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8 19:42: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藝術評論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藝術評論論文

藝術批評論文

關鍵詞:藝術批評場域傳播價值

[摘要]:

源于美學的藝術批評是一個有專業門檻的場域,但是它的自律是相對的,受制于社會空間的權力邏輯,越來越多的介入者開始爭奪有價值的支配性資源。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藝術界面臨的誘惑、壓力、強迫甚至是賄賂源于非藝術的邏輯和傳播的需求,由此使得藝術與政治、經濟場域的價值觀念和結構形態趨向一致。這種力量關系的變幻組合終于使得今天的藝術批評本身面臨挑戰。本文試圖從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出發,結合近現代藝術史的經典案例,分析藝術的傳播在市場空間的修飾下如何成為經濟再生產的對象,這種轉換過程使得藝術的傳播策略成為多種藝術得以生存的前提。換言之,對藝術品的價值評判實際上就是價值誘導推廣和價格評估的統一,這需要制造議題來誘導人們的興趣并形成參與狀態,如確立一種命名藝術家的方式,或談論他們及其作品本質以及作品報酬方式的特性,這樣的信息包裝有助于確立起特定的藝術價值并產生價值轉換功能。有效的傳播意味著需要將關于藝術作品的信息簡化到一個較大數目的人群可以理解的程度,從而通過信息控制、形象制造和輿論構建形成大眾傳媒對藝術的權力。藝術產業化的發展改變了人們傳統的藝術觀念,甚至改變了藝術生產者本身的形象,由此使得藝術批評陷入危機狀態。

在近代之前,藝術是作為一種裝飾品或儀式為政治權力服務,或是描繪宗教真理的工具。文藝復興之后,藝術逐漸從對宗教和政治的依賴中解放出來,步入“美”的殿堂。美學的學術合法性一旦確立,其重要主題就是解釋藝術在多大程度上擁有獨立性以及它的內容是什么,換言之是探討藝術在人類生活中的意義。源于美學的藝術批評是一個有專業門檻的場域,但是它的自律是相對的,受制于社會空間的權力邏輯,越來越多的介入者開始爭奪有價值的支配性資源,這種力量關系的變幻組合終于使得今天的藝術批評本身面臨挑戰。

本文試圖從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出發,分析藝術的傳播在市場空間的修飾下如何成為經濟再生產的對象,這種轉換過程使得藝術的傳播策略成為多種藝術得以生存的前提,由此提出對藝術批評的命運挑戰。

一、界線與意義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與藝術批評論文

當歷史進入21世紀,隨著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和實踐,和諧社會的建設和推進,當代中國文藝理論發展相當活躍、收獲頗豐。科學發展觀與和諧文化建設、唯物史觀與當前文藝創作、文化研究、生態文藝批評、網絡文學及其理論發展、關于底層文學的理論探討都是近5年來提出并取得很大進展的一些文藝理論問題。現就一些比較重要的文藝理論問題做一疏理,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編者

20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全球生產力空前提高和社會經濟總量迅猛增長,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人類在改造自然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遇到了諸如人口失控、環境污染、糧食短缺、能源枯竭等嚴重的生態危機。人們不無遺憾地深切感到,物質財富的創造與生態環境的惡化幾乎是同源、同步地降臨到人間,人們往往尚未來得及享受和品味現代化的成果,就頻頻陷于惡劣環境的困擾與折磨之中。更為嚴峻的是,當今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不僅表現為人與自然關系的嚴重失衡,而且也擴展為新的社會危機、文化危機和精神危機。如何開辟一條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發展道路,已經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關切。以為總書記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實際出發,在21世紀之初就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發展理念,為我們在新世紀新階段破解發展難題,創新發展思路,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開拓了廣闊視野。就此而言,我國方興未艾的生態文藝批評的出場可謂適逢其時,它是“人類減輕和防止生態災難的迫切需要在文學領域的必然表現”。

然則,中國生態文藝批評的現狀如何呢?它在發展中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問題?這也需要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視域下予以認真總結。

