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理論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12:13:3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貨幣政策理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貨幣政策工具操作外匯治理論文
摘要:本文從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現狀入手,運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持續雙順差對我國貨幣政策工具操作和外匯治理的影響,并對完善我國貨幣政策工具操作與外匯治理的途徑作了探討。
關鍵詞:貨幣政策;外匯治理;國際收支
一、目前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國際收支規模不斷擴大。1994—2005年間,我國國際收支差額的年均增長率為16.9%,且除1998年資本和金融項目出現過63.2億美元的逆差外,其余年份均出現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的“雙順差”。2005年我國國際收支順差為2237.82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4.8%,占GDP的9.82%。其中,經常項目順差1608.18億美元,占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71.86%;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629.64億美元,占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28.14%。
在國際收支順差大幅增長的同時,我國外匯儲備總體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1994—2005年間,我國外匯儲備年均增長率為28.6%,且2003年以來年增長量都超過了1000億美元,2005年末外匯儲備已達8189.3億美元。
二、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對貨幣政策工具操作和外匯治理的影響
國有商行貨幣政策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問題的提出;信貸規模由按計劃發放演變成事實上的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對1998年以來各年度新增貸款情況的分析;基本結論:信貸規模不適合作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信貸的過快增長會對宏觀經濟產生不良影響、改革開放前的大部分時間里,只有中國人民銀行一家銀行、信貸管理政策有所改變,但仍實行較為嚴格的計劃管理的辦法、新增貸款調控目標數與實際數之間的差異較大、影響貸款增量的主要因素:存款增量、理論上,信貸增加額這一指標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實際運行中,信貸投放規模越來越受到其他融資手段的制約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1998年央行取消信貸指令性計劃以來,信貸規模逐步演變成了央行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過利率、貨幣供應量等傳統貨幣政策中介目標。本文分析了我國央行的信貸調控目標與實際信貸增長之間的差異,通過實證和理論分析的方法論證了信貸規模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隨著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它們已經成為自主經營的主體,央行不應直接干預商業銀行的信貸行為。此外,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和成熟,企業的融資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信貸已經不再是企業融資的唯一形式。因此,信貸規模控制不宜成為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
關鍵詞:信貸規模;貨幣政策;中介目標;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
一、問題的提出
2006年初,央行提出2006年全部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的調控目標是2.5萬億元。到一季度結束時,全部金融機構的新增人民幣貸款達到了1.26萬億元,超過央行人民幣新增貸款預期目標的一半,而時間僅僅過去了1/4。與此同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房地產價格呈加速上漲勢頭。在這種情況下,信貸投放倍受矚目甚至非議。有很多人士認為,信貸過快增長是造成固定投資過快增長和房地產業過熱的重要原因。盡管一季度后央行出臺了很多調控措施,意圖抑制信貸過快增長。但是到6月末,新增人民幣貸款仍然繼續上漲,上半年累計新增人民幣貸款2.18萬億元,占央行全年預期目標的87.2%,與上年同期相比多增7233億元,增幅達50%,遠遠超過同期GDP和投資的增幅。于是再次引起了各方議論,似乎信貸增長成了當前一切經濟過熱問題的罪魁禍首。
