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行為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7 22:23: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護理行為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淺談兒科護理母愛行為與替代
摘要:目的探討關于兒科護理中的母愛行為與母愛替代的實施效果。方法對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兒科接受治療護理的150例患兒進行對比性護理研究,隨機分為患兒A組和患兒B組,各75例,患兒A組實施普通兒科護理,患兒B組在其基礎上實施母愛行為與母愛替代護理,觀察兩組患兒的治愈時間及康復效果。結果患兒A組中,36例于2-4d內治愈,康復率為48%(36/75);22例于5-7d內治愈,康復率為29.33%(22/75);剩余17例于8-10d內治愈,康復率為22.67%(17/75)。患兒B組中,47例于2-4d內治愈,康復率為62.66%(47/75);26例于5-7d內治愈,康復率為34.67%(26/75);剩余2例于8-10d內治愈,康復率為2.67%(2/75)。對比這兩組數據可知,接受母愛行為與母愛替代兒科護理的患兒B組的整體康復速度更快、康復效果更顯著,統計學意義充分(P<0.05)。結論在兒科護理工作中,應根據每個患兒的不同心理及行為特點,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給予教育指導,以及采取母愛行為與母愛替代護理措施,使其能夠順利配合治療護理工作,以利于實現早日治愈、恢復健康的目的。
關鍵詞:兒科護理;母愛行為;母愛替代
兒童處于身體不斷快速生長發育、心智逐漸穩定成熟及以社會行為學習發展的關鍵階段[1]。很多患兒因疾病住院住院,使其生活環境突發改變、對治療的不舒適感及恐懼感及家長的擔憂焦慮等均可引發患兒產生一些列的負性心理。因此,在兒科護理工作中,應根據每個患兒的心理特殊性及行為差異性等特點,充分發揮母愛行為與母愛替代護理措施的作用,以使患兒早日康復[2]。先本文對我院兒科150例患兒實施差異化的兒科護理措施,以觀察在兒科護理中開展母愛行為與母愛替代護理措施的具體效果及作用。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兒科接受治療護理的150例患兒進行對比性護理研究,隨機分為患兒A組和患兒B組,各75例。患兒A組中,男兒35例、女兒40例;年齡0.3-5歲,平均(3.12±0.45)歲。患兒B組中,男兒36例、女兒39例;年齡0.4-5歲,平均(3.17±0.42)歲。兩組患兒在疾病類型、病情程度及一般資料等方面的統計比較無意義(P>0.05),能夠進行可比性護理研究。1.2兒科護理方法。對75例患兒A組實施普通兒科護理。而對75例患兒B組則給予普通兒科護理的基礎上,加施母愛行為與母愛替代護理,具體措施示下:(1)母愛行為。依據小兒對母親的特別反應及對親情的感知力,護理人員要高度重視對患兒的母愛親情呵護,以滿足患兒的身心需要,使其維持穩定的心理狀態。可通過使用美好的母愛語言、友善的母愛態度,并利用優美的醫療環境,減少及消除患兒的陌生恐懼心理,從而放松其身心,早日恢復健康[3]。另外,還要,了解兒童心理以及發展過程,掌握好奇好奇、易成群、好動及好玩等特征,像母親一樣適當約束及限制其活動,在病情允許情況下,也可特意陪伴玩耍,并重視對其自尊心的保護,促進消除患兒的對醫療的對抗心理、戒備心理及心理隔閡,以保障護理工作的有序進行。(2)母愛替代。一般患兒入院會一定時間的離開父母,常常會產生陌生感、失落感、自卑感等,此時,護理人員要充分掌握患兒的注意力,利用其易轉移、定向性差及適應能力強等小兒心理特點,通過適時、適度的給予其多選性新奇有趣的玩具、事物或與其一同嬉戲玩耍等,有效轉移其注意力;同時,告知患兒“你的媽媽只是暫時離開,阿姨會好好照顧你,她明天就會來這里看你啦”,這樣患兒便會把內心對母親的依戀逐漸轉向媽媽托咐的人身上,使其盡快轉移離開家人后的情感投向。另外,護理人員還要像母親一樣,處處觀察感受患兒的喜怒哀樂情緒,盡可能減少其生活上或精抻上的困惑恐懼,盡力滿足其正當需要及要求,以慈母般的心理行為,時時記掛患兒的饑飽、冷暖以及病情變化,博得患兒的喜愛及獲得其家屬的深度信任,并誠心溫暖、體貼及愛護每一位患兒,讓其時時享受母愛,以促進其早日治愈。
2探討
護理行為與防范護患糾紛論文
【關鍵詞】護患糾紛
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由于病人個體差異很大及病情多變,加之受醫學發展的限制,未知的醫學領域很多,使護士在執業過程中遭遇護患糾紛的情況可能隨時存在和發生。“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后,更加重了護士的責任。護理人員稍不留意就可能引發病人的不滿或投訴,導致護患糾紛,給護理工作帶來困擾,給醫院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為杜絕護患糾紛,筆者認為,護理人員應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學習衛生法規,加強道德修養