在我看來,中國21世紀生態文藝批評,經過了一段短暫時間的“西天取經”之后,目前正處在良好的文藝生態過程中。首先,它初步生成了創作與批評共展的良好生態文藝場域。我們知道,文藝批評固然具有超前引導文藝創作的功能,但它的基礎仍然有賴于文藝創作本身的發展,缺乏豐富文藝作品支撐的文藝批評只能是胡說八道。從這一點來看,中國21世紀的生態文藝批評始終是與生態文藝創作齊頭并進的,已經初步生成了創作和批評共展的良好生態文藝場域。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生態文藝創作異常活躍,涌現了包括姜戎、陳應松、葉廣芩、胡發云、哲夫、郭雪波、阿來、李青松、陳桂棣、徐剛、莫言、賈平凹、張煒、李松濤等著名作家在內的一支實力雄厚、生態意識明顯的創作隊伍,也奉獻出了一批很有分量的生態文藝作品,其中像陳應松的“神農架系列”(2001—2004)、姜戎的《狼圖騰》(2004)和阿來《空山》的第二部《天火》(2005)更是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與此同時,生態文藝批評也呈現出異常繁榮的發展態勢,生態批評隊伍日趨壯大,生態批評研究日趨深入。在魯樞元、曾繁仁、曾永成、徐恒醇、胡經之、王先霈、王寧等知名學者的大力提倡下,在王諾、趙白生、宋麗麗、劉蓓、彭松喬、蓋光、陳劍瀾、韋清琦等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人積極參與下,中國21世紀的生態文藝批評正在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其中像魯樞元的《生態文藝學》(2000)、曾永成的《文藝的綠色之思:文藝生態學引論》(2000)、曾繁仁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論稿》(2003)等論著,從某種意義來看,更是起到了奠基作用。其次,它搭建了西方與東方互動的良好生態批評研究平臺。毋庸諱言,中國生態文藝批評的崛起是直接受到西方生態批評的啟發而產生的。所以,以介紹西方生態批評為己任的“譯介式”生態批評無可爭辯地獲得了話語優先權,像王諾的《生態批評:發展與淵源》、朱新福的《美國生態文學批評述略》、梁坤的《當代俄語生態哲學與生態文學中的末世論傾向》、劉蓓的《生態批評研究考評》等論文,宋麗麗直接與西方生態批評家對話的文章,特別是王諾的西方生態批評專著《歐美生態文學》(2003)都是很有分量的西方生態批評研究成果。不僅如此,從事西方生態批評研究的學者還特別注重對西方生態文藝創作和生態文藝批評的推介,如《世界文學》2003年第3期,有一輯就是“美國生態文學小輯”;清華大學出版的《新文學史》叢刊就設有“生態批評”專欄,選載英美生態批評譯文。這些有關西方生態批評的研究和介紹,為中國21世紀生態批評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照系。而中國本土生態批評研究的崛起,更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從最近幾年的生態批評研究來看,以中國本土具有生態意蘊的文學文本和理論文本作為研究對象的文章與著作正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并且研究隊伍越來越壯大,越來越趨向年輕化。這其中既有錢中文、陸貴山、童慶炳、李衍柱等學術前輩的有意介入和推動,也有陳炎、王德勝、張皓、黃秉生、彭松喬等學人的著意建構,還有一批更年輕的研究生的積極參與,目前已經取得了一批較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其中張皓主編的國內第一套文藝生態探索叢書(2002)、彭松喬最近推出的《生態視野與民族情懷——生態美理論及生態批評論稿》(2006)以及以黃秉生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廣西民族大學文藝學學科對民族生態美學與民族生態文學批評的研究尤為值得關注。無論是側重于西方生態批評研究的學者,還是側重于中國本土生態批評建構的學者,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里辛勤耕耘,又注意互相取長補短,這無疑為中國21世紀的生態文藝批評發展搭建了西方與東方互動的良好生態批評研究平臺。

其三,它創設了主流與邊緣共生的良好生態批評話語空間。在生態文藝批評的首倡者魯樞元、曾繁仁等學者的引導與規范下,中國21世紀生態文藝批評的話語形態真正體現了多元共生的生態精神。有人曾經在《文藝報》上撰文專門論述生態文藝批評的多元話語形態,將之概括為“宏闊的、開拓建設的生態批評觀”,“激進的、生態主義的文學批評觀”,“溫和的、以人為本的生態批評觀”,“低調的、要求學理化的生態批評觀”,“寬容的、主張多元化的生態批評觀”等五種基本形態。雖然這種概括不一定完全符合中國生態文藝批評實際,但是說中國21世紀的生態文藝批評已經創設了主流與邊緣共生的良好生態批評話語空間則是可以肯定的,其中主流的生態批評聲音十分強勁,同時邊緣的生態批評聲音也頗具特色。正因為如此,每一次生態文藝批評會議的召開總是予人以和諧、進步的積極效應。以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在教育部社教司支持下2005年8月19日至22日于山東青島舉辦的“人與自然:當代生態文明視野中的美學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為例,會議吸引了國內外180多位學者與會,收到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并分為“中國當下的生態文學與生態美學研究態勢”、“西方的生態批評與環境美學”、“東方生態智慧和生態文化”、“生態倫理與生態美學”四個論題展開研討。盡管研討會上大家的觀點有很大不同,有時甚至爭論得面紅耳赤,但由于主辦者及在場學術前輩秉持多元話語共生的學術胸懷,會議開得十分圓滿,達到了團結廣大學人,推進生態文藝批評研究和生態美學研究的預期目的。

