和理性選擇能力,找準當代大學生思想的真實狀況,通過藝術電影的鏡頭語言來解讀價值觀內涵,有效地將主流正面價值觀進行重新闡釋,達到為學生接受的目的。第一,挖掘藝術電影的道德資源,發揮其價值觀導向作用。“藝術電影”是指那些具有較高藝術品位和終極人文關懷的電影。這類電影不同于純粹以搞笑娛樂為目的的商業電影,而與人類歷史上經典的文學、繪畫、音樂作品一樣,包含著創作者對世界和人生的深邃思考。它使我們對主流價值觀的理解更加立體深入,有利于大學生以全新的視角重審主流價值觀所傳達的內在精神。曾讓他們深表懷疑的“無私”、“團結”、“節儉”等概念,將完全超越他們先前的觀念定式,煥發出那些美德本身所蘊藏的精神能量。
通過學習鑒賞藝術電影,大學生會發覺一個既熟悉又新奇的道德世界。第二,利用藝術電影的媒介直觀性,增強大學生的審美感受力與道德洞察力。藝術電影以直觀的形式彌補了道德教育歷來以文字思維主導,圖像思維缺失的遺憾,建立新的感官思維方式,以直覺體驗抵達真理。看一部經典的藝術電影,不再是從概念到概念,而是在具體人物和事件發展過程中,逐漸剝離出精神內核。全方位的身體介入代替了單一的大腦參與,立體化的情境體驗代替了直線式的邏輯推理。由“我思考,我相信”到“我看見,我相信”再到“我感覺,我相信”。優秀的藝術電影讓我們“看見”那些人類最基本的價值觀到底如何起作用,哪怕僅僅由于一個憐憫的眼神或一種瘋狂的語氣,我們便足以洞悉,善是究竟憑借什么成為一種撼動心靈的力量,惡又是究竟因為什么而淪為一種不可饒恕的墮落。我們最終“懂得”那些道理,是因為我們“感覺”到了它們的存在。第三,辨析藝術電影的多重價值觀,錘煉大學生的審美趣味與道德辨別力。一部優秀的藝術電影是各種價值觀的復雜綜合體,大學生難以準確把握,需要教師給予充分指引。藝術電影大師會在作品中創造一種類似于真實世界的復雜現實,人性的基本面貌顯現其中,彼此沖突的價值觀、難分伯仲的道德力量交錯并存,只有具備較高的藝術敏感度和道德感悟力,才會發現那些最基本的大觀念往往以隱性的形式藏于其中,不加解釋易被忽視,稍加解釋則大放異彩。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從復相叢生的藝術世界中分離出經典,從真偽交錯的價值體系中辨別出真理,這是審美道德教育最核心也最具難度的工作。本課題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就是,讓大學生在欣賞藝術電影時能夠進行理性辨析、反思推理,最終使大學生主動趨于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通過藝術電影的媒介特性,探討藝術現象學的“觀看”本質;通過觀影行為的儀式效應,挖掘情境美學的倫理應用價值。梳理核心價值觀在中國文化體系中的來龍去脈,讓大學生擯除詞語攜帶的歷史痕跡,明晰概念所指,回歸核心價值觀的本真語義。
藝術是從“為藝術”開始,到“為人生”為止的。藝術審美是產生道德情感的動力之源,而道德關懷又是藝術審美教育的精神歸宿。通過鑒賞藝術電影,指引大學生成為一個審美的人,在此基礎上將他們塑造成一個道德的人。
學生就業觀教育重在價值導向
摘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擇業觀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這其中正確的價值導向是最為重要的。教育大學生把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有機的統一起來,正確認識義和利的關系,艱苦創業和正當享受的關系,實現理想價值和職業價值的統一。樹立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努力開創新的人生道路,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擇業觀;價值導向;個人價值;社會價值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突出位置。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就業,給予社會保險和崗位補貼;到農村基層服務和參軍入伍,給予學費補償和代償助學貸款。鼓勵承擔重點項目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吸納符合條件的畢業生從事科研工作。企業吸納符合條件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可按規定享受相關就業扶持政策。加快建設一批投資少、見效快的大學生創業園或創業孵化基地。”[1](P.3)把大學生就業問題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是史無前例的。一是說明當前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嚴峻形勢;二是說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三是指明了大學生的擇業方向,希望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社會和學校要采取正確的價值導向,加以教育和引導。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擇業觀教育,解決大學生擇業觀中存在的問題,必須重視曉之以理、授之以義、明確正確的價值導向。
