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教育事業發展報告

時間:2022-06-23 05:57:00

導語:教育局教育事業發展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局教育事業發展報告

20*年,是實施《*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開局之年。*教育工作堅持以*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宗旨,聚集各方力量,突破發展瓶頸,統籌教育資源,繼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強內涵建設,推進素質教育的實施,促進各類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全面落實年初制定的*教育主要任務、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實施若干項教育實事工程,真抓實干,努力奮進,*教育的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20*年*教育工作概況

(一)*教育事業持續、快速發展

20*年,*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保持在99.9%以上,高中階段教育新生入學率達99%以上。本市學習型終身教育體系正在逐步建立,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初步建成。

20*年,全市共有中小學、幼兒園、特殊教育學校及工讀學校2518所,其中:中學794所、小學626所、幼兒園1*7所、特殊教育學校28所、工讀學校13所。共有學生155.31萬人,其中:普通高中27.17萬人,比上年減少11.8%;普通初中44萬人,比上年減少4.8%;小學53.37萬人,比上年減少0.2%;幼兒園29.88萬人,比上年增加4.5%;特殊教育學生0.5萬人,比上年減少3.8%;工讀學校學生0.29萬人,與上年基本持平。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國家標準。3至6周歲適齡幼兒入園率達到95%;6至10周歲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9%。

全市共有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51所,其中:職業中學37所,中等專業學校81所,中等技工學校33所。共有學生21.*萬人,比上年減少1.5萬人,減少7.1%。

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學校(含民辦高校及職業技術學院)60所。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學生46.63萬人(未含普通高校網絡學院本、專科學生6.97萬人)。其中,本科在校生29.28萬人,高職高專在校生17.35萬人,比上年增加2.37萬人,增長5.4%。當年招收本專科學生14.*萬人,畢業11.*萬人。全市共有研究生培養機構51家,共有研究生8.69萬人,比上年增加了0.82萬人,增長10.4%。其中:博士生2.11萬人,碩士生6.58萬人。全年招生3.*萬人,其中:博士生0.57萬人,碩士生2.44萬人。

全市共有成人中高等學歷教育學校58所,其中:獨立設置成人高校21所,成人中專37所。成人高等教育和中等專業教育在校學生27.78萬余人,其中: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26.71萬人(含成人網絡本專科),成人中專1.*萬人。成人高校招生9.61萬人,比上年增加3.1%;畢業3.55萬人。成人中專招生0.45萬人,畢業0.57萬人。參加國家高等學歷文憑資格考試的注冊在校生達0.62萬人,畢業生達0.42萬人。參加*電視大學網絡本專科教育的學生達7.25萬人,其中20*年招收2.83萬人。此外,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開設本、專科專業87個,開考課程323門,參加考試27萬余人次。成人中等技術培訓學校827所,結業生161.74萬人次。民辦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246所。中等專業自學考試開設專業24個,開設課程163門,參加考試36785人次。20*年是郊區勞動力職業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實施的第二年,共有6.84萬人接受培訓。全年接受各級各類成人教育總數為320多萬人次。

全市共有初中畢(結)業生12.12萬人,比上年減少3.26萬人。高中階段學生共48.21萬人(含普通高中、普通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校、招收初中畢業生的成人中專),高中階段學校畢業生16.55萬人。

全市共有中學教職工7.33萬人,其中專任教師5.14萬人,占教職工總數的70.1%;小學教職工4.86萬人,其中專任教師3.75萬人,占教職工總數的77.2%。

全市60所普通高校共有教職工7.17萬人。其中市屬高校3.72萬人,專任教師1.99萬人,其中正高級教師0.21萬人,副高級教師0.52萬人,中級教師0.77萬人,初級教師0.35萬人,無職稱教師0.14萬人。非市屬高校有教職工3.45萬人,其中專任教師1.39萬人。專任教師中,有正高級教師0.29萬人,副高級教師0.47萬人,中級教師0.51萬人,初級教師0.09萬人,無職稱教師0.*萬人。

全市共有校外教育機構26所,其中少年宮16所、少年科技站7所、少年之家3所,教職工總數1389人。全市有老年教育機構274所,在校學習的老年人達44.14萬人。

全市共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以及合作項目217個,占全國總數近五分之一。其中研究生層次26個,本專科147個。全市有外籍人員子女學校21所。20*年各普通高校有留學生14100名,比去年增加2.99%。各中小學和外籍人員子女學校接受外籍學生2.12萬名。20*年*市高校招收港澳臺學生共計824名。

20*年*教育經費繼續穩步增長。據初步統計,全市教育部門財政預算內教育事業預算數為178.93億元,比上年增長9.54%。其中:市級教育事業預算數為38.43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區縣教育事業預算數為140.50億元,增長8.2%。

(二)貫徹落實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1.全面深入宣傳貫徹《義務教育法》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是我國義務教育發展的一個新里程碑,學習宣傳好這部新法,對*義務教育發展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市教委通過各種形式組織召開*市學習貫徹《義務教育法》座談會、專題報告會、系列培訓等活動,深入學習宣傳《義務教育法》。做好立法調研,起草了《*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辦法》。并采取各項措施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力度,加快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步伐。全面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會同市有關部門做好市屬商品房基地教育公建配套學校建設工作,啟動了“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

2.積極引導中小學校進行素質教育實驗

全面建立健全素質教育實驗的常態管理機制,倡導各實驗校結合學校發展實際,積極開展學校素質教育實驗,做好實驗成果的展示和應用推廣工作。將全市中小學校在學生發展、課程實施、教師成長、特色傳承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向全市推廣。進一步完善本市義務教育教學改革、教育科研和教師培訓“三位一體”的素質教育體制與機制。

3.開展中小學教學質量監測評估

配合二期課改實施,圍繞影響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教師、學生、教材與教育部門、學校、社會)和關鍵環節(培訓工作、課堂教學、升學考試與招生)兩大方面,開展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研究。學習借鑒國內外教育質量監測評估的先進案例,形成中小學課程教材標準評估、學生學業成就水平監測、課堂教學質量監測評估、教師專業發展監測評估、學校發展性評估、命題及考試制度監測與評估等多項監測與評估方案,著力提升義務教育教學質量,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

4.進行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試點

修訂《*市學生成長記錄冊》,完成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和配套數字化平臺研制,制訂《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初中學生學業水平評價辦法》,編制《綜合素質評價百題問答》,并在全市57所學校開展試點,做好相關培訓工作。