不可否認,信貸的過快增長會對宏觀經濟產生不良影響。但是我們也注意到,2005年新增人民幣貸款的控制目標是2.5萬億元,實際新增2.4萬億元。到2006年央行仍將新增人民幣貸款的調控目標定為2.5萬億元,這顯然是不妥的,因為我國GDP現值的年增長率不會低于10%、過去幾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亦幾乎都在20%以上,因此,年度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也應該有相應增長,而不是維持不變。如果追溯歷史,我們會發現在過去幾年里央行制定的新增貸款調控目標與實際增加額之間存在很大的“誤差”。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息相關,在中央銀行、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微觀經濟主體等層面上存在的障礙是我國貨幣政策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所在。本文對此作了具體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微效
1998年以來,針對國內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國內消費需求疲軟以及出現了通貨緊縮等突出問題,中央政府持續地適當地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等擴張性貨幣政策。這些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000年市場物價漸漸轉穩,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0.4%,改變了1998年來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分項目看服務項目上漲14.2%,居住上漲4.8%,食品除水產品﹑蔬菜價格上漲外,其他繼續下降。2001年1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升0.7%,比去年同期高0.6個百分點,呈現出平穩并略有上升的勢頭。生產資料價格總指數繼續小幅上漲,一季度累計上漲3.5個百分點,糧食價格總體比較穩定,服務類項目調價已基本到位。但另一方面,分地區的居民消費價格上升不平衡,食品﹑衣著類商品價格繼續低位運行。工業消費品價格穩中趨降。4月份,衣著價格水平與上月持平,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價格﹑醫療保健﹑個人用品價格分別比上月下降0.3%﹑0.1%①。全年物價水平上升勢頭不強勁,通貨緊縮仍然存在,中國經濟增長仍然面臨著需求不足的約束。總體來講,貨幣政策收效甚微,沒有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
一、貨幣政策有效的條件
實現貨幣政策的有效是各國中央銀行力求實現的目標,而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關,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靈敏有效是貨幣政策有效的基礎。下面便從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方面分析貨幣政策有效的條件。
理論上來講中央銀行從操作貨幣政策工具到對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產生影響的過程由三個階段構成。第一階段是影響貨幣政策的操作目標即基礎貨幣和短期利率;第二階段通過操作目標的變動影響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即貨幣供應量和長期利率;第三階段是通過中間目標的變動影響最終目標,即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這個傳導機制可用圖1說明。
歐洲經貨聯盟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協調理論研究綜述
內容提要:歐洲經貨聯盟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協調是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歐洲經貨聯盟的運行,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理論的研究重點開始轉向歐盟的經濟政策協調。本文對經貨聯盟建立前后有關貨幣政策協調、財政約束與協調、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動態不一致性等問題的研究進行了回顧。
