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專業的特點范文

時間:2023-11-23 17:53:2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律專業的特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法律專業的特點

篇1

中職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餐飲服務技能教學原則當今社會科學技術在飛速的發展,為此,至關重要的并不是知識掌握的多少,而是如何才能學會知識。為此傳授知識不是教學工作的唯一任務,而教會學生學會學習,使學生保持持續的學習動機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才是更重要的任務。

中職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要加強職業技能的訓練,這無論是對于學生將來走向社會,還是升學都是很必要的,而且有著非常深遠的意義。

那么,如何抓好中職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餐飲服務技能訓練,關鍵在于要找出中職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餐飲服務技能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規律和特點,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就能在餐飲服務技能訓練中提高訓練的效率和質量。

一、中職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服務技能形成、發展的特點

1.餐飲服務技能形成和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特點

餐飲服務的技能是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它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任何高級的復雜的技能,都是在掌握初級的簡單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就是所謂的順序性特點。

階段性特點是指學生餐飲服務技能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一般都要經過初步掌握和形成技巧這兩個階段,初步掌握階段又大體可分為接受示范后的模仿,動作干擾少,動作協調準確,穩定性提高和視覺控制減少、動作控制加強、緊張性消失的三個小階段。如果說學生餐飲服務技能的形成僅僅停留在初步掌握階段,那么這樣的技能只能算作是“會”,只有繼續進行不懈的訓練才能達到“熟”的狀態,這時餐飲服務技能也就成為餐飲服務技巧了,這就是餐飲服務技能形成和發展的特點之一。

2.餐飲服務技能形成和發展的不均衡性和差異性特點

人的身心發展是有差異的,中職學生都處于青年的初期,但由于先天因素、后天環境的影響,其生理、心理及智能水平都必然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也必然會影響學生餐飲服務技能的形成和發展,從而出現不均衡的現象。

所謂不均衡性特點,是指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某一個體對各種餐飲服務技能的掌握是不均衡的。也就是說,某一個體對不同技能的掌握速度、最終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從而形成有的善于餐巾折花、有的長于鋪臺布等個體的技能特點。

從學生群體對某一餐飲服務技能的掌握來看也有差異,也就是說群體中的各個個體,在統一的教學要求和相同的環境條件下,對某一技能掌握的速度,最終發展水平是不相同的,因而必然會出現個人餐飲服務技能水平的高低。

3.餐飲服務技能形成和發展的指向性特點

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餐飲服務技能形成和發展還具有指向性,而且表現得較為突出和強烈。這是由于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職業定向的原因。這些學生畢業后的工作性質和內容大致是確定的,因此,對于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一般都有為了今后能做好工作希望把今天的學習和明天的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的心理狀態。于是,他們從今后的工作需要的角度來審視學習和訓練的內容,對那些聯系緊密的知識和技能興趣較高,動作的要求也強烈,肯下功夫,那么其發展速度和水平就較高些。相反,對那些聯系不太緊密的知識和技能,則不夠重視,當然掌握得就相對要差一些。尤其是那些不想升學的學生,表現得更為明顯。

二、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餐飲服務技能訓練中的教學原則

根據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餐飲服務技能形成發展的特點,在對學生進行技能訓練教學中應運用一下原則:

首先,在餐飲服務技能訓練中需要認真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而使學生由不會到會,再由會到熟,由會之不多到會之較多。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所掌握的技能經常進行分析,在教學中注重分輕重、別主次。先進行基礎技能的訓練,之后是主要的關鍵性的技能訓練,反復進行練習,做到循序漸進。

其次,教師必須了解每個學生,分析每個學生的訓練情況,實施因材施教的原則,對拔尖的學生,要提出較高的要求,要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條件,使他們的技能盡可能地得到發展。而對較差的一些學生則循循善誘,耐心教誨,是他們能達到教學的基本要求。這樣才能使學生各得其所都有發展。

再次,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現實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必須正確發揮其主導作用,要正視現實,積極引導。一方面,教師要觀察學生在餐飲服務技能訓練中所表現的強烈的動作要求以及濃厚的學習興趣,注意因勢利導,指導學生進行餐飲服務基本技能的訓練;另一方面,還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各種技能之間的相互聯系,要使學生認識合理的技能結構對人的發展的重要作用,從而自覺地掌握好餐飲服務的基本技能,為自身的長遠發展奠定必要的技能基礎。

總之,通過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發現,只有了解并遵循中職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餐飲服務技能形成、發展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才有助于學生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激發和鼓勵,這樣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生動活潑地發展才會起到促進作用,同時為學生將來走向實際工作崗位打下夯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敏文.餐飲服務與管理(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論文摘要:結合單位的實際,分析了現有計算機專業課程特點和不足,討論了高師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信息安全法律法規課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了信息安全技術課程、與信息安全有關法律法規課程的特點.給出了高師信息安全法律課程的教學目標定位、設置方法.

論文關鍵詞:高師計算機專業;信息安全;法律法規課程

人類進入21世紀,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正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信息提供能力和檢索能力風靡全球.

網絡已成為人們尤其是大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最快途徑.網絡以其數字化、多媒體化以及虛擬性、學習性等特點不僅影響和改變著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而且正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取向,甚至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網絡犯罪,所有這些使得高師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別是從事網絡教學、實踐的計算機專業的教育工作者來說,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這不僅因為,自己一方面要傳授學生先進的網絡技術,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學生不要利用這些技術從事違法活動而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違法與不違法只是一兩條指令之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高師計算機專業學生將來可能成為老師去影響他的學生,由此可見,在高師計算機專業學生中開設與信息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課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抓住機遇,研究和探索網絡環境下的高師計算機專業學生信息安全法律法規教學的新特點、新方法、新途徑、新對策已成為高師計算機專業教育者關心和思考的問題.本文主要結合我校的實際,就如何在高師計算機專業中開設信息安全法律課程作一些探討.

1現有的計算機專業課程特點

根據我校人才培養目標、服務面向定位,按照夯實基礎、拓寬專業口徑、注重素質教育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思路,溝通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之間的課程聯系.全校整個課程體系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專業課程(含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方向課程)、教師教育課程(非師范除外)、實踐教學課程”四個大類,下面僅就計算機專業課程的特點介紹.

1.1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是按學科門類組織的基礎知識課程模塊,均為必修課.目的是在大學學習的初期階段,按學科進行培養,夯實基礎,拓寬專業口徑.考慮到學科知識體系、學生轉專業等需要,原則上各學科大類所涵蓋的各專業的學科專業基礎課程應該相同.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科學概論、網頁設計與制作、C++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操作系統等.

1.2專業方向課程各專業應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設置主要課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有關要求,結合學校實際設置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同時可以開設2—3個方向作為限選.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自我發展的需要,在任一方向課程組中選擇規定學分的課程修讀.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網絡、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數據庫系統、軟件工程導論、軟件工程實訓、計算機系統結構等.

1.3現有計算機專業課程設置的一些不足計算機技術一日千里,對于它的課程設置應該具有前瞻性,考慮到時代的變化,計算機應用專業旨在培養一批適合現代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發展要求的軟件工程、網絡工程技術人員,現有我校的計算機專業課程是針對這一目標進行設置的,但這一設置主要從技術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沒有充分考慮到: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更廣泛的使用網絡、更關注信息安全這一事實,作為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更應該承擔起自覺維護起信息安全的責任,作為高師計算機專業的課程設置里應該考慮到教育學生不得利用自己所學的技術從事不利于網絡安全的事情.

2高師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信息安全法律法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必要性信息安全學科群體系由核心學科群、支撐學科群和應用學科群三部分構成,是一個“以信息安全理論為核心,以信息技術、信息工程和信息安全等理論體系為支撐,以國家和社會各領域信息安全防護為應用方向”的跨學科的交叉性學科群體系.該學科交叉性、邊緣性強,應用領域面寬,是一個龐大的學科群體系,涉及的知識點也非常龐雜.

僅就法學而言,信息安全涉及的法學領域就包括:刑法(計算機犯罪,包括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故意制作傳播病毒等)、民商法(電子合同、電子支付等)、知識產權法(著作權的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等)等許多法學分支.因此,信息安全教育不是一項單一技術方面的教育,加強相關法律課程設置,是信息安全學科建設過程中健全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途徑與任務.

