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濟管理專業范文

時間:2023-04-19 08:29: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經濟管理專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企業經濟管理專業

篇1

一、企業風險背景

21世紀以來,企業活動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從全球范圍看,世界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的生產交易方式已從實物型向信息型轉變,虛擬經濟、電子商務、數字模擬、信息高速公路等形式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商業方式;世界范圍或一國之內企業的合并與收購事件層出不窮,企業的生產、交易范圍和企業信用體系擴大;WTO等通行的世界商業行業規則在各國普遍推廣,跨國企業大量涌現,經濟趨于全球化。從國內的形勢看,中國正面臨向市場經濟轉型深化的關鍵時期,企業既要面臨計劃經濟時代所遺留下來體制問題,如:產權不清、對政府的依賴性強、政府尋租現象嚴重等,又要面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內外企業之間強大的市場競爭壓力,還要面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階段中所特有的現實條件限制,比如:基礎設施(如金融市場、法律體系等)不完善,資源匱乏等。

從企業本身來看,企業風險的載體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具體變化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財”和“物”,即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的變化

這些是最通常意義上的企業資產,同時也是企業風險載體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現形式。它們變化的趨勢是:“財”的形式更趨多樣性,“物”在空間和時間上分布更加廣泛,如果不能有效掌控,都會使企業預期的財物損失加大。

2.法律責任范圍擴大

一方面,市場經濟發展必然要求政府建立與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制度,使得各經濟主體的責任和利益更加清晰明確、行為規范性增強。另一方面,入世后,我國商業的運作規則將逐步向國際慣例、國際規則靠攏。因此,企業所承擔的法律責任無論是范圍上還是程度上,都有擴大和加深的趨勢。

3.信息和技術資源占據戰略性地位

知識經濟時代所發生的最大變化就是,信息已經作為一種要素,同技術一道參與到企業的競爭力組成中。技術是實現企業競爭力的核心因素,而信息就成為企業贏得市場、贏得機遇的核心要素。反過來,信息的缺乏或不及時很可能導致企業發生嚴重損失甚至生存危機。

4.企業品牌等無形價值凸顯

這里所說的企業品牌不僅包括企業本身的聲譽、企業的信用,還包括企業的產品、注冊商標、專利權、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知名品牌意味著獲得人們普遍的信任與認可,意味著可以創造價值。如果品牌受到損害,企業受到的損害將是長期的,在短時間內很難恢復。

5.人力資源含義外延

現代企業所應擁有的人力資源不僅包括“人力”的存在與否,更主要的,還要考慮企業決策者、管理者、員工等人力要素的身體、心理與文化素質、行為的合意性以及對企業的誠信度等。

今后隨著形勢的發展,后三類風險載體在我國企業所面臨風險中將會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分量。

二、企業風險觸發條件

風險載體和風險因素的存在未必一定會導致損失,風險的發生往往存在“導火索”,也就是觸發條件。如果可以提早發現、控制或切斷這些導致風險發生的“導火索”,那么企業就可以在企業風險管理中擁有主動權。未來一段時期,是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階段,同時也將是入世所做的承諾在更基礎、更核心的領域兌現的階段。因此這一時期企業風險的觸發條件將突出表現為:

1.經濟利益驅使的過度競爭

市場供求理論告訴我們,當產品市場價格上升時,企業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就會選擇追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同時進入市場的企業也會增加,生產者數量和產量的急劇增加帶來供給量大量增加。而對于生產性企業來說,擴大規模簡單,反之就不易了。當供給大大超過需求時,生產投資的短期不可逆性,就必然引起企業要進行“虧本生產”或者開工率不足,資本閑置。從而引起一連串的支付危機、信用危機、企業品牌危機,甚至導致全行業虧損。這種規律在中國的市場上不止一次的表現出來。如:中國的彩電行業僅在1994年到1999年之間,就進行過7次價格大戰,其結果是,目前中國的彩電價格已比美國市場低20%~30%,屬全世界最低。而目前,這樣的趨勢又出現在能源行業和房地產行業。如:煤炭價格的上漲導致各地小煤礦大量涌現,房價的成倍上漲導致大量投資涌入房地產開發行業,這些利益驅動的過度競爭的危害在經過一定時期之后就會有所顯現。

2.國際能源價格陡然上升

國際能源價格的陡然上升會產生兩個方面的影響:第一,對能源行業本身的影響。國際能源價格的陡然上升會極大刺激國內的相關能源行業的生產投入。由于這些行業往往是以采掘業為主,因此單純重視數量而不重視質量、只考慮產出而不考慮經濟成本等因素的粗放型經濟生產方式就會表現的尤為明顯。特別是,當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考核方式是以當地的GDP來衡量的時候,就會對這種價格引起的生產刺激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第二,對關聯行業的影響。能源行業的價格上漲,必然會導致各行各業中以這些能源為原材料的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從而導致相應的產品價格上升。如果這些產品價格的上升通過產業鏈上的價格傳導機制傳遞到下游產業,就會導致更大范圍的產品價格上升,甚至全社會范圍的價格水平上漲,誘發通貨膨脹。

3.政府政策的應急性特征

宏觀調控是政府彌補市場經濟缺陷很好的方式,但倘若運用不當,反而容易成為引發企業風險的誘因。我國政府的政策實施往往有應急性的特征,即針對出現的緊急狀況而即時出臺相應的政策,而當外部環境變化之后,又再緊急修正。這雖然可以稱之為與時俱進,但是同時我們也該認識到企業的生產是有自己的周期和規律性的,特別是生產周期較長的行業,企業的生產投入不可能迅速轉變。如果在一個生產周期還沒有結束時就遇到政府轉變政策,企業將會面臨很大的損失。更嚴重的問題在于這種政策風險是企業難以控制,難以把握的。

三、企業風險管理對策

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企業風險管理都應該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防患于未然”是避免社會財富凈損失的最佳途徑,也是風險管理追求的終極目標。企業風險管理的對策也應主要放在損失發生前的風險規避和控制工作上。另一方面,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細胞,其風險不僅僅會給微觀個體即企業本身帶來嚴重、甚至是毀滅性的損失,而且通過風險的積聚和傳遞,還有可能對某個行業、乃至整個國家都產生嚴重的危害。因此,還應該從宏觀和全局的角度,審視企業風險,引導各個行業、各種類型的企業積極應對企業風險。本文基于風險管理上述兩個方面的含義,對中國企業風險管理提出如下對策。1.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提高企業應對危機能力

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壯大,企業的規模也在逐漸擴大,有的還會成長為跨地區、跨行業、資產規模大、關聯企業多的企業集團。這些企業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擴大社會就業、增加財政稅收、創造社會財富等方面作用顯著。但同時,企業規模的擴大也使得企業的經營變得更加復雜,更加難以控制。因此,企業應該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定期對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企業風險狀況的影響做出評估,力爭在損失發生前做好預防工作。同時,企業應對可能發生的危機狀況有所預測,并提前根據可能出現的危機,做好危機預案。

2.轉移法律責任風險,降低企業責任損失

鑒于企業面臨的法律責任范圍越來越廣,遭受責任損失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企業應該通過建立法律顧問和專業律師相結合的法律事務體系,適當運用保險等風險轉移工具,轉移法律責任風險,降低企業責任損失。企業的法律事務體系應是分層次的,對于一般性質的公司法律事務由企業的法律顧問解決,而針對特殊的、專業性較強法律案件則聘請專業律師來解決。企業應該在對自身面臨的法律風險充分認識的基礎上,選擇適合投保、可以投保的責任風險,利用保險工具來轉移其責任風險,將自身責任風險成本降到最低。

同時,從事外貿業務的企業和正在開拓國際市場的企業,應該注意研究國際商業、行業規則、法律規定的差別,避免由于對規則了解不夠而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3.強化信托責任,重視企業信用體系建設

曾經在我國極為嚴重的呆、壞賬問題,以及前面提到的政府政策突然轉變問題,我們認為都是由于中國的市場經濟尚處在一個信用缺失的階段。這種信用缺失不僅表現為個人,如管理者、員工對企業的信托責任意識差,而且也表現為企業對社會的信托責任意識差。比如:有的資金經營機構或個人擅自挪用客戶的賬戶金額從事其他投資活動。從表面上講,信用的缺失是由于缺乏相應的制度、信息傳遞機制。而從本質上講,其原因是全民信用意識的缺乏,即缺乏“信托責任”。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完備、堅實的信用基石,而這種信用基石的建立要靠全社會的努力,要從個人信用、商業信用、國家信用等各個層次上,保證市場經濟中信用的實現。

篇2

關鍵詞:轉型期 民營企業 管理 創新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9(b)-0065-02

1 中國民營企業的特點

1.1 具有企業家創業精神的特點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前20多年內,民營企業發展迅速,逐漸壯大,不斷取得成功。民營企業的成功在于民營企業家具有創業精神的特點,這種企業家創業精神主要包括艱苦奮斗、審時度勢、善于抓住機遇、敢于冒險等。