關鍵詞: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歐洲經貨聯盟協調
歐洲經貨聯盟的建立,使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理論范疇、內容體系和工具方法,在借鑒了其他學科和經濟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后,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最近20多年,經濟學家開始更多地注意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協調,尤其是在醞釀歐洲經貨聯盟過程中。歐洲經貨聯盟的政策協調逐漸成為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焦點。下面對經貨聯盟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協調的理論進行簡要回顧。
一、經貨聯盟建立前關于政策協調理論的研究
1.關于財政紀律(fiscaldiscipline)。對財政紀律研究起源于薩金特和華萊士(Sargent,Wallace,1981),他們強調政府財政赤字的程度是預先確定的,并具有非持續性,貨幣政策和價格水平不是外生的。然而,他們都沒有明確制定財政政策的目標,尤其是沒有包括宏觀穩定的目標。不過薩金特和華萊士所分析的方案在強調財政紀律是貨幣穩定的先決條件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經貨聯盟設計者將這一思想加以吸收,并寫入《馬斯特利赫特條約》(簡稱《馬約》)中的關于經貨聯盟第三階段標準的有關條款。
2.關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TabeHini(1986)是最早運用微分博弈模型來分析單一國家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協調的。他證明,與非合作博弈結果相比,政策協調加快了經濟向穩定狀態演進并趨同的速度,從而使經濟向預定的目標更加靠近。
剖析貨幣政策對商業銀行的管理論文
摘要:近期,央行通過對存款準備金率、利率等連續多次調整,明顯加大了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宏觀調控的力度,對經濟的調整作用將逐漸顯現出來,同時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戰略和盈利能力也將產生一定的影響。商業銀行應積極響應央行的貨幣政策,進一步轉變經營理念,優化盈利模式,加快金融創新步伐。
關鍵詞:貨幣政策工具;宏觀調控;商業銀行;影響分析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從2007年5月1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同時決定,從2007年6月5日起提高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這是央行年內第五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第二次上調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
近幾個月來,央行明顯加大了運用貨幣政策工具進行宏觀調控的力度,其背景是什么,對商業銀行會產生那些方面的影響?商業銀行應如何響應央行的貨幣政策措施?這是本文所要闡述的問題。
一、關于央行貨幣政策工具的相關理論
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管理一國貨幣供給的條件下,為了指導、影響經濟活動,保證國家宏觀經濟目標得以實現,而由國家制定、通過中央銀行付諸實施的有關控制貨幣發行和信貸規模的方針、政策與措施的總稱。中央銀行為實現貨幣政策目標,必須通過一系列與中央銀行業務相聯系的措施和手段來完成,這些措施或手段稱為貨幣政策工具。貨幣政策工具分為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和其他貨幣政策工具。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是最主要的政策工具,包括存款準備金政策、再貼現政策和公開市場業務。
貨幣政策看國庫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歸納了國庫現金管理的定義,闡述了在我國開展國庫現金管理的必要性,介紹了國庫現金管理的幾種模式,并分析了其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我國國庫現金管理的可行性方案以及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國庫現金管理貨幣政策
國庫現金,是指國庫庫存資金。國庫現金管理,是在確保國庫資金安全完整和財政支出需要的前提下,對國庫現金進行有效的運作管理,實現國庫閑置現金余額最小化、投資收益最大化的一系列財政資金管理活動。國庫現金管理的對象主要包括庫存現金、活期存款和與現金等價的短期金融資產。通過實行國庫現金管理,可以減少閑置現金與彌合資金缺口,最大限度提高國庫庫存資金使用效率,促進金融市場創新,沖抵財政政策對貨幣政策的“擠出效應”,健全兩者之間的協調機制,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使社會經濟沿著健康穩定的良性軌道發展。因此,在國家實施“雙穩健”宏觀調控政策背景下,如何積極有效開展國庫現金管理,已成為亟待研究的重要問題。