高師計算機專業,雖然沒有開設與信息安全專業一樣多與信息安全的有關技術類課程.但這些專業的學生都有從事網絡工程、軟件工程所需要的基本編程能力、黑客軟件的使用能力,只要具備這些能力且信息安全意識不強的人,都可能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干出違反法律的事情,例如“YAI”這個比CIH還兇猛的病毒的編寫者為重慶某大學計算機系一名大學生.由此可見,在高師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中開設相關的法律法規選修課程是必要的.

2.2可行性技術與法律原本并不關聯,但是在信息安全領域,技術與法律卻深深的關聯在一起,在全世界各國都不難發現諸如像數字簽名、PKI應用與法律體系緊密關聯.從本質上講,信息安全對法律的需求,實際上來源于人們在面臨信息技術革命過程中產生的種種新可能的時候,對這些可能性做出選擇揚棄、利益權衡和價值判斷的需要.這也就要求我們跳出技術思維的影響,重視信息安全中的法律范疇.

根據前面對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內容的特點分析可知:信息安全技術與計算機應用技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事計算機技術的人員很容易轉到從事信息安全技術研究上,加之信息安全技術是當今最熱門技術之一,因此,在高師計算機專業中開設一些基本的信息安全技術選修課程、開設一些與法律體系緊密關聯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規選修課程學生容易接受,具有可操作性.

3信息安全技術課程特點

信息安全技術課程所涉及的內容眾多,有數學、計算機、通信、電子、管理等學科,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知識,理論與實踐聯系十分緊密,新方法、新技術以及新問題不斷涌現,這給信息安全課程設置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為使我校計算機專業學生了解、掌握這一新技術,我們在專業課程模塊中開設《密碼學基礎》、《網絡安全技術》、《入侵檢測技術》等作為專業選修課.我校本課程具有以下特點:

(1)每學期都對知識內容進行更新.

(2)對涉及到的基本知識面,分別采用開設專業課、專業選修課、講座等多種方式,讓學生了解信息安全知識體系,如有操作系統、密碼學基礎、防火墻技術、VPN應用、信息安全標準、網絡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法律課程等.

(3)對先修課程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習信息安全技術課程之前,都可設了相應的先行課程讓學生了解、掌握,如開設了計算機網絡基本原理、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原理、程序設計和數論基礎等課程.

(4)注重實踐教學.比如密碼學晦澀難懂的概念,不安排實驗實訓,不讓學生親手去操作,就永遠不能真正理解和運用.防火墻技術只有通過親手配置和測試.才能領會其工作機理.對此我們在相關的課程都對學生作了實踐、實訓的要求.

4涉及到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內容的特點

信息安全的特點決定了其法律、法規內容多數情況下都涉及到網絡技術、涉及到與網絡有關的法律、法規.

4.1目的多樣性作為信息安全的破壞者,其目的多種多樣,如利用網絡進行經濟詐騙;利用網絡獲取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情報;利用網絡顯示自己的才能等.這說明僅就破壞者方面而言的信息安全問題也是復雜多樣的.

4.2涉及領域的廣泛性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互相交織,信息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的作用甚至超過資本,成為經濟增長的最活躍、最有潛力的推動力.信息的安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大到軍事政治等機密安全,小到防范商業企業機密泄露、青少年對不良信息的瀏覽、個人信息的泄露等信息安全問題涉及到所有國民經濟、政治、軍事等的各個部門、各個領域.

4.3技術的復雜性信息安全不僅涉及到技術問題,也涉及到管理問題,信息安全技術又涉及到網絡、編碼等多門學科,保護信息安全的技術不僅需要法律作支撐,而且研究法律保護同時,又需要考慮其技術性的特征,符合技術上的要求.

4.4信息安全法律優先地位綜上所述,信息安全的法律保護不是靠一部法律所能實現的,而是要靠涉及到信息安全技術各分支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規體系來實現.因此,信息安全法律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兼具有安全法、網絡法的雙重地位,必須與網絡技術和網絡立法同步建設,因此,具有優先發展的地位.

5高師信息安全技術課程中的法律法規內容教學目標

對于計算機專業或信息安全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應深入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技術理論和方法,了解所涉到的常見的法律法規,深入理解和掌握網絡安全技術防御技術和安全通信協議.

而對普通高等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來說,由于課程時間限制,不能對信息安全知識作較全面的掌握,也不可能過多地研究密碼學理論,更不可能從法律專業的角度研究信息安全所涉到的法律法規,為此,開設信息安全法律法規課程內容的教學目標定位為:了解信息安全技術的基本原理基礎上,初步掌握涉及網絡安全維護和網絡安全構建等技術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數字簽名法》,《計算機病毒防治管理辦法》等.

6高師信息安全技術法律法規課程設置探討

根據我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結構,信息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課程,其中多數涉及信息安全技術層面,主要以選修課、講座課為主,作為信息安全課程的補充.主要可開設以下選修課課程或講座課程.

(1)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基礎講座:本講座力圖改變大家對信息安全的態度,使操作人員知曉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企業安全規章制度的含義及其職責范圍內需要注意的安全問題,讓學生首先從信息安全的非技術層面了解與信息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內容包括:國內信息安全法律法規概貌、我國現有信息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簡介等.

(2)黑客攻擊手段與防護策略: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了解常見的安全漏洞,識別黑客攻擊手法,熟悉提高系統抗攻擊能力的安全配置方法,最重要的還在于掌握一種學習信息安全知識的正確途徑和方法.

(3)計算機犯罪取證技術:計算機取證是計算機安全領域中的一個全新的分支,涉及計算機犯罪事件證據的獲取、保存、分析、證物呈堂等相關法律、程序、技術問題.本課程詳細介紹了計算機取證相關的犯罪的追蹤、密碼技術、數據隱藏、惡意代碼、主流操作系統取證技術,并詳細介紹了計算機取證所需的各種有效的工具,還概要介紹了美國與中國不同的司法程序.

篇3

論文關鍵詞:高師計算機專業;信息安全;法律法規課程

人類進入21世紀,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正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信息提供能力和檢索能力風靡全球.

網絡已成為人們尤其是大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最快途徑.網絡以其數字化、多媒體化以及虛擬性、學習性等特點不僅影響和改變著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而且正影響著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取向,甚至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網絡犯罪,所有這些使得高師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別是從事網絡教學、實踐的計算機專業的教育工作者來說,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這不僅因為,自己一方面要傳授學生先進的網絡技術,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學生不要利用這些技術從事違法活動而從技術的角度來看,違法與不違法只是一兩條指令之間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高師計算機專業學生將來可能成為老師去影響他的學生,由此可見,在高師計算機專業學生中開設與信息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課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何抓住機遇,研究和探索網絡環境下的高師計算機專業學生信息安全法律法規教學的新特點、新方法、新途徑、新對策已成為高師計算機專業教育者關心和思考的問題.本文主要結合我校的實際,就如何在高師計算機專業中開設信息安全法律課程作一些探討.

1現有的計算機專業課程特點

根據我校人才培養目標、服務面向定位,按照夯實基礎、拓寬專業口徑、注重素質教育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的人才培養思路,溝通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之間的課程聯系.全校整個課程體系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專業課程(含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方向課程)、教師教育課程(非師范除外)、實踐教學課程”四個大類,下面僅就計算機專業課程的特點介紹.

1.1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是按學科門類組織的基礎知識課程模塊,均為必修課.目的是在大學學習的初期階段,按學科進行培養,夯實基礎,拓寬專業口徑.考慮到學科知識體系、學生轉專業等需要,原則上各學科大類所涵蓋的各專業的學科專業基礎課程應該相同.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科學概論、網頁設計與制作、C++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操作系統等.

1.2專業方向課程各專業應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設置主要課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有關要求,結合學校實際設置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同時可以開設2—3個方向作為限選.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興趣和自我發展的需要,在任一方向課程組中選擇規定學分的課程修讀.主要內容包括:計算機網絡、匯編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數據庫系統、軟件工程導論、軟件工程實訓、計算機系統結構等.

