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評估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5 11:04: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風險評估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壓力容器設計風險評估研究
摘要:壓力容器是工業生產中非常重要的器械,因與生產的安全高度關聯,故對該類設備有著極高的質量要求,必須在設計階段做好各項風險評估工作。本文就壓力容器在設計階段的風險評估方面做了系統性的初步研究,從各個方面闡釋了規避風險的必要性。
關鍵詞:壓力容器;風險;評估;設計、系統性
壓力容器根據其工作壓力、介質危害程度和壓力容器在工業生產中所起的相關作用可以歸納為三大類。國家相關規程規范對每一類別的壓力容器在設計階段、制造生產階段和項目檢驗的內容、方式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相關規定。
1壓力容器的發展現狀
壓力容器的內部或者外部都要承受氣體和液體的壓力,并且是對安全性有極高要求的封閉壓力容器。早期的化學行業,壓力容器的反應壓力一般都不超過8MPa。然而,當合成氨和聚乙烯等較高壓力生產的相關工藝出現后,就使得壓力容器的壓力要求高達150MPa。隨著電力、化工、以及石油等行業的迅猛發展,壓力容器的容量持續變大,壓力容器的工作溫度范圍也變得越來越寬,有些壓力容器在運行的過程中有耐介質腐蝕的要求。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核力發電站的快速發展對壓力容器有了更高層級的安全和技術等方面的要求,這就進一步促進了壓力容器的發展,從而更加廣泛應用于社會的各行各業中去。壓力容器一般為圓柱形,但是也存在著球形或者其他形狀。根據壓力容器結構形式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多層式壓力容器、繞板式壓力容器、熱套式壓力容器、鍛焊式壓力容器和厚板卷焊式壓力容器[1]。常規情況下,壓力容器一般是用鋼材料設計生產,但也可以用鈦、鋁等有色金屬、耐壓玻璃鋼和預應力混凝土等高標準的非金屬材料制作而成。壓力容器在使用中存在著易燃易爆的風險,嚴重的話還會發生災難性事故。為了確保壓力容器在安全穩定運行的情況下達到設計先進、易于制造、結構合理、使用可靠和造價經濟等設計目標,世界各國都已經根據本國國情制定了相關的壓力容器規程規范和設計標準,壓力容器在設計、制造、檢驗、使用等過程中必須予以嚴格遵守。
2壓力容器設計階段風險評估的初步探究
淺談動物衛生監督風險評估
1石河子市動物衛生監督狀況
1.1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設立及人員現狀。石河子市現有各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15家,其中市動物衛生監督所1家及各團場鎮動物衛生監督所14家,共有監督執法人員173人,其中:30歲以下人員有24名,占總人數13.4%;31~45歲人員有55名,占總人數31.7%,46歲以上人員有95名,占總人數54.9%。本科及以上學歷49人,占總人數28.3%;大專學歷97人,占總人數56%;中專學歷23人,占總人數13.3%;高中學歷4人,占總人數2.4%(統計截止到2016年3月)。1.2監管對象現狀分析。石河子市范圍內現有規模養殖場425家、定點屠宰場14家、養殖小區1家、14家寵物診療機構。由于團場動物衛生監督所與團獸醫站合二為一,沒有單獨的動物衛生監督人員,只有相對分工是承擔部分動物衛生監督工作,石河子市基層團場動物衛生監督所人員都存在人員年齡老化、畜牧獸醫后繼無人的斷層窘境,無法保障基層團場動物衛生監督工作的延續和有效開展。同時,當前團場動物衛生監督機構人員學歷較低,執法能力有待盡快提升。石河子市范圍內90%的規模養殖場分布在各團各連較偏遠處,呈現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等特點。由于面多點廣,監管人員每月監督檢查一次存在點能跑到但是監管質量無法保障,有的規模養殖場已進畜多日才發現、病死畜禽已處理多日才知道,造成監管滯后,多為發生問題以后才發現。由于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改革不到位,造成現階段各團在動物衛生監管中存在經費無法保障,運行車輛不足等問題。以上這些存在的問題直接制約了團場動物衛生監督工作的開展,造成人員、經費的極大浪費,不能把有限的人力和經費使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2風險評估網格化監管實施的必要性
動物衛生監督風險評分級及網格化監管對動物衛生監督工作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動物檢疫管理辦法》第六條明確規定:“動物檢疫遵循過程監管、風險控制、區域化和可追溯管理相結合的原則”,這是依法開展動物衛生監督風險評估和網格化監管的法律基石。動物衛生監督風險評估分級與網格化管理其目的在于對動物衛生監督工作中的監管的各種現象進行風險評估,并根據評估結果劃分等級,根據劃分等級情況在進行網格化監管,做到責任到人的工作,為動物衛生監督提供技術支持。只有進行了風險評估等級劃分才能開展網格化監管才能把有限的人力物力使用在動物衛生監督最需要地方。
