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導刊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1 17:09: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教育導刊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高職法律課教學法治觀念的培養
摘要:現代人類社會的文明指針是法治,它也是當代中國的價值追求,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必備條件。法律是需要全體公民一起用真心擁護的,所以培養全體人民的法治觀念是很有必要的。培養高職學生法治觀念不光是全體公民法治觀念培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中國現在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目標。我們國家目前需要讓全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讓高職學生深刻理解和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因此目前高職法律課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是培養高職學生的法治觀念。
關鍵詞:法律課;高職;法治觀念
一、高職法律課教學中培養學生法治觀念面臨的問題
(一)高職法律課的現狀。高職法律課是培養學生法治觀念最基本的課程,是公共基礎必修課程,以全面發展學生能力為目的。現在中國高職對于法律課教學方面的重視度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目前學生法治觀念培養存在的問題已經慢慢凸顯出來。高職院校應該將法律課作為公共課,不能當成選修課,法律課的人數不能太多,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保證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教師也能夠對學生進行更好的管理。對于考試也需要采用閉卷的方式,讓學生對法律課程引起重視,這樣才能改變學生對于法律課的態度,并且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二)培養高職學生法治觀念面臨的問題。首先,我國對于高職學生的法治觀念的培養研究缺乏一定的創新和實證性,現在的調查研究內容主要是了解學生對于一部分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法律的思維狀態,這樣的情況是不能正確反映目前高職學生法治觀念培養的狀況的。其次,高職學生畢業后要適應比較高層次的從業要求,要有一定的技術和創新能力,所以高職法律課關于高職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還需要改進,需要重視學生自身的特點,高職法律課教學的研究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需要提升。
二、高職法律課培養學生法治觀念的方法
首先,需要改變一些傳統教學方法,要實現以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為主要內容的教學,這樣可以使學生有良好的積極學習的狀態,而且每一位參與的學生都能利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甚至提供方案。在制定任務時一定要有豐富的生活來源,有針對性和代表性,貼近學生的生活,讓生活與教學內容相結合。教師也需要對學生展示的內容進行評議,對于好的案例則可以收集整理。其次,還可以使用情境教學法,這種方式具備生動性、趣味性以及直觀性,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習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及時控制教學進度以及增強教學的效果,對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思政教師在素質教育中作用分析論文
【摘要】教師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加強素質教育必須充分發揮思政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教師學生優良道德示范者的作用;發揮教師教材的整合者的作用;發揮教師課堂教學的優化者的作用;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方法的創新者、學習方法的引導者的作用;充分發揮教師的檢測者和評價者的作用;發揮教師素質教育的組織協調者的作用。
【關鍵詞】素質教育思政教師主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教師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加強素質教育,必須充分發揮思政教師的主導作用。
一、發揮教師學生優良道德示范者的作用
教育活動是一種人影響人的社會活動,言傳身教則是教書育人的基本方法:以人格培養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因此,思政教育的實效性不僅取決于教師所講理論、道德觀念的正確性,還取決于教師自身品質的示范性。在思想品德素質教育中,我們重視發揮教師自身的道德力量,言傳身教,示范引導。
首先,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仰,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仰是“真傳播的基礎,是傳授者對接受者的真誠,有了真誠的傳授者才有真誠的接受者”。故思政教師要把馬克思主義內化為學生的思想武器必須先正已、先教已,從嚴要求,先把自己培養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自覺維護社會主義事業的教育者,才能為人師表,才使學生感到可信;同時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教學中平易近人,耐心細致地指導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可親。“親其師,信其道”,是規律,也是經驗總結。
教育督導室十二月份主要工作安排
主任室:
1、做好區域教育現代化創建工作的調研及督查工作,履行督政職能(召開區創建辦負責人及有關鎮分管領導座談會,了解創建工作態勢,并選擇3至5個鎮進行督查,推進創建工作);
2、督促、指導有關鎮和中小學校接受*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督導評估;