查看全文

文學評論的基本寫作技巧

文學評論的寫作大致有四個步驟:閱讀??定題??評論??寫作。

(一)閱讀閱讀對于文學評論來說,是占有材料、調查研究的過程。只有通過閱讀,才能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1.閱讀范圍。從文學評論的寫作要求看,閱讀既要做到點面結合,又要做到深淺結合。

所謂點面結合的“點”,是指作品。所謂“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在這里,作品的閱讀是最重要的,這是獲得評論權的最重要的依據。只有閱讀作品,才能使自己對評論的對象了如指掌,評論時說到點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謂深淺結合,是指作品的閱讀要深一點,鉆得透一點,深到能產生真知灼見為止。為了深,就要多讀幾遍。恩格斯為了對拉薩爾的《弗蘭茨?馮?濟金根》一劇本進行評論,先后將作品至少讀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薩爾》中說:“為了有一個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態度’”,為了“在讀了之后提出詳細的評價、明確的意見”,所以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我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再如,列寧為了對小說《怎么辦》進行評論,在一個夏天把這部小說讀了五遍,“每一次都在這個作品里發現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動的思想。”(《列寧論文學藝術》第897頁)也說過,《紅樓夢》要讀五遍,不讀五遍就沒有發言權。

這說明,浮光掠影、晴蜓點水式的閱讀是不行的。對于被評論的對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徹一些,對作品象對人一樣,要知心、知音。對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閱讀不妨淺一點,瀏覽一遍,有一個直覺印象即可,否則,不能保證“點”的深。2.閱讀方法。一般采取“總體??部分??總體”的步驟。一、總體,就是從頭至尾通讀。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對重要部分仔細地讀,分析研究,加深印象,發現特色(或發現問題),初步形成觀點。三、總體,是要獲得完整的本質的認識,對作品的傾向和藝術性作出自己的判斷。在閱讀過程中,要及時做好摘記工作。有一種“評點法”的評論,就是一手拿筆,一邊閱讀,一邊評點的。如金圣嘆評點《水滸》、《三國演義》。還要通過閱讀培養復述節錄作品內容的能力。這是因為評論中常要概述作品內容,以作評論的依據。

(二)定題所謂定題,就是在讀書、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選擇并確定評論的題旨(中心)。定題也稱為“選題”。

初學寫作文學評論的人在定題時常犯以下幾種毛病:第一種,為評而評,無的放矢。評論者隨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沒有明確的目標,未經過認真思考,就去評論。第二種,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開始就寫《論×××的小說創作》這樣大的題目,往往無從下筆而流于一般、平庸、膚淺。第三種,缺乏新意,老生常談,步別人的后塵,拾人牙慧。應該怎樣定題呢?首先要選準作品。應該選擇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這是有標準的。標準就是:

查看全文

生命體驗與藝術感悟的結合分析

論文摘要:雷達是一個有著明確的批評觀的批評家,他的批評觀十分強調批評家的主體性。雷達的文學批評首先建立在自己真實的審美體驗之上,使用的往往是一種散文隨筆體,語言形象、生動、華彩。感悟式的批評并沒有影響雷達批評的深度,借助其獨特的文體,雷達對許多新時期的作家作品有十分獨特的發現。

論文關鍵詞:雷達的文學批評;批評觀;文體;語言

雷達曾經是中國當代文壇上一個十分活躍的批評家,在新時期文學發展的各個階段,其富有個性的文學評論得到了許多論者的贊賞,稱他的文章“鮮活而不教條、雄健而不生澀、揮灑而不飄零”,“用激情去燃燒他的思想,使之云蒸霞蔚成一片燦爛的光華,將他的讀者照耀與引領”“讓人能夠感受到一種活生生的渾然一體的生命律動”。像這種辭藻華麗的字句用在贊美評論文章上是很少見的。

