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結業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2 03:00: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律結業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國家統一司法考試中法律職業道德考核的分值偏低
從2002年開始,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將法律職業道德納入考試范圍,但是考核的分值始終徘徊在5分左右,與其他的內容動輒幾十分相比較很難引起人們的重視。目前,很多高校在確定本校的法學專業教學計劃時主動向司法考試中考核內容較多的科目傾斜。暫且不論這種做法的對錯,但在實踐中卻直接導致了法律職業道德課程的虛設,甚至有的高校根本就不設這門課程。有關法律職業道德的內容,卻在法理學、訴訟法或者司法制度概論等課程中講解。這一點也顯示了法律職業道德課程在高校法學專業課程設置中地位較低。此外,很多高校在法學本科專業教學計劃中設置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作為必修課,但沒有專門設置系統學習法律職業道德的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主要是講解公共道德的課程。法律職業道德雖然屬于道德的范疇,但不同于公共道德。法律職業道德具有主體的特殊性、規范的明確性和具有較強的約束力的特征。法律職業道德適用的主體主要是專門從事法律工作的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等法律職業人員,對于非法律職業人員沒有約束力。法律職業道德不能停留在一般道德準則層面,必須形成具有明確權利義務內容的、具體的標準和可操作的行為規范。如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的約束法官行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最高人民檢察院通過的約束檢察官行為的《檢察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試行)和中華律師協會通過的約束律師行為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試行),這些基本規則都對相關法律職業的道德作出了特別的要求。而且,這些規范均具有實質性的約束力。如果違反了職業道德規范,均要求追究相應的紀律責任,甚至是法律責任。所以,思想道德修改課程不能完全取代法律職業道德課程。再加上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效果欠佳,根本不能滿足法學專業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要求。
2.法律職業道德領域的專業研究人員較少,師資缺乏
目前在法律職業道德領域內進行專業研究的人員較少,各高校中從事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師資嚴重缺乏。這也直接導致法律職業道德課程開設的困難。部分高校在法學教學計劃中將法律倫理學作為法學選修課程。但是因為缺乏專業的師資,該課程一直沒有真正開設。有些高校雖然開設了該課程,但是多由法理學或訴訟法學方面的教師擔任主要教學工作。這些人員沒有真正研究過法律職業道德,因此,該課程的教授也只能限于對有關職業倫理規范的講解。另外,法律職業道德課程方面的教材和資料也相對較少,對于該課程的開設也有較大的影響,直接制約了法學本科階段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發展。
二、完善法學本科階段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措施
1.明確法律職業道德在法學本科階段的目標和定位
我國目前司法改革中提到了“審判分離”,對于司法官不但要求具有成熟的司法經驗、深厚的法學知識背景和一定的修養,還要求司法官具有公正清廉、忠于法律的職業道德。法律職業道德是法律職業者必備的素養之一,因此,法學教育必須重視法律職業道德的教育。我們應該改變目前對法律職業道德的忽視態度,在設立法學本科階段的培養目標時,明確法律職業道德的內容。在確定法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時,法律職業道德應該成為核心課程之一。
2.加大法律職業道德在國家統一司法考試中的考核比重
設置法律職業道德門檻法律職業道德一直是各國普遍關注的重要問題,對法律職業群體具有重要的意義。英國大學的法學院除了比較重視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訓外,還有重點地安排教學計劃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如道德、法律倫理、職業素質、律己意識等。美國大部分州要求學生在獲得律師職業資格之前必須通過律師職業道德考試。在通過律師職業道德考試和律師資格考試后,美國法科畢業生仍須通過由各州律師公會主持的“道德品格”考察和面試才能宣誓成為正式律師。與英美等國家對法律職業道德的要求相比較,我國對法律職業道德方面的要求是比較低的。就律師職業來說,只要品行良好,沒有因故意犯罪受過刑事處罰和被開除公職、吊銷律師執業資格,就可以取得律師執業資格。沒有對法律職業道德做特別的要求。這也直接導致了法律職業道德課程在實踐中得不到重視。因此,筆者建議應加大法律職業道德在國家統一司法考試中的考核比重,提高相應的分值,改變目前各高校中不設或者虛設法律職業道德課程的現狀。另外,在取得有關職業資格和執業資格時,提出高于普通大眾公共道德的要求。
3.探索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提高法律職業道德課程的教學效果
法律職業道德的教學必須使法律職業道德要求內化成法律職業人人格的一部分。雖然不同的法律職業,具體的職業道德并不完全相同,但法律職業道德包括忠于法律,忠于職守,廉潔公正以及行為端正自重等,這是法律職業共同體共同遵守的職業倫理。法律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單純地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說教,而是應該通過收集大量的法律實踐資料,創設生動的法律職業場景,通過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大學本科階段是法律職業道德培養和教育的關鍵時期,是法律職業人形成法律職業道德的重要階段。在教學方面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模擬法庭和法律診所等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道德情感體驗的環境,使法律職業道德真正內化成他們的信仰。此外,也可以聘請具有較高的法律威望的專業人士為學生做法律職業道德方面的專題講座,提高學生的道德認同。
4.培養法律職業信仰法律職業
篇2
參加在職研究生學習的人很多,但在完成學業畢業后,有的人獲得了結業證書,有的人則獲得了畢業證書。一些人就比較疑惑了,在職研究生的結業證和畢業證一樣嗎?
中國在職研究生招生信息網老師可以肯定地回答,在職研究生獲得的結業證書和畢業證書,盡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兩者的含金量及使用效力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
在職研究生結業證書是學員在參加同等學力申碩在職進修班課程學習,每一門課程經過考試及考核,成績合格者可獲得相應的學分。在修滿規定學分后,學員將獲得院校頒發的課程結業證書。此證書與碩士學歷及學位都是沒聯系的,只能證明學員參加了相關課程學習,一般可在學校官網上查詢得到。
在職研究生想獲得畢業證,就需要參加一月聯考,在被錄取后,需要參加相關課程學習,修滿學分的人員進入碩士論文階段。最后達到畢業要求的,將獲得碩士畢業證和學位證。相關證書的含金量是與全日制研究生獲得的證書一樣的,在法律地位與效力上也是相同的。碩士畢業證可以在學信網,碩士學位證可以在學位上查詢其真偽。
篇3
浙江大學法學專業公司與金融法方向(同等學力)
申請碩士學位課程 招生簡章
經濟的全球化,使得金融業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也使公司與金融法成為各國法律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金融業是一個以規則運行為特征的特殊產業。實踐證明,經過高素質法律訓練的人尤其適應該行業的競爭與生存,因此,法律人往往會從事該行業工作,已經具備其他專業知識背景的人員,如實現與法律專業知識的復合,成為復合型高端人才,則優勢凸顯。具備傳統法律知識的人員,對于專業很強的公司與金融法律也有知識轉型、更新和提升的需要。
浙江大學法學院為應對這種社會需求,特開設公司與金融法碩士課程班,綜合浙江大學法學院和國內高校、研究機構及金融管理實務部門的優質資源,為學員提供碩士層面前沿熱點國內外公司與金融法律知識,使學員的公司與金融法理論和實務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課程對象】
公司、證券、銀行、保險、信托、期貨、擔保、貸款公司等相關行業人員;公安、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及仲裁委等公司與金融法律從業者;政府金融辦、人民銀行等“一行三會”監管官員。
專業背景不限,免試入學。
【課程設置】
法理學、法學前沿、碩士生英語、民法總論、物權法學、債權法學、商法、金融法、票據法、公司法、股權投資法、證券期貨法、保險法、銀行法、投資基金法、信托法、國際金融法、金融刑法、行政法(金融監管)、房地產法、民事訴訟與仲裁、貨幣金融專題、證券投資專題。
富有特色的實戰案例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能力并進。
【學習時間】
1年半,雙休日學習。
【證書頒發】
經考核合格后頒發浙江大學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人員課程班結業證書。符合條件,通過考試和碩士論文答辯可獲得浙江大學法學碩士學位。
【課程費用】
學費:21000元。
書本費:1000元。
教學地點:浙江大學之江校區
【聯系電話】 010-51656177 010-51651981
【免費直撥】 4000,716,617
篇4
本人自參加本科函授學習以來,認真學習醫護理論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嚴格遵守學院和實習醫院的各項規章制度,認真履行學員職責,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勤懇上進,踏實工作,努力使自己做到護理工作規范化,技能服務優質化,基礎護理靈活化,愛心活動經常化,將理論學習與護理實踐緊密結合,并做到理論學習有計劃,有重點,護理工作有措施,有記錄;為全心全意給患者提供優質護理保障,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樹立了良好的護理形象。多次被評為優秀學員和年終考評優秀。
實習期間,本人嚴格遵守科室制度,按時參加護理查房,熟悉病人病情,規范熟練進行各項基礎護理操作及專科護理操作,正確執行醫囑,嚴格執行三查七對,能規范書寫各類護理文書,及時完成交接-班記錄,并做好病人出入院評估護理和健康宣教,能做好各科常見病,多發病的護理工作,認真執行無菌操作規程,能做好術前準備指導,并完成術中,術后護理及觀察,在工作中,發現問題能認真分析,及時解決,能熟練進行內,外,婦兒及重癥監護等各項護理操作,對各科室的急,危,老,重患者,能迅速熟悉病情并做出應對,在搶救工作中,一絲不茍,有條不紊,得到了患者的信賴和好評。
同時,本人積極參加各類病例討論和學術講座,不斷豐富自己的業務知識,通過學習,對整體護理技術與病房管理知識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和了解護理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學習期間獨立撰寫的論文《多例XX的護理體會》發表在國家級刊物《中國XXX》上;論文《老年性XXX的護理體會》發表在省級刊物《XXXXX》上,被廣泛交流。
函授學習期間,我積極參加醫學院組織的本科課程的培訓,認真研讀每門課程的全部內容,從不遲到早退,各科結業,所有科目考試成績都很優秀;在讀期間我還參加了學院組織的學士學位外語考試,成績居本學區第一。
我立志獻身于醫療護理事業!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更加努力,不斷充實自我、完善自我,始終以積極的信念和勤奮的態度,對護理工作滿腔熱情,將耐心、細心、熱心、責任心貫穿于以后的整個護理工作中,在業務方面認真專研,不斷加強業務學習,把學到的新理論新觀念及時的運用到護理工作的具體實踐,真正做到以病人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服務宗旨,工作盡職盡責、踏踏實實。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學衛生事業的發展奮斗終身。
篇5
2009年全國共辦理首次注冊83人,延續注冊470人。其中,有個別取得執業資格證書或注冊有效期滿需要進行注冊的棉花質量檢驗師,對注冊政策缺乏了解,對辦理申請注冊的時限重視不夠,為了避免出現因此類情況造成注冊遺漏現象的發生,各地受理機構具體工作人員,不辭辛苦,付出了大量額外的勞動,通過網絡和電話等方式,及時提醒符合注冊人員按時辦理首次注冊和延續注冊,切實維護了執業棉花質量檢驗師的權益。
按照《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制度暫行規定》(人發[2000]70號)和《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注冊管理辦法》的規定,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實行注冊登記制度,未經注冊,任何人不得以棉花質量檢驗師的名義出具棉花質量檢驗證書,也不得從事應由棉花質量檢驗師擔任的崗位工作。也就是說未經注冊的棉花質量檢驗師,不得從事相應的執業活動。對于那些取得執業資格證書或注冊有效期滿的棉花質量檢驗師,未在規定時間內申請首次注冊或延續注冊的,若要再次取得執業資格,須重新報名參加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考試。因此,取得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證書后,放棄或不按國家規定的相關注冊規定辦理注冊,不僅不能從事相應的執業活動,失去了執業資格,而且,因工作性質要求,有可能面臨重新報名參加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考試的選擇。下面,將就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注冊應具備的條件和辦理注冊的程序兩大方面,談19個問題。
問題1:我國有哪些關于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注冊要求的規定?