護理人員應自覺、認真地學習有關衛生法規,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有關內容,在護理實踐中增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同時,要加強道德修養,自覺以《醫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做到無欲無求,誠信奉獻,以高尚的醫德,良好的修養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用真誠善良之心尊重、同情、理解、關愛病人,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幫病人之所需,以此建立良好、和諧的護患情感,在病人及家屬的心目中樹立起圣潔形象,是防止和減少護患糾紛的基礎保證。
2嚴格執行規章制度,確保質量安全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俗語所說的規矩在行業中就是規章制度。醫療行業所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是規范護理人員的行為準則,更是保證醫療、護理安全,確保醫院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護理人員應認真學習和掌握有關制度的內容,自覺嚴格地執行醫院的各項制度,照章辦事。
初探護理道德的工作行為
本文作者:呂仲瀛工作單位:長春市中醫院
護理道德直接影響醫療護理質量護理工作,是具有艱苦性質的平凡工作,繁重的體力與復雜的腦力勞動相結合,嚴格的科學性與和高度的責任相匹配,需要擁有廣泛的科學技術才能完善此項工作。護士是醫院中堅力量,指標比例是醫院技術人員的50%,專業面強,涉及科系領域廣、是患者最直接最親密的接觸者,統計狀況表明,一名患者從門診住院的整個過程中,90%處置是需要護士參與所完成,從基礎護理到各種護理技術技能操作,從采集標本到觀察疾病微妙病變,都需有技巧和敏銳的感覺。護理語言道德對病人健康的影響護理語言,是與患者之間進行思想互動,交流的信息工具,美好的語言,反映的是護士思想情操,文化程度,道德修養,言談舉止、衣帽整齊端莊的體現。和善的語言,可對待不理智的病人及家屬,使之,從心理變化的角度予以理解,耐心說服,不使矛盾激化;減輕患者對疾病的恐懼,根據每個人的特質狀況,給予適當的稱呼,營造溫馨的修養氛圍。護理行為道德對病人健康的影響護士的言行,對患者的情緒,心理狀態起著重要作用。如;關心病人,及時為病人解除身體上的不適;體貼病人,注意解決病人的心理問題;在停止或開始使用各種儀器時,要向病人解釋為什么,以免造成病人緊張或擔心;如果可能,盡量讓患者家屬有一定的接觸時間來陪護病人。護士鎮靜的表情,輕盈快捷的步態,飽滿的精神,都會給病人帶來戰勝疾病的信心,是修養生命的一劑精神良藥。完善護理道德的倫理障礙在完善護理道德的過程中,諸多的矛盾因素阻礙了實施的計劃,使之導致不完美。如:履行人道主義與經濟效益的矛盾;講真話與保護性醫療的矛盾;知情同意與保護病人利益的矛盾;衛生資源分配與病人實際需要的矛盾;病人拒絕治療與維持病人生命的矛盾;安樂死與現行法律的矛盾等倫理因素,阻礙了護理道德的實施和完善,這都是不容忽視的工作層面,需要協調才得以護理道德的實施。
護士要熱愛本職工作、精益求精;熱愛護理事業、忠誠護理事業,樹立職業的自豪感;尊重病人一視同仁,尊重病人的人格、權利及生命的價值;工作盡責,護理擔當著維護健康,保護生命安全,延長生命去留的崇高使命,容不得半點馬虎和倦怠。文明禮貌舉止端正,言行中體現一種素養,使之患者產生信任和依賴感;言語貼切保守秘密;醫療境遇中語言有2種東西能治病,①藥物;②語言,既能治病也能致病;團結合作相互監督;體現在同行的工作上,精誠團結、密切配合;廉潔奉公遵紀守法;不能以損害病人的利益謀取私利。
此文,以全新的人文理念的角度,詮釋護理道德的內涵,這是適應經濟形勢下醫院管理的一個重要步驟和手段,弘揚以德興護、以德治護、關愛生命。樹立護士職業道德新風尚,在醫院管理運行中尤為重要的一環。通過對護士職業道德的原則、道德規范的認識和體驗,使護士在意識中形成穩定的、能區別護士執業行為中的善良與丑惡、誠實與虛偽等方面的內心信念,從而將內心信念運用于年工作實踐中,在工作中自覺調節工作行為,并依照道德原則,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鍛煉自我提高,使護理道德觀念在工作境遇中更新完善,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在工作得到延伸和發展。
護理行為及防范護患糾紛論文
作者:李桂華李桂英湯永秋
【關鍵詞】護患糾紛
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由于病人個體差異很大及病情多變,加之受醫學發展的限制,未知的醫學領域很多,使護士在執業過程中遭遇護患糾紛的情況可能隨時存在和發生。“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后,更加重了護士的責任。護理人員稍不留意就可能引發病人的不滿或投訴,導致護患糾紛,給護理工作帶來困擾,給醫院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為杜絕護患糾紛,筆者認為,護理人員應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學習衛生法規,加強道德修養
