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1 22:41: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科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教育科學研究分析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研究不斷深入,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仍亟待完善和發展。有的學者對近20年我國教育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分析資料的方法進行了研究,*、*選擇較有代表性的5種教育類雜志,即《教育研究》、《教育研究與實驗》、《電視大學》、《課程、教材、教法》、《湖南教育》。然后從每種雜志1981至1998年每年刊登文章中,隨機抽取24篇(這24篇文章平均分配在每期里)共檢索文章2160篇。結果表明,大量的文章是解釋或綜述性的,實證性文章比例很低。總結經驗是我國教育研究的一大特點。教育經驗的總結雖然是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教育科學畢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需要大量進行實證研究;思辨也必須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缺乏事實的亂發議論是科學的大忌。另一項研究是對16種教育科學核心期刊1999年的2098篇論文的調查結果,其結論是,目前我國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有92.6%是傳統的定性思辨方法。有7.4%的論文用量化方法,其中6.3%論文使用表格、百分比的一般量化方法。有少量論文應用方差分析、假設檢驗、回歸分析、一般函數等傳統定量方法。其他如差分方程和微分方程模型方法,以及系統科學方法,模糊數學方法和灰色數學方法,在教育科學研究領域至今極少有人使用。另外,研究者還指出,計算機技術雖已經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但在教育科學研究領域,計算機似乎大多用于文字輸入和排版、用專用計算機軟件作數據處理、建模、分析的寥若晨星。
重視定性研究是我國教育研究的傳統,可是教育科學如果只停留在定性分析上,很難實現對教育規律的科學認識。因為定性認識,只是判定研究對象實體是否存在、結構如何、各要素之間具有何種聯結等。它往往是認識事物的開始,具有某些相對性與局限性。首先,它缺乏定量化的嚴格的觀察、測量、統計、計算和表述,不能對特定事件給出嚴格的描述、說明、解釋和闡述。所以,它僅僅是給出某種研究的大致方向或趨勢,具有不確定性。其次,它不具有嚴格的操作規則或實踐規則的約束,因此,研究結構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在主題、對象、時間、空間和條件等各個因素之間均具有很大的跳躍性,從而強化了研究者的背景知識對分析結果的“污染”,具有不精確性。再次,定性分析是以經驗描述為基礎、以歸納邏輯為核心的方法論系統,它的推理缺乏嚴格的公理化系統的邏輯約束,因此,在它的前提和結論之間可能不存在邏輯的必然性,即其結論往往具有或然性。
由于定性認識具有上述局限性和相對性,故在定性認識的基礎上,應該對事物進行定量認識,也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清晰、準確、普遍的認識。定量分析的目的在于測定對象目標的數值,求出其與各相關要素間的精確的經驗公式。它是一種具有確定邏輯結構的認識,這些邏輯結構的不斷展開就是定量研究方法的實現。任何事物都同時具有質和量兩個方面,是質和量的統一體。因此,事物的認識既需要定性認識,又需要定量認識。對于任何科學研究領域來說,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可以說是兩種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它們也是兩種互相補充的分析方法。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性質的差異,在不同研究領域和研究項目中,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各自所占的比例也不相同。問題是教育科學研究領域重復性的定性分析有余,定量分析則明顯不足,當與其它社會科學領域相比時,這一點表現的尤為明顯。筆者認為,由于我們過分地依賴定性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國教育科學研究處于一種理論薄弱或缺乏科學理論的狀態。從嚴格的意義上講,一種理論應該包括一系列基本的前提假設,在此前提假設下,進行一定的邏輯推理,得到可以用事實或實驗來證明或證偽的結論。在理論研究中,“要杜絕無謂的推測,就需要我們最終把理論考察拿出來與真實現象進行比較。”這種驗證或許依賴于直接事實,或許依賴于該理論所附帶的邏輯結果。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作為一種天體理論,其正確性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證據在于,人們曾經根據它成功地預測了太陽系中未知行星的存在,并正確地預測出它們的運行軌道。
科學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對現實提供一種合理和更強有力的解釋,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有關事實和現象,并在需要的時候預測事物和過程的發展變化,以提高我們的判斷和決策的質量。然而,在教育科學研究中,很少有什么理論是能夠被事實證明或證偽的,我們見到的大多數教育理論,只是一些不精確的分類法、眾說紛紜的界定、對事實的羅列和對原因與影響的分析和猜測。教育科學刊物上的理論文章,基本上是對個案和某個問題的“就事論事”的分析描述為主,經驗和感性判斷在其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實,我們在教育理論刊物上讀到的一些文章,它們的可取之處并不在于其思想與研究方法上,而在于其文字風格上的成熟。這種狀況不僅僅局限在教育科學,其它社會科學領域也是普遍存在的。這些表述在很多人看來可能有些刻薄,但是所陳述的事實和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對教育問題進行分析,需要有兩個基本的前提,一個是對基本事實和基本數據的準確了解,即事實與數據的前提;另一個是根據分析的目的采用和選擇的分析方法與分析手段,即邏輯與技術手段的前提。在教育科學研究領域,我們面對的問題是,經驗事實與材料比較豐富,而邏輯分析與技術手段相對不足。特別是,有許多教育現象的比較研究,只是材料與事實的堆砌和對可能的原因與影響因素的主觀羅列。它們與其被稱作是對教育問題的比較研究,不如說是對基本文獻資料進行收集與整理的結果。
二
1971年2月,哈佛大學的卡爾?多伊奇和兩個同事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報告,列舉了從1900年到1965年的62項“社會科學方面的進展”。在他們的研究中,引人注意的是:早期的成就全部都是理論性的和定性的。而后來的成就,或者甚至早期發現的后來發展,都主要是數學和統計方法的革新,或者是由定量分析推導出來的理論。可見,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的突破性成就越來越多地表現為定量研究或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相接合。數量化研究已經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趨勢,特別是統計學和模型方法的發展及計算機的廣泛運用,加速了這種趨勢。對于這種趨勢,教育研究領域也不能例外。采用數量化的手段,能夠加深我們對許多教育問題的理解,使模糊的認識清晰化,并能夠更準確地揭示和描述許多教育現象的相互作用和發展趨勢。從其社會作用看,定量研究有助于促進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提高決策質量。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人來說,掌握程度不同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育科學規劃管理開題報告