強調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注冊要求的主要規定有《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制度暫行規定》(人發[2000]70號),《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注冊管理辦法》(國質檢人[2004]499號)、《棉花質量檢驗師繼續教育暫行規定》(國質檢人[2002]176號)。
問題2:取得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證書后,是否必須申請注冊?
國家對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實行注冊制度。未經注冊,任何人不得以棉花質量檢驗師的名義出具棉花質量檢驗證書,也不得從事應由棉花質量檢驗師擔任的崗位工作。因此,取得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證書后,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到所在地注冊登記機構登記注冊。經注冊后,方可從事相應的執業活動。
問題3:首次申請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注冊應具備什么條件?
首次申請注冊者,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1)取得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證書;
(2)遵紀守法,遵守棉花質量檢驗師職業道德;
(3)身體健康,能堅持在棉花質量檢驗關鍵崗位工作;
(4)經聘用單位審核同意;
(5)申請注冊時年齡未滿65周歲。
以上的條件中,取得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證書是申請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注冊的基本前提條件。遵紀守法,遵守棉花質量檢驗師職業道德;身體健康,能堅持在棉花質量檢驗關鍵崗位工作;經聘用單位審核同意是申請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注冊的重要前提條件。對于基本條件大家不難理解,也無需多作贅述。那為什么說后4條是申請注冊的重要前提條件?這是因為,以不正當手段獲取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證書,弄虛作假,出具虛假數據、證明及檢驗報告的;在執業中索賄,受賄或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等行為,歷來為我國法律所不容。對那些脫離棉花質量檢驗師工作崗位,或因其他原因無法正常開展棉花質量檢驗業務,時間連續滿兩年、在棉花質量檢驗中造成重大失誤、違反法律法規應當給予處罰等其他行為,也不能辦理注冊。另外,《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注冊管理辦法》第十七條規定,聘用單位應對棉花質量檢驗師的執業業績進行考核。
問題4:申請首次注冊,時間上有哪些規定?
取得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證書者,應在取得執業資格證書之日起3個月內,向執業單位所在地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出首次注冊申請。
問題5:在規定的受理注冊期間,本人無法親自辦理,是否可以委托他人代辦?
可以。取得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證書者,確因其他情況,本人不能親自辦理注冊,可以委托人代為辦理,但是,人必須持委托書方可提出注冊申請。
問題6:申請首次注冊,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首次申請注冊者,應當向受理機關提交下列材料:
(1)填寫完好并加蓋執業單位公章的注冊申請表一式兩份;
(2)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證書。
需要提醒申請者注意的是,申請者必須對提交材料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注冊申請表下載地址:http://192.168.1.9/lists/mjszgks/glbf/_uploads/附表1棉花質量檢驗師注冊申請表.doe
問題7:申請延續注冊,時間上有哪些規定?
執業棉花質量檢驗師在持有的注冊證有效期滿后,需要繼續執業的,應在注冊證有效期滿前3個月內向受聘單位所在地的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提出延續注冊申請。
問題8:申請延續注冊應具備什么條件?
申請延續注冊者,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1)取得棉花質量檢驗師執業資格證書;
(2)遵紀守法,遵守棉花質量檢驗師職業道德;
(3)身體健康,能堅持在棉花質量檢驗關鍵崗位工作;
(4)經聘用單位審核同意;
(5)申請注冊時年齡未滿65周歲;
(6)上一注冊期內接受規定內容和學時的繼續教育證明,或規定的可視為接受繼續教育的證明;
(7)執業單位對申請人在上一注冊期內的業績考核意見。
問題9:如何取得繼續教育證明?
我國對執業棉花質量檢驗師實行繼續教育登記制度。執業棉花質量檢驗師應當按《棉花質量檢驗師繼續教育暫行規定》(國質檢人[2002]176號)的有關要求,定期接受繼續教育,繼續教育證明是申請延續注冊時的必備條件之一。
棉檢師在注冊有效期內應接受繼續教育的時間累計不少于40學時。下列形式作為計算繼續教育累計學時的依據:
(1)參加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以下簡稱國家質檢總局)批準舉辦的棉檢師繼續教育培訓班,并取得結業證書;
(2)參加國家質檢總局及中國纖維檢驗局舉辦的與棉檢師繼續教育內容相關的培訓班,并取得結業證書。
注冊棉花質量檢驗師2010年繼續教育培訓班已經分別在新疆及江蘇結業兩期,從6月開始還將分別在山東、河北、湖北及河南舉辦,需要參加培訓的注冊棉花質量檢驗師可提前安排好時間,做好參加學習的準備。
問題10:不能按規定完成繼續教育累計學時,是否可以用論文或專著作為繼續教育證明?
可以。但是要符合《棉花質量檢驗師繼續教育暫行規定》對此所作的具體規定。
《棉花質量檢驗師繼續教育暫行規定》中明確要求,棉檢師在注冊有效期內,確因客觀原因,未完成規定的繼續教育累計學時,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視為完成規定的繼續教育累計學時。
(1)在正式出版發行的棉花質量檢驗有關專業著作中,單獨完成3萬字以上撰寫工作;
(2)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3篇以上有一定學術價值的棉花檢驗專業論文;
(3)應邀參加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棉花質量檢驗有關學術交流會,并在大會上宣讀論文;或有3篇以上論文收入此類會議論文集;
篇6
關鍵詞: 行政職權;第三部門;公務法人;行政主體;行政程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國學者帕金曾經說過:“大學對一切都進行研究,就是不研究它們自己。”[i]此話雖然有些偏頗,但高校體制改革的現實卻逼迫我們必須對新形勢下高校的角色和地位進行審視和研究。
1999年9月24日,北京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學生劉燕文向北京海淀區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將北京大學推上了被告席。劉燕文稱,1996年初,劉燕文的博士論文通過答辯和系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查后,報請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查。北大第四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共有委員21人,1996年1月24日對劉燕文博士論文表決時實到會人數16人,表決結果是7票反對,6票贊成,3票棄權。根據審查結果,北京大學學位委員會做出不批準授予劉燕文博士學位,只授予博士結業證書的決定。3年多來,劉燕文一直多方反映,未果。海淀區法院經審查,做出一審判決,北大敗訴。法院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的規定,北大不授予學位的決定違反了授予博士學位的決定須經學位委員會成員半數通過的程序。同時,北大學位委員會在做出不予授予學位前,沒有告知劉燕文,并聽取他的陳述和辯解;做出決定后也未將決定向劉燕文實際送達。法院據以上程序瑕疵撤銷北大不授予學位的決定。[ii]
北大被自己的學生告上法庭,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讓許多人覺得疑惑。行政訴訟法不是“民告官”的法嗎?高校能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嗎?這些疑問正反映了我國高校體制改革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自90年代黨和國家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戰略以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革。伴隨著政府職能轉變的深入進行,教育體制尤其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也進入了關鍵的攻堅階段。社會各界包括法學界都對此寄予了高度關注。然而,大量的探討都集中在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擴招及學費的提高等熱點問題上。相形之下,對高校的角色定位、職能性質、法律責任的承擔等問題卻很少有人論及。而這些問題卻正是近幾年來劉燕文這類案件在各地頻繁發生的根本原因。這種狀況從近期講已經損害了高等教育各方的權利和利益,影響了高等教育資源的有效配置;從遠期講,則有可能影響我國高等教育事業持續穩定的發展。
我國高校體制改革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 高校性質云遮霧罩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的作用彌漫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學界往往將這樣的政府稱為“全能政府”。在全能政府體制中,各種社會組織都圍繞政府權力展開活動。與此相應,劃分社會組織的方法也比較簡單。其中,政府機關是指行使國家權力,以公眾利益和福祉為宗旨的單位組織。企業單位是以營利為直接目的,以生產經營為主要活動方式的社會組織形式。基層自治組織是以自治管理為基礎的社會單位。這樣的劃分簡單明了,與當時相對單一的社會關系十分適應。
進入八十年代以后,隨著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政府機關不再大包大攬、無所不管、無處不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局面也有很大改觀。企事業單位的自主性、獨立性日漸增強。這一變化是十分可喜的。但是天下從沒有免費的午餐,制度變革總是要付出代價的。高校體制改革的代價便集中體現于高校舊身份與新角色的沖突與不協調。在法律上,這種沖突極端表現為與高校發生糾紛的人們那種極其尷尬的處境。他們無法確定:高校侵犯自己權益時是以行政主體的身份行使的行政職權;還是以民事主體的身份行使的民事權利?在將糾紛訴諸法院后,高校是作為特殊的行政主體,受行政法律關系的調整呢?還是作為民事主體,受民事法律關系調整?
