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11 09:23:00
導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息相關,在中央銀行、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微觀經濟主體等層面上存在的障礙是我國貨幣政策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所在。本文對此作了具體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微效
1998年以來,針對國內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國內消費需求疲軟以及出現了通貨緊縮等突出問題,中央政府持續地適當地增加貨幣供應量,降低利率等擴張性貨幣政策。這些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000年市場物價漸漸轉穩,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0.4%,改變了1998年來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分項目看服務項目上漲14.2%,居住上漲4.8%,食品除水產品﹑蔬菜價格上漲外,其他繼續下降。2001年1季度,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升0.7%,比去年同期高0.6個百分點,呈現出平穩并略有上升的勢頭。生產資料價格總指數繼續小幅上漲,一季度累計上漲3.5個百分點,糧食價格總體比較穩定,服務類項目調價已基本到位。但另一方面,分地區的居民消費價格上升不平衡,食品﹑衣著類商品價格繼續低位運行。工業消費品價格穩中趨降。4月份,衣著價格水平與上月持平,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價格﹑醫療保健﹑個人用品價格分別比上月下降0.3%﹑0.1%①。全年物價水平上升勢頭不強勁,通貨緊縮仍然存在,中國經濟增長仍然面臨著需求不足的約束。總體來講,貨幣政策收效甚微,沒有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
一、貨幣政策有效的條件
實現貨幣政策的有效是各國中央銀行力求實現的目標,而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密切相關,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靈敏有效是貨幣政策有效的基礎。下面便從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方面分析貨幣政策有效的條件。
理論上來講中央銀行從操作貨幣政策工具到對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產生影響的過程由三個階段構成。第一階段是影響貨幣政策的操作目標即基礎貨幣和短期利率;第二階段通過操作目標的變動影響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即貨幣供應量和長期利率;第三階段是通過中間目標的變動影響最終目標,即穩定物價、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這個傳導機制可用圖1說明。
圖1
從圖1貨幣政策的傳導過程來看,貨幣傳導機制實際上分屬于金融領域和實體經濟領域。中央銀行通過金融工具影響中介目標繼而影響金融市場的融資條件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放款行為,并通過他們的變動繼而影響到實體經濟領域即引起企業和居民資產結構的調整以及投資和消費的變化,從而改變整個社會的產出和價格。其中,企業和居民的行為是貨幣政策傳導的經濟基礎,是決定性因素;金融機構行為是影響貨幣政策傳導的中間環節,也是關鍵環節;金融市場建設和中央銀行是影響貨幣政策傳導的市場基礎和政策因素。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也就對這四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首先,要求央行比較強大,足以干預和控制整個金融市場。在利率市場化的條件下,能有效地將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聯系起來,并能引導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放款業務;其二,在金融市場方面,要求一個市場容量大、信息傳遞快、交易成本低、交易活躍持續的貨幣市場和一個規模較大、競爭充分、市場一體化程度高、運作效率高、市場預期良好的資本市場,要有比較完善的金融機制;其三,在金融機構方面,要求商業銀行等商業性金融機構作為金融企業真正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成本為約束,以客戶為中心。其四,在微觀經濟主體方面,要求工商企業是真正獨立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居民個人具備較成熟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
二、貨幣政策微效的原因
隨著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改革,我國已初步建立了“政策工具--中介目標--最終目標”的間接傳導機制和“中央銀行—金融市場—金融機構--企業居民戶”的間接傳導體系。但在中央銀行、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微觀經濟主體層面上的存在的諸種障礙卻導致了我國貨幣政策的微效。
(一)中央銀行層面上的障礙
中央銀行是唯一代表國家進行金融控制和管理的特殊金融機構,是有銀行特征的國家機關,是國家的銀行、銀行的銀行、發行的銀行、管理的銀行。它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來傳導貨幣政策。
1、存款準備金。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改變金融機構的準備金數量和貨幣擴張乘數,從而達到控制金融機構的信用創造能力和貨幣供應量的目的。自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改革了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將法定準備金賬戶的備付金賬戶合并為法定準備金賬戶。我國的存款準備金率從13%降低到8%,再到目前的6%②。