總的說來,雷達的評論文章,特別是新時期最初十年間對單篇作品的評論,注重文學本體以及自己在閱讀時的直覺感悟,推崇文學化、心靈化、人性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學批評文體。

建國后一直到新時期這三十年間,國內文學評論將文藝批評的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藝術標準淪為從屬,甚至被忽略,讓文學批評承擔了不該承擔的責任,使批評的功能簡化,走向了一條畸形發展的道路。這種狀況在時期發展到極致,造成了整個文學界的大混亂。

結束后,文學批評界開始對期間的畸形批評進行反思,要求文學批評注重文學作品的審美品格,關注文學作品的藝術形式。雷達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自己的文學批評實踐的。當中國文學進入到新的歷史階段時,雷達的文學評論拋棄了過去批評界慣用的批評路數,回歸到文學作品的審美價值。在《鑄造自己的評論世界》一文中,雷達提到:“評論的獨立自強固然重要,但第一前提仍在首先承認并研究存在,絕非從先驗——實踐與經驗之外的——普遍有效性出發。那樣的‘獨立自主’是盲目的。比如說,我們有無只重思想性輕視藝術性的傾向,有無先掂量題材而不看底蘊的‘先人’之見,有無只考察是否集中塑造典型形象而不管整體構思的傾向,有無只重‘寫實’輕慢‘寫意’的偏頗,有無首先尋求直接功利目的而忘了審美屬性的傾向,有無先主題后人物之類‘套板’反應式的評論模式,有無只重一種方法而排斥多種方法的心理,有無從定義出發籠蓋豐盈活潑的創作實際的現象,等等。”

查看全文

三毛熱文學現象的探討

論文關健詞:三毛文學現象文學批評

論文摘要:三毛這位風靡華人世論了文學批評的現象,借由“三”文學現象的國各地涌現“三毛熱”的文學現象。本文在論述三毛文學及其引發的文學現象后,重點討,重點探討作家、評論者和讀者之間應該建立的正確三角關系.

“現象學”是二十世紀一種哲學運動的名稱,其開創者胡塞爾(EdmundHusserl,1859一1938)主張“面對實事本身”,擺脫傳統和權威的束縛,擱置已有的知識和信念,直接審視我們所看到的問題本身,從而獲得哲學研究的全新對象、全新視角和全新方法。現象學一個研究的基本法就是’‘還原”,亦即’‘現象材料的還原、本質的還原和先驗的還原。”現象,或者說“文學的現象與研究”,不是文學的獨創,而是文學對哲學的借助。而“文學現象”就是作家與作品呈現的各種現象,它往往包容與反映了相當豐富的內涵,又因時代思潮的變遷,多元的文學現象隨之興起,而多元的文學現象又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屬干創作;一類屬于批評。而“文學現象”通常是由于“作品”、“作家”和‘.讀者”三者關系相互作用而產生的。

“現象”意味著作家的創作具有獨特的個性,展露出獨異的風格,從而構成獨有的歷史存在,在歷史上發揮相當的影響力。我們通常所稱“三毛熱”、‘.三毛震撼”的文學現象,是指三毛其人其文所引起的各種不同的評價以及由此產生的熱烈討論,亦包括了對三毛本身文品和人品的評價。從推出《撒哈拉的故事》之后,聲譽日隆,頌揚四溢相繼而出的<雨季不再來》《稻草人手記》等著作。三毛不斷以其特殊生活經驗,加上其特有的人格風格,在作者與讀者的心靈上找到了契合點,受讀者的肯定與支持,在大陸地區,包含港臺擁有巨大的讀者群,文藝界出現了“三毛熱”的現象。與此同時,文藝批評對人品和作品的批評和非議相繼出現,并日益增多,日漸深化。因此“文學研究”與“文學批評”兩者密切聯系起來,以文學的研究作為文學批評的真正基礎,而以文學批評來輔導,甚至指導文學研究的進行。而眾多批評家們的文學批評,都是“三毛熱”文學現象反思的一個起點。

在文學批評的現象中,借由.‘三毛熱”的探討,將“作品”、“作家”和“讀者”三方面的研究做緊密的結合,找出作家、評論者和讀者之間應該建立正確的關系。www.gwyoo