無庸置疑,事業單位的法律性質和地位的模糊不清是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因此,重新界定高校在新體制下的作用與法律地位便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下面,我們便從各類高校的共性與差異兩方面論述新形勢下高校應當具備的法律地位。
(一)從共性來看,高校最重要的職能在于為國家和社會保存、傳播文化科學知識,培養高級人才。而這種職能的實現往往意味著在經濟上的巨大投入與極微小的回報(甚至完全沒有回報)。很明顯,這種職能是以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的市場機制無法實現的。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這些職能不能完全交予政府來執行。這是因為,高等教育職能的實現需要動用大量社會、經濟資源。如果完全由政府提供這種職能服務,必將導致政府負擔過重。而且由于政府組織和職能有科層化、強制性的特征,也決定了政府過度介入這些事務將嚴重影響這類事業的效率與公平。正是高教職能的特殊性決定了高校性質的獨特性。
為了全面反映高校這類組織的特征,社會科學界發展出了一種用于確定高校這類組織地位和性質的理論。這就是“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理論。[iii] “第三部門”是由美國學者Levvit最先使用的,用于涵蓋處于政府與私營企業之間的那塊制度空間的一個概念。今天,這一概念已被國際學術界普遍接受。由于政權性質、法律制度、分權程度、發展程度、社會異質性程度、宗教傳統等方面的差異,各國第三部門的內涵和外延千差萬別。有些國家強調第三部門的免稅特征,有些則強調非營利、慈善的特征。但各國學者都用該理論打破了社會組織的傳統劃分方法,并力圖用這一理論反映日益復雜的社會關系。第三部門在某些領域具有市場組織和政府組織不具備的特性。這些特性集中表現為非營利性、自主性、專業性、低成本。非營利性是第三部門組織追求目的公益性決定的。自主性是指相對于政府的獨立性。第三部門名稱的來源就是人們相信它們不受政府支配,能夠獨立地籌措自己的獎金,獨立地確定自己的方向,獨立地實施自己的計劃,獨立地完成自己的使命。第三部門作為整體具有多樣性,但具體到每個非營利組織,它們卻是十分專業化的。它們在成立之初目標是定得十分明確的,如醫院是救死扶傷的組織;福利院是照顧無家可歸的兒童的組織;學校是提供受教育機會的組織等。第三部門不同于政府組織的特征還在于它的低成本,因為第三部門運作可以依靠志愿人員為其提供免費服務,還能夠得到私人捐款的贊助。此外,第三部門內也沒有科層式的行政體系。
為了凸現第三部門的這些特質,西方國家在法律上對第三部門的地位大都作了特殊規定,如“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sector)、“慈善組織”(charitable sector)、“志愿者組織”(voluntary sector)、“免稅組織”(tax-exempt sector)、“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sector)等。其中作為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國的經驗就很值得我們借鑒。在法國,承擔公共服務事業管理,為全社會提供服務的機構除了國家機關、地方領土單位以外,還有公務法人。[iv]公務法人具備幾個方面的特征:第一,它具有法人資格。它是一個法律主體。有自己全部、獨立的財產,實行獨立核算。第二,它是一個公法人。它從事國家規定的某項公共利益活動,并接受國家的監督和控制。它也因此享有某些特權,如公用征收權、其財產不能被扣押、強制執行權等。第三,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享有一定的自主權。[v]
顯然,高校就是第三部門和公務法人的典型代表。它不以營利為主要的運營目的,而且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務,從事的是政府和企業“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同時它又具備一定的行政職能,這些行政職能雖不如行政機關的職權廣泛、性質明確,但卻已足夠構成其獨特的法律地位。
(二) 從差異來看。在我國高校系統內部,眾多的高校雖有不同于政府與企業的共性,但也存在很多不同之處。一些高校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承擔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另一些高校則通過提供教育服務等方式,運用市場的規律來獲得生存的機會。這樣的差異會直接導致高校的組織形式、法律地位、法律性質的分化。對于不同類的高校,法學理論和立法實踐對其應進行有差別的調整。從國外的經驗來看,許多國家都對高校做了性質區分,并據此對不同高校給予不同待遇。如英美等國對公益大學與營利大學財政支持的力度差異便是一個例證。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是有利于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的。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不揣淺陋認為當前可對我國高校的法律地位作以下規定:
首先,應明確高校公務法人的地位。我國的大部分高校都是以公共利益為運行宗旨,擁有一定行政職權(如授予學位、頒發學歷證明、內部處罰權等)的組織。它的許多決定是強制性的,有確定力和執行力的。如高校有權決定是否頒發學位證、畢業證;有權在招生時決定錄取這名學生而不錄取那名學生;有權要求入學轉系或畢業分配必須交納一定的費用。為了保證高校的功能和職權得到很好的實現和執行,我們應借鑒國外經驗,盡快確立高校的公法地位。(當然,是否稱為公務法人還有待學術界進一步探討。)只有這樣,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對這類高校進行行政授權時才有法律的依據;利于這類高校明正言順得行使行政管理職權;同時也利于受到高校行政職權侵害的人尋求法律救濟。
其次,應根據高校追求經濟利益的活動在其所有行為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將高校劃分為營利性高校與非營利性高校。過去我國依據舉辦者的不同,將高校分為國家高校,地方高校和民辦高校。現在看來,這樣的劃分造成了三類高校發展的不均衡和有限的高教資源浪費。國家高校的招生數量逐年在擴大,而地方高校和民辦高校的招生額相對卻在逐年萎縮。國家高校的師資因擴招而出現短缺,地方高校和民辦高校的資源卻無法被充分利用。一些地方高校和民辦高校設立了許多極具特色的專業和學科,卻由于沒有國家財政撥款的扶持而面臨不能將其獨特之處延續下去的窘境。
因此,我們應放棄以往依舉辦者來劃分高校性質的方法。而代之以一種全局的觀念,在全國范圍內合理的配置教育資源。當前,衛生行政部門已經對醫院進行了營利性與非營利性的劃分。這樣的劃分將影響國家對不同性質醫院的財政扶持的力度和監管的方式。營利性的醫院由于以營利為主要目的,政府對它的財政扶持將減少。從法律性質而言,營利醫院多以平等的民事主體身份進行服務和盈利活動,其行為受民法調整。而非營利性醫院則以為大眾提供優質、低廉的醫療服務為目的,并承擔所在社區的基本醫療和免疫服務。今后,政府會集中力量對非營利醫院進行財政補貼以保證其服務質量。非營利醫院的行政性特征十分明顯。它們在社會醫療保障、強制免疫、公費醫療等方面作為行政主體出現,其行政職權由主管行政機關和有權機關授予并進行監督,它們的行政行為受行政法律規范的調整。
由于高校和醫院在現階段的體制改革中面臨的問題是相似的。今后國家可將高校分為營利性高校和非營利性高校。營利高校以獲取利潤為主要目的,并可根據現實需求自主調整學科設置,以期能從市場中獲得更多的回報。由于能通過盈利和社會效益促進自身的發展,這類高校的存在也能吸引各種利益群體投資教育。這可以緩解當前高校投資渠道單一、經費拮據的窘境。國家將在加強監控力度的同時減少對營利高校的扶持力度。非營利性高校(不管其以往是國家高校、地方院校)將是國家財政的主要扶持對象。對一些民辦高校,若其開辦的學科是國家高校中所缺乏的,或對國家發展有利的,國家也可對其進行財政補助,而不應過多考慮其民辦性質。劃分營利性與非營利性高校除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更合理地配置財政資源以外,還能對高校的師資和受教育者流向進行合理引導,加強高校之間教師和學生自由流動,充分利用各方資源優勢。更重要的是國家在進行教育行政職權委托和授權時,應將權力更多地授予非營利性高校。只有這樣,才能保證高等教育功能和價值的充分實現。
通過以上對高校性質的界定,今后高校的各類活動都能被原則性的分類并找到相應的法律規范予以調整。政府與各類高校之間的關系也將會更加明晰。然而,高校性質的確定只能從原則的高度解決高校體制改革的相關問題。對一些更具體的矛盾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分析。
二、 高校行政職權“無法可制”
從劉燕文案,我們看到高校在進行管理時作出的決定對學生影響是巨大的。不頒發畢業證、學位證,或被開除學籍、勒令退學,對學生的名譽及將來的就業和發展將產生極大的影響。高校的這些行為,對與它處于不平等地位的學生而言,是具有確定力、約束力和執行力的,因而是典型的行政行為。但是,由于高校的公法地位尚不明確(如第一部分所述),高校行使行政職權實際上很少受到行政法治原則的約束。這一狀況令人堪憂。其具體表現是:
從宏觀角度看,1995年7月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實行的是“兩級管理,以省級統籌為主”的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中央與省級教育管理部門都針對高校管理工作進行了大量立法。然而,由于缺少一種有效的立法協調機制,高校教育的法律法規相互沖突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也是造成目前高校管理政出多門,無所適從的尷尬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加之高校往往對自身法律地位認識不足,在訂立有關校級規章制度時,經常存在“違法制規”的現象。其直接結果便是實踐中存在著大量違反法律的校規校紀。嚴格地說,這種狀況與“無法可依”的狀態已相去不遠。
從微觀層面看,在高教管理活動中,高校擁有諸如內部處分權,收費權,招生權等行政職權。在行政法中,對一些可能對相對人權益造成嚴重影響的行政權的行使,往往課以嚴格的程序要求。如工商機關在對違法經營企業做出處罰決定之前,必須對該企業違法經營的狀況進行調查。此后,工商機關還應通知企業將受到什么處罰,并給予其辯解和陳述的機會。最后,處罰決定書還應直接送達被處罰人。之所以如此重視程序,一方面是為了促使行使權力一方謹慎地做出行政行為,另一方面也為相對人在受到侵害前主動抵制權力濫用提供制度保障。但由于上文所述原因,高校的行政職權卻長期疏于程序制約。北京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在對劉燕文的博士論文進行審查時,采用了實質審查,即對劉燕文論文的內容進行了審查。但根據有關法規規定,學位評定委員會只能對已通過答辯的論文進行程序性審查。而且北大在做出不授予劉燕文博士學位的決定后,既沒有告知劉燕文,也沒有聽取他的陳述和辯解;在做出決定之后,也未將決定向劉燕文實際送達。實際上這是對劉燕文辯解權和知情權的剝奪。正是這些程序上的重大瑕疵使北大不授予劉燕文博士學位的決定成為無效行為。在劉燕文一案中北大學位委員會所依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本身也存在重大缺陷。該條例并未明確在評定學位論文時,是否允許投棄權票,棄權票是作為反對票還是同意票看待等問題。這種程序規定的缺失從某種程度上默認和縱容了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中權力的濫用。這顯然背離了依法行政的原則。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認為迫切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高校在行使職權時無法可制的狀況加以改變。