3、組織對金沙中學發展性綜合督導評估工作;
4、與區教育局協商新一屆區政府督學提名,并報請區政府發文公布。
綜合科:
民俗體育的發展與推廣研究
摘要:本文以“民俗體育”為搜索主題詞,以CNKI數據庫為研究對象,來對我國民俗體育的推廣與發展研究進行學術史梳理。結果表明:國家對我國民俗體育發展與推廣的重視程度較高,關于民俗體育的研究格局錯落分布,但立體化空間較少;發文的數量較多,核心期刊較少;政府的投入力度較大,開發同質化現象嚴重;研究的人員較多,團隊合作現象較少;體育學科研究較多,交叉學科研究較少;理論研究較多,系統性梳理較少。中華民俗體育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累,也是民族獨立于世間的外在自信表現,其高質量、多學科融合發展必將是未來發展的重心趨勢。
關鍵詞:民俗體育;發展與推廣;影響因素
1、我國民俗體育發展與推廣相關研究文獻動態
1.1、研究文獻的總體數量變化
本研究以“民俗體育”為主題,來對所有研究進行相關的CNKI數據庫檢索,其中研究包括所有的學術期刊、博碩士論文、會議論文、圖書、年鑒、標準和成果,共獲取相關研究文獻2958篇(檢索時間截至2022-2-10,8:00),通過搜索發現學術期刊論文達到2040篇,其具體研究數量趨勢見圖1。從圖中我們能夠看出所有關于民俗體育的研究文獻,起始于1993年且從1993年的0篇逐年成倍增加,2014年數值達到巔峰,文獻數量達到了289篇。其主要原因是國家在大力弘揚中華民俗傳統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延續好中華優秀的歷史命脈是當下的重中之重。
1.2、相關研究主要主題及次要主題文獻來源的圖譜特征分析
高校創業教育實施路徑探討
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及待就業人數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大學生就業將面臨新的挑戰。就最近幾年的就業形勢來看,就業難已是常態,自主創業將成為新常態。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帶動就業問題的解決,已是大勢所趨。教育部已經了國家全面推進創業教育、扶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及創業的傾斜政策,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更有責任以創業教育為重要抓手,著力推進高等教育更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將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因而,在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是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的重要依托和不熄引擎。
一、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意義
(一)從創業教育的起因看
由于高校人才培養機制的相對落后,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嚴重脫軌等諸多因素,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基本態勢,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將成為國家下一個階段的攻堅重點。早在200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明確指出“要把促進就業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互聯網時代的崛起和多變的經濟形勢,給諸多行業帶來深刻影響并改變了當今的就業格局,這種態勢倒逼高校及大學生改變教與學的現狀。作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須直面問題、分析問題并設法解決問題。長期以來,各大高校也在進行積極的探索,創業教育因此應運而生。創業教育不僅能緩解大學生乃至整個社會的就業壓力,也將為社會經濟昌盛和國家政治穩定奠定基礎[1]。
(二)從創業教育的內容看
傳統教學模式下,一般采用教師講授、學生聽講的教學方式。有研究表明,這種教學模式目前采用率高達90%,而學生掌握知識的記住率僅達5%。而創業教育模式有著傳統教育模式不可比擬的優點。首先,創業教育的核心是體驗教育,促使學生深度參與學習,引導學生親身實踐、自主協作學習,開展基于創業過程的學習。強烈的創業(就業)外界誘因能夠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動機直接支配行動,產生動力,激發學生迸發更高的學習自我管理效能(見表1)。因此,創業教育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創業能力。其次,創業教育必然能夠推進校企深度合作,學生不僅能學習各企業精英的成功創業經驗,在學習與實踐的過程也將淡化學校與企業的界限[2]。重要的是,創業教育有助于學科融合,全面培養復合型人才,學校教育與企業要求相契合,學生無論創業或是就業,都將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再次,創業教育模式下,不僅學生是最大的獲利者,教師也是受益方。創業教育能夠促進產學研的融合,在這種融合中,教師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在一起開展研究,研究更深入,申報的課題針對性更強,發表的文章質量更高,教師快速成長更可期待。因此,開展創業教育是解決就業難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最優質方案。
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研究
摘要:于2016年12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中,以此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被賦予了新的要求與期待,高校社會實踐改革迫在眉睫。如我們所知,社會實踐是重要的思政教育手段,思政教育是社會實踐重要的精神指導。在此背景下,社會實踐與思政理論教育相結合成為新的探索方向,課程思政視角的融入進一步深化了二者的融合,具有研究的必要性。
關鍵詞:課程思政;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
一、問題提出
