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傳播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4 20:07: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法律傳播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法律傳播學

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分析論文

由于第一次對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進行年度概述,這里先把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的出版情況做一簡單回顧。

解放以后至,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出版的關于新聞工作的書籍只有百來本,而且沒有一本學術專著。1982年甘惜分的《新聞理論基礎》是我國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本新聞學著作。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此后我國出版的新聞傳播學著作日漸增多。1991年,各種關于新聞和傳播的書籍超過了1000本。最近的十年,出版的新聞和傳播方面的書籍,大約有1500本以上(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資料室和中國新聞年鑒的粗略估計)。如果說80年代是我國新聞傳播書籍出版的準備年代,那么90年代至新世紀初的兩年,無論這數量和質量方面,與自身相比都是最輝煌的年代。最近的十幾年,新聞和傳播方面書籍出版的特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各類新聞傳播學的教材基本完善,形成了各自的體系。80年代,我國各高校流通的教材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復旦大學新聞系為主,其他高校缺少自己的系統教材。90年代的情況大大改觀,各個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陸續組織寫作和出版具有自身特點的各種專業教材。到世紀之交,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則全套更新和增補新的面向新世紀的系列教材,北京廣播學院也出版了自己的成套的專業教材。

現在的問題不是缺少教材了,而是有些教材的質量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垃圾;內容重復現象較為普遍,相互抄,車轱轤話來回說。關于網絡的教材,顯然為了搶時間,更為粗糙,相當多的這類書籍停留在描述現象和想象的理論層面。如何提高教材的質量和在一定時期穩定教材,是目前教材寫作和出版的要務。

二,大量傳播學譯著在世紀之交的幾年內成批推出。這對于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深化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類譯著中有世界信息與傳播的綜述性著作,也有傳播學研究的概述性著作,還有一些專題研究的著作,例如組織傳播、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媒介形態、媒介與大眾文化、電視批評、媒介倫理等等。(參見我在《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夏季號的概述文章《直面當今傳播學研究----最近兩年我國傳播學譯著展示》)

可能出版者從贏利角度考慮較多,現在出版的傳播學書籍多數為教材,有的出版社選擇的層次更低,是一些普及性傳播學讀物。這給國內某些本來就對傳播學有“階級”成見的人留下印象:傳播學就是這么個層次和水平。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尤其是傳播學經典著作很少,最近幾年的新著更少。經典中唯有麥克盧漢的著作出版了好幾種,但他畢竟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物了。最新的傳播學研究的經典譯著可能需要再等一二年,正在組織翻譯出版中。

查看全文

新媒介技術對傳播學的影響

摘要:研究方法對于學科的建構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新傳播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新聞傳播學科帶來了許多新的研究課題,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新問題,傳統的新聞傳播學研究方法可能解釋不了這些新的現象.互聯網時代要求研究方法與時俱進適應學術研究的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研究方法;文本分析;內容分析

一、新媒介技術給新聞傳播帶來的變化

新媒介技術的平臺性特征本身就打破了傳統媒體在傳播過程中傳受雙方地位不平等的局面,新媒體傳播過程的互動性更使得信息的交流變得極其便利,這種技術帶來的傳受關系的變化是新技術給新聞傳播學帶來的最深刻的變化之一。

(一)單一的線性傳播轉變為交互性的傳播

傳統大眾傳播媒體的傳播特點是點對點的線性傳播,傳統的大眾媒體所傳播的信息通常被認為是滿足大部分受眾需求的。這種單向性的傳播模式往往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它把傳者和受者剝離開來進行研究。但是新媒體卻打破了這種傳播模式,新媒體技術的運用不僅拓寬了傳播的廣度和深度,而且在傳播海量信息的同時,使得傳播過程具有交互性的特征。信息傳播呈現出小眾化、個性化和多元化的趨勢,進而做到個性化的傳播。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書籍研究論文

由于第一次對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進行年度概述,這里先把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的出版情況做一簡單回顧。

解放以后至,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出版的關于新聞工作的書籍只有百來本,而且沒有一本學術專著。1982年甘惜分的《新聞理論基礎》是我國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本新聞學著作。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此后我國出版的新聞傳播學著作日漸增多。1991年,各種關于新聞和傳播的書籍超過了1000本。最近的十年,出版的新聞和傳播方面的書籍,大約有1500本以上(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資料室和中國新聞年鑒的粗略估計)。如果說80年代是我國新聞傳播書籍出版的準備年代,那么90年代至新世紀初的兩年,無論這數量和質量方面,與自身相比都是最輝煌的年代。最近的十幾年,新聞和傳播方面書籍出版的特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各類新聞傳播學的教材基本完善,形成了各自的體系。80年代,我國各高校流通的教材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復旦大學新聞系為主,其他高校缺少自己的系統教材。90年代的情況大大改觀,各個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陸續組織寫作和出版具有自身特點的各種專業教材。到世紀之交,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則全套更新和增補新的面向新世紀的系列教材,北京廣播學院也出版了自己的成套的專業教材。

