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危機管理范文
時間:2023-07-25 17:20: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的危機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會面臨諸多危機,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危機給企業帶來的危害,甚至為企業帶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都需要妥善的處理所面臨的危機。文章在分析了危機的特性和種類后,提出了企業的危機管理要經過預防、化解及解決三個步驟才算完整。
關鍵詞 企業 危機管理 危機處理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時期,企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任何時刻都蘊藏著爆發危機的可能性,這就使得危機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所謂的危機管理,就是指企業為了應對各種危機情境所進行的信息收集分析、措施制訂、問題處理、自我總結的全過程。
一、危機管理的特性
1.階段性。企業面臨的危機包含了災難、意外的發生,或是與產品有關的失敗等。許多企業危機在浮上臺面之前,幾乎都有些許的征兆出現,危機的爆發一般都是會呈現階段性的發展。
2.不確定性。危機出現與否與出現的時機是無法完全掌控的。平日進行的危機處理計劃與演練,可以降低危機的不確定性對企業所帶來的影響,幫助企業內其他人員積極面對危機的出現。
3.時間的急迫性。危機往往突然降臨,決策者必須做出快速處置措施與響應,在時間有限的條件下,如何獲取所有相關的信息,做出正確的決策以遏止危機的擴大,是企業管理者必須注意的要項。
4.雙面效果性。危機發生后,處理不當會使企業蒙受不利影響或因而被淘汰,但處理得宜將會為企業帶來一個新的契機及轉機,甚至能夠做更進一步的大幅提升企業內員工的士氣。
二、企業危機的種類
1.產品危機:產品或服務有質量或性能方面的問題及缺陷,導致危機發生。
2.市場危機:由于市場環境發生變化、競爭對手營銷能力加強或者企業自身的營銷能力下降導致危機發生。
3.管理危機:由于投資、購并、體制、債務、供應或人事行政等管理方面的原因導致危機發生。
4.媒體危機:因媒體曝光或媒體報道失實使企業美譽度遭受嚴重考驗,從而發生的危機。
5.法律或政策危機:遭遇政策調整或法律上的障礙,從而導致危機發生。
三、危機管理的步驟
(一)危機預防
危機產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并且無章可循,但是大多數危機產生都有一個事件變化的過程,企業能夠察覺到危機發生前兆,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可以把危機造成的損害和影響降至最低,甚至可以完成避免危機的發生。因此,危機預防是危機管理的首先環節。
1.樹立危機意識。讓員工樹立憂患意識,產生危機感和責任感,從而居安思危,不斷進取。只有創造一種良性循環的危機意識氛圍,讓員工切身感受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危機與個人根本利益密切相關,才能讓員工清楚不努力、不創造業績,就會被淘汰。通過對員工危機意識的培養,強化員工切身感受企業發展與自己的關聯性,使員工的危機意識成為自覺行為,使員工具有能正確認識自己、能辨識危機并能獨立處理危機的能力。
2.引入危機預控機制。危機預控是在對危機進行識別、分析和評價之后,在危機產生之前,運用科學有效的理論及方法,來防止危機損失的產生、增加收益的經濟活動。危機預控機制主要包括危機檢測、危機預測和預報及危機預控這三個步驟。
(二)危機化解
1.建立危機管理小組。危機管理小組是處理危機事件的最高權力機構和協調機構,它有權調動企業的所有資源,獨立代表企業做出任何妥協或承諾或聲明。它是保證統一指揮、果斷決策和迅速采取行動的前提,直接關系到危機管理的成敗。
2.制定危機應急計劃。執行緊急示警步驟:危機發生后,從組織內部的各層管理人員,直到普通的員工都應盡快得到總部的處理危機報告和如何對付危機的指示,對外界公布危機的信息要保持統一口徑。
3.組織高效的信息傳播渠道。危機發生后,企業應迅速查明原因,如實向新聞媒體告知事件完整情況,近可能避免公眾的無端猜疑,足夠的誠意是企業面對危機最好策略。
4.處理危機。找出主要危機或者危機的重點,集中力量,有的放矢,力求在危機擴大之前采取果斷的應對措施控制危機。危機處理往往不能短時見效,要堅持不懈,有必勝的信心,將危機處理進行到底。
5.消除危機后果。危機過后,修復危機造成的硬傷,維護更新設備,是危機恢復的必要環節。危機爆發之后,如何盡快消除危機的影響,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恢復到危機之前的正常狀態,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三)危機總結
1.對危機發生的原因、怎樣預防危機、怎樣處理危機的全過程進行系統的調查。
2.把危機的來源及危機的處理過程寫進企業備忘錄,強化這方面的預防工作,做到“亡羊補牢”。
3.尋找把“危機”轉化為“機遇”的可能性。應該說,危機處理對企業存在一定的負面效應,但是如果處理得當,至少會樹立企業負責任、關注公眾利益、堅持一定道德標準的形象。這種與損失并行的收獲,對企業的后續經營和發展有極大好處,故在成功的危機處理案例中,危機處理后,雖然公司蒙受重大的經濟損失,但是企業形象未損,并且公司的名譽能得到明顯提高。
總之,危機并不意味著企業遭受失敗,往往在危機之中孕育著轉機。危機管理是一門藝術,是現代企業管理中一項長期規劃。企業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應同時將危機管理放在重要位置上。一個企業在危機管理上的成敗能夠顯示出它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成功的企業不僅能夠妥善處理危機,而且能夠化危機為商機。
參考文獻:
[1]劉萬軍.企業危機管理.上海:上海經濟出版社.1997.
[2]呂韜.企業危機管理初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篇2
一、企業危機管理的定義及內容
美國學者羅伯特?吉爾認為:危機研究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降低人類社會悲劇的發生。我國學者許文惠認為:危機管理意味著調動各種可資利用的資源、采取各種可能的或可行的方法和方式,限制乃至消弭危機的行為,從而使現存的危機得以解決,使危機造成的損益最小化的行為。 結合以上論述,我們認為企業危機管理可以定義為企業在緊急情況下優化配置其資源來降低首要利益所遇到的損失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謀求有利于自己長期發展的戰略管理。
企業危機管理的功能就是預防危機的發生或在危機已爆發的情況下控制危機,以保證企業的安全,維護企業的利益,把損失降到最低。企業的危機管理工作可分為危機管理準備工作和危機管理程序工作兩部分。前者主要包括:開展戰略性基礎工作、制定應急性計劃和組建專門機構。后者主要是指在避免和控制危機過程中進行的工作,它包括預警性危機管理工作和強制性危機管理工作。
企業危機事件需具備三個普遍內涵特征:
1.隱秘性,事件爆發前的征兆不是很明顯的,企業難以預測;
2.突發性,危機發作的時候企業一般是沒有準備的,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形成應對方案;
3.負面性,發作后可能會帶來比較嚴重的物質損失和負面影響。
然而,這三個特點是相對的,也就是說:在特定的條件下,或者經過管理者的努力,其中的某個特征會減弱或消失,那么,這個事件也就不再成為危機。事實上,成功危機管理的標志就是看能不能有效改變危機的隱秘性、突發性以及能否有效減少損失或利用危機有所收獲。
二、企業應對危機的對策分析
羅伯特、希恩將危機管理過程概括為四個階段,即:危機管理可劃分為縮減、預備、反應、恢復。有效危機管理是對四個階段所有方面的整合。 具體分析如下:
1.縮減階段。在這一階段,企業的主要任務是預防危機的發生和減少危機發生后的沖擊程度。危機管理并非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樣,僅僅將業已發生的危機加以處理和解決。對任何有效的危機管理而言,縮減是其核心,因為在縮減階段危機最易控制、花費也最少。企業只要對各種細小的變化多加注意,防微杜漸就可以防止一些危機的發生,促進管理,增強溝通,提升品質等皆可以在不知不覺中降低危機事發的可能性,就如奧斯本和蓋布勒所說的:“使用少量的錢預防,而不是花大量錢治療。”
2.預備階段。當火災發生之后采取學習滅火器的使用方法顯然已經太遲了。在危機發生之前,企業應根據自身情況作好資源的準備、機構的設置、系統的再設計和人員的培訓。在資源方面主要是預算、人員、反應能力。在機構設置方面,公司的高層領導必須參與制定風險方面的業務方針,賦予各部門經理以管理各自職責范圍內風險的責任。員工必須了解本公司的風險種類,并知道怎樣管理其中的一些風險。另外,作為非常設機構的危機管理委員會是必須的,它能是每種風險都有自己的應急計劃。同時,每個人的角色和責任都必須用成文的形式定下來。在系統再設計上應根據風險控制方法的要求對企業的一些硬件設施和作業流程方法進行再設計,從而消除風險隱患和增加應變能力。在人員培訓方面應訓練員工熟悉各項應急程序,保證員工有足夠的經驗和技能去完成危機處理的任務。
