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1 13:40: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價值觀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價值觀論文

篇1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人們的就業方式、生活方式、利益關系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轉型期所特有的各種矛盾交織、觀念沖突、利益凋整的現象,給正處于社會選擇階段的研究生帶來了價值觀上的強烈沖擊和影響。與80年代的研究生相比,處于世紀之交的重要歷史轉折時期的研究生在價值觀念上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主要表現為:

1.在價值取向上自我意識強化

研究生是一個知識和智力相對密集的青年群體。他們具有樂于思考并且善于獨立思考、觀察敏銳、認識問題的角度獨特、吸收新鮮事物快、人生觀、價值觀趨于基本穩定、自主、自立等群體特征。這些特征,在研究生價值觀上表現為自我意識強化,注重自我設計、自我奮斗,更加追求內在價值的自我實現,追求自我的完善。調查表明,對于“攻瀆研究生的目的”,61.6%的研究生認為讀研是“為了完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價值”;193%的研究生具有偉大的抱負——“為振興祖國”;7.1%的研究生則希望能“有更好的學習lT作環境”,以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4.7%的研究生讀研是為了“改善生活”。從以上的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在“適合個人利益之需要”與“應國家利益之需要”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差距(73.4%與19.3%),說明研究生的人生價值取向趨于向自我為主體的方向發展。

2在價值判斷標準上更加務實和偏重物質利益

當代研究生在價值判斷標準上正逐漸由過去的抽象理想主義轉變為明顯增強的現實性和務實觀。現在的研究生普遍采取現實主義的人生態度。據1994年《研究生價值觀研究》課題組所做的“武漢地區高校研究生價值觀問卷調查”,54.1%的研究生傾向于“不管最終追求的是什么,只要全力解決每一階段最迫切的具體問題就行了”,充分說明了研究生價值觀實用性傾向增強。當問及“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您是否準備接著報:考博士研究生”時,回答“準備”的僅占10.2%,回答“沒想好”的占21.1%,“不準備”的占67.6%,說明大部分在校研究生暫時放棄了對更高學歷的追求。其中部分研究生還是很想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的,只是迫于目前自己的生存狀況而不得不放棄繼續求學的機會,這說明他們在理想與現實發生矛盾時,不得不遷就于現實。

3.在價值觀念上表現出復雜化與矛盾性

當代研究生求知欲強,對于各種社會思潮和前沿學科接觸和了解較多,出于學術和科研的角度多給予兼收并蓄,加之思想觀念上的開放性、自主性,使得他們往往采取多重選擇的態度,這易于造成其價值觀念的復雜化和矛盾性。表現為:

(1)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矛盾。由于在價值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人生價值取向上受到現實生活的嚴重沖擊,使得研究生在個人與社會價值的選擇中陷入矛盾沖突之中。由于現實生活的沖擊,大學教師及科技工作人員的相對清貧,又使得更多的研究生愿意到更加適合個人發展的、條件相對優越的地方去工作,而不是到更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做貢獻。

(2)N想與現實的矛盾。現實生活的壓力,使研究生在理想與現實、學業與賺錢之間,產生了人生價值選擇的矛盾。由于目前研究生生活待遇普遍偏低,在當前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條件下,普通獎學金已難以保障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于是在賺錢與學業關系的處理上,選擇“上學期間既要爭取賺錢,又不能影響學業”的研究生高達45.1%,這反映了當代研究生在人生價值選擇中的矛盾心態。

(3)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的矛盾。例如在婚戀觀上處于現代與傳統的碰撞中,在婚戀價值取向上呈現出復雜化的態勢。據調查,在“您贊同現代婚姻應以感情為重的說法嗎”的問題答案中,選擇“基本贊成”的高達93.9%,僅有6.1%的人表示“不太贊成”和“反對”。在“擇偶條件,您最看重的因素”中,“人品”和“性格”兩項分別以84.5%和57.6%居第一、二位,遠遠高出其它選項。這說明當代研究生的婚戀選擇還是以傳統的道德婚姻觀為主,注重婚姻的感情基礎,在擇偶條件中更看重的是對方的內在品性。然而在性觀念上,研究生們對婚前的態度十分寬容。經調查發現,研究生認為戀人問婚前屬正常行為,無可指責的比例為18.9%,而屬可以理解的比例高達55.2%,二者相加為74.1%,加上部分“說不清楚”的比例,足見有80%以上的研究生對婚前持贊同或寬容態度,而明確表示屬于道德墮落的研究生僅占6.0%。

二、新時期研究生價值觀成因的探討

伴隨新世紀的到來,研究生價值觀念嬗變的趨勢和特征更加凸顯。知識經濟的來臨、全球化浪潮的沖擊,經濟體制的轉換、社會結構的轉型和文化氛圍的變換是當今研究生價值觀發生嬗變的根本原因。

1.經濟變革是基礎

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上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它排斥市場經濟,忽視價值規律的作用。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體制逐步為市場經濟體制所代替,市場經濟對研究生的影響,可以說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有利于研究生增強主體意識,促進他們樹立務實、競爭、進取、平等、注重功利實用等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帶來的消極影響也是非常明顯的,有可能使研究生只顧眼前行為和利益,缺乏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過多地考慮自己的需求和自身價值的實現,淡化對理想的追求和獻身精神。

2.社會轉型是條件

經濟體制的變革必然引起社會結構的轉型。長期以來,我們的社會結構是高度集權的“行政一體化”體系,改革開放引起了利益格局的調整,利益差別的擴大,利益主體的分化,必然導致研究生重視物質利益及價值觀多樣化。改革開放也引發了社會階層結構、社會需求結構發生變動,使得不同階層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有升有降。特別是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特殊階層在社會上地位、作用、價值的凸現,促使研究生們越來越關注自身的生存狀況,重視物質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更高價值目標的追求,其價值取向趨向實利。

3.多元文化碰撞是誘因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大變動,當前研究生所處的文化氛圍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在社會轉型期,西方文化的價值觀念對當前研究生價值觀的變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促使研究生崇尚自我價值,但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一些腐朽的價值觀念也使部分研究生忽視了集體主義、無私奉獻等傳統美德,價值觀念向極端個人主義傾斜。另一方面,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主要來源于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和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年代及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價值觀念。

三、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價值觀教育工作的對策

當代研究生是一個極為敏感的社會群體,他們從觀念到行為迅速地適應了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變革,但一個以自我為中心,以個人為本位,推崇功利,注重短期效應的價值觀念體系,正逐漸由模糊而日漸清晰。因而,必須高度重視當代我國研究生的價值觀教育。

1.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價值觀的教育工作

對研究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就是要使研究生更多地懂得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更多地掌握當代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更自覺地把個人的命運同黨和國家的前途聯系在一起。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有現代意識,認真貫徹實施“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引導他們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主要創造者和實踐者,成為先進文化的締造者。另一方面,在講傳統、講歷史的同時應更多地研究2l世紀青年人的思想活動、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注意不同地區研究生的政治背景和成長條件,把現代思想和傳統觀念相結合,思考研究生價值觀教育T作的內容和方式.

2.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寓價值觀教育于科研特別是人文科學的學術活動之中

校園文化是研究生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載體,尤其是校園學術文化建設對于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園文化活動中,以活動為載體,以學術為中介,使價值觀念主旋律浸潤其中,潛移默化地發揮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增強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事實表明對于文科研究生而言,可以通過充滿求真、務實和理性的校園科技活動培養科學精神和思維方式,提高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等等。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全方位的文化環境,對于研究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是非常有效的。

總之,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研究生,社會發展需要他們的巨大智慧,而這巨大智慧的發揮有賴于其正確價值觀的指導,同時,他們的價值觀念又影響著社會主導性價值取向。因而,我們必須重視研究生價值觀變化的趨向,積極采取措施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價值觀教育丁作。

參考文獻:

[1]“中國研究生價值取向嬗變研究”課題組.二十城市研究生生活價值觀調查.青年研究,1997,(5).

[2]裴勁松等.新形勢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幾個問題及對策.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1,(7—8).