護理人員應自覺、認真地學習有關衛生法規,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有關內容,在護理實踐中增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同時,要加強道德修養,自覺以《醫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做到無欲無求,誠信奉獻,以高尚的醫德,良好的修養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用真誠善良之心尊重、同情、理解、關愛病人,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幫病人之所需,以此建立良好、和諧的護患情感,在病人及家屬的心目中樹立起圣潔形象,是防止和減少護患糾紛的基礎保證。
2嚴格執行規章制度,確保質量安全
優質護理如何改善婦科門診遵醫行為
【摘要】目的觀察優質護理改善婦科門診患者遵醫行為、自我效能感的效果。方法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門診婦科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優質護理組)和對照組(常規護理組)兩組,每組各75例。比較兩組患者遵醫行為評分,干預前后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量表]、焦慮情緒[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變化,舒適感(Kolcaba簡化舒適量表)評分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患者診療配合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干預后,對照組患者GSES評分無明顯變化(P<0.05),觀察組患者GSES評分較干預前明顯升高(P<0.05);兩組患者HAMA評分均較治干預前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變化更大(P<0.05);觀察組患者Kolcaba簡化舒適量表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婦科門診實施優質護理對于緩解患者焦慮情緒,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有重要意義,可改善患者遵醫行為,提高其舒適感和滿意度。
【關鍵詞】優質護理;婦科門診;遵醫行為;自我效能感;舒適感;滿意度
婦產科患者所患疾病在傳統認知上,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多數患者羞于開口主動與醫護人員交流,甚至諱疾忌醫,貽誤病情[1]。因此,對于婦科門診患者需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優化護理質量,提供更有效、人性化的護理服務。本研究對婦科門診患者實施優質護理,從科學安排門診護理管理、共情護理服務、個體化護理服務三個主要方面進行優化護理模式,取得了滿意的成效,具體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研究對象: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門診婦科患者150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優質護理組)和對照組(常規護理組)兩組,每組各75例。納入標準:(1)在我院婦科門診就診的流產、盆腔炎或陰道炎患者;(2)有正常表達與溝通能力者。排除標準:(1)存在精神障礙、認知障礙者;(2)患有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病變者;(3)惡性腫瘤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2.方法: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維持好候診秩序,基本的導診服務,以及按照醫囑給予患者解答疑問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優質護理,具體實施如下:(1)科學安排門診護理管理:護理管理人員充分分析門診患者特點,確定科學系統的護理流程,科學排班,明確每名護理人員的分管區域,責任明確到個人;根據不同護理人員的資質、工作經驗等進行分級責任管理。(2)共情護理服務:護理人員熱心主動接待問診患者,詢問語氣需親切,采用溫和的態度與患者溝通,主動為患者介紹診室環境與就診流程;注意記錄、收集患者職業、家庭狀況等一般資料以及具體體征、臨床癥狀;護理人員盡量采用肢體語言例如微笑、撫摸、握手等拉近與患者的距離。(3)個體化護理服務:針對不同患者群體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對于初診患者,由于患者對于醫院環境感到陌生,加之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缺乏,易產生焦慮、恐懼或害羞、緊張等情緒,針對此類患者,護理人員需向患者耐心介紹疾病相關常識如疾病預防與保健、就診流程等,并根據患者疾病情況給予其指導,告知其注意事項,如婦科B超患者需憋尿,內診前需排尿,護理人員指導其放松心情、穩定情緒,配合檢查。