5.完成基礎教育創新人才培養課題研究

圍繞科教興市、人才強市戰略,開展*中小幼創新人才培養的現狀分析及國內外比較分析,從教育體制機制、課程改革、教育教學實踐和科普等教育資源基地建設等方面提出*基礎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路及舉措。已完成基礎教育分課題2個理論研究報告、2個現狀調查報告和16個專題報告。

(三)貫徹落實職教會議精神,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1.切實落實市政府《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

全面貫徹全國職教會議精神,落實市政府召開的*市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提出的“*”期間*市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新思路和新目標,加快培養和造就一大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組織各區縣、各行業系統深入學習貫徹《決定》和會議精神,形成大職業教育理念,統籌區域和系統的各類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指導區縣把職業教育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加大公共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加快示范性職業學校及專業的建設步伐,繼續深化普職滲透、中高職銜接的教育模式改革,完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大力推進校企聯合、工學結合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2.加強對全市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的資源整合和統籌管理

進一步完善了本市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全市以及區域內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管理,促進社會與職業教育的溝通,促進職業教育資源整合,推進合理有效的經費投入機制和獎勵機制的形成。根據《決定》的要求,改革技工學校宏觀管理體制。全市的技工學校自20*秋季學年起由教育部門統一負責招生,統一教育教學和學生學籍管理,由勞動保障部門負責職業資格證書管理。這一格局的形成,有利于進一步整合職業教育的資源,發揮職業教育規模效應。

3.加大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保障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

按照《決定》的規定,增加城市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部分的比例。20*年城市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部分的比例達到30%,并增加職業教育專項經費4000萬元。同時,會同市財政局等有關單位,對本市中等職業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支出進行測算,根據實際測算結果和目前經費供給能力,制定經費定額標準,確保公共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隨經濟增長不斷增加。定額標準已列入20*年部門預算,并在43所由市級財政撥款的全日制中等專業學校中首先實行按照定額標準劃撥辦學經費。

4.加強宏觀協調,加快中、高職教育協調發展步伐

20*年列入招生的中等職業學校120所,共錄取學生總數6.3萬人,普職比為52:48。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研究中高職相通(“3+2”)職業教育新模式、特殊專業人才培養5年制高職新模式,通過制訂統一的培養目標及整體的完全學分制形式的教學計劃,有效實現中高職有機銜接,提高教育效益,加快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時,與市勞動局共同設計校企合作培養的方案,搭建服務平臺,進行“技師學院”試點,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較強實際動手能力和較高綜合職業素質的青年高技能人才;繼續推進大學生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研究實訓設施資源共享方案;研究雙師型教師培訓方案;組織參與20*年*職業技能大賽。

5.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根據《*市中等職業教育深化課程教材改革行動計劃(20*—20*)》的要求,繼續深化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教材改革。已經完成語文、數學、英語、信息技術基礎4門學科課程標準的制定和每門學科各兩套教材的編寫,并正式在20*學年新生中實施;制定了第一批12門專業教學標準及其1*門核心課程、專業方向的課程標準,啟動了第二批30門專業教學標準、20門網絡課程的編制工作,開展42所課改特色實驗學校的建設工作。同時,健全和發展工學結合、半工半讀的教育培訓模式。目前本市有7所職業學校開展半工半讀試點,所依托的企業共有227家,涉及近40個專業,幾乎覆蓋了學校所設的所有專業。

6.開展對在滬外來務工人員的教育培訓

20*年中等職業學校共錄取在滬務工人員等成人中專學員近8000人。在做好對西部城市及農村中等職業學校聯合招生工作同時,完成教育部下達的外省市招生任務1.5萬人,比上年擴招50%。

(四)加強教育內涵建設,不斷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1.做好教育部對本市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切實提高高校教學工作水平。

積極配合教育部督促學校貫徹“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方針,參與教育部5年一輪的高校教學工作評估,完成華東師范大學、東華大學、*戲劇學院、*工程技術大學、*對外貿易學院、*電力學院等6所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工作,獲得教育部專家高度評價,有力促進了高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的提高。

2.積極推進*高校“*工程”建設

繼續抓好重點學科、教育高地以及“高校高水平特色發展項目”的建設,并開展中期經費投入的績效檢查。積極建設“*工程”的三大公共服務體系,即中國教科網地區主干網升級工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工程、儀器設備和優質資源共享系統工程,逐步形成*高校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和系統。配合教育部做好*高校“*”“*工程”建設的驗收工作。積極為*地方高校爭取進入“*工程”行列作準備,組織專家對中醫藥大學、*師范大學和*理工大學開展“*工程”備選高校的調研。

3.加強教學質量監控,開展新專業教學檢查

組織900名專家對全市高校186個本科新專業進行檢查,匯總和分析本科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設計本科教學質量問卷,回收問卷8000多份,以查促建,促進高校加大對新專業的投入和規范管理。同時,開展新建高校教學質量統一測試。對13所高校的16000多名學生進行了“高等數學”期中統一考試,促進基礎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4.重視研究生教育質量,評選研究生優秀研究成果

完成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省級初選暨*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評選工作,推薦47篇論文參加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其中14篇論文獲20*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繼續實施學位論文抽檢“雙盲”評議。堅持以學位論文作為質量監控的重要抓手,繼續開展博士、碩士學位論文的隨機抽檢與“雙盲”評議,其效果獲教育部肯定并向全國推廣。

5.實施“名教師工程”,積極培育高校精品課程

宣傳和鼓勵教授上講臺,把教授、副教授為本科生授課作為一項基本教學制度,20*年本市有49名教師獲第二屆市級教學名師獎,有7名教師獲國家級教學名師獎。實施第二期市教委重點課程建設并已立項299門,深化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提高課程教學水平。推進雙語教學、啟發互動教學、案例教學,積極培育市級和國家級精品課程,增加優質課程資源。*高校現己擁有86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和384門市級精品課程,進一步完善了國家、市、校三級精品課程網絡體系。

6.加強高職發展研究,推動高等職業教育工作上新水平

組織多層次高等職業教育研究協作組,研究四年制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及政策框架。從微觀研究、中觀研究、宏觀研究三個層次展開全面研究,已確定《技術本科課程特性研究》、《技術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價標準研究》等11個研究課題。繼續開展*市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20*年已完成對*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4所高職學校的評估工作。推進高職實踐基地建設,高職高專院校參與建設的17個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一期工程項目、民辦院校的14個民辦高校教學高地建設一期工程項目全部通過中期檢查,項目完成情況良好。20*年第二期實訓基地和教學高地建設項目已完成申報。完成國家級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申報工作。