[3]楊雄第五代青年價值觀特點和變化趨勢.青少年研究,2000,(2)

篇2

現代西方價值觀念的產生肇始于英國維多利亞時期,當時西方價值系統以社會價值為基礎,力圖通過個人的努力來建立更為有效的社會秩序,進而體現出價值,由于西方價值觀念將人性看作是人的天然屬性,因此“,人,生而平等”,在西方文化中開始有意識地強調人的“尊嚴”,他們認識到理性的光輝,力求以對個人利益的尊重來完善社會,使每個人的生活都充滿樂觀與信念。因此,西方并不排斥對個人利益和價值的尊重,例如:在17世紀荷蘭追求平等交換甚至成為國家和國民的認知,這樣的共識奠定了西方文化禮儀的基礎,形成了西方文化禮儀注重個人利益和個人價值的特點。而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將利益特別是金錢和地位放在了次要位置,文化中有意識地將文化價值放在首位,而對利益卻置于有悖于“君子”修性的位置,這造成中國傳統價值觀念以仁愛為中心,在提倡國君———臣子、父母———孩子、丈夫———妻子、兄長———弟弟、朋友———朋友做到“忠”、“恕”、“孝”、“悌”的基礎上,建立起仁愛為中心的社會和家庭架構,進而形成國家。在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下,中國文化禮儀中出現講求“尊卑清晰”、“長幼有序”的特點,這一點與西方,特別是英美國家的文化禮儀有著巨大的差別。

2集體主義認同差距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對比中西方發展的歷史,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是鑒別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時也是產生中西方文化禮儀的重要基礎。西方人認為:每個人有著自己的獨特身份和個性,而千萬個個性和身份獨特的人才能構成豐富多彩的世界,在西方看來,只有尊重每個人的利益,發揮每個個體的優勢,才能夠有社會的發展,特別經常用“天助自助者”來闡述個人主義,這成為西方專有的文化符號,也成為西方文化禮儀的重要出發點。特別是在基督教的傳統中,對個人更是突出和強調,在不斷傳承和發展中尊重個人隱私成為西方文化禮儀中一個公允的價值觀念和基礎,而這一點也經過不斷地發展成為世界上禮儀的共識。應該看到西方文化的個人主義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而是在尊重個人的利益與價值的同時,實現集體和社會的發展。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認同上的不同出現了西方人特有的對家庭、友誼的不同理解,出現了對個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禮儀。在中國的文化和傳承中集體主義一直是廣為推崇和贊揚的美好事物,無論是孔子的仁愛思想還是墨子的兼愛思想都對集體主義有著共同的肯定與鼓勵,在中國傳統意識中,有集體作為基礎才能夠有個人的利益,“大河沒水小河干”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中國傳統思想里更加強調集體的奮斗,個人的成功屬于集體共同努力的結果,同時鼓勵那些為了集體而做出個人利益犧牲的人。在這樣的認知條件下中國文化禮儀更加重視集體主義,往往會出現對集體主義的膜拜,中國文化禮儀在表現形式上就變得更加含蓄和謙虛,帶有強烈的“東方智慧”的風味。

3家庭觀念不同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西方家庭結構較為簡單,基本為“父母———孩子”的二元結構,多數老人在經濟獨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時采用分開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從精神和榮譽上給年輕人以指引,而很少從金錢、體力上給年輕人以幫助。而青年人認為自己代表著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長期住在一起將會在榮譽、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損害,因此也不會輕易組成老少幾代、親戚朋友的大家庭,這是西方社會的文化特色,同時也產生了西方文化禮儀的特點,對于西方家庭,成員被視為平等的主體,每個人有平等的發言權,因此,可以看見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這一點在中國無疑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興旺的標志,在情況允許的情況下,中國家庭的結構屬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結構,家庭成員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輕人對老人的尊敬和服從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經歷、付出和指揮,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榮譽和特權,特別是在經濟活動中,中國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賴的特點,這使得中國家庭更加重視自身的修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給整個家庭的其他成員帶來損貶,這就使中國家庭成為成員共同認可的單位,因此,中國家庭具有更為強大的生命力和榮譽感。反映在中國文化禮儀上,中國更加注重“尊老愛幼”,遵循在禮儀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強化尊重。

4對民族主義認同差距產生的中西方文化禮儀差異

民族主義是對民族的認可,中國歷經了5000年的風雨,中國的國家形式也是由漢族獨自建立的。我們說的社會禮儀標準也是在漢族文化的基礎上獨自建立的。漢族在歷史上通常和他們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間和社會的連絡用語言表達。只是表達一個微小的行動就能表明一些意義敏感的意思。當你說一半批評或僅僅說一些事物的時候,人們能了解什么。你想要說。如此當他們表達他們自己感覺的時候,人們不需要說出他們所有的意圖。在西方人中的時候,舉例來說例如美國是一個有超過二百年歷史的移民國家。然而,美國人一定清楚地表達他們想要的和需要的。只有這樣聽話者才能很好得了解。因此他們的語言一定說出他們必須說的。

5結語

篇3

當外部人士和公司曾經的鑄造者面對公司倒塌之后的殘垣斷壁興嘆的時候,不禁感概:如果當初……。是啊,如果當初能加強風險管理,如果能夠預測到市場的變化,如果能夠及時看到公司業績下滑的原因,那么或許今天輝煌還會延續。所有的如果,今天我們可以歸結為如果有內部審計的有效存在。近代內部審計是隨著企業結構的變化和規模的增長,管理人員經濟責任的加重而產生的。當企業的經濟業務拓展日加迅速,活動范圍越來越大,管理人員不能有效的完全的親自觀察企業的所有經濟活動,接觸所有的直接或間接責任人,管理人員開始尋求專業的人士,幫助自己對企業的經濟活動參與人進行監督、評價,以便更好更有效的完成自己的管理責任。

隨著公司制的出現和上市公司、跨國公司的增加,管理層受股東之托,最大化股東財富的企業價值目標更加明確,提高經濟效益的要求更加迫切。內部審計在傳統的追求信息客觀、真實的基礎上,從財務審計向經營審計和管理審計轉變,從事后真實性審計向事前事中預測性、前瞻性審計轉變,從賬項基礎審計向風險導向型審計轉變。內部審計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論和實務發展。在我國,內部審計區分于政府審計和注冊會計師審計,是指由被審計單位內部機構或人員,對其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以及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等開展的一種評價活動。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協會在《內部審計實務標準》中將內部審計概念定義為:“內部審計是一種獨立、客觀的保證與咨詢活動,目的是為組織增加價值并提高組織的運作效率。它采取系統化、規范化的方法來對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進行評估和改善,從而幫助組織實現它的目標”。中國內部審計協會也在《內部審計基本準則》中將內部審計定義為:“內部審計是指組織內部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它通過審查和評價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不論是從內部審計的實務發展還是從國際內部審計協會和中國內部審計協會的定義我們都可以看到,內部審計已經打破了保證信息真實完整的傳統職能,在現代市場經濟的角色扮演中其正在通過監督、保證和咨詢、評價活動,識別企業風險,增強企業應對市場競爭的能力,增加企業價值。

2內部審計增加組織價值的體現

(1)通過對企業業務循環關鍵控制點的分析

識別可能風險,減少損失發生。內部審計首先是屬于企業內部控制活動的一項管理活動,內部審計人員不僅需要了解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活動,還要熟悉企業的資金運營、人事管理,運用現代的風險導向審計理論,找到企業在各大循環審計領域的關鍵薄弱點。如在銷售與收款循環中,內部審計通過對銷量變化和應收賬款賬齡及資金回籠速度的分析,可以判斷出企業在市場上所處的競爭地位,通過數據分析客觀的為管理者提出警示,促進管理者改變策略。市場的定性認識加上內審部門提供的驚心數據,或許能讓管理者更好的認識市場。

(2)客觀認識企業業務

從企業整體利益出發考慮內部控制關鍵點,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在企業運營的各個參與部門中,每個部門都會從自身利益出發,作出對自己部門或者部門員工最有利的理性經濟人決策。如銷售部門為了擴大銷售在可能范圍內不斷放寬信用政策或者增加賒銷,采購部門為了降低成本購進質量低廉的材料,生產部門為了增加產量忽視了對產品安全度的檢查。內部審計部門一方面可以對企業上述風險防范點提出可行的建議,另一方面還可以從企業整體利益出發,為企業更好的設計整體防控點提出有效的措施。

(3)通過內部監督提高企業員工的自覺參與意識

為企業創造更好的價值內部審計的設置應該獨立于企業各個運營部門,直屬企業董事會等核心管理層,以便內部審計人員能更加獨立的開展工作。因此,內部審計部門的存在不僅是給企業各個環節的運營提出風險防范措施,提出建議咨詢,還是對各部門工作的監督檢查。人們往往認為理性人在有人監督和無人監督時的效率和工作態度總是有差別的。因此,董事會直屬下開展工作的內部審計機構能有強大的背景支撐,從而提高員工的自覺性,更好更快的為企業創造價值。

(4)通過對企業關鍵風險點的把握

幫助管理層設計更好的管理制度,增加企業管理的效果和效率。不少企業管理層已經認識到了內部審計在企業經營中的不可或缺作用,要求審計部門人員在企業不同業務循環崗位上輪崗,全面認識企業的風險和管理制度,參與企業管理制度的制定,從而更好的約束員工行為和增進企業運營的效率。