3風險評估網格化管理機制的建立與運行
3.1動物衛生監督風險評估機制的建立。運用石河子市智慧畜牧大平臺數據,以團場為單位劃分片區,以各養殖場為點建立相關坐標點,系統初始默認各團各場的風險等級為100分,根據免疫、檢疫、監督等情況進行相應的評判,分值逐步降低。3.2風險評估標準的制度。根據智慧畜牧大平臺建設的相關項目,結合動物衛生監督檢查規范,由動物衛生監督部門、動物疫病防控部門與各行業技術專家一起制定智慧畜牧大平臺中各項監督檢查項目,并根據實際情況對風險評估進行調整。3.3風險評估等級劃分。根據相關動物疫控部門、動物衛生監督機構進行綜合評判,計分采用百分制,80分及以上判定為A級即風險較低采用綠色標注;80-60分判定為B級即風險一般采用藍色標注;60分及以下判定為C級,即高風險采用紅色標注。借助智慧畜牧平臺,在平臺上以顏色進行風險評估的標示,建立電子檔案管理,實現檔案電子化管理。3.4風險評估主要方法。3.4.1初次建立風險評估等級初始由智慧畜牧平臺默認為100分。3.4.2定期開展風險評估監督檢查。根據風險評估等級劃分,針對各風險等級內的企業由各團動物衛生監督所進行風險評估監督考核,根據當前風險評估結果采取監督檢查、抽查、群眾舉報、輿情曝光問題、周邊動物疫情形式等方式方法進行調查,根據制定的智慧動監網絡平臺進行監督打分,對各個規模養殖場進行等級的動態調整。3.5網格化管理。基于風險評估等級劃分后確立的等級,開展市、團動物衛生監督所劃分網格化管理,團場動物衛生監督所首先對管轄區域內監管企業根據等級劃分責任到人,高風險企業必須由各個團動物衛生監督所領導負責親自主抓。同時團動物衛生監督所主要領導作為總負責為該轄區內網格化負責人。市動物衛生監督所依據各團風險等級劃分綜合考量后制定所領導總負責,科室相關人員具體負責到團,直接督促高風險企業落實整改責任。
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現狀
摘要:“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是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到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對食品安全風險進行評估是合理有效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必要手段。本文對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基本概念、評估過程、發展現狀以及應對策略進行了綜述,期望對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提供有力支撐。
關鍵詞: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發展現狀;對策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1]?!皣悦駷楸荆褚允碁樘?,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系到每個公民的身體健康,也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因此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食品供應是一個從農田到餐桌的系統工程,貫穿于原料采集、生產、加工、運輸及消費等各個環節,存在很多不確定的安全風險。食品安全風險是指發生食品不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和嚴重性。針對這種可能的食品不安全事件,《食品安全法》規定要進行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為了及時發現我國食品存在的安全隱患,判斷食品安全的總體現狀,確定食品安全監管重點領域繼而為風險管理提供處置措施及建議,我國大力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評估工作,目前已取得明顯成效,基本實現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從事后查處向事前預防的轉變。但是,由于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建設起步晚、基礎薄,整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仍然有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1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概述