現在的問題不是缺少教材了,而是有些教材的質量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垃圾;內容重復現象較為普遍,相互抄,車轱轤話來回說。關于網絡的教材,顯然為了搶時間,更為粗糙,相當多的這類書籍停留在描述現象和想象的理論層面。如何提高教材的質量和在一定時期穩定教材,是目前教材寫作和出版的要務。

二,大量傳播學譯著在世紀之交的幾年內成批推出。這對于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深化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類譯著中有世界信息與傳播的綜述性著作,也有傳播學研究的概述性著作,還有一些專題研究的著作,例如組織傳播、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媒介形態、媒介與大眾文化、電視批評、媒介倫理等等。(參見我在《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夏季號的概述文章《直面當今傳播學研究----最近兩年我國傳播學譯著展示》)

可能出版者從贏利角度考慮較多,現在出版的傳播學書籍多數為教材,有的出版社選擇的層次更低,是一些普及性傳播學讀物。這給國內某些本來就對傳播學有“階級”成見的人留下印象:傳播學就是這么個層次和水平。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尤其是傳播學經典著作很少,最近幾年的新著更少。經典中唯有麥克盧漢的著作出版了好幾種,但他畢竟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物了。最新的傳播學研究的經典譯著可能需要再等一二年,正在組織翻譯出版中。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教育論文

關鍵詞:新聞傳播教育意見測量變革路徑

[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現狀與前途。作者以李克特量表和訪談為工具,通過專家意見測量,評斷新聞傳播教育的運行系統在教育界被認同的程度,進而討論所預設的22個命題的現實意涵,以及變革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的可能路徑。測量及討論表明:新聞教育在辦學條件、辦學思想、教學規程等諸方面存在著巨大的系統性危機,與此同時,也存在著系統化改進的種種可能;新聞傳播學教育的困境,其源頭是教育管理思想的落伍,其病灶則是學科內部分界的混亂。因此,本文對新聞傳播教育的任務多重性作了詳細辨析,并就從一級學科到三級學科的分界與功能,設計了與本文全部討論結果相洽的策略提案。

Abstract:Thisthesisprovidesananalysisonthestatusquoandthefutureoftheeducation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inChina.ByusingLikertscales,interviewsandmeasuringexpertadvice,theauthortriestoevaluatetowhatextenttheoperatingsystemisacceptedbytheeducationsectorandthentodiscussthepracticalsignificanceofthe22givenpropositionsandthepossiblepathofeducationalrenovation.Surveyinganddiscussioncometotheconclusionthatthereisahugesystematiccrisisintheeducation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containingmaterialconditions,teachingphilosophyandteachingmethods.Meanwhile,somesystematicimprovementisalsopossible.Thedilemmaofeducationrootsintheoutdatedmanagingphilosophyandtheconfusionofinternalboundarieswithinthediscipline.Therefore,thisthesisdetailedlydifferentiatemultifarioustasksoftheeducation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Andconcerningthedivisionandfunctionsoffirst,secondandthirddisciplines,italsoprovidesstrategyandresolutionbasedontheforegoingconclusion.

Keywords: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Education,AdviceSurveying,PathofRenovation

(接上)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書籍評析論文

由于第一次對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進行年度概述,這里先把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的出版情況做一簡單回顧。

解放以后至,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出版的關于新聞工作的書籍只有百來本,而且沒有一本學術專著。1982年甘惜分的《新聞理論基礎》是我國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本新聞學著作。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此后我國出版的新聞傳播學著作日漸增多。1991年,各種關于新聞和傳播的書籍超過了1000本。最近的十年,出版的新聞和傳播方面的書籍,大約有1500本以上(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資料室和中國新聞年鑒的粗略估計)。如果說80年代是我國新聞傳播書籍出版的準備年代,那么90年代至新世紀初的兩年,無論這數量和質量方面,與自身相比都是最輝煌的年代。最近的十幾年,新聞和傳播方面書籍出版的特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各類新聞傳播學的教材基本完善,形成了各自的體系。80年代,我國各高校流通的教材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復旦大學新聞系為主,其他高校缺少自己的系統教材。90年代的情況大大改觀,各個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陸續組織寫作和出版具有自身特點的各種專業教材。到世紀之交,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則全套更新和增補新的面向新世紀的系列教材,北京廣播學院也出版了自己的成套的專業教材。

