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教案
時間:2022-08-06 02:56:00
導語: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難點】價值的概念;價值觀的概念;
【素質要求】
⑴知識方面:
理解:①通過事例分析,價值觀是一定經濟關系的產物,并隨著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而發生變化;②比較幾種不同的價值觀;③列舉事例闡釋不同價值觀對個人、社會的不同導向作用;
⑵能力方面:
①通過不同價值觀及其作用的比較,提高比較能力;②分析不同價值觀的現象及其實質,提高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③學生學習時,要注意利用原有知識進行推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不同性質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不同性質的反作用,正確價值觀有利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反之則是有害的,有助于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⑶覺悟方面:初步樹立用正確的價值觀來指導自己行為的思想;
復習提問: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是什么?、科學的社會意識為什么能夠對社會存在起巨大的促進作用?
1998年歷史罕見的大洪水無情地吞沒了萬頃良田,沖毀了百姓家產,但洶涌的洪魔萬萬沒有想到是它的不期而至,使平日陌生的人們相識,使相距遙遠的人們相聚;抗洪英雄高建成把身上的救生衣讓給戰友,自己壯烈犧牲;面對湍急的漩渦,青年農民方紅平把竹竿拋向他人,自己卻被洪流卷走;面對塌方的險情戰士李小強奮力推開身邊的同志,自己卻被砸死,緊要關頭他們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接受災民的消息傳出,有一個農民無私接濟16戶,53人生活在同一房檐下,大災之際洪水當頭,這種生死情,千里情,愛民情,形成一種互幫互助、同舟共濟的人間真情,形成一種強烈的、不可戰勝的民族凝聚力,它產生于抗洪救災的戰斗中,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正是這種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抗洪精神,鼓舞著人們戰勝重重困難,最終贏得了抗洪救災的全面勝利。(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今天,我們繼續來討論下面的問題。
二、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板書)
自從人類產生后,人們時時刻刻都和周圍的事物和現象發生著價值關系,如:人要維持生命,呼吸新鮮空氣,人與空氣發生了價值關系,人要生存,需要糧食、衣服、房子等,人與這些物質產品就發生了價值關系。人還要看書,聽音樂等,人與這些精神產品就發生了價值關系。價值滲透在人們全部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始終,價值概念又是世界各國廣泛用于經濟學、哲學、政治學、倫理學、科學等領域,成為人們經常使用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價值和價值觀呢?
1、價值和價值觀的含義(板書)
(1)價值(板書)
指人的需要與事物屬性的特定關系。即:事物對人的積極意義,它表示的是人與各種事物之間的需求和滿足需求的關系。
①價值是一種關系(人的需要與事物屬性的特定關系)
這種關系不能單純歸結為人的主觀愿望,也不能單純歸結為事物的屬性,而是人的需要與事物屬性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關系。
②價值具有客觀性
人不僅有物質需要,也有精神需要,作為價值關系的事物,包括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這里的精神現象也是通過一定的物質形式(如書籍、雕塑)才能表現。因此,任何價值都有其產生的客觀基礎,都具有客觀性。
③價值具有多樣性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客觀事物所具有的屬性多種多樣,它可從不同方面滿足人的需要,價值可分為許多方面,如:物質價值、經濟價值、醫療價值、精神價值、人生價值、文學價值等。哲學世界觀領域的價值比具體領域的價值更抽象、更廣泛。
④價值具有社會性
人的需要及其滿足的程度往往受到社會實踐水平,社會歷史發展條件制約。人的需要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實踐和社會發展的產物,而需要的實現,也受到各種社會條件的制約,也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變化。
⑤價值具有主體性
價值是主客體之間的一種特定的關系,一定的事物對人是否具有價值或對誰有價值,必須以主體的需要為轉移。
總之,價值是事物對人的積極意義,反映了人們需要與事物屬性的一種特定關系,由于人們總是同周圍事物處在一種價值關系中,任何人都會對客觀的價值關系進行這樣那樣的反映和評價并形成各自不同的價值觀,那么,什么是價值觀呢?