第一部分關于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管理的內容
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的管理是教育研究活動的基本單位。其管理內容,站在不同的位置,或考慮問題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及不同的內容。
1.廣義狹義的理解。
廣義理解。按照“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管理辦法”,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管理內容應包含有8個方面:①組織;②課題類別和選題;③申報;④評審;⑤經費(管理);⑥課題管理;⑦成果鑒定和結題驗收;⑧成果的宣傳、推廣和評獎。
狹義理解。僅指“⑥課題管理”這一部分。
2.工作性質的理解。從課題管理的分工工作性質看,既包含有行政性的管理,又包含業務性的管理。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
一、內涵釋義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是教育科學研究的分支,也是教育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采用科學的方法,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前階段的教育現象和教育實踐中的事實,進行了解、收集、整理和分析,從而發現和認識教育現象的本質和客觀規律。”“倫理這個詞源于希臘文ξ’θοδ(ethos),它最初表示一群人所居住的地方,后來指某種現象的實質或穩定的性質,最后用來表示人所有的性格、品質、德性。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倫理就是在人身上具備的與品質相關一系列素質及如何達到這些素質的正確行為,如果引申一點來講,倫理就是完善人的內在品質和外在的做法。”可見,學前教育科學研究就是以完善幼兒的性格、品質,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為目的的科學研究。但幼兒有其自身特有的生理、心理特點,如身體正在迅速發育生長、心智尚未成熟、語言表達和理解能力差、缺少辨別是非的能力、情緒沖動性大等。這些特點意味著幼兒更容易受到不良影響和傷害,也意味著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更具特殊性,更應關注研究的倫理性,避免對幼兒身心造成不良影響和傷害。
二、學前教育科學研究中的倫理問題
(一)關于“知情同意”
“知情同意”是科學研究的首要倫理原則。許多國際科學研究組織的倫理規范和倫理原則中都表示:“當以人作為研究對象時,其自愿同意參與研究是非常重要的。這意味著所涉及的人應有表示同意的法律行為能力;還應該是自己作出的自由選擇,不能受任何壓迫、欺騙、強迫、欺詐等其他隱性強制因素干擾;還應對所設計的研究有充分的了解,從而保證其作出基于理解的和正確的決定。”在教育研究中,“知情同意”一般是指在開展研究之前,研究人員必須向研究對象說明研究的目的、研究的過程、對研究對象可能產生的風險和益處以及受到損傷時的補償方法等。也就是說,在研究對象對研究有了一種清楚的認識之后,自愿作出決定是否參與這項研究。并且“知情同意”在研究中“需要多層次的貫徹與執行,而不是僅僅出現在研究之前”。研究對象愿意參與到研究之中,并不意味其必須完成整個研究,研究對象有權利隨時退出研究。但是,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幼兒的身心發展不夠健全、沒有足夠的判斷和辨別能力,這時就應該向其家長征得同意并簽訂書面的同意書,并且在研究過程中要有家長的監督和尊重家長要求幼兒隨時退出的權利。當前,面向家長發放的問卷或將幼兒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科學研究項目,大部分都沒有向家長和幼兒告知研究的目的、意義、預期的風險和研究數據最后如何處理等信息。很多研究也沒有征求家長和幼兒的同意,而是直接通過幼兒保教機構發放問卷或直接進行研究。有個別的研究即使在征求同意后,也沒有簽署知情同意書,并且在大多數的研究過程中也都沒有幼兒的家長在場監督。甚至有些研究還具有一定的“軟性”的強制性,讓幼兒不得不參加、不得不堅持完成整個研究,或者用一些小禮品作為獎勵,誘導幼兒參與和完成研究。在研究進行過程中,幼兒情緒產生波動或者研究內容給幼兒身心帶來不適,也不能隨意退出。個別研究甚至以隱瞞研究人員的真實身份或者研究的內容、目的等“欺騙”手段,來獲得所謂的真實數據。這些行為不僅違背了科學研究的倫理原則,也嚴重地侵犯了家長和幼兒的知情權、自主權。“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研究人員與幼兒之間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幼兒沒有得到研究人員絕對的尊重。我們應該尊重幼兒,把幼兒看作和我們自己一樣自由、獨立、完整,并有其獨特天性、人格和尊嚴的人。”
(二)關于“無害性”
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制度
為加強我縣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的規范化管理,促進教育科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優秀人才的盡快成長,根據我縣教育科學研究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一、確定縣級研究課題的基本原則
1、所選課題以延慶縣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所頒《課題指南》為依據,結合本校實際確定題目,對延慶縣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作用,或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2、課題立論根據充分,研究目標明確、內容具體,研究方法和步驟切實可行。
3、課題負責人和主要參加者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具備完成該項目的主、客觀條件。
在符合上述原則的前提下,鼓勵多學科的合作研究和新興交叉邊緣學科及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對于優秀中青年教師和邊遠地區結合當地實際與發展需要的研究項目,予以充分重視和積極支持。
申報教育科學課題通知
各學區、直屬各類學校,鄉鎮中小學、幼兒園:
接溫州市教科規劃辦公室《關于做好2008年**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申報工作的通知》(溫教科規辦[2007]4號)的通知要求,縣教科規劃辦公室決定開展2008年度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初選推薦工作。現將課題申報的具體事項通知如下:
一、申報條件
1、凡我縣教育工作者、教育科研工作者和熱心于教育科研工作的社會各界人士均可申報(側重于已結題,需要深化研究的市教科規劃課題)。省規劃課題類別包括:教科綜合類、基教類、職成教類、信息技術類、心理健康教育類、中小學(幼兒園)教學業務類等研究領域,研究周期一般為1-2年。