(5)加強業務經營審計

篇4

論文摘要:以愛森克個性問卷作為測量警察個性特征工具,以江蘇省在職警察為樣本,對警察的職業價值觀與個性特征的關系進行系統分析,得出結論為:在個性特征方面,倔強性影響警察的工作成就和能力的實現;社會成熟度影響警察對社會地位的認知;情緒穩定性影響警察的創造性責任感、提升等。同時表明,個性特征對警察職業價值觀的關系屬于微弱關系。

一、問題的提出

個性特征是個體在社會中形成的,個人所特有的穩定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在能力、氣質、性格等方面,它在個體的言行舉止方面體現了個體的獨特性。美國著名個性心理學家奧爾波特G·W·allport認為:“個性是決定人的獨特的行為和思想的個人內部的身心系統的動力組織。”警察個性特征是指帶有警察職業特點的、區別于普通人的獨特的、穩定的心理特征,是警察心理品質的重要方面,它對警察工作的影響非常大,許多國家已經把個性心理作為選撥和訓練警察的重要內容,并把它作為評定優秀警察的一個指標。

價值觀間題一直是國際人文社會科學家們討論的熱門話題,特別是近二十年來,更受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管理學家的重視。他們通過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中人們價值觀的橫向比較,尋找和解釋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原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關于儒家倫理對近代東亞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之作用的探討。不僅如此他們還通過不同時代人們價值觀的縱向分析,探討特定社會的現代化進程與價值觀變遷之關系。這使我們看到了價值觀對整個國家社會發展的影響。同對,價值觀對個人的一生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價值觀在職業認識上的體現,就是“職業價值觀”,它是人們對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和態度,或是人們在職業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取向。早期研究者Super于1957年提出了15項職業價值觀的內容。OConnor和Kinnance于1961年將其縮減為獨立性和多樣化、工作條件和同事、社會和藝術、安全和福利、名望及創造性等6個向度。1982年Larcebeau則抽取了名望、利他、滿意、個人發展等4個因素。這些都對職業價值觀內部因素結構的探討。1996年Halstead提出一個價值觀的定義,認為價值觀是對行為提供普遍指導和作為制定決策,或是對信念、行動進行評價的參照點,是使人據此而采取行動的一些原則、基本信念、理想、標準或態度。

而警察職業價值觀是指警察個體對于自身職業價值的看法,包括所從事的職業的社會價值、收人,實現自己的理想、愿望等。它是警察個體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警察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群體,肩負著維護社會穩定、打擊犯罪的重要作用,只有具備良好的適當的職業價值水平,才能把本職工作做好。也就是說,警察的職業價值觀應當與當前社會主流中的絕大多數人所認可的價值觀保持一致。如果警察的職業價值沒有與當前社會中占優勢地位的價值觀保持一致,就會出現偏差,甚至出現違法亂紀行為。

警察的職業價值觀不僅直接影響警察個體的工作表現,而且影響警察工作積極性的高低和完成任務的好壞,可以說警察職業生涯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警察的職業價值觀念。因此,研究警察個性特征與職業價值現狀并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從整體上把握警察群體的個性發展特點和職業價值觀特點,可以為公安院校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提供參考和建議。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龔耀先等人修訂的愛森克個性問卷作為測量警察個性特征的工具,同時邀請江蘇省社科院專家在調研的基礎上一起編制警察職業價值調查問卷。

該問卷參照戴維斯職業價值需要理論分為五個緯度,第一個緯度是社會地位(包括自己和其他人對警察職業的尊重和承認等),第二個緯度為工作成就(包括警察自身能力實現和工作成就感等),第三個緯度為自律主動性(包括創造性、責任性和提升等),第四個緯度為利他主義(包括社會服務、道德價值等),第五個緯度為舒適的重要性,(包括工作獨立性、變化性、福利待遇、工作條件等)。

該問卷包括20個項目。其答案與得分按四級評定方式組成,評價的范圍是按照“非常重要”“比較重要”“一般”“不重要”的順序排列的。得分越高表示在該緯度上表現愈好。該問卷的內在信度即內在一致性系數為o.75。

2.被試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選擇南京市和蘇南、蘇北、蘇中選取樣本點進行在職警察問卷調查。同時,在江蘇警官學院按年級抽取樣本,總計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4份,根據E卿量表中掩飾性大于70分即為廢卷,又剔除1份問卷,最后有效問卷1003份。其中,學生380人(37.9%),在職警察623人(62.1%);男性850人(84.7%),女性1s3人(1s.3%)。年齡最小的18歲,最大的s9歲,22歲以下的332人(33.1%),23}40歲的s26人(s2.4%),41歲以上的14s人(14.s%);受教育水平:本科及以上223人(22.9%),大專603人(60.2%),中專177人(17.7%);政治面貌:黨員462人(46.1%),非黨員541人(s3.9%);警齡10年以下的624人(62.2%),11一is年的138人(13.7%),16年以上的241人(24.1%);警種:治安警442人(44.1%),刑警149人(14.9%),交警32人(3.1%)。

3.程序

(1)按指導語,采用紙筆測驗方式完成。

(2)測試采用無記名方式,但請被試填上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政治面貌、警種、警齡、工作單位,以備分類統計。

(3)用SPSS10.0對原始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三、警察個性特征與職業價值觀總體狀況的比較

1.警察EPQ個性特征總體狀況比較(見表1)

在EPQ量表中,E量表測量被試個性的內外傾向,高分為典型外傾性,主要表現為愛交際,渴望興奮的事情,喜歡冒險刺激,散于捕捉機會,好出風頭,易于沖動,傾向進攻,樂觀迅速,但自我控制差;低分為典型內傾性,表現為安靜穩重,富于內省,嚴謹,辦事可靠,偏于保守,善于自我控制。

在E量表上,學生得分高于在職警察,而治安警又高于刑警,說明學生相對在職警察,由于社會經驗較少,外向性強,沖動,自控力較差;而刑警相對于治安警來說,由于工作性質面對的是刑事犯罪,養成了嚴謹、穩重、善于自我控制的個性。在性別方面,男性較女性自我控制性強,嚴謹性高;而女性外向性高于男性,易沖動,好出風頭。在年齡和警齡方面,越是年齡和警齡越長,自我控制能力、辦事嚴謹性高于年齡小、警齡短的警察。在教育程度上,受教育水平本科以上的警察得分高于大專的警察,而受教育水平大專的警察得分高于高中或中專的警察。這說明文化水平高的警察善于捕捉機會,樂觀;而文化水平低的警察善于自我控制,辦事可靠。在黨員和非黨員的比較中可以看出,黨員得分低于非黨員,說明他們的自控力強,辦事嚴謹性要高于非黨員。

EPQ的P量表調查個性的倔強性,高分會表現出不關心他人,難以適應外部環境,喜歡做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顧危險。在P量表上在職警察高于學生,說明警察的個性特征更勇于面對危險。但在性別、年齡、警齡、政治面貌等方面沒有顯著差異。只是受教育水平高的警察得分低于受教育水平低的警察,說明文化水平高的警察能夠較好適應外部環境,處理好人際關系。

EPQ的N量表測量個性的情緒穩定性,高分表現為情緒不穩定,焦慮,易于緊張激動,對于各種刺激反映強烈;低分表示情緒穩定,對各種刺激反映輕微,易于恢復平靜,善于自我控制,不易焦慮。從調查結果看,學生得分高于在職警察,男性高于女性,受教育水平大專以上的人得分低于高中或中專生,但在年齡、警齡、政治面貌方面差異不大。說明學生由于社會經驗少,遇事易于緊張、激動和焦慮,而在職警察由于社會經驗豐富,已經能夠面對各種刺激,易于恢復平靜。而警察職業的特殊性、治安情況的惡化、犯罪率上升,都會給男性警察壓力,導致其易于焦慮,情緒穩定性低于女性。受教育水平大專以上的警察情緒穩定性較之于高中或中專警察,更善于面對各種刺激,易于恢復平靜。

EPQ的L量表作為效度量表是測量人的社會幼稚水平,得分高表示人的社會幼稚水平低,比較成熟,辦事老練。在L量表上,學生得分低于在職警察,女性低于男性,年齡越大、警齡越長的人得分越高,而受教育水平本科以上的警察得分低于大專的警察,大專以上的警察得分低于高中或中專水平的警察。黨員得分高于非黨員。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學生的社會幼稚水平較高,不太成熟。女性沒有男性成熟,但隨著年齡、警齡的增長,會變得成熟。但從受教育水平來看,可以發現,受教育水平低的人社會幼稚水平低,社會成熟勝要高,這說明受教育水平低的人由于社會經驗、工作經驗相對比受教育水平高的人多,所以行為表現比較成熟。

