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人才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30 10:24: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藝術人才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藝術人才論文

電腦藝術專業人才培養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從電腦藝術設計在當今社會中的廣泛運用及需求,來闡述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在人才培養和就業方面的一些看法和觀點。

關鍵詞:電腦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就業趨向

目前,我國將電腦藝術設計廣泛地應用于各個藝術設計領域,從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建筑設計、室內設計到影視動畫、電腦游戲……等等。由此可見電腦藝術設計專業市場前景甚好。電腦藝術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和就業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來培養電腦藝術設計人才呢?他們的就業又將是一個什么樣的處境呢?因此我借鑒許多前輩的優秀經驗和觀點闡述了我對電腦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和就業趨向的一些看法。

一、專業教育的改革與實施

電腦藝術設計專業起步晚,發展快。我們要從社會實際需要出發,按照“實際、實用、實踐、必需、夠用”的原則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實際需要,對課程設置作一些調整,突出技術應用能力培養。在設計教學中,注重理論教學,突出技能培養,通過計算機輔助設計教學,使學生具備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的能力,適應人才市場需求。在教學過程中,以校內操作實訓室為依托,讓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通過實踐,提高動手能力,初步掌握設計的流程和制作工藝。而我們在具體教學設計中,難以確認固定的秩序和搭配關系,因此拘泥于課堂常規教學形式,無法滿足市場的希望。因此鼓勵教師帶領學生走向社會、走向企業,使專業必修課在工作實踐中完成。為保證實踐教學和學生就業的落實,可以和一些用人單位掛鉤,建立校外實踐教學產學研合作基地。畢業設計采用頂崗實習方式,讓學生以設計師的身份到產學研合作單位參與項目的開發和設計,做到“實題實做”。即由學生動手完成實際設計項目,又使學生在項目中學習設計和管理,在實際工作中完成設計作品完成畢業實踐、畢業設計。

二、電腦藝術設計在平面廣告中的運用

查看全文

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論文

摘要: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競賽為載體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實踐教學方式,一方面是打造東北大學設計創新教學品牌,培育卓越拔尖創新型設計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能深刻地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斷探索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效可行的實踐教學方法與途徑,為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學發展帶來了契機。

關鍵詞:工科院校;創新型人才;探索;實踐

一、國內外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現狀評述

(一)國內研究現狀。《建設高水平大學思考與探索》對推動國家和高校各學科專業教育的模式進行了重點分析和關注,并且指出大學的功能包括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和國際交流[1]。這對高等教育的藝術類學科和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指出了具體方向和發展道路,并且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藝術高等學校培養的學生應該滿足社會對人才能力的需求,與社會做好有效的銜接,為學生就業發展奠定基礎;并且能培養業內高水平的創新人才,能夠引領社會文化藝術的發展。這些研究對高校建立科學合理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奠定了基礎。(二)國外研究現狀。國外權威文獻《走向文明藝術教育報告》是業內公認的最早討論當代藝術教育的文獻資料,在這項報告的基礎上,產生了很多對藝術教育的新探討和新理論。列維史密斯的《藝術教育批評的重要性》,帕森斯和布洛克的《美學與藝術教育》等諸多藝術教育相關文獻[2],都向我們重點闡明了以下信息:第一,教育活動的價值取向要和內在的發展規律達成和諧統一,方能取得較好的實際效果;第二,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在教學活動中應當注重對接受者關于美學的理解和啟發,使高等藝術的社會教育的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第三,文獻提出了要立足多學科,重點研究藝術教育規律,探討多學科與藝術教育之間的關系。第四,研究藝術教育,就要對不同價值觀、價值取向進行研究,不斷探索藝術人才培養模式。