另外,告知其用藥方法或自我護理方法;針對復診患者,護理人員需詢問患者初診后遵醫囑情況,以及其癥狀恢復狀況,結合患者的疾病狀況進行調配,指導其按照醫囑做相應檢查等,盡可能合理安排,節省其就診時間;對于高齡、行動不便的患者,護理人員在其就診、作檢查時耐心陪伴,必要時攙扶或將其扶上檢查床;對于性病、未婚先孕等患者,詢問時語言盡量婉轉,保護其個人隱私,交流時留意周圍環境,避免單刀直入,加重患者的自卑與羞澀情緒。掌握情況后,給予其性知識以及疾病相關健康教育。3.評估標準:(1)遵醫行為評分[2]:由門診護理人員對患者的診療配合情況進行評分,評分范圍為0~10分,其中0分表示放棄就診,10分表示積極主動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分值越高表明依從性越好。(2)自我效能感評分[3]: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量表對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進行評分,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α=0.87,且只有一個維度。量表包含10個項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評分范圍10~5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自我效能水平越高。(3)焦慮情緒[4]: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測定患者焦慮情緒狀態,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α=0.93,內容效度指數為0.86。量表包含14個項目,每個項目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0~4分分別表示無癥狀、輕度、中度、重度、極重,總評分越高則表示焦慮情緒越嚴重。(4)舒適感[5]:采用Kolcaba簡化舒適量表評價患者舒適感,量表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α=0.83,內容效度指數為0.87。量表包含生理、心理、文化、社會環境四個維度,分別由8、9、4、7個條目組成,每個條目采用Likert4級評分法評分,分值越高表明舒適感越佳。(5)護理滿意度:由患者填寫婦科門診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表,評分范圍為0~100分,總分90~100分為“非常滿意”,60~89分表示“基本滿意”,<60分表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4.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遵醫行為評分,護理前后自我效能、焦慮情緒評分變化,以及患者舒適感、護理滿意度。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進行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Z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珋±s)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遵醫行為及血糖的影響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遵醫行為的影響。方法將190例糖尿病患者按出院順序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95例,兩組患者出院后均接受系統的飲食療法、藥物療法、運動療法等,干預組在此基礎上給予護理干預。于患者出院時及出院6mo末采用自行設計的遵醫行為問卷評定遵醫行為,同時測定血糖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遵醫行為問卷評分護理干預前兩組各因子分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護理干預6mo末干預組按時檢查、飲食控制、藥物療法、自我監測因子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1),日費用及血糖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1)。結論護理干預對提高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遵醫行為效果顯著,對控制血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糖尿病;遵醫行為;血糖