1.3現有計算機專業課程設置的一些不足計算機技術一日千里,對于它的課程設置應該具有前瞻性,考慮到時代的變化,計算機應用專業旨在培養一批適合現代軟件工程、網絡工程發展要求的軟件工程、網絡工程技術人員,現有我校的計算機專業課程是針對這一目標進行設置的,但這一設置主要從技術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沒有充分考慮到: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更廣泛的使用網絡、更關注信息安全這一事實,作為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更應該承擔起自覺維護起信息安全的責任,作為高師計算機專業的課程設置里應該考慮到教育學生不得利用自己所學的技術從事不利于網絡安全的事情.

2高師計算機專業學生開設信息安全法律法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必要性信息安全學科群體系由核心學科群、支撐學科群和應用學科群三部分構成,是一個“以信息安全理論為核心,以信息技術、信息工程和信息安全等理論體系為支撐,以國家和社會各領域信息安全防護為應用方向”的跨學科的交叉性學科群體系.該學科交叉性、邊緣性強,應用領域面寬,是一個龐大的學科群體系,涉及的知識點也非常龐雜.

僅就法學而言,信息安全涉及的法學領域就包括:刑法(計算機犯罪,包括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故意制作傳播病毒等)、民

商法(電子合同、電子支付等)、知識產權法(著作權的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等)等許多法學分支.因此,信息安全教育不是一項單一技術方面的教育,加強相關法律課程設置,是信息安全學科建設過程中健全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途徑與任務.

高師計算機專業,雖然沒有開設與信息安全專業一樣多與信息安全的有關技術類課程.但這些專業的學生都有從事網絡工程、軟件工程所需要的基本編程能力、黑客軟件的使用能力,只要具備這些能力且信息安全意識不強的人,都可能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干出違反法律的事情,例如“YAI”這個比CIH還兇猛的病毒的編寫者為重慶某大學計算機系一名大學生.由此可見,在高師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中開設相關的法律法規選修課程是必要的.

2.2可行性技術與法律原本并不關聯,但是在信息安全領域,技術與法律卻深深的關聯在一起,在全世界各國都不難發現諸如像數字簽名、PKI應用與法律體系緊密關聯.從本質上講,信息安全對法律的需求,實際上來源于人們在面臨信息技術革命過程中產生的種種新可能的時候,對這些可能性做出選擇揚棄、利益權衡和價值判斷的需要.這也就要求我們跳出技術思維的影響,重視信息安全中的法律范疇.

根據前面對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內容的特點分析可知:信息安全技術與計算機應用技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事計算機技術的人員很容易轉到從事信息安全技術研究上,加之信息安全技術是當今最熱門技術之一,因此,在高師計算機專業中開設一些基本的信息安全技術選修課程、開設一些與法律體系緊密關聯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規選修課程學生容易接受,具有可操作性.

3信息安全技術課程特點

信息安全技術課程所涉及的內容眾多,有數學、計算機、通信、電子、管理等學科,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知識,理論與實踐聯系十分緊密,新方法、新技術以及新問題不斷涌現,這給信息安全課程設置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為使我校計算機專業學生了解、掌握這一新技術,我們在專業課程模塊中開設《密碼學基礎》、《網絡安全技術》、《入侵檢測技術》等作為專業選修課.我校本課程具有以下特點:

(1)每學期都對知識內容進行更新.

(2)對涉及到的基本知識面,分別采用開設專業課、專業選修課、講座等多種方式,讓學生了解信息安全知識體系,如有操作系統、密碼學基礎、防火墻技術、VPN應用、信息安全標準、網絡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法律課程等.

(3)對先修課程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學習信息安全技術課程之前,都可設了相應的先行課程讓學生了解、掌握,如開設了計算機網絡基本原理、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原理、程序設計和數論基礎等課程.

(4)注重實踐教學.比如密碼學晦澀難懂的概念,不安排實驗實訓,不讓學生親手去操作,就永遠不能真正理解和運用.防火墻技術只有通過親手配置和測試.才能領會其工作機理.對此我們在相關的課程都對學生作了實踐、實訓的要求.

4涉及到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內容的特點

信息安全的特點決定了其法律、法規內容多數情況下都涉及到網絡技術、涉及到與網絡有關的法律、法規.

4.1目的多樣性作為信息安全的破壞者,其目的多種多樣,如利用網絡進行經濟詐騙;利用網絡獲取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情報;利用網絡顯示自己的才能等.這說明僅就破壞者方面而言的信息安全問題也是復雜多樣的.

4.2涉及領域的廣泛性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互相交織,信息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的作用甚至超過資本,成為經濟增長的最活躍、最有潛力的推動力.信息的安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大到軍事政治等機密安全,小到防范商業企業機密泄露、青少年對不良信息的瀏覽、個人信息的泄露等信息安全問題涉及到所有國民經濟、政治、軍事等的各個部門、各個領域.

4.3技術的復雜性信息安全不僅涉及到技術問題,也涉及到管理問題,信息安全技術又涉及到網絡、編碼等多門學科,保護信息安全的技術不僅需要法律作支撐,而且研究法律保護同時,又需要考慮其技術性的特征,符合技術上的要求.

4.4信息安全法律優先地位綜上所述,信息安全的法律保護不是靠一部法律所能實現的,而是要靠涉及到信息安全技術各分支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規體系來實現.因此,信息安全法律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兼具有安全法、網絡法的雙重地位,必須與網絡技術和網絡立法同步建設,因此,具有優先發展的地位.

5高師信息安全技術課程中的法律法規內容教學目標

對于計算機專業或信息安全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應深入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技術理論和方法,了解所涉到的常見的法律法規,深入理解和掌握網絡安全技術防御技術和安全通信協議.

而對普通高等師范院校計算機專業學生來說,由于課程時間限制,不能對信息安全知識作較全面的掌握,也不可能過多地研究密碼學理論,更不可能從法律專業的角度研究信息安全所涉到的法律法規,為此,開設信息安全法律法規課程內容的教學目標定位為:了解信息安全技術的基本原理基礎上,初步掌握涉及網絡安全維護和網絡安全構建等技術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數字簽名法》,《計算機病毒防治管理辦法》等.

6高師信息安全技術法律法規課程設置探討

根據我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結構,信息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課程,其中多數涉及信息安全技術層面,主要以選修課、講座課為主,作為信息安全課程的補充.主要可開設以下選修課課程或講座課程.

(1)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基礎講座:本講座力圖改變大家對信息安全的態度,使操作人員知曉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企業安全規章制度的含義及其職責范圍內需要注意的安全問題,讓學生首先從信息安全的非技術層面了解與信息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主要內容包括:國內信息安全法律法規概貌、我國現有信息安全相關法律法規簡介等.

(2)黑客攻擊手段與防護策略: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了解常見的安全漏洞,識別黑客攻擊手法,熟悉提高系統抗攻擊能力的安全配置方法,最重要的還在于掌握一種學習信息安全知識的正確途徑和方法.

(3)計算機犯罪取證技術:計算機取證是計算機安全領域中的一個全新的分支,涉及計算機犯罪事件證據的獲取、保存、分析、證物呈堂等相關法律、程序、技術問題.本課程詳細介紹了計算機取證相關的犯罪的追蹤、密碼技術、數據隱藏、惡意代碼、主流操作系統取 證技術,并詳細介紹了計算機取證所需的各種有效的工具,還概要介紹了美國與中國不同的司法程序.