(一)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意義。基于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的實施成果,我們可以發現,二者對接具有以下積極價值。第一,進一步深入我國黨中央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理念的對接。二十一世紀國際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競爭,在此背景下我國對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培養兼具正確思想政治精神與良好專業技能的人才成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成果回歸理論課堂,有利于學生思想與實踐的雙向提升,同時,也有利于我國相關政策文件的進一步落實,有利于推動我國各項工作的有序、良好運行。第二,促進了實踐育人成效。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更加全面的覆蓋,但是受限于仍舊繁重的學業負擔,其對于我國社會發展現狀認識的影響因素及目的較為單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可以深化高校大學生對社會現狀及課程思政學習含義理解層次,有利于進一步推動高校大學生個人及社會價值的實現,促進實踐育人成效[1]。此外,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還能促進項目成果有效轉化、提升社會服務成效和科學研究成效。(二)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現狀總體評價。基于對實踐基本情況的觀察,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其在教育設計、實踐及發展等方面仍需要進一步進行優化與提升。第一,在教育設計方面。目前我國課程思政體系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缺乏深度融合。在大部分學校中,其已有教育教學設計雖然為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做出了諸多努力,但整體而言,相關理論教育所占比重仍然過重,實踐教育方面存在不足。此外,相關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存在脫節,缺乏融合的兩個體系下,其結果也缺乏融合,最終導致“事倍功半”,降低工作效率。第二,在教育實踐方面。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過程中缺乏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的充分配合。就課程思政普及而言,因其趣味性、實踐性不足,需要從線上、線下教育相配合方面展開探索,這樣有利于課程思政普及,推動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對接與深度融合[2]。
二、課程思政與高校學生社會實踐對接機理分析
(一)課程思政與高校學生實踐對接關系分析。課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將進一步普及、落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動相關工作按規律開展,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是解決當下大學生社會體驗與認知不足問題的有效途徑,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對我國歷史、文化、國情形成深入了解,這是落實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徑。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兩種重要的教育方式,其具有內在一致性。所以,應認真探索二者內在關聯,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基于課程思政內涵明確社會實踐理念,對其主題、組織、方式、成果與推廣進行統籌規劃,通過多方合力引導大學生形成四個“正確認識”。基于課程思政教育成果助力大學生構建中國夢與青春夢,助力其遠大理想落實到社會實踐中,培養具備綜合素養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與接班人。同時,社會實踐成果的科學運用,可以進一步完善課程思政理論課堂,提升科研效果、教學效率與育人效果等。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有利于實現二者良性互動與共同優化。(二)課程思政與高校學生實踐對接阻力與動力分析。第一,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的阻力。在課程思政方面,相對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內容與方式方法,制約了課程思政政策的落實,課程思政體系與高校大學社會實踐體系缺乏科學、完善的對接平臺與體系,同樣阻礙了其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對接。在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方面,社會各界、大學生及家長對社會實踐活動缺乏深刻認識與理解,從根本上抑制了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與有效性,使社會實踐活動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實質性內容[3]。第二,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的動力。在國家層面,中共中央教育部與宣傳部對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的強化做出明確規定,即要對加強高校思政課程的實踐環節,這一意識的提出大大推動了高校思政實踐課程的改革,進而推動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在高校層面,各高校黨委為課程思政對接與社會實踐對接做出了積極努力,比如,陽光學院在校黨委高度支持下,承接脫貧攻堅重大戰略任務,與屏南縣開展“鄉村振興支援服務項目”合作,并構建了“四位一體”社會實踐模式,并在這一過程中組建具備豐富經驗的團隊成員,保障了相關對策落實,助力課程思政與高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對接。
高校人文教育現狀分析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有人文教育的屬性,與人文教育在目標上有共同的地方。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缺乏人文氛圍的現象比較普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注入人文氣息,對于改變它的形象和面貌,吸引學生,促進教育教學效果提升至為關鍵。