糖尿病(DM)是一種典型的慢性終身性疾病,對患者長期的治療措施必須由患者自己實施,這就要求患者必須具有良好的遵醫行為,要終生遵醫囑進行治療,才能較好的控制疾病的發展。為了提高患者的遵醫行為,尋求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我們對DM出院患者進行了對照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選取2004年1月~2006年1月我市某二甲醫院內科出院的符合WHO診斷標準的190例DM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2例,女88例;年齡28a~70a;1型患者26例,2型患者164例。
護理行為規范化對防范護患糾紛的作用論文
關鍵詞:護患糾紛
摘要:在臨床護理實踐中,由于病人個體差異很大及病情多變,加之受醫學發展的限制,未知的醫學領域很多,使護士在執業過程中遭遇護患糾紛的情況可能隨時存在和發生。“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后,更加重了護士的責任。護理人員稍不留意就可能引發病人的不滿或投訴,導致護患糾紛,給護理工作帶來困擾,給醫院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和經濟損失。為杜絕護患糾紛,筆者認為,護理人員應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學習衛生法規,加強道德修養
護理人員應自覺、認真地學習有關衛生法規,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有關內容,在護理實踐中增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同時,要加強道德修養,自覺以《醫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做到無欲無求,誠信奉獻,以高尚的醫德,良好的修養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用真誠善良之心尊重、同情、理解、關愛病人,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幫病人之所需,以此建立良好、和諧的護患情感,在病人及家屬的心目中樹立起圣潔形象,是防止和減少護患糾紛的基礎保證。
二、嚴格執行規章制度,確保質量安全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俗語所說的規矩在行業中就是規章制度。醫療行業所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是規范護理人員的行為準則,更是保證醫療、護理安全,確保醫院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護理人員應認真學習和掌握有關制度的內容,自覺嚴格地執行醫院的各項制度,照章辦事。
延續性護理對心力衰竭自我護理的影響
【摘要】目的關于延續性護理應用在心力衰竭患者當中對患者自我保護能力和健康行為的影響分析。方法選擇來我院進行治療的心力衰竭患者72例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時間為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隨機分別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6例,兩組患者均落實常規的院內護理,出院以后對照組患者配合常規隨訪,觀察組患者配合延續性護理,對護理效果進行比較。結果連續對患者進行6個月的延續性護理,觀察組出現并發癥3例,占8.33%,對照組出現并發癥11例,占30.56%,P<0.05;比較兩組患者的自我護理指數量表(SCHFI)和患者的健康行為量表(HPLP),觀察組表現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延續性護理應用于出院后心力衰竭患者中,能夠有效的幫助患者降低并發癥對患者的影響,同時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行為。
【關鍵詞】心力衰竭;延續性護理;自我護理能力
心力衰竭在臨床上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病癥,這種病癥是因為患者心臟存在器質性或功能性的損害導致患者出現心室充盈或心室射血能力出現影響而表現的一種臨床綜合征[1]。在我國存在有較多心力衰竭患者,這一類患者的生活質量相對較低,醫院對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和認識以及經驗存在著一定的限制,因此無法使患者從根本上獲取理想和滿意的治療效果[2]。在實際的干預過程當中,很多患者并沒有認識到控制自己體質量和低鹽飲食的重要性,一旦心力衰竭癥狀減輕或者消失以后,就容易擅自停藥,常常導致病情反復而且惡化,而再次住院治療[3]。本文針對于此主要分析,對心力衰竭患者在出院以后采用延續性護理干預進行指導的效果,并分析這種護理對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健康行為的影響,同時將相關情況進行如下的論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來我院進行治療的心力衰竭患者72例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時間為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6例。