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與經濟周期關系研究
時間:2022-11-14 10:38:47
導語:貨幣政策與經濟周期關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同時受到了來自國外的多種因素影響。但近兩年,我國經濟增速出現明顯的下行趨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在宏觀經濟調控中,貨幣政策貢獻了無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文章回顧了相關理論研究;其次,針對我國貨幣政策、經濟周期以及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行分析,并對貨幣政策的非對稱性進行分析;最后,針對我國經濟下一步健康、持續發展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貨幣政策經濟周期宏觀調控
一、前言
目前,學術界就貨幣與經濟周期關系的研究主要經歷了古典學派理論、凱恩斯學派理論、貨幣學派理論、新古典學派理論以及新凱恩斯學派理論的歷程:古典學派理論指出,在資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貨幣數量的增加只會相應地導致工資水平和物價水平的增加,而對實際就業和實際產出沒有影響。也就是說,長期來看,貨幣是中性的,反對以通貨膨脹換取經濟繁榮;凱恩斯學派理論則與古典學派完全不同,認為貨幣供應量和利率等因素會對總需求產生影響,進而影響總產出,最終達到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貨幣學派理論雖與凱恩斯學派理論有著相同的理論基礎,卻是完全不同的結論,其認為貨幣政策不存在固定的傳導機制,而是隨著商業周期的變化而變化的,并且對于貨幣政策如何影響全部資產的相對價格和實際財富的研究十分重要;新古典學派理論則認為意料之中的政策是無效的,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往往會使公眾產生更多不穩定的印象,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新凱恩斯學派學者并不反對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但其認為政策制定者制定一個合理的政策依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要達到其預期的效果就必須使得公眾對政策預期相當了解。通過對已有研究文獻的梳理得知,國內外學者均就貨幣政策是否會對經濟周期產生的影響持有不同的觀點,即有些學者認為貨幣政策是有效的,有些學者認為貨幣政策表現出“中性”的特征,以及有些學者認為貨幣政策表現出“非對稱”的特征。
二、中國貨幣政策、經濟周期及傳導關系的分析
(一)我國不同時期貨幣政策特征
貨幣政策是指中央銀行為實現特定的目標,通過各種政策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以對市場利率產生影響,進而對民間資本投資產生影響,最終通過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政策方針。我國貨幣政策有三大法寶,即: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率以及公開市場業務。我國的貨幣政策始于1984年。至今,中央銀行多次運用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1984年至1992年間,貨幣政策調控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這段時間我國的貨幣政策是寬松的,但引發了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1989年實施的緊縮性貨幣政策在降低通脹的同時,也使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1992年,我國的房地產投資出現熱潮。央行于1994年實施緊縮性貨幣政策以應對通貨膨脹,并于1995年初見成效。為防止我國經濟出現“硬著陸”,央行于1996年通過降低利率的方法適當增加貨幣供給量。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央行先后多次下調利率,刺激國內有效需求,緩解通貨緊縮。1998年至2002年,我國經濟實現緩慢增長,經濟出現復蘇的現象。2003年,央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目標在于遏制通貨膨脹。2007年,我國為應對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實施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我國面對經濟增速下滑的問題,為此,央行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2009年以來,我國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經濟處于調整和復蘇階段。
(二)我國經濟周期波動特征
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在經濟穩步上升后,1988年后,我國經濟出現了大幅下滑。20世紀90年代后,我國經濟開始復蘇,進入了新的增長階段。鄧小平同志1992年南巡后,我國經濟增長達到了一個峰值。1992年至1996年間,我國經濟較為平穩。1997年,由于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我國經濟也受到了很大牽連,進入到了波谷時期。進入21世紀以后,我國經濟迎來了新一輪的增長。2002年至2007年,由于我國股市、房地產市場良好,我國經濟處于不斷上升的階段。2007年后,由于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我國股市受到極大牽連,經濟出現波谷。隨著我國宏觀政策的調控,經濟逐漸恢復。而近兩年,經濟增速又出現了逐步下滑。
(三)我國貨幣政策對經濟周期的影響機制
我國自1984年開始制定并實施貨幣政策,并且貨幣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就我國實踐來說,我國在貨幣政策制定上實施相機抉擇的原則,即在經濟過熱時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反之則相反。無論選擇何種貨幣政策工具,都以貨幣供應量為中介指標,最終作用于國民經濟。圖1為我國央行制定并實施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圖2是以增長率表示貨幣供給量變化趨勢、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表示經濟周期變化趨勢繪制的折線圖。由圖2可知,增長率變動趨勢呈周期性態勢,且增長率變動趨勢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變動趨勢大致相同。但是,由于貨幣政策存在時滯,以及不同經濟個體對貨幣政策的預期存在偏差,使得增長率變動比較頻繁,貨幣供應量變動比較頻繁。同時,1992年之前,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的波動以及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的波動幅度均較大,貨幣政策執行效果較差,經濟起伏較大。進入1992年之后,兩指標的波動情況逐步趨于平穩。