關鍵詞:人文教育;宏大敘事;情緒體驗;概念化
1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關系
1.1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教育目標上有共同的地方。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平臺,它通過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積累并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素質、價值觀念、精神情懷、道德素養,最終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人文教育指以人、人類文化、文明為題材,展示人的美妙,文化的魅力、文明的偉大的教育活動。它強調使教育對象成為能夠體察和關懷他人苦難和不幸、熱愛文化、敬仰文明的具有靈魂的人。人文教育的主要活動內容包括美的熏陶和善的感化,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則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人文教育并不排斥培育學生政治意識和錘煉學生政治素質的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乃是人文關懷,因為她視人的自由和解放為最高價值,其精神核心是基于人的尊嚴和價值的人文關懷。1.2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別的人文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世界觀和方法論,即馬克思主義理論既是科學的理論,也是體現了人類精神的崇高價值追求,所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學教育,也是人文教育。最普遍的人文教育是文學、藝術等類型的教育,它們是比較純粹的美學教育、善的教育,往往以審美活動和揚善活動為主要的教育形式,引導學生觀察美、體驗美、創造美,激發學生對善的追求、對美的感悟、對浪漫的向往。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與這些類型的人文教育不同之處在于,它是突出政治意識的人文教育,它不是不加區分籠統地講人文關懷,而是對由于人類社會自身不平等造成的被奴役、被壓迫和苦難充滿了同情。
2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缺失人文氣息的幾種典型表現
當前,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缺乏人文氣息,喪失了對學生的吸引力,影響了教育教學的效果。概括起來,常見的表現有下面幾種。(1)偏好宏大敘事,忽略以具體個人或家庭為觀察對象的敘述視角,以微觀個體為對象的敘述不足。作為一種系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帶著強烈的終極關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必然以人類、國家、民族、社會為基本的研究對象,以人類的命運前途、國家民族的歷史及發展作為主要敘事線索。課程本身需要運用宏觀視角和進行宏大敘事,可以說,宏大敘事和宏觀視角是本類課程的底色。這種宏觀視角有利于學生把握本質,也利于學生開拓視野,培養寬廣胸襟,激發強烈的責任擔當意識。但是,宏大敘事往往遮蔽了微觀層面具體個人、家庭的處境遭遇,難以讓學生體會到宏大事件與具體個人命運的關聯性,從而難以獲得一種切膚的、深刻的情緒體驗,導致學生對歷史及現實理解的概念化、抽象化。(2)片面強調理論思維,充斥理論邏輯運用的訓練,情感氛圍不濃。馬克思主義作為完整的科學理論,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理論性。高校思政理論課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完整的理論系統,教學過程需要進行深刻的理性思辨以及抽象建構,充斥著大量的理論分析,帶著強烈的理論色彩。顯然,只有進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抽象概括,才能揭示表象背后的社會規律和事物本質。但是,理論的思考并不能完全代替內心的感動和情緒的體驗,感性的經驗同樣也是培育一個具有堅定政治立場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必要的元素。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專注于理論的演繹推導,把教學完全變成了理論邏輯的演練和抽象話語的訓練,表情單一、語氣平淡,課堂氣氛冷靜而沉悶,正常的情緒起伏、靈魂觸動完全被剝離出去,感受不到濃烈的情感氛圍,嚴重損害了思想政治課的感染力、親和力。(3)過度的模型化、知識化誤導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有一整套自己專門的話語體系和敘述方式,這個話語和敘述體系構成一個龐大的知識系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必須以掌握這套話語為基礎,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任務首先是概念及知識的傳授,以使學生掌握相關的概念、模型及整個知識系統。但是,這些概念、知識畢竟只是幫助學生理解、領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精神及價值的工具。如果將這些概念和知識的講授和訓練當成了教學的中心,而忽略了必須的理性思辨和精神情感體驗,本末倒置,就會使課堂失去靈魂、失去了溫度。教學成為了技術的訓練而不是人的教育塑造。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有一種普遍的傾向,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作為判斷學生學習認真與否的重要指標。(4)將政治簡化為傳統政治概念式話語,缺乏教育活動應有的美學韻味。一方面,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基調和敘述邏輯,對學生的政治意識教育、政治素質培養是教學的重要使命。但是,對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性,有些人卻存在著僵化的理解,一提到政治性、原則性,馬上只剩下一套套概念化、程式化的話語,教育活動的動人之處蕩然無存。政治不是必須使用一些概念化的宏大詞語,講政治不等于就要過濾掉七情六欲,不近人情,政治教育不等于高高在上,刻板嚴肅。