第一,高校擁有的行政職權應有明確的授權。中央與地方應建立良性協調機制,使各級、各種行政法規作到層次分明,和諧一致。教育行政部門對各高校自己制定的校規校紀進行定期必要的監管,使其不至于違反法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奠定良好法律基礎。
第二,嚴格規范高校行使行政職權時的程序,尤其是對一些嚴重影響相對人權益的行為應制定相應程序規范。如事前的通知,給予辯解和陳述的機會,并送達正式的決定書。特別是做出開除、勒令退學、不頒發畢業證、不授予學位這類嚴重影響相對人權益的行為應建立聽證制度。只有這樣,才不會使教育行政管理成為行政程序的一片盲區。
教育行政職權的獲取和行使做到有法可依只是實現行政法治最基本的要求。法治行政還要求相對人在受到高校違法行政侵害時能得到法律切實有效的救助。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備的教育行政救濟制度。
三、 高校侵權“無門救濟”
篇7
倫理學論文1900字(一):融媒體時代“辮子新聞”真實性的倫理學考察探析論文
摘要:在互聯網興起之前,傳統媒體是主要的消息生產者與者。但進入融媒體時代后,信息源與新聞觀點開始成倍遞增,許多公共事件或新聞故事均呈現出“辮子新聞”的特征,由傳統媒體、自媒體和社會性媒體共同編織。三方共同對事件進行報道,一方面拓展了新聞事件的廠度與深度,形成了觀點與意見的疊加與共振效應,另一方面,過于龐雜的信息量,也會讓新聞事件陷入虛虛實實的敘事迷霧中。為此,如何讓“辮子新聞”的產生與傳播更具規范性,并嚴格遵循新聞真實性的倫理原則,已然成為融媒體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
關鍵詞:融媒體;真實性;“辮子新聞”;考察
一、“辮子新聞”的缺陷
今天的融媒體呈現出一種矛盾性:既大又小,既真又假。首先大規模的主流媒介公司繼續存在,而且只增不減。但不計其數的個人自媒體與社會陛媒體,又頻頻在新聞陣地上不斷發力,甚至將自己打造成了更為搶眼也更具存在感的信息傳播者。且相對于傳統媒介,這些自媒體與社會性媒體在對“辮子新聞”的參與與傳播上,由于不受時間、空間與體制的限制,更能及時有效地發揮傳播的巨大功能與潛力,以最快的速度對突發事件進行報道與傳播。
許多新聞發布者沒有經過專業素養的培養,對傳播內容的選取相對盲目、主觀,甚至是偏見。同時,有些自媒體人出于“制造話題,引發關注”的企圖,也很少會從價值角度去對報道的內容進行評估與取舍,因而存在著非常嚴重的來自真實性層面的缺陷。而且,這些內容空洞、觀點偏激的話題性新聞一經產生,就會以轉載、轉發等方式快速進行片面化傳播,極大地挑戰了傳統新聞媒體人所稟持的真實性與準確性的專業操守。
而且,越來越多的媒介公司與知名門戶網站,也正在向不聚合類平臺轉型,并將自身的聚焦點放在為用戶提供信息、交換和共享的場所上,由此催生了大量雜合著流言、事實、猜想的信息內容,嚴重影響了受眾的認知與判斷。
二、“辮子新聞”的反思
“辮子新聞”雖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與缺陷,但依然沒有改變其作為新聞的本質,也必須要遵從最基本的行業準則。不實的內容和偏頗的觀念,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公眾的認知與行為。
畢竟人們都是通過所有個人接觸范圍內的資訊,去了解這個世界和社會正在發生著的時化與未來趨勢,從而為自己的即將要做的決定選擇正確的方法與路徑。如果信息失真,不能客觀反映事物的本源與真象,就會讓人們的思想與行為發生偏差和錯誤。
三、“辮子新聞”的規范化路徑
(一)政府法制層面的治理
由于受質疑的“辮子新聞”越來越多,負面影響也在不斷擴大,我國不得不針對互聯網的新聞傳播開展了大規模的治理行為,嚴懲了為謀私利、枉顧正義的信息傳播者,并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知名的法規,但鑒于融媒體時代的良莠不齊的特殊屬性,既不能一概而論地予以否定,但也仍然需要跟進“辮子新聞”傳播的現實問題,繼續完善和加強法律化的規范治理。
(二)主流媒體的論證與引導
雖然自媒體的風頭正盛,但傳統媒體在民眾中的公信力與影響力還是毋庸置疑的,只要能對一個事件或現象剝繭抽絲地進行客觀深入的報道,并充分發揮出專業記者對專業媒體人對于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客觀、公正的還原能力,就此形成兩個--觀點與境界不同,但又相互論證、競爭的輿論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廣大的人民群眾既是旁觀者,又是參與者,同時還是評判者。相信這種互動越深入,越能引導民眾對新聞真實性倫理的認知與接受。
(三)公民素養的培育與提升
著名的傳播學者克羅斯曾經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認為謠言的產生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事件的重要性、模棱兩可的程度與公眾判斷能力的對比,直觀地反映出了批判能力在甄別真假信息時的關鍵作用。
而且相較于傳統媒體時代,確保新聞真實性的行業倫理只是對專職業人員提出的要求。但在融媒體時代,這個倫理法則卻覆蓋了社會輿論場中的每一個人,傳播權力不再只屬于職業媒體人,普通老百姓也同樣成為了內容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因此培育和提升他們對謠言和真假的判斷力,也應該納入倫理規范的完善路徑中,必須讓人們明確地意識到,自己對的信息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和社會義務。
四、結語
“辮子新聞”雖然存在著很多倫理層的缺陷與問題,但它作為融媒體環境下的一種新聞形態,只要在政府、主流媒體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良好的競爭生態與法治環境,反而有助于增加新聞的多元性與人性化的一面,也更有利于促進融媒體的長遠發展與繁榮。
倫理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醫教協同背景下高校醫學倫理學教學改革分析論文
【摘要】醫教協同背景下,實施醫學倫理學教學改革,主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其目的是對學生醫德有效提高,以各種不同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促進醫學倫理學教育改革的穩定順利發展。
【關鍵詞】醫教協同;醫學倫理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8..01
醫學倫理學主要對問題和現象進行研究,重視關心和尊重病患尊嚴、價值、利益等,對學生的職業道德和素養的培養和提高有重要作用。因此,醫教協同背景下,高校醫學倫理學實施教學改革要有新思路和新思想。
1進行課程定位提高,實施課程設置優化
現在的很多醫學院校都設置醫學倫理學,并設置成專業必修課,可是與醫學專業的必修課比較,地位比較弱。進行課程設置優化能幫助提高醫學倫理學課程定位。一些學校只是在低年級設置醫學倫理學課程,學生也只是把它作為結業考試拿學分的課程。醫學倫理學和臨床醫療實踐關系密切,醫學倫理意識與臨床思維互相促進和影響[1]。醫學院的低年級學生接觸臨床的機會很少,進而不能做到醫學倫理學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不能對這門課程的作用和意義進行深刻體會,也不能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素養。而歐美有些國家的醫學院會在各年級開設醫學倫理學課,有不同開設方式。課程時間安排也分多個時期,比如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各種教學時期,也有的學校設置在臨床實習時期。
2進行課程教學內容和目的分時期設置
2.1基礎醫學教學階段的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
基礎醫學教學時期是這門課程教學的第一個時期,其教學對象是低年級學生。主要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初步了解倫理學與醫學倫理學基論知識,打好理論基礎,使學生明確醫德不是簡單的道德說教。這個時期的教學內容通常會有傳統醫德、醫德理論、醫療人際關系、生命倫理等內容,其重點是醫療人際關系和生命倫理。如今醫患關系是社會熱點話題,要對醫療人際關系的性質、方式進行理解,給醫療實踐的醫患矛盾、和諧醫患關系打好基礎。
2.2臨床醫學教學時期的教學目的和內容
臨床醫學教學時期是第二個時期,教學對象是高年級學生。其主要教學內容有臨床常規診治、臨床特殊科室和特殊疾病診治、醫學科研、醫學決策等倫理,他們具有很多理論知識點,可是因為和醫學科研及診療等實踐有密切關系。所以,高年級學生了解了醫學科研和臨床工作,接著實施教授,有些教學可以在醫院門診或病房實施,會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個時期的教學讓學生利用醫學倫理學理論及原則進行醫學研究基臨床醫療實踐活動中倫理難題有效解決,明確進行醫德規范遵守的重要意義。
3不同教學時期應用的教學方法不同
3.1基礎醫學教學時期應用的教學方法
基礎醫學教學時期,教學內容只是倫理學、醫學倫理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倫理原則。這些內容具有很大理論性,要有選擇性講解知識點,可以應用問題式的教學方法[2]。老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設計問題,在課前或者課堂中讓學生對這些問題思考和解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師結合課程內容實施講解,同時給出問題解答的方法和理論根據,使學生對不同解決方法進行比較和區別,進而深入理解并掌握相應知識。另外也可以應用案例教學法,并注意選擇案例及實際實施過程。應用的案例有教學和時事案例兩種形式。教學案例比較簡單,主要闡述和講解知識點,使學生和案例結合理解理論含義,教學案例選擇時,要重視例子的有針對性。而時事案例比較復雜,時事案例的選擇要關注其典型性和時效性,比如,進行基因倫理講解時,會選擇“基因編輯嬰兒”作為案例,進行患者知情權知識點講解。
3.2臨床醫學教學時期應用的教學方法
臨床醫學教學時期主要使學生對醫學研究基臨床醫療實踐中的倫理難題進行分析和解決。所以,教學方法要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可以應用情景教學法,要根據場合不同應用不同實例,使學生融入情景,以當事人的心理進行分析、解決問題。這個時期的教學比較重視實踐,可是要注意實踐和理論相結合,需要老師進行指導和引導,幫助學生尋找問題重點,并總結選擇依據及利弊,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篇8
本文以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國際化專業為例,解析針對引入德國雙元制職教模式“水土不服”的問題,做出適應中國本土化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一 中國、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特征對比