從警察職業價值觀調查總體情況來看,自律主動性、利他主義的得分高于其他緯度,這說明自律主動性和利他主義在警察職業價值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逐一比較在各個緯度上的得分情況并逐一分析。

首先,學生與在職警察相比,學生認為警察的社會地位較高。女警察相對于男警察也認為警察的社會地位較高。從年齡段來看,22歲以下以及40歲以上的人都認為警察社會地位比較高,而22歲以上40歲以下的人或黨員認為警察的社會地位不高。受教育程度因素在對警察的社會地位看法上差異不大。

其次,從工作成就方面來看,學生和在職警察、男性和女性看法差異很小,而隨著年齡、警齡的增加,工作成就感增強。但受教育水平大專以上的警察在工作成就感上低于高中或中專水平的警察,黨員的工作成就感高于非黨員。

第三,在自律主動性方面,主要包括創造性、責任心、提升等。學生和在職警察都認為很重要,但學生相對于在職警察,認為警察的自律主動性更重要。

第四,在舒適重要性方面,主要包括經濟收人、工作條件等。學生高于在職警察。年齡在22歲以下和40歲以上的人和警齡在10年以下和15年以上的人認為警察職業的經濟收人、工作條件較好,而年齡在22歲以上40歲以下和警齡在10~15年的人則認為警察職業的經濟收人、工作條件一般。受教育水平大專以上的警察或黨員認為警察職業的經濟收人、工作條件一般,而中專或高中的警察認為警察職業的經濟收入、待遇還比較好。

第五,在利他主義方面,主要包括為他人服務、道德價值等方面,受教育水平高的警察較之于受教育水平低的警察,認為警察的服務意識一般,年齡在22歲以下和40歲以上的警察以及警齡在10年以下和16年以上的警察認為警察的服務意識比較好,而年齡在40歲以下的警察和警齡在10一巧年的警察的服務意識一般。黨員相對于非黨員認為警察的服務意識很重要,表現也較好。

四、警察個性特征與職業價值觀關系

從以上EPQ個性特征和警察職業價值的結果分析,可以知道,由于年齡、警齡、教育水平和政治面貌及性別的不同,個性特征和警察職業價值呈現不同特點。下文將通過典型相關分析探討警察個性特征和職業價值的相互關系特點。(見表3)

1.三個典型相關系數均達.OS以上的顯著水平,第一個典型相關系數P二.380(p<.001);第二個典型相關系數p=.236(p<.001);第三個典型相關系數P二.158(p<.001),四個控制變量主要透過三個典型因素影響到效標變量(因變量)。

2.控制變量的第一個典型因素(X)可以說明效標變量的第一個典型因素(,)總變異量的14.49%,而效標變量的第一個典型因素(,)又可解釋效標變量變異量的35.40%,控制變量與效標變量重疊部分為5.11%,因而控制變量透過第一典型因素(X與,)可以解釋效標變量總變異量的5.11%。

3.控制變量的第二個典型因素(X)可以說明效標變量的第二個典型因素(”)總變異量的5.5%,而效標變量的第二個典型因素(”)又可解釋效標變量變異量的14.76%,控制變量與效標變量重疊部分為0.82%,因而控制變量透過第二個典型因素(X與”),以解釋效標變量總變異量的0.82%。

4.控制變量的第三個典型因素(X,)可以說明效標變量的第二個典型因素(”,)總變異量的2.5%,而效標變量的第二個典型因素(”)又可解釋效標變量變異量的14.77%,控制變量與效標變量重疊部分為0.37%,因而控制變量透過第二個典型因素(X與”)可以解釋效標變量總變異量的37%。

5.控制變量和效標變量在第一個至第三個典型因素的重疊部分共計為6.3%。也就是說控制變量經由第一、第二、第三個典型因素可以說明警察的社會地位、工作成就、自律主動性、利他主義、舒適重要性五個緯度總變異量的6.3%,而此三個典型因素可以直接解釋警察職業價值五個緯度總變異量的22.4%。三組典型相關及重疊量數值以第一個典型相關較大,重疊量數值也比較大,為5.5%;第二組次之,其重疊量為0.82%;第三組最小,其重疊量為0.37%。這說明控制變量E,P,N,L所測的個性特征與效標變量社會地位、工作成就、自律主動性和舒適重要性及利他主義關系不密切,也就是說,個性特征與警察職業價值關系不密切,屬于微弱關系。

6.四個控制變量中與第一個典型因素(X)相關較高者為P(倔強性),其結構系數為.737,在效標變量中,與第一個典型因素(”)的關系較密切者為工作成就(一833)。因而在第一個典型因素分析里,主要是控制變量中的P(倔強性)變量影響警察的工作成就。在EPQ量表中,P量表測量被試的倔強性,主要特征為高分表現出對他人不關心,不易于同他人處好關系。這說明警察個性特征中的倔強性,即處理人際關系和與人相處的個性特征,影響到其對工作成就的看法,即能力實現和成就感。四個控制變量中,與第二個典型因素(X)相關較高者為L,其結構系數為.654。在效標變量中,與第二個典型因素(”)關系較密切的為社會地位,其結構系數為一735。因此,在第二個典型因素分析里,主要是控制變量中的L(掩飾性)變量影響警察的社會地位的認知。在EPQ量表中,L量表是調查人的社會幼稚水平。社會幼稚水平低的人的行為表現更成熟。因此,警察的社會成熟度影響到其對警察職業社會地位的認知。四個控制變量中,與第三個典型因素(X)相關較高者為N(情緒穩定性),其結構系數為.809。在效標變量中與第三個典型因素(”)關系較密切者為自律主動性,其結構系數為.598。在第三個典型相關分析中,主要是控制變量中的N(情緒穩定性)變量影響警察的自律主動性,即創造性、責任心、提升等。這說明個性特征中的情緒穩定性對警察的創造性、責任心、提升影響很大。

五、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篇5

一、寓教于樂,以美輔德

(一)充分利用音樂課堂教學滲透德育

歌曲教學是中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歌曲是音樂教育中最普遍、最有滲透力和最有影響的藝術。它們有的優美抒情,有的悠閑舒暢,有的深切感人,有的活潑向上,深深地震撼著孩子們的心靈,伴隨著他們健康成長。歌曲中不僅具有為兒童感知的音樂形象,而且歌詞也十分鮮明生動。因為歌詞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文學語言,是構成音樂形象的“物質”基礎。因此,使學生在文字的引導下,進入想象的空間,在情真意切的演唱中,受到既生動又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在欣賞教學中滲透德育

音樂欣賞是通過音樂認識世界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在欣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結合思想教育的側重點在理解音樂作品的題材、題材、風格、形式的基礎上,使學生在美的享受、陶冶中潛移默化的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和藝術熏陶。在審美教育的同時又融入了德育教育。作為音樂老師在教學中應用音樂的特殊形式,生動、具體的形象給學生以正面教育,使學生的情操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教育、道德受到影響、心靈受到啟迪。

(三)在傳授音樂知識中滲透德育

在音樂課中,往往只重視在歌曲和欣賞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在傳授音樂知識中卻容易疏忽他的德育功能。事實上,不論教唱、欣賞和樂理都應該成為德育的理想途徑,融會貫通、全面滲透,這就需要教師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二、有效的開展班集體文藝活動,努力培養學生的審美價值觀

(一)要善于把握班文藝活動的教育傾向,引導感召學生的審美價值觀

1.文藝活動要保持思想性和文藝性相統一。對文藝活動的選擇,應注意內容的思想性,要選擇健康、先進、鼓舞學生積極向上的文藝作品,這有利于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同時要保持情感體驗和道德判斷相結合。藝術是以情動人,以美感人的情緒體驗,同時也是審美活動過程,是情感與思維交織的過程。作為音樂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有理智,還要有邏輯思維,特別是要有正確的道德標準來衡量是非和善惡。學生在老師感染下會自覺接受藝術熏陶,樹立正確審美觀。

2、要善于在文藝活動中因勢利導,有效的塑造學生。

在學校教育中,音樂老師要善于在班集體文藝活動中,運用藝術美、社會美、自然美形象對青少年進行陶冶,有效地塑造學生,起到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一,集體教育,豐富學生精神生活。由于藝術的“不確定性”,音樂老師要在文藝活動中,加強學生個體和群體的交往、合作,讓學生學會“小我”融入“大我”,讓每個學生學會善于從他人角度看自己,從自己的角度看他人,每個人都把自己最美好的東西奉獻給集體或集體其他成員,在幫助別人同時也教育自己——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從而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第二,挫折教育,增強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承受挫折和其他心理品質一樣,可通過鍛煉而獲得提高。在排練文藝活動中,音樂老師要有意的要求學生不怕失敗、敢于戰勝困難,注重引導學生自立自強,敢于承受挫折,使學生能夠具備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具備堅強的意志。第三,美的教育,塑造學生完美人格。具有高尚的品德修養,豐富的科學知識,健康的體魄和高度的審美素質的完美人格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新人。音樂老師要善于讓學生在文藝活動中受到美的教育,使學生具備相對的完美人格,使他們更具有適應性,創造性,效率性。人格完美是美育的高級目標。

