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文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1 06:42: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英語文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國外英語文學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加拿大英語文學后現代主義多元文化后殖民主義
論文摘要:20世紀下半葉,以“消解中心”、“邊緣化”等為特點的后現代主義文學興起,對消解“歐洲中心”、“西方中心”,促使原來處于邊緣地帶的前殖民地和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學移向中心,起了推動作用。近年來文化研究、后殖民主義理論等的崛起,更是從理論上支持了這種傾向。本文審視了這一背景下加拿大英語文學的發展,論述它如何繼承、借鑒和超越宗主國文學——英國文學和強勢文學——美國文學,并發展和繁榮具有鮮明加拿大特點的民族文學;特別關注因長期的移民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而產生的體現后現代主義、后殖民主義等文學流派的一些優秀作品及其作者,如包沃林、克羅耶奇、小川、翁達杰等。
加拿大文學是在大西洋彼岸歐洲文學的歷史性影響和近鄰超級大國美國文學的強大影響的夾縫中發展起來的。由于歷史的原因,曾經是法、英殖民地的加拿大很長一段時期沒有自己獨立的文學。加拿大作家(這里指加拿大英語作家,下文同——筆者注)所寫的文學作品,作為一個整體,往往被視為英國文學的一個分支,或美國文學的一種翻版。早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加拿大知識分子就決心改變文學上這種令人沮喪的從屬狀況,不少作家和評論家從分析、歸納加拿大文學作品中有代表意義的主題入手,著意建立獨立的加拿大文學。到了被稱為“加拿大文藝復興”的六十年代,他們更是孜孜不倦,把建立獨立的加拿大文學、探尋和確定加拿大自己的民族特性視為已任。二十世紀中期,特別是一九六七年加拿大獨立百年紀念以來,加拿大人思想認識上有了一個飛躍,對自己的國家充滿了信心,加拿大文學才真正走向成熟,形成獨立的民族文學,在世界文壇上的影響與日俱增,開始作為一支生力軍躋身于世界文學之林。
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以來的二十年中,加拿大文學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作家隊伍空前擴大,新一代的作家脫穎而出;文學評論家的隊伍日漸成熟;文學作品的題材日趨豐富多彩,創作手法也日趨多樣化。由約翰·莫斯編著的《加拿大小說讀者指南》(一九八七)就列舉了諸如道德教育、哲理、社會現象評論、女權主義、老年問題、移民生活、歷史、戰爭、科幻、心理分析、諷刺與幽默、荒誕與恐怖、地域風情等十余類。從創作手法來看,短短二十年中就涌現出一大批實驗小說及先鋒派小說。以前,諾斯洛普·弗萊幾乎是惟一有國際影響的加拿大文學評論家。但六十年代末以來,一批年青的文學評論家脫穎而出,文學評論刊物數量激增,新增了如《加拿大小說雜志》、《加拿大作品評論》、《加拿大文學研究》等刊物,促進了作家間的交流切磋和加拿大文學的進一步發展。
到了九十年代,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加拿大文學已進入成熟時期,它已成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并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主要表現在:(一)加拿大文學不但已成為加拿大本國中學及大學的獨立課程,而且還成了許多外國(包括中國)高等學府的外國文學專業的研究課題乃至獨立課程;(二)加拿大不少著名作家不但為本國人民熟知,而且也享譽世界;(三)加拿大的優秀文學作品已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部分。
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加拿大英語文學較為突出的是其后現代主義與后殖民主義的傾向以及多元文化的特點。
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論文
1英語文學語言的意象性