2、同一學校在同一年度原則上只能申報1項(省教科先進單位或獲省“和諧校園”稱號的學校可增加1項)。有以下情況之一者,不予受理:
①申報人不是課題主持人或不承擔實質性研究任務的;
教育科學轉化機制的探討
本文作者:李強董建國工作單位: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的特點教育科研成果是在大量占有資料、廣泛進行調查研究和科學實驗的基礎上,運用科學的方法,經過創造性的智力加工和反復實踐而得出,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的帶有增值意義的知識產品[1]。教育科研成果的轉化指教育科研成果為人們或社會所接受、理解、掌握,成為人們或社會的觀念與知識體系,并應用于實踐,帶來明顯的社會效益。[2]同自然科學成果及其它社會科學成果的轉化相比,教育研究成果的轉化還有其自身的特殊性。1、轉化的滲透性和滯后性。教育科研成果要通過服務于教育實踐,往往要有一個較長的滲透、轉化過程。其效益也具有滯后性,要通過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的提高來間接體現。特別是理論形式的成果要以改變人的觀念、調整人的思路、培養人的能力為前提,需要通過具體化為可操作的措施或者以整體觀念同化為個人和社會的教育思想、觀念,通過滲透在個人和社會的教育言談和行為中,才能發揮出效益和價值。2、轉化的選擇性和創造性。任何教育科學研究都是針對特定的研究對象和問題,其成果都是對一定歷史條件下具體教育對象和問題的抽象概括、客觀反映或解決辦法,具有歷史具體性。成果轉化時,教育實踐者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問題和成果所適用的對象與范圍,對成果內容進行選擇性的轉化。轉化過程中也會不斷發現問題并進行反饋或研究,對成果進行不斷驗證和完善,推動使研究成果得到創新和發展。3、轉化的層次性和多樣性。教育科研會產生基礎性、應用性、開發性等不同類型的研究成果,具有理論形態和技術形態兩種存在形態及標準、法規、方法、教學設備、產品、軟件等不同載體形式。轉化過程也體現出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可能是政策制度方面,也可能是教育行為方面,還可以是課程與設備方面的。4、轉化的不確定性和評價模糊性。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教育實踐受教育研究成果轉化干預后的演變,并不一定完全按研究者、轉化者設定的軌跡精確地達到預期的結果[3]。教育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教育勞動成果的很多方面往往不直接表現為經濟增長和效益提升。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的效益難以精確計算,往往只能模糊處理,并具有較大的主觀性。成果轉化效益評價的模糊性也是影響教育工作者對科研成果轉化積極性的一個原因。(二)影響教育科研基地成果轉化的主要因素教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到教育實踐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教育科研成果本身、教育實踐的特點、教育主體、傳播手段和媒介,組織管理、社會環境等是主要的制約因素[4]。具體就教育科學研究基地科研成果轉化問題而言,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如下。1、教育科研成果本身的類型與特點在職業院校設立的教育科學省級學科研究基地的研究課題,主要是立足職業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開展的應用性和開發性研究,也有針對職業教育宏觀發展開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研究。因此,獲得的成果在形式上具有多樣性,在操作性上也存在較大差異。有些成果可能是法規、標準、調查報告、學術論文、理論專著,有些則可能是實驗報告、建設方案、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儀器、聲像制品、軟件產品等。這些成果在存在形態上可歸并為知識形式和技術形態兩個層次:主要以理論概括性存在的成果為知識形態層次,主要以實施細則、方案、技術、產品等可操作形態存在的成果為技術形態層次。不同的成果類型和層次,轉化的難易程度和轉化過程、轉化手段也不盡相同。教育科研成果本身的針對性和創新性也會影響其關注度和轉化程度。針對職業教育實踐問題的研究成果,因其能指導解決具體的問題,往往更能夠受到人們的青睞。而與教育實踐脫節的研究成果,就難以找到生根發芽的土壤,不會有轉化的市場。成果具有創新性,能用新的理論、新的視角、新的方法指導或解決具體問題,轉化的程度會更高,效益也會更大。當然,成果創新性在轉化應用時有一個適度問題,創新的成果與教育實踐之間應保持一個恰當的距離,要具備一定的主客觀條件才可能轉化為實踐。過分超前或距離太大而不能被廣大教師接受時,成果轉化的艱巨性就不言而喻。2、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求教育實踐是教育科研成果作用的對象,教育實踐的需求影響教育科研成果的轉化。當前職業教育的發展滿足不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要求,迫切需要借助于教育科研成果的指導來進行改革和創新。在這一背景下,人們對教育科研的針對性,對成果轉化的時間和效益要求就顯得更加迫切,甚至出現教育科研過分追求“短、平、快”的現象,這在另一方面有可能影響到教育科研的深度,影響到對成果轉化效益的客觀評價。3、職業教育工作者的態度和水平教育主體是教育教學的決定性因素,對教育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同樣起著決定作用。在教育科研和成果轉化中,涉及的教育主體包括教育科研人員、教育行政人員、一線教師。他們對教育教學改革的態度,對教育科研工作和成果轉化工作的認識,自身的知識結構和理論水平都對成果轉化有著重要影響。教育科研人員對成果的性質、功能、特點、適用對象和范圍最了解,他們主動地傳播科研成果,指導教育改革,能產生良好的轉化效果。教育行政人員是教育政策的決策者、執行者、監督者和管理者。主要是對成果進行鑒別,確定成果的作用對象和范圍,提供人、財、物保障,出臺政策和制度,促進成果的應用。一線教師是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為教育實踐的最關鍵要素,是教育科研成果的轉化的最終實施者。教師對新的研究成果的掌握需要一定的知識背景和能力結構,如果缺乏適當的知識結構,無法同化和順應新的研究成果,就無法實現成果的轉化。以上三類主體各盡其責,相互合作是成果順利轉化的必要條件。4、傳播渠道和手段暢通的傳播渠道、有效的傳播媒介和手段能擴大教育科研成果的關注度和影響力,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成果的內容、實質和應用前景,從而促進成果的轉化。教育科研成果應選擇最能體現其價值,并容易被傳播的載體和媒介形式存在。除了學術論文、專著、普及讀物外,聲像制品、技術方案、計算機軟件、教學儀器設備等成果載體都具有易讀、易用、易傳播的特點。除報刊、雜志、電視、廣播等媒體外,互聯網絡是一種新興的傳播渠道,此外,各種會議如學術研討會、成果鑒定會、現場觀摩會、經驗交流會、新聞會等也是有效的傳播途徑。5、社會大環境和價值觀念政治、經濟、文化因素和價值觀念等都影響教育科研成果的轉化。安定的政治環境為教育主體提供穩定的社會秩序、工作使命感、積極改革的精神動力。良好的經濟環境能為教育科研成果轉化提供物質基礎和財力保障,保證教育工作者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社會價值觀念有助于樹立崇尚科學的精神,正確對待研究成果的效益,加速成果的傳播和轉化。6、管理體制管理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能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組織保障、制度保障和約束、激勵機制,促使成果轉化持續、有效地進行。