3.反應階段:由于危機管理所特有的處境結構:決策時間有限、決策信息不完備、資源緊缺,因此在此階段要選擇合適的反應策略。這時管理者需要能夠迅速地從常態下的行為與思維方式,換到尋求在非常態下如何應對危機的方法措施上來。
篇3
【關鍵詞】金融危機 勞資管理 勞資矛盾
隨著社會民眾法律意識的增強,近年來勞務糾紛案件層出不窮,從以往個人勞務糾紛,發展到集體勞務糾紛,規模和涉及金額逐漸擴大,對金融市場的發展有著極其不利的影響。另外,2008年的大型金融危機爆發,對我國各項產業均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在這種狀況下,勞資矛盾卻愈加激烈,進而對資本市場造成更大的破壞。能否進行有效的勞資管理的關鍵在于企業能否合理的滿足勞動工作的基本補償,在金融危機對我國資本市場強烈沖擊下,和諧處理勞資雙方關系,充分發揮工會作用,對經濟形勢的穩定與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勞資管理的現狀
我國是世界人口數量第一大國,所擁有的勞動力也遠高于其他國家。在這樣的背景下,勞動糾紛案件的數量和規模相比于其他國家會明顯偏高,雖然黨和政府為更好穩定社會發展,各項文件和政策不斷的出臺,但是并沒遏制相關案件飛速增長的不健康狀況。司法和勞動仲裁部門統計報告指出,進入21世紀后的12年來,涉及個人勞動糾紛案件總量增加15倍,而涉及集體案件則增加6倍。目前,存在于勞動糾紛的相關問題,已經成為造成社會發展不穩定的主要矛盾點。
隨著類似案件涉及范圍的不斷擴大,當前的勞資管理問題主要變現為三個特點:一是我國勞資管理問題已逐步從原有的與國有企業有矛盾進行轉移,案件大多覆蓋在民營企業上;二是案件的增多造成審理的滯后,司法機關為此進行多次改革,但效果仍舊并不明顯;三是糾紛造成的沖突逐漸增多,甚至衍生出暴力沖突,對我國社會發展有著極其不利的影響。
二、勞資管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勞資管理問題主要在于勞工與雇主之間的問題,是個體與個體或集體所產生的矛盾,因此可促成原因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是,歸其根本在于勞工在工作時或之后所受到雇主和企業的權益侵犯,并無法通過正常渠道合理、快速解決時所造成的勞資矛盾。以下為促使矛盾生成的主要原因:
(一)勞資利益沖突是勞資管理問題產生的內在根源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幾乎未曾出現勞資管理問題,當時的勞動付出與收益基本匹配,并且社會風氣是勞動者能夠滿足基本生活的情況下,并不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進入市場經濟,勞動者工作的唯一目的在賺取生活資本,同時渴望獲得較高的生活資源要素。在勞工基本權益受到侵害時,則會出現極大的反彈。而基本權益則是勞工所付出勞動總量所應得到的回報。通常權益被侵害也是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權益糾紛意味著雇主或企業付出一定補償,而正處于經濟危機的背景下,經濟補償緩慢或拖延,則極易造成事件的擴大化,破壞社會秩序的穩定,甚至造成社會安全威脅。
(二)勞資力量懸殊是勞資管理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
我國經濟發展已然出現“馬太效應”的趨向,基本生活的壓力迫使越來越多的勞動力進入城市之中。目前,我國城市勞動力數量遠高于需求,在政府的協調解決下,仍舊存有大量的勞動力閑置在城市之中。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勞動力崗位能力的匹配性卻又在飛速下降,在雙重問題之下,城市中將有越來越多的勞工無法就業。相關數據表明,我國每年將有2億農村人口在農閑季節進入城市,隨著農業人口的增長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截至目前已經能夠在農村安置2億勞動崗位,但仍有1億勞動力處于在家待業之中。巨大的社會就業壓力意味著市場會因此而進行調解,勞動力的收益則會逐漸降低,勞工權益所得將呈現出不良的發展趨勢。同時,金融危機造成企業的資產縮水,導致其不僅無法招收新勞動力,甚至會出現裁員等狀況,就業問題持續加劇,農村勞動力為獲得基本的生存資源,其權益將意味著受到更大的侵害。
(三)勞動法規不健全是勞資管理問題產生的制度原因
我國法律正處于不斷健全之中,但是層出不窮的社會狀況,造成法律、法規難以招架。目前我國法律相關問題主要為四點:一是法律覆蓋程度較低,并存有一些明顯的漏洞,難以切實有效的應多所有情況;二是處罰力度較輕,再出現一般性勞動糾紛時,僅強制要求企業補償勞工權益,對企業的補償外的處罰較低;三是處理緩慢,一般勞動仲裁通常在1到3個月完成,過長的時間對于權益被侵害者極其不利;四是辦理機制過于復雜,農村勞工在缺乏指引的情況下,根本無法通過法律要求企業償還權益。目前,勞動糾紛案件的數量正在飛速遞增,無法對其進行快速、有效的解決,導致案件積壓越來越多,造成本已是弱勢群體的勞工,權益受到了更大的損失。而近年來不斷的金融危機,將促使該狀況愈演愈烈,最終危害到社會的穩定發展。
三、改善勞資管理的對策
根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求,有效的解決勞資矛盾,構建和諧勞資關系,應堅持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方針,合理的問題解決,并要求工會發揮其基本職能,共同促進勞資關系協調發展。
(一)解決國際金融危機造成的勞資矛盾,重點是發揮政府的行政職能
政府是社會最高權利的象征,也是擁有最高行政權的社會服務單位。從其權利上來看,公共服務職能在于幫助民眾解決基本的社會問題,而勞資矛盾的發生,意味著勞動者的權益受到侵害,政府有權利幫助勞工獲取權益。義務方面,勞資問題在無法獲得有效解決之時,可能造成對社會的不良影響,政府有義務及時解決勞資矛盾,進而穩定社會的生產與發展。進入21世紀后,政府為應對勞工問題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并以保障性措施幫助勞工獲得合法權益,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雖然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社會公民生活并未受到較大的影響,但是卻導致部分企業的資產極大縮水,而在利益鏈中最后的環節,便是社會中基本職位的勞動者,在其權益受到侵害時,將形成加大范圍的社會矛盾。因此,政府需要在金融危機下的敏感時期,有效協調勞資關系,并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幫助勞工群體獲得應有的權利,唯有如此才能夠在特殊時期,幫助社會穩定、和諧的發展。具體執行方式如下:
1.完善相關法律內容。法律是管理勞資關系和處理糾紛的關鍵,只有法律中明確問題的結局發生,才能夠保障結果的公平、正義性。立法部門應根據勞工需要和經濟狀況,快速制定及出臺實行法律文件,并根據社會變化及時更改,有效保障法律的科學和可持續性。在金融危機出現時,可現行根據西方法律并結合我國國情出臺暫行法案,以解燃眉之急。
2.加大勞資關系監管與執法力度。由于勞工群體的法律意識淡薄,難以在工作中對企業或雇主行為進行監管,造成自身利益受到逐步的剝奪。政府應承擔基本的公共服務職能,對勞資關系有效的監督和管理,以保障雙方公平性。同時,建立規范的懲戒方式,要求對勞資糾紛進行嚴格執法,遵照法律使用自身權利,是勞動者權益能夠受到真正的法律保護。
3.加強勞資雙方教育。擁有法律概念的勞動者,能夠更好的維護自身權益,而企業和雇主,在法律的要求下遵法守法,則能夠避免出現勞資糾紛等問題的出現。由此可見,對勞資雙方進行法律及相關信息的普及十分重要。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加大信息的宣傳力度,在通過媒體宣傳等途徑下,要求成立相關部門,進行基層走訪宣傳,幫助勞動者和企業及雇主普及法律知識,使其有效的約束自身行為。
(二)加強工會組織建設是構建和諧勞資關系的重要舉措
工會最早成立于西方國家,由于工人階層受到資本家的壓迫,進而聯合起來共同抵抗黑惡勢力,因此其成立的目的幫助勞動者維護權益的組織,而核心作用在于維護勞工群體的共同利益。金融危機的爆發對西方國家的影響最為惡劣,通常在這種情況下,工會則承擔起政府的工作,協調勞工與企業之間的矛盾,并為勞工爭取相應的群益。因此可見,在我國政府職能不明確的狀況下,采取以工會協調勞資關系最為適合,不急能夠有效的幫助政府工作的實施,同時能夠以集體的形式維護勞工權益,進而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具體工作為以下三點:
1.擴大工會覆蓋面。現有工會完全是以仿照西方國家建立而成,其組織職能大多參照其他國家,而國情則是完全區別于我國,難以有效的進行工作。由于現有工會形式無法滿足勞工需求,則數量較少。根據相關統計報告指出,國有大型企業中絕大部分已成立工會,但是民營企業中擁有工會卻不足總數的15%,且多為大型企業。由于我國公民的意識淡薄,民營企業總人數僅為30%,這種情況下工會的作用將難以體現。為解決該問題,一方面政府應制定工會的職能范疇及工作原則;另一方面鼓勵企業建立工會,并為工人普及相關知識,以及通過工會維護自身權益的重要性。以公會對勞動者進行管理,并將龐大的勞工人群凝聚在一起,必然能夠更好的維護勞工權益。
2.發揮工會的集體談判優勢。近年來,集體勞資糾紛案件層出不窮,無論是涉及金額,還是人數均在不斷的提升,而在共同利益的驅使下,勞工多采取集體談判方式,以索要自身權益。但是,限于勞工群體知識和認識水平較差,難以切實有效,并快速的通過法律途徑進行爭取。而在金融危機發生時,企業的償還能力下降,甚至于因市場所導致根本無法償還,單以聚眾的民工在爭取權益時將更加困難。而這種狀況下,采取工會代表勞工進行談判,在知曉法律的前提下能夠最為有效的幫助勞工群體,并且在談判的同時,能夠穩定勞工情緒,使其繼續工作在自身崗位上。由此可見,以工會進行談判,不僅能夠幫助民工獲得應有的權利,同時還能夠在金融危機時,穩固企業的發展和生產,幫助勞資雙方共同渡過難關。
3.工會工作應社會化。以往工會成立與企業之中,唯一的會員來源則是企業中的勞工,在發生勞資糾紛時,完全以勞工所組成的集體,并不能夠達到維護權益功效。因此,需要工會能夠進行社會化的發展,擴大會員的吸取范圍,在社會中尋找法律型、管理型等各種適合于公會發展的成員,對工會各項工作能容進行管理。只有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工會才能夠為勞工更好的提供服務,以滿足在金融危機時,勞資糾紛的快速解決。
四、結語
綜上所述,工會是為勞工服務的組織,同時也是穩定社會發展的關鍵,合理的建立工會組織,并為其健全相關制度,并在法律的要求下,切實的服務于勞動者。在金融危機出現時,通過工會穩定勞工情緒,幫助企業繼續生產,和諧的處理勞資關系,實現勞資管理改善,實現政府工作的協調分工,優化社會資源高效分配,最終完成幫助社會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鐘建華,陸小珍.當前我國勞資關系分析與思路對策[J].中國科技博覽,2010(19)
[2]曹超.析當前非公有制經濟中勞資關系的現狀及趨勢[J].理論界,2008(2)
篇4
關鍵詞:金融企業;金融危機;風險管理;創新改革
2008年9月15日爆發的金融危機并引發全球經濟危機。金融危機一般會造成黃金、主要國際支付貨幣的大幅度貶值,金融危機影響范圍內各個國家的經濟總量和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甚至出現經濟負增長,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正常進行,許多企業大幅度裁員甚至倒閉,從而導致失業率見長,更多的人失去工作。社會經濟蕭條,人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社會動蕩或者國家政治動蕩就會隨之悄然而知。
一、金融危機的影響
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有著深遠的影響。金融危機影響最直接的是出口。就出口國家來看,中國對美國出口下降最為明顯。中國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最新的數據顯示,金融危機造成的損失相當于全球每年GDP的7倍,金融危機對經濟實體的影響已顯然易見,世紀經濟下滑已不可避免。金融危機的發生,對于每個人的影響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就是金融危機使人民越來越失去安全感。人民開始懷疑國家的路線、政府的決策能力,以及國家和政府對付危機的能力。金融危機影響國家的通過膨脹,導致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企業倒閉,人們失去了自食其力的依靠,生活質量嚴重下降,對于人們的心理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金融危機下金融企業管理方法改進
針對金融企業的風險管理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比如內部環境的混亂,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產生影響的不穩定性,企業管理人員的品行、操守、價值觀、素質及能力,企業各項管理制度、信息溝通體系等都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問題。再之,風險管理目標還不明確,有些企業只注重目前業務風險,而忽略長期戰略風險管理。良好的管理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風險管理技術需要實時創新和進步。所以根據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策略。
1.實現金融經濟管理的觀念及時更新
一個企業的觀念就是一個企業的思想,思想對了,方向對了,當然發展就會朝著前進的方向。所以更新觀念是相當重要的,特別是高管層的觀念。高層的管理理念對于營造良好的企業內部管理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科學、有效、全局性的管理理念是金融企業在制定經濟管理目標和管理方針是必不可少的經濟管理對于現代金融企業管理工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工作影響面大、涉及面廣泛,所以要切實更新管理觀念,實踐新型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
2.控制金融企業內部環境
控制金融企業內部環境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行業內部控制環境。內部控制環境一般需要做好金融企業管理的各種規章制度的制定和金融企業管理人員培訓,金融企業經營效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具體的可以從增強他們的風險意識,提高企業管理人員應對風險的能力,同時建立金融企業風險應對策略和措施,形成完備的風險管理體系,其次塑造風險管理文化,通過各種途徑將風險管理理念傳遞給每一個交易人員,內化成業者素養呵呵觀工作習慣,進一步形成敏感的感知風險能力。最后切實加強風險管理機構監督。
3.創新金融企業的經營策略
金融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創新其經營策略,在保證企業盈利或者不虧損的前提下,提高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金融企業必須通過研究和實踐探索出滿足金融企業在金融危機下生存的的組織結構、營銷觀念和管理方式,保證企業在金融危機下依然能夠存活,通過改變企業的經營策略,實現金融危機對企業影響的軟著陸,讓企業平穩健康度過金融問卷。金融企業通過改變經營理念,增加金融企業產品的附加值,有效提高企業的生產理念。
4.注重“協同”效應,提高金融企業資源的掌控能力
在目前全球一體化的超流下,金融企業不能像以前那樣封閉、孤軍奮戰的狀態,更多的是產業群,價值鏈的集體參與競爭,共同發展。“協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外部之間協同,二是內部自身協同,三是內部、外部高度協同。只有這三個方面全部協同良好,充分發揮企業的各種資源優勢,才能有效保證金融企業在金融危機中立于不敗之地。
5.金融企業勇擔責任
金融企業是流淌在國民經濟軀體中血液。在金融危機這個大魔頭面前,金融企業不能逃避,也不能退后,唯一的路子就是勇擔責任,積極應對。因為金融企業不像其他一般企業,它不僅要維持就業穩定的同時,更要推動經濟平穩增長。通過風險管理和優質產品設計,降低經濟的波動幅度。從而有效地抵御風險,降低金融危機給社會、企業、大眾帶來的危害。
6.注重金融企業文化建設
文化是一個社會的靈魂。當然良好的、先進的、積極的企業文化必將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對于員工一視同仁,加強人本管理,每個人都有被尊重的權利,讓員工自尊心得到滿足,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再之,金融企業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企業應該高要求、嚴標準管理自己的員工,讓良好的行為形成一種習慣。最后,需要激勵員工的團隊精神,員工要和企業心在一起,員工和員工之間更要凝結成一股繩。金融危機導致許多企業破產倒閉,對國民經濟影響很大,而金融企業是最容易受到影響的,在經濟危機下,金融企業如何通過改善自己的管理,減少金融危機的沖擊,這是金融企業應對金融危機和金融之后企業重整旗鼓的關鍵,這也是金融管理研究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 黃彥平,孫正平.化解金融風險的幾點建議[J].山西財稅,2002(,11):22-23.