文學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在其創設出的虛構的世界中,任何戲劇性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并且通過英語語言藝術進行背景敘述、情緒渲染、形象塑造、思想鼓動,以滿足人們的虛無、快樂、悲傷以及想象。文學作品不僅僅是文字,而是通過文字承載起作者對于時事政治的批判、寄托哀思、分享歡笑、實現自我等等。所以,文學語言的意象性是最基本的特征。在十九世紀出現的意象派主義中,龐德當屬領軍人物。意象派所研究的是一種意象,并且通過簡單平凡的意象來進行感情的寄托,或者單純的是傳達一種美。正如意象派大家龐德最出名的一首詩歌“在地鐵站內”中所描述的一樣:“人群中出現的鬼影/正如盛開在潮濕漆黑枝椏上的花。”寥寥數字,表現出一種決絕的美麗。意象派的詩歌創作原則有三,第一是單一意象,第二是用詞簡潔有力,第三是用音樂感取代傳統的韻律節奏。這三種原則都與語言藝術相關。我們可以從以上那簡單的兩句詩充分體會到語言的形象性,即通過單一的意象———在人頭攢動的地鐵站內,這么單一的背景之中,這樣平淡無奇的一個生活中的場景,而在龐德的眼中,卻像是看到了漆黑而濕漉漉的枝干上盛開的花。英國詩人雪萊的著名詩歌“西風頌”中有兩句話至今仍然廣為流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身處黑暗的人們:“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其實這首“西風頌”是一首長詩,分了五個小節來完成。在這首詩中,雪萊通過描寫西風吹過平原山川、掠過大海、劃過大西洋上空,之后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在這首詩中,作者用非常激昂的文字來描寫西風過境時萬物的模樣,落葉凋零,冬夜幽深冰涼像是墳塋,西風像是狂暴的精靈來掃蕩萬物生靈,連天空都在顫抖,大地也隨著西風的憤怒而露出絕望的面容,海浪翻涌,驚濤巨響,雷雨傾盆。讀到這首詩,就能感受到作者對于不羈和自由的向往,而他對于西風的艷羨全部都寄托在他所用的語言之中。在這首詩中,西風這一意象是一種自由的化身,它不僅摧毀了腐朽的過往,也同時將帶來光明的未來。所以在詩歌的最后,詩人才會發自肺腑地吶喊出“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樣的詩句,詩人使用非常形象的語言來描述一切,讀起來鏗鏘有力,朗朗上口,讓人充滿力量。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2英語文學語言的生動性
所謂語言的生動性,通俗點說是讓整個文學作品更加“活靈活現”、“生動傳神”,再通俗一點來講,就是作者能把他的文學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一切虛構的世界內的東西寫活了,讓讀者真正做到身臨其境,親身經歷,如見其人。說到生動性就不由得要提起一些刻畫形象十分出眾的作家。比如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他所有的小說最著名的一點就是出眾的形象刻畫。比如,在狄更斯的名著《霧都孤兒》中,他成功的刻畫了以下幾個人物:凄苦悲情的孤兒奧利弗,唯利是圖的竊賊團伙費金,謙謙君子布朗洛,好心的夫人梅麗。狄更斯通過使用非常出眾的個性化的語言賦予他筆下每個角色不同的活力,孤兒奧利弗使用充滿童真的語言,流氓使用行業黑話,好心人使用敬語。連他們的衣著打扮、面貌形象以及出現的場合都經過縝密細致的安排,已達到完美塑造人物的目的,使整個小說更富有張力。而最使人驚艷的是,狄更斯完全是使用文學語言來達到這一切目的的。他的語言樸實無華,充滿意境,但又不容小覷,因為其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哲理。可以說,在他的文章中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話都是為他的人物塑造埋下伏筆。在他的小說中,讀者可以從生動傳神的文學語言中感知到各種不同性格、不同職業的人物,以及他們所映射出來的,當時整個倫敦社會的風貌。除去刻畫人物形象,使用生動的文學語言進行背景刻畫的美國作家福克納也是不得不提一個人物。在他漫長的寫作生涯中,福克納創設出一個小城,叫做Yoknapatawpha。在這個小城之中,有一個首都叫做杰佛遜鎮,還住了幾家非常有名望的貴族,甚至連貴族的鄰居都會有相應的描寫。很多故事都在這樣的背景下、這樣的人物中進行展開。有人說福克納筆下創設出來的Yoknapatawpha是對于舊時代美國南方的緬懷,也有人說是基于福克納的家鄉而進行的構想,無論如何,在這樣一片沃野之上,福克納創作出了《喧囂與騷動》、《獻給艾米麗小姐的玫瑰》等一系列名著,而所有的故事都是發生在這樣的小城。福克納用他的語言藝術將整個小城的地理特征、城鎮風貌、風俗習慣、甚至是小城人民的日常生活瑣事都描繪的細致入微,仿若它真的存在于世界的某地。這也類似于馬克吐溫所倡導的“本土主義”和“地方色彩性小說”,最出名的無疑是《哈克歷險記》和《湯姆索亞歷險記》,而其實這兩本小說的背景是相關的,并且人物也有一定的關聯性。在馬克吐溫的小說作品中,雖然說諷刺是一大特點,但是最出名的還是地方色彩主義的應用。所謂地方色彩主義,就是在小說的初始階段描繪出一座別樣的小城,這座小城擁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的人文習俗、社會風貌、穿衣打扮、甚至是建筑構造,都讓這座小城成為作者和讀者心目中的唯一。馬克吐溫的這兩部小說也是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展開。使用這樣生動的語言進行背景的刻畫,不僅利于整個文學作品的發展,也利于讀者更深的融入整個作品之中。這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
3英語文學語言的情感性