二、理工科院校拔尖創新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一)當下中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需求。文化產業規模快速增長,相對于經濟的平穩發展,近年來,全國文化產業的增速更為明顯,平均可達15%以上。文化市場愈加完善,文化產業日益發達,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愿意投身于文化產業,為文化產業服務,這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因此,文化產業的提升與發展,除在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實的物質基礎,還需要大量優秀的人才,十八大以來,在諸多場所明確了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3]。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創新型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需要適應當前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4]。(二)中國藝術設計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求。當代的中國藝術設計教育目的在于發掘人的創造與創新精神為目標,并且能夠面向未來。中國當前的諸多政策與國家戰略為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的新發展提供了絕佳的機遇,也促進了中國藝術設計教育在世界文化教育中的新定位、新追求。藝術設計教育的目的是培育符合藝術規律、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兼具理論基礎知識與高素質專業技能相結合的卓越高水平藝術設計人才。近年來,藝術設計教育的教學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目前,藝術設計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式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發現問題并找出切實可行的方法來解決[5]。藝術設計教育不應止步于理論與技藝的傳授,它應該是對學生全面藝術修養的培育和啟發,對自身潛力和創新能力的挖掘,并最終提高學生的設計實踐能力。(三)卓越拔尖型設計人才培養的需求。國家教育政策和法規多次明確指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要建設具有而核心競爭力的人才隊伍,務必要打造和建立具有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模式,造就具有特色和高效的藝術類高等教育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探索育人模式改革,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隊伍,大幅度提高國家人才培養的競爭力。國家建設急需人才,藝術人才的質量決定著藝術行業未來的發展,所以培養一批高質量的藝術設計人才則是關鍵。

查看全文

藝術人才培養設計管理論文

摘要: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一種培養社會發展所需求的人才模式,要真正能與社會發展接軌,就必須在教學與實踐環境的營造上加以創新與研究。文章通過對包豪斯時代的"作坊"教學模式的研究,結合現代設計教育的理念,提出工作室的教學模式以及對工作室的操作與管理的方法,創造一個能培養具學科特色的設計藝術人才的實踐環境。

關鍵詞:設計教育;實踐環境;作坊;工作室

中圖分類號:J5;J1;C93文獻標識碼:B

引言

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教育改革中被重新提起的老問題,因為,傳統的實踐課程大都基于課堂練習及實驗室,忽略了社會實踐的環節,實驗課程短少,解決問題單一,很難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與社會實際脫節,對大工業生產流程、工藝及材料分析、市場營銷,售后服務等環節缺乏了解,難以適應社會發展要求。設計的學科性質要求學生能把設計思想和新的概念變成現實,把抽象的理論變成具體的物質形象。因此,就需要與實際的生產相結合,了解和熟悉生產過程、營銷方式等,除了能熟練地運用設計方法和設計手段(如草圖方案、效果圖、工程圖、模型、樣機等)表達設計意圖外,還應參與實際的生產活動。因此在實踐環節上要選擇企業、工廠、設計單位合作,進行模擬或實際的設計-生產-銷售訓練,大幅度增加實踐課時,對一些抽象的理論放在實踐中解決,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領會到理論知識在實踐中轉化的過程。

多年的實踐證明,思維方式和動手能力綜合訓練能培養出能力型較強的人才,而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最受到社會的歡迎,因此,在實踐環節設置上要形成課堂--實驗室--社會實踐的系統性。[1]

查看全文

高校藝術人才培養論文

[摘要]文化創新是人才培養的基石,也是提升專業教學的途徑,高校應樹立該教育理念。缺少文化育人的發展理念,教學手段不夠多元,忽視文化信息的傳播是目前高等院校開展藝術教育的制約因素。高校應該以文化傳承為人才培養的動力,將多樣藝術元素融入創新人才的培養中,在藝術教育中滲透文化育人的科學理念。同時,高校應該通過將文化傳承以及創新作為對知識教育的支持,重視對藝術文化進行傳承,逐步形成特色化的教學模式,以搭建藝術人才的培養平臺。