風險分析是一個基于科學的、按照結構化方法和一定程序進行的開放透明的過程,其框架主要包括三個部分: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交流,三者的關系如圖1所示,而風險評估是風險分析體系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是風險分析體系的核心[2]。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是指對食品、食品添加劑中生物性、化學性和物理性危害對人體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所進行的科學評估,包括危害識別、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評估、風險特征描述等。通過風險評估,可以有效避免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人身及財產損失,也使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方式發生重大轉變,從粗放式管理轉變為科學的精細化管理,變原來被動的事后監管為現在的主動事前預防或事中控制監管,能夠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最大限度地降低生命財產損失。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是包括危害確定、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評估和風險特征描述等步驟的科學評估過程,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2我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制度的現狀
風險評估法在兒科護理風險的應用
〔摘要〕目的運用基于災害脆弱性分析(HVA)的風險評估法對兒科護理工作流程進行風險評估和效應分析,從而識別兒科護理風險事件,為針對性開展兒科護理風險管理提供決策依據。方法運用基于HVA的風險評估法對不可抗力災害性事件、醫療事故事件、護患糾紛事件、職業防護事件4個板塊14個風險事件進行風險評估,根據實際評分結果,將風險值由高到低排序,針對排名前5的風險事件進行改進,比較改進前后5個風險事件的風險值及患兒家屬的滿意度。結果風險值排序結果顯示,14個風險事件中,風險值最高的前5個為職業暴露、藥物滲出、患兒跌倒/墜床、留置針脫出及延誤護理;改進9個月后,5個風險事件的風險值均低于改進前,患兒家屬的滿意度高于改進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基于HVA的風險評估法評估兒科護理風險事件,可提高兒科護理工作的風險管理效率和效果,預防醫療糾紛事件的發生,保障醫療質量與患兒安全。
〔關鍵詞〕災害脆弱性分析;風險評估;兒科護理;醫院管理;KAISER模型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及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維權意識不斷增強,從事兒科護理工作的風險也逐漸突顯[1]。新生兒科是收治早產兒、極低體重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的科室,患兒病情急、進展迅速,在進行侵入性操作時,發生醫院感染的風險明顯增加[2]。因此,對潛在的兒科護理風險事件進行有效識別、評估、分析及控制顯得尤為重要。自2018年7月開始,我院采用基于災害脆弱性分析(hazardvulnerabilityanalysis,HVA)的風險評估法對兒科護理工作流程進行風險評估和效應分析,發現存在較多的潛在風險事件。目前,國內相關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探討基于HVA的風險評估法在兒科護理風險事件評估與改進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隨機抽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我院兒科醫護人員14名作為調查對象,平均年齡(37.73±5.83)歲,平均工齡(10.32±3.16)年。1.2方法(1)確定主題:以兒科護理風險事件的量化評估和改進措施為主題。(2)組成HVA團隊:成員包括兒科病房護士長、護士及質量管理辦公室、醫院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員,共12名,團隊成員均精通業務,熟悉兒科護理工作流程,并接受HVA知識的系統培訓。(3)確定風險事件:依據KAISER模型[3],查閱相關文獻,回顧性分析我科120例患兒的臨床資料,確定兒科護理風險事件主要包括不可抗力災害性事件(兒童流行病暴發、高溫、惡劣天氣)、醫療事故事件(留置針脫出、藥物滲出、延誤護理)、護患糾紛事件(家屬投訴、患兒跌倒/墜床、法律糾紛、嬰兒偷盜)、職業防護事件(血壓計和體溫計爆裂、?;沸孤?