不得不說,文學作品的出現就是為了寄托作者的思緒,無論是悲情、愁苦、空洞、虛無,還是快樂、狂喜、興奮、激昂,這一切都是被寓于文學作品之中,并且通過文學語言代為表達。所以,沒有任何一種文學語言是不帶有感情色彩的,沒有任何一篇英語文學作品是不寄托作者意圖的。可以說,文學語言的情感性是對于語言藝術研究的重點。在這里不能不提到荒誕派作品以及詩歌。荒誕的作品,比如在感傷主義先驅托馬斯格雷的作品《鄉村教堂內的挽歌》中,讀者只能讀到蒼白無力的懷古傷今的文字,仿佛那些文字是沒有意義的。其實不然。這些文字一樣寄托著詩人的情感,即虛無和空洞,這種虛無和空洞只能通過這種蒼白的文字來體現。還有比如美國作家安德森的小說《小鎮畸人》,作者在其中大膽通過精神病人的視角來觀察整個小鎮的生活,并且結合凌亂的文字,不區分大小寫、甚至連標點都懶得使用的手法來表現整個小城鎮的混亂和無助。而這篇小說正是通過這些文字進行諷刺,最終表達出小鎮人們對于愛與被愛的向往和渴望。說到詩歌,彌爾頓所著的《失樂園》是為了表達詩人對于上帝的質疑,斯賓塞所著的婚姻頌歌《Areopagetica》是寄托詩人對于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沃茲華斯的名詩《獨自云端漫步游》表達了詩人對于大自然的熱愛,濟慈的《夜鶯頌》揭示了詩人對于真善美的向往。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寄托在文學語言中的感情流露。丁尼生用一首《拍吧,拍吧,拍吧》寄托了對自己死去的摯友的思念,用一首《過沙洲》表明了自己對于生死的無畏;女詩人迪金森用《這是我給全世界的一封信》來表達自己無法與他人交流的焦慮感,通過在詩歌《我死去時聽見蒼蠅的嗡嗡聲》中描述自己死去的場景來闡釋自己對于生存的渴望;美國詩歌之父惠特曼用整整一本詩集《草葉集》來歌頌自我、歌頌自由平等、歌頌美國;新英格蘭詩人佛羅斯特用一首《未選擇的路》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堅定的信念,以及一首《雪夜林邊駐足》來表明自己在死前的雄心壯志。這些詩人也許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平凡和普通,甚至無法與常人交流,無法對別人敞開心扉,但是在文學的海洋里,語言文字就是他們的摯友,是他們最親密的伙伴。他們將自身的情感全部寄托在文學語言中,通過富有情感的文學語言來表達他們自己想要說出的話。
大學英語教學與英語文學課論文
摘要:英語文學課因為其對學生英語水平要求高和實用性不強等種種原因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比較少見,通過英語文學課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具體實踐,論證用英語文學課進行英語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事實證明,英語文學教學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技能,而且能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英語文學;英語技能;素質教育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大學英語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經過30年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大學英語課程基本分為基礎英語課程(包括綜合英語、聽力、口語、閱讀等課程)以及專業英語課程,即跟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英語,如經貿英語、會計英語、管理英語等。而英語文學課不論在學生一二年級的基礎階段,還是在三四年級的提高階段都沒有作為獨立的課程出現過。這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英語教師覺得英語文學語言程度要求較高,英語專業學生上該課程尚嫌吃力,更別提英語水平差得多的非英語專業學生了。另一方面,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文學無用論盛行,用人單位瞄準所謂的“實用型”人才,文學課難免遭受學生的冷遇。難道文學課真的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教學毫無益處嗎?本文試圖從英語文學課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具體實踐來闡釋這一問題。
一、文學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回溯英語教學和文學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兩者有著緊密的聯系。在過去尤其是20世紀之前,英語教學與英美文學被認為是不可分割的硬幣的兩面,一面是提供語言的形式,另一面則提供語言的內容。例如,為英語學習者提供巨大幫助的牛津英語大詞典就大量使用了文學作品里的引文作為例句解釋單詞。而我國解放前的學生英語學習材料主要來源于英語文學作品。但20世紀以來,不論在我國還是在西方學界都認為文學在語言學習的作用正在減弱。許多研究者如JohnPovey,RuthSpack等就認為文學是不實際的,應該從英語學習者的課程表里剔除。