[2] 李慧.強化新形勢下金融企業財務管理的對策[J].上海會計,1995(,2):35-37.
[3] 王秀芳,王秀萍.如何加強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J].甘肅科技縱橫,2005,(2):58.
[4] 劉軍,李常洪,曹利軍.金融企業風險統計預警系統研究[J].統計研究,2007,(4):86-91.
篇5
關鍵詞:企業;危機管理;簡約化研究
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或大或小的危機,如不可抗力、質量問題、不利報道等等,因此需要危機管理。危機管理包括危機防范和危機處理兩方面的內容。
一、危機防范
多數危機是可以預見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這取決于危機防范是否到位。怎樣才能做好危機防范呢?
1.建立危機預警系統
這是危機防范的最重要手段。應在配備必要的監測設備的基礎上,分析研究企業生產經營的每個環節,經常檢查有關部門的工作情況,及時發現并通報存在的問題。還要關注社會輿論,對涉及本企業的報道進行分析研究,及時發現那些容易引發事件的先期征兆,提前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2.制定應急預案
應針對潛在危機提前準備好應急預案。潛在危機是指曾經發生過且有可能再次發生的危機,業內其他企業發生的危機,以及可能導致危機的現實環境。具體而言,火災、停電事故和質量問題是任何企業都可能遇到的潛在危機,對餐飲業、酒店業來說,食物中毒預案必不可少,對生產性企業而言,問題產品的召回預案不可或缺。
3.成立危機領導小組
不必設立專職的危機管理部門,但成立危機領導小組是必須的,其成員應包括企業主要領導、相關部門負責人和相應的專業人員。危機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能是預測危機、評定應急預案和進行危機管理決策。預測危機是指對可能發生的危機類型、性質、規模和影響范圍做出恰當的估計。評定應急預案即評審確定應急預案,應急預案通常由責任部門起草,然后拿到危機領導小組辦公會上評審通過。
4.培訓員工并開展演習
企業應采取多種措施對員工進行培訓,比如編印通俗易懂的小冊子,組織員工聽講座、看視頻,舉辦知識技能競賽,開展傳幫帶活動,使他們了解應對危機的方法,掌握相關設備的操作要領。還應有針對性地進行演習,使員工熟悉應急預案的流程,積累處理危機的經驗,發現方案的瑕疵和自身的不足,及時予以糾正。
二、危機處理
1.確立危機處理原則
“公眾利益至上”是企業危機處理的第一原則。危機發生后,企業將遭受損失,但企業首先應考慮公眾利益,要有社會責任感,勇于承擔責任。公眾在危機發生后一般會關心兩個問題,一個是物質層面的問題,物質利益永遠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因此企業應主動承擔責任,及時采取措施補償公眾的損失。另一個是精神層面的問題,企業應關注公眾的心理感情,及時向公眾道歉,必要時還應通過媒體發表謝罪廣告,以解決深層次的心理情感問題。“及時主動”是企業危機處理的關鍵原則。如果在危機發生的初期積極反應,往往成本較低,效果也較理想。一旦到了爆發期,處理和平息危機的成本將呈幾何倍數地增長。因此,企業面對危機的時候,不能掉以輕心,采取拖延態度,即便是小投訴,也應熱情接待,及時答復和妥善解決。
2.完善危機處理程序并落實到位
(1)深入現場,了解事實。要保持鎮靜,接受既成事實,迅速查明基本情況。需要指出的是,領導者親臨一線有利于成功地化解危機。(2)隔離危機,包括危機隔離和人員隔離兩個方面。危機隔離就是明確標示危機范圍,使其外的部分秩序正常。人員隔離就是把人員分成處理危機和維持日常工作的兩部分。(3)確立對策。危機領導小組是危機處理的核心,危機發生后,應及時召開小組會,確立對策。首先要確立企業自身對策。應向員工危機公關準則,號召大家同舟共濟,共度難關;應指定新聞發言人,使其負責與媒體溝通、信息;還要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通常公關部負責協調關系、收集報道、草擬稿件、‘提供相關資料,保衛部負責保護現場、搜集證據、維持秩序,財務部負責統計損失,人事部、工會負責對員工進行危機培訓;然后確立受害公眾對策。要安撫受害公眾,切忌急于為自己辯護。若責任在企業自身,應主動提出補償,還應公開道歉,認真聽取受害者及其家屬的意見,盡可能滿足其合理要求;若雙方都有責任,要承擔應負的責任,積極爭取對方的諒解與合作;若責任在受害者或第三方,也應給予安慰,不要在現場追究。(4)盡可能爭取第三方的支持,這是危機處理的有效策略和技巧。若能得到第三方尤其是權威機構的支持,將大大有利于成功地化解危機。(5)轉危為機。有些危機若能創造性地加以利用,可以轉化為契機。成功的危機處理不僅能消除危險,還能創造機遇、和諧關系、樹立形象。
綜上所述,危機管理包括危機防范和危機處理兩方面的內容。對企業而言,要以為正確的理念為指導,完善危機處理程序并落實到位,才能成功地化解危機。
參考文獻:
[1]王:旅游公共關系[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7
篇6
關鍵詞:企業;資金管理;問題;對策
一、強化企業資金管理的意義與必要性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和金融市場造成極大的重創,對中國的實體經濟也給予了沉重的打擊。為應對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深層次影響。2011年以來國家綜合運用了匯率、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緊縮銀根,減少市場流動性。國家宏觀貨幣政策也由適度寬松逐步走向穩健,給企業資金管理帶來了很大壓力和嚴峻挑戰。對經歷金融危機的中國企業而言,沒有任何一個時刻,能像現在這樣讓大家對資金管理產生如此迫切的需求。此次金融危機中所有公司的第一反饋就是現金流受到了影響。為了合理利用現金流,金融危機后許多企業集團開始強化資金的集中管理。
1.資金管理是實現企業經營目標的重要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金在一方面可看成是企業所擁有或控制的經濟資源,該資源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即資產,企業的資金狀況既是各方面的經濟活動的財務反映,又是企業從事各種經濟活動的必備要素,企業的資金狀況代表著企業的資源配置、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資金管理就是要使得企業資金配置到能為企業產生最大企業價值的經營活動中,為實現經營目標服務的。偏離企業經營目標的資金管理都是舍本逐末的,無法使得企業發展取得強有力的支持。
2.資金管理加快資金周轉,降低資金成本。如果說資金管理是為了實現企業經營目標,是戰略上的考慮,那么加快資金周轉降低資金成本,則是資金管理的戰術問題。無論是單一式企業還是集團式企業的資金管理,都要加快資金周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資金使用成本,進而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為企業創造更多的企業價值。資金占用和來源的管理,一是提高企業資產的流動性,使企業的資產流動起來,及時催收應收款項和減低存貨資金占用,產生現金流入;二是在維護企業信譽的前提下,應付款項盡量延期付款,減少有息資金的使用。
3.資金管理就是要控制資金風險。資金風險每時每刻都存在于企業的經營活動當中,如何規避、控制資金風險是企業資金管理長期存在而又必須有效解決的一道難題。注重風險意識,多管齊下地加強監管,制定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資金管理制度和資金管理內部控制流程。落實資金風險防范責任制,將風險控制融入了企業資金管理的每一個環節,使得企業資金風險控制體系日趨完善。