、職業暴露、醫療廢物泄漏)。(4)確定評分標準(內容包括可能性和嚴重性):可能性是事件發生的概率;嚴重性包括影響因素(人力影響、資產影響、運營影響)和應急準備(準備工作、內部響應、外部響應),均分為0~3級,其中人力影響(死亡或受傷的可能性)、資產影響(物質上損失和損壞)、運營影響(對運營的干擾)以3級為最高級,準備工作(應急預案)、內部響應(時間、效率、資源)、外部響應(醫院/互助員工和供給)以3級為最低級。(5)制作評分表:組織團隊成員進行風險評分,每人發放1份評分表,當場評分,當場收回。(6)計算風險值:計算各個風險事件的平均分,公式為風險值(%)=(可能性/3)×[(人力影響+資產影響+運營影響+準備工作+內部響應+外部響應)/18]×100%。(7)確定優先改進的風險事件:根據評分結果,將風險值由高到低排序,遵循80/20法則,選擇前5個風險事件作為優先改進項目,分別為職業暴露、藥物滲出、患兒跌倒/墜床、留置針脫出及延誤護理。(8)擬定和實施風險防控計劃:對需優先改進的5個風險事件進一步開展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制定前瞻性防控及改進措施。1.3觀察指標(1)比較改進前和改進9個月后5個風險事件的風險值。(2)改進前和改進9個月后,隨機抽取30名患兒家屬,進行滿意度評價,分為很滿意、較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很滿意人數+較滿意人數)/總人數×100%。1.4統計學處理采用Excel2019錄入數據并使用SPSS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隧道施工風險評估及風險控制
摘要:為滿足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近年來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速度不斷提升,隧道工程規模不斷增加便較好證明了這一認知,基于此,本文就隧道施工技術風險評估方法展開分析,并結合實例對風險控制措施進行了詳細論述,希望論述內容能夠為相關業內人士帶來一定啟發。
關鍵詞:隧道施工技術;風險評估;風險控制
1隧道施工技術風險評估方法
1.1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屬于一種較為簡便的決策方法,該方法較為適用于多目標、多準則或無結構特性的復雜決策問題,一般情況下層次分析法的應用步驟為:“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構造判斷矩陣→層次單排序,開展一致性檢驗→層次總排序,開展一致性檢驗”。1.2模糊綜合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是一種基于模糊數學的綜合評標方法,該方法具備結果清晰、系統性強特點,并可以較好解決模糊、難以量化問題,模糊綜合評價法的應用流程可以描述為:“建立因素集→建立權重集→建立評價集→建立一階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建立二階模糊綜合評價模型”[1]。
2隧道施工技術風險評估實例
2.1工程概況。S隧道屬于分離式越嶺特長隧道,穿過山脊,隧道長度為左線4780m、右線4829m,最大埋深左線325m、右線343m。隧道穿過的山體高程760~1120m,最大相對高差360m,隧道左、右線進口與地形呈45°斜交,地形坡度40℃,左線出口與地形30°相交,地形坡度39°。2.2風險評估。結合隧道工程實際,本文確定了運用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共同開展隧道施工技術風險評估,因此研究首先得出了表1所示的隧道施工技術風險評估層次結構模型。結合表1所示的隧道施工技術風險評估層次結構模型,可建立隧道施工技術風險評估因素集,使用9標度法可得出因素集權重。本文研究案例的判斷矩陣源于專家問卷調查,因此可得出如下評判因素權重:A={a1、a2、a3}={0.546,0.354,0.100}A1={a11、a12、a13、a14、a15、a16、a17、a18}={0.113,0.247,0.106,0.104,0.208,0.112,0.080,0.030}A2={a21、a22、a23、a24}={0.319,0.281,0.242,0.158}A3={a31、a32、a33}={0.590、0.258、0.152}本文采用5個等級劃分隧道施工技術風險等級,即:“很低、低、一般、高、很高”,應用公式Bi=AioRi={bi1,bi2,…,bin}可得出開挖因素、支護因素、環境保護因素的一階模糊綜合評價向量,即:B1={0.259,0.308,0.308,0.100,0.025}B2={0.379,0.389,0.183,0.037,0.012}B3={0.649,0.304,0.035,0.012,0.000}應用公式B=AoR={b1,b2,…,bn},可得出二階模糊綜合評價向量,即:B={0.310,0.310,0.270,0.088,0.022}其中“很低、低、一般、高、很高”隧道施工技術風險評估等級分別對應分數為95、86、65、45、30,因此可得出f=5i=1Σeibi=77.97,而結合表2所示的風險評估得分及其對應的風險評估等級可以清楚發現,S隧道工程施工技術風險評估為一般,該工程隧道施工技術安全狀況相對較好,但為了從根本上應對各類事故,必要的風險控制措施不應被忽視[2]。