但我們認為,對非英語專業學生來說,英語是語言工具,閱讀文學作品并不會成為他們提高專業水平的障礙,相反文學對人生、社會及世界的微妙表現以及文學語言的精巧優美能鍛煉學生的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專業水平的提高。同時,文學主要表現的是人類的生存境遇和情感,它能使我們有可能體驗他人的生活,理解他人的思維方式和習慣,“使第二語言的交流更順暢”。正如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張中載教授在2006英國文學學會舉辦的專題研討會上指出的:“英美文學課程在語言、文化學習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英語文學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學生提高英語水平,人文素質,了解英語文化背景知識。”下面我們將具體介紹文學課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實踐情況。
二、文學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大學英語語文學科分析論文
一、語文概念及其教育功能
我國各種典籍對“語”、“言”、“文”等語詞皆有釋義,例如《說文》:“語,論也。”段注認為,“一人辯論是非謂之語”,“與人相答問辯難謂之語”。《辭源》將“語”與“言”界定為:“自言為言,與人談論為語。”據此可知,語與言的內涵皆指口頭的語言,即言語。“言”常指自言;“語”,常謂之與他人的口頭交流。《說文》曰:“文,錯畫也。”據段注,“錯”,當作“(辶昔)”。(辶昔)畫者,交(辶昔)之畫也。《辭源》將“文”界定為:①彩色交錯。引伸為文雅。②紋理、花紋。③文字、文辭……,又作動詞用,指撰述。由此推知,“文”的初始意義乃指色彩,通“紋”,是紋的通假,并以此引申為文雅,即cultured。可見,此義中、西相通,故“文”的意義在漢語中與“語”和“言”一樣十分豐富。語,指口語;文,指書面語。
我國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將“語”與“文”界定為:“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1]葉老的這番話是基于我國歷代的學校教育“言"、“文"不分家,且倚重“文"的傳統,做出的系統總結。
我國外語類核心期刊除北外主辦的《外語教學與研究》稱其為“外國語文月刊”外,其它如《外國語》、《外語界》、《現代外語》、《外語研究》等,并沒有將其劃分為研究外國語文的范疇。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語文概念都無界定,只是對課程性質進行了描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
再以語文的英語對應詞philology為例。語文與philology意義相近,但philology沒有漢語中豐富的語義。如Webster''''sNewAmericanDictionary將其定義為:①thestudyofliteratureandrelevantfields;②linguistics(p390)。LongmanModernEnglishDictionary對其定義為:①thestudyoflanguagefromthewrittentextsbywhichitisknown;②thestudyoftextsandtheirtransmission(p842)。
綜上所述,語文之概念可概括為:①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基礎應用性較強、交際性較強的學科或課程;②語文的語篇選材既有古代的、文言的,也有現代的、白話的;③語文的語篇內容既有口語的,也有書面的;④語文的語體既有文學的,也有應用或實用的;⑤任何國家的語文課程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具備一定的教化、教養作用,即人文性。
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教學論文
[摘要]英語文學閱讀以其有效的思維培養特點而成為高中英語教育的熱點。本文擬研究如何形成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思維型課堂教學構架,從高中英語文學思維型閱讀特點出發,在多層次的思維訓練中,發展學生英語思維,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認知能力。
[關鍵詞]高中英語;文學閱讀;思維型;教學構架
根據高中英語教學的新課標導向,英語教育越來越突出學生思維的培養。而英語文學閱讀正好迎合高中英語教育的思維培養需求,二者的結合更加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認知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高。
1英語文學型思維閱讀的特點