7.積極推進高校校辦產業規范化管理,做好非學歷教育的清理整頓工作

根據教育部“積極發展、規范管理”的原則,全市20多所市屬高校進行了校辦企業的改革改制和規范化建設工作。校辦產業規范化工作涉及到體制、機制、賬目、財物和大量的歷史遺留問題,人員的轉制安排以及國資、工商、稅務部門的認定等,政策性強,難度極大。年初,市教委規定了“全覆蓋、高質量、按節點、保穩定”的工作要求,至20*年底,完成了對全市20所高校389個企業全面的清產核資,并根據教育部的工作要求,開展了市屬高校校辦企業改革改制工作。著手研究制定了學校的規范化管理方案,由于整個工作涉及面廣,歷史遺留的問題多,整個工作過程平穩推進,保持“零”上訪。*的做法得到了教育部領導和市有關職能部門的肯定,在20*年*月*日教育部召開的全國高校企業規范化建設視頻會議上,周濟部長、趙沁平副部長對此項工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召開20*年高校非學歷教育工作會議,下發有關文件通知,對全市普通高校非學歷教育與培訓進行了認真、徹底的整頓和清理。在各高校自查的基礎上已完成全市匯總報告。同時,對*高校在校內外舉辦的非學歷教育和培訓作出明確規定,要求各高校認真執行。

(五)推進社區教育實驗,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1.社區教育實驗及其研究取得新成果

積極推進本市閘北、靜安、嘉定、徐匯、浦東新區等5個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試點工作,并進一步擴大社區教育實驗區。20*年又有黃浦、普陀、長寧等3個區獲教育部批準,列為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本市的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已占全國現有81個實驗區的1/10。同時,一批市級社區教育實驗街道和一批社區教育實驗項目得到確定,經專家評審,全市已確定了56個“*市社區教育實驗街道(鄉鎮)”和129個“*市社區教育實驗項目”,這些實驗項目遍及全市19個區縣,使社區教育實驗工作在全市范圍內全面展開。

完成教育決策咨詢課題《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運行模式研究》。本市組織了有關專家,開展對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運行模式的研究,對社區教育的目的、對象、內容、載體,社區教育的運行模式、社區教育的評價等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豐富和發展社區教育實驗成果,推進本市學習型社會的建設。

2.研究制訂*“*”終身教育規劃(初稿)

組織起草了《關于貫徹市委、市政府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指導意見的實施意見》。制定了《*“*”終身教育發展規劃》(討論稿)。計劃到2*0年,初步建成‘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組織有關人員先后到徐匯、嘉定、閘北等10個區縣和國資委、總工會、婦聯、勞保局等8個部門開展了調研活動,形成了《本市開展學習型社會建設情況調研報告》及若干子報告。

3.進行《*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的立法調研

根據市人大立法工作安排,組成由部分區縣、委局和企業共24個單位組成《*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立法項目組,對《*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立法工作開展了前期調研。在形成分課題報告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借鑒外省市先進經驗,形成《*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立法調研總報告。

二、貫徹“四個率先”的總體要求,全面落實*教育主要任務

(一)《*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修改編制完善

根據中央全會和*市委八屆八次全會精神,進一步補充完善了《*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明確提出了*教育事業未來五年中要實現“六個提升”的戰略目標。即:在視野上,實現從教育系統內部到全社會教育的提升;在體制上,實現學校自身建設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提升;在機制上,實現從硬件建設向軟實力提高的提升;在投融資上,實現從單純增加投入向增加投入、鼓勵參與和提高績效的提升;在人力資源上,從吸引國內人才向吸引世界各地人才與培養本國人才并舉的提升;在國際交流上,從增加合作交流數量向提高教育國際化質量的提升。根據教育部《關于編制省級〈高等學校設置“*”規劃〉的通知》要求,結合*市實際情況,已完成編制《*市高等學校設置“*”規劃》并經專家論證。根據*各類教育的發展需求,編制了《“*”期間*教育基本建設規劃》。完成了《*高校“*”建設規劃》。指導督促區縣編制完成《*市中小學“*”校舍建設規劃》。

(二)以“樹魂立根”為核心的學生德育實踐深入推進

1.大力推進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

大力貫徹中央8號、16號文件和《*市學生民族精神指導綱要》、《*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20*年進一步深化“樹魂立根”教育和實踐,圍繞“兩綱”在全市中小學生中開展學習、實踐“文明、禮儀”教育系列活動,開展生命教育試點學校和師德培訓工作,組織第*屆*市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總結推廣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典型經驗。

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建設。有5個高校進入第二批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達標建設;出臺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實施辦法,規定在崗的專職心理健康教師必須接受為期400個學時的專業培訓;研究制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標準》,開展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區域示范中心”和“達標中心”的督查評估。

2.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

認真貫徹教育部要求,從20*年秋季開學起,在本市高校全面實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計劃。依托教學協作組加強宏觀指導、堅持不懈強化隊伍培訓,積極鼓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開展教學科研,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3.重視中小學教師的育德能力培訓

建立10個“*市中小學骨干教師德育實訓基地”,重點培訓德育教師的實踐研究、思想政治(思想品德)課教學研究、學科德育研究、德育管理研究,以名師帶教的研究式培訓孵化機制,促進德育教師師德和育德能力的提高;同時,加強班主任及新上崗教師培訓,組織全市中小學新上崗的班主任教師代表,在陶行知紀念館隆重舉行以“光榮、責任、奉獻”為主題的宣誓儀式。

4.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

研究制定《關于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意見》。依托全市7個高校輔導員培訓基地,按區域分布,20*年完成對*高校所有新任輔導員統一崗前培訓工作。研究制定《*市高校輔導員培訓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規范對高校輔導員的培訓工作,初步形成了崗前培訓、專題培訓、日常培訓、職業化培訓的輔導員培訓體系,為全面提升*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素質和能力奠定基礎。

5.配合中央督查組做好對*貫徹落實中央8號、16號文件精神的督查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市教委從加強組織領導、研究制定方案、精心準備材料、抓好觀摩點等4個方面入手,認真接受并配合中