[關鍵詞]文化育人;藝術教育;文化傳承;創新發展;人才培養

高校在對藝術專業學生開展教育時,應該對教學瓶頸進行思考,制定科學的教育對策,以提升藝術教育的創新性。具體說,高校應該從文化發展以及創新發展等方面進行思考,提升專業教學的創新性,讓藝術學生得到更好地培養。文化強國是時展的核心,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發揮出文化傳承的引導作用,將更多的優秀價值理念融入專業教學中。高校應該思考如何將文化育人滲透到人才培養的環節中,讓藝術學生得到更優質的培養,為國家藝術文化的發展注入推動力。

一、高等院校實施藝術教育的制約因素

(一)缺少文化育人的發展理念。高校在推行專業教育時,雖然將文化育人列入教育內容,但是并沒將該理念有效深入到教學環節中。高校在實施藝術教育時,未能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沒有重視對學生開展創新意識以及文化傳承等內容的培養,整體課程教育的重視度不夠,這影響了藝術教育的成效性。這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思考。第一,高校主要是對藝術學生開展專業技能的教育,忽視對其他因素的考慮。雖然高校在具體課程設置以及教師資源分配過程中力求合理,教學配備也比較齊全,但是實際教育效果并不是很好。無論是在課時安排、教學任務還是在評價環節,都出現技能教學高于理論以及文化知識講解的情況。第二,在具體藝術課程教育中,教師主要是對西方文化和典型藝術技能進行講授,沒有對中國諸多優秀的藝術文化進行傳承。受到西方教育思想以及藝術文化的影響,國內在開展藝術教育過程中存在方向不清晰的問題,也有部分人員對我國優秀的藝術文化產生懷疑,沒有對學生開展國內藝術文化的教育。以音樂以及舞蹈等學科為例,其課程教育主要以西方審美觀點以及文化價值為主。這樣的知識教育不能讓中外文化實現有效的溝通,也不能對藝術文化進行創新性的傳承。(二)教學手段不夠多元。通過對學術成果以及教學實際進行分析可以發現,教師的教學手段單一,不能運用多種教學手法實施知識教育,這很難讓學生感受到藝術教育的魅力。雖然部分高校也在努力進行教學創新,但是其整體教學情況并不是很好,僅是對之前的傳統藝術文化或者是成果進行模仿。這樣忽視對藝術教育內涵的科學把握,也不能提升藝術教育的創造性,而且還會導致藝術教育出現諸多問題。高校雖然提出藝術教育的個性化,但是學科教師仍然是專業教學的主導,其如果不能有效運用啟發式等教學手法,勢必會影響學生對藝術知識的理解,也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難以實現藝術教育水準的提升。同時,藝術專業在實施課程安排時,未能重視對學生開展文化育人以及創造力的培養,導致課程設置以及專業教育方向存在雷同,教學手段過于單一,未能體現出學科教學的特色。教師主要是對學生開展理論知識的灌輸,通過演示教學讓學生掌握專業技能,不能讓學生得到藝術創新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的社會競爭力不足。面對當前社會經濟以及文化建設的轉型發展,高校必須要對專業設置進行科學的調整,重視在創新藝術人才培養過程中文化傳承的作用。通過對教學方法以及授課手段進行多樣化的創建,高校才能提升對藝術學生實施專業教學的質量與引導能力。(三)忽視文化信息的傳播。部分高校的教育理念比較陳舊,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我們需要對此問題進行思考。雖然有的高校在開展藝術專業教育時,多以個性化的知識教育為主,但是整體的教學模式仍存在很大的問題。教師主要是關注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重視對學生開展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在理論教育以及實踐教學中向學生傳播文化信息。首先,在開展專業技能培養的時候,教師主要是關注技術層面的能力訓練,注重學生對藝術形態等內容的把握。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很少對藝術文化以及背景知識進行講解,學生無法深入理解這些知識。其次,藝術教育體現出較強的特殊性,需要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多次練習,這就占據了學生很多的學習時間。在理論知識講解時,雖然課程知識涉及藝術文化知識,但是教師仍然主要關注學生技能的學習,輕視對學生開展文化知識的教育。同時,部分教師由于沒有做好備課工作,僅依照教材內容開展課程教育,這導致理論教學枯燥。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僅是為了通過專業考試,并沒有主動對這些藝術知識進行探究,這導致信息傳播的數量比較少。