1.2 以市場為導向的特點

實現資本增值、追求資本收益最大化是民營企業的主要經營目標。民營企業很樂于進行利潤再投資,使資產進一步增值的內在投資。在民營企業這一經營目標的驅使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完全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經營活動,將資本投入最需要的地方,投向邊際生產率高的產業,在市場的作用下,實現資本的優化配置。

1.3 競爭性和靈活性的特點

民營企業是國家的非主流經濟,難以獲得像國企那樣的優惠待遇,如優惠政策扶植等。因此,民營企業是完全在市場經濟中生存、發展的,民營企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性。同樣的,民營企業在投資、生產、銷售、分配等各方面表現出極大的靈活性。民營企業在人才管理如對管理人員和科技人才的重用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明顯優于國有企業。

1.4 具有家族式企業,非現代化企業制度的特點

我國的民營企業大多是家族式企業或者合伙企業,沒有真正形成現代法人企業制度。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在90年代中期,民營企業才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而且大部分民營企業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家族企業以血緣為紐帶,人合的成分大于資合,外來的優秀人才很難進入企業管理核心,因此民營企業具有很大的人才劣勢。而且,民營企業規模小,產權結構不清晰,難以順利發展。民營企業所具有的家族式企業或合伙企業的組織結構很不穩定,所有者和經營者的變動都會直接影響企業生產,制約民營企業的發展。

1.5 管理不完善的特點

民營企業的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在管理上主要存在:內部組織關系不穩定;管理層次不清晰;管理方法單調;計劃性不強;重市場不重現場等很多問題。

2 轉型期民營企業管理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迅速推進,國際生產市場化程度也不斷加深,同時在世界范圍內也面臨著環境惡化和能源短缺等危機,在宏觀經濟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改變下,企業的生a經營環境正經歷著巨大變革。從微觀層面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各企業間的競爭愈來愈劇烈,利潤微薄的價格戰隨處可見,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不穩定且苛刻挑剔,對企業發展的要求變得更高。在當前轉型期所面臨的宏觀和微觀經濟環境下,民營企業受到很大的沖擊,經濟環境的改變對它們影響巨大。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前20多年內,民營企業發展迅速,逐漸壯大,主要原因就是民營企業管理體制較為靈活,企業內部產權清晰、權責利明確,基本沒有傳統國有企業的各項沉重包袱。但在當前的經濟轉型期下,民營企業傳統管理體制的副作用也逐漸顯現,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壯大而逐漸增強。

3 當前民營企業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在當前經濟模式轉型和經濟結構面臨重大調整的時期,民營企業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集中表現為股權結構、公司治理結構和人力資源管理等問題。

3.1 股權結構不清晰

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股權結構,要求企業必須具備一個清晰明了的股權結構,明確公司財產歸屬,這是企業正常運行和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一份民營企業股權結構方面的調查顯示,有超過87.6%的民營企業缺乏清晰明了的股權結構,公司的資產與民營企業家家族的財產界限不清晰,權屬不明確,導致一些民營企業家的家族成員在支配公司財產方面很隨意。不清晰的股權結構會導致很多問題,其中較為關鍵的就是不利于企業融資,因為投資于股權結構不明確的企業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3.2 治理結構不健全

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問題之一還有法人治理結構,采用所有權和治理權相分離的做法,以法人治理結構代表企業所有者進行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管理,保證了企業決策的科學性,從而可以使企業實現持續經營和發展。在以往的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主要是個人決策的治理結構和管理模式,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情況急需改變。

3.3 企業發展戰略短視

由于大部分民營企業在現代企業制度所要求的上面兩個核心重大問題股權結構和治理結構上的缺失,導致管理體制有許多問題和漏洞,這些問題呈現方式各種各樣,比較突出的有企業發展缺乏長遠的戰略規劃,對于經濟轉型不夠緊迫,從事的行業及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技術創新投入少,技術革新動力不強,缺乏品牌意識,對品牌建設感到無從下手;我國民營企業在技術創新上的投入遠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

以上這些問題集中體現了當前民營企業管理體制的矛盾所在,同時也是民營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的突破點和關鍵點。

4 民營企業管理體制創新的對策

在當前經濟模式轉型的條件下,綜合分析我國民營企業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之后,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國民營企業管理體制問題及其創新提出建議和對策。

4.1 優化股權結構

首先要明確財產權屬問題,明確劃分公司資產和民營企業家家族財產,根據現代公司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確立公司股權結構,并科學安排股東間的股權分配和比例關系;其次就是在民營企業家家族與企業員工之間調整和優化股權配置比例,以最大程度調動員工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原則,使其發揮才能,為公司發展做貢獻。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的股權配置形式,如公司員工以發明和技術獨創的形式入股或者以其他生產要素形式認購公司股份等。

4.2 健全法人治理結構

根據現代公司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結合股權配置比例關系,以法人治理代替民營企業家個人管理,組建和規劃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可以靈活地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例如逐步推進這種法人治理結構漸進式方式,應對轉型給企業帶來的巨大挑戰,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4.3 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在明確股權結構及解決法人治理結構的基礎上,要解決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其他重要問題的關鍵就是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因為人力資源是關乎企業生存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的戰略短視、技術投入不足、品牌意識不強等表象和特征之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于人力資源和人才的缺乏。同時民營企業也一直存在著難以留住人才的問題,除了股權結構不明確和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束縛原因就是人力資源的管理問題。因此,要健全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同時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使其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杜梅雅.試論民營企業的管理創新[J].科技與經濟,2006(13):12-13.

[2] 呂惠明.民營企業的特點及管理創新探討[J].商場現代化,2007(10):177-178.

[3] 汪鳳桂.基于核心競爭力的民營企業管理創新[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27-31.

[4] 付錦峰.民營企業管理創新的動力機制研究[J].鄭州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1):7-10.

[5] 劉宏,高麗君.關于民營企業管理創新問題的研究[J].稅收與企業,2003(8):45-47.

篇3

關鍵詞:經濟結構轉型;企業工商管理模式;構建措施

當前,社會經濟結構體系發展背景下,快節奏的商業競爭氛圍為企業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競爭機會與挑戰。困難與機遇并存,改革與轉型共通,企業長期沉浸在傳統工商管理模式與管理思維模式中,將會面臨被行業與市場淘汰的風險。明確企業發展定位,清晰轉型發展目標,構建適應企業未來發展的管理模式,能夠提高企業管理水平與經濟效益,達成經濟結構轉型與經濟發展的目標。

一、企業創新工商管理模式的意義

(一)明確企業發展目標,節省經營試錯成本企業工商管理模式的優化創新,能夠直接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與核心競爭力。清晰企業未來發展目標與改革方向,構建現代化、系統化的工商管理規范制度,能夠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收獲更多管理經驗,節省更多資源投入,規避眾多轉型風險。同時,利用客觀的、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分析外部經濟環境的發展與變化,也能夠進一步清晰企業發展定位,完善和解決企業內部管理期間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經濟結構轉型發展背景下,清楚意識到經營管理模式轉型的重要性,能夠減少由于企業盲目改革創新等造成的資源浪費情況。優化企業內外部結構,從而在適應外界經濟環境變化的同時,第一時間把握改革創新先機,收獲企業創新改革的發展“紅利”。

(二)優化企業管理結構,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積極引進先進管理理念與技術手段,梳理企業工商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創新管理措施與合作形式,強化提升企業各層級、部門與崗位之間的合作溝通效率,能構建出高效率、一體化的經營運作結構。現代化的經營管理模式,也能夠進一步提升企業管理效率與管理水平,優化資源配置與管理,形成良好的內部循環體系與管理機制。其中,人力資源管理也是比較重要的管理內容,尤其是企業管理過程中,對于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與職業素養要求較高,強化資源管理與投入,能夠進一步了解企業發展現狀,防范人力資源浪費與發展風險,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尋找適合當前企業經濟發展的工商管理模式。

(三)提升企業發展凝聚力,發揮人力資源優勢企業在創新轉型期間,通常會調整員工的薪資水平、福利待遇及晉升空間,為了擴大企業發展規模,也會利用學習培訓、進修等機會培養高端人才。適應當前經濟結構轉型背景的人才引進規劃方案,能夠留住更多企業需要的管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企業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進一步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產生強大的人力資源效益,能夠推動企業經濟實力與綜合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在企業管理創新及轉型改革期間,制定更加適合員工發展的績效考核標準與管理制度,激發員工的競爭意識,消除傳統人力資源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能夠為企業調結構、促增長儲備更多人力資源和后備力量。

二、企業工商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先進的工商管理模式能夠指導企業領導層明確企業未來的發展目標與定位。部分企業受經濟能力與經營規模限制,現處于企業發展的摸索階段,只能根據當前企業發展需求采取改革措施,其中一些不合理的經營管理方式,會影響企業穩定發展,降低員工工作效率,阻礙企業轉型改革。尤其是在財務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方面,落后的管理形式與錯誤的管理策略都會導致企業經營目標、發展方向漸漸與市場需求脫節,增加企業發展風險與被淘汰的機會。另外,企業在過渡轉型階段,也應當注意管理措施的調整,部分適應小型企業的管理模式,在企業規模逐漸擴大后需要及時調整和完善。從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領導層的指導策略到薪酬制度調整、風險防控等方面都要做好應對處理,每一個環節的疏忽和不足,都會為企業管理發展增加風險,積極總結和歸納管理存在的不足,主動完善改進是經濟結構轉型發展環境下企業工商管理模式創新與優化的有效策略。