3.要善于在班集體文藝活動中,德美結合,讓學生體驗成功。班集體文藝活動是德美結合的教育,音樂老師要鼓勵學生有追求、有勇氣、有力量。通過參與班集體文藝活動明白道理,增強信心,把握方法,擁有快樂,獲得成功,學會走自己的路。首先,信賴的力量——創造學生良好的自信心。學生的信心來自音樂老師的細心呵護和加倍鼓勵。在文藝活動中音樂老師給予學生“老師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的目標信賴,給予學生“哪怕你們一千次跌倒,老師相信你們能一千零一次的站起來”的情感信賴,給予學生“你們能超過其他班”的榜樣信賴,學生就會擁有一份自信心,主動要求自己自我強制。其次,開放意識——把時代的活水引進教室。隨著時代的發展了,班集體文藝活動必須順應時代潮流,班集體文藝活動應向同年級開放,應加強高低年級的聯系,這樣既增進班集體的聯系,又促進班集體活動質量的提高,同時班集體文藝活動還可向家長開放,既促進家長與學生的親情,也鍛煉學生的膽量。走向社會,向社會開放,能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參與競爭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在走向社會過程中,學會了展示自我,證實自我。第三,成功意識——營造學生良好的心境。樂觀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音樂老師要注重以高尚的藝術作品感染學生,使學生正確認識生活的意義,進而使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社會、熱愛學習、熱愛自然、自信積極、樂觀向上。在他們完成任務中充分體驗和認識自己的能力,嘗試成功的喜悅,積累成功的經驗。現代的文藝活動,旨在“提高文化素養”、“培養現代人應具備的素質”。

三、培養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一)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音樂是一種聽覺的藝術,需要通過聽覺來初步感受美,培養審美感知。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需依賴聽覺,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樂音響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學會感知就是學會用審美的耳朵、審美的眼睛去發現、探索音樂作品的美。

(二)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創造的源泉。音樂審美想象會給學生帶來審美享受,同時激發起他們的思維活動。學生每一次審美想象得過程,都是邁向更高層次音樂審美想象得一個階梯。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給與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的審美想象力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

審美創造能力是人類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審美創造力是審美主體在審美實踐的過程中按照審美規律進行創造性審美活動的能力。音樂創造是音樂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項教學活動。教師應該將音樂創造教學滲透到欣賞、歌唱、器樂演奏、律動等教學活動中去,做到任何教學活動都體現出審美創造的原則。

(四)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

篇6

提高圖書管理人員的素質是圖書管理工作在當今社會發展下的必然要求,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圖書館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情報信息服務。當今社會的發展是“以網絡為中心的計算機、通信、信息數字化和計算機國際語言化技術”為主,正在逐步把舊的、被動服務的圖書館管理轉向了全世界的網絡化管理。圖書館服務應逐步向現代化服務轉變。圖書管理工作是學校科研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所有工作都是為了教學和科研服務的。因此,現如今對大學圖書管理人員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如何造就一支素質高、知識面寬、業務技能精的圖書管理人員就是當前大學的首要任務。必須要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質的新型圖書管理隊伍。而處在讀者服務最前沿的圖書管理人員是圖書館信息開發與利用的實施者,他們又是圖書館管理工作中最活躍的因素,這就要求圖書管理人員必須具有:(1)要用創造性的思維解決工作中的各種問題,打開工作的新局面。(2)掌握圖書專業知識,努力實現由圖書資料的初級加工向以現代化加工的轉移;實現從傳統結構的文獻管理向網絡化管理的轉移;實現圖書檢索由單一的手工檢索向以計算機檢索為主、手工與計算機檢索相結合的檢索方式的轉移。(3)學習外語,通過學習并運用外語這一交流工具,廣泛了解世界上各個學科的發展。

二、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提高大學圖書管理人員的素質

(一)要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職業素質并注重自己的形象

圖書管理人員的形象是圖書館形象的重要窗口。讀者進入圖書館首先看到的是為他們提供服務的圖書管理人員,因此,管理人員的文化素養、服務態度、儀表服飾最容易在讀者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要加強管理人員思想、道德的教育,讓他們要做到愛崗敬業,一心一意為師生服務,要有默默奉獻的雷鋒精神。讓管理人員在工作中做到用語的文明,熱情的態度、周到的服務,得體的服飾,以體現他們在工作中的最高價值。

(二)提高圖書資料知識,加強業務培訓

如今已走向科學化、現代化管理的大學圖書館,正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但帶來問題的同時也帶來更多的機遇。這就要求管理人員只有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才能適應社會對圖書館的需要,更好地為師生提供服務。掌握圖書專業知識的途徑有:(1)加強崗前培訓。采取不同形式進行崗位技術培訓,對剛參加工作的圖書管理人員進行崗前培訓,除學習基本的理論外,還應增加圖書信息的現代化課程,如計算機應用、數據庫應用等。通過崗前培訓使老管員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管理人員逐漸熟悉自己的工作。(2)多參加圖書學會組織的學術活動。圖書管理人員應加入各類專業學會,參加他們組織的專題講座、學習參觀等活動;還可以組織有能力的管理人員編寫專業書籍,翻譯外國的圖書資料,以利于相互間的交流,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開闊視野,掌握圖書信息新趨勢。(3)通過繼續教育來改善圖書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主要有參加脫產學習、函授、參加自學考試,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業務能力、計算機知識培訓、學習外語等。現在的圖書館,要面對發展迅猛的科學技術,知識更新周期越來越短,想要防止知識老化,跟上時展的節奏,就要有努力學習與勇于創新的精神。繼續教育還可以培養管理人員的實踐能力,使他們不斷獲得新知識和技能。使自身的知識結構得到調整,才能使自身的素質得以提高。

(三)鼓勵圖書資料管理人員具有創

新和競爭意識,為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圖書館必須鼓勵管理人員具有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在管理上,建立鼓勵機制,以調動圖書管理人員工作的積極性,挖掘他們工作的潛力,增強他們的責任感,提高其工作質量和效率。

三、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是圖書

管理人員的人生目標和態度職業價值觀是指人生態度和人生目標在職業選擇方面的表現,也就是一個人對他所從事的職業的認識以及他對職業目標的向往與追求。圖書管理人員的職業價值觀是他們對事物的好與壞、善與惡進行判斷的標準信念和原則。多元化服務是圖書館工作的出發點,是衡量其社會價值的標準,進步的社會、發達的技術,人們越是需要圖書館提供更多的情報與信息。而圖書館員的職業價值恰恰是為了順應人們需要情報信息來體現的,所以圖書管理人員就應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來滿足和肯定自我價值。使其在社會生活和職業活動中享有更高的尊嚴和價值。圖書資料管理人員的工作職責是對已經保存的圖書資料進行科學的整理,使他們由傳統的圖書管理員轉化為現代化的情報信息管理專家,成為知識、網絡導航員、專業學科管理員等。圖書館對圖書管理人員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服眾職業價值觀。在工作中,本人發現有一大部分圖書管理人員由于有模糊不清的價值觀,使他們帶著消極情緒工作,加之沒有學術地位,僅僅只是為了滿足師生對紙質圖書的需要來服務。這些價值觀無疑對提升圖書館員職業價值觀沒有指導意義。所以,對于大多數圖書資料管理人員而言,應該在實踐過程中逐漸以動態的形式提高職業價值觀,要有與時俱進、勇于奉獻的活雷鋒精神。

四、提高大學圖書管理人員素質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

篇7

知識與技能整合,教學過程中與教學方法整合,教學態度與教學價值觀整合,有力體現出了當前教育改革的具體價值觀要求,同時也是職業學校各個課程目標之下的統一學習框架。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教學案例中可以看出,基本知識學習和基本技能傳授式現下職業英語教學重點,因為價值觀樹立是第一位的,此時情感態度是輔助行為中的一種,對整體教學效果而言,并未產生太大作用。大多數職業學校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備課時其本體價值觀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因為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等都需要價值觀的合理介入,假設只單純注重教學情感而忽視了教學價值觀,那么要想將價值觀教學列在教學首位就無從談起了。中西英語教學價值觀之間存在著較大不同,因為價值觀教學雖然在學校教育中相對盛行,但學科教學卻并未滲透到價值觀教學當中,但實際職業學校英語教學價值觀等問題仍舊存在,問題矛盾也極為明顯,大多數職業學校英語教師都無法回避此類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中處處都存在著價值事物,知識傳授過程中和技能傳授過程中會對一些價值觀略有涉及,我們無法躲避此類現象,也無需躲避。職業學校學生會根據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提供不同觀點,此時學生個體價值觀點也都不相同,有的學生會產生好奇心,而有的學生則會陷入困惑之中,此類問題也是職業英語教學價值觀樹立和培養過程中的重點操作環節。