二、當前企業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國內一些大中型企業集團,多數是通過兼并重組而成,層級架構復雜,子孫公司滿堂,銀行賬戶眾多,通常一般年收入和凈資產超5億元的大企業集團,都或多或少地面臨著資金管理效率的尷尬,高存款、高貸款、高財務成本的“三高”型企業普遍存在。由于集團公司在資金管理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財務風險也日益顯露。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各層次會計主體的存在,導致了資金管理散亂,資金使用效率低。由于國內一些大中型企業集團,是通過兼并重組而成,層級架構復雜,子孫公司滿堂,銀行賬戶眾多,很多大中型企業集團的資金流是一個所謂的“黑洞”。“黑洞”的主要表現形式是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甚至不少資金躺在企業賬戶里“沉睡”,而關聯的平行或上下級公司可能對資金極其渴求,被迫去銀行貸款。
2.目前很多企業集團各會計主體之間信息不透明、不對稱和不集成。企業的高層決策者難以獲取準確的財務信息。更為嚴重的是,各子公司和分公司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虛假信息,使得匯總起來的的信息普遍失真,會計核算不準,報表不真實。據財政部會計信息質量抽查證實,全國有85%以上的企業會計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信息的不真實,直接影響了企業的科學決策。
3.各分公司和子公司資金管理觀念淡薄。我國企業集團存在的資金管理問題,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由于各分公司和子公司在財務管理觀念上存在問題,資金管理意識不到位。在資金管理中,部分下屬單位往往只考慮本單位局部的利益,而忽視集團的整體利益,缺乏全局觀念和整體意識,不積極配合資金的集中調度和管理,以各種理由阻擋調配本單位資金,造成資金在局部單位的大量沉淀與閑置。
4.企業內部缺乏系統性的債務管理機制。財務部門向銀行申請借款的依據是投資發展部的項目規劃,由于信息不對稱和缺乏系統的管理,很難在事前對項目的融資加以落實,經常出現項目已開工而融資尚未落實的情況。此外,在項目建造階段,由于提供的節點準確性和及時性很難保證,財務部門同樣很難在第一時間安排資金。缺乏系統性的債務管理,不僅影響項目的進度和融資的成本,更為重要的是給企業集團在國際市場的信譽和信用都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三、強化企業資金管理的具體對策
1.建立統一的資金集中管理機制。不同企業集團有不同資金管理模式,但無論選擇哪種資金集中管理模式,大都需要在企業集團內部成立專門的資金管理機構,從而站在集團的管理視角上,實現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全方位的管理。實行資金集中管理與控制,不僅是為了實時監控子公司的現金收支,更重要的是在保證集團內部資金流動性的前提下,減少資金閑置,降低資金成本,提高剩余資金的投資收益,充分發揮集團整體資金的規模優勢,最終實現資金留存和運用的合理化。
2.優化資金集中管理流程。以資金集中管理為中心,企業集團應重新設計及優化資金管理及運作流程。企業集團通過對實際資金集中管理工作內容進行科學的梳理,使其標準化、規范化、制度化,從而建立完善的資金內部集中管理及控制體系,使得資金管理最大限度地適應企業高速發展的需要。由于國內企業發展迅速,短時間可能難以聚集足夠的專業人才對資金管理流程進行全方面的優化,所以公司可借助外腦如咨詢公司來實施此類大型項目。
3.注重資金集中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在集團資金集中管控中,財務信息系統是實現管控的有力保障。企業集團可以通過建立財務信息集中管理系統實現財務管控的整體性、可控性和及時性。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日趨發展,資金集中管理工作應當注重信息化建設和投入。依托先進的網絡或信息技術,實現資金管理流程的自動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強化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和溝通。集團資金集中管理工作離不開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加強和擴大與金融機構的聯系、溝通及合作,是集團資金集中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但加強合作不是盲目合作,要選擇在資金集中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經驗、支持企業集團業務發展、具有先進結算網絡或技術、能滿足企業集團資金集中管理需求的銀行作為合作伙伴。只有這樣集團資金集中管理的效果才能顯現,合作的水平才能不斷提高,集團資金聚集的優勢才能充分發揮。
5.提高集團資金的融通和管理能力。資金集中管理很重要的意義之一在于能為集團以及成員單位的業務發展、市場開拓、投融資、改制重組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進入更加廣泛的財務活動領域,不斷創造和發揮企業集團資金聚集優勢,提高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談判地位,持續高效地提供優勢的資金支持。子公司參與集團資金的集中管理,希望的也是能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滿足其業務需要。同時也要求集團要保證資金的安全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所以在推進集團資金集中管理工作,集團總部應承擔起更多的責任,一方面要提高人員素質、強化培訓和風險意識、建章建制、完善內部控制;另一方面要切實提高資金統籌管理水平,嚴格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要立足于資金優勢的創造和發揮,提高融資和資金管理運作能力。不斷拓展、創造和利用更多的財務渠道,為集團和成員企業的生產經營、投資、兼并重組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和引導。
篇7
關鍵詞:品牌;危機管理;危機預警;紅三環
一、引言
目前,中國的絕大多數企業與其產品品牌是一體的,品牌是現代企業的支柱,品牌背后必定有一個載體—企業。自中國入世后,卷煙企業更加注重品牌建設,品牌格局有較大調整,品牌進一步集中,競爭十分激烈。因此,對于當前中國煙草行業卷煙企業與品牌一體條件下如何規避風險,做好危機預警及管理,不僅關系到品牌的發展,而且決定著企業的命運。所以品牌危機是造成企業危機的最根本原因,品牌的危機就等同于企業危機。如何建立一套品牌危機預警及管理機制,為企業豎起一道安全防火墻尤顯重要。
二、企業品牌危機的預警信號識別
紅三環品牌于1982年注冊,起源于中國女排在世界大賽中獲得的“三連冠”,由滁州卷煙廠開發研制,在安徽省卷煙品牌發展史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但在歷經30年的發展,幾經沉浮。筆者在親歷“紅三環”品牌的成長過程中,總結了了幾次具有代表性的企業危機信號識別,涉及到企業人、財、物、產、供、銷等方面。
1.人力資源枯竭,員工跳槽不斷
1983年7月22日滁州卷煙廠遭受水災,同年8月17日遭受火災。許多青年技術工人耐不住惡劣的工作環境和長時間加班延時,紛紛調離企業。
2.現金流量減少,財務捉襟見肘
九十年代中期,中國卷煙開始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滁州卷煙廠由于沒有能夠積極應對這種變化,市場開始下滑,現金流量減少,稅務機關上門催稅,而銀行卻唯恐躲之不及,財務捉襟見肘。企業不得不冒險向職工集資維持生產。
2.固定資產過大,生產開工不足