開展國庫現金管理的必要性
國庫庫存余額是各級政府一個重要的可用財力
在以往的預算管理體制下,國庫庫存余額的波動幅度很大。2000年以來,隨著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的逐步確立,部門預算改革和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直接支付和授權支付方式的推廣采用,國庫現金支出節奏日益均衡,國庫庫存余額的變動日趨穩定。更為重要的是,實行國庫集中支付后減少了各級預算單位的資金結余,留存在人民銀行國庫的庫款余額出現明顯增長態勢。以東部沿海某省為例,1999年以來,在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作用下,該省經濟保持了生產加速、需求旺盛、效益提高、活力增強的良好態勢,GDP增速逐年加快,財政收入不斷增加,國庫庫存也節節攀升。
貨幣政策會計信息可比性探究
摘要:宏觀經濟政策能夠對微觀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以及資本市場效率發揮重要作用。本文將貨幣政策、會計信息可比性以及投資者錯誤定價納入一個研究框架,對不同貨幣政策誘致的會計信息質量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所引發的投資者定價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文獻回顧。
關鍵詞:貨幣政策;會計信息可比性;應計異象
現有研究表明,貨幣政策的變動能夠影響企業管理者的經濟預期,進而調整財務策略和會計政策來應對經濟環境變化以及貨幣政策沖擊(姜國華和饒品貴,2011)。自2007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頻繁利用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存貸款基準利率等工具調整貨幣政策,當預計經濟過熱時,會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存貸款基準利率等緊縮的貨幣政策來給經濟降溫;反之,則通過寬松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頻繁的貨幣政策變動給本文研究宏觀經濟政策變動與企業微觀會計信息披露行為及其經濟后果提供了非常難得的研究契機,故本文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文獻回顧。
1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
信貸配給理論認為,貨幣政策能夠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貨幣渠道和信貸渠道是貨幣政策影響實體經濟的主要渠道(Bernanke等,1992;Kashyap等,1993;Bernanke等,1995)。貨幣渠道表現為利率和匯率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在貨幣政策趨緊時,銀根緊縮將導致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錢雪松等(2015)的研究結果顯示,中國貨幣政策傳導的貨幣渠道已經在發揮作用。而信貸渠道則表現為資產負債表和銀行信貸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在貨幣政策趨緊時,投資、總需求下降,銀行放貸意愿也隨之下降,信貸約束條款更趨嚴格(Gertler等,1994),銀行將要求企業提供更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以確保其貸款的安全性。鄭軍等(2013)認為,信貸渠道是中國貨幣政策對經濟實體發生作用的重要傳導渠道。但葉康濤和祝繼高(2009)和羅榮華等(2014)的研究卻表明,銀根緊縮時,銀行的信貸決策并非主要服從于經濟目標,導致銀行信貸資金的配置效率較低,銀行未發揮出有效的監督作用。金鵬輝、張翔、高峰(2014)研究發現,在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下,銀行會放松貸款審批條件,從而承擔過度風險。現有文獻研究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主要集中于貨幣政策與銀行信貸之間的關系,對貨幣政策通過股票市場傳導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劉劍和胡躍紅(2004)系統梳理了西方經濟學家關于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與股票市場關系的研究文獻。他們總結到,西方國家股票市場主要通過資產結構調整效應渠道、財富效應渠道、流動性效應渠道、資產負債表渠道和股票市場渠道傳導貨幣政策,研究這五種渠道,不難發現,無論哪種渠道都會使股票市場價格隨著貨幣供給量的增加而上升,并最終影響到實體經濟。