2.職業英語教學中價值觀思考教育及價值觀策略要點分析

2.1以價值觀教育為英語教學重點

要想正確合理進行職業英語教學價值觀培養,我們應正視職業英語教學特點和現狀,逐步加強教師學習和教師修養,讓教師樹立較為正確教學價值觀和人生價值觀。職業學校英語教師通過自身學習與自身修養即可完成新型價值觀教育理論研究,同時也可進行深度思考,將中西方不同價值觀念進行標準羅列,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職業英語價值觀教育自覺性和職業英語價值觀教育責任性,同時也可使教學敏感性和教學針對性等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價值觀分析尤為重要,教師應以正確教學方式去引導學生價值觀形成,在濡染周圍同學的同時,也讓學生樹立個人理想和目標。

2.2重視價值觀的正確樹立

另外重要一點就是,在職業英語課堂中要以價值觀樹立為主,英語教師要進行全面正規的英語教學設計,將知識教學、技能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和情感態度教學以及相應價值觀教學等列為教學重點,將上述教學目標進行綜合調整與揉捏,將職業學校英語教材中文化內涵進行深度挖掘與開發,在此前提下將其運用到實際教學當中去。從實際角度而言,知識的合理傳授與教學價值觀樹立之間并不產生矛盾,因為語言學習與文化理解和價值觀理解之間存在異同點,同時也極有可能被曲解成其他含義,所以應在職業英語教學中適時進行價值觀教育,其會對知識促進以及相應技能提高等奠定強有力基礎。

2.3價值觀教育走向及基本趨勢分析

職業學校英語教學過程中會面臨諸多問題,因為大多數職業學校學生年齡段相對較低,由于年齡小和閱歷小的影響,職業學校群體價值觀多種多樣,尤其是在當前這種趨于得過且過的學習環境中,此時教師需要用統一價值觀去引導學生群體。現下市場經濟體制增在不斷發展與完善,英語教學規范層出不窮,職業學校英語教學目的則是為了增加就業機率,為學生未來著想,通過對價值觀教學走向的合理分析,可以從中找尋出英語教學中的諸多弊端與不足,在信念的支撐下將價值觀凝聚起來,并還有整合的良好趨勢。了解現在職業英語教學中價值觀趨勢和價值觀走向,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好價值觀教育方向和價值觀教育過程。

2.4尊重學生個體之間價值觀以至形成開發性教學氛圍和多元化教學氛圍

教學價值觀的合理引導可促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價值觀樹立也尤為重要,但這并不代表會對目前教育模式和教學思想等發出挑戰,從實際意義上講,這是教育制度的一種升華。教師應適時在職業英語課堂中運行價值觀教學法,之后在此基礎上尊重學生個體價值觀念和不同點等,在實施此類方法之前,要有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課程改革之后的職業英語教學,不再是傳統教師主體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教師應賦予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充足的發言權,以學生為主體的職業英語教學模式才能拓寬英語學習渠道,激發出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使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英語課堂教學中,需要學生自主發表觀點,對英語單詞和英語語法等進行自主學習,通過自身對詞匯和語法的理解去學習英語,樹立自身價值觀,教師在其中要引領學生去準確認知這些英語知識。在實施素質教育的改革中,教師應分析各種素質的模式,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來選擇適當模式。教研活動能有效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職業學校的英語教師更要樹立向教研要質量的觀念,增強自覺參與的意識。在選擇專題討論時要有針對性,克服形式主義和盲目性,就英語教學中某一方面或某些環節,結合存在的問題進行研討,探索出一條適合中職英語教學的各有特色的新路子。

3.結束語

篇8

在當代,公路電影無論是在大眾商業領域還是小眾藝術領域均有不俗的佳作問世。無論歐洲藝術大師如安哲羅普洛斯導演的《霧中風景》、安德烈•塔爾可夫斯基導演的《安德烈•盧布廖夫》,還是美國大眾電影如《宿醉》與《預產期》等,都紛紛將目光對準公路電影。“在路上”的形態已經成為某種成功電影模式的代言。每一種類型片都有與之對應的文化價值觀。類型的翻新不是形式的翻新,而是價值觀的變革。受眾處世態度的轉變影響著類型的走向。好萊塢歌舞片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鼎盛固然離不開有聲電影技術誕生這個先決條件,但更具決定性的因素是現實中經濟大蕭條的影響。正是現實的嚴酷才導致銀幕上的笙歌艷舞,導致大多數觀眾對歌舞升平的渴望,希冀獲得烏托邦幻境帶來的心靈撫慰。而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中國,香港黑幫片在內地的火爆也恰恰契合了內地改革開放政策之后民眾下海經商的時代背景。黑幫具有的闖蕩精神與下海創業的實干精神不謀而合。因此,類型的熱潮表征的是時代思潮和處世態度。某種受歡迎的類型電影凝結了時代的社會共識。公路電影是典型的現代美國類型電影。它代表了美國追逐自由、開拓和探索的精神。而作為大眾文化工業產品的類型電影,公路電影的內涵和外延在歷史的實踐中不斷演變、拓展。在20世紀80年代之后,公路電影不再承襲它在誕生之初的反叛內核與放蕩不羈。其誕生之初所確立的對抗社會,反崇高、反深刻與反偉大的現代精神在大眾消費主義盛行的年代被消解了。經濟的穩步增長使現代性平穩過渡到后現代的文化階段。只有少數獨立電影中延續著反叛和激進的觀念,絕大部分公路電影實現了轉型。這個時期,追求財富成為社會的主流,彼時的嬉皮士被此時的雅皮士所代替,“布爾喬亞”精神消解了“波西米亞”精神,中產階級取代無業青年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80年代之后,世界范圍內的公路電影都從激進的反叛情緒,變成了溫和撫慰下焦慮的稀釋與心靈的回歸。“在路上”的旅程變成了解放心靈,治愈與療傷的旅程。這個時期的公路電影通過“離家—在路上—歸家”的故事模式,講述在消費主義橫行的年代,現代性對人異化造成的傷害以及家庭和情感對人的撫慰,并表現旅途中的治愈、療傷與情感慰藉。典型的電影有《雨人》《陽光小美女》《穿越美國》《菊次郎的夏天》《中央車站》等等。中國電影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社會的現實語境和電影產業的騰飛。自從1978年以后,中國社會的經濟、文化活力被激活,社會活力空前高漲。90年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策讓中國的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物質文明的極大豐富,促成了人們對精神追求的渴望。新世紀后,電影市場化改革,產業化轉型使中國進入繁榮的文化發展階段。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中國公路電影的發展軌跡與美國完全不同。也正因此,美國公路電影誕生之初的青年文化、反叛與反主流時代精神、追求個性解放的放蕩不羈無法被中國公路電影所繼承。這些精神內核反被中國第六代導演在2000年前創作的“地下電影”所承接。而對于中國的公路電影來講,首先,80年代的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公路電影。此外,中國在80年代并沒有完全進入現代化階段。90年代乃至今日,整個社會享受到現代化帶來的優越性,整個社會認可消費主義的價值觀念,自然無法產生與美國20世紀60年代相似的社會環境與文化潮流。因此無法承接美國公路電影誕生之初的特質。此外,盡管第六代導演在90年代前后通過電影中游離于主流秩序之外的“搖滾青年”與“警察黑社會,窮山惡水長鏡頭”,繼承了美國公路電影中的批判精神,但也很快被淹沒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浪潮之中。新世紀中國公路電影的發展,離不開中產階級觀眾的發展。“公路”意象的文化想象,變成了中產階級白領觀眾在辦公室和都市現代文明的壓抑下,回歸自然、放飛心靈的絕佳載體。因此,中國公路電影自誕生之初,療傷、治愈與回家便構成了其主要內容。中國公路電影的形式變成易被指認的治愈與療傷之旅。在路上經歷磨難與成長,最終回歸主流價值與家庭觀念。