一、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無庸諱言,市場經濟是以承認人的個人價值為前提的,人的價值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物。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個人首先必須為他人、為社會提供需要,然后才能滿足個人的需要,個人的價值就體現在這一過程中。對于個人來說,離開了社會的需要,你所做的工作也就失去了價值;離開了集體和他人的幫助,要想實現所謂的個人價值,無疑會寸步難行。正如恩格斯所說:“當一個人專為自己打算的時候,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滿足,而且決不是對己對人都有利。”市場經濟承認了個人利益和價值,是以上述內容為條件的。因此,我們在選擇和確立個人價值目標時,必須充分考慮到個人、集體、國家三者利益的統籌兼顧,國家、集體應尊重、關心正當的個人利益,為個人價值的實現創造條件。但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國家利益發生沖突時,個人利益則必須服從或服務于集體和國家利益。當代的每一個大學生,在擇業時都應該具有這樣的觀念,這才是積極的、有意義的,才是值得大力倡導的。
二、義與利的統一
企業品牌戰略價值導向論文
摘要:國際、國內經營環境的變化,技術的加速進步,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都導致產品范疇的競爭優勢難以維持。產品因創新而獲得的相對競爭優勢在短期內也會讓競爭對手模仿甚至超越,無法建立起顧客的長期忠誠。因此,依托品牌核心價值,建立顧客的長期忠誠成為企業的必然戰略選擇。
關鍵詞:品牌戰略;顧客忠誠;價值導向;競爭
入世后,國內企業經營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競爭的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而傳統的基于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正越來越受到國際競爭對手多元化經營戰略的抵消,國際貿易壁壘的降低,技術研發的巨大差距,消費市場的發育程度,有效生產效率的差距亦導致這種優勢的失去,而最直接的市場表現形式即是品牌認知的世界性差距。這種對品牌的理解程度上的差距決定了國內企業在品牌操作上難以與國際企業展開有效的競爭。國外企業進入國內市場之前,大多數的國內消費者甚至不知道存在這種品牌,但他們進入本土市場時,卻能在最短的時間就與消費者建立強有力的情感紐帶,進而鞏固市場地位,其有效的武器就是一套成熟的品牌關系營銷策略。國內企業的品牌競爭往往建立在廣告、資金規模、媒體炒作等低層次的水平上,沒有品牌的核心價值或是品牌核心價值模糊,尤其缺乏文化層面的品牌推廣策略。社會大眾對品牌核心內涵的感知不清晰,無法建立消費者對品牌的持久印象,直接表現為消費者的品牌印象膚淺,廣告一旦停下來,銷量瞬即下滑,只有品牌的知名度而沒有品牌的美譽度、忠誠度。這反映國內企業在品牌建設的過程中存在普遍的價值導向的誤區,直接表現為方法論上的錯誤。
一、當前國內企業創建品牌存在的誤區
(一)缺乏品牌價值的核心判斷
一般而言,企業經營一定階段后會上升到品牌競爭的層面。品牌競爭的內涵極為豐富,主要表現為三類形態:產品形態品牌的競爭;產品線類品牌的競爭;公司類品牌的競爭。不管哪種階段,關鍵是品牌核心價值的競爭,它是品牌存在的目的與意義,表示企業能向消費者提供的價值,在觀念上得到消費者的認同程度,是消費者對品牌的核心需求,也是消費者忠誠于品牌的根本理由。具體而言,品牌的價值趨向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小議客戶價值導向的管理會計
長期以來,由于受勞動生產力低下的制約,企業所能提供的產品嚴重不足,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不愁銷路,市場整體呈現為賣方市場。因此企業經營的重點一直是追求高額產值和銷售額,企業只要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就能獲得迅速的發展,客戶的需求往往處于被忽視的境地,而不被重視。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后,社會經濟發展出現了新的變化,市場由賣方逐漸向買方轉化,以客戶為中心,以客戶的滿意度為標準,以客戶需求為產品研制依據的“客戶化生產”被人們所重視,企業經營的重點開始從銷售額轉向利潤,進而向價值的方向轉變。
一、客戶價值理論
世界經濟發展到今天,就企業價值、股東價值和客戶價值而言,人們更加重視的則是客戶價值,這是因為客戶價值創造了經營。那么,真正對客戶價值的研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即使現在學術界對客戶感知價值也還沒有統一的定義。
(一)客戶感知價值的定義
Zaithaml認為,客戶感知價值就是客戶所能感知到的利益與其在獲取產品或服務時所付出的成本進行權衡后對產品或服務效用的總體評價;Monroe將感知價值定義為感知收益與感知付出之間的比率,認為購買者的價值感知體現了其對產品的感知質量或感知利益與因支付而產生的感知付出之間的權衡和比較。其中感知收益是與使用特定產品相關的物理特性、服務特性和技術支持其他質量感知指標等在一定程度上的結合;而感知付出則包括所在與購買行為相關的成本:如購買價格、獲得成本、運輸、安裝、訂貨處理、維修以及潛在的失效風險等。雖然學者們對客戶價值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就客戶價值的核心而言,大體可概括為:客戶價值指的就是客戶感知價值(CustomerPercEivedValue),是感知利得(PercEIvedBenefits)與感知利失(PerceivedSacrifices)之間的權衡。感知利得包括了產品、服務、關系、企業資源等要素。感知利失則包括客戶在購買時所付出的所有成本,如購買價格、獲取成本、交通、安裝、訂單處理、維修以及失靈或表現不佳的風險。因此,提升客戶價值可以通過增加感知利得或減少感知利失來實現。
(二)客戶價值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