(1)英語文學名著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獨具特色的風格、精致詼諧的語言吸引著學生閱讀的興趣。閱讀英語文學名著,可以使學生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拓展思維、開闊眼界、增加閱歷的同時,提高英語閱讀能力。(2)閱讀是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有效渠道。名著閱讀則是集中代表了某個時期某種文化歷史的精華。英語文學名著閱讀為高中生建立了了解英國歷史、文化、風俗、社會的橋梁,并且文學名著經過歲月的打磨,其中的詞句值得品味及學習。(3)英語文學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中積累詞匯、研習語法,對于高中英語學習有著極大的幫助。與此同時,英語閱讀中,邏輯思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復雜的語法、陌生的詞匯都是學生閱讀的障礙。文學名著的書寫蘊含著邏輯關系,在潛移默化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核心素養。
2高中英語思維型文學閱讀的四個層次
醫學人文教育的文學論文
1.中美醫學院校英語文學教育的比較
1.1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
據美國醫學院協會統計,2009年被調查的125所醫學院校中,有106所開設了人文學課程,至少59所將某種形式的文學或敘事醫學作為必修課,北美大部分高校已把敘事醫學納入醫學院的核心課程,文學研討班課、醫學交談課、醫學寫作課、醫患關系等課程進入眾多醫學院的課程體系。課程的教學內容具有關聯性和實用性,緊密結合醫學知識,相互滲透,注重對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實現培養具有人道主義的醫生這一目標上富有成效。但國內絕大多數醫學院校講究實用主義,許多學校的英語教學只停留在基礎階段和國家大學英語四、六級通過率上。且文學課程的設置隨意性大,無系統性和連貫性。“重中輕英”現象嚴重,優先考慮中國文學、無視英語文學。以筆者所在的遵義醫學院珠海校區(后面簡稱遵醫)為例,開設的文學課程僅《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欣賞》,后以學時緊張,學生不缺學分為由已被取消。此外,多數學校只著眼于獨立課程的開設,缺乏綜合課程或跨學科課程;教學內容未能與醫學專業融合;重理論輕行為,對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效果甚微。
1.2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
為了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教學效果,美國醫學院校的課上采取討論、問題、案例、閱讀、寫作、情景表演等教學方法,形式靈活多樣。考核方式也多樣化,主要有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反觀我國,教學方法單一,仍以講授和灌輸為主。老師講授大量的理論,學生被動做筆記;教學模式機械、難以調動學生主動性,效果差強人意,無法達到教學目的。考核方式也單一,主要是理論考試。
1.3師資隊伍
淺析英語文學語言藝術研究
[摘要]文學是一種特殊的語言表現形式,包含文字的表述和作品背景的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詮釋。通常,人們所接觸的最常見文學語言是漢語言文學作品欣賞,對于英語文學語言藝術了解較少。英語文學是英語語言的主要展現形式,本文旨在通過英語文學中語言藝術學習來提高英語文學素養,理解更多的英語文學作品。
[關鍵詞]英語文學;語言藝術;研究分析
伴隨著思想的解放,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英語文學作家,同時很多優秀的英語文學作品被人們熟知,流傳至今。英語文學的發展主要依靠其豐富精彩的語言藝術,人們通過對作品中語言意識的理解、欣賞,從而感受到英語文學的精髓及其傳遞的思想情感。
1英語文學語言藝術的發展
英語雖然不是我們的母語,但在生活、學習、工作中卻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西方文化作品的分析就需要應用到英語。但是我們在英語學習時僅局限于語法、句式結構的掌握,對英語文學語言藝術的研究較少。想要深入研究英語文學只通過簡單得閱讀是不可行的,要求研究人員有一定英語素養、掌握英語專業知識并應用,才能達到對語言藝術的深入了解,體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學內涵。現如今,英語這門國際語言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重視,尤其是我國英語學習更加廣泛,學生從學前班開始認識英語單詞逐漸掌握語法、篇章結構,從而更好地應用英語交流表達。英語文學的學了掌握字面意思外更要了解作者思想意思、社會背景。英語文學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涉及達到的藝術類型繁多,只能從特征上進行語言藝術分類。英語文學作為藝術形式之一,主要作用是將語言作為載體,以散文、詩歌的方式展現作者內心真實想法。英語文學發展中,不管是《貝奧武夫》還是《失樂園》都成為經典著作被廣為流傳。很多英語文學作品中展現的語言藝術不僅征服了以英語為母語的區域,還得到了非英語地區讀者的喜愛。