篇4

【關鍵詞】非法學專業 法律教學 能力培養

一、非法學專業學生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一)轉變教育觀念,適應國際新形勢、突出特點,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根據WTO服務貿易總協定,“教育服務”也被納入服務貿易范疇,這就意味著高等教育也將面臨國際競爭。從法律方面看,WTO準則既不是單純的國際經濟法,也不是單純的國際法,而是綜合性很強的法律。它涉及到國際法的幾乎所有方面,也涉及到國內法的方方面面,包括實體法和程序法方面的問題。為適應WTO的需要,非法學專業法律教育要培養既精通法律專業知識,又具有多學科知識,通解決復雜的法律問題的復合型人才,適應國際新形勢,突出本學科專業的特點,順應當代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體必要的法律基礎知識,特別是經濟知識。因此在校大學生一般都要學習法律基礎理論,經濟管理類學生學習經濟法,一些專業還針對本專業性質開設法律類的課程,如財經類的學生學習財稅法;理工科院校也開設了法律類的專業課程。這也符合法治經濟對大學生教育的要求,關系到以后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法律素養,有利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依法、順利進行。因此對非專業學生進行法律教育是必要的。

(三)高校法學專業人數畢竟有限,更多的是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對非法學專業學生進行法律教育,有利于國家法律的普及與整個社會法治理念的培養,能夠很好地推進我們的民主法治建設,有利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順利進行。

二、非法學專業學生法律教學的現狀及應對措施

(一)提高認識,從根本上重視非法學專業學生的法律教學

開設有法律課程的高校從老師到學生對非法學專業學生的法律教學重視不夠,課程開設的隨意性強。此類課程一般為選修課,采用考查非考試的形式進行考核,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不高;學生自身認為自己是非法學專業學生沒有必要掌握詳細的法律知識,學生的目標是考試順利過關,不會深入學習。所以高校要重視非法學專業學生的法律教育,要從老師到學生認識到法律專業學習的重要性。

(二)師資力量薄弱

許多高校雖開設有法律課程,但法律專業師資力量缺乏,有的院校的法律課程由“兩課”等公共課之類的老師承擔,有法學專業的院校,非法學專業課程雖然由法學專業教師教學,但往往法學專業教師以專業課為主,輕視非法學專業法律課程的教學。法學教師必須經過嚴格的法學訓練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法律專業老師,所以要把好師資關,在人員上滿足,大學老師一般只宜兼任一至兩門課,否則不可能進行深入研究,而且在學歷上做出一定的要求。教師應當提高專業能力水平,各院校應當制定政策鼓勵教師參與實踐,將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與提高學歷同等對待。為切實提高法律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三)合理設計法律課程體系及內容

非法學專業的法律基礎教育與法律專業課程開設的時間間隔長,不利于法學理論與應用法學的銜接;先用的教材存在時滯性,難以反映最新的立法動向和精神;課程學時有限,難以在現行的教學計劃中增加實踐性學時。要科學地設置法學類課程,合理安排理論與實務教學內容,擇優選擇針對本專業的法律教材。在設置課程體系時應考察專業課程與法學課程的關系,研究各課程之間的關聯與獨特性,科學地設計教學計劃。在教學內容設計上應突出法學類課程應用性特點,將必修課與選修課想結合,引導學生選擇一些實踐性課程。

(四)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

非法學專業在法學教育中一般應先向學生講授法學基礎理論或將法律的基本原則貫穿于應用法學的教學活動中,之后再開設專業課程同時加強法學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在講授法學基本理論的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僅限于解釋法條的內容,而且要將立法的背景,相關部門法內容和現實中一些熱點和難點問題向學生闡明,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專業書籍;同時要結合本專業的實際情況,多與本專業的理論相結合。在教學方式上可采用案例教學法,結合實際多講案例,激發他們的興趣。通過案例,引發他們的思考和對課程內容的關注。引用的案例要典型,進行精選,最好是社會上廣泛關注的事件和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件,將這些事件結合法學知識,深入分析,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使他們對書本上的東西了解更深刻。有條件的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或第二課堂到實務部門去調研,去司法機關旁聽,既培養了實踐應用能力,反過來又可以促進法學理論課程的學習。

(五)法律課程辦學條件不足

許多院校非法學專業法律教學設備、資源不足,沒有專門的教學設備和資源。比如必須擁有一定量的圖書資料。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像法學專業教學一樣有相應的模擬法庭,與相關企事業單位和司法部門建立相關法律的實習基地,使學生真正了解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情況。

(六)法學課程教師與非法學課程教師和學生應當開展協作和交流

從非法學專業的教學人員構成現狀來看,各專業課程與法學課程的人為割裂現象較嚴重。非法學專業的任課教師往往來自不同專業、不同系的教師,相互之間缺乏溝通與協作,很難對各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進行比照與研討。為使法學教育向深層次發展,應當由法學專業教師、非法學專業教師以及學生共同開展交流合作,使法學基礎理論課程與應用法學課程相銜接,法學類課程和非法學課程相結合,盡可能消除教學計劃中的脫節現象。

三、結語

在當前新知識激增的時代,社會對高等院校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高校培養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復合實用型人才,具體到非法學專業學生的法律教育的問題上,就是要使經濟、外語、科技等方面的專門人才不僅懂得經濟知識與實踐,還要懂得法律的理論和規范,具有法律理念和法律意識。高等院校非法學專業學生開設法律課程教學順應當代高校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需要,符合我院民主、法治建設的要求,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徐波,張茂榮.我國地方高校法學教育探索[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77-78.

[2]馬濤.淺議非法學本科專業法學教學的若干問題[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5):78-80.

篇5

關鍵詞:法律專業 雙師型 教師隊伍

嚴格意義上,“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并非在傳統的高等教育領域,而是在職業教育中提出的,但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社會對應用型人才需要迅速增加,在非基礎研究教育領域,對大學畢業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學生專業技能逐步向實用化轉變。社會需要和學生能力衡量標準的變化促使高等教育教學方法與手段也要適應這一變化,僅就專業課教師隊伍的建設而言,也應逐步向“雙師型”看齊,這對于解決大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有重要意義。

一、對“雙師型”教師的定義與理解

我國較早提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在1998年,原國家教委在《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的意見》中提出了職業學校要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要求。目前高校中對教師的任職要求首先是取得教師資格,這是一個教師所應達到的最低要求。當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還有具備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對于“雙師”的概念,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從“雙職稱”概念(講師+工程師)到“雙證書”概念(教師資格證+職業技術資格證),再到“雙能力”概念或叫“雙素質”概念(即教學教育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人們對雙師型教師的理解逐漸全面和深化。①但不管從哪個角度理解,所謂的“雙師型”教師的概念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才有意義,這就是當前高校重理論、輕實踐的背景。一些院校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了自己的雙師型教師的標準:如天津工程師范學院“雙師型”教師指既能講授專業理論課,又有一定實踐經驗(即具有所教專業相關的社會職業崗位經歷、資格或能力)的教師。就本人理解,雙師型教師的基本標準不應該局限于對證書的要求,而應該重在能力的要求,作為高校教師具備教師資格這是法定必備條件,這是雙師型教師當中的“一師”,但衡量的另一個標準應以實踐能力為宜,因為如果以證書為標準,則會使教師陷入為獲取證書而努力的局面,證書的獲得與能力的運用有著巨大的差距。

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和發展關系到大學生的基本能力的培養。這些教師既要有從教的資格,是教育教學的骨干,具有與從事教育工作相適應的理論水平和能力;又要有職業經歷和實踐技能,能夠及時掌握行業發展動態和行業最新技術,熟悉和精通相應專業的技術和業務,因此應該給予高度重視。

在高等職業技術領域,2005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高等職業(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高職高專院校要抓好“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使他們既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學校在職務晉升和提高工資待遇方面,對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應予以傾斜。這是教育部對高職高專教師的要求,對于一般的本科院校教師,這種要求是否適用?這需要結合不同學科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就高等教育法學專業而言,“雙師型”教師這一標準應該是同樣適用的。以下試從法學教育的特點和現存問題論述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作用與意義。

二、法學學科教育的特點與存在問題

如我們所知,美國的法學教育設在研究生階段,是一種單純的職業教育,主要培養律師;日本的法學教育的時間較長,其法律教育主要培養法律職業人員。相對而言,如今中國的法學院系已有五百多個,中國法學教育的數量發展是非常驚人的,近30多萬法學院系的學生在校。②培養學生的目標也大體相同,主要培養的學生通過統一的司法考試,去充實法官、律師及檢察官隊伍,或者從事專門的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整體上法學教育的本質屬性,是以實施素質教育、傳授法律知識、訓練法律思維、造就高級法律專業人才為內容。法律專業的學生培養基本標準,要求學生具有扎實的法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夠分析與解決法律問題,這就要求開設法學專業所要求的全部核心課程,有一定數量的合格專業教師和辦學條件,作為一門實用學科,要求學生有很強的動手能力。而非以單純的理論形態出現,其目的主要不是為了完善自身的理論體系,而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從法學總體來看,是一種人類在解決法律問題中形成的經驗……法律知識的真諦是經驗而不僅僅是知識”。③

