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論文

時間:2022-08-07 10:13:12

導語: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論文

1英語文學語言的意象性

文學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在其創設出的虛構的世界中,任何戲劇性的事情都有可能發生,并且通過英語語言藝術進行背景敘述、情緒渲染、形象塑造、思想鼓動,以滿足人們的虛無、快樂、悲傷以及想象。文學作品不僅僅是文字,而是通過文字承載起作者對于時事政治的批判、寄托哀思、分享歡笑、實現自我等等。所以,文學語言的意象性是最基本的特征。在十九世紀出現的意象派主義中,龐德當屬領軍人物。意象派所研究的是一種意象,并且通過簡單平凡的意象來進行感情的寄托,或者單純的是傳達一種美。正如意象派大家龐德最出名的一首詩歌“在地鐵站內”中所描述的一樣:“人群中出現的鬼影/正如盛開在潮濕漆黑枝椏上的花。”寥寥數字,表現出一種決絕的美麗。意象派的詩歌創作原則有三,第一是單一意象,第二是用詞簡潔有力,第三是用音樂感取代傳統的韻律節奏。這三種原則都與語言藝術相關。我們可以從以上那簡單的兩句詩充分體會到語言的形象性,即通過單一的意象———在人頭攢動的地鐵站內,這么單一的背景之中,這樣平淡無奇的一個生活中的場景,而在龐德的眼中,卻像是看到了漆黑而濕漉漉的枝干上盛開的花。英國詩人雪萊的著名詩歌“西風頌”中有兩句話至今仍然廣為流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身處黑暗的人們:“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其實這首“西風頌”是一首長詩,分了五個小節來完成。在這首詩中,雪萊通過描寫西風吹過平原山川、掠過大海、劃過大西洋上空,之后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在這首詩中,作者用非常激昂的文字來描寫西風過境時萬物的模樣,落葉凋零,冬夜幽深冰涼像是墳塋,西風像是狂暴的精靈來掃蕩萬物生靈,連天空都在顫抖,大地也隨著西風的憤怒而露出絕望的面容,海浪翻涌,驚濤巨響,雷雨傾盆。讀到這首詩,就能感受到作者對于不羈和自由的向往,而他對于西風的艷羨全部都寄托在他所用的語言之中。在這首詩中,西風這一意象是一種自由的化身,它不僅摧毀了腐朽的過往,也同時將帶來光明的未來。所以在詩歌的最后,詩人才會發自肺腑地吶喊出“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樣的詩句,詩人使用非常形象的語言來描述一切,讀起來鏗鏘有力,朗朗上口,讓人充滿力量。這就是語言的魅力。

2英語文學語言的生動性

所謂語言的生動性,通俗點說是讓整個文學作品更加“活靈活現”、“生動傳神”,再通俗一點來講,就是作者能把他的文學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一切虛構的世界內的東西寫活了,讓讀者真正做到身臨其境,親身經歷,如見其人。說到生動性就不由得要提起一些刻畫形象十分出眾的作家。比如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他所有的小說最著名的一點就是出眾的形象刻畫。比如,在狄更斯的名著《霧都孤兒》中,他成功的刻畫了以下幾個人物:凄苦悲情的孤兒奧利弗,唯利是圖的竊賊團伙費金,謙謙君子布朗洛,好心的夫人梅麗。狄更斯通過使用非常出眾的個性化的語言賦予他筆下每個角色不同的活力,孤兒奧利弗使用充滿童真的語言,流氓使用行業黑話,好心人使用敬語。連他們的衣著打扮、面貌形象以及出現的場合都經過縝密細致的安排,已達到完美塑造人物的目的,使整個小說更富有張力。而最使人驚艷的是,狄更斯完全是使用文學語言來達到這一切目的的。他的語言樸實無華,充滿意境,但又不容小覷,因為其中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哲理。可以說,在他的文章中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話都是為他的人物塑造埋下伏筆。在他的小說中,讀者可以從生動傳神的文學語言中感知到各種不同性格、不同職業的人物,以及他們所映射出來的,當時整個倫敦社會的風貌。除去刻畫人物形象,使用生動的文學語言進行背景刻畫的美國作家福克納也是不得不提一個人物。在他漫長的寫作生涯中,福克納創設出一個小城,叫做Yoknapatawpha。在這個小城之中,有一個首都叫做杰佛遜鎮,還住了幾家非常有名望的貴族,甚至連貴族的鄰居都會有相應的描寫。很多故事都在這樣的背景下、這樣的人物中進行展開。有人說福克納筆下創設出來的Yoknapatawpha是對于舊時代美國南方的緬懷,也有人說是基于福克納的家鄉而進行的構想,無論如何,在這樣一片沃野之上,福克納創作出了《喧囂與騷動》、《獻給艾米麗小姐的玫瑰》等一系列名著,而所有的故事都是發生在這樣的小城。福克納用他的語言藝術將整個小城的地理特征、城鎮風貌、風俗習慣、甚至是小城人民的日常生活瑣事都描繪的細致入微,仿若它真的存在于世界的某地。這也類似于馬克吐溫所倡導的“本土主義”和“地方色彩性小說”,最出名的無疑是《哈克歷險記》和《湯姆索亞歷險記》,而其實這兩本小說的背景是相關的,并且人物也有一定的關聯性。在馬克吐溫的小說作品中,雖然說諷刺是一大特點,但是最出名的還是地方色彩主義的應用。所謂地方色彩主義,就是在小說的初始階段描繪出一座別樣的小城,這座小城擁有自己的特色,不同的人文習俗、社會風貌、穿衣打扮、甚至是建筑構造,都讓這座小城成為作者和讀者心目中的唯一。馬克吐溫的這兩部小說也是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展開。使用這樣生動的語言進行背景的刻畫,不僅利于整個文學作品的發展,也利于讀者更深的融入整個作品之中。這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