2、公開市場操作。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用以增加或減少貨幣供應量。1999年,中國基礎貨幣的主要供應渠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公開市場操作成為中央銀行吞吐基礎貨幣的主渠道。全年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凈投放基礎貨幣1920個億,占全年基礎貨幣投放的52%②。
3、再貼現機制。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再貼現率和規定貼現條件來影響市場利率和貨幣供給和需求。從1998年3月起再貼現利率成為獨立的利率體系,不再繼續與同期再貸款利率掛鉤。同時下調再貼現利率并延長再貼現最長期限。1999年,中央銀行頒發了《關于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再貼現業務管理的通知》,進一步改進了再貼現業務的方式,擴大其范圍,使年末余額達500億,增長51%②。
三大政策工具的操作力度雖然很大,貨幣供應量的增幅也較高,但其實際效果卻遠遠低于預期水平。貨幣政策傳導在中央銀行層面上遇到的障礙主要是我國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目標,但同時實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場化。我國雖然放開了同業拆借利率的上限控制、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和票據貼現利率,逐步擴大貸款利率波動幅度,但是我國仍然是以管制利率為主的國家,包括存、貸款利率在內的多種利率仍由中央銀行代表政府制定,影響了利率對資源配置的結構調整作用。從我國目前來看,按照風險收益對稱原則,中小企業和某些大企業的高風險業務貸款利率應偏高,但由于利率管制必然造成了銀行對中小企業的“惜貸”現象,同時,政策性的偏向導致資金高度集中于國有大企業,這成了不良資產上升和經營風險加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利率管制的另一個后果便是使貨幣市場的基準利率難以發揮作用,影響了貨幣政策信號的傳導。此外,在公開市場上,由于資金寬松導致央行收回資金容易,投放資金困難;在外匯市場上,外匯儲備受貿易逆差影響和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政策約束,央行只能被動地買賣外匯,銀行結售匯差構成了央行在外匯市場上的數量限制,導致公開市場操作對利率控制乏力,利率機制作用難以發揮。
(二)金融市場層面上的障礙
1、貨幣市場。1984年,我國建立同業拆借市場標志著貨幣市場的起步。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統一規范的貨幣市場格局,但總體來講仍不成熟,缺乏足夠的中介機構和市場參與者,交易品種或缺,金融工具和手段創新滯后,貨幣市場缺乏流動性,地區分割的銀行間分隔嚴重,交易不活躍,貨幣政策傳導缺乏廣度,低速低效。貨幣市場業務主要集中于同業拆借市場和債券回購市場,而這兩個市場交易量不夠大,無法大量吞吐證券,限制了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繼而影響了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幅度。票據市場上由于社會信用機制不健全,商業票據使用不廣泛,再加上票據數量有限,主要是銀行承兌匯票,基本沒有商業承兌匯票,再貼現始終未形成規模,影響了再貼現政策工具的實施力度和廣度。
2、股票市場。中國股市的投機性強,長期沒有退出機制,其股指變動與經濟走勢呈現出明顯的異動狀態,股市泡沫膨脹,股票價格難以產生財富效應,隔斷了相應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3、債券市場。債券市場特別是國債市場上種類不多使公開市場缺乏載體,另一方面交易不旺,以調控基礎貨幣為目的的公開市場業務缺乏交易基礎,嚴重阻礙了貨幣政策工具作用的發揮。
由上可見,貨幣政策的傳導路徑由于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不成熟而顯得過窄。
(三)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層面上的障礙
商業銀行是依法接受活期存款,主要為工商企業和其他客戶提供短期貸款并從事短期投資的金融機構。它最大的特征便是具有以派生存款方式創造和收縮存款貨幣的能力。在我國,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尚未發展到成熟階段,利率并未完全市場化,使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缺乏必要的條件,以至收效甚微。央行只能采取貼現率、窗口指導、利率管制等其他調控工具,這就使商業銀行的行為對貨幣政策的效力具有更大的作用。在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占有全部金融機構80%以上的資產和負債,因而商業銀行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反應程度便成為貨幣傳導機制上的關鍵。目前來講,在商業銀行層面存在的傳導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商業銀行的壟斷性。中國政府通過存貸款利率、限制競爭、限制資產等一系列金融約束政策,為國有商業銀行創造了“特許權價值”的租金機會,維持了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貨幣政策由工、農、中、建四大商業銀行的行為所左右。他們之間的競爭并不充分屬于寡頭競爭模式,在一些事情上容易形成一致的默契和行動,很可能與貨幣政策方向不一致。另一方面,四大商行對中央銀行貸款的依賴程度下降,使中央銀行很難通過調低再貼現率和再貸款利率來刺激商業銀行的融資欲望及活動。
2、商業銀行有風險約束,而無利潤約束。理論上講,商業銀行屬于金融企業,應該根據收益性、流動性和安全性三性來經營業務尋求最佳組合。在我國,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因素造成了商業銀行有風險約束,卻無利潤約束。