現在的問題不是缺少教材了,而是有些教材的質量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垃圾;內容重復現象較為普遍,相互抄,車轱轤話來回說。關于網絡的教材,顯然為了搶時間,更為粗糙,相當多的這類書籍停留在描述現象和想象的理論層面。如何提高教材的質量和在一定時期穩定教材,是目前教材寫作和出版的要務。

二,大量傳播學譯著在世紀之交的幾年內成批推出。這對于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深化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類譯著中有世界信息與傳播的綜述性著作,也有傳播學研究的概述性著作,還有一些專題研究的著作,例如組織傳播、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媒介形態、媒介與大眾文化、電視批評、媒介倫理等等。(參見我在《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夏季號的概述文章《直面當今傳播學研究----最近兩年我國傳播學譯著展示》)

可能出版者從贏利角度考慮較多,現在出版的傳播學書籍多數為教材,有的出版社選擇的層次更低,是一些普及性傳播學讀物。這給國內某些本來就對傳播學有“階級”成見的人留下印象:傳播學就是這么個層次和水平。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尤其是傳播學經典著作很少,最近幾年的新著更少。經典中唯有麥克盧漢的著作出版了好幾種,但他畢竟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物了。最新的傳播學研究的經典譯著可能需要再等一二年,正在組織翻譯出版中。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書籍管理論文

由于第一次對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進行年度概述,這里先把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的出版情況做一簡單回顧。

解放以后至,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出版的關于新聞工作的書籍只有百來本,而且沒有一本學術專著。1982年甘惜分的《新聞理論基礎》是我國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本新聞學著作。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此后我國出版的新聞傳播學著作日漸增多。1991年,各種關于新聞和傳播的書籍超過了1000本。最近的十年,出版的新聞和傳播方面的書籍,大約有1500本以上(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資料室和中國新聞年鑒的粗略估計)。如果說80年代是我國新聞傳播書籍出版的準備年代,那么90年代至新世紀初的兩年,無論這數量和質量方面,與自身相比都是最輝煌的年代。最近的十幾年,新聞和傳播方面書籍出版的特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各類新聞傳播學的教材基本完善,形成了各自的體系。80年代,我國各高校流通的教材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復旦大學新聞系為主,其他高校缺少自己的系統教材。90年代的情況大大改觀,各個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陸續組織寫作和出版具有自身特點的各種專業教材。到世紀之交,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則全套更新和增補新的面向新世紀的系列教材,北京廣播學院也出版了自己的成套的專業教材。

現在的問題不是缺少教材了,而是有些教材的質量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垃圾;內容重復現象較為普遍,相互抄,車轱轤話來回說。關于網絡的教材,顯然為了搶時間,更為粗糙,相當多的這類書籍停留在描述現象和想象的理論層面。如何提高教材的質量和在一定時期穩定教材,是目前教材寫作和出版的要務。

二,大量傳播學譯著在世紀之交的幾年內成批推出。這對于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深化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類譯著中有世界信息與傳播的綜述性著作,也有傳播學研究的概述性著作,還有一些專題研究的著作,例如組織傳播、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媒介形態、媒介與大眾文化、電視批評、媒介倫理等等。(參見我在《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夏季號的概述文章《直面當今傳播學研究----最近兩年我國傳播學譯著展示》)

可能出版者從贏利角度考慮較多,現在出版的傳播學書籍多數為教材,有的出版社選擇的層次更低,是一些普及性傳播學讀物。這給國內某些本來就對傳播學有“階級”成見的人留下印象:傳播學就是這么個層次和水平。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尤其是傳播學經典著作很少,最近幾年的新著更少。經典中唯有麥克盧漢的著作出版了好幾種,但他畢竟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物了。最新的傳播學研究的經典譯著可能需要再等一二年,正在組織翻譯出版中。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書籍研究論文

由于第一次對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進行年度概述,這里先把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的出版情況做一簡單回顧。