二、高校應在藝術教育中滲透文化育人的科學理念

查看全文

播音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論文

一、目前高校播音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一)盲目地設立人才培養目標。某項結果表明,當前我國開展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高校中絕大部分盲目依照前人經驗,機械化培養人才,把掌握專業知識、具有廣播或是主持能力作為培養目標。殊不知這種培訓模式往往導致學生“高分低能”,學生的心理素質、文化內涵、職業道德一直停滯不前。而且高校的教學模式也是大致相同,未實行改革和創新,使信息化時代下的學生適應力極差。

(二)缺乏雄厚的師資力量。有關資料顯示,由于我國播音主持藝術專業開設不久,大多高校的教師并非高學歷人士,而且大多缺少實踐經驗,教授的知識也僅局限于書本,導致高校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成效甚微。而且國家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開設具有相當苛刻的準入條件,對教學所需的教學場所、教學設備、師資力量都有著嚴格的規定,致使一些高校加大此方面的投資,而大量的實踐課程中錄音、攝像等對場所和設備需求,使高校在該專業的投入方面越來越難做,物質資源匱乏的問題也頻繁出現。

(三)教學模式老套。就高校播音主持人才的培養模式來說,大多以大課精講理論而小課實踐輔導,彌補了只傳授書面知識的不足,但仍未真正走出學校。再者,高校之間的時間環境好差不等,地域性的傳媒機構的工作環境也有很大差異,致使學生缺失理想的實踐環境此外。另外,教育體系和教學內容更新緩慢,使學生與當今時代媒體就業環境逐漸脫節,加之教學觀念滯后并未及時改革創新,使得播音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顯現出模式單一的格局。造成了該專業的畢業生硬性條件不足,與其他高校學生就業競爭時起點過低,形成了巨大的就業壓力。

二、改革高校播音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以人才需求為基礎,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培養目標。傳媒事業的發展離不開觀眾的支持與肯定,不過觀眾的多樣化需求給高校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增加了難度。要求學生有清晰流暢的表達能力,博聞強記的知識面,隨機應變的技能,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所以,播音主持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應注重學生的全方面發展。另外,播音主持藝術專業的開設還應從實際出發,與高校辦學規模、辦學類型、學生基本情況相結合,制定出符合自身發展型和行業需求型人才的目標。另一方面,播音主持藝術專業應當以社會實際需要為出發點,革新原有雍容的教學模式,加大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力度,提升學生的動口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形成,以便在日后的工作崗位中憑借精湛的技藝推進自身的發展。進而,為學生將來邁入社會尋求發展提供一個技術方面的牢靠保障。

查看全文

藝術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論文

2008年7月,在太原召開的“全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特色辦學論壇會議”上,山西戲劇職業學院院長趙銀邦以該院在劇目驅動下對藝術人才培養教育的特色辦學作了論壇演講,引起了與會代表的關注和認可。當然,作為學哲學專業的趙銀邦,這其中不僅帶有理論層面上的依據和高度,同時也列舉了他從事藝術教育管理多年來的經驗積淀和有益嘗試,頗具見解。那么,人才培養作為當前各藝術院校共同關注的前沿問題,是何以受到關注得到認同的呢?為此,我們再一次走進了趙銀邦與他的特色辦學。

一是從理念創新入手。在交談中,他感言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改革和創新將無從談起。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山西這塊具有厚重歷史文化積淀的沃土上,從事藝術職業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素有“戲曲搖籃,民歌海洋”之美稱。在全國360多個戲曲劇種中,山西就有52個,占到全國總數的1/7;山西民歌則更多,現存有2萬多首;在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山西有96項入選,其中傳統戲劇22項,民間音樂11項,民間舞蹈8項,民間美術12項,曲藝3項。