三、經濟結構轉型發展環境下的企業工商管理模式優化策略

(一)了解市場發展需求,明確工商管理定位企業的發展與創新改革離不開清晰的定位,企業領導者不能急躁、盲目地選定發展目標,可以根據企業本身的經濟發展水平與改革創新需求,提前做好市場調研工作,著手于企業內部的資源配置調整,確保能夠將人力資源與其他資源進行“有機”融合。比如,企業在經濟轉型初期,明確自身存在的競爭優勢與發展劣勢,分析企業的經營發展特點或者個性化特征,摒除落后的經營發展思路,通過細化分析與管理措施改革優化等方式,制定出能夠提升經營管理效率、擴大企業發展規模的經營管理模式,從而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綜合實力。綜合分析企業的自身狀況,確定管理層人員的領導方向,基層員工的工作目標,能夠在營造企業良好發展氛圍的同時,制定出適合企業未來成長發展的轉型目標,保障企業后續轉型任務的順利完成。

(二)重視人力資源管理,加強人力資源儲備員工對企業改革的支持有利于企業未來快速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變革發展。通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模式的優化與優秀人才隊伍的建設,節省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能夠增加人力資源的儲備與管理水平。首先,根據企業發展需要與經營規模,構建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為員工營造良好的個人發展環境,有助于引導員工保持正確的工作態度。同時,可以結合一些激勵考核制度給予員工充分的成長空間,增加員工晉升成長的機會,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其次,在企業員工招聘期間,積極任用和扶持一些應屆畢業生上崗,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與綜合職業素養的管理型人才,能夠提升企業人才儲備容量及人力資源整體質量。針對內部員工晉升問題,開放管理態度,優化評價機制,采取多維度的績效考核管理方式,挖掘員工的工作潛質,避免運用過于局限的晉升標準,打擊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限制員工的成長與發展。另外,為了給員工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與氛圍,在辦公室周邊配置一些能夠讓員工午休或者暫時舒緩工作壓力的休息室、茶水間,能夠在有效緩解員工的疲勞感的同時避免長時間、高負荷的工作狀態損耗員工的工作熱情。

篇4

近年來,隨著物價上漲和人力成本的大幅提高,以及物業管理服務收費水平難以得到同步調整,行業生存狀況不容樂觀。物業管理服務成本控制的途徑,除了物業管理服務本身環節外,對小區規劃設計、物業建筑質量等硬件環節也要予以足夠重視。

1.1小區規劃設計與竣工后物業管理成本密切相關

(1)小區的規劃設計一般在建筑造型、景觀布置、單體功能等方面下功夫,力求使自己的設計產品更加“完美”,并不真正為購房者考慮小區物業今后的管理成本。例如我司目前在管的一個建筑面積23萬平方米的高檔住宅小區,在景觀設計中做了大量的人工水景,美化了小區的居住環境。這種人工水景針對當地水網密布,水資源豐富的特點,采用內河取水和小區內人工挖井取水兩套方案。但是,由于當地工業廢水污染河流并且地下水含鐵量太高。結果,兩套取水方案均不能滿足水景對水質的要求。最終只有到城市供水網取水。但是,此方案除了運行成本高,也不符合節能、節水要求。最后只能降低使用率,采取節假日開放的辦法。可見,要降低物業成本在規劃設計規劃階段就必須開始。

(2)在防火、防盜、安全等設備設施配置環節同樣可以通過更加科學、合理、全面的規劃設計而大大改善,給日后業主的物業管理減少物業服務成本。比如小區的消防主機和安防監控位置的設置上,按消防要求,消防主機必須單獨設置。結果很多小區設計時把消防主機和安全監控設施完全隔離甚至放在不同的建筑物。這樣,在崗位設置時必然要增加人員。如在設計時能結合考慮,把消防主機和安全監控設施放在相鄰且可想通的房間,既可以滿足消防要求,也可發揮監控功能,又可以節省人工成本。

1.2建筑質量對物業管理服務成本的影響

建筑質量的優劣,影響物業維修費用,進而影響物業服務成本。施工單位普遍重主體結構,輕維護、裝修工程。比如外墻滲水、地下車庫地面起塵、滲水等施工安裝質量普遍存在的問題。保修期內的物業維修屬于開發商的職責,但通常是開發商要求從事前期物業服務的物業企業去做。由于物業企業缺少對原施工單位的制約手段,造成協調不暢,維修不及時,返修質量達不到要求。更嚴重的是,很多質量問題必須終身維修,其維修投入費用巨大。因此,只有規范和約束建筑商、開發商在建筑質量上的行為,同時依靠有關質量行政管理部門嚴格把關,健全質量管理機制,才能為業主提供質量過硬的建筑,降低竣工后的物業修理維護成本,從而降低物業服務成本。

1.3物業管理服務如何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1)物業管理服務企業應從實際出發,找準適合自身發展的市場定位,或以住宅物業為主、或以商業物業為主,或以高端物業為主。筆者所在公司經過十幾年的經營,在服務質量控制,規范化管理,企業文化建設,制度建設,團隊建設,人才儲備上,已經形成高端物業管理的核心競爭優勢。因此,我們這幾年在物業服務中得到業主的認可,并連續中標多個高端寫字樓和高檔住宅小區,在物業行業中奠定高端物業的地位。物業企業通過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就能有效降低物業管理服務成本。

(2)做強做大,降低管理成本。做強做大包含兩個層面意思。其一,企業要做強做大。企業規模做大,在其后勤管理人員相對不變的情況下,管理成本的攤銷才可以降低;其二,項目規模做大。單個項目的規模必須做大,才可以最大限度發揮各個崗位的效率。筆者認為,物業企業應盡可能擴大管理總量并爭取大型項目;政府主管部門可以通過引導企業間強強聯合,或者通過行政區域劃分,把臨近的若干個社區合并成一個物業管理區域,委托一家物業企業來管理,不僅對物業企業有利,對業主來說,也可以減少物業費支出。

(3)人、技結合,減少人員配置,降低人工成本。人防與技防相結合,能用技防替代,不選擇人防。物業行業是勞動力密集型服務行業。人工成本占管理成本80%以上。因此,如何降低勞動力成本成為物業企業降低管理成本的主要考量。物業企業在不降低服務質量的前提下要減少人員配置,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增加技防的投入,以技防結合人防,以技防代替人防。比如增加防盜及監視設施,合理布置監視探頭;增強防盜功能,提升防盜等級等等,可以減少秩序維護員的配置;再如減少服務層次,把服務臺前移,讓服務人員更貼近業主,直接面對業主,也可以減少客戶服務人員的配置;又如對大型小區配置機械保潔設備,減少保潔人員配置。上述設備設施的一次性投入雖然也會增加維修成本,但比起每年一次的人工成本提升,將節省很大一筆開支。

(4)實行片區管理,節約管理人員成本。物業行業經過這幾年的資產重組,購并及市場競爭,企業規模出現跨越式增長。周邊幾個項目同屬于一個物業企業的情況越來越多。因此,同一個公司把相近的幾個項目并成一個片區,實行統一管理,可以大量減少管理層次的人員;同時,可以資源共享,對一些關鍵技術崗位人員可以統一調配。這樣做既可以減少管理成本,又可以提高人力資源利用率。

1.4物業管理行業是具有一定公益性的服務行業,且在調整產業結構和城市管理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政府調整物業管理稅收政策,適當減輕物業管理稅負,扶持物業管理行業發展,對有效降低物業管理服務成本也有幫助。

2物業管理企業的經營理念

我國的物業管理服務企業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開始是物業管理初期(80~90年代),僅僅對物業進行簡單的養護;其次是(90年代~21世紀初),全面對物業進行專業管理:然后是發展到現在(2008年以后),對物業進行專業管理的同時還要為業主提供各種服務,也就是從“物業管理”到了“物業服務”階段。業主需求的多元化促進了物業管理服務企業由管理型、服務型向經營型的過渡。筆者認為“物業經營”將是物業管理服務企業發展的第四階段。物業經營必然成為物業管理服務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

2.1轉變經營觀念,創新經營模式

以業主為關注焦點,建立業主滿意的物業服務模式。物業管理的服務必須順應業主的需求而不斷得到開發和提升。物業管理服務企業要轉變經營觀念,積極尋求企業為業主服務的新切點、新途徑、新模式,尋求開拓服務新領域,創新經營模式。其實,物業服務是一個很大的經營平臺。我司近幾年來,在總收入逐年增加的情況下,物業服務費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在逐年降低。這種情況表明,除了固定不變的物業服務費收入之外,其他有償服務收入已經成為我司收入及效益增長點。也正是這部分收入的不斷增加,我司在這幾年服務成本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充分利用管理區域內多種資源挖掘邊際效益,經營利潤屢創新高。