馬克思主義政治原則、政治理念、政治邏輯可以生活化,可以是親切的、樸素的。過硬政治素質的形成有賴于清晰深刻的思想認知以及完整飽滿的情感,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必定是有血有肉,有著豐富內心的人。高高在上的概念化式話語無益于學生靈魂和血肉的成長。(5)實踐教學還在探索階段,學生社會實踐的深度和廣度遠遠不夠。我國高校學生長期生活在校園中,對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并沒有太多的直接體驗,對社會的理解難免簡單化、概念化、教條化。這嚴重制約了他們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深度和效果。社會實踐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參與社會生活,更加深入了解社會。目前我國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整體的水平還比較低,一方面,各方面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時間安排、經費支持、教學資源的投入都明顯不足,要完全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存在一定難度;另一方面,實踐教學本身還在探索發展階段,方式手段的檢驗、平臺資源的積累,都需要一個過程。制約了學生社會實踐的深度和廣度。學生社會實踐走過場,形式主義的現象還比較普遍。(6)教學模式比較陳舊,重教師單向灌輸,缺學生體驗感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本身的性質決定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牢牢把握主動權,包括對概念的定義及解釋、精神理論的詮釋、針對具體案例的剖析及引申,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少不了教師的說教,但是說教的生動性卻不是所有的教師可以輕易達到的,實際上,說教得過多,過于抽象、過于教條,往往使整個教學淪為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雖然推行了很多年,但課堂教學以教師為核心對學生進行單向灌輸的格局并沒有發生變化,學生對待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被動消極姿態也沒有根本改變。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程的作用
課程整合是各學科之間的整合,即通過各學科互相聯系來加以學習。“整合”強調各個學科領域之間的知識聯系,避免各個學科領域之間出現彼此孤立、相互重復甚至脫節、隔離的狀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不同知識,從而提高其綜合素質。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將“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作為教學改革的嶄新突破點,在此大背景之下,語文學科和信息技術的整合就是一種具體形式。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作用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提升學生興趣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通過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可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模式,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拓展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這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信息技術的載體———多媒體,也能在語文課堂上以更為直觀、有趣的形式創設出情境,為學生展現語文知識。學生通過感官體驗,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對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極為有利。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標準要求。信息技術也使得教師可搜集的資料量增多,便于教師和學生查閱更多相關資料,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也便于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在教授《秋天》一文時,通過觀賞秋天的風景圖片來創設情境,讓如詩如畫的情境為學生領悟課文內容打下了基礎,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
(二)改變教學手段,啟發學生思考
將信息技術運用在語文課堂中,可以使儲存的教學信息得以重新再現。在《,你在哪里》這首詩的教學過程中,筆者播放了《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影視資料,讓學生了解歷史,以此來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自己產生疑問,比如:都做了哪些事情呢?為什么會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為什么去世了?詩人想通過此事來表達什么樣的情感?……當學生的思維活躍,問題如井噴一般的時候,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自然也得到提高。
高校學生黨員“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探析
【摘要】“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是推動黨內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廣大黨員拓展的重要舉措。作為高校黨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學生黨員,開展好“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要從提高認識統籌安排、深入學習貫徹領會、強化落實加強督導三方面入手,切實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融入到學生黨員常態教育,以增強黨員意識。
