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案例分析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1 07:21: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溝通案例分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低年資護士溝通能力提升
【摘要】目的探討案例分析法對提高臨床低年資護士溝通能力的作用。方法選取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畢業年限3年以內的護士120名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訓練方法采取傳統的理論授課進行溝通能力培訓;試驗組采用溝通不良案例分析法對護士進行溝通能力培訓。采用護患溝通測評表進行評價及自行設計臨床護士護患溝通技能培訓評價表,評價護士掌握溝通能力程度。結果實驗組的護士溝通能力效果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案例分析法能夠提高低年資護士與患者之間信息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和諧護患關系的建立。
【關鍵詞】案例分析法;低年資護士;溝通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醫學模式的轉變,護理的模式也在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在護理的工作中越來越凸顯出“以人為本”的理念,這就要求護理人員除了掌握專業的知識及技能,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使患者能夠得到系統、全面、整體的護理[1]。案例分析法(CaseAnalysisMethod)是指把實際的護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作為一個案例,交給低年資的見習護士進行研究分析,從而培養見習護士的判斷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及執行能力的培訓方法。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對我院低年資護士進行溝通能力培訓,培養員工間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了低年資護士的溝通能力,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取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我院畢業年限3年以內的護士120名隨機分為兩組。入選標準:在門診、急診、病房工作;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在非臨床科室工作;手術室護士;正在休假的護士;不愿意參加本研究的護士。1.2方法1.2.1對照組訓練方法:采取傳統的理論授課進行溝通能力培訓,每周一次課,每次90min,為期4周,課程為護理部年輕護士規范化培訓課程中的溝通能力提高部分,授課老師由科護士長擔任。1.2.2試驗組:采用溝通不良案例分析法對護士進行溝通能力培訓,每周集中分析討論1次,每次90min,為期4周。案例準備工作由各護理護士長負責,根據近幾年投訴案例、護士被打事件以及網絡新聞醫院暴力事件,經由4名大科護士長對案例進行篩選,選擇契合護理工作實際、有警示作用的案例作為試驗組溝通能力培訓案例分析材料。每次案例分析討論由一名科護士長主持,要求每名受訓的見習護士對每一個案例進行判斷分析,針對患者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存在的問題、糾正及預防的措施、溝通的技巧等方面自由發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最后主持者總結、點評,找出最優解決的問題方法。1.2.3評價的方法:采用楊芳宇編制的《護士臨床溝通能力測評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由敏銳的傾聽、確認患者存在的問題、建立和諧的關系、共同參與并傳遞有效的信息以及驗證所有的感受等六個維度總計28個子項目構成。量表采用Likertscale方式,根據護士人員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從經常的使用到從不使用劃劃分為4個等級,4表示比較的常用,3表示偶爾的使用,2表示經常的使用,1表示從不使用,各個方面正向的問題分值越高就表示越滿意。在臨床上溝通能力的量表中有7個項目是反向的計分,在統計分析時先將反向的計分進行相應的轉換(即4-1,1-4,3-2,2-3),然后再計算量表的總分。見習護士溝通能力的各方面分值在2.5分以上即表示滿意,其分值越高就表明溝通的能力越好。總量表的Alpha的系數為0.89,各項條目的CVR值在0.7-1之間,各條目CVR值的平均數為0.90。1.2.4統計學方法:所有的數據均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和分析,所有數據的統計描述主要是采用百分數、x-±s等。兩組護士年齡、工齡、溝通能力評分比較采用t檢驗;性別、職稱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電子商務案例分析課程教學研究
摘要:據了解,小組合作學習法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激發,實現了對所學內容的有效掌握,而且在合作學習過程中也能學會分享與合作,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就小組合作學習法在《電子商務案例分析》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進行討論。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法;《電子商務案例分析》;應用
《電子商務案例分析》簡單來講就是依托電子商務行業典型案例學習,實現對電子商務多樣化模式的充分了解與掌握,清晰現階段電子商務具體發展趨勢,并能夠將課堂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際工作當中。此門課程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和跨學科性特征,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側重于學生知識靈活運用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養。小組合作學習法在于學生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從而在學生合作探究過程中獲得相應知識,契合了《電子商務案例分析》課程特征。
1小組合作學習法概念界定