央督查組的督查工作。匯編了市委、市政府、市科教黨委、市教委關于貫徹中央[20*]8號《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和{20*}16號《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文件精神的41個文件,以及會議紀要、領導講話、專題材料、典型案例等百萬字的書面材料。*市貫徹落實中央8號、16號文件所做的各項工作得到中央督查組的充分肯定。

(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

1.增強宏觀調控力度,均衡全市義務教育經費投入

在遠郊區縣政府教育經費投入確保三個增長的前提下,為落實促進郊區義務教育的發展,通過實施財政轉移支付,加大了對郊區的專項經費投入力度,并設立專項資金,繼續積極支持遠郊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進一步推動并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步伐。20*年市教委實際安排教育費附加預算為13.6億元,其中:安排職業教育部分4.*億元,安排普教部分9.52億元。普教部分下達給各區縣的7.38億元教育費附加中,下達給郊區6.*億元(其中用于義務教育改善辦學條件的資金為5.4億元),占81.71%。

2.全面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

積極貫徹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按照先郊區,后市區的實施步驟,從20*年春季開學起先免除郊區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20*年秋季開學起全面免除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同時繼續做好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工作,在原有幫困經費總量不減的前提下,將免除困難學生學雜費部分用于資助困難學生的素質教育活動費等項目。

3.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定額標準

依法保障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20*年在實施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的同時,又進一步提高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全市小學每生每年不低于520元(提高100元)、初中每生每年不低于720元(提高160元);同時,根據義務教育階段盲、聾、輔讀和工讀學校的特殊性適當增加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根據區縣經濟狀況,市財政分別給予免除學雜費總額的10%-80%資助經費。

4.啟動特殊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和加強隨班就讀工作管理

20*年全面實施特殊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已開展特教學校校舍建設及裝備現狀自查與調研,制定了本市特殊教育學校裝備標準,完善特殊教育的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標準。同時,加強隨班就讀管理,頒布《關于加強隨班就讀管理若干意見》,開展隨班就讀實驗區評估,召開隨班就讀工作現場會,加強區縣特教康復指導中心建設,同時,深化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改革,頒布《*市輔讀學校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開展新課程實施試點工作,提高特殊教育教學質量。

5.深化公立轉制與民辦學校的辦學體制改革工作

在去年啟動的本市公立轉制學校體制改革工作的基礎上,20*年再完成21所公立轉制學校的改革工作。同時,開展本市民辦中小學幼兒園設置標準及審批程序的專項研究,制定民辦中小學依法辦學、規范辦學行為的評估標準,進一步促進民辦學校健康發展。

(四)中小學“二期課改”穩步推進,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得到有效監控

1.深入開展“二期課改”質量監測與評估研究

形成中小學課堂教育質量監測評估、學業成就水平監測、教師專業發展監測與評估、學校發展性評估等多項監測與評估方案。全面推進中小學二期課改的實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加強教材建設,開發課程社會資源。

頒發本市中小學教學用書目錄,指導區縣認真做好中小學教材選用工作。加強教材審查制度建設,起草《教材審查工作的若干意見》。積極研究科普基地與課程資源的整合,開發和利用*科普教育基地的豐富資源,編制中小學課程改革利用科普教育基地資源實施綱要(草稿),從20*年秋季起,首批10個科普教育基地與11個試點區對口開展試點工作。指導學校和教師組織中小學生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基地開展科學探究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創建節約型社會,20*年秋季起在初中音樂學科試行循環教材。

3.落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各項措施

要求各中小學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不隨意增減課程門類、難度和課時,學校課程計劃在網上公示,并接受監督。市教委下發《關于本市小學一、二年級語文教學的調整意見》,將學習重心適當后移,放緩低年級的語文學習進度。組織*市教育信息調查隊,開展兩次“減負”調查,并向社會調查公告。“減負”公告顯示,中小學生的睡眠時間有所增加,學生對減輕課業負擔的感受明顯。

(五)“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啟動

認真貫徹市政府召開的*市學前教育工作會議。會同全市各相關部門、各區縣開展全面調研的基礎上,制訂出臺了《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明確20*-20*年學前教育工作的目標、任務和措施。同時,已制訂了*學前教育機構裝備規范等評估標準文件。

積極推進0—3歲幼兒早期教養實驗。認真研究和探索符合0-3歲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的早期教養實踐,在全市推廣國家“*”重點課題《0-3歲兒童早期發展與關心》的實驗成果,為普及嬰幼兒早期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六)職業教育開放實訓中心建設工程成效顯著

職業教育開放實訓中心的建設步伐加快

首批立項的34個職業教育開放實訓中心,20*年已有美容美發與形象設計、現代物流、焙烤、數控技術應用、信息技術(計算機)、電子與通信技術、化學工藝和會計等10個實訓中心基地建成并掛牌,這些實訓中心分別是:另有15個實訓中心正在組織驗收。20*年審批立項的第二批19個實訓中心建設也已全面啟動。

(七)高校畢業生就業與指導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1.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穩中有升

20*年*高校畢業生12.9萬人,比20*年增加1.2萬人,增幅達10%。其中畢業研究生2.1萬人,增加24%,本科畢業生5.7萬人,增加6%,專科(高職)畢業生5.1萬人,增加11%。同時,20*年*高校共有非*生源畢業生4.3萬人。截止10月底,*高校畢業生整體就業率91.38%,其中研究生就業率96.66%,本科生就業率91.56%,專科和高職生就業率89.13%。與上年同期相比,20*年*高校畢業生總體就業率大體持平。其中,畢業研究生的就業率比上年同期高0.*個百分點,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率比上年同期低1.62個百分點,專科(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率比上年同期低2.23個百分點。

2.積極推進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工作

按照《市科教黨委、市教委關于加強*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實施意見(試行)》的要求,本市各高校加強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已舉辦職業咨詢師專業水平認證項目,本市高校共有440人參加職業咨詢師初、中級水平培訓,已有230人取得初、中級職業咨詢師證書,50人赴香港各高校實習交流;開展職業發展教育課程建設,制定《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教學大綱》、《活動設計方案》以及職業發展教育評估指標體系;成立*市高校職業教育發展研究會,形成工作研討交流機制;加強科學研究,提高職業發展教育工作水平。已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職業咨詢專業崗位模型分析研究》等重點課題研究,組織各高校申報了21項課題和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優秀論文。