【關鍵詞】“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學生黨員教育;融入
貫徹“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是繼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之后,黨中央繼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強化黨的思想政治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是“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的延展和深化,也是作風建設常態化的明確信號,更是一項重要政治任務,要求我們在學“黨章、黨規”中樹立紀律和規矩意識,在學習系列講話中深刻領悟,在“做合格黨員中”自覺改造提高。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一文中指出:“對大學生黨員要加強黨員先進性教育,使他們嚴格要求自己,提高黨性修養,充分發揮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帶頭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學生黨員的教育必須要常抓不懈、緊抓不怠。在高校學生黨員中貫徹落實“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精神,有利于高校黨建向縱深發展[1]。作為黨員的一項經常性教育,要在高校學生黨員中扎實推進,在深刻理解中央和省“兩學一做”文件精神基礎之上,還應該從三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做好計劃安排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是覆蓋全體黨員、在黨內普遍開展的有明確主題的經常性教育舉措。高校負責學生黨建的基層黨組織要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嚴格履行抓好黨建主體責任,嚴格落實“”等制度,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切實發揮黨支部的示范引領作用。而此項工作的著力點之一就是抓好學生黨支部書記,同時發揮好學生黨支部的作用。學生黨支部書記要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要高度重視,要嚴肅認真對待,切實制定好學習教育計劃,精心組織實施,從嚴從實抓好學習教育。強化支部書記“第一責任人”職責,支部書記要帶好班子,管好黨員、帶好隊伍,帶頭學帶頭做,加強統籌協調,突出重點,創新方式和載體,高標準推進,高質量落實。學生黨支部在高校黨建工作中位置重要,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2]。黨支部是承擔著教育學生黨員的主要責任,要認真組織、統籌安排,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融入到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突出正常教育,堅持問題導向,以“”為基本形式,以落實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為基本依托,圍繞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帶著問題學,針對問題改”逐步深入,營造“做合格黨員、建過硬黨支部”的氛圍。學生黨支部結合自身特點,深刻認識“兩學一做”內涵,認真研究制定黨支部專題學習討論計劃;突出問題導向,查找存在的問題,列出清單,建立臺賬;聯系確定黨課主講人,做好黨課計劃安排。
二、深入學習,領會精神實質
小學語文教材中親情教育研究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在教學實踐中容易被忽視或割裂。所謂親情教育,就是把親情、友情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和情操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符合當前社會要求的發展型、創造型人才。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育過程中親情教育分量加大,但仍有一些問題。本文通過語文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研究,找到實施親情教育的措施,讓學生在增長文化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養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情感教育;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學生要愛家鄉,愛中華民族,愛師長,愛親人,學校和老師要從身邊、從小事培養起,把祖祖輩輩留下的這種凝重而純樸的情感從他們內心深處挖掘出來。”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推進,達到素質教育目標的重要標志就是學生身心健康,不僅如此,情感因素在教育改革各個環節也有引導、鼓勵和強化的作用。語文作為自帶情感的學科,改進語文教材內容,加強情感教育,不僅影響學生綜合素質,還能有效檢驗教學成果。
1在語文教材中實行情感教育的基本內涵和重要意義
為了更好地理解親情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首先要了解親情教育的概念。所謂親情教育,就是把親情、友情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和情操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成為品學兼優的人才。語文學科本身的內容帶有情感,用它推動親情教育是最佳的選擇[1]。通過語文學科進行親情教育對學生和國家發展都有長遠的意義。一方面,可以規范小學生行為,提高綜合素質。小學生的年齡段處在情感、認知和個性的形成階段,在這個階段要重視情感教育,讓學生感到受重視,規范學生的行為舉止,提高其思想境界,為日后的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礎。另一方面,為素質教育奠定基礎,加快教育改革進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直接加快教育改革的進程,大大推進我國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
2小學語文教材中情感教育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