小組合作學習簡單來講就是指以學生為主體,以特定方法或手段為途徑,將班內學生以小組進行劃分,且劃分出的各個小組借助合作、溝通和分享等方式以此來進行的共同學習活動。小組合作學習是對學生主體地位予以的尊重和充分突出,基于各個合作小組中的學生無論是特征、學習成績還是認知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同,但是在相互合作和溝通過程中又可以相互學習與補充,實現對認知的重新構建,這也是強化學習效果,進而推動新的思想意識形成的重要途徑。
2小組合作學習法在《電子商務案例分析》課課程教學中應用
案例教學法在內科學教學的實施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案例教學法在內科學教學中的實施效果。方法選取貴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2017級兩個班級的8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班級將其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對照組采用常規講授法教學,觀察組采用案例教學法教學。比較兩組學生教學效果評價得分、教學質量評價得分以及教學前后內科學理論知識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得分,并使用自制滿意度量表評估學生對教學方法的滿意度。結果觀察組教學效果評價中溝通能力、學習積極性、團隊協作、注意事項、文案書寫五項指標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教學質量中教師態度、教學能力、師生溝通、內容掌握、總體評價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教學前,兩組學生內科學理論知識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教學后,兩組學生內科學理論知識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得分均高于教學前,且觀察組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對案例教學法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內科學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可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掌握度、案例分析能力,且學生對案例教學法滿意度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內科學;教學質量;教學效果;滿意度
內科學是醫學重要的學科之一,也是涉及面較廣、整體性較強的一門學科,被認為是臨床醫學各學科的基礎學科[1]。因此,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必須掌握常見疾病、多發疾病病因以及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防治等方面的內容,還需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強的實踐技能,這就對學生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目前,醫學專業教學多采用講授法授課,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加之內科學知識繁雜、內容記憶難度高等因素,學生學習積極性較低,教學效果并不甚理想。而案例教學法能夠充分發揮典型案例在加強理解、加深記憶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并通過有目的的設計問題,讓學生能夠充分發散自主思維,有效思考,從而進一步加深印象,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為日后步入工作打好基礎[3]。本研究選擇貴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2017級的8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探究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貴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專業2017級兩個班級的8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班級將其分為對照組(n=40)和觀察組(n=40)。對照組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19~24歲,平均(22.28±0.54)歲。觀察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18~24歲,平均(22.25±0.55)歲。兩組學生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已經相關倫理委員會批準,參與研究者了解研究內容,并知情同意。納入標準:①貴州醫科大學五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四年級在校大學生;②以往兩個班級綜合成績相似。排除標準:無法按照要求完成學習。
應用型人才培養案例教學研究
從1999年開始,我國高等教育啟動了大眾化運動,到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15%,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階段性跨越;2014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達37.5%,距離45%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門檻越來越近。2010年,教育部開始實施質量工程,推動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以滿足多元化的就業和社會需要。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聯合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要求2000年以后“專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逐步向應用型轉型。2016年9月,肇慶學院入選“廣東省首批普通本科轉型試點高校”,向應用型轉型,這意味著學校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向上將做出重大調整。行政管理學科隨著國家專業調整,從1998年開始,就被定性為一門涉及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的綜合交叉的應用型學科,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由傳統的學術型(理論型)向應用型(實務型)轉變,以適應市場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1]所謂應用型,是相對于學術研究型而言的,是指能將所學知識和技能直接運用到社會實踐中。