2.2整合經營資源,提升經營效益

(1)積極儲備物業經營資源。物業服務企業擁有自由處置和經營的物業資源才能帶來收益,提升經營效益。物業服務企業可考慮以下幾個途徑來儲備物業經營資源:①向開發商積極爭取未出售的店面、車庫,或者停車場、會所、游泳池、健身場所等,劃歸物業服務企業經營,以彌補物業管理費的不足。如我司在溫州的管理項目與業主委員會簽訂協議,把底層店面和社會停車場交給我司經營,收入作為公共部位維修養護費用及增添設備設施支出;將開發商未出售的店面、車庫交給物業公司出租,租金歸物業公司充抵前期物業補貼;②利用公共部位進行經營,經營收入與業主按約定比例分配。我司所有項目在簽訂服務合同是均要求業主把公共部位委托我司經營,一方面充分利用業主的公共資源為業主創收,業主高興;另一方面增加公司的經營收益。

(2)以物業為平臺開展多種經營。有效進行業主需求分析,拓展潛在服務空間。為業主提供更加便利、舒適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可采用合作方式與相關服務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開展多種經營。我司已開展與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以及多家廣告商合作,開展電信業務、移動信號覆蓋及開展多項廣告業務等。

(3)開展社區專項經營。利用物業優勢,開展社區專項經營。隨著我司經營規模擴大,保潔量逐年增加,保潔隊伍擴大,保潔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為此,我司專門成立一個保潔公司,除了保證本公司日常保潔任務,還對外承接保潔家政業務,利用現有保潔設備,承接如石材保養,地面晶化,洗地毯,辦公室保潔等業務,既增加經營收入,又滿足業主的需求,也密切公司與業主的關系。

2.3以人為本,注重育才

對于物業管理這一行業,所有的效益都是靠人力創造的,物業管理人應當有優秀的個人品質、高尚的職業道德以及行業專業技能、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對企業有高度的忠誠度。在這方面,我們的做法是,針對員工個體的不同情況和他們的不同訴求,分門別類,采取個性化的措施,以滿足員工的不同需求。我們的薪酬體系靈活,貼近市場標準,讓所有員工的工資水平隨市場標準及物價水平的提升而提升,從而滿足員工的日常生活的必須;我們制定公開、公平的內部競聘機制,讓有能力的員工可以通過公平競爭,獲得晉升的機會和更大的發展平臺;我們還制定員工培訓計劃,讓不同層次的員工都能獲得技能的提升和物業相關知識的增長;同時,制定員工內部轉崗制度,讓所有的員工在退休之前,都能在公司找到其合適的崗位,解除了員工“吃青春飯”的后顧之憂。通過上述制度設計,我們穩定了員工隊伍,沉淀了一大批物業管理人才,為企業的發展壯大儲備了大批的人才。“先有滿意的員工,再有滿意的顧客”。員工是物業管理企業服務實施的最終體現,物業管理服務企業只有擁有一大批專業、充滿激情的、自覺自愿地努力工作的員工,物業管理企業的服務水平才能有所提高,服務品質才能得到顧客的認可。

2.4擴大企業知名度,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感

(1)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觀念已不足取,孤芳自賞的結果,只能是默默無聞的凋謝。物業服務企業應合理而充分地利用適當的方式、適當的場合、適當的媒體,展示、宣傳企業的形象,擴大企業知名度,提高企業的影響力。這幾年,我們在狠抓服務質量的同時,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擴大企業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

(2)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筆者認為:其一,守法經營,按章納稅是企業最基本的,也是首要的社會責任;其二,企業應該愛護員工,以人為本,建立和諧的勞資關系,創建和諧企業;其三,企業要關愛社會弱勢群體,踴躍捐款捐物,幫助需要幫助的個體,構建企業與社會的友好關系;其四,由于物業企業的特殊性,在協助政府在城市管理、構建文明社會方面,可以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篇5

Abstract: Oil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ies as a perfect city function and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main platform. How to deepen the property service enterprise reform, changeover of property service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in a period of oil field to deepen the key of reform and difficulty.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troleum enterprise property management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put forward oil property enterprises to change the operating the train of thought of the mechanism, the oil property management enterprises, deepen in-house reform; changeover manages a mechanism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function.

Key words: Petroleum; property management enterprise; changeover manages a mechanism; thinking

中圖分類號:F279.23 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11-0020-02

石油企業物業管理改革已經走過了近十個年頭,石油物業企業作為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標志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主要平臺,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下一步石油系統如何深化物業服務企業改革,轉換物業服務企業的經營機制,是今后一個時期油田深化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現就石油系統物業管理轉換經營機制相關問題作如下探討: 一、石油企業物業管理的探索和實踐

伴隨著石油系統重組改革的進程,作為社會服務部分重要內容的物業管理系統也進行了改革嘗試,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目前已形成了專業化的物業管理隊伍,物業管理的覆蓋面大大拓寬并按照關聯交易的原則物業公司形成了新的經營運行機制。服務處做到了經費來源規范、成本明晰、費用開支透明。物業管理改革的實踐證明,對獨立工礦企業的居民小區實行物業管理,得到了主營單位和廣大居民的支持擁護,總體效果是好的。礦區面貌不僅有了很大的改觀,礦區的城市化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且物業管理改革還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石油雖然已經開始了物業管理的實踐和探索,但總體上尚處于起步階段,還沒有完全擺脫行政型、福利型的運行模式。

獨立工礦區物業管理的定位和基本思路物業管理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在獨立工礦企業推行物業管理,是符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改革方向、順應社會發展趨勢、呼映職工群眾對改善居住環境質量要求、促進礦區經濟和文化繁榮的重大舉措。獨立工礦企業的物業管理應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專業化管理。將企業內部的生活服務系統與生產經營系統相分離,成立專門的物業管理機構和管理隊伍,按事業性管理,按合同制和甲乙方方式運作,通過物業管理的專業化提高服務質量。第二步,實行模擬企業法人運作。物業管理公司經濟上獨立核算,經費來源以產權單位支付為主、個人繳納為輔,實行經費補貼、模擬法人經營和市場化運作。第三步,實行產業化發展、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在住房制度改革到位、房屋產權歸個人所有的基礎上,物業管理費用暗補改明補,進入個人工資總額,由個人支付物業管理費用。

三、石油企業物業管理發展模式探討大多數石油化工企業的物業管理已經邁入了第二步,預計還需要經過較長的服務市場發展發育過程,才能跨入第三步。在向產業化發展的進程中,筆者認為,獨立工礦企業的物業管理應采取以下的發展模式和策略:1.走“建管一體化”之路,形成以建養業、以業促建的良性發展機制。對房地產項目從開發建設、銷售到售后管理,實行一體化運作是許多開發商采取的成功做法。通過良好管理和優質服務創造開發商信譽和品牌、以提升物業價值、進而促進商品房的銷售、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反過來再為物業管理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這是以建養業、以業促建的良性發展機制。

2.走“一業為主、多元化經營”之路,廣開財源。服務市場不發育、物業管理收入來源不足是獨立工礦企業物業公司生存發展的最大障礙。拓寬收入渠道,彌補經費不足,必須實行“一業為主、多元經營”的經營策略。獨立工礦企業物業公司開展多元經營有許多有利條件,特別是發展居住小區的社區服務業大有可為。獨立工礦區因遠離城市,許多社區服務項目無法依托城市供給,因此物業公司可以發揮自身優勢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家政服務、餐飲服務等內容,既可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又能增加收入來源。發展社區服務產業既能滿足居民生活需求,又能增加物業管理企業創效渠道和職工冗員分流及再就業崗位。

3.走精干高效之路,實現管理手段現代化、服務方式社會化。在實行物業管理的初級階段,物業管理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技術含量不高、以自我服務為主。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物業的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尤其是信息化已經開始滲透到各個領域,物業管理行業也不例外。在服務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形勢下,物業管理如果不擺脫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管理模式,不用信息技術提升管理手段,仍然采取封閉式的自我服務方式,物業管理公司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就難以生存。

4.走規模化發展之路,是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管理成本的必然選擇。像石油企業這樣的獨立工礦區,居住區分散、規模相對偏小,物業管理機構往往按居住區設置,造成物業管理資源分散,成本偏高,形不成規模效益。隨著服務市場的發展、物業管理公司之間的競爭,通過兼并、重組,走向集約化、規模化是物業管理發展的趨勢和生存之道。

5.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努力造就高素質的物業管理人才隊伍。石油企業物業管理的人員大部分是過去從生產一線分離出來的老弱病殘和閑散人員,知識結構和整體素質已不能滿足新形勢要求。工礦企業物業管理必須按照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和專業化、社會化、信息化的發展趨勢,重視人才培養,努力造就一支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素質優良的物業管理人才隊伍。

綜上所述,石油物業管理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是新時期新形勢下對石油物業管理企業提出的新課題,是深化改革的重點和難點,是石油物業管理企業改革發展的必然選擇。只有解放思想,創新工作思路,走多元化管理之路,才能適應新時期、新形勢對物業管理企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才能實現自理生存,自我發展的良好格局,建立和摸索一套邁向實現產業化發展、企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的石油企業物業管理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楊曉莊. 21世紀物業管理企業的發展方向——經營型物業管理模式 作者:楊曉莊[期刊). 《物流科技》2004,(3).

