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素質教育雙高指導方案

時間:2022-04-23 09:57:00

導語:教育局素質教育雙高指導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局素質教育雙高指導方案

根據《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1-2020)》、市教育局《關于在全市中小學開展素質教育“質量效益雙高”工程的決定》,結合我市教育教學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科學發展,實施素質教育,深化課程改革和課堂改革,滿足多元需求,打造優勢特色,提高質量效益。實施素質教育要有新思路,提高教育質量要有新方式,深化課程改革要有新境界,加強教研創新要有新力度,促進學生發展要有新舉措。辦好每一所學校,發展好每一位教師,上好每一堂課,教育好每一位學生。扎扎實實辦學生喜歡的學校、人民滿意的教育。

二、目標任務

1、建立并完善以縣為主教育質量管理體系。2013年前,*區、*市、*縣建立起以縣為主教育質量管理體系,2014年,*區、*市、*縣建立起以縣為主教育質量管理體系,“十二五”末,全市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質量管理體系模型。

2、建立并完善基礎教育質量檢測監控體系。2012年建立數字化網上閱卷和質量分析系統,實現網上閱卷,計算機自動管理和有效質量控制。2013年各學校建立“課堂檢測——單元檢測——期中期末檢測”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完善學生檔案數據庫。“十二五”末,積極探索建立新的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體系:一是加強底線評價,包括規范辦學、辦學條件合格、開齊開足課程;二是加強績效評價,包括強化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特色辦學評價、學生課業負擔評價等;三是加強辦學實力綜合評價,像濰坊市正在開展的五星級學校評價等;四是加強辦學滿意度評價,包括教師職業幸福指數、辦學滿意度評價等。

3、加快推進特色學校創建。2011年,創建100所學生喜歡的學校;2012年,完成小學“雙百示范校”建設活動,建設100所教學標準化學校,100所特色鮮明學校。初中“雙50強發展提高”創建活動,建設特色發展50強學校,教學創新50強學校。高中“雙十”創建活動,建設10所實施課程改革示范學校,破解制約普通高中發展的10個重大教育教學問題;“十二五”末,建設一大批特色鮮明學校。

4、進一步完善中小學分層次管理的運行機制。制定高中、初中和小學不同層次學校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分層管理,分類推進,把工作重點放在二、三層次,各項政策、措施更加有利于二、三層次學校的改革發展,積極探索縮小層次差距的有效策略,加強動態管理,促進同學段學校協調均衡發展。重點研究小規模(每年級一個教學班或10名教師以下學校)農村小學辦學水平提升的途徑,探索用多元化策略推進義務教育內涵均衡、特色彰顯的均衡發展之路。

5、努力構建“家校共育”素質教育工作機制。2011年培訓20萬家長,“十二五”期間將全市家長培訓一遍。2012年,啟動各學段起始年級學生理想信念和習慣養成專題培訓,“十二五”末,完成起始和畢業年級的專題培訓。2012年啟動教師學生學習習慣能力建設專題培訓,“十二五”末,完成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輪訓。

6、積極推進教育質量增長方式的轉變。新形勢下提高教育質量關鍵在于轉變質量的增長方式,核心是教學結構重建。課程結構決定著學生的素質結構,班級結構決定著學生的個性特長,課堂結構決定著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師生結構決定著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要重點在調整和重建課程、班級、課堂和師生等四個教學結構上作大文章,這是教育質量從外延增長轉入內涵增長軌道的實質性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教育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途徑。

三、工作策略

1、“一校一品”的特色發展策略。每所中小學、幼兒園充分利用學校的優勢項目,形成特色辦學思想和教育理念,找到辦學的優勢和突破口,培養特色教師、特色教研組、特色學生,形成獨特的學校個性特征。

2、“一段一模、一科一題”的教研工作策略。幼教、小學、初中、高中四個學段確立各具特色的主流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切實達到“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現出來”的理想效果;形成由市、縣學科教研員牽頭組織的每個學科的主導性研究課題,緊緊圍繞課堂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將課題研究和教育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力求盡快轉化為教學效益,切實帶動學科教學質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

3、“一師一格”的教師專業發展策略。每位教師都要明確自己的教育理想、教學思想、教學方法以及教學風格、特點、模式,通過教學鍛煉,努力達到教學風格“入格、定格、出格”的目標,形成自己比較系統的教育教學思想和教學風格特色。

4、“一生一長”的學生成長策略。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傾向,在激發學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通過建立校本課程、興趣小組,組織豐富的活動,為學生搭建特長發展的平臺,引導他們逐步形成和發展既有益于自身又有益于社會的終生發展所需的愛好特長。

5、“低重心運行”的質量控制策略。降低教學難度、作業難度和考試難度,要面向全體學生,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尤其要關注班級后20名學生的成績,每次質量檢測使80%以上的學生都取得良好以上的成績。

6、“分層管理、分類推進”的學校管理策略。將小學、初中、高中根據辦學規模、條件、效益、發展狀況等分成三個層次,制定每個層次的年度考核標準,實行升降級動態管理,工作重心放在二、三層次,促進協調發展,最終達到均衡發展目標。

7、“現場推動工作”的行動策略。按照哪里有現場哪里就是會場的原則,每年組織10次以上主題鮮明、富有成效的教學改革現場會議,通過現場推動重點工作的深入開展。

四、工作措施

(一)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評價依據。

1、小學以“打基礎,重養成,防分化”為目標,以優秀率和合格率作為主要評價依據,使每一個小學生都能夠較好地掌握人類積累起來的最基本、最起碼的文化科學知識,具備最基本的讀、寫、算技能,學會最初步的生活規范和行為準則。