[2]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2012年版)中指出,行政管理專業需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與寫作能力等基本技能。案例教學本身是一種偏重于實踐、并能和社會生活實現有效對接的方法,該種教學方法可以結合教學內容,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案例,讓學生在對案例進行閱讀分析的過程中,深化知識理解,促進知識的應用。案例教學法已經有140多年的歷史,最早應用于醫學教學,相繼在法學、管理學和經濟學等學科流行,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引入國內,現在已經成為文科專業實踐教學的主要方法之一,而行政學則是國內較早應用案例分析法的領域之一。行政案例分析是行政管理專業重要的實踐課程,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組織協調能力、語言表達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行政案例分析的研究一度十分火熱,但現有研究呈現出在較低水平上重復的特點,鮮有突破。關于案例界定,勞倫斯•E.列恩是行政管理案例方面的權威,他認為,案例是對一個復雜情境的記錄,一個好的案例是一種把部分真實生活引入課堂,從而使教師和學生對之進行分析和學習的工具,它可使課堂討論一直圍繞著真實生活中的棘手問題來進行,但一個好的案例首先必須是一篇好報道。[3]克里斯坦森認為,案例就是對實際行動中執行官或其他管理人士曾面臨的情景所進行的一個部分的、歷史的、診斷性的分析。它運用敘述式的表達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并提供對于分析這一特定情景至關重要的實質和過程,以此來設計替代行動方案,進而實現認清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和模糊性的目的。[4]這些界定非常準確,但無法涵蓋并有效回應行政案例分析中的特色問題,比如行政決策案例中存在的“黑箱”問題。關于行政案例的功能,公共行政領域第一本案例書籍的主編哈羅德•斯坦認為,一般說來,行政案例學習被看作是一種學生從對實例的觀察獲得見解或建議,或在這一過程中他們被引導去檢驗自己歸納的預先判斷。[5]但在行政案例教學中,筆者發現當代大學生深受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影響,缺乏獨立思考和形成自己見解的興趣和動力,凡事必上“百度”、“中國知網”等。因此,需要重新認識行政案例的功能及互聯網時代的案例教學。
一、研究問題與方法
(一)研究問題。自2011年以來筆者就一直負責行政案例分析課程,該課程是肇慶學院行政管理專業(以下簡稱行管專業)的必修實踐課程,共1個學分,共32節課,一般是在大學二年級的下學期開設。筆者作為本校該課程的唯一負責人和操刀者,對國內外案例教學的現狀和問題十分關注,對案例分析課堂教學的探索和案例教學相關資料的積累從未間斷。本研究試圖立足于行政案例分析課程教學積累,結合案例教學的特點,論證案例教學中主要的教學環節與基本方法,從學生與任課教師等多角度多層面分析案例教學過程的問題并給出回應,努力探究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路徑。(二)研究方法。1.觀察法和訪談法為了改進教學效果,筆者認真觀察課堂教學中的師生表現,并在課后詳細記錄和分析,比如學生發言、學生的情景模擬、學生間的互動(包括提問和評價)、師生間的互動、小組的合作表現、學生的學習狀態等。在觀察的基礎上,在課間和課后對學生進行訪談。訪談主要集中在以下行政案例分析的主題:你是如何準備案例的、課前小組討論的情況、小組討論對你案例分析的啟發、你希望老師布置怎樣的作業、你是否希望老師提供案例分析參考答案,等等。2.開放式調查法在每次行政案例分析課程的最后一周,要求學生提交一份“特別”作業———關于本課程的意見和建議,不限題材和字數,可以署名,也可以匿名。這個“特別”作業往往會在課程第一周就布置,在第九周時還會再次提醒,明確告知學生“特別”作業如果被筆者認定為有價值,可以給學生的平時成績加上5~10分。因此,很多學生都署名了,而且寫得很用心,對筆者的教學和教學研究大有裨益。本文的很多素材乃至觀點與政法學院行管專業歷屆學生的貢獻密不可分。3.文獻法通過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中國知網、維普中文期刊、SpringerLink等檢索各類文獻103篇(本),經過與筆者的研究主題進行認真比對和篩選,選用了14篇(本),其中著作類6本,論文類8篇(包括一篇在線網絡論文)。
二、分析與討論
(一)案例分析的主要環節與要求。筆者在案例教學時設置的主要環節包括學生分組、案例選定、尋找分析切入點、確定案例分析的具體負責小組和評論互動小組、個體的準備、小組討論、課堂呈現、總結提升等。從個體準備環節開始,每一個環節都能很好地鍛煉學生,讓學生積累經驗。一般是6~8人一組,輪流共同負責一個案例。在任課教師的指導下選定案例,教師協助尋找切入點,小組成員先是查找資料,獨立分析,接著參與小組討論,在吸收小組意見的基礎上形成個人發言提綱或者發言稿,然后小組成員在課堂上輪流發言。每一位學生發言之后,點評者要給出評價或提出問題,臺上發言的學生負責回應。如果該學生無法回應,小組的其他成員也可以回應,如果小組其他成員還是無法回應,教師就要及時予以回應。在對學生的訪談中筆者發現,參與度高的學生感覺在整個案例分析過程中,自身能力和素質的鍛煉與提升是顯著的,如搜尋資料能力、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這些環節能有效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提高其自主探究意識與探究能力。[6]筆者在案例教學時也提出了一些具體要求,一是同一組的學生必須坐在一起,這樣一方面表現得更像一個團隊,可以相互鼓勵與支持,也可以增進友誼,另一方面也便于討論,及時應對各種互動問題;二是輪到的小組每位成員都要上講臺發言,每位成員都能得到鍛煉;三是評論互動組的學生必須對發言的學生作點評或者提出互動問題;四是其他學生要記錄學生發言要點并附上點評。當然,這些做法會根據學生的意見和筆者教學中的觀察和分析不斷完善,并非一成不變的。例如,原本規定案例分析的發言者可以帶發言提綱上講臺,但部分學生把發言提綱整成了發言稿,甚至照著稿子念。不得已,筆者要求帶上講臺的提綱不得超過50個字,只能寫上最核心的要點,因為帶的提詞板內容越多,學生對提詞板的依賴程度就越高。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些學生就制作了內容豐富的PPT,把PPT當成提詞板,照著PPT念。筆者只好又規定PPT必須簡約大方,每一頁只能列核心點,每一頁PPT不得超過80個字,等等。當然這些要求是否科學,還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摸索并加以完善。(二)案例選擇問題。案例選擇是案例教學過程的起點,是案例教學能否成功的重要前提。[7]誠如大多數開設行政案例分析課程的高校一樣,選用了一本行政案例教材。但對于案例教學而言,實用性并不是太好,一方面是教材的案例比較陳舊,更新緩慢;另一方面,相對較好的教材較少,選用的學校一多,案例思考題的參考答案就在網絡上逐漸流傳開來。