3.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和郊區農村就業

積極貫徹中辦、國辦《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并落實各項配套措施,高校畢業生到西部、到農村、到基層就業和自主創業的熱情空前高漲。據統計,20*年共有9*名高校畢業生應征西部志愿者計劃,800多名畢業生應征“三支一扶”計劃。經選拔,共有179名高校畢業生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262名畢業生參加“三支一扶”,此外,有1200余名畢業生到本市農村基層從事教育工作;本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已對100多個高校畢業生科技創業項目提供資助,創業項目和創業人數均比上年明顯增加。

(八)教育科研成績喜人,教育科研實力明顯提升

20*年,本市高校有168項科研項目獲20*年度*科技進步獎,占全市獲獎總數的51.5%。其中,湯釗猷院士獲*市科技功臣獎。本市高校有27項科研項目獲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占全市獲獎總數58.7%,其中吳孟超院士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有46項科研成果獲20*年度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占獲獎總數14.15%。38項成果獲得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在本市推薦申報第三屆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中,*共有51項成果獲獎(其中1項為合作研究項目),占全國獲獎總數(除國防軍事教育學科外)255項的20%。本市區縣教育行政領導和中小學幼兒特殊教育教師提供的教育科研成果有10項獲獎,其中二等獎3項,三等獎7項。在20*年度*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中,曙光學者中有54人次獲得了45項*市科技進步獎。

市教委第四期重點學科建設期間,共招收碩士研究生932人,授予學位293人;招收博士研究生157人,授予學位117人;并有25名博士后進站工作。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3400項,其中國家級項目4*項;省市部委級項目920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家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335項,研究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219項。

20*年繼續加強*高校E-研究院的建設工作。啟動了*師范大學的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建設工作,迄今已啟動建有12個E-研究院。

(九)依法督促政府履行教育責任到位,教育督導力度增強

1.完成對區縣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責任執行情況綜合督導和公示

在要求各區縣政府開展自評的基礎上,通過逐區督導和對大量數據的分析比較,形成了《關于本市區縣政府20*年度依法履行教育責任執行情況的報告》、《關于本市各區縣20*年度中小學教職工人均年工資收入情況匯總的報告》和《關于20*年度本市開展區縣政府教育工作自評公報情況的分析報告》。報經市政府批準,已將20*年度本市各區縣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責任執行情況向社會公布。此舉對增強區縣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責任,確保教育經費的持續健康增長,產生了廣泛積極的影響。

2.開展對區縣教育公建配套建設專項督導

專項督導的重點及其成效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規范完善政策,從制度和機制上保證教育公建配套設施建設的落實;二是開展自查,促進各區縣梳理排摸教育公建配套建設到位;三是重點突破,對教育公建配套建設欠賬較多的區進行專項督導;四是解決瓶頸難點,對4個區縣的教育公建配套遺留問題進行專題協調。市人大常委會召開教育公建配套建設專題會議,對此項督導工作給予高度評價。

3.完成對本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督導

共督查了本市19個區縣的138所學校的招生工作情況。通過聽取匯報、訪談、問卷調查、家長和社區干部座談會等形式,進行綜合分析評價,形成了138份《專項督導報告》,有力促進了20*年招生“陽光工程”工作的順利實施。

(十)全面實施政務和信息公開工作,體現政府服務水準

1.建立“教育系統政務公開”專欄,實施政府信息公開

認真落實今年全國和*市政務公開和糾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教育”網站專門開設了“教育系統政務公開專欄”。專欄的功能:一是提供市教委和區縣教育行政部門的辦事指南;二是開設信息快速通道,集中提供“教育概覽”等*教育的基本情況,以及“政策解讀”、“熱點解答”等動態辦事信息;三是提供網上辦事項目,包括市教委行政許可事項、便民服務事項;四是提供網上咨詢和網上信訪渠道,匯編“便民問答”1000例,基本覆蓋市教委對外咨詢服務的各個方面。

2.及時提供社會公眾需求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在“*教育”網站開設中考、高考、插班生招生、專升本招生、藝術特長生招生等各類招生考試專題欄目,向公眾提供政策文件、政策解讀、招考公示、學校動態、咨詢服務、信訪監督、專家訪談等一系列信息,受到公眾的歡迎。20*年已有150多萬人次瀏覽了有關信息。同時,結合中小學二期課改、高校學生助學貸款、高校畢業生就業等社會關注的重點、熱點政府相關信息,并提供“政策解讀”資料。

3.建立政府辦事公開規范制度,為公眾辦事提供方便

按照“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的要求,規范公開內容,完善“信息庫”建設。主動公開5大類政府信息,共20個專題、198個類目。內容涵蓋各級各類教育,包括規范性文件、政策性文件、周知性文件、行政許可事項等。制定了《*市區縣教育行政部門辦事項目網上公開標準化建設指導方案》,重點規范教育類辦事項目分類、規范辦事公開內容要素、公開重點事項的標準化建設。開通形式多樣的網上辦事渠道。本市56項教育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在網站上實現相應的辦理功能。整合93項辦事系統,為教師、學生和社會人士提供網上服務。網站推出的“*市高校學生貸款申請系統”,為高校學生在網上申請貸款、咨詢貸款的相關政策、查詢貸款的審批情況提供了“一門式”服務,已受益學生4.3萬多人,貸款總額累計3.6億多元。網站及時提供有關辦事表格,為公眾辦事提供方便。

三、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各項教育改革進程

(一)*高校布局結構調整改革成效顯著

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國際大都市的需要,本市大力進行高校布局結構調整,經*市政府批準制定的“2+2+x”高校布局規劃實施方案已逐步落實到位。以復旦大學為中心的楊浦知識創新區和以*交通大學為中心的閔行紫竹科教園區;*松江大學園區和南匯科教園區;以及若干所有特色的高校,共同形成了本市高校完整合理的布局架構。

到20*年,在滬部屬高校和地方高校校園占地面積由調整前的1.66萬畝擴大到4.*萬畝,凈增2.35萬畝;校舍面積由調整前的742萬平方米擴大到13*萬平方米,凈增566萬平方米。在校的本專科生和研究生由2000年的25.54萬人,擴大到20*年的51.62萬人。*市的高等學校通過新一輪布局結構調整改革的實施,使原有的教育資源得到了整合和優化,學校布局更加合理。同時,通過大學園區和高校新校區的規劃和建設,拓展了*高校的辦學空間,為*高校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奠定了物質基礎,使*的高等教育事業更加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