“搞技改找死,不搞技改等死”這是國有企業曾經流行的一句老話。“八五技改后,滁州卷煙廠就面臨著這種困難。嶄新的制絲線,沒有品牌生產,不得不代為淮陰、南京等煙廠加工產品。
4.物資采購困難,銷售收入下降
九十年代初,卷煙企業原料及輔料處于賣方市場,一般必須現款現貨,而由于市場混亂,一度時期物資采購困難。劣質原輔料使生產難以維持,產品數量、質量均難以保證。銷售收入下降,企業品牌危機愈演愈烈。
5.危險客戶增加,流言蜚語鵲起
九十年代末,由于行業的管理滯后,企業品牌之間惡性競爭,紛紛降價競銷;一些不法商販倒買倒賣的同時,還向企業大量賒銷,詐騙違法情況不斷發生。一時間,各種謠傳紛紛暗射“紅三環”,這給本來就很困難的“紅三環”帶來更大的危機。
三、企業品牌危機重點防范措施
在危機到來之前能預防并避免是成本最低、風險最小的辦法,也是最明智的辦法。就像對待疾病一樣,危機防范的首要問題就是提高企業對危機的免疫力。提高企業對危機的免疫力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1.尋找企業的弱點,發現潛在危機
首先,企業掌舵者要樹立自覺分析反思企業弱點的作風,從而帶動主要管理者乃至普通職工積極尋找企業弱點,然后克服之。其次,要經常與企業內外公眾溝通。定期以及在關鍵時期向企業內外公眾(員工、供應商、分銷商、 媒體、行業監管部門等)發放問卷調查,虛心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及對企業可能出現的危機提出忠告。通過管理層的自我分析與反思和對企業內外公眾的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出企業存在的弱點,把這些弱點視為企業可能發生的潛在危機點。
2.模擬危機管理,做到有備無患
從之前學者的研究結論來看,企業對于危機的應變能力與企業平日的準備工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筆者歸納出的有關于危機出現前企業所應具備、進行的機制與活動如下幾個方面。
(1)成立危機領導小組,擬定危機計劃
企業首席執行官要親自掛帥組建危機領導小組。小組其他成員包括企業主要部門的負責人。 首先,要培養一群工作投入的職員專門從事危機的控制工作。其次,建立危機情境監測系統,企業藉由危機情境監測系統的設置, 能夠對危機掌握充分且足夠的信息,同時決定所需采取的步驟,避免突發危機的混亂情況降低企業對危機發展的能見度。最后,應當指定專人作為公司的發言人,所有面向公眾的發言都由他主講,以便統一公司上下的口徑。
成立了領導小組后,就要制定出危機計劃。事前的計劃與準備,可以幫助企業在面臨危機時能夠沉穩應對,妥善的處理使危機落幕,避免可能的損失與負面的影響。
(2)模擬危機處理,劃分危機管理
針對危機計劃內容,進行一次想象的危機應對,就是一次完整的危機模擬。在危機模擬中最難把握的是心理模擬,進行有針對性的模擬訓練。在模擬危機管理時,把別的企業特別是同行出現的危機作一面鏡子,對照自己的危機計劃,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模擬方式。
雖然有些危機可能會從潛伏期,直接跳過危機爆發階段便被解決,或是危機尚未被解決,但企業己經從中逐步學習相關的危機處理概念等情況,然而大多數的情況都是會呈現階段性的發展,從而配合危機發展的情勢而衍生出六個階段管理:①避免危機②預作準備,而當危機發生或出現征兆時,下列幾個階段必不可少:③確認危機④控制危機⑤化解危機⑥從危機獲益。當我們了解危機管理所具備的階段性后,可以幫助企業循序漸進地分析危機的發展,并依此訂定出因應的計劃與解決措施。
四、企業品牌危機預警管理應遵循的原則與方法
1.提高品牌生命力是根本
提高品牌生命力才是企業品牌危機預警管理的根本,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①強化全員特別是企業主要管理者的危機意識,使這種意識融人到企業文化之中。②加強企業信用管理,樹立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良好形象。③加強產品質量管理,努力做到所有產品零缺陷。④加強營銷管理,做好售后服務。⑤加強公共關系管理,并持之以恒。⑥強化企業團隊精神,努力爭取員工對企業的忠誠,以免禍起蕭墻。⑦提高主要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強化對企業的責任心,這是做好前面幾條的保障。
2.未雨綢繆防患未然是重點
對于危機管理的各個階段,很多企業往往更重視危機的處理和恢復,這雖然能夠起到“亡羊補牢”的作用,但“羊”畢竟已經“亡”了。因此企業應當對危機防范給予更多的重視。如果把企業之危機比作人之疾病,無疑,能夠防范危機是最高明的。
公司管理階層對于危機的認知與經營企業的態度,是避免危機的第一步。在這一個階段當中,公司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找出公司目前與未來經營上可能出現的危機有哪些,在公司的日常運作上,做出修正與管理,去避免危機的出現。在產品與服務的生產過程中應用到TQM或是持續進行研發、對于員工福利與工作狀況的關切以及平日與媒體建立良好的溝通與互動關系等,都是避免危機預先措施。其次,對于危機爆發前所散發的危機警訊,更是公司管理階層危機管理上所必須特別警覺的部分。
3.加強公共關系管理,與公眾有效溝通是關鍵
企業的公眾包括內部和外部公眾,內部是指企業員工,外部則是指與企業有關的人群、機構,如供應商、分銷商、顧客、媒體等。與分銷商、供應商的溝通主要是消除他們的憂慮,繼續對企業充滿信心,一如既往地合作,特別是大的和關鍵的供應商、分銷商。否則,一旦企業物流上出現斷裂,就會帶來生產和營銷的中斷,繼而導致現金流的中斷,企業就會很快走向危機的深淵。
在企業的所有內外部公眾中,員工是最復雜也是最敏感的。當危機來臨時,他們擔心企業效益下降、裁員乃至破產,而且他們還會成為一些媒體、機構挖掘信息的目標。另外,能得到員工的支持也是克服危機的關鍵。顧客對于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顧客能從你這里獲得有關危機的信息,不僅表現了對顧客的尊重,還會有意識地引導顧客少受流言蜚語的影響。企業必須清楚,媒體對企業發生的危機永遠都會感興趣,這是媒體的行業特點和記者的職業特點決定的。企業與媒體的溝通,在一定程度上講是最重要的溝通。
4.企業恢復,亡羊補牢不可少
危機恢復就是危機處理完畢后,總結經驗教訓,并使企業的各項工作恢復到正常狀態。危機恢復也需要一個完整的計劃。這個計劃主要涉及:①從危機中得到的經驗和教訓;②做出人事、企業機構、供應商和分銷商的調整;③處理有關責任人;④盡快采取必要措施,恢復企業聲譽;⑤檢討增強企業危機免疫力的各項舉措,并做出適當的改進;⑥進入新一輪的危機防范過程。
五、結論
企業品牌一旦面臨危機,不但要解決危機,還必須兼顧企業原有的正常運作。危機管理儼然成為企業經理人除了平日正常運作外,不可忽視的重大課題。因此筆者選擇了“紅三環”品牌危機預警及管理個案的研究作為論文的主題,希望針對“紅三環”品牌危機處理做法有深入的了解,并進而提供業界一些危機處理上的建議。
在經過前述各章的個案探討與文獻的研究后,筆者對于企業品牌危機預警及管理得出如下的結論:
1.危機是一種具有威脅性的情境或事件,危機的出現將會對組織或決策單位的基本目標、價值造成威脅。因此決策者必須在有限時間內,做出因應的決策。
2.危機爆發前,通常會出現某些征兆,組織若不能及時判斷這些信息,將會錯過早期處理危機事件的機會。危機預警不僅必要而且可以做到。筆者認為危機管理主要包括防范與準備一控制與解決一恢復與學習三大階段的范疇。
3.企業在進行危機管理時,除了事前完善的規劃與準備,組織內成員的危機意識與應變能力,更是危機管理機制成效的關鍵。因此企業應積極從日常運作中去培養員工的危機處理能力,才能落實危機管理機制。
4.危機是否能夠在企業控制之中并順利解決,取決于企業與所有利益關系人間的互動與關系的維系。有效地占有和配置各種社會資源,得各個利害關系人大力支持,企業內部與外部環境高度協調。
參考文獻:
[1]劉芙蓉 竹鄰著:企業危機管理.企業管理雜志,2003年總第264 期.
[2] (美)大衛B尤費瑪麗·夸克著 傅燕凌 孫海龍譯.柔道戰略.北京: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3年元月第一版.
[3]李冠能:如何管理品牌價值,經理人,2003,8.