[2] 新形勢下高職物業管理專業《物業管理實務》課程改革實踐作者:郭橋華,郭陽圣,黃玲青.[期刊}《現代物業》(上旬刊),2011,(6).

[3]陳莉,孫薇. 物業管理概念探究——兼評我國《物業管理條例》之缺陷 作者:陳莉,孫薇. 期刊《河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5).

篇6

關鍵詞:經濟轉型期;交通運輸;企業財務管理;管理措施

1財務管理的概況

財務管理是指相應目標作用下,與資產購置、資本融通與經營內現金流量、利潤分配等相關的管理。作為交通運輸企業管理的重要構成部分,財務管理是遵循財經法規制度,根據財務管理原則,進行企業財務活動組織及財務關系處理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換言之,財務管理是企業財務活動組織,且財務關系有效處理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財務控制與財務預算是財務管理的主要內容,2者之間存在緊密關聯性,控制的依據為預算,預算執行的方式為控制,通過2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了企業財務管理循環,其涵蓋內容如下:

1)財務決策、預算、標準制定。財務決策制定是指根據企業各類財務問題進行行動方案制定,也就是項目計劃制定。預算、標準制定是指根據計劃周期的各類生產經營活動禮儀詳細數據擬定計劃與標準,也就是期間計劃制定。

2)實際數據記錄。記錄企業實際資本循環與周轉,這也是會計的根本職責。

3)計算與標準符合。按照變化了的實際情況對具體工作效率程度準確計算,如實際業務量的標準成本等。

4)標準、實際相互比較分析。分析對比實際數據、與標準數額,對2者差額加以確定。深入研究調查較大差異,詳細了解該差異產生的原因。同時按照具體原因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對偏差加以改正,確保活動按照已定目標實施。

5)評價、考核與激勵。按照差異與具體原因,評價、考核執行者的業績,并按照評價、考核結果進行獎懲,以此對員工工作積極性有效提升。

6)預測。在激勵進行后,將改變經濟活動,此時需按照已變經濟活動情況再次預測,并為下一環節決策進行相關依據的提供。

2經濟轉型期交通運輸企業財務管理措施

2.1制度完善

1)財務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健全。財務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健全不僅是對交通運輸企業的特殊要求,還是對交通運輸企業在內的全部企事業單位的共同要求。通過財務管理制度建立與健全,可強化單位經濟核算能力,進而對其資金使用效益有效提升。以交通運輸企業進行分析,以經濟效益提高為目標建立財務管理制度,不僅能夠對行業運行機制需求加以滿足,還能對內部經濟責任制加以推動與全面落實,是經濟活動中實現對交通運輸企業全面管控的重要途徑。

2)預算管理機制的建立與完善。以交通運輸企業產品來講,其產品溢出效應較強,受益者往往存在極大不確定性,但交通運輸方式投資者卻為成本承擔的主體,其具有固定性。因此,“免費乘車者”存在于交通運輸企業產品內。為達到投資成本有效減少,且確保交通運輸企業經濟效益,要求交通運輸企業必須具備完善的預算管理機制。在該機制建立中,要求將企業資金使用效益提高作為財務管理制度的目標,并以此目標為中心,進行各項財務預算工作的開展。最終進行監督考核、信息反饋等機制的建立,達到財務預算機制有效運行的目標。

3)現代資金管理制度的建立。伴隨現代企業制度的普及,國家不再對微觀企業經營管理活動加以干涉,交通運輸企業體制變革,促使國家對交通運輸企業發展的財政資金有所減少,并鼓勵交通運輸企業利用市場機制對資金、投資進行籌集。基于此,為實現交通運輸企業的快速發展,需確保其與現代機制資金管理需求相符。現代資金管理制度的建立,不僅要與籌資機制相符,還能達到資金成本、風險有所降低的目的,更要提高資金使用管理水平,利用科學預測,達到回籠資金速度有效提升的目的。

4)內部財務調節機制的建立與完善。在使用過程中資本具有較多不確定性,為對內部財務環境出現的較大變化加以合理應對,企業需進行內部財務調整機制的建立,特別是資本運營的調節機制,將財務的調節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利用內部財務調節機制,可對交通運輸企業資本運營的運行質量進行有效提升,這也是達到資本運營全面管理的目的,實現運營效果最優化。

2.2財務風險防范

1)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往往存有風險,如內部風險、外部風險、系統風險等,為此企業必須認真對待,做好防范工作。企業并非風險防范的主體,和風險有關的人才是風險防范的主體,為達到風險有效防范,需對企業成員風險意識進行全面提升。利用自身文化建設水平的提升,交通運輸企業需將風險理念向各個員工進行傳遞,對員工風險意識進行有效提升。

2)企業財務風險預警體系建立。在發生風險前常常存有諸多痕跡,這對企業不僅是挑戰更是發展機遇。如企業具有極為敏感的風險意識,可對風險痕跡進行及時撲捉,以此提升企業風險防范能力。如企業針對風險沒有做好充分準備,則風險發生時,將無法有效處理。通過財務風險預警體系的建立,可在風險發生前幫助風險敏感度較差的企業,對各類風險痕跡進行及時察覺、檢查,并進行預警信號的適時發出,這也是企業應對風險影響的重要手段。

3)科學決策水平提升,降低誤判風險。企業經營為財務管理對象,企業決策則為企業經營中心,經濟決策是否準確對實現經營目標極為重要。為此,交通運輸企業在實施財務決策過程中,需通過科學、嚴謹的態度,有效管理資金籌集、資金投放等工作,并對行業分析、宏觀經濟研究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2.3信息媒介創新

1)積極推進財務信息化建設。財務信息化現階段已應用于大多數企業,在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等方面交通運輸企業也已完成信息系統化建設。針對交通運輸企業,其信息化水平還屬于較低級別,為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必須加大財務信息化建設投入,達到企業財務管理信息化、網絡化與系統化,為達到自動化水平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2)財務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在交通運輸企業不斷擴大其經營規模的同時,企業財務信息量也越來越大,財務數據也逐漸增加,人工操作已無法滿足時展需求。為此通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充分利用,交通運輸企業還能建設與自身財務管理相符的信息處理系統,以此對財務信息處理速度全面提升,并對現階段企業財務信息處理滯后現象加以改善,這也是企業財務信息傳輸方法實現統一的有效保障。

3結語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事務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指出,中國正步入一個艱難的轉型期,既要降低經濟增速,又要改變增長模式。這不僅是經濟轉型,同時也是一種政治轉型。目前,我國正在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模式轉變,也就是由依靠勞動力與資本投入增加來達到經濟增長目的轉變為依靠提高技能、科技達到經濟增長轉變。這種經濟轉型模式不僅是實現我國現代經濟增長重要動力,還能轉變人們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現階段我國經濟轉型的實質就是通過現代科技對傳統產業加以改造,對高新技術產業加大扶持力度,推動其快速發展,并實現經濟發展中高科技含量全面提升的目的。在交通運輸企業內部管理中財務管理占有重要位置,在經濟轉型期對財務管理工作如何改進、完善才能確保其能夠滿足新經濟時代需求,這也是擺在交通運輸企業面前的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李曉明.關于交通運輸企業財務管理問題的幾點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2(4).

[2]吳玲.淺談新形勢下高速公路經營管理單位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策略[J].財會學習,2015(17).

[3]王立剛.經濟轉型期交通運輸企業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企業技術開發,2011(19).

[4]王永祿.以黨的十精神為指導推動交通運輸企業轉型跨越發展[J].發展,2013(7).

[5]車艷琴.淺談新會計準則執行后交通運輸企業的財務管理[J].中國城市經濟,2010(11).

篇7

關鍵詞:校企合作;困境;對策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高職財經類學生開放性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研究”(編號:2013-ZJ-129);重慶工商職業學院科研項目(編號:GZJG1212919);重慶廣播電視大學科研項目(編號:DDJG1311903)

中圖分類號:G646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6月3日

一、前言

建立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職教學質量、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也是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以企業第一線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和一定的開拓創新能力的實用型和技能型基層管理人員為目標。該專業的實踐技能課程環節多,內容廣泛,既要求了解“工”的運作,又要求了解“商”的運營;在技能要求上強調分析與實踐相結合。滿足以上要求,必須有合作企業的參與才能較好地達到效果。

二、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與制造型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困境

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與制造型企業開展校企合作涉及到多個主體――制造型企業、學生、指導教師以及學校。此處從主體的角度,列出當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與制造型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困境。

(一)學生走進企業難。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與理工類專業實習的方式差異很大。理工類的許多專業,適于在實驗室和工廠實習,如金工實習、化學實驗等,很多高校的理工類專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實習基地體系;但很多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是改革開放以后設立的,有些專業甚至是最近幾年才把實習提上議事日程,實習基礎薄弱,而且需要分散實習,校企合作崗位不足。制造型企業往往認為,學生的實踐可能會增加企業的負擔,占用企業的資源,所以制造型企業對校企合作往往不會有太多的熱心。如果學生實踐人數較多,制造型企業非常擔心校企合作中學生實踐期間的安全問題(人身安全和設備安全)。