(一)中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概述
我國的職業教育基本由職業院校承擔,企業參與度非常有限。受師資、實訓場所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實施過程中理論過多,而實踐性不強。職教教師無法設計企業真實的學習情境,而是依賴教材、錄像、網絡等,導致他們的知識無法跟上經濟發展的步伐。
為了提升教學質量,部分職業院校已嘗試根據教學與工作實踐設計職業教育體系。然而,在實踐教學的環節還不能實現如同德國雙元制的企業培訓,或是企業與職業院校的合作教學。
(二)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概述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完善的法律保障。1969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法》(簡稱BBiG)明確定義了“雙元制職業教育”,即必須在企業和職業學校兩個地點交替進行,企業和職業學校共同參與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生70%的時間在企業實踐操作,30%的時間在學校進理論學習。企業和學校相互合作,實踐與理論培訓交叉進行。
德國職業教育的教學大綱是全國統一的,各類職業教育與培訓在結業時均設有統一的考試,采用相同的標準,文憑在全國范圍內都有效。企業負責實踐培訓,而且職業院校也會在學習情境中建立相應的實踐關聯。教師通過參加學校和企業的進修培訓,更新知識。相比之下,在德國,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參與度更高,職業教育教師的準入標準更高,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接受企業的技術培訓和文化熏陶,校企雙方已實現合作雙贏。
二 開發適合中國“本土化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
2011年初,原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Rheinland-Pfalz)教師進修學院院長、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赫爾穆特·貝克教授受聘為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經貿管理專業特聘教授,引入了德國QMVC教學質量評價體系(Quality Manage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在物流專業組織小范圍的教師研討,對教師的教學方法進行指導,大家就教學方法和教學質量的改善進行了討論和分析,制定促進教學質量持續提高的方案,在實際教學中進行實踐。
通過對比教學計劃,物流管理專業以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方案為基礎,結合我國職業教育現狀,構建了物流管理專業“本土化雙元制”人才培養方案。
(一)德國雙元制模式
德國路德維希港第一經濟學校物流管理專業采用理論實踐交替的方式進行,學生每周一天半在職業學校進行理論學習,三天半在簽約企業進行實踐。在第三學期結束時參加職業教育中期考試(Zwischenpruefung),第六學期結束時參加由行會組織的結業考試(Abschlusspruefung),考試合格即可取得由州文教部頒發畢業證書和手工業行會(IHK)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
(二)我國傳統職業教育授課模式
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傳統物流管理專業”完全采用授課式教學模式,學生按照科目按部就班上課、考試,最后一個學期學生需要自行找一個校外企業進行實習,完成全部學業即可獲得畢業證書。此種模式的問題在于,學習理論和實踐的時間間隔得過長,使學生在校期間無法理解“為什么要學習某一個科目”,而在企業實踐時也已忘記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需要更長的時間適應學習企業實際的工作步驟。
(三)“本土雙元制”授課模式
2013年,按照教育部和天津市教委《開展職業教育部分專業教學標準開發試點工作》的要求,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引入德國路德維希港第一經濟學校物流管理專業全套原版教材、試題和教學計劃,進行教學資源的本土化引入、調整、推廣。赫爾穆特·貝克教授全程指導了中德學院物流專業的教學改革項目,并組織專業教師分別赴德國路德維希港第一經濟型、曼海姆雙元制大學、戴姆勒職業學校進行實地專業研修。
教學改革后,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化試點物流管理專業”采用分階段模塊化授課方式。第一學年,安排如軍訓、思政、大學語文等教學大綱里無法刪改的內容,完成基礎課。第二學年,以模塊化授課方式,在校內進行職業能力課程和職業技能實訓課程的講授,穿插一次為期六周的企業實踐,使學生首次實地感受自己未來工作崗位,找準個人定位。完成第二學年全部課程和實踐可參加中期考試(Zwischenpruefung)。第三學年依然以模塊化授課方式,在校內進行職業能力課程和職業技能實訓課程的講授,穿插兩次為期六周的企業實踐。完成全部課程和實踐方可參加結業考試(Abschluss-pruefung),獲得學校頒發的畢業證書和海外德商會頒發的AHK職業資格證書。
三 中國“本土化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優勢
(一)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對接國際人才培養標準
引入德國物流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原版德國物流專業教材和課程標準,所有授課教師都接受德國職業教育教學法、物流專業教學課程的培訓,使物流專業人才培養標準與國際接軌,頂層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模塊、授課方式、實訓內容和測評標準等完全與德國標準相吻合,進而推動了教育教學試點工作。
德國各州文教部都十分注重OES質量控制體系(Objectiv Eigenstaediges System)、巴伐利亞州(Freistaat Bayern)推行的Q2E體系(Quality by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等。雖然各州推行的學校質量保障體系名稱不盡相同,但其宗旨都是希望通過建立和統一質量評估體系標準,保障職業教育領域的教學質量。
赫爾穆特·貝克教授借鑒德國萊茵蘭普法州、巴登符騰堡州及巴伐利亞州的經驗,為物流管理專業引進德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體系QMVC(Quality Management of Vocational College),根據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學校發展與質量保證研究所(Institut fuer Schulentwicklung und Qualitaetssicherung)的評估指導意見與評估方法,結合中國職業教育特點,研究開發本土化的評價標準,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并予以推廣和應用。
(三)引進國際化師資培養模式,打造國際視野師資隊伍
在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學改革項目中,為了使教師切身實地地感受德國職業教育的理念和的文化精神,中德學院組織教師赴德國進行為期三周的教學法、專業技能進修,通過企業真實案例,行動導向、小組教學,項目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和課程開發理念等方面的培訓,開拓了師資隊伍的國際視野,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此外,引進美國GLM國際物流師資格認證,在教師培訓中嵌入國際通用職業資格證書。
(四)搭建高端校企合作平臺,強化服務區域經濟能力
為了加強與企業之間的互動,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德國商會及數十家京津地區德資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包括德國運輸物流企業DHL、德國裝備制造物流企業戴姆勒奔馳和西門子公司、德國大型連鎖經營企業麥德龍等。加強高職院校與企業在技能人才培養中的聯動效應,探索并形成“雙元制”理論在中國本土化后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成功實踐經驗。吸引國內知名企業參與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引入企業資源和管理模式、營造企業文化氛圍。吸引用友新道投入600萬共建“天津中德——用友新道創新學院”。指導在校學生開設創業超市,為學生開辟了良好的就業途徑,提升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良好的校企合作為學校擴大了企業技術培訓的規模,強化了服務區域經濟能力,進而創造了可觀的“隱性”價值。
四 結語
構建中國特色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一方面,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掌握學生特點,能夠為學生提供更適合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學生真正實現了從學校到企業的“零過度”,學習期間參加實訓、在崗培訓、輪崗實習、畢業設計等,了解崗位需求和企業文化,適應力強。
無論如何,我們應注意,每一個職業教育的專業都要切合實際,以需求為導向。中國特色雙元制職業教育的本身也要考慮到學生、企業、社會的需求。學校必須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的需求辦學、嚴格按照市場規律辦學,才能與企業更好地合作,加強企業投身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實現真正的合作共贏。
參考文獻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1]Becker,Helmut;Gr?ber,Lisa;Teuffer,Michael,Entwicklung
und erprobung von kompetenzorientierten Lernsituationen
sowie deren Implementierung in der Fortbildung - ein
Beispiel aus dem kaufm?nnischen Bereich[J].Wirtschaft und
Erziehung,2011(6).
[2]Ausbilden: Eine Investition fur Betriebe[J].die sich auszahlt
Pressemitteilung, 2009(12).