2.3風險控制措施。結合S隧道工程實際、隧道施工技術風險評估等級,本文提出了如下風險控制措施。2.3.1基本措施。為有效避免S隧道工程風險事故發生,以下風險控制基本措施必須得到重視:①地質調查。具體施工前施工單位必須做好地質調查工作,施工過程也需要做好超前預測,特別是斷層、巖溶等不良地質段必須保證施工順序的合理。②加強排水。采取“以排為主”、“截、堵、排”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這一過程需要同時關注地表水處理,并做好封堵裂縫工作。③加強支護措施。施工單位需結合地質條件、當地經驗制定初期支護穩定性判據,以此保證二襯施工質量。④合理選擇開挖方法。開挖方法的選擇需要結合設計資料、實際圍巖條件,同時還需要遵循與支護襯砌施工相協調原則,由此避免超挖、欠挖情況出現,即可進一步降低風險出現幾率[3]。2.3.2隧道監控量測。隧道監控量測屬于隧道施工不可缺少的環節,該工作開展需要遵循《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JTJ042-94)規定和要求,同時還需要結合隧道圍巖實際情況,具體隧道監控量測如下所示:①布置監測斷面。結合技術規范要求和隧道實際,施工單位在左線布置了41個監測斷面,在右線布置了42個監測斷面。②監測頻度。結合技術規范,施工單位參考開挖時間、變形速率、距開挖面距離確定了監測頻率。③監測成果分析。結合監測成果可以發現水平收斂變形的變形速率與時間關系呈明顯收斂趨勢,未出現初期支護開裂、持續收斂、拱頂掉塊等情況,由此可確定施工處于安全狀態。2.3.3預防坍塌事故措施隧道塌方屬于嚴重的質量問題,為避免S隧道工程出現這類事故,本文提出了如下兩方面預防坍塌事故措施:①應急處理措施。施工單位需要將隧道仰拱短時間內成環,同時還需要保證施工過程二襯保護質量,具體施工應使用圓木、方木、鋼拱架做好隧道的支撐工作,其中的鋼拱架需要做好局部加固,由此可避免塌方事故的出現與惡化,同時結合監控工作開展針對性處理,即可進一步預防坍塌事故的發生,采用回填方法處理沉陷區、強化地表防水措施均屬于施工單位可以采取的具體方法。②處置技術措施。如果隧道初期支護環節出現變形、裂縫情況,施工單位需要使用小導管注漿方式進行隧道的加固處理,同時還需要對掌子面實施噴漿封閉坍體處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過程還可以結合小導管局部補強、加裝鋼筋網、鋼架支護等措施,由此即可實現更高質量的隧道施工技術風險控制。
急診護理風險評估和風險防范探討
對于傳統的急救護理來說,這種繁復瑣碎的程序則會變相加重傷患的創傷,降低搶救的成功率,增加了急救的風險性。為了能夠幫助患者成功的生存下來,我們更要盡量避免一切可能造成患者急救風險的方式方法。急診主要針對于突發的、危重的、有生命危險的病人,因此它具有突發性、復雜性、高風險性等特性,而醫護人員也要相對于病人要有思維敏捷性、快節奏性、技術性的操作系統。急診相對于傳統醫院模式已不斷改進,由傳統分科護送的護理程序改為一體化的新型護理模式,節約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定期對各科護士及醫生進行考試考核以及學習培訓,可以提高急診的搶救率與臨床護理的效率。學習標準用語及醫學術語,方便于醫患治療的溝通,更好的了解病情,進行護理評估。本次實驗選擇了218例急診患者,對于各個環節的風險性進行評估和制定預防風險發生的措施等。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所收治的218例急診嚴重創傷需要搶救的患者,其中急性炎癥56例,割傷42例,燒傷38例,交通意外36例,摔傷15例,燙傷11例,食物中毒9例,爆炸傷9例。其中男111例,女107例。年齡5~70歲,平均年齡(46.54±8.26)歲。所有患者其他基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針對每項臨床護理操作可能會造成的風險進行評估,然后制定防范風險的具體措施。(1)醫院內所導致的風險:①急救機器的故障或損壞;②醫療器械設計紕漏;③醫院內運轉程序問題。(2)醫護人員所導致的風險:①醫護人員臨床經驗缺乏;②專業理論知識不扎實;③急救技術操作不夠熟練;④醫護人員數量不足;⑤醫囑的傳達、記錄不及時或出現錯誤。(3)醫患沖突所導致的風險:①病人由于疼痛感或虛弱感,心情焦急暴躁;②急救人員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不當;③醫患雙方的法律意識淡漠。