(二)教師走進企業難。一般中小民營企業缺乏現代企業的管理意識,不重視進行管理和經營方面深入的研究以及發展方面的規劃,而有研發需求和研發實力的大中型制造型企業則往往會認為高職院校層次太低,對教師的科研能力抱有懷疑;另一方面,就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而言,校企合作實習活動一般要求校方人員參與到企業的實際經營管理決策中去,往往會涉及到企業的商業秘密,為擔心商業秘密泄露,企業往往不會安排校方師生專職崗位,更不讓觸及企業的核心業務。

(三)企業走進學校難。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開展校企合作,學校通常要求系科和教研室聘請部分企業經歷的人員來上課,學生也有這樣強烈的愿望,以拓寬知識面和增加對未來工作的了解,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這種外聘往往難以成行。學校希望聘請的一般是對企業運作了解較為全面的資深、高學歷管理人員,而這些管理人員在制造型企業都具有較高職位和較高薪酬,一般會因為學校課時費太低、課程安排計劃性太強以及相關教學材料準備太過繁瑣等原因而不愿意到學校兼職。

三、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與制造型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對策

(一)以市場為導向,挖掘企業適宜的校企合作崗位。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市場導向”是校企合作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經驗表明,凡是與當地市場結合緊密的專業,其人才培養目標與崗位標準基本上“零距離”,辦學方向就明確,人才特色就突出,企業包括制造型企業與之的合作就緊密,校企合作呈現良性互動。要緩解工商管理專業什么都學,什么都不精而導致不很受制造型企業歡迎的尷尬局面,可以通過與企業的合作關系,聯系學生實習實訓,對實踐中的職業崗位進行深入挖掘,按市場需求倒推法進行,進行校企合作適宜崗位挖掘。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的目標崗位就制造型企業而言,主要集中在基層管理人員,典型崗位有:生產督導員、采購員/采購計劃員、庫存分析師、生產控制員、生產分析師、質量管理員。與制造型企業的校企合作,可以重點在以上崗位中開展。企業每學期可以對表中的崗位預留一定的頂崗實習人數,以便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能進入企業實訓。

(二)搭建樞紐,通過樞紐的作用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從本意上,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愿意同包括各類大、中、小型的制造型企業開展以上崗位的合作,然而由于單一企業同一崗位需要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人數非常有限,企業無法為學校提供適量的崗位供學生實習。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學校要尋求一個合作的樞紐,搭建一個平臺,將零散的制造型企業管理崗位需求進行集中管理,擴大校企合作的寬度。樞紐的作用在于通過對企業的影響,為校企合作搭建不同平臺。平臺作用從宏觀上體現為:第一,通過多個平臺,將企業分散的管理崗位需求集中化,為高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進行訂單培養等培養模式改革創造條件;第二,通過平臺,企業將參與學校的學生培養,使培養的學生規格能夠滿足企業要求。

尋求樞紐、搭建校企合作平臺,促進校企合作的寬度,最終目的是為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培養模式改革服務。適宜作為樞紐的機構可以是一些行業協會組織或者是人才招聘網站,尤其是行業協會組織。行業協會已經或正在逐步成為我國社會組織的四大組成部分(即行政、企業、事業、民間組織)之一。

(三)三導師協調,對學生進行協調管理。由于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在學生參與校企合作的頂崗實習中,經常出現恰當的合作企業難尋、實習地點相對分散、較長時間的基層實習崗位過程、需要通過多個崗位的實踐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等特點,校企合作中學生實踐期間的安全問題經常會出現。這可以通過實施三導師協調制來解決。三導師協調制是指給參加校企合作的學生配備職業導師和專業導師、企業導師,由這三類老師對學生進行協調管理。從學生的角度看,校外實習過程中會出現思想問題、工作問題、生活問題等問題,能找到負責管理的人,有人去關心、管理學生;從學校的角度看,則是通過“三導師”協調管理制度把學校的管理延伸到校外,使頂崗實習的組織、實施及監控都有效開展起來。從制造型企業的角度看,學生實踐期間的安全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四)引企入校、引企入教,把企業要素滲透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引企入校”共建校內企業級全真實訓基地,是由職業學校提供場地與管理,與行業及企業進行聯合,在校內能夠實現“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企業級全真實訓基地可以學習職業知識、職業技能,掌握生存的真本領,實現教學與企業對接,讓學生零距離接觸社會,真正實現學生頂崗實習、實現學生零距離就業。“引企人校”能夠解決基地硬件設施與企業真實生產的“形象”問題,即生產設備、工藝、產品以及上墻的生產管理流程和制度,與企業生產環境相似,要實現基地建設與企業真實生產的“神似”,就必須在重視硬件投入的同時,加強基地的軟件建設。轉變基地管理理念,統籌基地功能發揮,在“引資”的基礎上“引智”,實現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深化。引導教師圍繞基地的實踐教學功能,在深入思考實訓什么內容、用什么方法實訓、由誰來指導實訓、為什么要這樣組織實訓、還有沒有更有效的內容方法來替代等問題的過程中,熟知地方的產業發展、工藝水平、產品質量,領會基地建設的本質要求,把企業的眾多要素滲透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把產業發展對員工職業能力、核心技能的要求滲透到專業建設的方方面面。

(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教育運行機制。教育行為的動機和目標同企業行為的動機和目標不完全相同,在市場體制環境中,建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校企合作關系的關鍵,就是保證校企合作雙方較高的積極性。

高職高專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與制造型企業的合作,關鍵在于尋找雙方的利益平衡點,使校企合作產生最大效益,各種制度的建設至關重要。一是建立相關基礎文件。這些相關基礎文件可以包括:聯合辦學協議、聯合辦學規劃、共建實踐基地計劃、“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企業技術骨干教師聘任管理辦法、企業教學各環節基本要求,等等;二是制定新的考核評價標準。讓制造型企業參與到課程標準的制定和質量監控中來。課程評價標準將教育標準、制造型企業標準和行業標準統一起來,形成一個新的標準體系。

主要參考文獻:

[1]吳鴨珠.“引企入校”共建企業級全真實訓基地的探索[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0.5.

篇8

關鍵詞經濟結構轉型工商管理

一、國家經濟結構轉型的特點

隨著國民經濟的提升,我國社會居民的消費水平也在飛速發展,而傳統的模仿性消費模式已經不在適應現時代經濟發展需求,因此居民多樣化消費需求已經逐漸向多元化、個性化消費轉型。國家消費需求改革,造成了國家社會投資也發生了經濟結構的轉型,從而能夠滿足社會居民多元化的消費需求,而且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出現,也在促進國家經濟結構的轉型。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發展,國家對外的經濟貿易的發展越來越迅速,在這種背景下,國家出口需求的轉變也促進國家經濟結構發生轉型的原因之一。

二、企業工商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企業缺乏科學的管理機制和創新

企業要想國家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獲得了最大的經濟利益,就要不斷提升企業的工商管理水平,但是在現實中我國大部分企業的經營發展,都沒有積極主動的去了解客戶的使用需求,導致企業缺乏科學的工商管理能力。另外企業在工商管理的過程中缺乏創新精神,造成了企業在實際運營中存在著問題,同時企業還取法科學的管理機制,企業的管理人員在管理過程中忽略工商管理的作用,造成企業在管理工作中有管理不到位的現象發生[2]。

(二)企業沒有確定自身的實際發展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企業只有認清自己的發展方向,才能從根本上促進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但是我國的企業在實際經營的過程中,缺乏工商管理經驗,導致企業的管理工作難以展開,另外我國的一部分企業還在采用傳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來管理企業,使得企業的各種資源被大量的浪費,企業的管理效率低下,還容易出現事半功倍的現象。

(三)企業市場開拓能力差

目前企業的生產模式和市場的需求溝通不到位,造成了企業在生產運營中,沒有辦法對每一個環節進行把控。企業沒有辦法按照市場的需求來開展生產工作。雖然現在我國大部分企業都開始實行工商管理模式,但是企業都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企業建立起的工商管理體系并不適用于企業的管理,造成企業管理工作無法開展,不利益企業的發展。由于企業管理水平的發展的限制,我國的中小型企業的生產水平和國外企業相比,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我國企業因為資金的限制,造成了企業工商管理工作無法順利進行,企業資源利用率下降,直接對企業的經濟利潤產生影響。

三、企業工商管理問題的處理對策

(一)轉變管理理念,培養專業人才

我國部分的企業在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受到傳統經濟模式的影響,造成了企業的管理方式為粗放式發展模式,這樣的發展模式會造成企業資源的浪費,降低企業的經濟利益。因此企業要轉變自己的管理理念,優化企業的管理模式,這樣有利于企業的經濟發展,同時企業也要培育大量優秀的工商管理人才,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工商管理工作的質量,才能夠促進企業的飛速發展。企業要定期對管理人員展開培訓工作,為企業培養出具有服務意識的人才,從而為企業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3]。

(二)優化企業的管理制度,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

企業要結合自身的情況來制定合適的工商管理制度,要清楚的知道企業各個崗位的責任,通過構建合理獎懲制度來促進企業管理工作的落實,確保各項管理制度都要合情合理,在開展管理工作之前,要保證工作人員的自身利益維護,才能夠積極調動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企業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引用優秀的管理人才來實現工商管理工作。企業同時也要做好企業的財務管理,清楚地了解企業目前的財務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經營發展戰略,保證企業投資合理。企業在開展工商管理作業的時候,需要對企業的資源進行合理的規劃配置,才能夠降低企業的的生產經營成本,促進企業的生產經營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因為我國企業經濟結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變革,因此企業要想在市場經濟中獲得更有利的地位,就一定要加強工商管理,實現企業工商管理制度的現代化,才能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工商管理水平。企業要想長久的發展,需要以培養人才為基礎,完善現在企業制度中的不足之處,并且要堅持不斷的探索學習新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證企業長久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玫,許強.經濟結構轉型發展下企業工商管理模式的構建[J].區域治理,2019(49).