例如筆者選用的陳世香、王志華等編著的《行政案例分析》教材,里面很多案例的思考題在百度文庫里都能找到所謂的參考答案,這進一步加劇了學生的懶散思想,非常不利于學生對課程的投入。[8]同時,如果教師過分依賴教材,就會給教學帶來禁錮,尤其不利于對一些靈活性強、發揮空間較大的案例的分析。鑒于此,一方面,筆者重新設計教材中的案例分析切入點,讓學生無法“百度”到答案;另一方面,筆者鼓勵學生自主搜集比較新的資料形成案例與思考,由筆者進行協助與把關。這樣一次完整的案例分析過程下來,學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鍛煉價值較高。比如每年3月份是兩會時間,兩會的重頭戲之一是政府預算,稍加整理就是很好的案例,可以分析預算資金分布領域、比例、同比增長及原因;可以與發達國家的政府預算進行比較;還可以進行角色扮演,假如自己是國務院總理,該如何領導編制預算,假如自己是全國人大代表,該如何在預算決策方面更好履職;等等。正如肇慶學院2013行管專業的一位學生所說:“感覺是我在分析案例,而不是老師在幫我分析案例。”從長期處于被動角色轉換成積極主動角色,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是有幫助的。(三)案例分析討論前的專業知識回顧。專業知識的回顧是進行案例分析的前提,是提升案例分析專業性的基礎。現有的行政案例教科書,大多只是羅列相關理論知識條目,有的甚至只是在緒論部分講幾個重要概念而已。[8][9]有學者認為應該在案例分析前講授和解釋相關理論,筆者也試圖堅持這一點。[10]如在正式分析《廣州不明病毒危機》案例之前,筆者或案例分析小組長將行政職能的相關知識點如行政職能的概念、行政職能的特點、政府的基本職能與轉變、中國政府基本職能的現狀與發展趨勢等進行簡要回顧,幫助學生應用行政職能的相關理論分析案例。[8]如前所述,行政案例分析課程是在行政學課程之后的一個學期開設,因此上行政案例分析課程時,行政學課程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學生已經忘記不少,進行相關的理論和知識的簡要回顧是必要的。或許有人認為,這些工作應該在課前準備環節就應該完成,實際上由于分組、學生的惰性和自主性不足等諸多原因,部分學生的懈怠行為很難避免。也就是說,部分學生在課前準備環節并沒有進行相關理論回顧,甚至也沒有進行案例分析的準備工作,只是等著上課時圍觀一下,這些問題在教學班級較大(多于50人)時尤其突出,因為人越多,這些懈怠行為被任課教師發現的概率越低。(四)案例分析課前準備階段的監督問題。行政案例分析課程對學生的自主性要求高,課前準備環節多而且重要,學生先是要查找資料并獨立分析,接著參與小組討論,在此基礎上形成發言提綱或發言稿。這是一環套一環的工作,任何環節做得不夠或者缺失就會導致后續環節工作質量下降。如今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和智能手機的現象比較普遍,學風堪憂。因此,并非每位學生都能按照教師的要求保質保量地完成準備工作,所以需要教師加強監督。下面以課前小組討論環節的監督為例作簡要說明。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手機錄像功能為教學服務。筆者要求具體負責案例分析的小組必須錄制討論環節的錄像,至少要錄制課前小組討論部分最熱烈10至20分鐘或者更長時間的錄像,在上課之前,由小組長負責拷貝到教學電腦中,筆者在課間觀看并分析,分析該小組是否認真討論、小組成員的參與度如何、討論的中某些成果有沒有反映到課堂討論環節,等等,如果教學時間允許的話就專門對課前討論環節予以簡明扼要的點評。[11]這個作法較好地監督了課前小組討論環節的真正落實,或許值得其他類似的討論分析課程借鑒。(五)對學生以課堂發言等為核心的案例環節的評價與提問。一般來說,課堂發言是案例分析最重的環節,因此,對學生案例分析發言的評價也就非常重要了。就筆者的教學經驗而言,一般評價有兩種選擇:一是教師點評,教師點評的優點是專業、客觀,權威,教師針對性強的意見往往也有利于學生案例分析水平的提升,但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較遠。二是學生之間的點評,這種評價方式也被一些國際一流大學在部分課程采用。[12]學生點評包括兩個方面,同一個案例分析小組內部(以下簡稱組內)成員的評價和案例分析小組之外(以下簡稱組外)成員的評價。一般來說,學生之間的點評與點評者的能力息息相關,但組內的點評者與組外的點評者略有不同,組內成員的評價或許更有針對性,源于組內較長時間的互動,對彼此的認識更加深入,點評也就更加有價值,甚至點評中涉及團隊溝通與合作等內容。而組外的學生的評價更依賴點評者自身的能力,在被點評者發言之后馬上給出點評,對點評者的能力要求比較高。通過筆者2011年至今連續七個學期的觀察,能力強的點評者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點評,而能力較差的只能從一個方面給予點評,甚至只能說“講得很好”之類的話。同時在訪談中還發現,無論是組內還是組外評價,都會存在人情、關系好壞等人際因素的影響。與點評一樣,互動提問可以由教師提出,也可以由學生提出。一般案例有一個具體負責的小組,同時設置互動小組,互動小組就是專門針對分析小組成員的發言提出互動問題,一般集中坐在教室第一排,方便他們及時溝通,推舉代表提出有針對性的互動問題。當然,其他學生也可以提問。冷場時教師也可以提問。另外,互動提問是多向度的,學生之間可以相互提問,學生也可以向老師提問。(六)案例分析課堂學生注意力分散及應對。部分大學課堂學生注意力下降是不可回避的事實,比如睡覺、走神、聊天、玩手機等。而在比較開放的案例分析課堂上,學生課堂注意力分散的問題一直十分突出。由于是分組進行案例分析,具體負責案例的那個小組注意力會比較集中,一方面,他們要注意聽本小組成員的發言,以便及時修正自己的發言(例如,小組成員講過的內容就不能再講了);另一方面,他們要聽取點評人(教師或者同學)的點評,及時調整自己的戰略戰術,避免其他組員的類似失誤。但組外的其他學生心情就比較放松,很容易懈怠,特別是發言者的水平達不到傾聽者預期時,這種現象尤為突出。經過筆者的摸索,讓學生記筆記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應對之道。一方面,記筆記主要是記下發言者的要點,在記筆記時就得集中注意力,因為有些發言者并沒有發言提綱,學生記筆記時就要學會提煉總結;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筆記中寫出對發言者觀點的評價,也不是件容易事,需要學生集中注意力。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和課間休息時隨機抽查學生的筆記,防止課后補記乃至抄襲其他學生的筆記。這樣一來,學生不得不集中注意力,玩手機等開小差的行為就少了很多。特別要注意的是,要防止學生為了記而記,埋頭苦記筆記不思考或者沒有時間思考,所以筆者只要求學生記錄要點,邊聽邊記邊思考,從而加強對案例深層次的理解。(七)案例分析中的搭便車現象及應對。由于案例分析是分組進行的,搭便車現象就出現了。因為每次的案例只是一個小組負責分析并且進行課堂呈現,另一個小組負責進行評論和互動提問,其他小組的成員很容易成為“圍觀者”。不僅如此,小組內部也會有搭便車行為。為了應對搭便車現象,在課堂環節的案例分析之前,教師可以隨機抽取其他小組3~4位學生闡述案例的主要內容和對案例的疑問。如果說案例的主要內容只要花很短的時間就可以把握,對具體案例的疑問必定是熟悉案例并認真思考之后才能提出來。一般來說,提出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時甚至比回答問題難,因為沒有認真思考是提不出高質量問題的。