(2)價值觀(板書)
價值觀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有無價值或價值大小的一種根本觀點和評價標準。在現實生活中,同樣的事物對有的人有價值,對有的人則沒有價值,對有的人價值大,對有的人價值小,人們在認識了事物及其屬性的基礎上,從自身需要的尺度出發,確定各種事物是否有價值及其價值大小,從而確定人們活動的價值取向。
如:在1998年的抗洪救災中,出現了無數舍己救人的動人事跡,為救戰友英勇獻身的高建成,受到人們的尊重、理解、敬愛,他被中央軍委命名為“烈士”、“英雄”,這就是一個肯定的價值判斷。
又如:據鳳凰衛視網站轉載香港文匯報報道,央視文藝部主任趙安,現已因涉嫌受賄罪被北京警方拘捕。據傳,趙安涉嫌收受巨額賄賂和六輛汽車。
此間消息人士透露,警方對趙安涉嫌貪污受賄一事早有關注,并曾對其就經濟問題進行過訊問,在其執導完九月二十五日大型晚會《濠江明月情》,由澳門歸京后,警方對其實施逮捕。
據悉,目前,警方正在加緊就此案展開調查,相信不久將轉入司法程序。
趙安于八四年調入中央電視臺任導演。多次執導國家級大型文藝晚會,曾七次參與執導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并四次出任總導演,他是全國電視文藝最高獎——“星光獎”唯一連續六年獲得一等獎的導演并兩次獲“最佳導演獎”稱號。
被捕前,趙安任央視文藝部主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全委、文聯藝術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電視家協會理事、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中國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全國青聯委員。從一名知名的導演變為一名知名的貪污腐敗分子,變成一個罪犯,這是罪有應得,人們對他的評價和處理,就是一個否定的價值判斷。
人的評價,可以分為個人價值和集體價值評價。價值觀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有無價值或價值大小的一種根本觀點和評價標準。
在現實生活中,同樣的事物對有的人有價值,對有的人則沒有價值,對有的人價值大,而對有的人則價值小,人們在認識了事物及其屬性的基礎上,從自身需要的尺度出發,確定各種事物是否有價值及其價值大小,從而確定人們活動的價值取向。
總之,人們對客觀事物有無價值或價值大小的一種根本觀點和評價標準就叫價值觀,價值觀由什么決定,價值觀形成后會不會發生變化,為什么?
2、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板書)
價值觀既然是一種社會意識,它就具有社會意識的共性。
請問:社會意識如何產生?由什么決定?
社會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歸根到底是由社會存在決定的。價值觀也是如此。
(1)價值觀是在一定的社會存在的基礎上產生的(板書)
價值是人的需要與事物屬性的關系。即:事物對人的積極意義,而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有無價值和價值大小的一種根本觀點和評價標準,無論是對物質價值,還是對精神價值、人生價值,都有一個評價標準問題,這個標準就是價值觀問題,那么,這種價值觀是如何產生的呢?
如:在生產力水平低下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念是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產生的。那種不重視市場和交換,生產上求齊求全,不計成本的價值觀念是由當時的社會存在的狀況決定的。現代社會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生產高度社會化和商品化,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中,商品意識、成本意識這種新的價值觀念產生并占有重要地位,現代企業往往不求齊全,而是充分利用市場和交換手段,達到其目的。如:日本充分利用世界各地廉價而又豐富的物資來制造產品,從而使自己產品的成本低廉,在世界市場上很具有競爭力。因此價值觀是一個具體的歷史的范疇,在一定的社會存在的基礎上產生,由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的。然而,價值觀一旦產生,就會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為此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就拿同學們對哲學的看法來看,現在大部分同學認為,學習哲學對于我們的價值也就是可以就會會考,你們是基于應付考試來考慮的,而我及其大部分教師認為,哲學對于我們正確地、辯證地的看問題幫助特別大,這是出于哲學對于我們日常生活的有用性來考慮的,這是一種全面的觀點。
(2)價值觀隨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板書)
1998年全國29個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受災人口2.23億人,直接經濟損失1666億元,是本世紀損失最嚴重的一次。洪水過后,人們卻在思考氣候異常,雨水過大,固然是今年洪水災害的直接原因,然而,森林植被遭嚴重破壞,生態防護功能減退,水土流失面積急劇擴大,是重要原因。
請看一組數字:
日本的森林覆蓋率為26%以上,遠遠高于我國的13.9%,但去年卻從我國進口衛生筷。
在德國、美國,即便是砍一棵家里的樹也需向政府申請。我國歷史上長江流域的森林覆蓋率曾高達60%-85%,而1957年下降為22%,1986年只剩下10%。我國每年砍樹與植樹的比例為11:1,植被破壞的結果必然是水土流失加劇,河流泥沙增加,自1957—1986年近30年中長江水土流失面積增加一倍,水土流失量已超過黃河,盲目圍湖造田造房,人與湖爭地,而湖泊面積在30年中減少了45.5%。大量的森林被砍伐,長江流域生態體系遭嚴重破壞,荒漠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流域涵養水源的能力大為下降,水的蒸發量不斷增加,最終導致了一場大的洪水。
長江生態惡變,不僅是長江的悲劇,也是中華民族的悲劇。隨著社會的前進和發展,只注意自然的經濟價值而忽視自然的生態價值,這種片面的價值觀導致人們對大自然的過度揮霍,最終遭到了報應。面對沉重的教訓,人們逐漸認識到人與自然應當共生共榮、協同發展,一種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的科學生態價值觀應運而生,并被更多的人認同。
綜上所述: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價值觀的形成和變化密不可分,新價值觀的形成意味著價值觀的變化,這里應指出價值觀人人都有,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階級有不同價值觀,同一事物不同人有不同的價值觀。這是由他們所處的社會存在的具體條件決定的。
這里還應指出,對價值觀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應做具體的分析,教材P41談到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義利觀問題,不能認為今天社會里存在的各種義利觀,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一社會存在的反映,因為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歷史上形成的各種價值觀,還會繼續存在一個時期,它不會因為社會存在的變化而很快消失,這就好比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著自然經濟、小農思想,存在著封建社會的各種殘余,這就是社會意識具有的歷史繼承性的特點。
那么不同價值觀對人們有什么導向作用呢?
3、不同的價值觀對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有著不同的導向作用(板書)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導向作用。即指導著人們認識什么、改造什么或不認識什么、不改造什么。(板書)
從認識活動看,人們不可能在同一條件下去認識周圍眾多事物,而總是把自己的認識活動局限在某些、甚至某一事物上,這就是說認識活動是有指向性的,指向什么?這是一個選擇過程,按什么標準來選擇,只有某一事物對人有積極意義,即有價值時人們才去認識它,對什么事物的認識有價值,人們就去認識這些事物,這就是價值觀在認識事物中的導向作用。
從改造活動看,改造什么事物與不改造什么事物,要看這一改造活動對人是否有積極作用,是否有價值,有價值,就去做,否則就不做。價值觀是個評價標準,評價標準不同,人們對某一認識活動和改造活動該不該做回答就不同。總之,認識什么與不認識什么,做什么與不做什么,人們是按照值不值去確定,可見,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就是人們在一定價值觀的指導下,確定自己的具體認識和改造活動應當指向什么。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的資料P41⑤--P42①
這個材料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學生回答)
人們在充分利用森林經濟價值時,卻忽視了它的生態價值,這不僅破壞了生態平衡,而且最終影響了經濟持續增長,因此不能只考慮自然資源轉化為工業產品的價值,還要考慮資源的保護和再生的需要,重視經濟增長與社會持續進步的綜合價值。
這說明,價值觀不同人們評價的標準就不同,價值觀是個評價標準,評價標準不同,某一認識活動和改造活動該不該做,回答就不相同。價值觀第二個作用是什么呢?
(2)價值觀對人生選擇、人生道路同樣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即指導著人們選擇相應的人生選擇、人生道路。(權書)
如果說價值觀第一個導向作用說的是人對外部事物的認識和改造,即: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而這里是指人對自己的認識和改造,即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一個人選擇什么樣的人生道路就意味著他認為選擇這樣的道路是“值得”的,有積極意義的。
如:國家女排主教練郎平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毅然放棄了國外舒適的生活和豐厚的收入,承擔起國家女排主教練的重任,選擇了一條艱苦拼搏,重振女排昔日風采的人生之路。
- 上一篇:國際貿易保護與我國外貿戰略論文
- 下一篇:企業打破投資壁壘經驗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