2英語文學中語言藝術特征分析
后殖民語境的華裔英語文學透析
論文摘要:本文探討的是后殖民語境下研究華裔英語文學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以后殖民的視角來審視當前的華裔英語文學研究,可以凸現華裔作家對于再現政治的關注,更好地理解華裔文學作品對“中國性”的建構和協商,同時使讀者對諸如多元文化、本質論的陷阱有所警惕。
論文關鍵詞:華裔英語文學;后殖民性;后殖民文學批評方法;再現;中國性
華裔英語文學是主要在20世紀后半葉出現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學術領域。它以華裔美國文學作為主導,迅速在英、美、加等國形成一個極具特色的文學現象,并構成當代世界文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但是華裔英語文學很難準確地界定,寬泛地說,它指的是由西方,主要是英美華人后裔作家用英語創作的各種作品。雖說北美的華裔文學可以追溯到19世紀后半葉,其在美國文學中的脫穎而出還是在20世紀的70年代以后,彷佛雨后春筍般“冒現”而出,因此又被稱作是“冒現的文學”。在英國,以毛翔青(TimothyMo)為代表的華裔英語文學雖然還難以與主流文學抗衡,甚至也無法與其他弱勢族裔的文學,如印裔英國文學相提并論,作為當代英國文學的一個個性鮮明的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卻不容小覷。華裔英語文學作品涉及的題材豐富多樣,與主流文學相比,它們在敘事方式、主題關注、修辭手法等方面都表現出獨特性,對這些作品的研究因而也呈現出多角度、多層面的特點。
1.0后殖民理論與華裔英語文學研究
華裔英語文學創作雖然已有多年的歷史,且種類繁多,對華裔英語文學的建制化研究,則僅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單德興,2006:187),至今方興未艾。華裔文學最初得到評論界較為廣泛的關注是在美國文壇,隨著湯亭亭的《女勇士》(TheWomanWar-rior)(1976)的出版和獲獎,美國華裔文學開始在美國當代文壇占據一席之地。這時的評論者大多可分成兩類,一是自己本身是華裔,他們多從作品的社會意義上來關注這些作品,如,多把《女勇士》看作是書寫華裔移民生活經歷的嘗試,側重其再現歷史的真確性;另一類則可泛稱為西方評論家,經常沿襲傳統的東方主義視角來關注作品的“異國情調”(exoti—cism),聚焦東西方文化的對立和碰撞。后來,隨著華裔英語文學的迅速發展,評論家開始更加認真地看待這一文學現象,有的從女性主義立場出發解讀華裔文學,或是從解構主義的角度來研究華裔文本,還有論者從文學修辭研究入手,探討這些作品在藝術手法上的創新,以及對當代西方文學所做的貢獻。近年來,華裔英語文學研究更有納入文化研究脈絡的傾向,突出華裔文本的歷史、社會和政治意義。
后殖民主義理論,作為當代最新理論思潮之一的批評理論,也是華裔英語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視角。但是,雖有不少學者注意到華裔英語文學的后殖民性(postcoloniality),后殖民理論與華裔英語文學的關系還是鮮有人進行過深入、系統的探討。主要原因是,作為當代英美弱勢族裔文學的一個分支,華裔英語文學并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后殖民文學范疇。簡單地說,后殖民文學是指前殖民地國家的人們所創作的作品。不管是北美的還是英國的華裔移民,都很難說直接受到過殖民統治,他們甚至可以說是居住在“第一世界”的中心,享受著第一世界的優越和特權。然而,這些人卻并不為主流社會所接納、認可,他們與殖民地人民有著很多的共同之處:如他們相對于主流社會的邊緣地位,族裔歷史的湮沒、文化認同的危機、重寫歷史、再現“過去”的必要等等。西方主流社會對他們的排斥和壓迫,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殖民,也就是說,他們是被西方為中心的話語所宰制,成為被殖民者,而西方作為一個整體自然成為此意義上的殖民者。換言之,這些華裔移民同其他身處西方的少數族裔一樣,被內在殖民化了(intemallycolonized)。在西方中心主義霸權話語前,華裔移民明顯處于弱勢地位。他們的文學實踐可稱作是發出自己族裔聲音的渴望的表達,而他們反抗、揭露文化殖民的意圖也是非常明顯的。例如加拿大華裔作者Laiwan,在其代表性詩歌《殖民化了的文化》(TheImperialismofSyntax)中,清楚地表達了對西方通過語言來統治華裔移民的憤怒和苦澀:
英美文學教學論文
一、英美文學教學的現狀分析
