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學與英語文學課論文
時間:2022-08-21 05:51:00
導語:大學英語教學與英語文學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英語文學課因為其對學生英語水平要求高和實用性不強等種種原因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比較少見,通過英語文學課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具體實踐,論證用英語文學課進行英語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事實證明,英語文學教學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技能,而且能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而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
關鍵詞:英語文學;英語技能;素質教育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大學英語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經過30年的不斷探索與實踐,大學英語課程基本分為基礎英語課程(包括綜合英語、聽力、口語、閱讀等課程)以及專業英語課程,即跟學生所學專業相關的英語,如經貿英語、會計英語、管理英語等。而英語文學課不論在學生一二年級的基礎階段,還是在三四年級的提高階段都沒有作為獨立的課程出現過。這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英語教師覺得英語文學語言程度要求較高,英語專業學生上該課程尚嫌吃力,更別提英語水平差得多的非英語專業學生了。另一方面,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文學無用論盛行,用人單位瞄準所謂的“實用型”人才,文學課難免遭受學生的冷遇。難道文學課真的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教學毫無益處嗎?本文試圖從英語文學課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具體實踐來闡釋這一問題。
一、文學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
回溯英語教學和文學的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兩者有著緊密的聯系。在過去尤其是20世紀之前,英語教學與英美文學被認為是不可分割的硬幣的兩面,一面是提供語言的形式,另一面則提供語言的內容。例如,為英語學習者提供巨大幫助的牛津英語大詞典就大量使用了文學作品里的引文作為例句解釋單詞。而我國解放前的學生英語學習材料主要來源于英語文學作品。但20世紀以來,不論在我國還是在西方學界都認為文學在語言學習的作用正在減弱。許多研究者如JohnPovey,RuthSpack等就認為文學是不實際的,應該從英語學習者的課程表里剔除。但我們認為,對非英語專業學生來說,英語是語言工具,閱讀文學作品并不會成為他們提高專業水平的障礙,相反文學對人生、社會及世界的微妙表現以及文學語言的精巧優美能鍛煉學生的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專業水平的提高。同時,文學主要表現的是人類的生存境遇和情感,它能使我們有可能體驗他人的生活,理解他人的思維方式和習慣,“使第二語言的交流更順暢”。正如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張中載教授在2006英國文學學會舉辦的專題研討會上指出的:“英美文學課程在語言、文化學習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英語文學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利于學生提高英語水平,人文素質,了解英語文化背景知識。”下面我們將具體介紹文學課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實踐情況。
二、文學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
英語文學選讀課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教育學院從2003年開始,為了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英語水平以及人文素養而開設的公共必修課。在開設文學課之前,相關教師調研了文學課在本校和國內其他高校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教學和學生反饋情況。我們發現,英語文學課在各高校都面臨著困境與不足。大多數院校強調培養學生實用性的語言交流和具體的實踐能力,英語文學課程的課時量和內容被大大壓縮。同時,文學課因為教學方法單一,內容枯燥而不太受學生歡迎。針對這些情況,我們對英語文學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都作了相應調整,以滿足新世紀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要求。
1.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
英語文學選讀課是根據國家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的規定,為非英語專業本科三年級學生開設的為期一學期的選修課。選擇在三年級開課是因為我校三年級學生大多數已經通過大學英語六級考試,我們認為,在此階段開設文學課能更有效地提高他們的英語綜合能力,也符合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提出的素質教育的要求。它能幫助學生了解英語文學、文化方面的基本知識,在提高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和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同時,該課程還希望幫助學生較流利地運用英語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培養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養成批判性思維的習慣。需要指出的是,后者是我們課程教學的重點。
2.教學內容