當然,提出的這些問題可以在隨后的正式案例分析過程中予以解決,也可以隨機抽取其他小組的一位學生就這個問題簡明扼要地談談看法,時間控制在一分鐘之內,可以看成是正式分析的“開胃菜”。對于小組內部而言,可以設置整個小組共同完成的題目,小組的題目應整合每個成員的看法,形成綜合觀點,由小組長或小組推選的代表發言。(八)案例分析中的個體能力差異問題與激勵案例分析依靠教師的指導、小組的團隊合作,但在課堂呈現環節主要還是個體能力的體現。學生能力各不相同,個體表現差異大,比如思考的深入程度、語言表達的流暢程度、演講的精彩程度、現場的感染力等。如在分析“浙江強縣擴權改革進行中”案例時,2015級行管的一位學生做了一個動畫,將擴權前縣政府的權力比喻成貓,將擴權后縣政府的權力比喻成老虎,為了監督擴權后縣政府的權力,把老虎關進籠子里并掛上一把帶有“監督”的大鎖,十分形象地對比了擴權前后縣政府的權力,而且生動地展示了如何對待擴權之后的縣政府,體現了這位學生的良苦用心,也極大提升了其他學生的興趣。[8]筆者經過訪談了解到,該動畫是他獨立思考的結果,跟課前的小組討論幾乎沒有關系。為了確認其說法的真實性,筆者又訪談了該小組的其他三位成員,確認在這個問題上小組其他成員沒有任何貢獻。個體差異大,課堂表現千差萬別,容易出現強者恒強、弱者更弱的局面。為了防止案例分析課堂淪為“強者的舞臺、弱者的傷心地”,教師在進行案例分析的分組時就得注意學生搭配問題,每個小組都要有“優、良、中、差”的學生,同時還得引導不同基礎的學生應對相應水準的問題,即該問題對該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又不至于超出其能力太多,以激勵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參與案例分析的積極性。例如,結合案例演講類的問題就可以由比較優秀的學生負責,比如案例中具體事件的失敗及其原因方面的問題就可以由基礎一般的學生負責。如此一來,基礎一般的學生慢慢就能建立起信心,優秀學生也能穩步提升。
三、結論與進一步的討論
案例教學在行政管理的應用
案例教學是借助現實情景編寫案例文字材料,對真實案例進行情景模擬還原,引導學生主動利用所學專業相關的理論知識去分析案例折射出的問題,并力圖解決問題的現代教學方法。作為一門實踐性與實用性很強的管理類專業,傳統的被動灌輸式課堂教學已然不能滿足當前行政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在行政管理專業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能夠轉換學生以往的被動學習方式,縮小行政管理理論和應用實踐的鴻溝,促使學生掌握行政管理理論體系和學習方法,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一、采用案例教學的應用價值
在行政管理專業教學過程中采用案例教學法既可以加深對現有理論與方法體系的認識與理解,又可以發現既有理論與方法存在的不足,推動發現新的行政管理理論與方法。(一)提升教學效果。鑒于行政管理專業的實踐應用性較強,通過案例教學,可以扭轉傳統課堂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激發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意識,鞏固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打破學生既有的死記硬背理論知識的思維定式,學生通過主動的、積極的、獨立的、多項度的思考,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在行政管理專業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可以滿足學生的信息和思想需求,促使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技能,進而強化教學效果。(二)提高本科生教育整體質量。開展案例教學,通過模擬工作情境可以使學生熟悉行政管理工作的環境,從而主動適應社會需求,提升本科生教育對社會的支撐服務能力。在高等教育公共管理教學中進一步推廣案例教學方法,加強高校與政府機關和非政府公共機構間的溝通,可以為本科生創業、就業提供更多的平臺,最終提高本科生教育整體質量。(三)培養學生溝通協作能力。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時代,面對社會的洪流,我們無法獨處其身,時時要與他人打交道,這對行政管理專業人才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理解力、凝聚力、創造力提出要求。行政管理專業案例教學較多采取情景模擬的教學方式,學生需要通過分組來完成角色扮演,小組成員之間要相互溝通,協調。案例教學有利于促使學生與小組成員之間進行溝通與協作,在溝通中增進協作,通過協作而加強溝通。(四)引導學生關注公共管理實際問題。案例教學法能夠引導學生更加關注我國公共管理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綜合運用公共管理理論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案例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激發學生的科研潛能和創新能力,以問題啟發學生運用行政管理理論和公共政策分析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二、行政管理專業開展案例教學的應用設計
案例教學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走出書本對書本的傳統教學模式,要細膩敏銳地搜集整理多類型、多層次的行政管理案例,認真準備案例教學計劃并做好分析、總結工作。(一)案例的選取與制作。行政管理活動的發生是具有動態時效性的,在案例教學開展前最為重要的是選擇真實性高、時效性強,具備實際應用價值的案例才能提升教學效果。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選用的案例要符合教學目的。在選取案例時,授課教師要首選與管理學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相吻合的案例,讓選取的案例充當理論聯系實踐的橋梁。其次,選用的案例要與公共管理實際問題相聯系。行政管理專業是一門致力于管理社會公共事務,解決公共管理問題的應用型專業,這一特點要求案例教學所選用的案例須切實反映公共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二)案例教學計劃的準備。授課教師與受眾學生在進行案例教學活動前都需要進行教學計劃準備。案例教學計劃通常涉及選取制作案例、課前閱讀案例文本、提出問題、案例討論、撰寫分析報告、案例總結等環節。授課教師要考慮在案例討論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案例的發生環境和背景幫助其學習,授課教師應先提供幾個案例,要求學員利用自習時間,選擇其中的一個案例預習,獨立思考、深入分析,做好充分準備在全班發言交流。(三)案例教學的評析與總結。案例教學的評析與總結是案例教學法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對案例的總結與點評不是簡單地評判“錯”與“對”“好”與“不好”,而是應該基于學生分組討論情況,對每組的案例分析報告進行評析與總結。案例分析應該注重解決問題的邏輯和過程,而不是以案例分析的結果為評判基礎。完成課堂案例分析后,應反思其中不足,總結經驗,啟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深化對行政管理專業理論知識內容的理解。