解放以后至,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出版的關于新聞工作的書籍只有百來本,而且沒有一本學術專著。1982年甘惜分的《新聞理論基礎》是我國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本新聞學著作。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此后我國出版的新聞傳播學著作日漸增多。1991年,各種關于新聞和傳播的書籍超過了1000本。最近的十年,出版的新聞和傳播方面的書籍,大約有1500本以上(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資料室和中國新聞年鑒的粗略估計)。如果說80年代是我國新聞傳播書籍出版的準備年代,那么90年代至新世紀初的兩年,無論這數量和質量方面,與自身相比都是最輝煌的年代。最近的十幾年,新聞和傳播方面書籍出版的特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各類新聞傳播學的教材基本完善,形成了各自的體系。80年代,我國各高校流通的教材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復旦大學新聞系為主,其他高校缺少自己的系統教材。90年代的情況大大改觀,各個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陸續組織寫作和出版具有自身特點的各種專業教材。到世紀之交,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則全套更新和增補新的面向新世紀的系列教材,北京廣播學院也出版了自己的成套的專業教材。

現在的問題不是缺少教材了,而是有些教材的質量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垃圾;內容重復現象較為普遍,相互抄,車轱轤話來回說。關于網絡的教材,顯然為了搶時間,更為粗糙,相當多的這類書籍停留在描述現象和想象的理論層面。如何提高教材的質量和在一定時期穩定教材,是目前教材寫作和出版的要務。

二,大量傳播學譯著在世紀之交的幾年內成批推出。這對于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深化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類譯著中有世界信息與傳播的綜述性著作,也有傳播學研究的概述性著作,還有一些專題研究的著作,例如組織傳播、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媒介形態、媒介與大眾文化、電視批評、媒介倫理等等。(參見我在《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夏季號的概述文章《直面當今傳播學研究----最近兩年我國傳播學譯著展示》)

可能出版者從贏利角度考慮較多,現在出版的傳播學書籍多數為教材,有的出版社選擇的層次更低,是一些普及性傳播學讀物。這給國內某些本來就對傳播學有“階級”成見的人留下印象:傳播學就是這么個層次和水平。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尤其是傳播學經典著作很少,最近幾年的新著更少。經典中唯有麥克盧漢的著作出版了好幾種,但他畢竟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物了。最新的傳播學研究的經典譯著可能需要再等一二年,正在組織翻譯出版中。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書籍管理論文

由于第一次對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進行年度概述,這里先把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的出版情況做一簡單回顧。

解放以后至,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出版的關于新聞工作的書籍只有百來本,而且沒有一本學術專著。1982年甘惜分的《新聞理論基礎》是我國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本新聞學著作。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此后我國出版的新聞傳播學著作日漸增多。1991年,各種關于新聞和傳播的書籍超過了1000本。最近的十年,出版的新聞和傳播方面的書籍,大約有1500本以上(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資料室和中國新聞年鑒的粗略估計)。如果說80年代是我國新聞傳播書籍出版的準備年代,那么90年代至新世紀初的兩年,無論這數量和質量方面,與自身相比都是最輝煌的年代。最近的十幾年,新聞和傳播方面書籍出版的特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各類新聞傳播學的教材基本完善,形成了各自的體系。80年代,我國各高校流通的教材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復旦大學新聞系為主,其他高校缺少自己的系統教材。90年代的情況大大改觀,各個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陸續組織寫作和出版具有自身特點的各種專業教材。到世紀之交,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則全套更新和增補新的面向新世紀的系列教材,北京廣播學院也出版了自己的成套的專業教材。

現在的問題不是缺少教材了,而是有些教材的質量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垃圾;內容重復現象較為普遍,相互抄,車轱轤話來回說。關于網絡的教材,顯然為了搶時間,更為粗糙,相當多的這類書籍停留在描述現象和想象的理論層面。如何提高教材的質量和在一定時期穩定教材,是目前教材寫作和出版的要務。

二,大量傳播學譯著在世紀之交的幾年內成批推出。這對于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深化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類譯著中有世界信息與傳播的綜述性著作,也有傳播學研究的概述性著作,還有一些專題研究的著作,例如組織傳播、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媒介形態、媒介與大眾文化、電視批評、媒介倫理等等。(參見我在《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夏季號的概述文章《直面當今傳播學研究----最近兩年我國傳播學譯著展示》)

可能出版者從贏利角度考慮較多,現在出版的傳播學書籍多數為教材,有的出版社選擇的層次更低,是一些普及性傳播學讀物。這給國內某些本來就對傳播學有“階級”成見的人留下印象:傳播學就是這么個層次和水平。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尤其是傳播學經典著作很少,最近幾年的新著更少。經典中唯有麥克盧漢的著作出版了好幾種,但他畢竟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物了。最新的傳播學研究的經典譯著可能需要再等一二年,正在組織翻譯出版中。