作為一所以傳承戲曲等山西民族民間藝術為主的藝術類高職院校,必須植根于山西這片豐厚多彩的民族文化土壤,與山西文化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科學、準確地為自己定位。

藝術職業教育有著自己的特殊性。在這個生命體中,教育和藝術是兩個最重要的“基因”,而教育和藝術的傳承又都有各自的規律可循。對于藝術院校來說,就是既要遵循高等職業教育規律,培養高素質實用性藝術人才,同時還要遵循藝術規律,打造品牌專業和精品劇目,承擔起傳承和弘揚山西民族民間優秀文化的重任,承擔起為山西文化建設培養藝術人才的重任。這些年,努力尋求的就是藝術和教育這“兩個基因”“兩條規律”的最佳結合點,這是他們多年來追求的目標。在這個最佳結合點上他們明確提出了學院的辦學定位,那就是:緊緊依托文化行業,堅持走“三條道路”、努力建設“三個基地”。即:堅持走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的道路,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基地;堅持走守正出新的發展道路,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傳統藝術的改革創新基地;堅持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優秀實用性藝術人才的培養基地。第一條道路、第一個基地,主要體現在對山西民族民間優秀文化的“活態傳承”上。山西歷史文化資源博大精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繼承發揚。而傳承歷史文化有多種方式:有博物館式的靜態傳承,有文藝團體演出式的動態傳承;從人才培養的角度,提出了“活態傳承”的觀念,所謂“活態傳稱”即:立足本土,出作品,出人才,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這是職責和使命所在;第二條道路、第二個基地,主要體現在對傳統藝術的“改革與創新”上。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同樣也是一所學校的靈魂。傳統文化有著明顯的時代局限性,繼承絕不是全盤照搬,依葫蘆畫瓢,而是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賦予其新的時代特征和生命力,這樣的傳承才能有所作為;第三條道路、第三個基地,落腳點在“人才”,主要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培養造就實用型藝術人才,必須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把學生藝術實踐融入社會,融入市場,在“真刀真槍”的實踐演出中才能真正達到錘煉人才的目的。

“三條道路,三個基地”是相輔相成的,可以說是準確地概括了學院的辦學理念和追求。這一定位體現了藝術職業教育的特點,順應了山西文化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明確了對待傳統文化藝術的態度,指引了學院教學改革與創新的發展方向。

二是打好精品劇目戰略。在“三條道路,三個基地”辦學定位指導下,緊緊圍繞培養優秀實用型藝術人才的目標,進一步開闊辦學視野,通過創作演出藝術精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趙銀邦院長說,自2004年起,以“每年一部戲,五年打造5臺戲”的目標,投入到精品劇目的創作演出之中,為學生搭建起廣闊的實踐舞臺,給學院辦學帶來了活力,同時,也為山西文藝舞臺增添了一道道絢麗的亮點。在談到這些精品劇目時,趙院長如數家珍:

查看全文

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論文

一、當前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上存在的問題

1.藝術類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課程體系不完善。藝術類人才培養目標是決定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條件,目標的確立對于藝術類人才培養的課程內容和組織構建具有決定作用,是評估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2]。而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否準確是決定人才培養目標的完成。現階段我國的高等院校的教育從研究型辦學定位逐漸向應用型辦學定位轉變,然而我國當前的許多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卻沒有跟上這一新形勢下的人才培養目標革新的轉變趨勢,他們仍然使用傳統落后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研究型、精英型、知識型藝術人才宗旨,沒有考慮到人才多樣化的培養需求,忽視了學校在市場經濟和社會就業中的重要作用。在改革開放以前的計劃經濟時代,研究型、知識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占據絕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市場。但是改革開放以后,社會經濟轉型驅使下,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社會人力資源市場對學生的素質和技能的要求越來越高,迫切需求高素質、高技能兼備的創新型人才,尤其需要藝術類多樣化人才。根據有關數據調查顯示,許多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始終沿用“教師、教材、課堂”三點一線的培養模式,藝術課程體系設置不完善,重理論輕實踐。比如動漫設計專業的課程中,課程內容主要以美術專業基本理論、基本技巧、美術繪畫能力、美術鑒賞能力為主,而忽視應用能力的培養。