在高職院校設立的教育科學研究基地,要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必須結合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的特點,探索完善教育科研管理體制,建立科學的教育科研成果轉化機制,以聚集科研成果轉化各方面的有利因素,調動各方的積極性,切實推動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質量的真正提升。(一)成果轉化的保障機制建設1、完善組織和管理體制建立歸口管理的職能機構。要在研究基地成立對教育科研和成果轉化負責的職能組織,并制定基地的成果轉化績效指標。可以在科技管理部門成立專門小組或指定專人負責成果轉化工作,其職責包括:制定基地成果轉化的目標和規劃;制定評價、考核、獎勵制度;完善運行機制;組織成果轉化培訓;拓寬成果推廣渠道,維護信息系統;組織成果鑒定與推廣;管理專項資金,協調資源;負責成果轉化人員的考核、評估等。完善了管理體制和職能,有助于基地匯聚各種有利因素,協調成果轉化各相關方的責、權、利關系,充分調動教師和相關部門的積極性,持續促進教育科研成果的轉化。省級教育科研管理部門也要加強對基地成果轉化工作的管理,制定考核目標,加強引導和管理,完善管理和激勵制度。2、建立穩定的多渠道經費投入機制上級教育科研管理部門要加大經費投入。加大對課題經費資助力度,特別是要扶持明確了成果轉化目標和任務的課題;建立研究基地成果轉化專項資金劃撥和動態管理制度,根據年度績效考核結果進行資金的獎勵或追加。基地成立專項基金,用于基地成果轉化平臺建設和日常運轉;資助成果轉化專項課題。建立跨單位的合作基金,由合作院校和科研單位共同籌資,對有重大轉化價值的成果進行合作轉化。3、建立開放的信息交流平臺基地建立成果轉化信息系統。建立各種成果及轉化情況的數據庫,進行動態跟蹤和及時更新,并注重利用網絡這種新媒體對校內外進行積極地傳播、推廣;各種成果交流會議等學術交流動態、通知;接收網絡調查和反饋信息。建立開放的數據接口,與上級管理部門和合作單位共享成果信息。4、建立緊密的聯動協作機制。建立校內和校際的成果轉化聯動系統和協作機制。校內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后勤保障等各部門為成果推廣提供便利條件,并積極引入對本部門工作有指導、借鑒作用的成果內容,提高教學、管理、服務水平。合作院校和單位之間的校際聯動協作機制,通過成果共享、責任共擔、合作雙贏來建立和維持,以推動各方在教學實驗班組織、實踐場所提供、成果鑒定、經濟交流等各種具體工作上的協作。5、建立持續的成果轉化培訓機制基地定期組織教學科研成果轉化的相關培訓。進一步增強各類教育人員的科研意識和轉化意識,提高轉化、推廣的能力,以此推動學校各方面的工作在教育科研成果指導下不斷提升水平,開創新局面。教育科研人員要樹立服務教育決策、服務教育實踐的觀念,關心自己研究成果對教育實踐的作用和價值,并指導它在實踐中的應用。教育行政人員要樹立依靠科研科學決策、科學管理的意識,推動成果融入決策和管理之中。教師要樹立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依靠教育科研提高教育質量的觀念,積極學習和轉化科研成果,提高教學質量。(二)成果轉化的動力機制建設1、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勵機制。在成果轉化上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從精神和物質上,對成果轉化團隊和個人進行有效激勵。對于基地參與研究的教師或管理人員而言,政策激勵是調動和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的關鍵因素。成果轉化可能比發表課題研究成果的周期更長,短期內更不易得到顯性的收獲或成就。在科研成果發表、出版、評獎、資助、業務考核,特別是專業技術職務評定與晉升,榮譽稱號的評選等方面,對科研成果轉化工作及有關人員給予應有的重視和合理的傾斜。要完善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管理制度,成果轉化產生的經濟收益,基地除了扣除合理的管理費用外,應允許研究和轉化人員享有、分配或使用。要建立研究成果轉化專項資金,資助成果轉化工作。對于具有重大推廣價值,但需要進一步開發轉化,以形成技術方案或產品的成果,立項專門的成果轉化項目,保障經費,并強化管理。對成果轉化工作本身進行立項研究,不斷創新理論和機制,轉變思路和途徑,科學推動成果轉化工作。2、建立適度的競爭機制建立課題導向和市場導向相結合的競爭機制。通過優先立項或重點資助成果創新性強、針對性強、轉化效益大的研究課題,以課題為引導激發研究者針對熱點問題,深入研究,形成創新性成果,從而提高轉化的價值和可能性。要保障一線教學和管理人員在教學、管理實踐中產生的成果有機會從后臺走到前臺,得到重視和轉化扶持。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鼓勵成果所有人引入第三方投入人、財、物資源,合作開展研究,進行成果的后續開發、轉化和推廣。面向市場同時也可以促使學校的研究者提高研究水平和成果質量,提高轉化的效率和效益。3、建立反饋調節機制。科研成果轉化具有創造性的特點,有一個螺旋式上升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動態過程。研究者與成果應用者要有互動反饋的過程,在研究與應用之間形成一個雙向調節的運行機制。轉化過程中的信息要不斷反饋給研究者,研究者據此完善、深化原有研究成果;新的研究結果也及時傳送給轉化的過程,才能使轉化更迅速、效果更顯著。(三)成果轉化的約束機制建設1、建立嚴格的成果評審機制建立科學的選題機制和嚴格的科研成果評審機制,從選題開始,就突出急待解決的實踐問題和理論問題,對成果的應用價值進行評審。科研課題結題或成果鑒定時,要嚴格審視成果取得的過程和依據,對成果轉化價值進行科學的預測,防止那些轉化可能性或效益不大的成果在轉化時占用過多的資源,確保那些有重大轉化價值的成果能得到應用的重視和支持。2、探索科學的轉化效益評估體系如前所述,教育科研成果轉化的效益有滯后性,效益評價具有模糊性,而且主觀性較強,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對轉化工作的評價、考核和激勵,需要探索建立起盡量客觀、科學的評估體系。要更多地從研究成果是否指導教育實踐者轉變了教學觀念和行為、改進了工作方法、提高了決策與管理水平、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等輸出指標來考察轉化效益。要注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更多地以調查問卷、測量量表、現場訪談等更為科學的調查評測方式來獲得效益評估依據,并通過對多種評估指標加權處理來形成評估結論。教育科研成果轉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基地需要在建設和管理中不斷總結經驗,加強對成果轉化工作本身的科學研究,不斷完善科研管理體制,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盡快建立成果轉化的有效機制,推動基地和本區域教育科研工作和成果轉化工作不斷向前邁進
教育科學心理健康問題研究
摘要:從應用研究視角,系統地梳理了教育科學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成果,包括教育科學主要分支學科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和教育科學學科中受教育對象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如學生群體、職業群體以及網民群體等,涉及幼兒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等層次的教育對象。這些研究成果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范例和樣板。