Baker和Wurgler(2002)根據市場擇時理論研究發現,在股價較高時,企業會擇時性地進行外部權益融資,當貨幣政策寬松而股價上漲時外部權益融資可能就會發生。Almeida等(2004)發現,當企業外部債務融資受限時,外部權益融資和內部權益融資成了唯一的替代。張西征(2012)、馬文超(2012)和馬文超和胡思玥(2012)研究發現,貨幣渠道下的貨幣政策會對企業融資產生顯著影響,但并不直接體現于企業的銀行債務融資,而表現為資本市場的權益融資,進而形成一種債務融資替代。劉星、陳名芹和李寧(2015)研究發現,貨幣政策寬松時,企業更容易取得再融資資格,而當貨幣政策緊縮時,企業更愿意通過發放現金股利取得再融資資格。既然貨幣政策可以通過股票市場傳導,貨幣政策就自然會對股票定價產生影響。貨幣政策首先會通過貨幣渠道對股票定價產生影響。基于Friedman(1961)提出的資產組合理論。貨幣政策趨緊時,貨幣供應量的下降導致股票投資者持有的貨幣量減少,進而持有的非貨幣資產在其持有的總資產比重中占比提高,出于動態平衡的目的,股票投資者更可能出售包括股票在內的非貨幣資產以獲取貨幣資產,導致股票價格下跌。與此同時,貨幣趨緊時的利率上升,也會使股票價格下降。Sprinkel(1964)和Hamburger和Kochin(1972)等的研究表明,貨幣政策與股票價格之間確實存在著顯著關系,貨幣政策的變化會導致投資者在貨幣與股票之間進行替代,從而引發股票價格的波動。Thorbecke(1997)發現,貨幣政策從緊時期,股票回報呈現下降趨勢,而在貨幣政策從寬時期,股票回報則呈現上升趨勢。在此基礎上,Lastrapes(1998)的拓展研究表明,貨幣政策的變化能夠解釋股票回報波動的大部分。王曦和鄒文理(2011)發現,中國資本市場也存在著這一現象,即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股票價格上升,緊縮的貨幣政策導致股票價格下降。貨幣政策還可以通過信貸渠道對股票定價產生影響。Yuan(2005)認為,在貨幣政策從緊的情況下,知情投資者可能會因為無法及時獲得外部信貸融資,被迫降價出售股票等非貨幣資產以換取現金,非知情投資者也會因為無法正確判斷知情投資者出售股票等非貨幣資產的原因是融資不足還是獲知了壞消息而不愿意接盤,導致股票價格持續下降。Florankis等(2014)研究發現,當貨幣政策從緊時,中央銀行會通過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或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回收基礎貨幣,此時,商業銀行將被迫提高信貸標準、降低信貸額度和提高保證金率等,從而提高了股票投資者獲得信貸資金的難度。這將促使投資者尤其是杠桿投資者由于其面臨的融資約束而被迫降價出售股票,其他投資者也因不知情而不愿接盤,導致股票價格發生短期暴跌。代冰彬和岳衡(2015)的研究也表明,貨幣政策緊縮也會對股票價格產生影響。此外,也有部分學者研究貨幣政策趨緊時,銀行信貸融資的其他替代。饒品貴和姜國華(2013)研究發現,在貨幣政策緊縮期,非國有企業可能采用更多的商業信用作為銀行信貸的替代。張夢云等(2016)研究發現,貨幣政策緊縮后,上市公司融資方式明顯由銀行貸款轉向債券融資。
2貨幣政策與會計信息質量
貨幣政策與經濟周期關系研究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同時受到了來自國外的多種因素影響。但近兩年,我國經濟增速出現明顯的下行趨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在宏觀經濟調控中,貨幣政策貢獻了無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文章回顧了相關理論研究;其次,針對我國貨幣政策、經濟周期以及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行分析,并對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進行分析;最后,針對我國經濟下一步健康、持續發展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貨幣政策經濟周期宏觀調控
一、前言
目前,學術界就貨幣與經濟周期關系的研究主要經歷了古典學派理論、凱恩斯學派理論、貨幣學派理論、新古典學派理論以及新凱恩斯學派理論的歷程:古典學派理論指出,在資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貨幣數量的增加只會相應地導致工資水平和物價水平的增加,而對實際就業和實際產出沒有影響。也就是說,長期來看,貨幣是中性的,反對以通貨膨脹換取經濟繁榮;凱恩斯學派理論則與古典學派完全不同,認為貨幣供應量和利率等因素會對總需求產生影響,進而影響總產出,最終達到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貨幣學派理論雖與凱恩斯學派理論有著相同的理論基礎,卻是完全不同的結論,其認為貨幣政策不存在固定的傳導機制,而是隨著商業周期的變化而變化的,并且對于貨幣政策如何影響全部資產的相對價格和實際財富的研究十分重要;新古典學派理論則認為意料之中的政策是無效的,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往往會使公眾產生更多不穩定的印象,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新凱恩斯學派學者并不反對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但其認為政策制定者制定一個合理的政策依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達到其預期的效果就必須使得公眾對政策預期相當了解。通過對已有研究文獻的梳理得知,國內外學者均就貨幣政策是否會對經濟周期產生的影響持有不同的觀點,即有些學者認為貨幣政策是有效的,有些學者認為貨幣政策表現出“中性”的特征,以及有些學者認為貨幣政策表現出“非對稱”的特征。