觀察組中,男性女性患者比例為18∶18,年齡58~79歲,年齡平均為(68.25±7.89)歲;病程時間為0.50~3.40年,平均病程時間為(2.15±0.54)年。對照組中,男性女性患者比例為19∶17,年齡57~80歲,年齡平均為(68.46±7.78)歲;病程時間為0.40~3.60年,平均病程時間為(2.30±0.56)年。所有患者均確診為心力衰竭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1.2納入與排除標準1.2.1納入標準①所選擇的患者經臨床診斷均被確診為心力衰竭,診斷符合中華醫學會關于心力衰竭的診斷標準。②所有患者年齡均滿18歲,且年齡均不超過85歲。③本文所有患者均為本市區內居住患者,交通便利,可方便隨訪[4]。④所有調查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并且臨床資料經倫理委員會檢驗符合標準。1.2.2排除標準①合并有精神類病癥或意識障礙、認知障礙的患者。②合并有肝臟,腎臟等重要臟器損害或者合并有惡性消化性病癥的患者。③合并有其他的心腦血管病癥患者。④惡性腫瘤患者。⑤對本文調查方法不耐受或不適應的患者[5]。⑥因各種因素中途退出研究組,而無法完成調查的患者。1.3方法對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間均接受心內科的常規護理,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出院指導等,告知患者的相關心力衰竭病因和癥狀,指導患者如何進行脈搏自我監測,告知患者用藥的狀況和飲食情況,叮囑患者要堅持運動并調整自己的心態,指導患者定期能夠到門診進行復查,記錄患者的和聯系方式等,以便隨時上門隨訪[6]。在此基礎上,對所有觀察組患者均通過落實延續性護理進行干預,具體干預方法如下:①延續性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心內科主治醫師、心內科護士長、護士等,由護士長擔任小組長,并制訂延續性護理的方案,并保證延續性護理順利落實[7]。②延續性護理初始階段:患者出院的前一日,相關組成員需要對資料加以收集,并由小組長對患者制訂個性化的護理計劃,指導患者出院之后進行自我保護和護理,告知患者每日進行體質量的檢驗,減少鹽分的攝入,適當的指導患者進行體育鍛煉,指導患者進行自我監測,定期進行預約上門隨訪。③延續性護理持續階段:患者出院1周之內需要進行首次家庭方式,之后在患者出院以后的第1、3、6個月分別進行家庭隨訪,每次的隨訪時間不能少于半個小時。了解患者的護理計劃執行情況,適當的根據患者的現狀來對護理計劃進行調整。患者出院以后,至少每隔2周進行一次電話隨訪,隨訪的時間每次不得少于10min,其隨訪的內容要包括患者的飲食管理,了解患者時候可以健康飲食,叮囑患者已經堅持跟低脂飲食,不知道攝入高纖維、高蛋白、高維生素等相關的食物,盡量避免患者食入膽固醇等相關食物,防止患者食用動物的肝臟和腌制食品,要指導患者少食多餐,特別是晚餐避免過飽[8]。強化對患者的運動管理,根據患者新功能分級對患者進行合理的運動方案的調整,可以知道患者打太極拳、適當的快走、慢跑、跳廣場舞等相關的運動,但要叮囑患者運動適量,避免因為運動過量而導致不良狀況出現。強化對患者的用藥干預,了解患者在用藥過程當中是否能夠堅持遵醫囑用藥,如果存在停服或漏服患者,需要尋找出現這種狀況的因素,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進一步的督促,能夠使患者按時按量服藥。還要指導患者如何學會識別服用藥物而產生的不良反應,特別是洋地黃類藥物,要指導患者定時數脈搏,服用利尿劑的患者需要知道其每日進行體質量的測量,這能有效的防止患者出現水電解質紊亂[9]。指導患者進行癥狀的管理,如患者合并,上呼吸道炎的誘發患者出現癥狀,但是在里面環境下很容易導致患者出現這種情況,所以以后的主要感染疫苗,如果發生上呼吸道感染等情況,應及早就醫。指導患者對于相關癥狀的自我識別和處理,并定期進行血壓和血脂的測量。強化對患者的心理管理,每次對患者進行訪視的時候要注意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患者情緒變動和心理需求,能及時發現患者的不良情緒,及時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干預,盡量幫助患者獲取來自心靈的滿足[10]。④延續性護理延續護理階段:護理小組成員需要建立QQ群或微信互動平臺,確保患者和家屬能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合適的交流途徑,小組成員能夠定期分享心力衰竭護理的相關知識和成功案例,指導患者定期堅持飲食健康的小竅門,鼓勵患者能積極的參與到其中討論,也同時使患者能夠在日常護理過程中出現相關問題,可及時的進行詢問。1.4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評價本文所有患者經過不同干預以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并作比較,采用心力衰竭自我護理指數量表(SCHFI)評價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該量表評分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好,一般分數超過70分則認為具有較好的自我護理行為;選擇采用健康行為量表(HPLP)對患者的健康行為進行評價,該分總分為208分,一般認為評分超過172分則為優秀,分數越高則表明患者的健康行為越好。1.5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采用(x-±s)、[n(%)]表示,組間比較分別行t、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強化護士慎獨修養保證監護安全