但從目前就業市場反饋的信息可以看到,在我們大學中所傳授給學生的課程內容很多已經不符合實際市場需求,造成許多法律專業大學生畢業后面對一些實際操作卻無法上手。說明許多高校的法學專業很少考慮到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很少考慮社會的實際需求,成為單純的理論知識傳播。許多法律專業畢業生進入社會后,面對實際問題和具體案件時,卻不知如何著手。在接待當事人、查閱卷宗、調查取證、接觸法官、法律文書寫作等方面,學生沒有操作過,就不知如何面對。教師單純的講解教科書上的知識已不足以解決學生畢業后適應社會的能力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是與在法學教育上一直注重理論方面的教學,缺乏法律操作技能傳授有重要的關系。許多法律專業的教師雖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自身不參與法律實踐,不了解法律實務,缺乏在實務中的豐富體驗,就很難培養出了解法律實務、掌握法律實務知識的人才,很難把法律理論生動而適用地傳授給學生。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沒有經過法律實踐是無法真正學好法律的,法學教育的真諦應當是使學生學會如何去學會和使用法律。現在大多法學院校都在進行課程改革,如推行案例教學法、觀摩審判、法律診所法、模擬審判等,開設實踐性、技術性強的法律運用課程,如律師訴訟技巧、商務法律實用、非訟處理、談判技巧等課程。培養目標和教學手段的變化給法律專業課教師提出新挑戰,要想上好每一門具有實踐性的專業課,單單準備教案、按照教案教學已經不能滿足需要,這就要在法律專業課教師隊伍中培養“雙師型”教師。

三、法學教師“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途徑

法律專業的“雙師型”教師與高校其他專業的“雙師型”教師有所區別,因為在我國可以從事法律職業的自然有其特殊要求,如果從事律師執業,需要取得律師資格或法律職業資格,并通過實習取得執業證才可從事法律服務;如果從事法官檢察官,也一樣要取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才可以取得法官和檢察官資格,因此如果以職業資格證來衡量“雙師型”法律專業課教師的條件,其條件更高。事實上,很多法學院校的一部分教師很多都是兼職律師,一些法官和檢察官也被法學院校聘請為兼職教授,法學教師“雙師型”特征越來越明顯。

綜合現在具備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人群,可以看出,今后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鼓勵教師在取得本專業講師以上資格證書的前提下,參加各種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現在最主要或是最權威的法律類職業資格就是號稱“中國第一考”的司法考試,通過司法考試,意味著對一個法律學習者綜合知識能力的的承認。其他的法律資格類考試還有企業法律顧問資格考試,以及具有法學本科學歷的人申請取得基層法律工作者資格等。鼓勵不應該只限于口頭,可以采取對獲取“雙師型”教師資格的教師采取報銷考試資料費、差旅費和一次性獎勵,在晉職評優中優先考慮。

(二)應該明確,取得法律行業資格僅是具備實踐能力的開始,還要支持這些教師進入社會積極參加各類法律實踐活動。法學院的管理者應改變這種觀念,認為法學教師在律師事務所從事兼職律師是個人的事,很可能會為了律師執業而影響教學任務,從而持反對或是壓制態度。如前所述,法律專業的教師如果不能將所具備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又如何能教會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運用?因此在不影響教學的基礎上,應支持教師的法律實踐活動。

(三)創造條件為專業課教師參加各類法律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每一次國家有重大法律文件的出臺,各個地方都會組織法官檢察官律師參加新法的學習,專業課教師也應積極參加,在學習與培訓中掌握新法的運用細節與技巧。這也是知識運用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途徑。此外還可以選派專業教師以脫產或半脫產形式,直接在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實行掛職實踐鍛煉,在耳聞目睹中提高實踐能力。

(四)聘請法官、檢察官、律師為兼職教師。在法學院的學生教育中,“法官進課堂”、“檢察官進課堂”、“律師進課堂”是許多高校所采取的手段,這當然也能夠成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一個手段,但由于這三類主體進課堂的形式大多是采取講座的方式進行,具有短期、暫時性的特點,所以未必取得良好的效果。為了有一個穩定的又具備豐富實踐的教師隊伍,可以采取聘請這三類主體成為兼職教師的方法,目前許多高校也都有類似做法,如作為“客座教授”出現。這些人在社會上是各自行業的骨干力量,進入高校則成為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對提高大學生能力的培養起到一個重要作用。

總之,社會經濟建設對法律專業學生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高校為滿足這種需要也要進行自身培養方式和培養能力的轉變,這一轉變就是要提高教師隊伍的建設,而“雙師型”的法學專業課教師隊伍的建設就是一個重要方面。只有不斷提高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加強“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建設,才能滿足高校法學專業教學質量提高的要求。

注釋:

①劉勇.論結構型“雙師”教師團隊建設[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年10月11日,第29頁.

篇6

關鍵詞:建設法規;問題;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2-0227-02

中國建筑業法制化進程起步較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在1998年3月1日才開始施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法制建設逐步完善與健全。目前,中國建筑法律制度主要有《建筑法》、《招標投標法》、《城鄉規劃法》、《土地管理法》、《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和《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等等。通過這些法律法規的內容來規范建筑市場,使建設活動在建筑市場中有秩序地進行。建設法規課程所涉及的內容正是上述法律法規的內容,學生學習建設法規課程,可以從法律的角度重新認識所學過的專業技術知識,逐步培養其成為懂技術、懂經濟、懂管理、懂法律的復合型、創新型,并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國際工程承包合同化市場的專門人才。所以,學習建設法規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目前在建設法規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方式陳舊。在高校中,建設法規課程的教學方式主要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以滿堂灌為主,這樣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習起來枯燥乏味。

2.內容多、學時少。建設法規課程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規很多,而且每一部法律法規的內容也特別得多,如《合同法》共428條。建設法規作為一門課程,有的專業是必修課程,有的專業是選修課程,不同的學校所安排的學時也有所不同,不過一般在32學時左右,其學時是有限的,在課堂上不可能將每一部法律法規的條款全部給學生講解,這就需要教師來把握好重點。

3.不同專業的重點把握不好。涉及建設工程的專業很多,如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學等專業都開設建設法規課程,但是建設法規課程的任課教師往往來自工程管理專業或土木工程專業,在教學中往往以本專業的特點來給其他專業講授,這樣對其他專業來說,重點把握不好。

4.教材建設相對滯后。一本教材從擬定編寫到正式出版一般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有些時間會更長,教材的內容是按照編寫時最新的法律法規來編寫的。當學生拿到教材時,有些法律法規可能進行了修訂,有些內容可能變化較大,這便不利于教學,也不利于學生課下自學、溫習。

5.缺乏“雙師型”教師。高校教師大多是在拿到相應的學歷證及學位證后直接來高校擔任主講教師的,學歷普遍較高,但是工程技術和管理的實踐經驗少,這便導致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二、建設法規課程改革探索

1.理論講授與案例教學相結合。傳統教學模式注重理論講授,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一缺點可用案例教學來彌補。通過工程實際案例分析,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并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當然,案例教學也有弊端,其占用時間多,且不能將所要講授的內容全包含在內。所以,為了在規定的學時內將所要講授的內容講完,不能單純使用理論講授或單純使用案例教學,應將二者有效結合在一起。可以根據課程的具體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如采用課堂講授理論中穿插案例,這便使難理解的條款變得簡單易懂;或采用課堂中分組進行案例討論,再由每組的代表發表本組的觀點,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或采用模擬法庭的形式來學習民事訴訟法的相關內容等等。另外,理論講授部分應著重講重點及難點,著重讓學生理解條款,而不是死記硬背條款的內容。因為大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和理解能力,所以他們相對容易理解的就不必花太多的時間來講授,點到為止。

2.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有很多優點:直觀形象、通俗易懂,增大信息量、有效擴展課時容量等。尤其是針對像建設法規內容特別多的課程,使用多媒體教學,相對板書教學而言,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可以給學生傳授解惑更多的建設法規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3.注重因材施教。不同的專業所涉及建設法規的實踐應用是不同的。所以在建設法規課程教學中,即使不同的專業使用同一本教材,講授的內容也要根據專業的不同而不同,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將來學生就業本專業的工作較多,工作后為了發展很可能會參加相關專業的執業資格考試,所以教師除了要結合學生所學專業的特點之外,還應結合建造師、城市規劃師、監理工程師、造價工程師等相關專業的執業資格考試中相關法規考試的內容來把握相關專業的重點。

4.講授的內容應注重時效性。建設法規教材的版本很多,每一版本都有其優缺點。教師在征訂教材時盡可能征訂更加全面、時效性更強且具有可讀性的教材,使其起到很好的輔助教學作用。學生在學習建設法規時,教材有很重要的作用,但對教師來說,不能將教材的內容放在第一位,而應當把最新的具有權威性的法律法規放在第一位,一定要注重時效性。

5.注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高校應根據情況與相關企事業單位合作,積極為任課教師提供進修、實踐、頂崗鍛煉、帶薪培訓的機會,培養“雙師型”教師,以促使教師在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另外,可以外聘一些具有實踐經驗的校外人員,如律師、仲裁員、項目合同管理專家等來講學。

參考文獻:

[1]何佰洲.工程建設法規與案例:第2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石心剛.建設法規課程教學內容與方法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2,(3):43-44.