急診的護理風險防范措施:①定期檢查、保養醫療器械;②統計記錄器械臨床使用率和磨損率;③使用無銜接空隙的新型一體化護理程序;④定期進行培訓、學習國內外先進知識和操作技術;⑤根據各科室側重不同進行綜合考試及專業考試;⑥擴大范圍招收護理人員;⑦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緩解患者情緒;⑧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以及知識普及;⑨對病患有耐心的溝通,用語規范、禮貌;⑩嚴格依照臨床規定進行急救步驟,醫囑要及時進行記錄和核對,書寫要規范、清晰、工整。1.3療效判定。觀察兩組急診至手術時間,檢查時間及急診停留時間等,比較兩組搶救成功率、致殘率、死亡率及并發癥等。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的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搶救情況比較。治療組急診至手術時間(6.72±4.37)min,檢查時間(10.43±1.73)min、及急診停留時間(6.99±4.73)min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見表1。2.2兩組救治結果比較。治療組搶救成功率81.65%、死亡率6.42%、并發癥15.59%及致殘率11.92%與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3討論急診護理的臨床護理風險除了人為因素更要注意更多的可控的其他因素,對于外界能夠盡量防范的風險,如醫院制度漏洞或護理程序運轉障礙等問題,更要將其盡量完善,使其趨于完美。醫院內現推廣急診一體化護理干預[1],其主要目的是幫助患者提高生存率,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和黃金搶救時間。急診的一體化護理做到了無縫銜接的臨床護理程序,節省了過去傳統急救護理程序的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康復等一系列繁復駁雜的環節,將其變成了真正的一體化護理程序,從而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搶救的成功率和護理程序的完整性。另外醫院內和救護車上都要配備完全,先進的監護機器可以讓醫護人員更快速準確的了解病人的情況,更加正確的進行急救措施,可以先行進行暫時性的簡單包扎手術。與此同時,醫院的醫護人員要通知相關科室進行準備操作,準備好手術室、藥品、血漿等用物。所有急診人員需要培養一定的默契,可以加強團隊協作的能力,也可以在出現風險意外時能夠及時迅速的改正或彌補過失,避免對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但同時也要注意操作的系統化與規范性,不能因為事情緊急而疏忽大意,操作務必精準且迅速[2]。目前臨床上對于風險評估與風險防范及其重視,因為這是最大限度的能夠改變患者死亡和致傷殘狀況的方法[3]。由于防范措施的不斷增加,也使得臨床操作要求越發苛刻,對于醫護人員的考驗也是難度大增,但為了醫院“以人為本”的核心,身為醫護人員就應該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血汗。對本文所選218例患者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看出,對于不同分類的病患使用不同的方法,但隨著臨床上不斷改良后的操作措施,病人的搶救成功率和生存率不斷增加,死亡率、傷殘率不斷降低。這是對于臨床護理的風險防范措施極大的肯定,越來越少的客觀因素被剔除,越來越多的病患被治愈。對比可見實行措施后拯救患者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護理程序規范在進行風險評估和風險防范措施實行后更加完整和安全,也能夠保證急救的質量。
綜上所述,急診護理中的風險評估與風險防范必不可少,這對臨床護理意義重大,可以提高搶救效率,縮短搶救時間,增強護理效果,是降低致殘率和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環節。
醫院火災危險源風險評估
1危險源的定義及辨識
1.1危險源定義
對于醫院內部的火災危險源來說,可以定義為:在醫院環境內,具有潛在能量和物質釋放危險的、在一定的觸發因素作用下會引發火災事故的不安全物質及其所處的環境條件。
1.2危險源辨識
在重大危險源的辨識方法研究中,將危險源分為兩類進行辨識,第一類是能量或危險物質,第二類是導致能量或危險物質的約束或限制措施破壞或失效的各種不安全因素。這種辨識方法在應用與醫院環境中時,結合醫院內部危險源的情況,將第一類作為辨識危險源的標準,將第二類作為評估危險源的條件。
2火災危險源分類
沼氣安全風險評估論文
一、風險評估