在一些學校的英語文學課中,往往在講文學作品的同時也講文學史,這樣的效果并不太好。因為我們面向的是非英語專業學生,所以,我們放棄了專業性很強的文學史,主要以作品選讀為教學內容。在選擇課本時,考慮到學生的非英語專業背景和實際英語水平以及課時長度,我們并沒有找到合適的課本,因此,在充分掌握學生水平和興趣的情況下,授課教師自己編寫了《英語文學選讀》講義。教材并沒有按照一般的文學課本以時間或文學流派為線索編寫,而是分成不同的和學生生活相關的主題,如selfidentity,spiritualgrowth,love,family,socialchanges等。每篇作品開始部分有作者簡介,文本中附有生詞解釋,文本后有三類思考題,分為理解、闡釋和延伸理解三部分。每單元結束前還有文學術語介紹。當然,為了讓學生擴大文學的知識面,我們也選了一些著名戲劇或長篇小說的片斷,但數量不多。對長篇的文學作品,我們主要列出了閱讀書目,希望學生課后閱讀。此外,我們在選擇作品時雖然以英美作家的作品為主,也兼選了世界其他國家,如俄國、德國、尼日利亞、沙特等國的英語翻譯作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在橫向比較中引發較深入的思考。同時,我們還特意選擇了一些中國作家與各個主題相關的作品,旨在引導學生在了解別國文化的同時,通過對比更清楚地了解本國文化,激發批評性思維。3.教學方法
我們認為傳統文學課之所以讓人感覺枯燥乏味是因為教師通常采取“滿堂灌”的“一言堂”式授課方式。為此,我們提倡以學生為中心、于實踐中學習的教學思想,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大膽創造。我們的具體做法如下:
(1)啟發激勵教學法。在每篇文學作品后都設計有由淺入深,從內容理解到主題探討等各種問題。在教學中提倡個性的發展,注意啟發和鼓勵學生大膽進行分散性思維,就各類問題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而不是僅僅聽教師的講解或名家權威的解讀。因為如果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所謂“正確”的觀點,不會自主思考的話,久而久之思想就會僵化,更別提創造性了。同時,因為學生的思維不受教師固有思路或權威的局限,他們也有更大的表達空間,覺得有話可說。
(2)小組討論教學法。學生在表達自己思想的同時,也要求和同學交流。通常我們會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有一句英語諺語說: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下,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分析文學作品,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在討論的過程中,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會發現自己沒有想到過的新思路、新見解,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
(3)實踐活動教學法。教師會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文學實踐活動,例如,文學創作、戲劇表演等,使原本枯燥、遙不可及的文學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活潑,貼近生活,使純知識、純文本的課程成為知識與能力培養相結合的課程。比如,詩歌創作讓學生開動腦筋,創造性地用英語表現生活,表達思想。這不僅符合年輕人渴望表現個性的愿望,增強其自信心,也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熱情,以便更好地表現自我。
(4)多媒體教學法。多媒體資源的運用使文學教學變得生動形象。比如,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可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而這種輕松的學習方式也能使學生感受到文學的巨大魅力,上課的積極性會更高。再如,每個單元我們都會精選一些與本單元主題相關的名畫,既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可引導他們借助不同的藝術形式對同一主題進行思考。
三、結語
通過四年多的探索與實踐,我們認為,我校的英語文學選讀課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技能和人文素質。這門課自開設以來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在由學生打分的課堂教學評估中,這門課的得分一直在90分以上。而每年由學生組織參與的英語戲劇大賽更成為他們的節日,空前地激發了學習英語的熱情。文學課的作用不僅體現在能有效提高學生英語水平,更體現在它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許多從事跨國合作工作的畢業生的反饋也表示,文學課的訓練使他們能很快理解跨國合作對象的風俗習慣和心理傾向,有助于領會對方的意圖,從而更好地推動合作。這一特點成為他們和其他院校學生相比所具有的優勢。其實國外的英語教育者也漸漸認識到文學在ESL/EFL教學中的重要,文學課出現在越來越多的課堂上。總之,我們的探索和實踐證明,文學課不僅能在大學英語課中開展,而且還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希望我們的實踐能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
參考文獻:
[1]Bay-Petersen,Ole."OntheLanguage-LiteratureRift,andtheCaseforUsingLiteratureinLanguageClasses."[J].Papersfrom
theSeventhConferenceonEnglishTeachingandLearningintheRepublicofChina,May1991:29-45.
[2]束定芳.外語教育往事談——外語名家與外語學習:第二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3]Povery,JohnF."LiteratureinTESOLPrograms:theLanguageandtheCulture."[J].TESOLQuarterly.19671(2):40-46.Spack,Ruth."InventionStrategiesandtheESLCollegeCompositionStudent."[J].TESOLQuarterly.198418(4):649—70.
[4]Horwitz,E.andM.Horwitz,"BridgingIndividualDiffernces:EmpathyandCommunicativeCompetence."[M].InH.TruebaandC.Burmett-Mizrahi,eds.BilingualMulticulturalEducationandtheProfessional:FromTheorytoPracticeMass:NewburyHouse,Rowley,1979,351-59.
- 上一篇:語文課文教學管理論文
- 下一篇:編兒歌教學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