篇7

高職法律選修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有的高職院校或任課教師籠統地認為法律選修課的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沒有針對高職學生及其專業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設定。有的高職法律選修課就是要法律選修課的教學目標與“兩課”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的法律基礎部分定位相同,有的與專業課中法律必修課的教學目標定位一致,而《法律基礎》是帶有普法性質的教學,受學時等因素的限制,其教學目標只能是讓學生大致了解我國的法律體系概況;與專業相關的法律必修課強調是專業能力的培養,法律選修課的教學目標與此兩者定位相同,不利于其素質教育功能的發揮。重法律知識的傳授,輕法律素質的培養法律公選課的設置和教學仍偏重于法律知識的傳授,沒有把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的養成放在重要的位置。從課程設置上看,法律公選課程的學科痕跡比較明顯,往往是選擇法律專業課程中的一門或某一個部門法學來作為公共選修課,然后按照專業課程的理論和知識體系進行講授。由于種種主客觀的原因,教師通常采用單向的講授法,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和傳統,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果導致知識和素質的雙重缺失。缺乏合適的法律選修課教材受學科體系的影響,現實中,高職法律選修課的教師往往選用法學專業的本科或高職教材,而這些教材對于大多數非法律專業的工科學生來說,其內容過于專業和抽象,過于強調知識的體系化,而缺少對生活中的鮮活案例、法律現象以及非法律專業學生法律學習需求的關注,并不適合法律選修課的教學。由于缺少合適的教材,法律選修課的學生手里往往沒有教材,信息的溝通方式受到限制,教學中有的學生忙于記錄教師講授的內容,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學習效果。成績評定隨意性較大由于班級人數多,學生來自不同的系部和專業,教學組織實施難度大,學生成績通常根據課程論文或開卷考試成績評定。課程論文抄襲現象嚴重,往往出現雷同的題目和內容;開卷考試由于缺乏教材和資料,考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導致法律選修課的期末成績評定帶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不僅影響了評價的客觀公正性,也對教學過程產生不利影響。

改進高職法律選修課教學的路徑與措施

準確定位教學目標選修法律類課程的高職院校學生都不是法律專業學生,他們并不需要掌握系統的法律知識,也不需要多少法律事務的操作能力。法律公選課主要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自覺的守法意識、權利意識、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培養學生對法律的信仰和情感,對法律權威的信服和遵從。“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僅需要傳授具體的法律知識,更需要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情感、法律信念。在教育過程創造一定條件,讓大學生能切實體驗法律、感悟法律,內心真正接受法律、信仰法律。”[2]在此基礎上,適當強化學生法律運用能力的培養,特別是與其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能力的培養。打破課程界限,構建法律公選課程體系高職法律選修課的設置要科學化、規范化。應該打破傳統法律專業課程的束縛,根據非法律專業學生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有針對性地選擇和編排課程內容,著重開發有助于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和素養,提高法律問題應對能力的課程。例如,對于法律意識和觀念培養類的課程,可以開設《經典電影中的法律文化》、《經典文學中的法律精神》等課程;對于一些法律能力培養類的課程,可以根據學生需要將本來分屬不同專業課程的內容重新整合,開設系列法律公選課程,諸如《創業中不得不知的法律》、《職場中不得不知的法律》、《家庭生活中不得不知的法律》等課程,并精心選擇和編排教學內容,任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開發校本教材,編寫適合法律選修課教學特點的、有針對性的教材。在選用教材時,“應注意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適用,避免過于專業化。公選課不是專業課的重復,也不是專業課的簡單壓縮,自應有別于專業課理論知識的系統和全面。”[3]編寫或選用合適的教材,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高職法律選修課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傳統的講授法外,還應根據需要靈活采用其他教學手段和方法。案例教學法是法律課程教學中常用的方法,尤其在選修課的教學中需要加強應用。所選案例應貼近生活,反映熱點,真實可信,這樣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法律知識的內化和法律意識的養成。可多發掘視頻案例,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現,這種展示方式更為形象和生動。條件允許可以多組織案例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其法律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條件的可以進行體驗觀摩教學,組織學生觀摩法庭、仲裁庭的案件審理過程或調解中心的糾紛調解過程,親身體驗法律的適用過程。這樣的教學哪怕只有一次,將會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產生深刻的影響。加強過程考核,改進考核手段法律選修課必須加強成績評定的客觀性和公正性,避免主觀隨意性。一方面要重視過程考核,如在平常的教學中多注意學生的課堂表現,多采用互動教學,記錄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可以通過作業等方式,考查學生在課外的學習狀態。盡管選修課有其特殊性,過程考核比必修課難度大,但仍然可以通過種種可能的手段,來提高平時成績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另一方面要改進考核手段。目前,高職法律選修課采用課程論文和開卷考試方式的居多,采用課程論文方式的,論文字數宜少不宜多,且應堅決杜絕抄襲,以增強成績評定的可操作性。開卷考試在沒有教材的情況下,可以采取“一頁開卷”的方式[4],并注意難易適度。除了傳統的考試方式外,教師也可以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情況,采用項目調查研究、現場答辯、法律實踐總結報告等方式進行。

作者:徐升 單位: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篇8

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改進的思路有兩個:第一是思想政治教師開展實踐教學,第二就是改革“理論化”、“灌輸式”教學現狀,引進“辨析式”、“體驗式”教學內容,先理解再記憶。

對“兩難問題”的重視和充分利用,是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教育水平的一個重要方向;法學專業學生是開展“面向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兩難問題”的時候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一、法學專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面向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結合專業特點開展面向法學專業的思想政治實踐教育,是站在法學的高度,堅持特定的原則,對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的重新把握。法學院的輔導員應該與馬列部的專業教師加強合作研究,共同探討“因材施教”的內容和方法,才是解決問題的必由之路。法學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與一般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表1):

表1:法學專業思想教育的特殊性

從國家和社會對法學專業學生的定位而言,要求法學專業培養的是國家機器的操縱者,是管理者和統治者。在出現問題的時候,是以裁判員身份出現的,而不是各執一端充當運動員角色。

一般專業對于道德和政治的學習,目標是應然的,是解決什么是最好的狀態、這樣為什么好的問題。而法學專業的學生要解決的不僅知其然,還應知其所以然。

一般專業學習政治的目的是理解當前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學習道德的目的是理解共同規范對于老百姓生活的意義。法學專業的學生是在圍繞制度而從業,他們要解釋規則、利用規則甚至攻擊規則、推動完善規則。

對法學專業的學生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形式,不是灌輸式的,而是辨析式的,學會辨證看待,教學生如何把握好“度”。

二、法學專業的“兩難問題”的選擇

所謂“道德兩難”也稱為“道德困境”,是指人們在道德選擇上面臨的兩難境地。“兩難問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解決這類問題時必須拋棄那種簡單化和形而上學的思考方式,堅持辯證法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論。這一過程中的每一個循環,都會在實踐和認識兩個方面比前一個循環更進步。

法學專業的學生與一般專業培養的學生的不同之處在于,一般專業培養的是適應社會的“公民”,法學專業的學生培養的是“國家機器”的“部件”。他們要掌握的不僅是應該怎么做的問題,還要掌握為什么這樣做。現實中道德問題不是簡單的區分對錯的問題,在法律實務中會面臨很多類似“量刑”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在解決“兩難問題”中學會把握事情的“度”。

而且,法學專業要辨析的“兩難問題”,也不能僅限于“難”的問題,而應該擴大到對立矛盾的兩個方面,各有千秋,綜合利用。傳統“兩難問題”是左右為難,但是現實中最終必須選擇其一;法學專業選擇的“兩難問專業提供專業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題”應該上升更高一層次,如下圖1所示。