篇8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中小企業;戰略供應商;評價與選擇
一、引言
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到來對世界經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隨著市場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企業在生產管理與經營過程中迎來了機遇與挑戰。面對后金融危機時代市場經濟激烈、產品滯銷等問題,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的創新成為企業穩定與可持續競爭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后金融危機時代與企業經濟管理的概述
1.后金融危機時代。后金融危機時代主要指代自2008年美國發生次貸危機后,全球經濟從觸底到回升再到新一輪的增長的時間段。這一時期是不確定的,或短(二至三年)或長(十年乃至更久)。在此階段內,金融行業、經濟實體產業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加之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受國外以及國內的多元化因素的影響,企業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因此,為適應市場變化需求,避免在下個經濟增長周期中被淘汰出局,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發展戰略改革成為必然趨勢。
2.企業經濟管理。企業經濟管理是指企業在運營過程中企業管理者對企業各經濟活動進行管理的總稱,其宗旨在于通過管理提升企業經濟效益,保證企業長效發展。隨著經濟管理理念體系與實踐體系的不斷完善,企業經營管理已成為一門系統、全面的學科。通常情況下企業管理工作人員在進行企業管理時,會依據企業實際情況與發展需求,制定一系列經營制度、管理系統、經營方法與運行模式,維護企業正常運營。常規情況下,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相對完善的管理系統體系,即普遍由生產經營管理系統、組織經營管理系統、開發創新系統以及財政經營管理系統等共同組成,用以保證企業穩定與長效發展。因此,在后金融危機時代進行企業經營管理創新時,需從根本出發,進行系統、模式、制度以及方法的創新與改革。
三、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經濟管理基本特征
1.綜合性增強。由企業經濟管理相關概述可知,企業管理的宗旨在于提升企業經濟效益,保證企業穩定發展。因此,在后金融危機時代背景下,企業要想達到管理目標,體現企業經濟管理價值,則需進一步加強經濟管理的綜合性,實現企業整體經濟效益的強化。即,以價值為導向,對企業各部門、各項經營活動與運行操作進行管控,從而提升企業經濟效益,促進企業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2.注重企業領導決策。企業經濟管理工作的組織開展與企業領導決策存在密切的關聯性,而采取指標作為反應企業市場經營實際情況的重要指標,對企業領導的經營決策具有重要影響作用。因此,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下,為提升企業競爭力,避免出現產品滯銷問題,企業領導需以財務指標為基點,結合企業實際經營狀況制定經濟管理制度、運行模式,進行管理系統調整。從而保證企業發展與市場變化的協調與統一。
3.關聯性提高。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經濟管理的綜合性增強,管理范圍涉及到各經營活動項目中。因此,企業經濟管理制定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企業經濟效益,而企業經濟效益與企業發展、企業員工發展存在密切的關聯性。因此,企業經濟管理與企業各項管理工作的關聯性得到提升。
四、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策略
1.革新經濟管理理念。管理理念的更新是推動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主動力。因此,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下,作為企業經濟活動的組織者、企業發展的引領者,企業領導應注重自身經濟管理理念的革新,并充分發揮榜樣作用,實現先進管理理念在企業全體員工中的有效滲透。首先,我國企業領導應堅持黨的領導,緊跟國家政策支持方向,貫徹落實黨政方針,保證企業發展與國家市場經濟建設目標的一致。其次,企業應用長遠的眼觀看待問題,依據企業實際情況制定長期發展規劃,實現經濟管理理念的創新。與此同時,企業管理工作人員,應從整體層面出發,站在全局角度為企業制定經濟管理制度,調整管理系統,用以保證企業運行模式的契合性而不是一味的求新求異。
2.深化財務管理的認知與理解。財務管理作為企業經濟管理的總要組成部分,是保證企業資金科學配置,提升企業經濟活動價值,保證企業經營決策正確的關鍵點。因此,企業管理人員以及財務工作人員,應提升自身對財務管理重要性的認知,樹立財務管理意識、會計意識,從而加強企業資金流向的有效控制。對此,企業可通過建立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規范財務報表格式、完善財務預算體制、建立財務管理教育培訓制度等方式,進行相關工作人員管理水平與能力的強化,規范工作人員工作行為,落實工作人員工作職責。
3.建立科學財務支出約束機制。財務支持約束機制是企業經濟管理內部機制創新的重要體現,對提升企業財務系統管理質量,強化企業財務系統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影響作用。首先,制定完善的財務支持約束機制制度,包括財務工作者崗位責任制度、財務工作日常執行規范、企業經費管理制度、企業公共財務資源管理制度等等。應以保證財務管理的規范性與科學性,實現各項財務管理工作的準確落實。其次,建立完善的監督體系,加強企業員工對企業經濟管理的自主參與性,從而實現企業資金價值的最大化發揮。與此同時,在工作經驗、經濟管理運行模式借鑒的過程中,需依據企業實際情況以及各部門工作屬性、工作情況進行財務支出約束機制的調整與改革,保證財務支出約束機制符合各部門發展需求,從而實現財務支出約束機制作用的有效發揮。此外,進一步完善企業預算管理體系,通過配置專業工作人員、健全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企業財務管理抗風險能力。
4.調整企業經營策略。在企業生產與運營管理過程中,企業經營策略的有效落實對提升企業經濟效益,保證企業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后金融危機時代,調整企業經營策略,保證經營策略的科學性、合理性、實用性、完善性是進行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重點工作之一。在此過程中,企業應堅持實事求是原則,依據自身實際經營情況與市場變化需求,為企業制定長期發展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對企業進行科學定位,樹立企業品牌形象,通過借助多媒體進行企業宣傳,營造良好企業文化,從而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促進企業優化發展。
5.引進先進采取管理技術與方法。在信息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科學技術的有效應用,已成為企業現代化建設的重點內容。因此,在企業經濟管理創新的過程中,應注重先進管理技術與方法的引入。例如,在財務管理中,為滿足新時期財務管理工作需求,可應用電子信息技術、智能化監控技術等建立信息化財務管理系統,并通過該系統進行財務信息統計、查賬、保證、審核等,從而提升財務管理質量與效率。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市場競爭日漸加劇的環境下,企業應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與改革,應以保證企業經營符合社會與市場變化需求,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促進企業穩定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艷.后金融危機時代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探討[J].時代金融,2016,09:127-128.
[2]王玨.后金融危機時代下企業經濟管理的創新研究[J].科技經濟導刊,2016,31:217+179.