沼氣企業對辨識出的危險源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情況,確定危險源在企業出現的可能性及出現危害后造成事故的嚴重性,計算評估其安全風險等級。安全風險評估推薦采用風險矩陣法或作業環境風險評估法,也可根據國家標準《風險管理風險評估技術》(GB/T27921-2011)進行評估。風險等級=可能性×嚴重性。采用風險矩陣法對危險源的風險等級進行評估,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驟進行:1、工作任務梳理。從系統或崗位等方面入手,識別崗位的常規任務和非常規任務。2、工序梳理。將工作任務分解為具體工序步驟,一般從準備、執行和收尾3個階段對任務進行分解。3、識別每個步驟中的危害與風險。按照任務執行中所暴露的環境、設備和行為,確定潛在的危險。4、認定風險類型。按照危險源隸屬的系統,分人、機、環、管四類。5、評估風險后果描述。判定辨識出的潛在危險源可能導致人員傷害、設備或設施損失的情況。6、確定可能導致的事故類型。可采用《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與代碼》GB/T13861或按照《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6441-1986)分類。對危險源的安全風險的評估結果應按照風險矩陣表中不同的取值情況將其按照特大、重大、中等、一般四個級別進行分類,并按照“紅、橙、黃、藍”四級(紅色最高)表示。
二、風險分級
企業應當結合法律法規、行業、企業標準等,制定風險分級標準,按照風險受控程度及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進行分級,原則上分為A、B、C、D四個等級:A級:風險在受控范圍內,如發生事故,容易造成較小經濟損失或人員傷害的。B級:風險在受控范圍內,如發生事故,容易造成一般經濟損失或人員傷亡的。C級:危險因素較多,管控難度較大,如發生事故,容易造成較大經濟損失或發生多人傷亡事故的。D級:危險因素多且難以控制,一旦發生事故,將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或群死群傷的。
三、危險源辨識
規模化沼氣工程危險源一般分為系統性危險源和崗位危險源。系統性危險源指生產系統、工藝、廠房、場區、周邊區域及管理方案中存在的,可能造成區域性危害后果,一定時期內無法消除的不安全因素。一般包括沼氣爆炸、粉塵爆炸、沼氣中毒、結構安全、火災、雷電、特種設備傷害、高空墜落、一般機械、物體打擊傷害、觸電、淹溺、危險化學品、灼燙、噪音等。對其進行辨識和評估的方法主要分為年度危險源辨識和評估及專項危險源辨識和評估。崗位危險源一般指生產崗位和作業場所潛在的對作業人員有直接危害的人、機(物)、環、管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研究
[摘要]從制度評估目的、實施主體、評估內容、評估程序四個方面對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社會影響評價進行比較分析。今后,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需要進一步探索利益共享機制、構建多元化的評估隊伍、豐富評估內容和完善評估方法。
[關鍵詞]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社會影響評價;比較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格局調整加快,利益分化程度加大,社會矛盾凸顯,且矛盾的關聯性、聚合性、敏感性不斷增強,社會穩定潛藏著巨大的風險。為此,在我國全國各地各行業已逐步開展了重大項目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管理機制。對于從事國際項目投資的企業而言,卻尚未重視社會穩定風險的評估,更多的仍然是將社會評價作為評估社會風險的工具在運用。然而,國際工程不同于國內工程,其受到所屬國別的政治風險和地區穩定風險的影響和制約較大。因此,有必要借鑒國內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理念,結合國際項目社會評價的特點,開展比較分析研究,探討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社會評價的異同和優劣,以求可以適時引入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與社會評價手段相結合開展項目評估,從而全面了解到項目投資的社會影響和效益。文章從兩種評價(估)機制的評價目的、實施主體、評價內容、評價程序對兩者進行比較,以期為深化、促進和完善評價機制提供借鑒。
1評價(估)目的比較
相比較而言,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目的很集中和明確,即以“穩定”為中心,堅持“穩定高于一切”;而社會影響評價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堅持“發展成果共享”,而發展的基礎則是穩定,穩定的效果表現是有發展,因此,兩者的目的有包容性。但是,穩定并不意味著一定會發展,因為它還需要利益共享機制將社會效益均等化。因此,可以看出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的目的更具針對性,而社會評價的目的更具廣泛性,在出發點上前者需要向可持續發展靠攏,實施穩定與發展并舉的措施,積極探索項目經濟社會效益的共享機制,以緩解和規避社會穩定風險。