圖1 法學必須辨析的“兩難問題”

1、治國經略的教育:法家與儒家的抉擇

對于法學專業大學生的教育,應該不限于介紹“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二者的關系,應該通過辯論、論文等形式,加深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理解。法學專業的學生,以后是國家機器的一部分,對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理解應該不止是理解的地步,還應上升到“為什么”和“度”的問題,學會協調,學會歷史地、辯證地看問題。

2、社會責任的教育:社會本位與個人本位

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在處理社會和個人的關系問題上各執一端,都是不正確的。只有將社會發展需要與個人發展需要統一起來,才是科學的。法學專業的學生,對于個人本位論和社會本位論的理解,不應該限于一般的能辨析和能理解,還應該上升到社會管理的層次。能用來解決具體問題。比如中國的拆遷出現了很多問題,不能簡單說西方國家個人財產至上就是好的;中國的城管出現問題,就說中國不尊重小商小販的個人利益是不對的。

3、人性基礎的教育:刑罰與教育的抉擇

對法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學到了刑罰,也應該辨析和教育的關系。但是對于西方過度的強調其教育功能,也應該保持足夠的清醒。法學專業的學生對于教育和懲罰的理解貫穿于整個學習和以后的生活中,是教育改造為主,還是懲罰、震懾為主,這是需要在這對哲學概念的深刻理解中才能慢慢把握好的“度”的問題。對這對概念的理解需要實踐的方法、體驗的方法、辨析的方法;需要站在國家的高度、社會的高度、發展的高度、公平正義的高度。

4、職業精神的教育:成功與正義的抉擇

法律職業有特殊內容的道德要求,比如,“律師可以為他明知有罪的人辯護,法官為民解決糾紛不像行政官員那樣免費服務,而是要收取訴訟費;法官不得對當事人抱有同情心;法官對于犯罪嫌疑人的暴行不得嫉惡如仇,而應當保持超然中立進行無罪推定;等等。法律職業特殊的道德要求大都是在法律程序當中必須遵循和實踐的。離開法律程序也就不會存在這種法律職業的道德要求。”②應該通過辨析使學生將道德認知內化為道德判斷和推理能力,最終促進學生法律職業道德之養成,為其將來從事法律職業打下可靠的思想道德基礎。

5、實踐精神的教育:法理與現實的平衡

法學專業的學生,有時對于法律有一定的想當然的、偏執的理解。或者是知識面窄,或者是某些極端西方法學思想的影響,不顧中國國情大談特談國外發達國家的法律如何健全,如何人性化,如何科學化。一般專業的學生理解不深可以,法學專業的學生即使不能去說服別的學院的學生 ,最起碼自己應該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一個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認識,心中有一個“博弈”和“階段性發展”的概念。認識到法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所有矛盾都可以依靠法律解決得了的。這與目前有些人遇到問題和矛盾就振臂高呼“立法”,好像法律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偏激態度形成冷靜鮮明的對比。

三、法學專業開展“兩難教育”的建議

高等院校的“兩課”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發揮著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奠定了我國現階段高層次人才的政治基礎和思想基礎。但是兩課教育的“理論課”地位得到了單邊強化,學生對于情感、意志、信念、行動等一系列高級要求更加大打折扣。

對于高校專業提供專業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改進的思路有兩個:思想政治教師開展實踐教學、輔導員結合專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教育形式中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出現偏沉,由于思想政治教師的職業定位和教學工作量等原因,實踐教育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觀;大學輔導員作為教輔人員,同時也有思想政治教師身份,其工作的專業化也要求輔導員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交叉,擔當起實踐教育的重任來。二者關系如下圖2所示:

以法學院學生為例,目前大學的管理體制多是“條塊結合”的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條塊結合的。單獨的學院(或者馬列部)是從事全校教學的單位,是條狀的;二級學院根據專業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思想政治要求,是塊狀分布的。條塊的工作缺少結合,出現了“責任分散效應”、“社會惰化效應”等很多形式主義的問題。

毋庸諱言,法律和政治、道德是同一層面的話題,不能把“法學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學專業學生”身上的應用,把它看作“一級學科”下面的“二級學科”;也不能把“法學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看作“兩課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屬于“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的問題。法學專業學生是開展“面向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最適合、最必要開展“面向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

“面向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結合專業特點開展面向法學專業的思想政治實踐教育,是站在法學的高度,堅持特定的原則,對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的重新把握。法學院的輔導員應該與馬列部的專業教師加強合作研究,共同探討“因材施教”的內容和方法,才是解決問題的必由之路。

注釋:

①詳見本文作者主持的課題《面向法學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山東省教育廳的“山東省高校人文社科課題”,2013年4月,在研。

②孫笑俠.職業倫理與大眾倫理的分野[J].中外法學,2002(3).

參考文獻:

[1]楊瑋玉.“思想道德修養課”中的兩難問題教學法[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2(6).[2]徐嶸.一個誠實與集體主義的兩難問題討論[J].海教育科研,2000(2).

[3]馮雪姣.新時期道德兩難問題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5(1).

篇9

關鍵詞:經管類;經濟法;教材;選擇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4-0126-02

一、經管類專業學生學習《經濟法》課程特點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法學科的興起和經濟法理論的不斷研究深入,各種經濟法著述相繼面世,其中較為重要的部分即是《經濟法》教材。在各種版本的《經濟法》教材中,不乏極具代表性的著作,如劉文華教授主編的《經濟法》、漆多俊教授主編的《經濟法學》、李昌麒教授主編的《經濟法學》等,此類教材觀點鮮明、學術性強,是經濟法學類專業學生的必讀書目。但隨著專業化進程的推進,很多非法學學科尤其是財經類專業產生了對于經濟法的強烈需求,由于很多財經規則和法律聯系緊密,所以,培養“懂經濟、懂法律”的復合型人才的要求使得很多財經院校將《經濟法》列為必修課程之一,并且《經濟法》課程在其專業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為達到設置經濟法課程的教學目的,一本好的《經濟法》教材的選擇至關重要,而一本好的《經濟法》教材首先要適合財經類學生。經管類學生學習經濟法的特點主要有如下幾點。

1.法律基礎薄弱。由于經管類專業學生沒有受過系統的法學教育,除了部分學生選修過一些法學課程外,其他學生有限的法律知識全部來自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暫且不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任課老師的法學素養,在短短幾周的法律課上學生難以儲備學習經濟法所必需的法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念。比如說,合同法里關于意思自治的理念,民法里的行為主體行為能力的劃分,行政法里的行政主體、行政責任等的掌握,而這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會對經濟法的學習產生致命的桎梏作用。

2.所需法律知識以實用性為主。經管類專業學生學習經濟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將所學到的法律知識運用到其所從事的金融、保險、財務、管理類的實務工作中去,而不是單純為了進行法學的理論研究。所以即使經管類類專業開設法律課程,其目標也是培養應用型法學人才,而非理論型法學人才。經管類專業學生學習經濟法的重要特點是要注重學以致用,所學到的經濟法中的法律知識要能和實際對應起來,同時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3.所需法律知識繁多、涉及面廣。經管類專業學生學習的“經濟法”和學術上理解的“經濟法”并不是同一個概念,其本質實是和“經濟”有關的法,也就是“大經濟法”的概念。經管類專業學生除了要學習傳統意義上的經濟法的內容,如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銀行法、證券法等外,還要學習“大經濟法”概念下的合同法、企業法、破產法、訴訟法、仲裁法等的內容,內容橫跨民法、商法、經濟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幾大法部門。盡管經管類專業學生學習的經濟法的內容龐雜,但時間并不會相應增加,仍然是用一學期的時間學完《經濟法》的課程。

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材應當符合上述學習特點并能夠滿足上述學習要求。

二、現有經管類《經濟法》教材情況簡述

鑒于經管類專業的學生學習經濟法的特點,一本好的《經濟法》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照目前市面上經管類專業《經濟法》各種版本的教材,其中不乏在體系、結構、編寫方法上很有創新的代表性著作,如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張術麟、董占軍主編的《經濟法》(第2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劉天善、張力主編的《經濟法教程》(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趙威等編著的《經濟法》(第3版)等,皆是此領域的優秀之作,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但部分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材并沒有凸顯風格鮮明、精練簡潔、操作性強等應該具有的特點。總結下來,現有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材普遍存在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方面。