篇9
建筑施工企業的危機管理有著特定的含義,主要是指在建筑施工企業在工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危機和風險,其中危機和風險具體為兩類,即:自然災害引起的危機、違章操作帶來的危機。在這兩類危機中,最容易發生的是人為因素引起的危機和風險。目前在建筑施工企業的危機管理中,通常倡導主動發現安全隱患和風險,防患于未然,強調了對危機的預防。在現實的建筑施工企業危機管理中,必須把危機預防放在首位。因為一旦危機和風險產生,就是不可逆轉的,就會對建筑施工企業及員工造成永久的經濟和人身傷害。于此同時,建筑施工企業的危機管理還可以著重應對危機和風險發生之后的善后過程。由于建筑施工企業工作的特殊性,在施工過程中發生危機和風險是不可避免的,要想將危機和風險造成的后果盡量控制在最小的范圍內,并且盡快的恢復建筑施工企業的施工秩序,就要加強危機管理,使危機管理為建筑施工企業發揮最大的作用。所以,在建筑施工企業中加強危機管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十分必要的。
建筑施工企業危機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建筑施工企業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行業屬性中具有一定的高風險性,即使在管理完善的情況下,事故的出現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一旦出現了事故,對企業和個人都會造成難以磨滅的創傷,所以,建筑施工企業必須要加強危機管理工作,要盡可能的降低危機和風險發生的概率,在施工過程中注意對危機和風險的預防,切實做好危機管理工作。
一、危機管理是建筑施工企業的內在要求
建筑施工企業要想實現自身的快速發展和利潤的穩定增長,首先要保證的就是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許多安全事故的例子就是血的教訓,不但影響了建筑施工企業的形象,也使建筑是工業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從現實的事故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目前的建筑施工安全亡人事故,對受害者的賠償額度逐年增大。此外,安全事故還會對建筑施工企業造成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使企業的經營利潤受到影響。所以,建筑施工企業要想實現健康穩定的發展,就要搞好危機管理,讓危機管理真正的發揮積極的作用,為企業服務。因此,危機管理是建筑施工企業的內在要求。
二、危機管理為建筑施工企業長遠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建筑施工企業的工作環境復雜,在施工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人員流動性大、人員成分復雜、工作條件差、安全設施欠缺等不利因素,這些因素都容易成為誘發安全事故的誘因,所以,建筑施工企業的危機和風險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不可避免的。在建筑施工企業中,由于各種條件的制約,會存在潛在的風險,因此,要在建筑施工企業中加強危機管理,依靠危機管理來為建筑施工企業提供安全保障。由此可見,危機管理能夠有效的降低建筑施工企業的安全風險和事故發生的幾率,能夠促使企業長期穩定的發展。因此,危機管理能夠為建筑施工企業長遠發展提供安全保障。
三、危機管理是建筑施工企業執行我國各項安全法律法規的具體體現
隨著我國法律制定力度的加大和人民對于法律的重視,國家在生產安全方面制定了許多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來約束企業,促使企業搞好安全危機管理。其中最主要的法律要算《安全生產法》,在這部法律里,對生產過程中需注意的安全事項以及安全事故的處置方法,做了詳細的規定。其中也包括建筑施工企業的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除此之外,國家還制定其他的安全法律法規,用來約束生產及施工過程中的安全。由此可見,在建筑施工企業中加強危機管理,不但是內部管理的需要,也是執行我國各項安全法律法規的具體體現。
四、危機管理是建筑施工企業中企業文化的一部分
目前建筑施工企業和其他企業一樣,都要構建屬于企業自己的企業文化。建筑施工企業的企業文化必須要與施工過程緊密結合,必須要切合企業的實際,要從企業的具體情況出發,做到從企業中來到企業中去。而危機管理作為建筑施工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應該成為建筑施工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從企業文化的角度促進建筑施工企業的危機管理取得實效。因此,建筑施工企業在構建企業文化的時候,就要將危機管理有效融入其中,使危機管理的作用和意義得以明確,使危機管理真正為建筑施工企業服務,成為建筑施工企業健康良性發展的有力保證。
建筑施工企業危機管理的具體措施
建筑施工企業的危機管理包括危機和風險發生前的提前預防管理、危機和風險發生過程中的控制管理和危機和風險結束后的后期善后管理。在這三個管理階段中,提前預防管理無疑是最重要的,只有消除了危機和風險發生的隱患,才能真正的保證建筑施工企業的施工過程是安全的。而過程中的控制管理和風險結束后的后期善后管理依然重要,只有這三個管理階段都做好了,才能有效的搞好建筑施工企業的危機管理工作,才能使危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所以,需要制定具體措施,保證建筑施工企業的危機管理執行到位:
一、建立危機和風險的識別機制,并對其進行有效評價
在危機管理中,要學會對危機和風險進行識別,要將建筑施工中的危機和風險按照其特點和危害程度進行區分,并按等級劃分,使得危機管理工作精細化,達到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的目的。此外,還要對危機和風險進行有效的評價,使得每一個等級的危機和風險都是可控的。目前在成熟的危機管理方法中,已經將建立危機和風險的識別機制作為主要的手段之一,而對危機和風險的有效評價關系危機和風險的識別機制是否健全,所以,建立危機和風險的識別機制,并對其進行有效評價是加強施工企業危機管理的有效措施。
篇10
【關鍵詞】金融危機財務風險風險管理
一、背景
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國經濟的關聯度越來越緊密的今天,中國經濟也難免受到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在資本市場不斷擴大、金融衍生品的不斷增加的日益復雜經濟環境情況下,企業面臨了巨大的財務風險。如數據顯示,2008年1至7月,廣東有3618家玩具出口企業退出市場,占去年同期出口企業總數的77.8%,而數據同樣顯示,退出市場的3618家企業在2007年1至7月期間出口總額僅為2.2億美元,僅占去年同期出口總額的7.8%。
所謂企業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在經營運作過程中,由于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業資金運動中斷,進而使得企業的實際經營績效與預計目標發生偏離,影響企業生存和盈利。
二、企業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
金融危機造成企業財務困境產生的原因,總的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威望在這幾年里增加不少,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則意味著中國終將取消對某些資本項目的管制,使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緊密相連,國際金融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
第二,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自2005年7月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對外一直持續升值,而在國內一直持續通貨膨脹,直到今日任不見改觀。這樣中國產品在國外價格競爭力的下降,出口量減少以至于在國內市場上的貶值造成利潤相對也減少。
第三,能源與原材料價格上漲,國內國際貿易不景氣。眾多外資企業紛紛撤資,這直接導致企業利潤被侵蝕,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減少。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成本明顯提高,導致企業的利潤空間也明顯減少,這樣使得企業財務資金流動加難。
第四,投資者信心不足。在金融危機大環境下,國內投資者與國際投資者對當前的金融形勢嚴重缺乏信心。造成企業融資難度加大,信用危險加大,資金回收明顯減慢,給企業的生產與銷售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五,企業財務管理體系本身的不完善。中國是一個經濟大國,但是更多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制度完善方面還不足,一個企業在根據這個國家法律制定其內部管理計劃時,難免有跟其實際操作相違背的地方或者不完善的地方。
三、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分析
(一)企業財務風險的分析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財務風險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企業經營就是要通過勇于承擔一定的風險創造最大化的價值,沒有承擔風險的企業只能獲取無風險的最低回報,風險與收益成正比。通過對在金融危機下企業財務風險產生原因的分析,我們不難可以將企業在現階段的財務風險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現金流量風險。現金流是一個企業的“血液”,如果現金流受阻,無疑都給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現金循環要經歷采購、生產、銷售、分配等諸多環節,不論某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會給企業的生產鏈帶來斷鏈的可能,當然會減少利潤空間,還有帶來財務危機的可能。
2.籌資風險。對于企業投資籌集資金而言,不存在還本付息問題,可長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風險只存在于使用效益的不確定性上 ;而對于借入資金來籌資而言,企業在取得財務杠桿利益時,實行負債經營而借入資金,從而給企業帶來喪失償債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確定性。
3.投資風險。在金融危機環境下,金融市場上不確定性加大,企業投資的選擇更加艱難,投資所帶來的風險也相應增大。
4.衍生工具運作風險。據中國國航和東航的公告,兩大航空公司在燃油套期保值上的賬面虧損分別達68億元和62億元,這些巨虧事件是由企業的不當操作所造成的。隨著全球經濟發展,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收益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不僅僅影響金融市場的控制和管理,而且對會計的確認、計量、披露及內部控制產生影響。
5.利率風險。為應對金融危機,各國政府紛紛動用利率這一法寶,我國自2008年9月以來,百日內降息五次,可見其波動的劇烈性。有降便有升,無論升降,利率波動必然加大企業現金流的不確定性,如利率下降,可能導致前期(高利率)貸款利息負擔變得相對沉重;而利率上調往往會導致企業債務融資成本增加以及固定收益證券資產價值下降。
(二)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分析
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但是在國際金融危機日益深化背景下,企業應當在風險與收益方面更加偏重于安全,應采取穩健的財務操作,不僅可以在大范圍經濟危機到來時抵預企業面臨的財務風險,還可以在這個特殊時期做好隨時迎接下一個經濟復蘇的準備。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加強資金管理。資金是企業的“血液”,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首先,建立資金投入保證機制,企業財務管理部門應該通過多種信息渠道研究投資市場,主動參與投資項目的預測與論證,把好財務預算關。然后,建立資金結算中心,保證合理的運籌結構,適度負債經營,規范融資行為求得良好的商譽。最后,建立資金補償累計制,抓好資金的后續管理
2.合理負債經營。企業資金結構中,負債的比例過大,會加大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也會使得自有資金收益率下降。因此,企業進行負債經營決策時,首先應該考慮企業舉債的規模和償債能力。
3.建立嚴格的財務投資和衍生工具運作內部控制制度,做到資金額度授權、風險標準與控制政策制定、具體運作和審計監督四分離。
4.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風險意識。首先,企業必須完善財務管理相關制度;其次,要不斷加強財務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知識,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勝任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加興.金融危機下企業財務風險的管理與控制探析.會計師,2009.
- 上一篇: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動因
- 下一篇:別墅景觀設計方案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業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