首先,讀者對作家作品的廣泛接受,因而出現“暢銷現象”。作家有感于讀者之熱情與支持,更努力于從事創作,期以更新、更好之作品回報于讀者。對三毛來說,她的作品所以受人歡迎,和她的人格與風格是分不開的。三毛漂流異域、遠走他鄉,去了許多中國人從沒有到過的地方,洞開了異域文化,她在文化上滿足了大家探視異域的好奇心。所以,她的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深受觀眾喜歡,風靡一時,讀者遍及臺、港、澳、星馬、歐美各地。

查看全文

舞蹈中的大音希聲開題報告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的研究動態,說明選題的依據和意義:

舞蹈與音樂的結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藝術,舞蹈所表現的動作、姿態與美的音樂藝術相結合,給人帶來了一種美妙的藝術享受,舞蹈從產生起便和音樂結成了最緊密的聯系,舞蹈離不開音樂,音樂在舞蹈藝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藝術的概念中,音樂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編創者思維方式的拓展,舞蹈藝術走向的多元化,越來越多的舞蹈劇目打破了這種傳統,出現了在作品中無音樂,無伴奏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對音樂與舞蹈的剝離?是“大音希聲”的回歸?“大音希聲”能否與舞蹈更完美的結合呢?.音樂是舞蹈的靈魂,舞蹈是音樂的回聲。“大音希聲”賦予了舞蹈以另外的一種美學內涵還是如許多評論家認為的“僅僅是一種虛華、另類”,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探討研究的。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第一、舞蹈與“大音希聲”

〈一〉音樂對舞蹈的作用.

1、配合并幫助舞蹈表達情緒,展現舞蹈內在氣質.

查看全文

社會主義文藝評論工作研究論文

第一、牢牢把握文藝評論的正確方向。始終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體現時代的發展趨勢,引領文藝的發展進步,是文藝評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神圣使命。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認真學習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識歷史、觀察社會、分析問題、評價作品,在歷史的演變和實踐的發展中努力把握其內在規律,在紛繁復雜的現象中認識事物的本質,實現科學的理論指導與崇高的學術追求的有機統一。要全面準確地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文藝方針政策,自覺遵循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促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大團結大繁榮大發展。在文藝評論活動中,要尊重藝術規律,尊重作家藝術家的創造性勞動,堅持重在建設、正面引導為主,在文藝創作上提倡不同風格、樣式、流派的自由發展,在學術研究上提倡不同觀點和學派的自由討論,努力形成既堅持原則、又團結和諧的生動局面,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繁榮文藝的共同事業中來。各級宣傳文化部門要把握好文藝評論的導向,探索和完善運用文藝評論手段調節導向的機制,妥善處理文藝評論中出現的問題。要科學區分政治問題、學術問題與藝術問題的界限,屬于學術和藝術性的問題,要切合實際地開展科學健康說理的文藝評論,對事關政治方向、政治原則的錯誤觀點,要旗幟鮮明地予以反對和批駁。

第二、進一步完善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文藝評判標準。文藝評判標準是文藝評論中的一個關鍵問題。當前,要繼續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深入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把基礎理論研究和現實問題研究結合起來,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運用到文藝評論實踐中,加強文學、藝術學學科和教材建設。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確立文藝評判標準的基本要求,大力開展積極向上的文藝評論活動,著力推出準確鮮明、見解深刻、有說服力的評論文章,生動地告訴人們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讓人們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在情感的共鳴中得到啟迪,在心靈的震撼中獲得教益。要從當代文藝實踐出發,結合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和審美習慣,認真研究國際通行的文藝規則,建立和完善既具有優秀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又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文藝評判標準,以增強我國文藝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維護中華文化在國際上應有的地位,切實保障國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

第三、文藝評論要始終堅持面向群眾、服務群眾。人民群眾是文藝欣賞的主體,也是文藝評論接受的主體。這些年我們大力倡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不僅僅是對作家藝術家提出的要求,也是對文藝評論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廣大文藝評論工作者應當雙腳站在土地上,走到人民群眾中去,走到文藝創作者中間去,積極主動地融入當代群眾和作家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在面向群眾、服務群眾中實現文藝評論的大眾化、通俗化。要不斷研究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點新趨向,密切追蹤人民群眾審美需求的新變化新規律,從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吸收和補充營養,聽取人民群眾對文藝創作、文藝活動的意見和建議,真正使我們的評論作品接受群眾的檢驗。各級各類媒體要為廣大基層群眾開展文藝評論提供園地,多發表來自基層的評論作品,多刊登短小精悍、簡潔明快的評論文章,多使用來自普通群眾的質樸生動、率真中肯的評論語言。各類文藝評論組織要改進方式方法,扎實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影評、劇評、書評、樂評等活動,不斷提高基層群眾的鑒賞和評論水平。