1.學術層次偏低。由于眾所周知的一些原因,比如高校將編寫教材當做職稱晉升的指標,或是為了市場利潤,現在學術界越來來越不將教材編寫當做嚴肅的學術工作,有才華和學識的教授越來越不把編撰教材當一回事,急功近利的思想直接導致今天的很多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材學術品位低下:很多教材之間內容上高度雷同,思想上互相抄襲,屬于低水平的重復建設,缺乏創新,和國際上難以媲美。

2.學術不規范。教材同樣是學術成果,而且相比于其他學術成果,編寫教材需要更高的學術造詣和教學經驗,因為教材是學科體系的科學概括和嚴格系統的知識表述[1],所以教材編寫者只有深才能淺出、只有博才能返約。而當下學術界似乎已經形成了抄襲教材不算抄的學術怪圈,一本教材可以在數月內速成,很多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材通篇也看不到注釋和參考文獻。

3.風格不統一。由于現在大都采取分工合作制的編寫模式,各編寫者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而如果組織工作不到位的話,會導致整本書的學術風格前后不統一,內容前后不一致:有的章節用語煩瑣、有的章節用語簡練;有的章節偏重于理論性,有的章節偏重于實用性;有的章節在全書中所占比重過大,有的章節在全書中所占比重過小或者根本缺失,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4.有學術偏見。有的雖然標注適用于經管類專業,但實際上和法學類專業所使用的《經濟法》教材并無區別,教材中過多地涉及理論問題,并且帶有明顯的個人學術傾向和學術偏見。過于偏重學術性,且帶有一定的學術偏見很難帶給學生全面客觀的學術視野,同時會給不具備法學基礎理論功底的經管類專業學生帶來不必要的理論困擾。

5.通篇是《經濟法》律法規條文的簡單堆砌,沒有理論的必要鋪墊,也沒有學術觀點的必要說明。選擇此類教材的老師會感覺無法拓展,選擇此類教材的學生則會覺得枯燥無味。所以,對此類簡練有余,理論不足的教材也不適應當下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學習要求。

這種學術上的不理性、不嚴謹導致市面上的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材質量良莠不齊,很難達到適應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學的要求。

三、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材應當具備的特性分析

理論上講,一本好的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材至少應該具備以下特性。

1.專業性。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材首先應該是由專業的法學教師向學生教授專業的法學知識的一門課程,在教材編撰中要體現出專業的知識載體的功能。只是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材的專業性并不體現在學術思想和學術著述上,而是對整個經濟法體系的高度提煉,對《經濟法》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精神要有最精準的專業描述。

2.實務性。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材應該體現出為解決經濟事務、經濟糾紛提供法律途徑的特征,所以教材在編排時要盡力為這一思想服務。從教材的體系,到每一章、每一節內容的編排,都應該本著問題的重要程度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引導學生進行經濟法的學習。一本好的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材應該可以為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經濟法律問題提供必要的法律思維和專業技巧。

3.一定的學術前瞻性。如果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材僅僅是為專業性和實務性而設,那么學生僅限于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現有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對于未來生活中層出不窮的新情況、新問題將束手無策,所以經管類專業《經濟法》教材還應該具有一定的學術前瞻性,教會學生用現有知識去解決新問題,具有舉一反三、類推適用的思維和能力。

四、胡智強等主編的《經濟法》教材評析

基于以上因素的考慮,作為一名普通的、一線的經濟法教學老師,在為經管類專業學生選擇《經濟法》教材時總是感覺不盡人意。后看到這本由胡智強、顏運秋主編,專為全國高等學校財經、管理類專業法學課程編撰的教材,整體觀之,定位清楚、目標明確,值得推薦。

1.高質量的編寫團隊。筆者與編者中的大多數成員相熟,這本教材的編寫團隊是由多年從事《經濟法》教學與研究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和一批在經濟學科各個方向有專門研究的博士構成,他們都是活躍在法學教學和科研第一線的教師,其中既有學術底蘊深厚的專家,又有具有開闊學術視野、創新精神的中青年學者。他們治學態度嚴謹、謙和,既牢牢把握當前的學術走向,體現最新的學術前沿成果,又不虛妄驕縱,逞一家之言,避免在內容中加入個人學術專著的思想。

2.實踐性的教學成果體現。現在很多教材的功利思想嚴重,為編教材而編教材,通篇所見為材料的堆砌,既沒有課堂的實踐檢驗,更沒有課后的沉淀思索。而作為從事《經濟法》一線教學的教師,筆者看到的這本《經濟法》教材濃縮了編寫團隊的老師們多年從事教學工作的心血,從結構的編排到內容的闡述上,都是極富實踐性的教學成果的體現。最優的編排只能是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最優模式。所以,這是一本非常適合老師上課、學生學習用的教材。

3.行文流暢、風格統一。由于一本教材大都由數人合力編著,每個人在寫作上的風格也會也較大的差異,反映到教材上就會出現前后風格不統一的現象,破壞教材的整體性。這本教材雖然也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但本教材的編寫組并非臨時拼湊而成,而是在學術交流和教學工作中基于信任關系而形成的工作團隊,在編寫的過程中各位編寫者精誠團結、互相幫助,體現了可貴的團隊協助精神,最后統編者的付出更是為整本教材風格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所以整體閱讀下來,此本教材在風格的把握上比較統一,不會給人以突兀感。

4.體例、結構合理。既然是針對全國高等學校財經、管理類專業的學生所編著的法學教程,也即這本書的受眾為非法學類專業學生,那么在專業定位和能力要求上務必與法學類學生有所區別。這本教材本著“必需、夠用”的原則,做到了適應財經類和管理類專業特色和課程層次多樣化需要的最佳經濟法體系結構。在“必需”原則上,這本上涵蓋了非法學類專業學習《經濟法》課程所必備的法律基礎知識,如第一章經濟法基礎理論部分對法律行為、法律關系、法律責任等的闡述,掃清了學生理論學習上的障礙。就“夠用”原則而言,既最大限度地把基礎理論知識闡述透徹,又不做過多贅言,整潔而又透徹。

5.學術規范。這本教材在學術上體現出規范化、科學化的特征,具體表現在所有引用的法律法規條文都是最新的發展狀態,不引用已被改、被廢的法律法規條文;所有借鑒和引用的他人成果都在注釋和參考文獻中有所體現,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所有注釋的體例都按照標準進行修改。

6.適用性。“適用性”是指適用于經管類專業學生而言,當然就其他非法學專業的學生,這也是一本好教材。因為就經管類專業學生而言,單純地掌握法學知識進行理論研究并不是學習《經濟法》的初衷,學習《經濟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用所學法律知識去處理經濟領域內的相關法律問題。而這本教材符合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也符合《經濟法》課程的教學要求,既具有鮮明的理論觀點和充分的學術思想,又與非法學專業本科生的接受能力相適應,取材適當、深淺有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參考文獻:

[1]萬俊人.推進學科和教材體系建設[J].人民日報,2012,(6).

[2]胡智強,顏運秋.經濟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篇10

一、實踐教學法案例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法,對華僑大學2012級法律碩士(非法學)專業的學生進行調查。該專業學生本科全部不是法律專業,都是跨專業考研。法律碩士與法學碩士的培養目標是不同的,法碩教育,從長遠看,是高層次應用型法律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法律碩士主要是培養應用型、實踐型人才,理論深度有限,但有豐富的學科背景;法學碩士主要是培養學術型、理論型的人才,學科背景單一,但法學理論素養較高。該專業的學生在第一年已全部學完理論基礎課,在2013年9月開學伊始,他們開始進入專業課的學習。該校老師對2012級的法律碩士研究生進行“五步實踐教學法”,具體分為案例教學、專題討論、模擬法庭、觀摩審判、法律咨詢等五種各自相對獨立又有機結合的一體化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緊扣法律實務,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經過一個月的訓練,所有2012級法律碩士(非法學)專業的學生都獲益匪淺,筆者運用問卷對“五步實踐教學法”的應用及效果進行研究,發放問卷150份,回收146份,有效率為97%。以上調查數據顯示,實踐教學法得到了學生的一致認可,本教學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了教學的質量,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的知識不局限于課本。

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