2、初中以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為突破口,以學生學業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為主要評價依據,使初中學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健康的體魄、科學的態度和習慣、探求新知識的精神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3、普通高中要開發潛能,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掌握適應時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收集、判斷和處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以及職業意識、創業精神和人生規劃能力,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建立各學段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評估體系。

1、建立多層次的學校質量目標及標準。明確學校教育教學各主要環節的質量目標,如學生培養目標、教師發展目標、課堂質量管理的目標、學校管理目標、后勤服務目標等。明確質量標準,包括管理人員的管理工作質量標準、教師的教學工作質量標準、后勤人員的工作質量標準等。通過各項質量標準的制定,使全體人員明確各自在質量改進過程中的職責。

2、建立并完善學校教學質量管理監控體系。建立數字化網上閱卷和質量分析系統,實現網上閱卷、計算機自動管理和有效質量控制。教育質量分析與檢測由分數分析轉移到教學和考試內容的分析上來。強化考試的反饋矯正功能,建立考試監測后分析到每個學生的教學反饋矯正系統,重點關注班級后20名學生的學習狀況。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領導小組,監督各項監控措施的落實,成立教學質量監控中心,負責全市教育教學質量監控工作。學校要成立相應機構,建立相應的制度,如上課制度、備課制度、作業批改制度、輔導制度、考試制度、監督制度等,切實保障該體系的有效運行。

(三)全面提升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水平。

1、積極探索“讓每一位教師都得到發展”的機制、途徑與方法。對教師的發展目標進行階段性分解,逐項達標過關,讓每一位教師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階段性發展;根據教師的科研能力,為每一位教師選擇不同的科研課題,以課題帶動教師專業發展;進一步完善教學能手、優質課等評選活動的評選機制,使其更加公平、公正、科學、合理,以評選帶動教師專業發展。

2、加強交流與研討,進一步提高教師業務水平。繼續加強常規教研,積極推進網絡教研,廣泛開展教學大比武活動,給教師成長發展提供豐富多樣的平臺。

(四)推動網絡平臺的發展與應用。

1、大力推進網絡教研平臺體系建設。堅持“以網絡教研為提升,網站平臺為基礎,學科主頁為陣地”的發展策略,繼續完善教研網、教師遠程培訓網,提升網站的功能。堅持“以評促建”的策略,促進學校教學網站建設和教師博客建設。

2、充分發揮網絡平臺在教育教學中的技術支持作用。加大“網上課堂”建設力度,形成跨校共享機制,使一些學有所需的學生不受時空限制,通過網上平臺獲得他們所喜歡的課程、課堂,走近他們所喜歡的教師。繼續加強網絡教學資源庫建設,提高網上教學資源開放互動的質量。一方面以各學科教研員為版主的學科教研網匯總各學科資源,另一方面引進優質數字化教學資源,不斷生成新的教學資源,為課堂教學服務,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使資源建設呈現生態化的良好態勢。

(五)認真組織好“十二五”期間的幾項重點主題活動。

1、努力構建“家校共育”素質教育工作機制。“十二五”期間將全市基礎教育段家長培訓一遍,啟動學生和教師專題培訓。城區學校推廣“在線班級”的家校共育方式,實現家校全天候立體溝通。所有中小學探索家長義工、義教的方式,實現家校共建校本課程的機制。

2、認真組織好“辦學生喜歡的學校”主題活動。設置學生喜歡的課程,構建學生喜歡的課堂,培養學生喜歡的教師,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營造學生喜歡的環境。市、縣每年評選一批學生喜歡的學校,“十二五”末,所有中小學都要達到學生喜歡學校的基本要求。

3、全面開展“高效課堂”理論與實踐探索。通過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強化課堂管理,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為一體,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積極推進教育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交流,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落實好課堂教學雙向反饋監督機制,發揮好教師對課堂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對課堂教學情況的反饋調節作用。

(六)建立城鄉教育協調均衡發展工作機制。

1、進一步完善聯片教研制度。通過行政推動,結合實際,建立區片教研網絡,縣市區教研員包片,從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出發,實行“實踐——反思——實踐”的活動模式,把聯片教研實施與學校及教師考核、評估結合起來,做到責任明確,人人參與,提高研訓效益。

2、進一步完善干部輪崗、交流、掛職制度。城區中層以上干部到薄弱學校掛實職,城區學校教師到薄弱學校支教,薄弱學校相關人員到對應學校掛職,實現雙向交流,掛職或支教期滿考核優秀者晉級評選優先考慮。

3、完善市、縣教研人員聯系薄弱學校制度。教研員要指導學校規劃和計劃的制定,協助學校確立恰當的目標定位和重要工作措施。要指導學校課程設置與實施,提高聯系學校課程整體實施能力,并在某些關鍵點進行突破,培植特色。加強對聯系學校的教學指導及教師的專業引領,特別是要重點培養青年教師。

(七)建立和完善提高質量效益的長效工作機制。

1、分工協作,形成全員參與“雙高工程”的氛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中小學校要按照各自職責分工,確定各自的工作重點,切實做到有目標、有舉措、有考核、有獎懲,實行量化管理,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2、推進“雙高工程”制度化、常態化機制建設。全市中小學樹立“雙高工程”的共同價值取向,建立規范的組織管理體系,不斷調整完善建設標準,使“雙高工程”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推動“雙高工程”不斷走向長效化、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