查看全文

傳播學課程教學內容優化

[摘要]傳播學是高校傳媒類專業開設的一門重要基礎課。文章以編輯出版學專業為例,探討傳播學在講授基本理論的同時,如何適應智媒時代出版行業的發展,形成教學內容特色,使學生能夠通過該課程深入了解、分析編輯出版業的各種傳播現象。

[關鍵詞]編輯出版學;傳播學;教學內容;優化

傳播學是一門交叉性學科,與新聞學、社會學、心理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等學科有緊密的聯系。傳播學課程在高校傳媒類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現代出版業進入智能化媒體時代,編輯出版學專業開設的傳播學課程,必須適應傳媒時展,及時進行教學改革,優化教學內容,發揮最佳的傳播效果。

一、編輯出版學專業傳播學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原則

(一)與時俱進原則。近年來,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出版業面臨轉型挑戰。傳播學是研究傳播現象與傳播規律的學科,包括控制研究、內容研究、媒介研究、受眾研究、效果研究等五大研究領域。傳播學課程必須隨著出版行業發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強化傳播學對編輯出版其他專業課程的引領作用。(二)突出特色原則。傳播學課程開設在不同傳媒類專業中,其教學內容必須有所側重。例如,開設在廣告學專業的傳播學課程,應突出講授和研究廣告傳播相關內容;開設在新聞學專業的傳播學課程,應側重講授新聞傳播規律與特點;開設在編輯出版學專業的傳播學課程,應重點研究出版業傳播現狀與趨勢等相關問題。該課程須在教學中結合專業背景,形成教學內容優勢特色。(三)聯系實踐原則。傳播學課程理論性強,較枯燥難懂,在教學中不能僅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而應該緊密聯系出版實踐,培養學生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加大專業實踐力度。

二、編輯出版學專業傳播學課程教學內容優化與更新

查看全文

新聞傳播學書籍

一,各類新聞傳播學的教材基本完善,形成了各自的體系。80年代,我國各高校流通的教材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復旦大學新聞系為主,其他高校缺少自己的系統教材。90年代的情況大大改觀,各個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陸續組織寫作和出版具有自身特點的各種專業教材。到世紀之交,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則全套更新和增補新的面向新世紀的系列教材,北京廣播學院也出版了自己的成套的專業教材。

現在的問題不是缺少教材了,而是有些教材的質量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垃圾;內容重復現象較為普遍,相互抄,車轱轤話來回說。關于網絡的教材,顯然為了搶時間,更為粗糙,相當多的這類書籍停留在描述現象和想象的理論層面。如何提高教材的質量和在一定時期穩定教材,是目前教材寫作和出版的要務。

二,大量傳播學譯著在世紀之交的幾年內成批推出。這對于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深化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類譯著中有世界信息與傳播的綜述性著作,也有傳播學研究的概述性著作,還有一些專題研究的著作,例如組織傳播、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媒介形態、媒介與大眾文化、電視批評、媒介倫理等等。(參見我在《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夏季號的概述文章《直面當今傳播學研究----最近兩年我國傳播學譯著展示》)

可能出版者從贏利角度考慮較多,現在出版的傳播學書籍多數為教材,有的出版社選擇的層次更低,是一些普及性傳播學讀物。這給國內某些本來就對傳播學有“階級”成見的人留下印象:傳播學就是這么個層次和水平。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尤其是傳播學經典著作很少,最近幾年的新著更少。經典中唯有麥克盧漢的著作出版了好幾種,但他畢竟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物了。最新的傳播學研究的經典譯著可能需要再等一二年,正在組織翻譯出版中。

譯著的翻譯目前也存在問題,如果是普及性讀物,由于語言和內容較為簡單,可以考慮組織研究生集體翻譯,但是學術專著若由一撥學生每人分上一章一節翻譯,在短期內出籠,差錯較多,后患無窮。已出版的譯著中有一些翻譯質量過差,甚至到了無法讀懂的地步。

三,國人新聞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依然不多。盡管出版的新聞和傳播學方面的書籍越來越多,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浮躁使得可以列為研究性專著的書是有限的。相當多的書,包括一些教材,不要說學術結構,就是話語也是非學術的,或政治套話,或新聞報道式語言,用這樣的話語體系論證學術,可以想象是些什么東西:現象性的描述內容多于論證,擺出問題(有時很生動)但沒有能力說明問題;論證邏輯貧乏,諸如“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區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之類。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