3英語文學語言的情感性

不得不說,文學作品的出現就是為了寄托作者的思緒,無論是悲情、愁苦、空洞、虛無,還是快樂、狂喜、興奮、激昂,這一切都是被寓于文學作品之中,并且通過文學語言代為表達。所以,沒有任何一種文學語言是不帶有感情色彩的,沒有任何一篇英語文學作品是不寄托作者意圖的。可以說,文學語言的情感性是對于語言藝術研究的重點。在這里不能不提到荒誕派作品以及詩歌。荒誕的作品,比如在感傷主義先驅托馬斯格雷的作品《鄉村教堂內的挽歌》中,讀者只能讀到蒼白無力的懷古傷今的文字,仿佛那些文字是沒有意義的。其實不然。這些文字一樣寄托著詩人的情感,即虛無和空洞,這種虛無和空洞只能通過這種蒼白的文字來體現。還有比如美國作家安德森的小說《小鎮畸人》,作者在其中大膽通過精神病人的視角來觀察整個小鎮的生活,并且結合凌亂的文字,不區分大小寫、甚至連標點都懶得使用的手法來表現整個小城鎮的混亂和無助。而這篇小說正是通過這些文字進行諷刺,最終表達出小鎮人們對于愛與被愛的向往和渴望。說到詩歌,彌爾頓所著的《失樂園》是為了表達詩人對于上帝的質疑,斯賓塞所著的婚姻頌歌《Areopagetica》是寄托詩人對于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沃茲華斯的名詩《獨自云端漫步游》表達了詩人對于大自然的熱愛,濟慈的《夜鶯頌》揭示了詩人對于真善美的向往。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寄托在文學語言中的感情流露。丁尼生用一首《拍吧,拍吧,拍吧》寄托了對自己死去的摯友的思念,用一首《過沙洲》表明了自己對于生死的無畏;女詩人迪金森用《這是我給全世界的一封信》來表達自己無法與他人交流的焦慮感,通過在詩歌《我死去時聽見蒼蠅的嗡嗡聲》中描述自己死去的場景來闡釋自己對于生存的渴望;美國詩歌之父惠特曼用整整一本詩集《草葉集》來歌頌自我、歌頌自由平等、歌頌美國;新英格蘭詩人佛羅斯特用一首《未選擇的路》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堅定的信念,以及一首《雪夜林邊駐足》來表明自己在死前的雄心壯志。這些詩人也許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平凡和普通,甚至無法與常人交流,無法對別人敞開心扉,但是在文學的海洋里,語言文字就是他們的摯友,是他們最親密的伙伴。他們將自身的情感全部寄托在文學語言中,通過富有情感的文學語言來表達他們自己想要說出的話。

4總結

英語文學的語言藝術會為整個篇章增添更多的色彩,追求語言藝術的作家作品一般都會成為名著瑰寶。語言藝術承載著文學的太多方面,所有的英語文學名著中優美的語言都是對作者感情的充分體現,也是語言藝術的充分體現。本文通過對英語文學中的語言藝術的相關研究,力求對真正的欣賞英語文學提供一些幫助。

作者:沈海英工作單位:昆明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