篇9

[關鍵詞] 經濟管理;企業經營模擬;跨專業;課程建設

[基金項目] 廣東省教育廳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經管類多專業實踐課開設與專業實習改革研究”(編號:2012153),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級教學研究重點項目“跨專業開設《企業經營模擬》課程的模式與方法研究”

[作者簡介] 袁靜,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510006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13)06-0097-0003

近年來,高校的經濟管理類專業普遍開設企業經營模擬課程,該課程以制造企業的運營模式為基礎,將企業經營實踐搬進課堂,使學生具備對所學理論的實際應用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并起到培養學生風險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的作用。該課程被無數教學實踐證明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企業經營模擬課程是跨專業、跨學科實驗課程,其課程建設不是單一教研室、單一學院可以完成的,需要相關院系不同專業的教師共同協作承擔。而且,該課程的授課對象不是單一專業、單一學院的學生,需要不同專業的學生共同參與同一實驗。由于上述特點,我國高校的企業經營模擬課程的建設和組織還處于初創和摸索階段,存在不少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嘗試分析這些問題,并提出可供參考的解決方案。

一、企業經營模擬類課程的教學研究綜述

企業經營模擬類課程早期多被用于本科會計專業教學,例如左兩軍、王玉蓉(2006)認為會計信息系統實驗引入ERP沙盤仿真對抗實驗在目的、設計、手段等方面具有創新性;陳玲琳、潘立生(2009)針對企業經營模擬在會計學學生學習企業規劃、數理模型和財務戰略上做了詳盡的分析,提出改進企業競爭模擬教學的設想。

近年來,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分析企業經營模擬類課程的意義和效果。例如,朱自民(2010)從市場營銷策略的角度說明如何將專業知識運用到ERP沙盤模擬中,從而提高ERP沙盤經營水平和對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桑冬青、董娜(2010)通過剖析物流管理課程的目標和內容,運用實例練習論證了ERP沙盤在物流管理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方法。楊劍鋒(2010)認為ERP沙盤模擬能夠讓學生親身了解并掌握供應鏈管理的知識技能,闡述了ERP沙盤模擬對供應鏈管理實踐教學的積極作用、運用模式及所需條件,并就其實施提出了建議。

上述研究多從單個專業的視角分析企業經營模擬類課程的必要性和開設方式,卻忽略了對綜合多個經濟管理專業構建該課程體系的實現路徑的思考和研究。高市(2011)提到,目前企業經營模擬課程用的都是一套規則,致使課程中各學科綜合應用較多,具體專業的內容較少。其他一些學者也提出,應站在時代要求高校的培養目標的高度對企業經營模擬課程進行定位,盡管該課程適用于經濟管理類所有專業,但需要在同專業方向(會計學和財務管理專業、市場營銷專業、物流管理專業、戰略管理專業、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信息管理專業)的教學中對其進行改造和功能的拓展。因此,本文立足于培養學生跨專業學習、研究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企業經營模擬”課程的建設模式和方法,嘗試為高校經管類各專業教師廣泛地開設該課程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二、跨專業建設“企業經營模擬”課程的問題分析

(一)師資與學生排課系統復雜

由于企業經營模擬課程涉及經濟管理類多種專業知識,以專業組合的方式進行授課是較為適宜的,可以使學生在專業領域更加深入地應用理論知識,發揮專長,更有針對性地學習。因此,在師資、學生、實驗室、授課時間等安排方面需要多方協調、周密布置。例如,學生需要跨專業甚至跨學院重新分班,分班時各個專業學生的人數比例、各個專業教師的授課時間等都要兼顧學生與教師的其他課程、實驗室數量來安排,這給教務管理人員造成較大的困難,可能出現顧此失彼的混亂現象。

(二)高校組織結構約束

實驗設施設備方面,由于很多高校采取了共同建設、集中管理的模式,實驗室及其設備往往是由實驗中心或教育技術中心統一管理。在這種體制下,實驗設備的支配權和控制權沒有掌握在院系手中,因而削弱了院系參與實驗課程建設和組織設計的積極性。

師資方面,由于組織架構產生的隔閡,教育技術中心的老師往往只承擔單一的實驗室管理、設備維護、技術升級,而由各個院系的教師從事教學。這樣就形成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常常遇到授課教師不知道如何操作實驗設備或不清楚技術更新點的現象,而需要現場請教教育技術中心的老師,不僅耗費上課時間,而且大大影響授課效果。

(三)高校教師參與課程積極性不高

長期以來,高校重理論教學、輕實驗教學的觀念根深蒂固,絕大部分教師都以為學生提供理論知識的授課為主要教學方式,認為實驗教學費時、費力、費工夫。其次,理論教學較容易與科研工作結合起來,對科研成果的產出有幫助,能夠更好地迎合高校對科研工作的鼓勵以及職稱的晉級。再次,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職稱系列存在差別,大部分經管專業教師都認為實驗教師地位較低,因而不愿從事實驗教學,更不愿從事實驗教學研究。以上種種原因導致高校教師參與企業經營模擬課程的積極性不足,往往使學校面臨師資稀缺的難題。

(四)教學方法模式單一,專業綜合性不強

從事企業經營模擬課程授課的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也較為單一,課程安排大多是在前期介紹相關知識、經營規則,之后就充當對抗賽裁判或秩序維持者的角色,指導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是用來對經營規則的解釋和處理操作問題。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也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但不能很好地加深學生對跨專業綜合性知識學習的印象和效果。

三、跨專業建設“企業經營模擬”課程的改進建議

(一)實施實踐教學學期制

鑒于企業經營模擬類課程的跨專業教師協調授課、跨專業學生共同參與實驗的特點,為了避免排課系統中出現實驗設施設備利用、排課時間等資源的沖突,保持課程安排的靈活性,一些高校的成功經驗是利用近年來高校普遍實施的“三學期制”、“四學期制”中的短學期來安排企業經營模擬類課程。即在壓縮每學年原有兩學期各18教學周為16周的基礎上,開設第三、四學期各2周,在經濟、管理、財經、商務英語等院系的大三短學期安排“企業經營模擬”實踐教學。利用短學期開設企業經營模擬類課程具有以下優勢:

1. 企業經營模擬涉及經營決策和廣泛互動,單次授課時間長,是基于分析思考的研究型實踐,適宜在短學期集中排課。例如可以連續4天完成授課,每天8~9課時,使對經營過程的分析和思考不因其他課程和活動而中斷。

2. 企業經營模擬課程安排在短學期可以與其他課程獨立開,因而專業教師和學生的上課時間不會與其他課程發生沖突。

3. 企業經營模擬課程安排在短學期便于跨專業分班,有利于這種綜合性實驗課程的開展。

同時需要強調的是,由于實驗設施與設備的限制,集中在短學期為大批量學生開設企業經營模擬課程可能導致硬件資源短缺。因此,各個院系開設此課程時,需要根據硬件資源的數量協調分配好在哪一學期開課,避免受實驗設施設備方面的限制。

(二)設置專門的實驗教學管理中心

有條件的高校應積極創建實驗教學中心對跨專業實驗課程進行管理。參照各個經濟管理類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運作經驗,實驗室建設和管理采用集中模式為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以及其他相關資源的共享提供了保障。關于實驗教學中心的組建和管理,一項對14所財經類高校的調查研究指出,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的領導者多為專職(57.14%),管理與技術人員編制多在中心(71.43%),而教師編制在中心的也超過半數(57.16%),由教務處下達實驗教學任務(50.1%),實驗教學規劃則由中心制訂(50.01%)(陳鋒、熊勝緒,2012)。因此,較為普遍的做法是實驗教學管理中心隸屬于學校,并指派專人擔任負責人,授課期間可與院系共享師資,但由實驗教學中心提供必要的軟硬件設施,也必須在教學團隊中有教師參與。

(三)構建跨專業的教學團隊

跨專業綜合實驗教學課程需要教師團隊來承擔,跨專業教學團隊成員可分為實驗教學專職教師和院系專業教師兩類。在跨專業教學團隊的構建過程中,要以獨立的實驗教學中心為載體,并將其定義為教學部門,這樣才能夠吸引有實力的人才積極加入實驗教學專職教師隊伍。而承擔教學任務的主要成員則來自各個院系,由理論教學的教師擔任,以確保實驗教學內容與理論教學的有效結合。