關鍵詞:教育科學;分支學科;受教育對象;心理健康問題;應用研究
一、教育科學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主要屬于應用研究范疇
應用研究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從事的科學研究,即將基礎研究運用在真實、特定的情境中,通常具有特定的實際目的或目標,或是探索基礎研究所產生的理論知識在解決人類實際問題上的作用、途徑或方法,并解決問題。教育科學作為研究教育規律的各門教育分支學科的總稱,通過培養人為社會生產和社會發展服務,它與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以及各項社會生活、社會實踐都有密切關系,心理健康問題也不例外。目前,隨著幸福繼經濟發展之后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目標,人們逐漸意識到心理健康對于人類終身發展和幸福生活不可或缺。因此,教育科學中以應用研究為主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隨著研究領域的拓展、研究內容的深化和研究成果的積累,其目標、內容和途徑,以及干預矯治的方法、技術和模式,對于提高人類心理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1.德育論領域。廣義上,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換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1]。為了把德育的社會內容有效地轉化為個體內在的思想品德,必然要通過個體積極的心理活動[2]。德育與心理學有一種天然的聯系,道德健康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內涵。其中,較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如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后來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美國心理學家科爾伯格進行實驗研究的認知學派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以及以社會心理學家班都拉為代表的新行為主義的社會學習理論等,就對道德品質的心理結構及其形成過程進行全面詮釋。同時,德育中倡導的理想、信念、孝行、尚志、言行一致、履行躬踐,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道德習慣、紀律觀念和健全人格等,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內容。特別是關于德育與心理健康二者關系的探討,已積累了不少成果。實際上,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在德育框架下展開的。與此相反,也有研究者認為,應從心理健康教育視角下進行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此外,在德育原則、德育途徑和方法諸領域,也為心理健康提供了諸多可資借鑒的研究成果。2.教育心理學領域。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一個共同分支,主要研究教與學過程中的各種規律及其應用。近年來,教育心理學領域對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所關注的教與學過程中的變量包括情境學習、非正式學習、社會資本、多媒體、學習氛圍、學習動機、學習評價和學業情緒[4],內容涉及這些變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意義與教育價值。其中,在學習動機領域,自我決定論的研究取得較大理論進展,認知診斷評價是一種新的學習評價方法,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有重要借鑒價值。現在,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研究是目前關注的熱點問題[5]。與國外成熟的體系相比,我國只有高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相對比較成熟,而其他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研究,尚處在剛剛從建構到實施這一過程中,例如,中小學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家庭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和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等。此外,教育心理學關于學習心理、個性心理、個別差異與教育以及體育心理、美育心理、教師心理諸方面,都積累了許多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研究成果。3.課程與教學論領域。課程在廣義上指為實現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而確定的教育內容的范圍、結構和進程安排,課程論指關于學校課程的理論[6];教學論則研究教學活動及其規律[7]。課程與教學論對課程類型、課程標準、課程設置和教學原則、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探討,以及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效果評價的相關研究,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如夸美紐斯的“泛智論”、赫爾巴特的“多方面興趣”學說、杜威的“兒童中心論”、布魯納的知識結構理論、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法和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學法等,都為心理健康課程的設計、教學與評價,提供了諸多可資借鑒的理論支撐和實驗證據。課程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通過課程傳授心理健康的技巧是學校心理健康項目有效的特征之一[8]。杜威也認為,課程的學習問題首先是一個心理學問題,課程設計應遵循的原則是把學科看作一種個人經驗的特殊模式,而不是作為一堆已經解決的事實和科學證實的內容;他強調課程學習中的經驗和體驗。實際上,這是心理健康課程中最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心理健康課程能成功走到今天,課程與教學論領域的前期研究成果和教學實踐經驗功不可沒。4.比較教育科學領域。對一些國家的教育進行比較研究,從而為本國教育發展和改革提供借鑒,這方面的研究已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就研究方法而言,包括以區域研究為中心和以問題為中心兩類。心理健康問題就在這兩類比較研究的范疇內。