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
時間:2022-07-15 11:44:36
導語: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產教融合政策的落實為職業院校創新人才的培養帶來了機遇,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平臺和政策支持。當前,“百萬擴招”背景下,面對生源的多樣化,職業院校對創新人才的培養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滿足所有學生需求,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不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足等方面。高職院校需借助當前的產教融合政策,依托競賽,深化校企合作,實現學生知識目標與企業能力標準的對接,解決學生就業難、學校招生難、企業用工難的結構性問題。
關鍵詞: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創新能力
一、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現狀
人才培養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百萬擴招”背景下,高職院校響應國家政策號召進行大量擴招,招生的生源呈多樣化。然而,對這些學生如何培養,高校處在探索階段,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再適應學生需求和企業用人需求,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存在諸多待解決的問題。
(一)校企“兩張皮”,學生就業難、學校招
生難、企業用工難,“三難”情況突出當前,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溝通交流,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的用人標準未能實現精準對接,導致學生的能力目標與企業所需人員的技能目標不對應,校企合作呈現出“兩張皮”現象,“三難”結構性問題突出。第一,于學生而言,由于個人在學校所獲得的知識能力與企業的用人標準不一致,導致學校培養的學生,企業用不了,企業需要的人才學校培養不出來,進而影響學生的高質量就業,造成學生就業難;第二,于學校而言,“百萬擴招”背景下,職業院校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低質量的就業率將影響學校的辦學成效,進而導致學校招生數量的減少,造成學校招生難;第三,于企業而言,企業的用人標準與學校的培養目標不一致,將導致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導致企業出現“用工荒”的情況,還會導致企業增加對人力資本的開發與培訓的投入,增加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
(二)高職院校定位模糊,重理論、輕實踐,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限
通過成績選拔的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將學生的綜合素養、知識能力進行了分流,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的學生在學習基礎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這就意味著高職院校和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定位上應該有所區別??傮w而言,本科院校學生基礎好,本科院校注重理論、科研的創新,為社會培養理論綜合型人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基礎差,理論基礎薄弱,應該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為社會培養技能技術型人才。當前,高職院校的定位模糊,與本科院校的培養相似,重理論輕實踐,在課程設置、課堂教學等方面都重視理論教學、忽略學生的實踐能力,導致理論基礎薄弱的高職學生上課聽不懂,動手能力差、團隊協作能力差,與本科生相比較,缺乏社會競爭力。所謂創新既包括理論創新也包括實踐創新,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養更應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創新方面下功夫。而當前高職院校重理論、輕實踐,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有限。第一,對于基礎薄弱的高職學生而言,深入的理論學習,導致學生上課聽不懂,不僅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還與理論基礎扎實的本科生比較更是沒有優勢;第二,高職院校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應該放在技術、操作方面,為企業培養技術型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進而提高高職學生的競爭力。而目前高職院校定位模糊,重視理論輕實踐,導致高職學生的動手能力差、操作能力差,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競爭優勢,也不利于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模式單一,缺乏多樣性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
“百萬擴招”背景下,招生方式呈多樣化,生源呈多樣化。以廣東為例,當前高職的招生方式包括了學考招生、普高招生、現代學徒制、三二分段招生等方式,學生的差異性明顯。針對不同生源,學校采用傳統的通才人才培養方案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打擊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影響學生個體發展。通過調研發現:三二分段的學生經過中職三年的學習,其動手操作能力強,理論基礎薄弱,對于這些學生應加強實操訓練,降低理論難度,制定適合的人才培養方案,而在當前通才培養模式下,重理論輕實踐,導致學生興趣低、動手實操能力展示不出來,打擊學生的參與度;針對現代學徒制的學生,該群體基本都是企業的職工,長期從事本專業的專業技術工作,其技能成熟、基礎理論扎實,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他們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尚未解決的重點問題,以問題為導向,促進教學過程的創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而當前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方面均難以滿足現代學徒制學生的需求,降低了學生的獲得感,導致學生以“文憑”為導向,膚淺的應對教學過程;對于學考和普高的學生,其差異性也是非常明顯??傮w而言,部分普高學生和學考學生的基礎好,有繼續深造學習的求知欲,隨著廣東省普通專升本(專插本)政策的實施,為很多高考失利的高職生帶來了就讀全日制本科的希望,很多基礎好的普高生和學考生有繼續深造的計劃,那么對這些學生應該單獨編班培養,結合廣東省專升本(專插本)考試范圍,更加注重理論基礎的教學,為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提供教學環境,助力學生圓夢。而當前的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滿足這些學生的需求,扼殺學生的積極性。
二、“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機遇
產教融合是在學校、企業與行業之間搭建合作平臺,通過企業學校深度合作、共同育人以實現共贏。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國家先后頒布了多個文件,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帶來了諸多機遇。
(一)借助政策的扶持,為學校人才培養提供資金、平臺
國家高度重視產教融合,先后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文件,文件精神旨在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全面推進校企協同育人,強化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推動校企深度合作。隨后,地方政府也積極響應國家方針政策,出臺了相應的深化產教融合的政策文件,提供了大量的資金和平臺助力校企深度合作。