第一,風險約束。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由于金融體制改革滯后,導致商業銀行積累了高比例的不良資產,銀行貸款回收比較困難,貸款周轉速度慢,經營風險大幅上升,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監管下,風險防范意識和措施大為增強。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中央銀行多次下調利率和準備金率,降低商業銀行的融資和貸款成本,商業銀行也不愿意增加貸款,而是根據自身對經濟狀況的估計和判斷,調節自身放款行為,從而改變了貨幣派生機制,影響了信用創造和貨幣供給。一方面,商業銀行對風險較大的中小企業采取“慎貸”、“惜貸”,即使有較好的項目也放棄掉。對信貸人員普遍實行貸款終身責任制,讓信貸人員對新增貸款負有100%收貸收息責任,一旦出現貸款逾期,便要求工作人員下崗清收,導致信貸人員產生故意不發放貸款的傾向;另一方面導致大量資金偏向信用較好的大城市、大企業,有悖于我國貨幣政策的多元化導向。大企業貸款過度集中,資金閑置,中小企業卻資金嚴重不足,大大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同時加劇了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過度集中,使不良貸款比率呈上升趨勢,造成傳導機制在商業銀行層面上的惡性循環。此外,由于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券相對企業貸款而言,收益穩定且風險小,被商業銀行視為優質資產,不愿,從而限制了中央銀行大規模吞吐債券,嚴重影響了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的效果。
第二,無利潤約束。我國國有銀行并沒有真正建立起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治理結構和激勵機制。因此,商業銀行在國債市場上壓低價格購入大量國債;存款充足時,并不急于擴大貸款業務,在目前信貸風險較大時表現猶為突出,寧可把資金放在央行備付金上,分行不計成本吸收存款,形成“重存款,輕貸款”傾向。存款、貸款和資金結算為商業銀行三大傳統業務,其中存款為主要資金來源,貸款為資金的主要運用渠道和主要利潤來源。在目前通貨緊縮,央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宏觀環境下和商行本身不良貸款居高不下的現實下,商行重視貸款營銷,擴展優質貸款業務,進行金融工具創新,改善金融服務將起到更大作用。但商業銀行卻似乎把存款業務作為主要工作。自身而言,仍然是大柜臺、小市場的人力資源配制方式;將發放貸款和開展中間業務視為爭攬存款的手段;對信貸人員實行權責不對稱的貸款終身責任制,缺乏貸款營銷激勵機制;金融工具單一;負債品種和資產品種單一;對貸款采取機械的審批方式;對大中小企業貸款申請的審貸模式相同,從貸款申請、審貸員審查、基層行審查、上級行貸審會審查、抵押、擔保、公證到貸款到位經過十幾道手續,歷時一周到幾個月,有悖于中小企業數量少、周轉快、頻率高的資金需求特點。以上都導致貨幣政策傳導速度下降,信號減弱甚至失真。
商業銀行之有風險約束,而無利潤約束導致了增加貨幣供應量刺激投資的主渠道不暢,同時造成對冗員、機構臃腫、低效的容忍,人為地增加了貨幣政策的傳導環節,降低了貨幣政策的傳導速度,影響了貨幣政策的效果。
3、商業銀行的集權管理。商業銀行系統內隨著一級法人治理結構的建立,管理權限過于集中,極大地削弱了基層商業銀行的業務拓展能力,遏制了基層商行發放貸款的積極性。商業銀行集中管理權限的主要方式有:以經濟手段或管理手段上收信貸資金,采取拉大上存資金和上貸資金利率差距的方法,迫使基層行資金上存,限制基層行資金運用,嚴格限制其貸款規模,基本全部上收基層銀行的貸款權。商業銀行的集權管理一方面不利于商行根據經濟運轉形勢即使調整貸款業務和其他業務,另一方面抑制了金融創新,使貨幣政策在商行內部傳導時就出現信號減弱,再經轉向影響實體經濟領域時,貨幣政策效果進一步打折。
4、商業銀行發展意識不強,傾向于減少或收回貸款。在這種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機制下,盡管央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但由于乘數效應的作用導致貨幣供給的多倍緊縮,同時基層商行只注重爭奪已形成的優質客戶,缺乏基本客戶群的戰略意識,不注重與企業建立捆綁關系互相幫助促進企業發展,提高貸款質量和償還率,只看到中小企業的經營風險和困難,使許多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項目得不到及時的貸款支持,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
而其他的中小金融機構,出現嚴重的信譽不對稱。公眾普遍認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譽高于中小金融機構,將資金高度集中于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使之資金充裕,不需要再貸款甚至返還央行貸款,產生一定的緊縮效用。而中小金融機構雖比較靈活,經營業務較廣,金融工具創新頻繁,但融資道路曲折。同時,1998年后,國內有相當部分中小金融機構出現支付危機甚至資不抵債,有部分信托投資公司和城市信用社以關閉或解散的法律形式實現市場退出。原農村鄉政府部門辦的“農村基金會”要全部清理和撤并。貨幣政策傳導
機制中的機構本身就存在活力不足,使縣及縣以下的經濟活動缺乏活力。
(四)微觀經濟主體層面上的傳導障礙
微觀經濟主體企業、居民個人等是貨幣政策傳導的最終環節。此層次上的障礙綜合表現為企業、居民個人對貨幣政策信號反應遲鈍,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
1、企業方面。一方面由于供給相對過剩,引起物價下降,宏觀經濟環境并不樂觀,企業對市場前景并不看好,非意愿存貨投資增加,投資意愿不強;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國有企業未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缺乏面向市場的研發、營銷和管理機制,產品市場占有率低,盈利條件和償債條件都難以滿足貸款條件。中小企業規模小,資本金不足,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擔保等問題,再加上信息不對稱、銀行的風險約束和無利潤約束,使企業難以獲得間接融資。市場準入限制也使直接融資困難重重。中小企業游離于貨幣政策外,企業難以得到貸款,整個社會投資難以,而這又引起悲觀性的經濟預期,從而形成微觀經濟主體層面上的惡性循環。