前者,如美國20世紀80年代以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是個別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后來才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轉移到全體學生身上[9];而歐洲國家的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強調按照預定方向改變學生的個人行為,但更重視在實踐和體驗中提高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90年代在學校設置心理咨詢室或心理輔導室,2000年開始在學校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后者,研究發現西方發達國家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的研究與實踐起步較早,隨著探索的不斷深入,其教育目標與教育內容也在不斷推進,早期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的矯正為主,到近年來以提升全體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為主,注重心理行為問題的預防,這對我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確定有所啟發。相應的,各國的研究成果對于我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較多參考價值。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及其干預措施方面,西方學者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發現,家校協調對青少年的學習成果和降低風險行為有顯著影響[10],培養青少年的心理彈性可以降低其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率[11],教師專業發展是學校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核心[12],戲劇和角色扮演既是促進青少年自我認知的有效方式,也是促進新手教師和學生關系的手段[13]。5.教育社會學領域教育社會學是從社會學角度研究各種教育現象、教育問題及其與社會之間相互制約關系的學科,包括研究社會結構和社會變遷與教育的關系、教育與兒童社會化的關系等。研究者研究了社會階層結構對人格發展、學業成就、理想抱負的影響,結果表明:家長的教養態度、孩子在學校參加活動的次數、中途輟學的可能性、理想抱負的高低,甚至孩子的語言特點都與他們的社會階層背景密切相關。從另一方面看,教育也可以反過來影響社會階層的變化。學者對于教育在社會變遷中所扮演的角色持有三種典型觀點:教育是其動因,教育是其反映,教育既是一種社會變遷的動因又是另一種社會變遷的潛在條件。無論何種觀點,都與心理健康問題息息相關。因為心理健康問題與社會變遷、社會轉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是人際信任感、個人安全感、主觀幸福感產生的社會條件、社會環境[14]。更多的研究者關注教育與兒童社會化的關系,他們認為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主要承擔者,家庭中初步具備和形成的習慣行為、為人處世和人格特征等,都會影響他們的社會適應;家庭的經濟地位、子女數量、親子關系等都會顯著影響兒童社會化的效果。如英國學者研究了家庭支持、家長對孩子學校活動的參與度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認為高質量的親子溝通,家長多參與孩子的學校活動,能夠提高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及在學校的表現[15]。學校作為家庭和社會的橋梁,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格品質的專門機構,對兒童青少年社會化至關重要。實際上,心理健康就是一種適應良好的狀態,即個體社會化的積極效果。6.學校衛生學領域學校衛生學是以學生生長發育、健康狀況與教育、環境之間的關系為研究對象,探討促進學生身體正常發育、保護健康、增強體質的理論和方法的一門育人科學[16]。作為保護和增強兒童青少年健康促進其發育的一門學科,其研究內容部分與心理健康領域重疊,特別是在學校衛生組織的規劃與設置、兒童青少年身體的生長發育與心理的發生發展、自然因素與外部條件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以及兒童青少年心理衛生、預防和矯治心理異常等方面,為心理健康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研究成果。我國研究者更加側重于從“心理衛生”“健康促進學校”等角度,探索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因素及機制,這些探索主要集中在個體的內部過程與外部環境兩個層面。認知模型、氣質性樂觀、情緒調節的自我效能感及感恩行為等變量與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幸福感的關系是個體水平探討的主要內容;在外部環境層面上,父母沖突、壓力性生活事件、教養行為、家庭親密度、家庭道德情緒與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幸福感、對未來的規劃及學校適應之間的關系是近年來關注的重點,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教育實踐中的預防與干預提供了實證基礎。
二、以問題或現象為導向,教育科學在心理健康問題方面的應用研究
主要包括學生群體、獨生子女、離異家庭子女和特殊群體、職業群體以及網民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等六個方面,涉及幼兒教育、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等各個層次的受教育對象。1.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心理健康決定了兒童和青少年的認知和社會性發展。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不但面臨污名、孤立和歧視,而且享受不到足夠的健康護理和教育設施。通常,學生群體所面臨的心理困擾因素主要包括學業、人際關系、自我意識、情緒和就業等[17]。其中,青年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尤為突出。大學生處于由青少年向成年過渡的關鍵期,學業、人際關系、就業等帶來的自我認知迷茫和社會適應壓力,使其成為各類心理行為問題的易感人群。雖然對從1986年至2010年大學生心理健康變遷進行的橫斷歷史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整體水平逐步提升[18],但是近年來由心理行為問題引發的大學生自殘自殺等極端事件屢見不鮮,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突出且有不斷遞增趨勢。如何促進全體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和幸福,將是未來心理健康研究關注的熱點。該領域的應用研究成果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設的宏觀政策措施;二是基于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礎建設,如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課程、師資隊伍,有效地構建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等;三是針對各級各類學生群體心理健康標準與測量工具的編制研究。2.