2.藝術類人才教學理念滯后,教學手段單一。民營本科院校仍然采用傳統落后的教學理念,“教師、教材、課堂”三點一線的課堂教學模式仍然占據統治地位,藝術類課程內容所體現的創新力度有限,絕大部分知識和案例停留在以往的基礎上,舊的教學案例不能緊跟瞬息萬變的時代變化。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的教學思想僵化、循規蹈矩,在人才培養行為上亦步亦趨、固步自封、閉門造車,沒有完全認清當前市場經濟價值規律和競爭壓力,對待一些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敢嘗試,總是畏首畏尾,導致藝術類人才培養仍然處于原地踏步狀態,與當前的市場經濟發展現狀嚴重不協調。雖然當前藝術類院校教材吸收了前人優秀的文化研究成果,但是缺乏對前人人文社科成果的深度挖掘,沒有將精神文化成果中的文化底蘊和創新求是的精神反映出來。此外在教學手段上,沿用傳統的教師主導型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沒有將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充分合理地運用在課堂教學中,這種滯后單一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嚴重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

3.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教學資源不足,師資力量薄弱。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與一般公立高等院校相比,它的辦學工作和內部管理完全是按照民營機制運行的,民營院校與一般市場企業一樣實行獨立法人、獨立場地、獨立教學、獨立財務、自主招生,民營院校的辦學經費一般從學生的學費中獲得,而公辦高等院校的辦學經費除了有學生的學費,還有來自國家的財政教育支出。因此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在辦學經費上呈現短缺問題,從而導致藝術類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師資力量薄弱。此外藝術類專業由于專業性質的實踐性較強的特點,耗材嚴重,多實行小班化教學,與文理科學生相比,教育經費往往要高出一倍。加之隨著學生擴招后,學校的教育經費投入變得越來越捉襟見肘,教育資源無法滿足迅速增長的學生數量。

4.藝術類人才培養空間受限,學生缺乏創新能力。現階段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在教學空間上仍然以課堂教學為主,比如動漫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動畫設計在當前藝術專業中是新興專業,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的基礎繪畫能力,培養學生二維、三維繪畫技術的操縱能力,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美術專業知識和繪畫技巧外,計算機繪圖操作技術也是一項重點培養項目。教師僅僅把教學地點設置在室內教學,極少開展戶外寫生、校外進企實習等活動,導致動畫設計專業人才沒有實踐平臺和實踐機會,對于社會市場經濟中的動畫設計動態無法準確定位和把控,從而導致學生缺乏創新實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這也是阻礙藝術類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形成的關鍵。