(二)地方經濟的發展為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以廣東為例,先進制造業、新能源行業、人工智能等各行各業促進了廣東經濟的高速發展,這些行業的發展也為職業學校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更加明確了職業院校的定位。這些行業的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專業化的技能創新型人才和科研創新型人才,而科研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對學生和高校的要求很高,職業院校往往難以承擔科研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任務,這要求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應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化和技能化,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實操能力,為學校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
(三)為企業培養適用人才,助力企業發展,提升學校辦學成效
民生是社會和諧之本,人民幸福之基。而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問題,就業也是衡量學校辦學成效的標準之一。大學生就業是學生、家長乃至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促進大學生穩定就業是政府、學校、社會重點關注的熱點問題。大學生就業是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校企深度合作,加強交流,有利于為企業培養適用人才,助力企業發展,促進學生穩定就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產教融合為校企合作搭建了深度合作的平臺,便于學校與企業的深入交流,讓學校更加了解市場的用人需求、用人標準,實現學校知識目標培養與企業能力標準對接,為企業提供更為專業的技能人才,助力企業發展,同時更好地解決學生高質量就業問題。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也是學生的核心需求,就業更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成效的重要標準。產教融合深度發展,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更好地解決學生就業問題,有利于助力企業的發展,也有利于提升學校的辦學成效。
三、“產教融合”背景下提高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路徑
產教融合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帶了諸多機遇與挑戰,當前,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校企應深度合作,多路徑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共建產業學院、深化產教融合,打通知識目標與能力標準的對接,解決“三難”結構性問題
借助產教融合的政策扶持,政府、學校和企業共同合作建設產業學院,明確職責,加強交流,打通知識目標與能力標準的對接,解決學生就業難、企業用工難、學校招生難“三難”結構性問題。一方面,明確校企協同育人目標,分清職責,共同承擔育人責任。高校應了解企業用人標準、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實現學生知識目標與企業能力標準對接,提高學生的競爭優勢,解決學生就業難問題,為企業培養合格人才,解決企業用工難問題。高質量的就業有利于提升學校的辦學成效與知名度,有利于穩定生源,解決招生難的問題。另一方面,傳統的學校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導致職業院校的學生動手能力不足、理論基礎薄弱,優勢凸顯不出,導致學生就業難,企業招不到合適的技術型人才,企業要花大量財力、物力和精力培養技工人才。為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企業通過產學合作,應主動承擔育人責任,參與學校實踐教學任務,彌補當前學校在實訓、實踐教育方面的短板,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提高學生的理論和實踐能力。
(二)加強頂層設計,實施人才分類培養
當前,“百萬擴招”背景下,生源多樣性帶來學生的學習需求不同,而高校缺乏多樣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導致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學習動力不足。針對學生多樣化,高職院校應加強頂層設計,根據不同生源的學生需求,制定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方案,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以廣東為例,針對理論基礎好、有“升本”需求的同學,應根據廣東高本銜接政策,按照考試要求,加強專業課和公共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打好專業基礎的同時,提高學生公共課程的學習興趣,以助力學生圓本科夢;針對現代學徒制的學生,學生一方面要工作一方面要完成學業,其壓力相對較大且這些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強,為增強這類學生的學習獲得感。首先應從上課時間來進行合理安排,減少學生因擔心學習而影響工作的顧慮;其次,要從學生關注的當前難以解決的問題入手,以問題為導向,共同解決當前生產過程中存在的難題問題,突出創新;最后,對現代學徒制的學生的培養,需要技術扎實且理論扎實的老師來進行授課,這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可聘用企業的高級工程師和學校的學科教授來對這些學生進行授課,豐富學生的技術和理論知識,共同合作解決當前存在的難題,提高學生的創新力。針對三二分段的學生,其理論基礎薄弱、學生理解能力差,但動手能力強,針對這些學生應該弱化理論知識,以企業的技能標準為目標,加強實訓實踐教育,突出這類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以更好地滿足企業的用人標準,助力學生就業創業。
(三)打造校園創新文化,營造大學生創新創業環境
“校園創新文化的建設,有利于營造大學生創新創業環境,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1]。依托第二課堂、定期開展創業沙龍、校園創新創業作品展示等活動,營造創新環境,打造優秀的校園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依托競賽平臺,以賽促學,提升學生創新力
“競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2]。競賽通常以學生團隊為主體,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起到引導作用,學生從構想—設計—實踐—作品成型,獨立完成整個過程。構想方案,就需要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思維,有創新想法;設計和實踐需要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在制作作品的同時,可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這需要團隊成員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完成作品。高校應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參加“挑戰杯”比賽,鼓勵學生參與行業類各類競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3]。
四、結語
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在國家鼓勵“雙創”的契機下,高職院校應抓住機遇,營造更好的校園創新創業文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企業與高校應加強合作,共建產業學院,實現全方位協同育人,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提升,為企業提供更加專業的技術型人才,提高學生競爭優勢和學校的辦學成效。
參考文獻
[1]何曉敏.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湖南社會科學,2019(2):166-172.
[2]林曉.基于創新競賽的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江蘇高教,2015(2):132-134.
[3]張丹.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20(23):157-159.
作者:潘立業 單位:廣東松山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困境與治理機制
- 下一篇:BOPPPS+對分模式混合式教學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