二、敘事模式:逃離、尋找、治愈與療傷之旅

公路電影興盛于美國的汽車年代,帶有“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內核。再往前可追溯到《荷馬史詩》中奧德修斯的返家旅程。奧德修斯“尋找”、“旅途”、“返家”的奇異旅程,直接激發了歐美的流浪漢文學傳統。這些敘事以流浪漢和騎士為主角,采用傳記的形式記錄其流浪一生中的遭遇,典型的如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笛福的《魯賓孫漂流記》等。中國公路電影的前史似可追尋到傳奇小說與歷史記憶,如《史記——游俠列傳》《徐霞客游記》等作品。這些作品中眾多仗劍走天涯、言必信行必果的主人公,其意氣風發與不凡的旅途使之成為那個時代大眾英雄的典范。吳承恩書寫的《西游記》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情節,其本身便是一部成熟的“公路電影”。一路上,師徒四人面對豐富而奇異的旅途,經歷諸多抉擇,并最終成長。故事原型頗為符合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在《作家之旅——源自神話的寫作要義》中對“英雄之旅”的描述。沃格勒認為:“英雄之旅的那些階段在所有類別的故事當中都能找得到每一個故事的主角都是旅途中的英雄在所有精彩的故事中,英雄都會成長和改變,在旅途中改變自己的人生:從絕望到充滿希望、變缺點為優點、由愚笨到智慧、由愛生恨再生愛。”(3)對于每一部公路電影來講,其“在路上”的征程中,主人公經歷的往往都是心靈的蛻變。托馬斯•沙茨說:“一部類型電影——不管是一部西部片或歌舞片,一部神經喜劇或一部黑幫片——都是由熟悉的、基本上是單一面向的角色在一個熟悉的背景中表演著可以預見的故事模式。”(4)傳統公路片表達人物在路上的遭遇和變化。旅程的終點并不重要,旅程本身便是目的。通過旅途,《邦尼與克萊德》表現了對主流社會價值的逃離與毀滅。《逍遙騎士》表達了對美國夢的追尋與破滅。《末路狂花》是對女性主體身份認同的尋覓。《中央車站》通過尋父之旅,在迷失身份的兒童與迷失價值的女人的互相救贖中,追尋國家記憶,尋求宗教救贖。作為現代電影類型,公路電影在中國電影的實踐中,呈現出“逃離”與“尋找”的敘事母題。通過對現有價值觀或秩序的逃離,完成人生的跨越與心靈的歸途。《賴小子》中的小鎮青年們為了逃離體制的壓抑和躲避罪責而啟程;《過界》中的汽車公司的主管因為誤殺了客戶而玩命逃亡;《租期》中,男主角郭家駒因為公司負債而被迫關門,逃離現實的壓力,后在父親病重下被迫踏上歸家之旅。在“逃離”的過程中,每一次啟程都伴隨著“尋找”。在公路電影中,“尋找”作為貫穿動作,由“尋找”的主體——人,與“被尋找的對象客體”組成。人物的基本動作是“尋找”。由“尋找”的基本動作衍生出“丟失”、“詢問”、“被協助”、“被阻撓”、“被誤導”等動作環節。“尋找”母題中的幾類功能性人物分別是:“尋找者”、“尋找對象”、“協助者”、“阻撓者”和“假目標”。其中,“尋找對象”可以是某人、可以是某物、甚至是抽象的東西。比如,在《落葉歸根》中,主人公上路的目的是為了帶工友的尸體,尋找回家的路;《飛越老人院》中,眾位老人為了擺脫老人院對生命的禁錮,飛越老人院的桎梏從而尋找人生的舞臺,并最終實現夢想;《轉山》的主人公為了完成哥哥的未竟心愿,主動放棄現狀,尋求騎行的終點并展開旅途;《人在囧途之泰囧》的主人公徐朗則為了找到公司最大股東的授權書踏上了泰國之旅這些電影圍繞著“逃離”與“尋找”動作展開敘事線索。“尋找”的動作原型最早可追溯到希臘神話中的伊阿宋與金羊毛。伊阿宋尋找金羊毛的旅程,實際上是其肉體與靈魂的歷練過程。“此道費力險峻,步步危機,因為它實際上是一條由俗入勝、由夢幻泡影到真實永恒,也是由死而生、從人到神的通過儀式。抵達中心等于受過洗滌,一場啟蒙。昨日俗塵虛幻的存在,今日一變而為清新非凡、真實持久的生命。”(5)在公路電影中,尋找的對象也成為某種情感的擬物。除了尋找某物外,尋找的對象還可以是人。典型的影片如《三峽好人》和《千里走單騎》。《三峽好人》中,山西礦工韓三明不遠千里來到三峽,尋找多年前從四川買的媳婦麻幺妹和自己的孩子,目的是帶他們回家。電影表現了“每個人的故鄉都在被洪水淹沒”之下人物間的真摯情感。在《千里走單騎》中,高倉健飾演的父親千里迢迢從日本跑來云南尋找儺戲演員,是為了修復與兒子的關系。“逃離”與“尋找”作為公路電影的貫穿動作,體現了都市人在現代化生活中的迷失與救贖。“當代西方工業社會的技術進步制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解除了物質上的貧困。然而這種社會又以種種的控制形式加強了對人的奴役和對人性的壓抑,使人們徹底屈從于社會總體的需要,使人喪失了真正自由。”(6)張楊導演的公路電影《落葉歸根》則直接繼承了中國古代的游俠傳統。影片中的主人公為了實現死去的工友“落葉歸根”的愿望,竟克服重重困難,輾轉千里將他的尸體背回了故鄉。這其中滲透的情與義,與游俠的仗義守信一脈相承。在尋找模式中,尋找的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尋找的過程,即在尋找中經歷的心靈旅程與成長。除了“逃離”和“尋找”的動作母題外,人情關系模式也是中國公路電影重要的敘事模式。在當代普遍出現的信任危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顯得尤其珍貴,人情關系模式也在這樣的背景下凸顯出來。“人情關系模式類劇作其內在主線是人物之間的情感關系變化過程。簡言之,這類影片的主線是貫穿始終的變化的人際情感關系。”(7)世界范圍內的公路電影大部分由人情關系模式構成,如《陽光小美女》《穿越美國》《中央車站》《菊次郎的夏天》《火山對對碰》等。絕大部分中國公路電影的敘事框架亦由人情關系模式搭建,如《非誠勿擾》《人在囧途》《人再囧途之泰囧》《飛越老人院》《心花路放》等等。人情關系模式主要由“人情”、“關系”和“變化”三大元素構成,主要表現兩個人的相知、相斥、相近、分離、重聚的過程。兩個人物往往存在巨大的差異。這種差距主要體現在其身份、地位、年齡、階級、種族、價值觀上。產生差異的兩人在不斷地沖突和認同中,展現出各自性格的轉變。而敘事的終點往往是強勢向弱勢的認同,強勢一方在受到弱勢一方的情感慰藉后,最終會對弱勢一方產生情感認同。“這種同情,既是基于自身體驗的一種移情,又是在道德上的自我確證。”(8)這種認同符合了中產階級觀眾同情弱勢的天性,潛在地蘊含了平等的主題。如《人在囧途》中,王寶強飾演的牛耿人如其名,他是一個被老板拖欠工資的工人,性格單純、誠實、憨厚,代表著廣大弱勢群體。和他形成對應的人物李成功是個冷漠、世故、虛偽、貪財的老板。最終,牛耿的真誠和樂觀感染了李成功,讓他反思自己失敗的人生,最終在對牛耿價值觀的認同下回歸家庭與情感。在中國公路電影的人情關系模式中,相差極大的兩個人往往能夠產生喜劇情境,差異越大,喜劇感越強。典型的公路電影如《人在囧途》,《人再囧途之泰囧》《一路順瘋》與《心花路放》。人情關系模式成為當代中國公路電影的重要敘事模式,其原因在于中國社會開始現代化轉型,人們生活達到小康,社會中的中產階級開始出現。饑寒交迫現象已經大幅減小,人們開始經歷心靈危機和人際關系危機。在這種基礎上,旅程中的人情關系使得“在路上”的征程變成了治愈與療傷之旅。如在《心花路放》之中,郝義為了讓好友耿浩擺脫心中的陰影,為他安排了療傷艷遇的大理之旅。最終耿浩認識陰影也是人生一部分,一路旅程已將他的傷痛治愈,從而獲得心靈救贖。