2、居民個人方面。從1994年開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醫療社會保險制度、城鎮住房制度以及養老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使居民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增加了,預期支出上升。這使得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下降,儲蓄傾向提高。對居民消費意向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有59.4%的城鎮消費者由于未來支出預期的增加而增加儲蓄。從儲蓄目的看,仍有59.3%的城鎮消費者是供子女上學,而用于買房、養老和醫療作為儲蓄目的的消費者分別為43.6%、42.6%和41.4%。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制度改革和外部環境的影響使許多企業效益呈現下降趨勢,居民預期收入下降,也加強了儲蓄傾向。
在消費信貸方面,雖然近年來央行相繼出臺了《關于發展個人消費信貸指導意見》、《汽車消費信貸管理辦法》、《個人住宅貸款管理辦法》、和《關于助學貸款管理若干意見的通知》等政策措施,積極推動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但由于傳統生活習慣的影響,居民對消費信貸的認識還存在偏差。調查發現70%③的被調查者認為貸款消費有悖于傳統美德,仍然傾向于通過儲蓄來實現消費升級,阻礙了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另一方面,消費風險即消費品的價格、質量、相應的服務及其可能帶來的效應的不確定性增加了消費的機會成本,從而推遲了部分居民對消費品的購買,部分地抵消了貨幣供給增加的消費支出效應,影響了貨幣政策的傳導。
三、實現貨幣政策有效的對策
綜上所述,央行的利率管制,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性、風險約束、非利潤約束以及管理權限的高度集中,企業、個人的悲觀性經濟預期等等都成為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上的障礙,最終導致貨幣政策收效甚微。為提高貨幣政策效應,需要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企業制度、社會保障體制等的改革,不斷完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1、探尋利率市場化的最佳途徑,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建立起以中央銀行利率為基礎、貨幣市場利率為中介,由市場供求決定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體系。
2、培育參與貨幣市場的中介機構,增加進入貨幣市場交易的交易主體,弱化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影響力及對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的控制,減少或消除市場分割的無效率狀態;加快金融創新,增加貨幣市場的交易品種,擴大貨幣市場的交易方式,從而提高貨幣市場交易工具的流動性和貨幣市場的有效性;加快票據市場的發展,完善票據市場組織體系和運行機制,促使區域性乃至統一的票據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3、證券市場上,改革企業上市的準入條件,大力發展中小企業的二板市場和地方及場外市場,建立多層次的證券市場體系;鼓勵金融創新,增加交易品種,從而為公開市場業務提供良好的市場基礎;對股票市場進行科學管理,促使其健康發展,真正發揮“經濟走勢晴雨表”的作用;將債券市場發展為包括各類機構投資者參加的市場,并結合其批發市場和零售市場,以提高運行效率。
4、深化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努力建立“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求平衡、自我發展”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推動商業銀行的股權多元化,使商業銀行真正確立起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從而促使商業銀行加強成本管理與利潤考核;建立風險與收益相對稱的激勵機制,將機構收入和個人收入與銀行的利潤直接聯系起來,提高風險投資的積極性,以發展方式防范和化解風險;適當放權,改善內部管理方式,增強基層銀行的積極性和靈活性。
5、加快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改變經營觀念,真正面向市場進行經營,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和獨立法人,不斷增強其競爭力,從而改變資產負債率過高的現狀。
6、進行配套改革,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立、健全社會信用制度,改善宏觀經濟運行環境,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從而改善微觀經濟主體的經濟預期,拉動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
7、努力發展消費信貸,在發展消費信貸機構的基礎上,擴大消費信貸領域,改善信貸服務,增加消費信貸投入。
注釋:
①王寧:《中國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發生歷史性變革》,載《經濟學消息報》,2001-03-02。
②王燕等:《緊縮未見根本改善貨幣政策尚需積極》,載《經濟學消息報》,2001-06-15。
③王訊:《對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障礙的調查研究》,載《金融研究》,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