英美文學是高校外語專業高年級的一門主干課程,該課程由于歷史跨度大,文學流派眾多,作家的風格紛繁多樣,以及不同時期的復雜的歷史社會背景等因素,這門課一直是門難教難學的課程。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經濟全球化的滲透與發展,我國加入WTO以后在各個領域與世界接軌帶來的壓力,正在高校的學子們為了在即將開始的人生中一展雄姿,眼界放得更寬,膽略變得更大,英語是他們必然要攻克的堡壘,然而他們所瞄準的英語已不像以前的學生那樣,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讀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18世紀的浪漫主義詩歌或者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原著上了。他們的時間有更多的事情要做:為了就業,他們要學法律英語、商務英語、經貿英語;為了考研,他們可選的方向有語言學、翻譯學、英美文化以及英語教育等等。雖然他們的專業仍然是“英語語言文學”,他們的學位仍然冠為“文學學士”,但在實際中花在文學閱讀上的時間已經大打折扣,他們的精力不得不用到對考研、出國和就業等問題的考慮上,使本來已經很少的文學學習空間被擠占到更為可憐的地步。除了文學的特殊愛好者以及立志要考上文學研究生的學生外,能完成外語專業規定的閱讀量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有市場經濟大潮沖擊的客觀原因,另一方面也有英美文學教學自身的因素,教學思想、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諸方面都落后于時代的步伐,使之不能適應當今的形勢和教育對象的要求所致。為此,本文欲就英美文學教學的改革作些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二、英美文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雖然,學者們關注英語本科生文學教學的出發點和角度有別,但所提出的問題都能引起我們的深思。
問題一:讓文學課服務于語言教學當前從事英語文學教學的一大障礙就是讓文學課服務于語言教學。殷企平教授在最近一次題為“文學教學在英語教育中的作用”的發言中指出,文學課有面臨邊緣化甚至被拋棄的危險。文學有可能成為一件“飾物”。殷教授的擔心不是空谷來風,相當數量的老師撰文主張利用文學課來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像《英美文學教學與語言能力的關系研究報告》,《英語文學教學與語言能力培養》,《文學教學課對英語語言能力培養的作用》等。
對于英語文學課的本質目的,孫琳等在《談英美文學教材的選編問題》中總結如下:“可以豐富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社會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批判能力。”“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郭英劍總結了四個層次:“學其語言”、“學其文學”、“學其文化”和最高層次的“學習人類之文明”。這些觀點都表明,通過文學課學習語言充其量只能是其目的之一。
淺析大學語文的定位
1語文與大學語文
語文這個名稱本是從西方語言學中翻譯過來的,英文是Philology,意即語言學、文獻學、文學。在中國古代,語文是一門綜合學科,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史學、哲學、倫理學等。近代教育實行分科教學,語文才以“國文”的名稱從綜合人文學科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課程;所謂“國文”教育實為文言文的閱讀與寫作訓練。我國現代語文學科的真正形成是在1949年以后。當年主持全國語文教材編審和教學指導工作的葉圣陶,對此有過解釋:“‘語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之中小學語文課本。當時想法,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語文’。自此推想,似以語言文章為較切。文謂文字,似指一個個的字,不甚愜當。文謂文學,又不能包容文學以外之文章。”所以這里主張的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要學習,他們的結合就是語文。大學語文這個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大學語文就是指大學語文這門科目,而廣義的大學語文不僅向學生傳授語言和文學知識,而且它還承擔著傳播和發揚優秀傳統中華文化的重任,它和其他人文課程一起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現今高校中的語文教育包括3個部分:其一是指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其二是指面對海外留學生的對外漢語教育;其三是指面對廣大非中文類專業學生的公共課語文教育。該文所討論的就是第三部分。所以該文對大學語文的定義為:大學語文是人文學科課程,是面向廣大非中文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文化基礎課。
2大學語文的定位