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獨生子女問題是我國特定時期的社會性問題,伴隨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而來。家庭系統通過結構、背景、類型、物理環境、心理環境、父母期望、心理氛圍、教養方式和親子溝通等因素,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深刻的影響。獨生子女政策引起傳統家庭結構的深刻變化,使得獨生子女群體與非獨生子女具有不同的心理健康特點。據調查,獨生子女青少年癥狀自評量表(SCL-90)檢測敵對因子得分高于非獨生子女,且二者總分、人際關系、抑郁、焦慮和恐怖等因子差異顯著[19]。總體上,獨生子女的特點包括嬌氣、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神經質、社交退縮、缺乏獨立性和責任心等,個別表現出自私、嫉妒、內向、缺乏社交能力等不良心理行為,這些心理特點使得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極大關注。該領域的應用研究成果包括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的特點、影響因素和心理行為問題的預防與干預措施等。這些研究促使獨生子女心理障礙和心理疾患得到及早干預和治療,并通過積極開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重視家庭心理輔導與心理咨詢,提高了獨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對于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具有積極的啟發作用。3.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離異家庭問題是世界各國學者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研究表明,初中離異家庭子女SCL-90因子分高于正常家庭子女[20],子女在父母離異后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如攻擊行為、沖動、反社會行為以及人際關系不良等,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其應用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的特點、適應性問題產生的機制及教育干預研究等三個方面。這些在學術上促進了教育科學和心理學學科的發展,因為相對于完整家庭子女,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行為特點研究可為這個特殊群體的教育提供指導與參考;在實踐上,則通過學校心理咨詢輔導和服務,緩解了父母離異這一家庭結構變化對個體造成的心理壓力,促進了個體和社會的健康發展。4.職業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我國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職場人士直接面臨社會轉型對經濟和社會環境的巨大沖突,職業倦怠、焦慮、抑郁等問題突出。該領域的應用研究成果集中在不同職業群體心理健康問題的特點、成因和影響因素的初步探索,并相應建立了職業群體心理健康的評價標準、預警機制和干預體系。其中,與公共安全和服務相關的職業群體尤為引人關注。例如,研究發現,我國軍人總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國內常模,在“強迫癥狀”和“人際敏感”方面所表現出的問題一直突出[21];高達68%的警察存在心理壓抑現象,監獄警察存在更多的心理壓力,且存在性別、崗位和工作年限差異[22];醫護人員總體心理健康狀況低于普通人群,但通常采用解決問題和求助的積極應對方式,來自患者的心理損害、自身健康狀況和生活事件是影響該職業心理健康水平的前三位因素[23];不同所有制企業職工心理健康狀況存在差異,且與負性生活事件密切相關[24];社交壓力、程序壓力、年齡壓力等三個因素則是公務員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誘因[25];約有38%的運動員存在某種輕度的不良心理反應,10%的運動員存在某種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26];近二十年來中國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焦慮”癥狀變化最大,“強迫癥狀”問題一直突出[27],而職業壓力、情緒問題、人格異常、人際障礙和職業倦怠等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師普遍存在的五大心理健康問題。這些研究為全面提高我國不同職業群體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政策制定與教育實踐的理論與實證基礎。5.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特殊群體諸如災后群體,以及少數民族、農民工、農村婦女、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由于所處情況特殊,心理健康問題更具典型,與主流群體相比,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更為緊迫。該領域的教育應用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針對常規“弱勢群體”,如殘疾人群的心理與行為特點研究及相關社會保障措施等;二是對由突發事故造成的群體,如地震、洪災、戰爭、流行性疾病、重大安全事故、恐怖活動等重大自然和人為災害所產生的受災群體和救援人員,其心理障礙與心理疾患研究;三是少數民族群體心理健康研究,主要是通過與漢族的比較,探討少數民族群體心理健康問題的特點和成因以及民族認同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提出相應對策;四是針對特定時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所產生的特殊群體,如城鄉人口流動帶來的農民工群體和農村留守婦女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分析及相應的社會治理方案。研究發現,生理障礙或疾病使得殘疾人在社會生活中面臨諸多實際困難而經常處于相對不利的境地,除此之外,文化程度、與眾不同的生活和行為模式、社會對其需求滿足的程度,均對殘疾人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體育則鍛煉可以促進和改善殘疾人心理健康[28]。受災后的人們普遍存在焦慮、恐懼、失眠、抑郁、不安感、人際敏感和主觀幸福感降低等心理不良癥狀,PTSD癥候群、抑郁癥候群是轉移安置點地震災民的主要心理問題[29];我國少數民族心理健康的研究工具主要為SCL-90,調查結果表明,其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對照組或無顯著差異[30];農民工受到較多歧視,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和孤獨情緒,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全國成人的一般水平,影響因素包括性別、月收入、文化程度及工作時長等;受到經濟困難、婚姻、家庭問題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婦女的心理健康水平較差,煩惱、多疑、抑郁、焦慮、性壓抑等不良情緒引起的離家出走、自殺等極端行為時有發生,其中,是否留守、年齡、家庭月收入、個人健康狀況、消極應對方式、社會支持、生活事件及抑郁癥狀為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31]。