三、貨幣政策在經濟周期不同階段的非對稱性分析
前文中提到,一些學者認為幣政策在經濟周期的不同階段呈現出非對稱性,即貨幣政策的效果不僅受到貨幣政策本身的方向和力度影響,也受到經濟周期所處階段不同的影響。并且,一些研究指出,緊縮性貨幣政策對于經濟過熱的抑制作用效果明顯強于擴張性貨幣政策對于經濟過冷的擴張作用效果。我國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造成了這種非對稱性的形成:
第一,城鄉、區域二元經濟結構。由于經濟體制改革,我國城鄉之間存在十分明顯的二元經濟結構。城市中存在多樣化的融資渠道,銀行、民間金融以及資本市場的運行大大提高了融資的便利程度,而農村主要通過民間金融資本進行融資。當貨幣供應量增加時,農民實際收入上升空間有限,相應的,消費和投資擴張程度有限;當貨幣供應量下降時,城市企業由于很難從正規金融機構進行融資轉而通過民間金融渠道進行融資,使得農村融資需求上升,這使得眾多依賴于民間金融渠道融資的農村投資被擠出,而且民間利率快速上升,大部分人難以在擴張性貨幣政策時期進行有效的投資。這就表現為,緊縮性貨幣政策效果大于擴張性貨幣政策效果,貨幣政策出現非對稱性。與此同時,我國地區之間二元經濟結構也十分明顯。我國東、中、西部在金融機構分布、存款余額、貨幣化水平、資本市場發展程度、貨幣市場發達程度以及融資渠道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我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明顯低于東部地區,貨幣政策的實施主要以東部地區經濟情況作為參考。當貨幣供應量下降時,東部地區貨幣供應量的減少程度明顯小于中、西部地區,中、西部地區經濟收縮程度較大,更加容易陷入經濟衰退的狀態;當貨幣供應量上升時,中、西部地區的融資渠道有限,企業投資擴張速度緩慢,經濟啟動速度明顯低于東部地區。東部地區經濟達到目標后,中、西部地區經濟仍然沒有達標,貨幣政策出現非對稱性。
第二,產權差異。公私產權并存是我國的特有情況。經濟基礎不同使得公私產權企業對于政策的預期產生了很大差異。國有企業存在產權缺失、治理結構不完善的特點,并非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通常,商業銀行會選擇風險較低的國有企業進行投資。即國家無論實行何種貨幣政策,國有企業都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得大量信貸資金。這種現狀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在經濟收縮時期,國有企業無法充分利用從商業銀行獲得的信貸資金,削弱了擴張性貨幣政策的作用。除國有企業外,我國大部分企業是真正的市場經濟主體,但其在商業銀行融資渠道上存在著很大的阻力,只能通過民間資本融資或運用自有資本。為刺激經濟增長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時,這部分企業很難有效地得到資金,使得其難以擴大投資,其員工收入提高有限,進一步造成消費增長乏力,最終使得擴張性貨幣政策效果大大縮水;為抑制經濟增長實行緊縮性貨幣政策時,民間資本的利率會隨著央行基準利率的上升而上升,使得企業融資難度進一步增大,使得其投資擴大的難度加大,其員工的收入也會出現大幅度降低的現象,進而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效果被放大。由此可見,企業的產權差異造成了貨幣政策在不同經濟周期下的非對稱性。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一)本文結論
第一,通過對已有研究的梳理可知,相關研究理論經過了古典學派、凱恩斯主義、貨幣學派、新古典學派以及新凱恩斯學派的發展歷程,不同理論就此問題得出的結果不盡相同,即不同學派對貨幣是否表現為“中性”持有不同觀點。
第二,我國自1984年開始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貨幣供給量與經濟周期均呈現出周期性的特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貨幣政策對于經濟周期的調控能力逐漸增強,貨幣政策調控取得較為滿意的結果。
第三,無論是在國外還是國內,貨幣政策在不同經濟周期階段均呈現出來的非對稱性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一般情況下來說,由于不同經濟主體的預期差異、價格粘性以及央行對貨幣政策的調控能力等原因使得這種“非對稱”的存在。就我國情況來說,主要有城鄉、區域二元經濟結構以及產權差異兩個原因造成了這種“非對稱”現象。
(二)政策建議
第一,貨幣政策需謹慎使用。我國央行使用貨幣政策調控宏觀經濟的頻率越來越高,且在不同經濟周期的階段下表現出非對稱性。即貨幣政策的使用很有可能無法起到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的作用,反而加劇了宏觀經濟的波動。因此,在經濟預期不明朗的情況下,應當謹慎使用貨幣政策。目前,我國經濟增長出現的明顯的放緩趨勢,如貨幣政策使用不當,很有可能使經濟進一步緊縮。
第二,利率市場化改革應穩步推進。在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之前,我國利率被嚴格管制,浮動緩慢,使得利率對經濟產出的作用不明顯。近兩年,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已取得了一些成效,銀行在存貸款利率上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對于擴大融資規模及效率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利率市場化改革還需要盡力很長一段時間。今后,相關政府部門應當對利率開放對我國產生的影響、金融市場完善程度以及利率開放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的問題進行更全面的考慮,以最終實現利率市場化改革。
第三,貨幣政策和其他政策應配合使用。由于貨幣政策固有的缺陷,運用時會造成經濟產生更加劇烈的波動。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財政政策、產業政策以及差別化的利率政策等與貨幣政策配合使用,引導資金在各行業的合理分配,以達到平抑經濟波動、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毛志杰,李博,楊晉麗.貨幣政策指數及對經濟周期的影響.西部金融,2013(7):24-30
[2]廉婧濤.淺析我國貨幣政策與經濟周期的關系.經濟金融,2014(2):10-12
[3]吳金友.中國貨幣政策應對經濟周期波動的有效性分析.上海金融,2011(4):44-50
作者:李杰 單位:中鐵十六局集團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上一篇:貨幣寬松對當前樓市影響及對策
- 下一篇:美聯儲貨幣政策對人民幣匯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