三、優化行政管理專業案例教學的有效途徑
微信功能在護理心理學教學的影響
一、研究對象
以我校2015級5年制護理專業121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全部為女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60人,實驗組61人,兩組學生的護理心理學課程開設時間、內容、授課教師一致。兩組學生的年齡、以往成績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第一,教學方法。其一,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練習、提問、課后作業方式教學;實驗組采用微信功能結合案例分析,情景模擬、微課、分組討論綜合方法教學。其二,案例分析教學法:搜集資料,設計典型案例,通過案例分析,講解異常心理的形成及異常心理在行為上的反應。其三,情景模擬教學法:設計典型場景,學生模擬心理疾患的病人,通過模擬病人的行為及語言展示,掌握對心理疾患病人的護理技能,縮短臨床適應時間。其四,微課應用:制作微課或利用共享微課,課前通過微信或網絡讓學生自己組織學習及搜集資料,鍛煉學生自學的能力及提高學習的興趣。其五,分組討論:學生自由分組,通過微信組成朋友圈,利用微課提前學習討論,在構建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同時也增加協作及團隊精神。第二,結果評價。期末,教學完成,對兩組學生進行護理心理學基本理論知識和綜合運用能力測試。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教學方式的評價,評價內容包括促進自我心理發展、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對患者心理狀態的關注度等。根據結果對新的教學方法進行評價與反思,對中職護理心理學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鑒。
三、結果
表1實驗組實驗組、對照組考試成績比較(x±s,分)組別理論知識考試成績技能考試成績※實驗組84±3.1287±3.73對照組71±4.4272±5.11t=18.75P<0.01t※=18.25P※<0.01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考試成績有顯著性差異,實驗組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表明微信功能結合多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方式能提高中職護理心理學的教學效果。結果表明實驗組學生對微信結合多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方式比較歡迎,認為該方法對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實際操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方面有幫助,有力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提高學習成績。
財務管理實踐教學課程改革論文
一、財務管理課程改革的思路
財務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管理工作,既要組織企業的財務活動,又要處理在組織財務活動過程中與各有關方面的財務關系。這就要求財務管理人員要能用簡明的文字清楚地表述工作要求,并能用極強的說服力說服有關部門對財務管理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同時財務管理人員還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而在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常常需要財務管理人員能進行重大投資項目的決策和融資決策,因此財務管理人員的決策能力也是不可或缺。
由于我校的大部分畢業生服務的對象是中小企業,就如何滿足中小企業對財務管理人才的需求,提出從業務技能培養入手的財務管理課程改革:
(一)加強案例教學的比重
案例教學法是財務管理教學中作為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將抽象的理論知識,通過真實的企業情景來理解和掌握。在案例教學中,需要做如下改革:
1.案例內容的撰寫
護士培訓情景模擬與案例分析
護士進入臨床工作時,很難將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和臨床工作結合在一起,且觀察病情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所欠缺,導致應對患者病情變化能力較差,以致出現護理不良事件。而《中國護理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2016-2020年)》和《衛生部關于實施醫院護士崗位管理的指導意見》中均指出要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1]。為了研究情景模擬和案例分析應用于護士培訓中的效果,進行此次研究,匯總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8月12日選擇我科實施情景模擬結合案例分析的方式培訓前后的護理人員各27名,均為女性,分別為傳統組和結合組。其中傳統組實施傳統培訓模式,結合組實施情景模擬結合案例分析的培訓方式。傳統組護理人員年齡21~26歲,平均(24.08±4.26)歲;學歷為大專9名,本科18名。結合組護理人員年齡20~27歲,平均(24.09±4.23)歲;學歷為大專10名,本科17名。兩組護理人員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培訓方法:傳統組實施傳統的培訓模式,由我科護士長和總帶教老師根據本科室的專科特點及我市醫療衛生相關部門編著的《護士規范化培訓》的目標和教材制定包括理論知識、操作技能等在內的培訓計劃,其中理論知識的培訓由資深護理人員負責,通過講授的方式對護理人員進行護理安全、科室常見疾病護理的方案及突發事件的處理等方面培訓,而操作技能的培訓主要采用跟班培訓的方式,即“培訓老師演示-護理人員練習-老師評價”。培訓結束后由護士長和總帶教老師進行考核。結合組實施情景模擬結合案例分析的方式進行培訓。①選取我科10個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由科室護士長和總帶教老師對案例進行整理和歸納,并設計一些針對性的突發事件,帶教老師組織護理人員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學習案例,應用蘇格拉底提問法(即不停地追問)引導護理人員對案例中涉及的問題進行評判性分析和大膽質疑[2],并對護理人員進行分組以方便討論,鼓勵護理人員提出問題,并通過討論制定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最后由帶教老師對各組的討論結果進行點評,并分析錯誤觀點形成的原因,以培養護理人員分析案例、解決問題的能力。