二、中國貨幣政策、經濟周期及傳導關系的分析
(一)我國不同時期貨幣政策特征
銀行業結構特點對信貸的約束
一、引言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一直是貨幣政策理論中的核心問題。在中國,目前利率市場化還未完全實現,這就限制了通過利率傳導的貨幣政策效果的發揮,而通過銀行傳導的信貸渠道仍然是當前中國貨幣政策傳導中的主渠道。因此,以組織資金融通任務為主要任務的銀行業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在現實經濟中,銀行資本充足率程度的差異、流動性水平的不同和規模大小的區別使得各個銀行表現出異質性特征,這就使得每個銀行對貨幣政策都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對信貸規模具有不同程度的控制力。與國外相比,中國銀行業具有市場集中度高、受政策性控制強、有效競爭不充分等特點,因此,關注中國特有的銀行業市場結構特征對貨幣政策銀行信貸渠道的影響,對完善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銀行信貸渠道傳導效應具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和理論價值。基于此,本文在Kashyap、Stein、Matousek和Sarantis的模型基礎上,通過選取中國不同類型的57家銀行1998—2010年間的面板數據①,對1998年中央銀行正式取消對商業銀行貸款規模控制以來的中國銀行業結構特征對貨幣政策信貸渠道的傳導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本文從銀行資本充足率、流動性和規模三方面特征入手,同時引入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的虛擬變量,運用廣義矩估計(GMM)方法考察了中國銀行業結構特征對貨幣政策傳導的影響及內外資銀行的傳導效應的差異性。
二、相關文獻回顧
將銀行產業組織理論引入貨幣政策及其傳導機制研究,是近年來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研究的一個新的視角。Kashyap、Stein和Cecchetti指出銀行業市場集中度和銀行體系的健康發展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2-3]。同時由于有些銀行有能力通過非存款資金緩沖流動資產,所以不同的銀行對貨幣政策的反應是不一樣的,銀行在貨幣政策傳導中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的銀行在貨幣政策傳導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關銀行業結構特征對貨幣政策傳導的反應程度的研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銀行資本充足率特征與銀行信貸渠道傳導
20世紀90年代初,學術界開始關注資本充足率對銀行和經濟的影響,隨著巴塞爾協議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圍繞資本充足率對銀行信貸行為和貨幣政策影響的相關研究更是大量出現。Modigliani和Miller認為,在資本市場完美的條件下,銀行的資本水平對貸款沒有任何影響,因為銀行能夠在資本市場上籌措資金以滿足貸款的需求[4]。因為MM理論提出完美資本市場的要求過于嚴格,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滿足,所以更普遍的觀點是,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和市場不完善的條件,銀行資本可能會影響銀行貸款,這也是資本充足率影響銀行信貸和經濟的理論基礎。在實證研究中,學者們試圖分析在巴塞爾協議最低資本充足率的約束下,不同資本充足率的銀行對貨幣政策傳導效果的不同影響情況。Peek、Rosengren、Kishan和Opiela認為,在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沖擊下,資本充足率較低的銀行更容易削減它們的信貸供給,原因在于資本不充足的銀行由于資金限制而沒有能力獲得更多的非存款性融資(Non-DepositFinancing)[5-7]。VandenHenvel對美國的實證研究表明,資本約束對貸款增長具有顯著的影響,資本約束強化了貨幣政策的信貸傳導途徑[8-9]。戴金平等人認為:以提高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監管行為不僅有效地影響了商業銀行的信貸行為和風險意識,而且強化了“逆風向行事”的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效應[10]。