第四、不斷增強文藝評論的創造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創新是文藝評論的生命之魂、魅力之本、動力之源。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實踐,放眼世界文化發展潮流,認真研究文藝創作的新動態、文藝活動的新變化,對社會生活和人類本質始終保持深刻獨到的理解把握,從廣闊的創作實踐中選取評論題材,從豐富的文藝現象中提煉真知灼見,用邏輯的魅力和理論的說服力打造時代的評論精品。要始終堅持與時俱進,廣泛吸收借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優長,改進研究方法,提高評論水平,努力創造出能夠充分表達時代審美特征的概念與范疇,創造出具有鮮明時代風貌的評論文體和語言,創造出體現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評論風格,使我們的評論作品深入淺出、通俗流暢,讓群眾愛讀、愛聽、愛看。

第五、大力拓展文藝評論陣地。這是繁榮文藝評論的必由之路。我們必須進一步打開思路,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搭建評論平臺,拓寬傳播渠道。要充分發揮報刊陣地的骨干作用。中央和省級黨報要開辟版面,對重要文藝作品、文藝活動和現象進行深入評析,注意發揮好優秀文藝評論的示范和導向作用。專業文藝報刊要突出自身特點,樹立品牌意識,著力提高文藝評論質量和水平,進一步增強對作家藝術家的影響力。都市生活類報刊要加大對優秀作品的宣傳評介力度,注重思想內涵,提高文化品位。要加強電視文藝評論。中央電視臺和有條件的省級電視臺上星頻道要開辦文藝評論節目,精心組織、精心編排,辦出質量、辦出品牌。要適應現代傳播發展的新特點,重視抓好網絡文藝評論,鼓勵和扶持一批重點文藝評論網站,支持文藝評論家開展公開、平等、善意、理性的網上評論,增強優秀文藝評論對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的感染力和覆蓋面。總之,要通過各方面的努力,為文藝評論搭建更大的展示平臺,為健康說理的文藝評論提供更大的傳播空間。

第六、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文藝評論隊伍。加強和改進文藝評論工作,關鍵在隊伍,根本在人才。要加強文藝評論人才培養工作,在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中增加文藝評論人才的數量,著力培養中青年文藝評論領軍人物。要把組織舉辦各種形式的文藝評論培訓班制度化、經常化,充實和強化文藝評論專業教育,探索文藝界人民團體、文藝媒體、高校以及社科研究機構共同培養的新路子,努力造就一大批文學、影視、戲劇、美術、音樂、舞蹈、曲藝等各領域的評論專門人才。要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對在文藝評論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的文藝評論家予以表彰獎勵。有關部門要采取有效措施樹立文藝評論家的威信,使優秀文藝評論家社會上受尊重、專業上有權威,并進一步提高文藝評論家的待遇,增加文藝評論的報酬。要加強行業自律和職業規范建設,倡導學術自由和社會責任的統一,倡導為文與為人的統一,秉筆直書、客觀公正,以理服人、與人為善,對群眾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歷史負責。各級文藝管理部門和人民團體要認真貫徹“雙百”方針,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用民主協商、平等討論的辦法解決藝術上的問題,允許藝術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偏差和失誤,不求全責備,不以行政命令代替文藝評論。要多為文藝評論家辦實事、辦好事,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努力形成團結融洽、生動活潑的良好局面。

查看全文

影視藝術概論教學方法分析

【提要】在《影視藝術概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課堂講授法、課堂參與法、影視實踐法、評論寫作法這四種教學方法。這四種教學方法將影視理論與影視實踐相結合,將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相結合,將課堂學習與課后實踐相結合,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練習相結合,將感性認識與理性評論相結合,能夠全面提升學生在影視藝術理論知識、影視拍攝、影視鑒賞、影視評論等多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一種綜合立體的教學方法,在影視藝術概論課程教學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影視藝術概論;教學;方法;探究