2006年3月13日,中央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在這個未來5年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獻中明確指出:為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小學要普遍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中學語文課程要適當增加古典詩文的比重;大學要結合實際、創造條件在全校開設面向全體大學生的中國語文課。這說明大學語文課的開設是國家要求的,它的必要性無需置疑,學校應該重視和加強對整個大學語文教學的研究。而大學語文教育的定位研究是目前整個大學語文教學研究與改革的關鍵。不同的課程定位就決定了不同的課程地位和課程內容,也就決定了大學語文的命運。彭書雄指出,目前關于大學語文定位問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工具性定位,這種定位主要是在20世紀80年代,針對中斷了30年的大學語文教育進行的一種補課性質的教育;第二,人文性定位,這是由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家教委將大學語文課程定位為素質教育課程;第三,“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并重的課程定位;第四,“人文性、審美性、工具性、趣味性、新經典”的課程定位;第五,“文學教育”的定位;第六,“高等”的定位;第七,“人文教育”的定位;第八,“精神教化+能力拓展”的課程定位。對于這八種定位方式,經過分析,事實上可以歸結為3類:第一是“工具性”定位;第二是“人文性”定位;第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定位。
2.1工具性定位工具性定位主要是傳統的大學語文的定位方式。這種定位方式只注重大學語文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簡單的應用文體的寫作訓練方面。傳統的大學語文教育,雖然也講文學審美性,但側重點只放在“語”字上。把語文主要是作為一門工具性課程來教,嚴重忽視“文”(人文文化)的內容,這與當今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以及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馳的。之前提到的葉圣陶先生對“語文”的定義就是從工具性層面上來說的,即重視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運用能力。并不是說“工具性”的定位是不正確的,可以說,在某一段時期重視大學語文的工具性是有其必要性的。比如說在20世紀80年代大學語文的重建時期,因為當時的大學生不了解祖國的文化傳統,不會讀不會寫的問題嚴重,重視大學語文的工具性確實對當時大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提升起了很大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于人才需求的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高校重視專業課程的建設,認為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已經接受了語文教育,掌握了基本的語文基礎知識和接受了基本的寫作訓練,就不必再進行教育了。學生們在學校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認為大學階段只要學好專業課知識就行了,接受語文課對于自己將來的就業沒有什么幫助,還不如花時間在專業課的學習上,將來可以找到一個滿意的工作。而且,由于現在全世界對英語的重視,就業單位對大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會有要求,因此高校和學生們寧愿花費更多的時間學習英語,也不愿意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語文的學習上。甚至有的高校把英語四級和學位授予聯系起來,只有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才能獲得學士學位證書,這也使得學生們愿意學習英語,即使不愿意也會硬著頭皮學下去。近些年,由于大學生的語文能力堪憂,尤其是一些理科院校的學生的畢業論文當中錯別字和語句不通的現象普遍,高校們逐漸意識到對學生進行大學語文的教育也是必要的,但是大家可以看到這還是只重視大學語文的工具性。
2.2人文性定位針對只重視大學語文的工具性的弊端,有研究者指出應該把大學語文定位為“人文性”。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教委將大學語文課定位為素質教育課程,加上此時世界人文主義潮流的風起云涌,進而把大學語文定位在人文的層面頗占上風。這種觀點認為人們應該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向學生傳授哲學、文學、歷史等學科的知識,甚至有人主張用“大學文學”來代替“大學語文”的說法。這種人文性定位的觀點,過于重視語文的人文性。語文確實可以對學生進行過人文素質教育,但是對人文素質的培養僅靠大學語文是難以實現的,還需要其他人文課程的共同教育才能有效進行。所以這種人文性的定位夸大了大學語文的功能,使得大學語文失去了它本身應具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