(二)本市高、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平穩有序

1.義務教育階段的招生入學工作有序完成

完善招生工作規范和程序,研究制定《關于20*年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以堅持公辦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原則為重點,確保對市民招生入學信息公開。同時,加強對民辦學校招生工作的管理,各項改革措施到位。20*年本市共有21.7萬適齡兒童少年進入小學、初中就學,其中,小學新生入學人數為10.87萬人,初中新生入學人數為10.83萬人。

2.中等學校招生工作的管理和運行機制不斷完善

在計劃管理、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和招生錄取制度等方面穩步推出改革舉措,取得明顯成效。初中畢業生為12.3萬人,升學報考人數為12萬人,錄取11.69萬人,本市生源高中階段的入學率為99%。

3.普通高校招生及自主招生改革取得較大突破

20*年本市普通高校秋季招生報考人數為11.38萬人,錄取9.15萬人,錄取率達80.1%。經教育部批準,20*年復旦大學、*交通大學試行“深化高等學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驗”工作。真正做到學校自主招生,學生自主選擇,順利完成了這項改革實驗工作,社會反應平穩。兩校分別錄取287和291名考生,完成招生計劃的96.33%。同時,在高職(高專)院校*第二工業大學、杉達學院、建橋學院、新僑職業技術學院、*工商外國語職業學院、*邦德職業技術學院首先進行依法自主招生改革試點,實行由學校依法自主進行入學考試,依法自主確定入學標準和依法自主實施招生錄取的有益嘗試,得到社會、家長、考生、學校的多方面好評。

(三)啟動構建教師教育聯盟,凸顯教師管理制度改革創新

認真貫徹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的指導意見》和《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意見》精神,推進教師教育改革創新,構建開放靈活的教師終身學習體系,本市教師教育資源聯盟的構建工作已正式啟動。教師教育聯盟由四個方面組成:一是在機構建設方面,以師范大學為主,聯合相關的大學,區縣教師進修學院,教育研究與培訓機構,形成教師教育機構聯盟,為全市教師的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提供強有力的專業支持;二是在課程建設方面,組織專家委員會,制定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聯合開發教師教育精品課程;三是在師資隊伍方面,建立專家教授資源庫,承擔師范大學的教師教育、市級培訓和區縣基層學校巡回指導任務;四是在信息平臺建設方面,積極推進區域內人網、天網、地網三網合一的信息資源,實現優質資源的互聯和共享。

(四)推進“體教結合”教學改革,全面提高學生群體體質

1.明確新一輪“體教結合”目標任務

貫徹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實現競技體育與學校健身體育的協調發展,把學校體育作為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的基礎工程,努力創建一個具有時代特征、*特色的培養優秀體育后備人才新體系。重點抓好整體規劃、項目布局、梯隊結構和品牌打造以及配套政策等,并力爭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構建融體育與文化為一體的校園氛圍。同時,確立各區縣、各學校重點項目重點隊,建立奧運后備人才庫。

2.“體教結合”經費和措施落實到位

“體教結合”工作得到市領導重視和市體育局大力支持,共同投入,設立了體教結合專項經費,市教委投入了500萬專項經費,推進各級各類學校課外體育競賽活動的基礎建設,各區縣和高校也增加了專項經費的投入。同時,會同市體育局聯合組織新一輪市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的申報、評估工作;委托市教育評估院組成專家評估組,分別對自愿申報市級體育傳統項目的139所學校實行了評估。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確保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落實到位。以“人人有項目、班班有團隊、校校有比賽”為目標,各區縣和高校以不同方式發動與組織學生在校園廣泛開展各種體育健身和體育文化活動,并選派學生參加了大、中學生市級各類體育競賽和群體活動。

3.“體教結合”人才培養顯現成效

市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有38所,區縣級體育傳統項目學校100余所。開設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有1*個。本市35所辦二線運動隊的中小學共向*專業隊輸送了74名優秀運動員,向*高校輸送高水平運動員19人。本市辦二線運動隊的中小學代表*參加全國或國際青少年體育比賽獲得前六名者超過50人(次)。特別在田徑、游泳和排球等項目中比賽成績優異。全市中小學開展了田徑、游泳、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手球、羽毛球、網球、武術、擊劍、射擊、棋類、定向越野等各種運動訓練,構成了本市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多層次多模式的培養體育后備人才格局與網絡。

(五)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繼續推進

全面推進高校后勤質量體系建設的普及工作。舉辦了*高校后勤管理體系建設第三期培訓班,20余所高校的37位后勤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了培訓。全面啟動*高校后勤質量管理體系建設申報工作,并組織開展對符合申報條件高校的質量體系驗收審核工作。會同*高校后勤服務中心修訂和完善物資采購招標、評標、采購、質檢和到貨驗收工作規范,明確要求各種物資必須引入政府質量檢測手段,確保安全、衛生;要求配貨管理中心和各高校后勤部門執行教育部、市政府有關規范教育收費的文件精神,降低中間管理成本,杜絕指令性配送;完善業務員、管理員廉政自律簽約機制。

(六)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進一步深化

啟動*市研究生教育創新區域合作計劃的方案研究。組織本市10家研究生培養單位完成7項專業學位研究生和2項課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標準的研究。同時,啟動了20*年度*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研究課題25項,參與單位達到了15家。舉辦6個研究生學術論壇,搭建平臺,拓寬研究生的視野。建設研究生教學的開放案例庫,啟動了經濟學、法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4個學科的研究生教學開放案例庫的重點建設工作。設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專項資金,主要面向哲學、社會科學等人文學科,重點資助對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創新能力培養具有價值的研究內容。協調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開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工作。繼續推進“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建設工作,加強“產學研”聯合培養,對12家培養基地和11家與之合作的高校進行了實地調研;在市教科院開設“*研究生創新教育”網站。

在第10次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審核工作中,新增*電力學院和*工程技術大學2家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增列2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和50個博士點,增列12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和1*個碩士點。完成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省級初選暨*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評選工作,14篇論文獲20*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四、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推進教育實事項目的實施