[3]德國雙元制大學的辦學特點和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啟示
篇9
論文摘要:對青年弱勢群體進行職業教育,是增加人力資本的需要,是促進年輕人社會化的需要,是教育公平的體現,是全納教育理念的實踐。在德國職業教育領域,青年弱勢群體的所指相當廣泛,對青年弱勢群體職業教育的促進措施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本文通過與英國和美國的比較,凸顯了德國青年弱勢群體職業教育的特征,對我國弱勢群體職業教育能起到借鑒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德國;青年弱勢群體;職業教育
自從人類社會開始工業化以來,就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和全球通訊開始普及,社會朝著服務型社會轉型的今天,青年弱勢群體的問題更加突出。對于弱勢群體進行職業教育,是對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是促進弱勢群體有效社會化的重要舉措,體現了教育公平和全納教育理念。我國正處于社會快速發展的時期,在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如何對弱勢群體進行職業教育,是一個重大的課題。它關系到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和教育的公平。國外弱勢群體職業教育的經驗,能為我們提供有效借鑒。英國、美國和德國對于青年弱勢群體的職業教育都有著獨特的經驗。其中,德國青年弱勢群體職業教育以其較大的規模,完善的體系和科學的理念,為我們提供了全方位的參考價值。
一、青年弱勢群體的含義
弱勢群體,德語的表述為“Benachteiligte”(意思為處于不利境地的人群)。它是一個界限模糊的概念,“不僅弱勢的內涵難以把握,造成弱勢的起因也難以確定”。“因此,我們界定弱勢群體,通常的依據是弱勢群體所處的困境。”
德國職業教育領域中的青年弱勢群體,指的是那些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無法獲得培訓機會或者工作機會的年輕人(年齡在27歲以下)。這些年輕人所處的不利境地各有不同:有因輟學而未能完成學業者;完成了學業但是未能獲得職業培訓位置的應屆畢業生和往屆畢業生;獲得職業培訓位置然而中斷培訓者;完成了職業培訓而找不到工作的失業者。如何幫助這些年輕人補足職業資質,增強他們的競爭能力?如何使得他們融入職業進而融入社會?概括地說,如何幫助“問題年輕人”或者說如何解決“年輕人的問題”,構成了德國青年弱勢群體職業教育的主要內容。
在英國職業教育體系中,弱勢群體的含義是,尋找工作者,如失業者或潛在就業者。針對弱勢群體的職業教育救助措施,體現在職業教育服務體系中。職業服務主要是指由國家、團體或個人向尋找工作者,如失業者或潛在就業者提供職業信息、進行職業指導的活動以及向雇主提供用工信息、遴選合適雇員等的活動。 相比較而言,德國職業教育弱勢群體的所指要寬泛得多。因此,在德國職業教育體系中,弱勢群體所占的比例較高。
二、促進弱勢群體職業教育的背景
(一)現實背景 在美國,一方面是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是美國社會貧富分化的日趨嚴重。弱勢青年群體的產生成為經濟發展和貧富不均的必然后果。對這部分弱勢青年群體進行職業教育,成為擺在美國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此,美國聯邦政府根據1964年《經濟機會法》(Economy Opportunity Act),創立了以“職業團”(Job Corps)為形式的青年教育救助計劃。“其目的是通過教育救助,為16-24歲的美國弱勢青年提供基礎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和生活技能輔導;并通過提供住宿等綜合性的服務,改變他們的生活環境,幫助他們成為責任心更強、就業能力更高、社會貢獻更大的公民。自1964 年成立以來,職業團已經幫助兩百萬美國社會底層青年擺脫貧困,融入主流社會,成為美國弱勢青年獲得教育救助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戰之后的二十年中,德國勞動力的緊缺和經濟的復蘇大大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然而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由于社會人口的變化,經濟發展不穩定和現代化進程,造成了部分青年就業困難。為使這些青年由學校順利過渡到工作,德國政府從1980年開始首次推行促進此項目。從此,促進體系成為和雙元制職業教育以及全日制學校職業教育并列的第三個職業教育體系。它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幫助那些有特殊促進需求的殘疾年輕人來獲得培訓機會。它還致力于在市場供需遠離平衡狀態的時候,幫助那些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無法在培訓市場上獲得培訓機會的年輕人。這種情況在德國東部新聯邦州尤為突出.
(二)理論背景
1.人力資本理論。“根據人力資本理論,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人力資本的作用大于物質資本的作用,而教育和培訓則是提高人力資本最有力的手段。”弱勢群體作為經濟生活中不可放棄的一部分勞動力,理所當然地成為人力資本投資的對象。對弱勢群體進行教育救助,能夠提高一個國家的人力資本存量,促進經濟的發展。
2.社會化理論。哈貝馬斯曾經提出“教育是社會化的別名”的觀點。因此,弱勢青年作為現有教育體系的失敗者,也是社會化程度嚴重不足的群體。“弱勢青年的社會化程度嚴重不足,容易成為社會的邊緣群體。為了改變他們的社會化進程,使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需要政府為他們提供一個全新的成長環境。”也就是說,政府應當為弱勢群體提供一個全新的教育環境,來促成其提高社會化程度。 "
3.教育公平理論。教育資源應當對所有的人開放。任何人不能因為其家庭出身、經濟條件、種族、性別和學業成就而受到歧視。為所有人提供教育和培訓機會,應當是政府制定教育及職業教育政策的主要目標。而弱勢群體所享有的教育資源以及有效利用教育資源的程度都不足。因此,為弱勢群體增加教育選擇,提供第二次教育的機會,是教育公平理論所要求的。
4.全納教育思潮的推動。1994年6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和西班牙政府在西班牙薩拉曼卡市聯合召開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會:入學和質量”,正式提出了全納教育的概念。1999年召開的第二屆世界技術與職業教育大會指出,職業技術教育要面向各類人群,特別是那些邊緣群體,比如“失業者、輟學者、失學青年、邊遠地區處于不利地位者、農村居民、城市中的絕望者、處于惡劣勞動和生活環境的居民、殘疾人、難民和移民等”。在全納教育思潮的推動下,對于弱勢群體的關懷成為政府工作關注的重點。
三、促進弱勢群體職業教育的成效
“英國職業服務體系的建立,提高了青少年的職業素質。職業咨詢機構提出的建議對青少年選擇職業,培訓技能都有重要幫助。另外,這些機構也在改變民眾保護未成年人權益的認識”。因此,可以說,從實踐效果來看,英國弱勢群體職業教育是成功的。但是從觀念層面來說,對弱勢群體的教育救助并未獲得社會共識。“這主要是由于英國當時主流經濟理論劍橋經濟學派的自由主義經濟學并不注重職業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英國職業服務體系的發展。”
美國職業團的救助效果是顯著的。職業團的救助效果首先表現在提高參與者的收入水平上。職業團的教育效果還體現在增加了弱勢青年的教育收獲。弱勢青年參加職業團,使他們獲得了第二次受教育的機會,增加了他們的人力資本存量。職業團對弱勢青年獲得社會權利的影響,職業團的救助效果不僅體現在經濟地位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上,而且還表現在社會權利的獲得方面有了較大提高。
在德國,弱勢群體職業教育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在職業教育促進體系中受益的人為數眾多。它的促進措施涵蓋的面很廣,包括預防初中輟學,預備雙元制職業教育,雙元制職業教育救助,職業補習教育等。通過各個環節的促進,大大提高了弱勢群體所受職業教育的質量。在德國社會中,對于弱勢群體實施教育救助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并且形成了完善的法律基礎。對于弱勢群體的職業教育,成為雙元制職業教育之外的最為重要的職業教育領域。因此,下文集中分析德國弱勢群體職業教育的特點。
四、德國弱勢群體主要促進措施
在德國,自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延續至今的對弱勢群體的職業教育促進措施,發展成了一個相互銜接、相互關聯的有機系統。
(一)管理機構的專業化和法律體系的完善
弱勢群體職業教育的促進有著完整的管理機構體系。它的執行機構包括歐洲社會基金組織;歐洲結構基金的跨國界合作組織;歐洲行動綱領組織;德國聯邦政府以及德國聯邦州政府。而對于上述執行機構的職責,德國法律中有著明確的說明和規定。各個執行機構之間是否能夠協調一致進行有效合作,是否能為學習者提供切實的輔導和幫助,是促成學習者成功的關鍵因素。各個促進領域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因此,必須具備系統的視角,來處理具體領域的問題。也就是說,各個執行機構在對弱勢群體職業教育領域,應當實行專業化。
另外,弱勢群體職業教育的促進有著完善的法律體系。德國社會法Ⅱ致力于幫助年輕人盡快得到培訓或者工作;德國社會法Ⅲ致力于緩解年輕人失業狀況,它規定了所有的工作促進措施和預期成果以及聯邦勞動局的相關職責;社會法Ⅷ致力于提供社會教育學方面的指導。
(二)弱勢群體職業教育的實踐領域
弱勢群體職業教育促進的實踐領域包括:預防措施;準備職業教育;職業教育促進和補習職業教育等。
1.預防措施。預防措施屬于源頭領域,它的成敗得失,對后續的實踐領域影響重大。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預防輟學;二是預防無法獲得培訓機會。
輟學的原因是多樣的,但是主要的原因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在學校的負面經歷不僅帶來學業挫折感,還伴隨有人生的失敗感。輟學就成了他們逃避失敗的消極選擇。因此,預防輟學的有效措施是及早診斷,及時發現學生的輟學傾向,并且對之進行個別化的心理輔導。
學生無法獲得培訓機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在學校習得的知識和工作世界要求不符合;二是學生對于職業了解甚少,從而無法作出正確選擇。這就要求預防措施的重點放在對學生加強職業導向的學習和職業輔導上。 "
這兩方面的工作,對學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無論是師資還是學校管理,都必須得到專門化的培訓和指導。這樣才能使預防措施得到真正落實,這也是政府在監督促進措施的實施時一再強調的。
2.準備職業教育。在德國,Sekundaer I畢業生(相當于我國的初中畢業生)越來越難以獲得雙元制培訓機會。2007年,只有43%的Sekundaer I的畢業生獲得雙元制培訓機會。接近40%的學生進入雙元制教育位置的等待行列。17%的學生決定避難就易,選擇學校職業教育。
為了提高雙元制培訓的參與率,提高學生參加雙元制培訓的成熟度,從2003年1月1號起,德國《職業教育法》中增添了準備職業教育的內容。準備職業教育的對象是學習有障礙或者社會交往能力有待加強的弱勢青年群體;準備職業教育的目標是通過傳授基礎性的職業行動能力,幫助他們獲得參加職業教育的資格;準備職業教育的內容包括學習專業理論、進行專業實踐、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和補足主要學校文憑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在聯邦勞動局的資助下,由社會教育工作者對年輕人進行個性化的輔導,幫助其提高社會交往能力。社會教育工作者是相當專業化的:必須擁有大學文憑或者擁有相應資格證書,并且在準備職業教育領域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社會教育工作者不得由企業內人士兼任。
對于在學校成績較差的學生而言,準備職業教育提供了另外一個機會。學校成績較差的學生的普遍特點是抽象思維弱,形象思維強,而準備職業教育為他們提供了一種和學校教育截然不同的學習途徑。即通過情景化的環境,通過參與企業工作過程,來習得職業技能。學習形式是多樣的,比如:引導探究學習法;項目學習法;訂單學習法;資料的查詢和展示;學習島、學習角落的設置和媒體的使用等。嶄新的企業學習環境使他們獲得嶄新的學習體驗。另外,準備職業教育為他們提供了解企業的機會,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融入企業文化的能力,從而順利實現從學校到職場的過渡。
為實現靈活性,提高受培者的成就感,按照《職業教育法》第69條第1款的規定,準備職業教育以學習單元的方式進行。制定學習單元的依據是教育職業的基本資質模塊,學習單元明確規定了學習的內容和時間。
目前,準備職業教育主要是集中在Sekundaer I畢業之后進行。有專家建議,為了縮短進入雙元制培訓的等待時間,準備職業教育在學校教育階段即可進行。勞耐爾教授建議,準備職業教育可以跨階段在兩年內完成。第一年在學校畢業班中進行,第二年在學校外進行。這樣,學生在畢業后,進入雙元制的等待時間從三年可縮短為一年。
3.職業教育促進。職業教育促進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幫助弱勢青年獲得培訓位置;二是對已經獲得培訓位置的弱勢青年,幫助其完成培訓。
出于多種因素,弱勢青年完成職業培訓的地點通常是在企業外,較為典型的培訓地點是生產學校。因此,職業教育促進的場所通常集中在生產學校。成立生產學校的最初動力來源于丹麥的成功經驗。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生產學校在德國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生產學校在學校和工作世界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橋梁。目前在整個德國大約有30至40所生產學校。這些生產性學校無論是從名稱上還是從運行方式上,都呈現很大的多樣性。卡塞爾、漢堡和漢諾威的生產學校最為有名。從2006至2013年,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計劃成立6所生產性學校。
與傳統的學校相比,生產學校不是以“結業”(Abschluss)為目的,而是以“連接”(Anschluss)為目的。所謂的“連接”,指的是和職業的連接以及和社會的連接。生產學校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經歷,從而使得厭學者和輟學者擁有穩定和積極的情緒。它幫助學生進行職業定向,進行人生設計,以此來幫助這些學生融入職業以及融入社會。
首先,生產性學校對于學生進行一個能力診斷,判斷其強項所在,以發揮強項的教學策略來打破失敗的惡性循環。其次,在生產性學校,其教學價值取向是整體性的。教學目標不僅在于傳授專業能力,也致力于穩定其良好的社會舉止,培養公民行使民主權利的能力。再次,教學完全是實踐導向型的,理論也是從實踐中導出和習得。
4.補習職業教育。盡管政府、學校和企業作出了種種努力,然而,仍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未能成功完成職業教育。在2007年,20-25歲的年輕人中,這一比例達到15%,其中外國人占36%。失敗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學校和學習的挫折經歷埋下失敗的種子;結業考試成績很差或者未能獲得畢業,導致了未能獲得雙元制培訓機會,而本人又拒絕企業外培訓;錯誤的職業的選擇;職業要求和個人能力以及支持措施之間存在剪刀差;到了需要掙錢養家的尷尬年齡,而且繼續教育的前景不明朗,障礙太多;過早的懷孕和生育;長時間生病或者被囚禁;在學校畢業后打工延誤了雙元制培訓等等。即使是由于上述原因,前面所有環節的促進措施都失敗了,還有這最后一個補救的環節。