“慎獨”在倫理學上是指人們在無人監督情況下,具有做各種壞事的機會,并且不會被人發覺,但仍堅持正確的道德信念,遵守原則、規范,不做違反道德的事[1]。臨床護理工作繁雜,護士承擔著治療、護理、健康教育等諸多工作,而且還要進行“三八制”班次運行,護理人員獨自承擔工作的機會較多,頻繁的倒班、重復機械的工作流程,使護士身心俱疲,久而久之,不免產生厭倦心理,對工作缺乏責任心,導致個別護士不自覺行為發生,以致導致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所以,加強臨床護士的“慎獨”修養,確保護理安全,是護理工作重中之重。為此,通過創建醫院護理共同文化,營造護理道德修養氛圍,樹立護理人員正確的世界觀,使護理人員保持良好心態,在護理工作中自覺執行“慎獨”修養;健全護理制度、規范護理行為,加強護理人員高度責任感、事業心;嚴把護理環節關,使“慎獨”修養得以長期貫徹和培養,確保護理工作安全、高效運行,杜絕醫療不良事件發生。現將其總結報告如下。
1.創造護理共同文化,營造護理道德修養的良好氛圍
醫院護理部、科室制定護理哲理,共同宣言并執行承諾,使護理人員思想上有理念,行動上有遵循,為培養護理人員良好的專業品格營造良好的氛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才能自覺抵制和糾正各種不健康的思想意識的侵襲和干擾;只有端正心理的認知因素,才能保證健康心理,才能使護理人員的“慎獨”修養得以發揚。如近幾年由于醫務人員開藥回扣、醫技檢查提取,使護理人員心理不平衡,在別人不注意或一人值班時故意少加一支不主要的藥物,以解私憤,此種行為對患者影響不了治療,但這充分反映了護理人員的“內心”修養的貧乏,所以加強護理人員的“慎獨”培養,勢在必行。
2.健立健全護理管理制度,規范護理行為
用制度進行管理雖帶有強制性,日久天長的陶冶就形成了良好的職業習慣,如制訂夜班護士值班管理規定、基本護理技術操作規范等規章制度并將制度印制成冊,保證人手1冊;對新上崗護士進行嚴格崗前培訓及嚴格的考核,使之形成規范制度,這不僅使護士受到莊嚴神圣的職業道德教育,同時更好地規范了他們的職業行為,對違反制度的將進行嚴厲處罰。如2009年ICU值班護士在無患者情況下,兩人私自協商決定輪休,而值班護士肆無忌憚到值班室睡覺,急診搶救患者(已無生命體征)家屬叫門無應,不得不在普通病房搶救,為此醫院對兩名護理人員進行停職處罰的決定,所以加強臨床護理的“慎獨”修養勢在必行。
3.強化教育,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小議心理學在護理安全中的釋解
一、結果
1.護理差錯事故分類上報的73例護理差錯事故分類情況,73例護理差錯事故分類。
2.護理差錯事故與護士行為的相關性通過對護理不良事件的分類回顧性分析表明,護理差錯事故與護士行為有相關性,而且導致錯誤行動造成事故的往往因為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護理管理中護士的心理是重點,只有在良好的心理素質下護理人員才能調適工作狀態,充分發揮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
二、討論
1.心理學在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
對73例護理差錯事故的回顧性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狀態支配著其行為,護理人員的職業心理素質及其優化的方法,直接關系到其工作行為,積極樂觀情緒能夠調節環境氣氛,提高工作的效率,反之煩躁、焦慮等不良情緒,影響人的情感表達力及主觀能動性,增加護理差錯事故發生的風險。根據人的心理活動特點及規律,研究工作過程中護士的工作性質和發生差錯事故時人的心理變化,回顧差錯事故的發生經過,找出原因,在護理規范制度和護理操作技術上采取針對性的安全預防措施,有效地杜絕誘因,調動人的自控能力,保持穩定的心態,預防異常的心理反應和錯誤操作的各種主客觀因素的產生,保證在護理工作中的人身及設備的安全。在護理安全管理中,通過研究分析護理人員的認知情感、工作性質、環境等,運用心理學理論指導工作行為,積極有效地緩解護士的應激程度,減少出現負性情緒,并制定切合實際、保護護理人員的安全管理措施,建立護士安全心理模式,形成良好的應對和判斷能力,提高安全心理容量,從而使護理人員在工作中能夠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作出適應性反應,加強安全觀念,用心理指導行為達到安全護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