(一)加強新郊區新農村教育事業發展取得新突破

1.制訂市教委《關于推進新郊區新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

該《意見》提出了“*”新郊區新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目標,明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繼續實施“郊區勞動力職業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將中心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導入和輻射到郊區農村;構建郊區0-6歲完整的學前教育體系;創設良好條件,推進農村教師的培訓工作;完善公共財政轉移支付機制,加大向郊區農村投入的比重;安排專項資助資金提升郊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水平;完善困難家庭子女“幫困助學”和“專業獎勵”制度;組織大學參加新郊區新農村建設的社會實踐等,進一步加大社會主義新郊區新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推進力度。

2.實行城區與郊區教育對口合作交流

以優勢互補、協作互助、改革創新、共同發展為原則,本市9個中心城區與9個郊區簽署了“*市兄弟區縣教育對口合作交流協議書”,開展為期3年的教育對口合作交流,已形成黃浦—崇明、盧灣—松江、徐匯—金山、長寧—青浦、靜安—奉賢、普陀—嘉定、閘北—南匯、虹口—閔行、楊浦—寶山共9對兄弟區縣對口合作交流體系,浦東新區形成區域內城郊學校間的交流互動。一年多來,通過結對雙方互相學習、對流支援、結對帶教共建等形式,在選派教師到郊區學校支教、學校管理、教育科研、師資隊伍建設等多方面進行合作和交流,共享優質資源,支教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對口合作交流,縮小了城鄉差異,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

3.加強“新郊區新農村”教師學科專業發展培訓

制定并實施“新郊區新農村教師學科專業發展”培訓方案。培訓根據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學科專業發展需要進行,幫助農村教師把握新課程教材,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專業化發展,切實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本市市郊10個區縣的中小學幼兒園各學段、各年級、各學科教師接受培訓,其中農村初中和小學教師1.5萬名。培訓方式采用“集中培訓”、“校本培訓”和“遠程培訓”多元培訓模式。

4.對赴郊區農村學校任教教師實行政策傾斜

為推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市教委制定相關優惠政策,一方面大力提倡和鼓勵應屆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對20*學年招聘到農村偏遠地區學校任教的優秀應屆高校畢業生給予資助津貼。吸引和鼓勵優秀高校畢業生到最艱苦的農村學校任教,保證了農村學校優秀師資的來源渠道。另一方面,在特級校長認定上,對郊區采取名額指標按比例分配下達辦法,對郊區農村校長評審特級校長采取加分政策。從政策上引導中心城區優秀校長到郊區農村學校去工作。

(二)郊區勞動力職業教育三年行動計劃高質量完成大半任務

20*年是實施計劃的第二年。為提高郊區農村勞動力就業競爭能力、促進郊區勞動力進一步轉移,一是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在網站上開設專欄,使“三年行動計劃”目標明確、機構落實、操作有序;二是建立了以鄉鎮成人學校為骨干、開放實訓中心為基地、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培訓格局,方便農民培訓;三是在針對性和有效性上下工夫,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實行企業出訂單、培訓機構出菜單、政府買單的“三單”聯動培訓模式,積極開發培訓項目,達到從構建管理和運作機制入手,提高培訓實效的工作目標。促進農民增收和郊區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20*年,共完成培訓農民6.8萬人,比去年增加4000多人,就業率為67.5%,比去年提高10個百分點。

(三)市屬商品房基地教育公建配套工作取得突破

市人大、市政府領導的高度關心和重視,市教委確立了《教育公建配套設施建設與管理》調研課題,已對全市各區縣進行全面調查。召開了5次研討會和協調會。已協調和指導區縣完成市屬配套商品房閔行區浦江基地、寶山區顧村基地的1所初中、2所小學、2所幼兒園的籌建工作。會同市有關部門共同制訂市屬商品房基地配套學校建設和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文件將由市政府正式下發。落實人口導出區和導入區之間教育結對支援的各項工作,形成長效工作機制。通過輸出優質教育資源,讓一批有教學經驗的骨干教師與校長到郊縣市屬商品房基地任教,使中心城區優質資源向郊區農村輻射。

(四)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行幫困助學和專業獎勵制度

市教委、市財政局聯合制定《關于建立*市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專業獎勵制度的實施意見》、《關于建立本市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幫困助學制度的實施意見》及其實施細則,從20*年9月起,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全面實行幫困助學制度和專業獎勵制度。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幫困助學制度資助學生的對象是城鄉低保家庭學生和特殊困難家庭學生、烈士子女。資助的內容包括補助學費、書簿費和生活費,資金從城市教育費附加和學費收入中按規定提取。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專業獎勵制度是對每年報考*產業發展急需、緊缺和艱苦專業的新生給予專業獎勵,資助學生繳付學費。“專業獎勵”和“幫困助學”兩項的受益學生數已達2.5萬人,占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總數的12%。

(五)農民工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權利得到有效保障

市教委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對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為主、以公辦學校就讀為主”的方針和“屬地管理”的原則,指導并督促各區縣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采取多種措施,積極擴大公辦學校招收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子女的人數,充分挖掘潛力,努力擴大公辦學校招收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子女的比例,20*年非本市戶籍學生在本市公辦學校就讀的比例首次過半,達到53%。市教育行政部門從教育費附加中撥出專款,用于郊區農民工子女學校改善辦學條件。同時,市教委嚴抓規范和加強農民工子女學校的管理,確保做好農民工子女學校的安全、衛生工作。開展專題調研,研究擬訂農民工女子學校納入民辦教育管理的實施辦法。

五、20*年*教育的其他工作情況

(一)穩步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工作

認真貫徹落實市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的意見》精神,對全市19個區縣教育行政部門上進行“依法行政、依法治教和政府職能轉變”專題調研。啟動行政執法職權分解與行政執法責任確定工作,梳理行政執法流程、劃分內部執法權限、編制職責說明。開展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問題研究,完成4項市政府教育決策咨詢課題報告。

(二)扎實推進治理商業賄賂、規范教育收費和教育審計工作

深入開展教育系統商業賄賂專項治理工作,確定3項工作目標、7個重點領域、4項基本要求和6項自查項目,取得了一定成效。規范教育收費工作進一步深入,確定了本市今年規范教育收費8項主要任務和7項主要措施。對20*年規范教育收費的8個優秀達標區縣和11個達標區進行了表彰獎勵。據本市中小學收費情況調查問卷統計顯示,學生家長認為學校執行收費規定情況總體評價很好、較好的達到90.42%,比去年提高1.39個百分點,較差和差的為0.45%,較去年再度下降。陽光招生監督制約工作進一步加強,20*年未發現嚴重的招生違紀犯罪案件,高校集中錄取階段市教委收到群眾來信來訪總計2739件,比去年下降27.3%,到市教育考試院信訪數量為5000余件次,比去年同期下降60%。