補習職業教育的重點是幫助年輕人獲得職業教育結業證書。實踐導向的模塊化的職業教育救助為年輕人提供了第二次機會。補習職業教育如何與繼續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五、德國弱勢群體職業教育的特點
(一)零障礙的促進準入
從弱勢青年的定義中,就可以看出,德國對于弱勢青年的定義是相當寬泛的。只要在職業教育過程中碰到任何困難,都可以到弱勢群體促進措施中尋求幫助。相比之下,英國職業教育服務體系僅僅針對尋找工作者。而美國職業團救助的對象范圍有著極其嚴格的規定。
(二)完善的促進體系
德國弱勢群體職業教育體系有著完善、詳盡的法律規定,針對不同職業教育階段有著具體的促進措施。各種促進措施已經成為企業和職業學校教育以外的第三條道路。
(三)科學的教育理念
主要體現在促進措施的內容以獲得學習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為目標,不局限于對專業能力的促進。對于青年弱勢群體來說,學習能力的缺乏是其致命因素。因此,授人于魚,不如授人于漁。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也屬于促進措施的重點內容。
(四)實踐導向的教學方法
弱勢群體往往是理論學習的失敗者,這意味著應當轉換學習方法,尋求其它的可能,比如加強實踐導向的學習方法。生產學校模式就是這樣一種嘗試。
(五)模塊化的考核機制
篇10
一、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面臨的 制度困境
長期以來,我國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教育實行 醫學本科教育,授予醫學學士學位;1978年我國開 始招收醫學研究生,授予醫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1988年,試辦七年制醫學教育;1998年,試行臨床醫 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授予臨床醫學碩士和博士 專業學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準北京大學、清華大 學等高校試辦八年制醫學教育。實施臨床醫學專業 學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國醫學教育的一項重大改革, 旨在培養適應臨床工作需要的應用型人才。但是,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我國現行的執業醫 師制度、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之間卻一直存在 著矛盾,導致其發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和現行 《執業醫師法》存在沖突,醫學研究生進行臨床能力 訓練面臨違法行醫風險。1999年5月我國正式實施 《執業醫師法》,規定“未經醫師注冊取得執業證書, 不得從事醫師執業活動”。醫學生在獲得醫學學士學 位后,必須在臨床工作一年才能夠參加國家統一舉 行的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獲執業醫師資格后才有臨 床處方權。所有醫學本科生或尚未取得執業醫師資 格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由于沒有處方權,不 可獨立處置病人和進行手術,無法獨立擔任住院醫 師工作,導致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能力 訓練與培養在醫院很難進行。
另一方面,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 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之間存在矛盾。住院醫師規范化 培訓是醫學教育的一個特有階段,是指醫學專業畢 業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經認定的培訓醫院接受以 提高臨床技能為主的系統、規范的培訓的階段。住院 醫師規范化培訓是醫學生成長為合格臨床醫師的必 由之路,對保證臨床醫師專業水準和醫療服務質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讀 期間會有一年以上的時間在醫院參加臨床實踐訓 練,其訓練目的、方式等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國醫學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 訓由不同的部門主管,缺乏統一協調,導致臨床醫學 研究生臨床實踐訓練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標準不 統一,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接受的臨床技能培 訓得不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部門的認可,研究生 畢業后仍然需要按照衛生行業要求重新參加住院醫 師規范化培訓,造成教育與醫療資源的浪費,同時也 導致醫學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將臨床醫學專業學 位研究生培養等同于醫學科學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做 法,偏離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設立的初衷。
二、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 新模式,即由過去的“5年住院醫師”改為“3+X”培訓 模式。第一階段“3”也就是醫學生畢業后進入醫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訓;第二階段“X”就是專 科培訓,最后達到專科醫師準入的水平,這個“X”時 間長短隨各臨床專科對專業知識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開展統一模式、統一準入、 統一考核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并將住院醫師規 范化培訓合格證書作為全市各級醫療機構臨床崗位 聘任和臨床專業技術職務晉升的必備條件之一,全 市各級醫療機構從當年開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經住院 醫師規范化培訓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從事臨床工作。 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全行業覆蓋的歷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啟動了教育部批準實施的 23項教育體制綜合改革項目之一的“臨床醫學碩士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改革重點是將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 化培訓緊密結合。
1. 模式創新,構建了以臨床實踐能力為核心的 “5+3”人才培養模式為適應我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上 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 培訓結合的改革試驗提出了以臨床實踐能力培養為 核心的臨床醫學“5+3”人才培養模式,即5年臨床 醫學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從而在 國內首次構建了將醫學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 續教育有機銜接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
在以“5+3”模式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 系中,醫學生完成5年的醫學院校教育后,一部分畢 業生選擇考研攻讀醫學科學學位,但絕大部分將進 入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進行為期3年的培訓, 考核通過后,取得普通專科執業資格,稱為專科醫 生,其中一部分醫師直接進入社區或者二級醫院工 作。此外,還有一部分醫師希望在大醫院做“分工更 細”的專科醫生,比如神經內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束后,進入亞專科規范化培 訓基地繼續學習,這被稱為“5+3+X”。
2. 觀念創新,界定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 究生的“雙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對象是以“行業人” 身份接受培訓,與培訓醫院簽訂培訓及勞動合同,勞 動關系委托市衛生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管理,培訓結 束后合同自然終止,培訓對象自主擇業;培訓期間計 算工齡,按培訓醫院同類人員標準發放基本工資和 績效工資,其水平高于當年高校畢業生的平均入職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訓期間依法參加并享有養 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公積金等社會保障。
在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綜合改 革試點中,對于那些參加全國統考被高校錄取的臨 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在被招錄 為“住院醫師”的同時,以定向身份獲得研究生學籍, 即獲得了“住院醫師”和“研究生”的雙重身份。
這種雙重身份突破了醫學本科畢業生只能在就 業(住院醫師)和在讀(研究生)之間“非此即彼”的傳 統觀念,為本項目在試點過程中的培養機制和管理 體制創新奠定了理論基礎,從而實現了臨床醫學 “5+3”人才培養模式全過程“三個結合”的有效銜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醫師招錄相結合、研究生培 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專業學位授 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制度相結合。
3.機制創新,實現了全過程“三個結合”的有效銜接醫學教育不僅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 是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醫學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規律,又要遵循醫學人才成長的特 有規律。從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經驗來看,臨床醫師作 為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要求很高的專業人才,其 培養必須經歷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三個 階段。其中,院校教育側重于理論知識學習、輔以臨 床實踐;畢業后教育側重于實踐技能培訓,并通過住 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等制度加以落實。
因此,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在招生招錄、培養培訓、學位授 予與醫師準入等方面實施有效銜接,切實提高醫學 生的臨床專業素質和臨床技能,成為推動臨床醫學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醫師招錄相結合。在制訂 研究生招生計劃時,按照“需求導向”原則,根據上海 市每年參加住院醫師培訓人數,合理確定臨床醫學 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分專業招生計劃數。 2010年,上海市根據臨床崗位需求和培訓醫院能 力,采取醫學畢業生自行申請、培訓醫院擇優錄用的 招錄方法,實際招錄住院醫師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碩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確定在2010~ 2012年之間每年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 師)分專業招生計劃數為500名;并且計劃2013年 擴大該項目招生計劃數,逐步減少包括本科、碩士和 博士層次非本項目的住院醫師培訓招錄計劃。在招 生錄取過程中,各高校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醫院 結合住院醫師招錄,共同組織研究生入學復試。推免 生直接進入復試;對參加全國統考者,根據考生初試 成績和個人材料確定差額復試名單。復試主要考察 專業綜合知識與技能、專業英語、綜合素質(醫德醫 風、心理素質、思維表達)等。
(2) 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 結合。在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等方面,本 項目培養方案充分體現了住院醫師不脫離臨床規范 化培訓的特征。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由政治、英語、 專業基礎和專業理論等課程組成,所有課程均以上 海市統一組織的網絡課程學習為主。其中,專業基礎 課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公共科目完全一致;專 業理論課由上海市統一組織各培訓醫院根據住院醫 師規范化培訓標準細則要求,學習有關的專業理論 知識,掌握本學科基本理論,了解相關學科的基礎知 識。在臨床技能訓練方面,傳統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 研究生教育沒有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結合, 對于臨床能力沒有強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時 間完成課程學習(脫離臨床培訓6個月以上),有些 醫學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和醫學科學學 位研究生課程設置和教學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技能訓練時間嚴重不足。而本 項目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臨床能力訓練必須嚴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進行,臨床 培訓專業范圍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 科、神經內科、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兒 外科、康復醫學科、麻醉科、醫學影像科、醫學檢驗 科、臨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醫學科等18個學科。 在專業學位論文方面,傳統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 究生培養方案并沒有涉及專業學位論文基本要求和 評價指標體系,許多醫學院校的導師常常安排自己 帶教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礎 醫學研究課題,并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和科學學位 研究生一樣發表SCI論文等。而本項目專業學位碩 士研究生培養方案明確“學位論文類型為病例分析 報告或文獻綜述等,學位論文應緊密結合臨床實際, 以總結臨床實踐經驗為主”。這樣就從根本上杜絕了 將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學位論文要求等同于醫學 科學學位碩士學位論文要求的做法。