②學習完一個案例后,帶教老師需根據案例設計針對性的模擬情景,將案例中涉及到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和突發事件均穿插在其中,讓護理人員扮演模擬情景中的角色,之后先由護理人員進行自我點評和相互點評,再由總帶教老師進行最后的點評和總結。培訓結束后,由護士長和總帶教老師進行考核。觀察指標:觀察護理人員培訓后的考核成績和對培訓方法的認可度。培訓后應用我院自行設計的培訓方法認可度調查表了解護理人員的認可度,主要包括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自我學習能力、拓寬知識面、提高護患溝通能力、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及增強團隊協助能力6項內容,每項內容分值1~5分。評分的高低與護理人員的認可度呈正相關。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軟件分析和處理研究數據,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護理人員培訓后的考核成績:結合組培訓后護理人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考核成績均明顯高于傳統組(P<0.05),見表1。護理人員培訓后對培訓方法的認可度:結合組護理人員培訓后對培訓方法各個方面的認可度評分均高于傳統組(P<0.05),見表2。討論傳統的培訓模式是以帶教老師為中心,以講授為主要的培訓方式,硬性地向護理人員灌輸知識,既不能最大程度地調動護理人員學習的積極性,也不能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能力,同時會導致護理人員之間有效溝通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欠缺[3]。情境模擬法是主持人對客觀真實的問題情境進行描述后,通過引導的方式使護理人員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在輕松、融洽的氛圍中學習、分析和交流,以掌握處理問題的方法和技術操作的方法[4]。案例分析法是以臨床案例為基礎,通過假設、質疑、推理、反思和討論等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探究客觀存在的事實,并將護理人員潛在的智慧和能力挖掘出來,以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和培訓方法[5],具有直觀性、生動性和形象性,也是培養全面型人才理論指導下現代教育的一種創新方法。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是為醫院培養護理人才的重要環節,也是護理人員提高綜合能力的關鍵。其中護理實踐操作是加強護理人員培訓的核心內容[6]。
本次研究中,27名護理人員應用情景模擬結合案例分析的方式培訓后,其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的考核成績均明顯提高(P<0.05),對培訓方式的認可度也大幅度提升(P<0.05),說明該種培訓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英語教學職業素養論文
一、MBA英語教學的現狀
相關的文獻檢索顯示,涉及MBA英語教學方面的研究和實踐并不多,各高校尚處于摸索階段。大多數學者主要是從宏觀視角對MBA英語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一些理論探討,僅有為數不多的學者進行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實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經驗值得參考和借鑒。如:王松等介紹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在MBA英語課程建設方面進行的一些有益探索和嘗試。孫超平等探討了“聽力—管理—口語”導向的基于視頻材料的案例教學模式,通過小組合作撰寫案例報告的方式,在拓寬學員管理思維模式、增強學員商務交際技能的同時,提高了學員的合作意識和英語表達能力。李新探索并提出了融合電力行業特色的MBA商務英語教學案例模式。目前,MBA英語教學在課程設置、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等方面并沒有統一要求,各學校自成體系。除了少數名牌學校以外,MBA英語總體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與MBA教育培養目標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地方普通院校的MBA英語教學均在學員、教材和教學方法方面存在一些問題,如大部分普通院校的MBA教學是采取集中面授的方式,半脫產學員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較大,投入學習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加之面授課時有限,學員英語基礎差異性較大,部分學員距離本科畢業時間較久,英語能力較弱,學習困難大,學習效果不理想。很多院校都選用了商務英語系列教材,但是部分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需求不一致,內容較陳舊,缺少國內案例分析,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學生學習熱情不高;教師大多采用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教學重心為閱讀、詞匯和語法,沿襲傳統的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語言實際運用能力和職業綜合素質的訓練,與普通英語教學沒有區別,而且考核方式大多是采用只重視考查語言知識的單一書面試卷,不能夠很好地促進學員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和專業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MBA英語教學改革擬解決的問題