一、課堂講授法

在《影視藝術概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用課堂講授法向學生介紹電影理論、電影歷史、經典影片、電影大師等內容。通過教師講授和系統梳理,學生可以快速了解中外電影史發展脈絡、主要電影流派。譬如介紹電影流派相關知識諸如產生背景、藝術特點、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歷史地位、獲獎情況時,采用課堂講授法可令學生迅速掌握這些最基本的影視知識。以外國電影史為例,通過教師講解,學生了解到外國電影史的發展可以簡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無聲時期的電影,主要包含無聲時期電影的形態特點、代表作品,以盧米埃爾兄弟、梅里埃的電影、蘇聯蒙太奇學派電影、歐洲先鋒派電影為代表;第二階段是經典敘事時期的電影,包含大制片廠制度下的經典電影敘事及其電影作品;第三階段是現代電影時期,包含傳統電影向現代電影轉型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如《公民凱恩》等;第四階段為高科技時代的電影,包含動畫電影和科幻電影等。再看中國電影史,同樣可通過講授法令學生了解中國早期國產電影的特點及經典影片,譬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優秀國產電影以《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小城之春》為代表。接下來介紹十七年電影的藝術特點及本階段的優秀影片,如《林則徐》、《早春二月》。在新時期電影中主要介紹第三代導演到第六代導演的特點及其作品,可將第五代導演中的張藝謀和第六代導演中的賈樟柯作為重點來介紹,因為這兩位導演都是目前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導演之一。關于張藝謀,電影作品重點介紹其最優秀的電影,如《秋菊打官司》《一個也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等,印象系列則可介紹《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等。賈樟柯可重點講授其《三峽好人》《江湖兒女》《山河故人》等代表性影片。

二、課堂參與法

除教師課堂講授外,還可讓學生適當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以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學習熱情、主動思考的能力和獨立判斷的能力。譬如在講授導演風格的時候,教師介紹同一故事由不同導演執導,作品風格和藝術水平有較大差異,以電視劇《紅樓夢》為例,該劇有兩個版本,一個是1987年中央電視臺王扶林導演的《紅樓夢》,簡稱央視版;一個是2010年李少紅導演的電視劇《紅樓夢》,簡稱新版。兩個版本電視劇的取材和內容基本相同,但劇作風格、導演風格卻很不相同,各有千秋。教師可選取電視劇《紅樓夢》的經典片段《寶黛初見》作為案例,要求學生思考討論,發表觀點。討論發現,多數學生認為央視版更為經典,表現在場景設計和演員表演兩個方面。在場景設計方面,該版將現場眾人的言談舉止都表現出來,既有主角林黛玉和賈寶玉的言談舉止,也有眾人的說笑反應,因此是一個綜合立體的見面場景。演員表演層面也表現不俗,陳曉旭把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氣質完美地表現出來,賈母則把祖母對孫兒的無比疼愛演繹得淋漓盡致。比較而言,新版《紅樓夢》寶黛初見場景鏡頭中只有賈寶玉和林黛玉,其他人被排除在鏡頭之外,令觀眾無法了解現場的總體情況,因此在場景設計上和央視版有較大不同。但也有同學比較認可新版《紅樓夢》,認為新版人物服飾華美,色彩和光線運用更符合現代年輕觀眾的欣賞趣味。學生討論完畢,教師可對學生觀點進行點評,既要說明自己的主觀喜愛,更要客觀地進行藝術比較,從演員表演、場景設計、氣氛烘托、色彩光影、音樂配置等方面進行比較,以令學生對影視藝術有更深入的了解。

查看全文

論文的格式:如何寫論文

寫下自己的想法是完善它的好方法。你可能發現自己的想法在紙上會變成一團糟。

寫作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當你越來越熟悉它的時候,就會很快了。如果你把它當作一種藝術,你就會在寫作的過程中體會到無窮的樂趣。

你也會遇到和其他作者一樣的滯礙。這有很多原因,而且不一定能順利解決。追求完美是一個原因。

記住:寫作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當你發現所寫的不是你開始想寫的,寫下粗稿,以后再修補。寫粗稿可以理出自己的思想、漸漸進入狀態。如果寫不出全部內容,就寫綱要,在容易寫具體的內容時再補充。如果寫不出來,就把想到的東西全部寫出來,即使你覺得是垃圾。當你寫出足夠的內容,再編輯它們,轉化成有意義的東西。另一個原因是想把所有的東西都有序的寫出來(inorder)。你可能要從正文寫起,最后在你知道你寫的到底是什么的時候再寫簡介。寫作是很痛苦的事情,有時候一天只能寫上一頁。追求完美也可能導致對已經完美的文章無休止的修改潤飾。這不過是浪費時間罷了。把寫作當作和人說話就行了。