(3) 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與臨床醫師準入制度相 結合。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完 成課程學習,成績合格;通過執業醫師考試取得資格 證書,完成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所規定的臨床輪轉, 通過各培訓單位按照規范化培訓考核要求進行的各 階段臨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結業綜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 格證書;完成學位論文并通過論文答辯者,可以獲得 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經過學位委員會評定,達到授 予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授予標準者可以獲得臨床醫學 碩士專業學位證書。本項目研究生在培訓期間如果 未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或兩次臨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將被停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資格,取消臨 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學籍。
4.制度創新,“四證合一”解決了專業學位與執 業醫師資格之間的矛盾。
在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 范化培訓全過程“三個結合”的基礎上,本項目實現 了“四證合一”,即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 院醫師)在項目結束時可以同時獲得執業醫師資格 證書、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碩士研 究生畢業證書和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證書。通過 “四證合一”的制度創新,實現了在醫師培養過程中 的院校醫學教育和衛生行業培訓兩者的緊密結合, 有利于切實提高醫學生的臨床專業素質和臨床技 能,以滿足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醫學人才的需 求。通過“四證合一 ”的制度創新,培訓醫院將組織本 項目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在培養期間參加 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有效地解決了臨床醫學專業學 位研究生進行臨床能力訓練和培養所面臨的違法行 醫風險;由于研究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 訓實現了緊密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 床技能培訓完全達到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 (獲得培訓合格證書),研究生畢業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復進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三、臨床醫學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培養方案的 實踐創新
本項目改革重點是實現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 生培養過程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這就對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方 式和培養方案提出了實踐創新的要求,即所有課程 教學都必須在臨床輪轉過程中同步完成。
以臨床能力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 師)課程由公共課程(政治、英語)、專業基礎課程(公 共科目)和專業理論課程等部分組成。專業基礎課程 與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公共科目教學結合, 專業理論課程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大綱中規定的 臨床專業理論教學結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醫學” 專業碩士研究生(住院醫師)的課程設置。
2.以“網絡化課程”為主體的教學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要求, 本項目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的 課程學習,需要在不少于33個月的住院醫師規范化 培訓臨床輪轉過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須將原來臨 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集中上課(脫離臨床規范化 培訓)的傳統課堂教學方式,改革為以“網絡化課程” 為主體的教學方式。
上海市從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實際出發,探 索了以網絡化課程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將研究生課 程制作成網絡課件掛在上海市“好醫生”網站,供臨 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根據個人情況選 擇學習時間和進程。
目前,上海市已經完成了政治、英語、臨床思維 與人際溝通、預防醫學與公共衛生、重點傳染病防治 知識、有關法律法規、循證醫學等公共課和專業基礎 課(公共科目)的網絡課件。目前正在建設臨床醫學 18個二級學科54門臨床專業理論網絡課程(見表 2),每個臨床醫學二級學科含專業理論、專業技能和 學科前沿三門課,要求有教學視頻或音頻加PPT,技 能課要有示范操作視頻。
本項目2010級和2011級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 究生通過以上“網絡化課程”的學習,共同的體會是 本項目網絡課件和教學方式既適應了 “住院醫 師”特殊群體在規范化培訓期間學習的特點,也保 證了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質量的高水平和 現代化。
3.以臨床技能訓練為重點的培養方案本項目培養方案和以往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 生培養方案最大的區別在于突出以臨床技能訓練為 重點。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嚴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細則》要求進行臨床技能訓 練,完成臨床培訓輪轉。為保證臨床培訓質量,上海 市制定了統一的培訓大綱和考核標準,開展了帶教師 資培訓,建立了培訓質量監控體系。住院醫師規范 化培訓考核分為培訓過程考核和培訓結業考核,以 培訓過程考核為重點,培訓過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執業醫師資格是參加培訓結業考核的必備條件。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內容包括法律法規、職業 道德、臨床實踐技能、專業理論知識、醫學倫理、人際 溝通技巧等。具體要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 生(住院醫師)通過臨床能力訓練,養成良好的醫德 醫風,掌握本專業及相關學科的基本診斷和治療技 術;掌握常見病和多發病的病因、發病機理、臨床表 現、診斷和鑒別診斷、處理方法等;學會門急診處理、 危重病人搶救和病歷書寫等臨床知識和技能。
四、臨床醫學教育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的協同創新
1.設立機構,協同創新上海市成立專門工作機構負責實施臨床醫學碩 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 合的改革試驗,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政府、行業、 高校、醫院形成合力,確保改革試驗深入推進,形成 了教育衛生部門的良好合作機制,出現了教改推醫 改、醫改促教改的生動局面。
機構人員組成也充分體現了上海市教委、 衛生 局、各相關高校、培訓醫院共同參與的臨床醫學教育 管理體制和管理機制的“協同創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衛生局分管領導、各大學分管校長組成住院醫師 規范化培訓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銜接改革 領導小組,負責該項工作的全面實施;由住院醫師規 范化培訓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專家共同組成專 家小組,負責指導相關工作的實施;由上海市學位 辦、衛生局科教處、大學研究生院、醫管處和培訓醫 院相關負責人組成工作小組,具體實施此項工作。在 項目試點過程中,工作小組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具體 制訂各項規章制度,研究解決項目開展過程中遇到 的各種問題,協調各高校執行上海市的統一規定。
2. 建章立制,規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項、復旦大學牽頭、其他高校和 醫院參與,2010年以來項目工作小組完成了 4項課 題研究:“上海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綜合改革試點 方案”、“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綜合改革實 施細則”、“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住院醫師)專業學 位質量保障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評價 指標體系和論文標準”。
根據《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 綜合改革試點方案》,準確把握研究生和住院醫師“雙 重身份”,工作小組具體制定了《上海市住院醫師規 范化培訓與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銜接改革實 施辦法》和《上海市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與臨床醫 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銜接改革實施細則》等規章制度。
《實施細則》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組成并在項 目實施過程中不斷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醫學專 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 合試點項目全國統考招生簡章》、《上海市醫學專業 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相結合 試點項目推薦免試生招生簡章》、《上海市臨床醫學 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定向培養協議書》、 《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 指導性培養方案》、《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 研究生(住院醫師)導師管理實施細則》、《上海市臨 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管理實施細 則》、《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 師)學位授予實施細則》。
3.質量為本,加強督導在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綜合改革項目 實施過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養、學位授予等環節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 系,即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 師)生源質量保障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 位研究生(住院醫師)課程質量保障體系、上海市臨 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臨床技能考 核評估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 (住院醫師)學位論文標準和評審指標體系、上海市 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住院醫師)指導教師 遴選和評價指標體系、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 位論文基本要求及評價指標體系。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醫師規范 化培訓都必須堅持以質量為本。上海市始終堅持把 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衡量這項改革成敗的唯一標準。 如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對培訓醫院的指導教師、管理 干部和行政領導定期進行培訓,提高各培訓醫院的 管理和帶教水平;組織臨床學科專家和管理專家對 培訓基地建設情況、研究生培養質量進行檢査督導, 確保各項管理制度落實到位。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法律職業倫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