這些研究成果對于提升我國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較高的實用價值。6.網民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隨著世界步入移動互聯時代,網民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據2018年互聯網趨勢報告,全世界互聯網用戶已達36億人,超過世界總人口半數,中國則為世界上最大的網絡用戶市場,網民規模達到8.02億人,手機網民7.88億人。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不僅使得人們的信息獲取、日常消費和人際交往更為便利,還給個體和社會帶來心理健康問題困擾,主要表現為心理障礙、情感沖突、安全焦慮和心理誤導等,如過度沉迷于虛擬世界而與社會現實相脫離,致使出現情感冷漠、孤獨、疏離甚至暴力犯罪傾向,自媒體式的表達渠道也使得個人價值感突出,而對他人缺乏尊重、對集體和社會價值有所忽略,等等。因此,理解網民的行為特征及其心理機制,揭示病理性行為如網絡成癮的成因和規律,預防網民病理性行為的發生,是當前網民心理健康研究領域的主要課題。相關應用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網絡環境中個體與群體行為特征及其心理機制,如網絡使用行為的類型特點及其人群分布特征,個體發揮網絡功能的動機特征及其與社會行為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二是網絡使用行為的效應與機制,包括網絡功能(如信息獲取、情感溝通、網絡游戲等)實現過程的心理與神經機制,網絡功能發揮對使用者心理和行為的短期效應及其長期后果;三是病理性行為的研究,如病理性網絡使用對現實社會行為功能發揮的影響等。這些研究基于個人—虛擬社會—現實社會的整體思想,對于“通過互聯網這種易接近、覆蓋廣、技術手段豐富的科技手段預防和治療心理疾患,促進各年齡段網民群體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現實意義。
幼兒教育科學方法探討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幼兒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要,幼兒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階段,只有加強幼兒教育,才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如今,我國已經實施了幼兒教育改革制度,幼兒教育者面臨的挑戰更大。必須在明確幼兒教育影響因素和不足之處的基礎上采取一系列相應有效的改善對策。
關鍵詞:幼兒教育;影響因素;科學方法
在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中,幼兒階段都是必經的階段,通過加強幼兒教育,不但會促進幼兒良好性格和行為習慣的形成,還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要想保證幼兒健康成長,必須注意在幼兒教育中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和管理方法。本文主要加強幼兒教育科學方法探究。
1幼兒教育影響因素分析
1.1教師教學能力及管理能力分析:在我國很多幼兒園當中,都有教師綜合素質低、管理不到位的問題,如果教師自身教學能力低的話,就無法及時更新知識、創新運用教學方法。且很多教師無法有效掌握計算機運用方法,多媒體使用得不規范,導致教學質量無法提升。另外,當前很多幼兒園都招那些剛剛畢業的女教師,這些女教師經驗不夠,無法掌握幼兒教學技巧,管理效率偏低,會阻礙幼兒良好人格的形成。
1.2家庭教育因素分析:對于幼兒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在幼兒成長和發展歷程中,家庭教育發揮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父母必須采取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將孩子健康成長放在第一位。但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家長都沒有明確幼兒教育的核心目標,沒有明確幼兒情感教育的價值和意義,甚至有的父母過分溺愛孩子,導致幼兒教育無法正常進行。
教育科學研究課題制度
教育科學課題研究水平是檢閱一個地區、一所學校辦學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市教育科研的整體水平,加強對我市教育科研課題的規范化、制度化管理,特制定本辦法。
一、課題的選擇:
1、**市教育科學研究規劃工作,每五年根據全國、省、市教育科學規劃和本市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編制《**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指南》。(以下簡稱《課題指南》),確定我市教育科學研究的主攻方向、重點項目和主要內容。
2、各學校或個人的教育科研課題的選擇,應根據《課題指南》的要求,結合學校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及各自的學術優勢加以確定,努力反映課題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所選課題應當研究目標明確,理論或實踐價值大,研究思路清晰,研究內容有層次且具體,研究的方法運用恰當規范。
**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按其重要性分為重點課題和立項課題;按課題選擇的來源分為招標課題(根據《課題指南》選擇的課題)和自選課題(根據學校和個人的情況選擇的《課題指南》以外的課題)。
3、學校和教師個人要積極參與課題研究。特別是重點中學、實驗小學、示范幼兒園等單位都要有市級以上的研究課題,其它有條件的學校也要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并積極申報縣(市)、市級以上的研究課題。
教育科學規劃研究承諾書
本人自愿申報**縣教育科學規劃研究課題,并認可所填寫的《**縣教育科學規劃2008年度課題申報表》為有約束力的協議。課題申請如獲準立項,在研究工作中,接受**縣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管理,并對以下約定信守承諾:
1.遵守相關法律法規。遵守我國《著作權法》和《專利法》等相關法律法規。遵守我國政府簽署加入的相關國際知識產權規定。遵守《**縣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
2.遵循學術研究的基本規范。科學設計研究方案,采用適當的研究方法,如期完成研究任務,取得預期研究成果。
3.尊重他人的知識貢獻。客觀、公正、準確地介紹和評論已有學術成果。凡引用他人的觀點、方案、資料、數據等,無論曾否發表,無論是紙質或電子版,均加以注釋。凡轉引文獻資料,均如實說明。
4.恪守學術道德。研究過程真實,不以任何方式抄襲、剽竊或侵吞他人學術成果,杜絕偽注、偽造、篡改文獻和數據等學術不端行為。成果真實,不重復發表研究成果;對課題主持人和參與者的各自貢獻均要在成果中以明確的方式標明;不侵占他人研究成果,不在未參與研究的成果中掛名,不為未參與研究工作的人員圖虛名。
5.維護學術尊嚴。保持教師尊嚴,增強公共服務意識,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維護**縣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聲譽,不以課題名義牟取不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