教育審計的監督與服務功能進一步深化。穩步推進教育系統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認真實施各項專項審計及審計調查任務。完成年度教育企業財務決算報表審計。召開*市教育審計工作會議和第十二屆華東地區教育審計工作研討會,促進教育審計工作水平的不斷提升。

(三)規范管理中外合作辦學,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

貫徹教育部對中外合作辦學復核作進一步確認的工作要求,對全市273個項目和機構所存在的8類問題進行逐一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處理意見報送教育部。經梳理復核,本市有64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機構將被終止合作辦學活動。有效保護了學生的利益,維護了*的辦學秩序。同時,20*年受理32項中外合作辦學申請,組織有關專家評議,已完成材料匯總、分析、審定工作并報教育部。

加快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積極爭取與國外名牌高校的實質性合作,提升*教育的國際競爭力。20*年,復旦大學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合作舉辦研究生院、*理工大學與英國北方教育集團合作舉辦中英學院、*大學與法國工程技術大學集團合作舉辦*大學中歐工程技術學院等三個項目已獲教育部批準。協助*金融學院與英國諾丁漢大學合作舉辦*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的談判正在進行。

(四)全市語言文字應用規范化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圍繞《*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的頒布實施,大力開展法制宣傳,進行多層次的法制培訓活動,接受宣傳的群眾達數十萬人次。組織開展第九屆全國推普宣傳周活動,組織開展全國推廣普通話形象大使*賽區選拔賽,依托有關方面創辦出版《魅力漢語》、《咬文嚼字》月刊和《語言文字周報》,面向全社會提高各層次人們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開展對各區縣、各級各類學校語言文字工作的檢查評估;依法開展公共場所用語用字情況的監測并積極引導,為“*”期間建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2*0年世博會奠定扎實基礎。

(五)教育對口支援工作又有新進展

圓滿完成*市承擔200名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師的培訓任務。

培訓使這些教師漢語水平等級考試從4級提高到6至7級,學員在國家統一組織的HSK考試中取得100%達標的優異成績。選派了第六批1*名優秀教師赴滇支教,在政治素質、專業技術能力、學歷等綜合素質方面比去年又有提高。

繼續實施*市教育委員會、云南省教育廳、貴州省教育廳和德國賽德爾基金會的合作項目,依托*市電子工業學校等單位,完成云南、貴州職教管理干部和專業骨干教師200名培訓任務。

開展“援助型”的合作辦學。本市14所中等職業學校與云南、新疆、重慶等省市對口支援地區25所學校結對開展中等職業教育聯合招生合作辦學。錄取當地農村學生2500余人。接受對口支援合作學校教師和管理人員來滬進修,同時選派優秀教師和管理人員赴合作學校任教和擔任管理工作。

(六)青少年保護和高校安全穩定工作扎實推進

制訂《*市中小學校安全風險勘查工作通知》,并實施“三年行動計劃”。已完成5個區的400余所中小學的風險勘查工作。制定下發《*市學校及周邊治安綜合治理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辦法》、《區縣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工作評估指標體系和評估辦法》。完成對本市中小學校周邊200米內文化娛樂場所以及民工子女學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排摸,如期完成112所學校周邊環境的整治工作。市教委會同市公安局與本市各高校簽訂20*-20*年度的新一輪《學校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協議書》,明確各自責任。制定*高校和市教委直屬單位創建*市平安單位考評指標,結合文明單位申報對平安單位進行檢查。同時不斷完善本市教育系統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處置預案。

(七)學校體育衛生藝術科普國防教育工作成效明顯

組織全市學生廣泛開展群體健身活動。成功舉辦20*年*市學生體育大聯賽。協助世界中學生體育聯合會舉辦20*年世界中學生乒乓球錦標賽。

組織全市各類學校的飲用水安全衛生情況自查工作。加強對高校新生入學體檢工作的指導。配合市醫保局研究制定《*市中小學生和嬰幼兒住院、門診大病基本醫療保障試行辦法》,完善本市近200萬學生和嬰幼兒的醫療保障。配合教育部開展學生營養午餐現狀調查和*市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推進“健康校園”建設成效顯著,全市有30所高校、中專校獲“健康校園”建設優秀獎、110個學校獲衛生先進集體。

在各區縣中小學校開展了全國第二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在展演過程中,全市19個區縣中推薦產生了1000多個新創或新編文藝節目和10000多件藝術作品。經篩選,有近200個優秀文藝節目被選送參加市級展演,博得廣大師生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完成20*年藝術特長生招生工作,全市共推薦藝術特長生267名,其中初三畢業生49名,高三畢業生168名。舉辦了第二屆*市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訓活動,形成市區聯動,課內外聯動的培訓網絡,全年共有15萬人次接受了優質的民族文化培訓。開展了*市第四屆“百萬青少年爭創明日科技之星”評選活動。共評選出20名“明日科技之星”和80名“科技希望之星”,邀請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代表與“明日科技之星”代表舉行的“大小院士共話創新”論壇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落實*市學生軍訓工作會議精神,本市高校近16萬大學生參加了暑期集中軍訓,受訓率達99%。舉辦高校(高中)國防教育(學生軍訓)軍事理論教學培訓班,提高學生軍訓的有效性。做好本市在校大學生新兵征集工作。

(八)成功舉辦20**教育論壇和中外校長論壇

*教育論壇主題為:“現代化城市:學前教育——人的終身發展的起點”。來自世界10多個國家和地區、著名學者、*各友好城市的嘉賓和教育專家、領導等共350人參加了會議。論壇旨在不斷擴大學前教育與國內外教育文化的交流,學習和借鑒國際學前教育的先進理論和經驗,同時開放*的學前教育為世界服務。

由教育部主辦、*市人民政府承辦的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在中國浦東干部學院隆重舉行。論壇主題為:“大學的創新與服務”,來自國內外各界的代表350多人出席了論壇,圍繞“21世紀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與經驗”、“大學科技創新、理論創新如何服務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議題展開研討。會議取得了完滿的成功,*的承辦工作得到國務院領導、教育部領導和中外大學校長的高度評價和由衷贊賞。

20*年,在教育部和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進展。我們將繼續銳意改革,開拓奮進,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