二、加強民營藝術類本科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策略

查看全文

人才培養藝術設計論文

一、建立以專業競賽為驅動的藝術設計教育創新能力培養體系

1.構建國際大賽平臺在互聯網廣為普及的今天,國際大賽已經不再象以往那樣遙不可及,各種國際性設計競賽的信息可以通過專業網站或網絡傳播輕而易舉的獲得,即便是相對落后的地區也不必因為和大城市的地域差距而影響到信息的接收。由于設計專業的專業性質決定了設計的視野需要更加國際化、設計理念要與時俱進,所以為學生構建參與國際競賽的平臺是非常必要的,當然,在參賽之前,首先要對參加的賽事有所選擇,盡量挑選一些與課程訓練相對接的項目;其次在設計競賽前,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輔導,分析項目的選題,同時對學生的參賽心理進行輔導。2.構建國內競賽平臺近些年來,國內很多的賽事具有權威性和影響力。比如教育部高教司組織主辦的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大學生藝術展演”、臺灣時報主辦的“金犢獎”、以及在國內形成慣例定期舉辦的“中國之星”設計藝術大獎和一些國內專業設計協會(團體)知名高校機構主辦的設計競賽,這些競賽針由權威部門承辦、選題具有廣泛性,體現了市場化與學術化的特點。為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競技及交流的平臺。3.構建校內競賽平臺對于專業競賽的組織與構建,不能只著眼于高層次、高水平的賽事。因為既然是設計競賽,就免不了競爭與淘汰,越是高層次的競賽這種落選率也就越高。很多學生會因為參與專業競賽專業競賽和社會實踐雙重驅動下的藝術設計屢戰屢敗的經歷而感到沮喪、失落,此時適當的組織院內、校內的專業競賽就顯得由為重要,一方面這種校內競賽更符合本校的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學習情況,項目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另一方面,這種競賽可以適當的給學生鼓勵,會使他們對專業更加熱愛,學習興趣會更濃厚、行動力會更強。校內的競賽不但可以在專業技能上鍛煉學生,還可培養學生積極的處事態度和價值觀。

二、建立以社會實踐為驅動的藝術設計應用能力培養體系

根據藝術設計專業自身特點,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實施以社會實踐為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區域、全國輸送合格的人才是當務之急。現階段對于藝術設計學生就業過程中,大多數企業要求具有社會實習經歷這一現狀,針對學生實踐能力不足的缺點,建立以社會實踐為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應在教學中突出實踐。1.建立面向設計行業的課程體系要想推動藝術設計課程體系的建設,首先要了解藝術設計行業對學生的需求,結合學科特點和實際情況,根據設計行業的需要,調整課程安排、培養目標,注重課程基本理論的扎實性,以及在理論的基礎上的實踐能力培養,加強職業技能培養部分的加強。形成縱向有序銜接,橫向合理交叉的課程體系。2.根據市場需要及自身特點確立藝術設計學科的核心研究方向對于不同地區、不同院校可以根據本地區及自身的特點確立符合自身藝術設計學科核心研究方向,不必一味復制其他院校的教學體系及研究內容。比如少數民族地區藝術設計專業可以將自身的核心研究方向確立為為本地區輸送優秀的設計人才上來,藝術設計學科教學中可適當加入民族民間藝術設計的相應教學內容及項目。在課程的設置及內容比例上也可以根據該地區特色產業進行適當的傾斜配置。3.以產學研為特色的畢業實習模式對于畢業實習,現階段很多院校采取的是學生自己尋找實習單位,脫離學校教師的輔導的分散實習,這樣的實習方式具有一定的弊端,一方面是學生不一定都能夠找到合適自己的實習單位,有些勉強找到與本專業無關的單位進行實習,有些甚至找不到實習單位。另一方面,這種分散實習不利于學校的管理和實習成果的評價,實習效果不盡人意。所以改革短學期實踐內容及體系,增強畢業生實踐的目的性、實踐性、系統性,重點在于開展以產學研為特色的畢業實習體系,通過建立一系列的配套建設,通過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同時結合教師的課題研究,學生可以選擇參加教師的橫向科研項目、到企業、設計公司參與實際項目開發,或者到校企合作建立的實訓基地實習。通過這種途徑學生學會了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在應用的過程中提高創新能力,同時完成實習與就業的銜接。

藝術設計創新性人才的培養是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題,立足于現實,著眼于未來,希望能通過對專業競賽和社會實踐雙重驅動下的藝術設計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尋找出一條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作者:劉楊單位:吉首大學美術學院

查看全文

設計藝術人才培養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設計藝術的根本在于創新。我國雖然有著悠久的設計發展歷史,但從傳統設計向現代設計的轉變大大滯后于西方發達國家。這中間固然與經濟結構、經濟發展狀況有關,但落后的設計教育也不容忽視。今天,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設計并不只是一種潮流和趨勢,它伴隨著人類的產生和發展而不斷進步。只有培養出擁有自發創新設計藝術意識的設計師,并構建科學、合理的設計教育培養體系,中國的設計藝術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夠真正得以實現。