寫信也是練習的好方法。大多的文章也會因為風格很想給朋友的信件而易讀(canbeimproved)。寫日記也是很好的鍛煉。這兩種方法還有其他的好處。

無休止的修改格式而不是內容也是常犯的錯誤。要避免這種情況。

查看全文

白先勇的文學批評透析

論文摘要:白先勇的文學批評具有善于把握作品總體風格特色、偏重作品藝術技巧、藝術表現的分析以及富于“創作室批評”特征的特點,有較強的主觀性,在理論上、系統上有嫌不足之處。但他的那種追求直觀感悟,注重文學藝術本體特征的批評思維方式,卻也為我們樹立了一種清新健康的文學批評觀。而他的“創作室批評”特點則為我們尋求白先勇的文學理念和美學趣味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線索。白先勇的文學批評本身就是其文學世界的一部分。

論文關鍵詞:白先勇;文學批評;風格特色;藝術技巧;“創作室批評”

白先勇以小說創作著名,但在小說創作之余,亦寫有不少批評文章。盡管他聲稱其評論性的文章,只是對幾位作家“作品所下的一個注解,不能算為深入研究……”“對文學的一些看法,全憑創作時的親身體驗,及閱讀小說的一點心得”。

但在事實的層面上,這些并不能否定他的文學批評的價值所在。自1979年以來,大陸的白先勇研究不斷取得突破,但成就主要局限在他的小說創作領域,而在某些方面還尚處在拓荒階段(如對白先勇散文的研究),對于他的文學批評的考察更是少人問津。毫無疑問,白先勇作為海外華文文學作家的杰出代表,對其研究我們應呼喚整體性、全面性的研究視閾,這在中國現代文學作家研究上早巳成為司空見慣的事。鑒于此,本文試圖以白先勇的文學批評文章作為考察對象,就它的批評對象、批評特點以及與作家文學創作的關系、意義等作出嘗試性的論述。

白先勇的文學批評文章主要收錄在他的散文集《驀然回首》和《白先勇文集》第四卷的“文藝評論”輯中。這些批評文章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1)絕大多數是為一些作家作品所寫的序和自己閱讀作品的讀后感;(2)在不同場合就小說藝術與別人的對談;(3)一些學術性較強的論文如《社會意識與小說藝術》《流浪的中國人.——臺灣小說的放逐主題》等。白先勇所評論的作家,多為臺灣和海外華文文學作家,如施叔青、叢、歐陽子、琦君、馬森、王禎和、杜國清、林幸謙、荊棘等,顯示了他對某一特定地域作家群體的關注。與此同時,他的文學批評也表現出視野的廣闊性,在一些文章中就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外國作家作品以及中國現代作家作品發表了深刻獨到的見解就其所評論的作家作品來說,文體是多樣化的,小說、詩歌、戲劇、散文無不涉及,當然評論最多的還是小說,這自然與他的文學創作本身情況有關。

與當下一些文學批評中頗為盛行的硬套理論的做法截然不同,白先勇的批評文章是建立在文本細讀基礎上的感性領悟,帶鑒費l生,體式自成一格。這特別表現在他為一些作家作品所寫的序及讀后感之類的文章中。在這類文章中,他往往在開頭或結尾以一種散文化的語言概括出某一作家作品的特色風貌。雖然白先勇對這種風格特色的把握還談不上具有“歷史定位”的性質,但也可成不移之論。例如他評說琦君,開門見山,把琦君筆下所特有的感傷氣表達出來:“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閱一本舊像(相)簿,一張張泛了黃的相片都承載著如許沉厚的記憶與懷念,時間是這個世紀的前半段,地點是作者魂牽夢縈的江南。琦君在為逝去的一個時代造像,那一幅幅幽幽的影像,都在訴說著基調相同的古老故事:溫馨中透著愴痛。”這種總體風格特色的把握是白先勇文學批評的特點之一,它意在給予讀者一開始閱讀或閱讀后都有一個非常鮮明的印象,而文章的其余篇幅則引領讀者去體味和理解這種印象。這當然可以看成是批評的操作程序問題,但也不失為是一種有特色的批評思維方式。白先勇不樂于使用那些流行的批評概念,諸如內容、形式、主題、思想,等等,這在于他不愿意“把文學一座七寶樓臺,拆得不成片斷”紛拼。在他看來,小說是文學,是藝術,那么以渾然感悟的方式則更能接近藝術真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