雖然總體上來說,普通院校MBA英語教學現狀還遠不盡人意,但是這方面的教學改革實踐卻比較匱乏,尤其缺乏將英語教育與提升MBA學生職業素養有機結合的、比較系統的教學改革實踐。如何根據學員的特點和需求選擇教學內容,將英語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員在提高英語水平的同時,他們的心理素質、合作意識、團隊精神、溝通能力等職業綜合素質也得到提高?如何創新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依托網絡教學平臺,通過案例教學、協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方式,提升學員內的在素質和能力,改變單一的書面測試評價方式,實行全面檢驗學員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多元化考核機制?這些都是業界面臨并試圖解決的問題。MBA英語教學改革應該以培養目標、學生的實際需求和英語水平為依據,而實際情況是,教師們在選擇MBA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時,卻往往會忽視學生的需求,隨意性較大。因此,首先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等形式分別對華東交通大學2012級和2013級部分學員進行需求調查,在此基礎上,以需求分析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在MBA英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和創新,努力探索出一套系統的“融英語教學與工商管理知識教學為一體”的MBA特色英語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促進MBA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MBA英語需求調查與分析
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指通過內省、訪談、觀察和問卷等手段研究需求的技術和方法。Richterich首次提出外語教學中的需求分析模式,最初應用于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方面。Widdowson將需求定義為學習者目前的學習需求或未來的工作需求;Brindley認為,需求就是學習者在完成項目要求之外自己的需要(wants)和愿望(desires)。收集和分析學習者在教學前和教學中的信息,是教師制定合理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案的基本依據。為了幫助教師有針對性地授課和改進教學,筆者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以了解MBA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和對課程的想法,調查內容包括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對語言知識和技能的需求和期望,以及對目前英語課程的評價三部分,涉及學生的性別、年齡、從事的行業領域、英語水平、工作中使用英語的情況、學習動機和興趣、對目前教材使用和教學方式的評價等。本次調查的學員為88人,其中56位男性,32位女性。學生總體上偏年輕,有一定的英語基礎,30歲以下的占33%,31~40歲之間的占52%,40歲以上的占15%。69%的學生在國企和政府部門工作,在外企和民企等其他單位工作的分別為13%和18%,有81%的學生在本科時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或六級考試,還有2人本科是英語專業,通過了英語專業四級考試。調查結果表明,絕大部分學生認同英語能力的重要性,92%的學生認為“具備一些商務英語技能在工作中有明顯的優勢或有一定的優勢”,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依次為“增強競爭實力,謀求更好的職業發展”,“工作需要、在涉外商務中更好地溝通”,“修滿學分”,“興趣”和“出國需要”。他們認為,企業所需要的MBA人才應具備的英語能力依次為“人際溝通能力”“基本商務知識和技能”“跨文化交際能力”“思辨能力”等,希望通過英語課程學習能夠提高的方面依次為“基本商務溝通技巧”“商務聽說能力”“商務閱讀能力”“商務禮儀和文化”“商務寫作和翻譯能力”,最感興趣的技能依次為“社會交際”“商務談判”“商務信函寫作”“會議交談”“電話交談”“產品介紹”和“商務合同”。但是調查發現,僅有15%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主要或經常使用英語,40%的學生偶爾使用英語,工作內容主要為處理函件、接待客戶或聯系業務,也有少量的商務談判、參加會展或參加商務宴會。學生認為,目前使用的教材內容不夠豐富、趣味性差、閱讀量少、實用性不強、缺少實用案例和真實商務情景,贊成雙語授課和普通英語教學與模擬商務活動教學并重,希望教學形式多樣,如教師講解、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學和評估的重點應該包括基本語言技能、交際能力和商務知識三個方面。
中職市場營銷專業案例教學法分析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參差不齊,而市場營銷學是建立在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門學科基礎上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應用學科,案例教學法是實現市場營銷課程實踐性教學的重要途徑。教師如何通過市場營銷案例教學,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中職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素質培養目標,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1案例教學法在市場營銷教學中的意義
1.1提高學生對市場營銷理論的理解運用
市場營銷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是講授法,教師講、學生聽,沒有生活體驗和實際操作。學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可能記住了市場營銷的概念、內容、策略和方法等,但一遇到實際問題往往不知所措。而案例教學把案例呈現給學生,讓他們有針對性地運用市場營銷理論知識去思考和討論,理論聯系實際,從而提高了對市場營銷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1.2實現師生優勢互動
傳統的教學大多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知識單向流動,學生被動接受。而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同時案例本身是有一定情節的典型事例,有較強的吸引力,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改變了被動接受學習的習慣,為主動進取創設了條件。教師也改變了傳統授課中“自我說教式”的講解和“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參與討論的主體性地位,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對案例的參與性,引導學生分析案例并闡述自己的觀點;同時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增強生活體驗,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把課堂的主動性交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