2實施主體的比較
動物衛生監督風險評估研究
一、監管現狀
1.東營市監管對象情況。截至2017年年底,東營市共有規模養殖場1983家,存欄4422.5萬頭(只);養殖專業戶3312家,存欄1794.5萬頭(只);動物診療機構28家;畜禽定點屠宰場9家;病死畜禽專業無害化處理廠4家,全市監管對象量大面廣,90%以上分布在偏遠地區,呈現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廣的特點。2.監管機構設置情況。市級和5個縣區均成立動物衛生監督所,其中,縣動監所在各鄉鎮、街道設立派出機構,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具體負責轄區內動物衛生監管。全市有官方獸醫184人,具體從事動監工作官方獸醫123人,其中市級4人,縣區119人??h區119名官方獸醫分駐各鄉鎮、街道動監機構和畜禽定點屠宰場,既要承擔畜禽養殖、動物防疫、疫情監測、動物檢疫、動物診療監管,獸藥、飼料等投入品管理和生鮮乳收購及運輸環節質量安全監管,非法添加“瘦肉精”等違禁物質行為監管,也要參與生豬私屠濫宰等其他違法行為的查處工作,身兼數職,頭緒多、任務重、壓力大。在監管力量不足與監管任務繁重的矛盾背景下,推進動物衛生監管機制改革,將風險評估分級管理新型模式引入動物衛生監管領域,進一步提高動物衛生監管水平已是必然需求。
二、具體做法
1.成立評估專家組。市縣兩級畜牧局相繼組建動物衛生監督風險評估專家組,制定印發《動物衛生監督風險評估分級管理工作方案》,組織開展風險評估分級管理工作。2.加強輿論宣傳。采取張貼宣傳畫,發放明白紙和告知書,市、縣畜牧網和微信工作群公示宣傳等形式靈活宣傳告知,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讓管理相對人熟知動物及動物產品生產、經營的法定義務和主體責任,充分認識風險評估分級管理的重要意義,爭創低風險監管對象,共同維護動物衛生安全。3.明確風險控制點和監管點。根據《山東省動物衛生監督風險評估分級管理評分細則》和《風險評估分級管理工作實施方案》,結合現場評審和工作實際,確定了各種場所動物衛生安全風險點和優先風險控制順序。本著優先風險控制、因地制宜原則,結合不同管理對象的不同條件基礎,進一步明確了動物衛生監管點,并將監管點細化、量化,以此為依據制定了督查制度和監管記錄檔案,明確了監管責任人。通過對監管點實行不同頻次的監督管理,督促管理相對人切實將動物衛生措施做細、做實。4.確定風險級別和監管等級??h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按照有關規定和《山東省動物衛生監督風險評估評分細則》,對各類場所的選址布局、設施設備、機構和人員管理、制度落實、守法生產、誠信自律等方面以及養殖檔案、免疫、投入品使用、檢疫申報、疫情報告、監測、消毒、無害化處理、畜禽標識及人員和車輛出入等防疫制度落實情況綜合打分和風險評估,根據評估對象動物衛生風險發生概率及其嚴重程度實施分級管理,開展不同頻次監督檢查。劃分A、B、C三個風險等級,其中A級80分以上(含80,滿分100分),為低風險監管,采取信任管理,至少每六個月巡查一次;B級60~80分(含60分),為中風險監管,采取常規管理,至少每三個月巡查一次;C級60分以下,為高風險監管,采取強化管理,至少每一個月巡查一次。5.建立動物衛生監督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h區動物衛生監督所根據監管對象的風險等級,對各類場所分別制定了詳細的督查計劃和整改計劃,實行監管、督查、整改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采取劃片包干的方式,明確監管責任人和負責人,將監管責任層層分解,責任到人。對高風險場所、整改難點采取確定專人負責、跟蹤督辦的方式強化監管,確保了各項動物衛生措施落到實處。6.動態管理評估對象。實行風險評估后,縣級動物衛生監督所認為監管對象具備升級條件或監管對象申請升級時,按照有關規定重新進行評估??h級動物衛生監督所監督檢查發現A級、B級監管對象風險增高,但拒不整改或經整改仍不達標準時,實行降級管理。
三、主要成效
東營市通過探索實施動物衛生監督風險評估分級管理監管模式,有效識別了動物衛生監督工作中高風險環節和對象,針對性地調配動物衛生監督資源進行重點風險控制,使有效的執法資源發揮了最大的風險防范作用,從而降低了動物疫病發生和動物產品安全監管風險,達到科學防控動物疫病、保障動物產品質量安全的目的。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了管理相對人的動物防疫主體責任意識,督促其加大軟件硬件投入,提高了動物防疫水平。2017年以來,全市發放宣傳材料3248份,張貼宣傳標語263張,媒體宣傳2次,先后舉辦動物衛生監督執法辦案等培訓班5次,累計培訓300余人次;簽訂責任書1390份,對1400余個監管對象實現了分級管理;發送整改通知98份,移送公安機關違法案件2個,立案查處808個,違法行為處罰金額87.55萬元,有力震懾了違法行為,全力保障了動物衛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