就兩類教師所負責的工作而言,一方面,來自各個院系的專業教師可以負責教學內容的分項設計、教材的編寫、課程的講授,同時根據各專業知識進行授課組合;另一方面,來自實驗教學中心的專職教師可以負責課程的總體設計和研究開發,并輔助專業教師開展實驗教學授課,以及提出實驗教學對軟硬件資源的需求。

需要強調的是,在教學團隊中,必須清晰、明確地定義好每個教師的角色和作用,讓每個團隊成員都了解自己的權責,避免工作內容的交叉和空白。同時,實驗教學中心應為教學團隊提供交流、溝通的便利,例如提供討論場所、定期組織有關課程建設的討論、推動實驗管理信息化等虛擬教研室建設。

(四)強化實驗教學的激勵機制

由于專業教師普遍輕視實驗教學,因此需要通過有效的激勵機制吸引專業教師加入跨專業教學團隊。可行的做法有:

1. 在教學工作量的計算方面,給每個實驗教學指導教師乘以一定的系數,并合理分配給主講教師和助理教師。這種教學工作量的計算模式已經在開設該課程的院校得到廣泛應用,并獲得較好的效果反饋。

2. 在學校的教學研究課題中,設立實驗教學專題及教學團隊項目,吸引專業教師積極申報,以及跨專業組建教學團隊共同建設實驗課程。并且為教研課題的立項、結項與成果給予與科研課題同樣的獎勵力度。

(五)建設多元教學方法體系

針對企業經營模擬課程的教學特點,建議采取縱向分期、橫向聯合的多元化教學方法授課,有助于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

1. 縱向分期指的是分階段教學。第一階段為依托物理沙盤的課程指引階段。這一階段讓學生了解企業經營基本知識和沙盤操作;第二階段為物理沙盤經營模擬經驗總結。這一階段讓各小組通過主題匯報的形式共享經營工具、經營心得,加深學生對物理沙盤經營階段的理解;第三階段為依托電子沙盤模擬對抗階段。這一階段可以讓已經熟悉經營規則和操作方法的學生更逼真地經歷市場競爭;第四階段為模擬對抗總結。這一階段由教師對課程作全面、深入的總結和點評,并與學生共同討論和交流。

2. 橫向聯合指的是各專業學生和教師共同開展課程。模擬企業經營的每個小組成員來自不同專業,以便在實驗過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本專業應學習的能力和技巧。此外,教師也可以跨專業聯合提供課下輔導。例如,物流管理專業、會計專業、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師可以分別引導本專業的學生完成該課程的經營模擬和學習,但這種師資的橫向聯合勢必需要跨專業教學團隊的建設。

四、跨專業視角下的“企業經營模擬”課程開發與展望

企業經營模擬課程大多借助軟件企業的沙盤工具進行,如用友公司的“ERP沙盤”、“供應鏈沙盤”,金蝶公司的“ERP沙盤”等。雖然這些沙盤各有特色,但都兼具物理和電子化特征,本身已經較好地將企業經營實踐采用系統集成的方法進行模仿。然而,沙盤多多少少都會脫離實際,由于這個固有缺陷,還需要進一步地研究開發,使其更加貼近實際。而且,企業經營模擬課程引入高校教學的時間不長,也存在很多拓展性的應用領域有待補充。對未來可以進一步開發的領域進行初步的探討如下:

1. 多樣化的市場預測、訂單與經營規則編制。可多設置多套初始狀態,并更改部分經營規則,在實驗過程中多次模擬,提高學習復雜程度,可以達到培養學生應變能力的目的。

2. 更多相關實體和組織的加入。例如將政府機構、銀行、跨國公司等角色加入經營模擬中,增加這些影響企業經營的變量以后,會提升現實感,使得模擬實驗更貼近實際,而且還能增強跨專業知識學習效果。

3. 拓展沙盤語言,便于全英教學、雙語教學的開展。為迎合全英、雙語教學的需要,高校可以將物理、電子沙盤的語言國際化,有利于經管各專業學生通過直觀途徑掌握專業英語的應用。只需重新印制物理沙盤和用Excel軟件編制電子沙盤即可,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由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完成相關開發。

[參考文獻]

[1]左兩軍,王玉蓉.ERP沙盤仿真對抗實驗:會計信息系統實驗的創新探索[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3).

[2]陳玲琳,潘立生.淺談企業經營模擬在會計專業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科學大眾,2009,(5).

[3]朱自民.營銷策略在ERP沙盤模擬中的應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12).

[4]桑冬青,董娜.ERP沙盤在物流管理課程中的應用[J].福建電腦,2010,(11).

[5]楊劍鋒.ERP沙盤模擬在“供應鏈管理”中的運用[J].今日科苑,2010,(19).

篇10

【關鍵詞】地質勘查;事業單位;企業;專業技術職務

1、引言

專業技術職務管理是指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評審資格認定、評定考核和職務聘任的一系列人事管理活動。當前,部分省市地勘單位實施由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進行管理,轉企前某些并不突出的專業技術職務管理問題成為影響企業人才隊伍建設的難點,需企業管理者認真應對。

2、地勘單位專業技術職務管理

專業技術職務是事業單位根據工作需要設置的有明確職責、任職條件和任期,需要具備專門的業務知識和技術水平才能從事的工作崗位。地勘單位改制后,專業技術職務系列主要由工程技術人員、檔案專業人員、技工學校教師、會計、統計、審計和經濟專業人員等組成。以陜西為例,按照陜西省人事管理有關規定,專業技術職務共有29個系列,職務名稱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按照現行政策規定,以往參評渠道得以保留,原事業單位身份的專業技術人員也須從這一渠道參加評審。

3、專業技術職務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1)人員崗位調整造成評審系(序)列變動的問題

地勘單位改制后,因個人崗位調整帶來的評審系(序)列變動問題有兩方面:一是工程系列內部專業的變動。為了開拓地勘業務市場,企業將專業技術人員價值的充分利用作為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當現有專業技術人員在其它崗位上更能發揮作用或需突擊開拓新業務時,對于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崗位調整的情況多有出現。例如,原先從事煤田地質專業的初級專業技術人員,已經出現了在中級參評時申報水工環地質專業的情況。這種因業務需要進行的崗位變動,意味著對專業技術人員而言,其所需技能不再局限于其在校教育背景,在助理工程師階段獲得的任職資格,可能與在獲聘后新崗位所需的技能不盡一致。二是從工程系列到經濟、會計、統計等其他系列的變動。部分以往從事工程系列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在崗位調動后不再從事與其專業技術職稱相關的工作,如果按照現有經濟、統計、會計專業技術職務評審資格有關規定,這些人員必須從初級開始參加考試,從實際情況看,這既不符合參評人員的需要,也不符合提升企業項目承攬資質的需要。

(2)流轉人員參評存在的問題

在事業單位人事管理體制下,人事檔案所在單位是推薦上報專業技術人員的責任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從原單位流轉到新單位后,只要檔案關系不變,推薦上報單位就維持不變,這就使得流轉人員專業技術職務評審過程可能出現脫節問題。在企業流轉人員評審資格申報時,需從原單位渠道向上級職改辦提交材料,但僅憑文檔材料,原單位人力資源部門不足以判斷申請人所在崗位上的工作業績以及評審材料是否可靠有效。另外,流轉人員新晉任職資格后,還可能出現使用主體不明確的問題。人事關系所在單位作為申報單位,可以在流轉人員獲得晉級證書后,聘任已經流轉到新單位的人員,用以申報更高的項目資質,這雖然有利于原單位提升市場競爭力,但可能影響流轉人員所在新單位申報項目資質,容易發生同一系統不同單位間的利益糾葛。

(3)現有體系之外技術職務與申請人準入障礙問題

轉企后,各種職業資格、專業職稱名目繁多,對于企業發展有益的職業資格認證不斷出現,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已經參加有關考試并取得了資格認證,如何對現有29個專業技術職務系列之外的其他技術職務和資格進行管理,從而促進專業技術人員進一步面向市場需求,目前企業尚未出臺統一規定。申請人準入問題障礙主要表現為對技術工人的參評資格如何確定。改制后部分原事業單位工勤人員在企業中承擔管理職責,并已獲得后續學歷。按照對企業人員進行專業技術職務管理的有關規定,已在專業技術崗位上從事工作并且獲得相應學歷條件后,理應獲得參評資格,但如果承認其可以參評,則將與原有事業單位在人事管理體制中專業技術人員與技術工人各自晉級的體制產生矛盾。

4、對策

一是對初評人員,應上收評審權限,按照專業性和管制性兼顧的原則,由上級建立初評會,對在原先各基層單位獨立的初級專業技術人員評審權限統一管理,杜絕不按規定將技術工人納入初評和對已聘專業技術職務人員擅自開辟新的初級評審渠道的現象。

二是強化對流轉人員參加評審的資格條件進行審查,根據流轉后單位業務情況和發展潛力,通過平衡專業技術人員流轉前后工作單位之間的關系,確保專業技術職務晉級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