貨幣政策操作框架新視角探討
摘要:在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以及后金融危機時代,貨幣政策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借鑒傳統貨幣經濟理論的基礎上,本文嘗試性地提出了一個容納通常態、危機態與過渡態三個不同經濟狀態的全新貨幣經濟邏輯認識框架——經濟狀態三角與貨幣政策三角,以期對當前貨幣經濟理論體系有所改進與完善,為人們對貨幣經濟理論的再認識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經濟狀態三角;貨幣政策三角;經濟新常態
1新框架的提出
傳統的貨幣經濟理論成型于2007年次貸危機之前,危機的爆發在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損害的同時,也引發了對理論和政策本身的反思。基于傳統基礎理論體系,借鑒美國次貸危機與我國經濟新常態兩個典型案例引發的諸多思考,本文將提出一個包容性的貨幣經濟理論新框架,文中將其命名為“經濟狀態三角”與“貨幣政策三角”。“經濟狀態三角”與“貨幣政策三角”的提出并不是對傳統貨幣經濟理論的否定或批判,而是從一個更廣闊的層面對危機前傳統理論與其危機后新發展的一個新的認識框架和視角。該框架的提出在方法論上主要源于全分類的思想。如同濾波技術將一個完整的經濟系統全分類為不同幅度的周期與趨勢因素組合。本文借鑒復雜系統的有關概念將一個完整的經濟系統全分類為包含通常態、危機態與過渡態的經濟狀態三角,其中危機態相當于復雜系統中的極端狀態,過渡態相當于復雜系統的臨界狀態(或稱奇點狀態),通常態則相當于復雜系統除極端狀態與臨界狀態之外的其他狀態。為了進一步突出危機態與過渡態在新框架中的特殊性,本文將二者統稱為“非常態”。“非常態”的概念較早由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提出,他認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中蘊含周期性等非常態屬性,只有更好地理解當前經濟增速顯著降低的邏輯,才有助于真正把“穩增長”與“調失衡”政策結合起來。與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明的觀點類似,認為中國的新常態也是一種過渡態。此外,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唐文進等人對次貸危機期間的非常態貨幣政策進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對中國政策運用的啟示。本文對上述概念與研究進行了融合與發展,將危機態與過渡態兩種非常態與通常態共同納入一個全新的貨幣經濟基礎框架和視角。當然本文對非常態僅給出了一個稱謂性的定義,其正式定義尚需更多的研究者共同探討。下面將對經濟狀態三角與貨幣政策三角的含義進行分析。
2非常態與經濟狀態三角
傳統上,一國的經濟狀態或經濟周期可以分為擴張與收縮兩種不同類型,此種劃分雖然對經濟系統運行的認識具有基礎性的指導作用,但其對實際經濟狀態的刻畫過于簡單,對貨幣政策的操作也不具備進一步的指示性。在此基礎上,伯南克等人對此二維劃分框架進行了調整,將大蕭條代表的危機態置于整個經濟研究框架的突出位置。實際上,伯南克的經濟研究框架也是二維模式的,二維的一端是大蕭條式的危機狀態,另一端是傳統的幅度較淺的衰退與擴張狀態。伯南克式的經濟狀態劃分方式與研究視角對于貨幣政策具有實際與突出的指導作用,在通常的擴張與收縮經濟狀態下,可以傳統的反周期貨幣政策進行應對,而在較為嚴重的危機狀態,則需采用非常規的貨幣救助措施進行應對。可以說,伯南克的研究是對傳統經濟與貨幣理論的重大突破,且其研究成果經受了美國次貸危機的實踐檢驗。本文將在伯南克的基礎上,對經濟與貨幣的認識模式或框架進行更為深入的擴展與完善,形成一個內涵更為豐富的三維經濟貨幣理論劃分框架或體系。在危機態從傳統經濟狀態(周期)劃分獨立出來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將過渡態從通常態——危機態二維框架中獨立出來,形成一個三維的經濟狀態劃分空間。經濟狀態三角中的通常態指一般的經濟周期或波動狀態,其波幅較小,對經濟與政策的沖擊也較小,該狀態最為常見,在經濟狀態空間中歷時最久。危機態指類似1930年代大蕭條和21世紀初次貸危機的較為嚴重的危機經濟狀態,其波幅較深,對經濟與政策的沖擊也較大,該狀態出現的頻次較低。過渡態指與通常態、危機態相關(存在風險隱患但危機尚未實際發生)但又不同的一種較為不穩定的過渡狀態或進程(中國經濟新常態也屬于一種過渡態)。其波幅介于通常態與危機態之間,對經濟與政策的考驗較強,若處理得當過渡態會演化為通常態,但若應對不當,過渡態則可能演變為危機態。該狀態出現的頻次也介于通常態與危機態之間。應當注意的是,經濟狀態三角的三個頂點具有相互轉換的動態性。在不同的發展路徑以及外部沖擊下,通常態可以轉換為危機態或過渡態,危機態依據不同的市場修復能力與政策應對水平經歷一定的時間可以轉化為過渡態并最終形成通常態,而過渡態由于政策的得失向其他狀態的轉化則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既可能轉化為通常態,也無法完全避免轉化為危機態。
- 上一篇:高校舞蹈教育范文
- 下一篇:財務合規風險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