關鍵詞:工藝現狀模式

創新是現代設計的本質要求,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現代設計藝術人才培養成敗的關鍵。在當今的設計教育中,我們一方面在反思中國設計緣何缺乏創新?另一方面又在探索怎樣才能有所創新?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重視設計的發展,設計教育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然而由于我國的設計藝術教育存在著先天不足的情況,加上自身缺乏探索和積淀,所以在追隨世界設計發展潮流的過程中,不僅存在嚴重的理論滯后,而且缺少本土、本民族的原創性。我們已經清醒地認識到設計并不只是一種潮流和趨勢,它與人類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建立在本民族歷史文化和精神上的設計教育,勢在必行。因為先進的設計藝術教育理念和方式決定著設計藝術的發展方向。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綿延不竭的動力。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是一個極富有創新和創造力的民族,有著十分發達的傳統設計。然而,在從傳統設計向現代設計轉變的過程中,不僅落后于世界潮流,而且步履艱辛,進程緩慢。這固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與傳統的設計教育方式不無關系。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傳統觀念推崇“學而優則仕”,講究所謂的“書香門第”,使擁有知識、具有創新、創造力的人遠離了物質資料的生產領域,在整個社會形成了兩個根本對立的階層——勞心者和勞力者。另一方面,工藝的傳承一直恪守著家族式的承襲方式,經驗和簡單的重復性成為傳統設計傳承的主要方式。在這種方式下,缺乏創新也就成為最大的弊端。而當19世紀西方的現代設計藝術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和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地展開的時候,我們仍然處于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中。可想而知,在落后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倉促發展起來的現代設計藝術,是怎樣的先天不足!

查看全文

系統研究藝術表演人才隊伍建設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藝術表演人才培養目標的現狀;藝術表演人才培養目標的位;關于藝術表演人才培養目標;加快發展步伐,實現藝術表演人才培養目標努力奮斗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藝術表演人才是知識分子隊伍中間非常活躍的、有鮮明特點的一部分、為專業文藝表演團體培養人才、為群眾文化藝術單位培養藝術人才、應與本機構的辦學宗旨相符合、利于本機構辦學特色的發揮與加強、培養目標是對培養方向的細化、培養目標的定位、探究新形勢下藝術院校與藝術院團在藝術表演人才培養上的合力作用因素及未來瞻望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藝術表演人才隊伍建設是文化事業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和重要保障,對文化工作全局具有重要意義。藝術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是繁榮文化藝術和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課題和熱門課題,也是目前文化產業和各個高等院校教育、教學重要的研究方向,其研究涉及的內容不僅僅是一個藝術教育研究的基礎,也是研究如何切實加強和提高藝術表演人才的質量的關鍵問題。

【關鍵詞】藝術表演;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當今經濟的快速增長和黑龍江省綜合實力的增強,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大力推進“人才興文”戰略,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積極推進各類藝術人才培養、評價、選拔、流動、激勵、保障等機制建設,在文化系統內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促進優秀文化人才不斷涌現,使文化人才隊伍更加壯大,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堅強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黑龍江省把文化產業的發展納入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之中,使之不僅要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在戰略性的經濟結構調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無疑拓展了黑龍江省各類藝術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空間。作為專門培養社會所需的實用型人才的高等藝術院校,如何在這個廣闊而又充滿競爭的市場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其關鍵是學校人才資源培養機制的構建與實施。

藝術表演人才是知識分子隊伍中間非常活躍的、有鮮明特點的一部分,要科學分析人才需求狀況和發展趨勢,進一步解放思想,拓寬視野,打破傳統的人才培養的使用模式,加強院校與院團間的合作,在更加廣闊的領域吸納人才,建立健全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人才工作機制。

1.藝術表演人才培養目標的現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