三、空間景觀的文化意義與消費性

篇9

(一)以課堂教育為主要陣地。大學課堂的政治教育功能絕不容輕視和忽略,更不能隨意放任,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控制。我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辦學性質,思想文化教育理應為國家政治機器服務。首先教育的大課堂必須用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決不允許各種違反我國憲法和法律的言論在大學課堂隨意傳播,擾亂青年一代對中國以及世界問題的正確分析和理性判斷;其次教育的大講師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政治立場,杜絕攻擊黨的領導、杜絕誹謗社會制度、杜絕摸黑社會主義的一切言論在大學課堂中無理滋生、無限蔓延和無度泛濫的現象;再次教育的大課本必須要經過嚴格把關謹慎選擇,特別是涉及到西方價值觀念的教材決不能進入我們高校的課堂,這種外來物種會肆無忌憚地蠶食我們的本土生物,關系到捍衛種族生存的大計,教材問題等同于春種秋收的種子問題,絕不能有絲毫的馬虎懈怠。

(二)以價值觀教育為核心內容。教育的特殊意義在于它是一項有責任、有義務的育人偉業,是引導人們追求光明和渴望進步、尋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崇高實踐。大學里所進行的教育,無論是傳統意義的課堂教學,還是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不管是知識灌輸類教育、技能培訓式教育還是思維方法型教育,其背后都離不開價值觀的控制和指引,尤其在現階段更需要高舉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旗幟,用我們民族的精神財富戰勝來自各種意識流派的挑戰,相信美麗的中國夢能夠振興我中華,相信核心價值體系能夠筑起新的長城。因此,教師需要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責任和使命,在教育和教學中要運用積極論證的方式方法,避免把牢騷抱怨不滿的消極情緒帶到課堂中去,對于課堂教育的主陣地必須奉行“寸土必爭”的原則,對于價值觀教育的主旋律必須清楚“針鋒相對”的意義,其實質就是要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堅守和筑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道紅色防線。切切實實地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將立德樹人落實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真正做到落地生根、落實生效。

二、高校教育教學課堂要沐浴積極進步的正能量

課堂是教育和教學活動的中心場所,也是傳遞價值觀的神圣殿堂。不論是隱形的校園文化氛圍還是顯性的課堂教學場景,不論是技術型的實體訓練還是思想性的灌輸引導,課堂教育和教學都要創造一種讓人們積極起來、向往進步、追求美好的價值導向,這種價值導向對于社會發展起到的作用是不可限量的,對于時代進步所產生的影響力是恒久的。正是這種積極而非消極的,正向而非反向的意識形態的巨大能量,推動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倘若失去了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和正面指引,課堂的教育和教學無疑就會走向反面,就會造成對學習者的失職和對教育本身的背叛。毋庸質疑如今的大學課堂已經成了社會思潮的聚集地和意識形態的爭斗場。那么課堂上下、校園內外傳遞什么樣的價值觀,以什么樣的心態和精神面貌傳遞價值觀,它不僅僅是關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壞,更重要的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塑造著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場及價值取向問題,即為誰培養什么人的大是大非問題。

篇10

道德教育不能脫離生活,價值觀教育也是如此。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活化,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融入到大學生的生活之中,以社會生活鮮明而生動的價值事實不斷說明、印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角度看,我們需要關注、研究、分析、創設與大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教育情境。正如有學者在談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時所指出的:“要選取大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大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生動具體的生活情景,要緊密聯系大學生不斷變化的思想實際、生活實際,展開情感教育、學業生涯和職業生涯教育,引導大學生從中理解體會出其蘊涵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從而自覺地與自身的觀念、行為進行對照比較,不斷改正錯誤觀點和不良行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道德行為。”[7]因此,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建構必須置入相關的生活情境中考慮。

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是具體實施教育模式的程序性規定。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操作程序是在把握模式的基本目標和基本要素的基礎上,對在具體教育實踐過程中基本操作過程的一種程序性規定,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

(一)確定具體目標

如前所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目標主要包括:啟發大學生的價值認知、培養大學生的價值情感、推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與傳播等三個方面。這三個目標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總體目標要求。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豐富的內涵,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具體實施模式的構建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確定不同的教育主題,進而確定相應模式的具體目標。比如,如果我們以“公正”作為教育主題,構建大學生“公正”教育的生活化模式,這一模式的教育目標就可以確定為啟發大學生關于公正的價值認知、培養大學生關于公正的價值情感和推進大學生踐行和傳播公正思想。

(二)分析生活背景

分析生活背景就是根據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不同主題和目標,具體分析這一教育主題及大學生相關思想認識產生的社會背景和生活背景、了解大學生關于教育主題的相關生活經驗和認知狀況。其中,尤其要關注和分析在大學生生活中及大學生內心可能存在的價值沖突。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群體的構成及其利益取向復雜多樣。可以說,每個社會群體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特有的價值取向,各種價值沖突就更加無法避免。這一現象必然會反映在大學生的生活世界中。而社會生活中以及大學生內心的價值沖突是高校教育特別是價值觀教育重要的資源。柯爾伯格認為,道德和價值教育必須在學生中引起真正的道德沖突和意見不一。“價值沖突對于大學生體認文化的多元化,確立主體性的價值評判標準,實現對社會、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與認同,選擇實現和提高自我價值的實現途徑,都有重要的意義”[8]。析生活背景是進行生活化教育的重要基礎,也是設計具體教育內容、選擇具體教育方法、開展教育活動的前提。比如,以自由平等作為教育主題的大學生社會主義自由平等的生活化教育模式,教育者就要分析大學生自由平等思想形成和發展的基本背景、大學生關于自由平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狀況,以及其中可能的價值沖突。

(三)設計教育內容

設計教育內容就是根據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不同主題和目標,深入挖掘和分析與教育內容相關的生活性教育資源和生活性教育素材,實現教育內容的生活化。教育內容的生活化設計是實現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教育模式目標的關鍵。“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取材于生活,才能保證所要教授的思想品德規范是富有生命力和充滿生命氣息的,而不是僵死的概念、教條或其他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東西”,“才能和受教育者已有的經驗建立密切的聯系,才能激起共鳴”[9]。同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也應該取材于生活,尤其應該努力挖掘一些受教育者親身經歷或者耳聞目染的具有教育意義的生活事件,尤其是要盡可能多用身邊的人和事說明、證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理,使大學生能夠體會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不是空泛的道理,而是可感可觸、可親可信的。事實上,在大學生生活中這樣的人和事并不鮮見,用大學生生活中的尋常事例,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價值觀思考和共鳴。這里的關鍵在于,教育者要在不同的教育主題下,發現和選擇恰當的事例,來充實和豐富教育內容。總之,教育內容設計應該堅持科學性與生活性相統一,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將教育內容生活化,與大學生現實的生活世界相融通。

(四)選擇教育方法

選擇教育方法就是要根據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以及教育對象的差異性,按照教育目標相契合、與教育內容相協調的原則,并結合教育對象的具體情況,選擇和確定具體而有效的教育方法或方法組合。教育方法直接影響教育效果,恰當的教育方法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保證。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教育主題,選擇具體的教育方法,既要堅持那些被實踐證明的至今仍行之有效的傳統方法,如,說理教育法、榜樣示范法、實際鍛煉法、陶冶教育法等,也要積極探索貼近大學生生活的新方法,如網絡教育法、隱性教育法等。還可以積極研究并大膽地借鑒國外價值觀教育的成功方式和方法,如價值澄清法、社會行動法等。此外,由于教育方法總是與相應的教育載體聯系在一起的,一種教育方法可能同時需要多種教育載體。比如,媒體隱性教育方法[10],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傳播者隱去教育者的身份和態度、立場,借助專題化的新聞信息、大眾化的媒體活動和故事化的媒體作品,以及吸引大眾參與的大型社會活動等,借助情節化的故事和主人翁的心靈表白,間接、滲透式地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隱性教育。這種方法就同時利用了傳媒載體、活動載體、語言載體等多種載體。因此,在選擇教育方法的同時,我們還必須分析和選擇與教育方法相匹配的教育載體。總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活化,應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力求做到教育方式結合現實、融入生活。

(五)開展教育活動

開展教育活動就是具體教育過程的展開,即教育者根據教育目標,利用選擇的教育方法,借助恰當的教育載體,將經過設計的教育內容“傳授”給受教育者的過程。它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模式從理論形態向具體教育實踐的轉化,也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中心環節。教育活動的過程,實質上是幫助、引導大學生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和“外化”的過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活化模式的具體教育活動或教育過程,因教育主題的不同會有所區別。但不同主題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生活化模式的具體實施,目的都是為了促使大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接受教育影響,其中心工作就是組織好各種具體教育活動。這些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分別具有不同的特點和要求,但不管開展什么活動,作為教育者必須注意幾個方面的共性要求:一是要精心策劃與組織各種活動,如確定活動主題、確定活動團體的規模與結構、確認活動方式、對可能存在的活動障礙的預處理等;二是要切實將教育活動與大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三是要注意教育活動的實效,防止為了活動而活動,追求表面熱鬧與繁榮;四是要使教育活動,尤其是實踐性教育活動真正成為大學生踐行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六)評價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