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語境的華裔英語文學透析

時間:2022-02-19 10:26:00

導語:后殖民語境的華裔英語文學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后殖民語境的華裔英語文學透析

論文摘要:本文探討的是后殖民語境下研究華裔英語文學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以后殖民的視角來審視當前的華裔英語文學研究,可以凸現華裔作家對于再現政治的關注,更好地理解華裔文學作品對“中國性”的建構和協商,同時使讀者對諸如多元文化、本質論的陷阱有所警惕。

論文關鍵詞:華裔英語文學;后殖民性;后殖民文學批評方法;再現;中國性

華裔英語文學是主要在20世紀后半葉出現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學術領域。它以華裔美國文學作為主導,迅速在英、美、加等國形成一個極具特色的文學現象,并構成當代世界文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但是華裔英語文學很難準確地界定,寬泛地說,它指的是由西方,主要是英美華人后裔作家用英語創作的各種作品。雖說北美的華裔文學可以追溯到19世紀后半葉,其在美國文學中的脫穎而出還是在20世紀的70年代以后,彷佛雨后春筍般“冒現”而出,因此又被稱作是“冒現的文學”。在英國,以毛翔青(TimothyMo)為代表的華裔英語文學雖然還難以與主流文學抗衡,甚至也無法與其他弱勢族裔的文學,如印裔英國文學相提并論,作為當代英國文學的一個個性鮮明的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卻不容小覷。華裔英語文學作品涉及的題材豐富多樣,與主流文學相比,它們在敘事方式、主題關注、修辭手法等方面都表現出獨特性,對這些作品的研究因而也呈現出多角度、多層面的特點。

1.0后殖民理論與華裔英語文學研究

華裔英語文學創作雖然已有多年的歷史,且種類繁多,對華裔英語文學的建制化研究,則僅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單德興,2006:187),至今方興未艾。華裔文學最初得到評論界較為廣泛的關注是在美國文壇,隨著湯亭亭的《女勇士》(TheWomanWar-rior)(1976)的出版和獲獎,美國華裔文學開始在美國當代文壇占據一席之地。這時的評論者大多可分成兩類,一是自己本身是華裔,他們多從作品的社會意義上來關注這些作品,如,多把《女勇士》看作是書寫華裔移民生活經歷的嘗試,側重其再現歷史的真確性;另一類則可泛稱為西方評論家,經常沿襲傳統的東方主義視角來關注作品的“異國情調”(exoti—cism),聚焦東西方文化的對立和碰撞。后來,隨著華裔英語文學的迅速發展,評論家開始更加認真地看待這一文學現象,有的從女性主義立場出發解讀華裔文學,或是從解構主義的角度來研究華裔文本,還有論者從文學修辭研究入手,探討這些作品在藝術手法上的創新,以及對當代西方文學所做的貢獻。近年來,華裔英語文學研究更有納入文化研究脈絡的傾向,突出華裔文本的歷史、社會和政治意義。

后殖民主義理論,作為當代最新理論思潮之一的批評理論,也是華裔英語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視角。但是,雖有不少學者注意到華裔英語文學的后殖民性(postcoloniality),后殖民理論與華裔英語文學的關系還是鮮有人進行過深入、系統的探討。主要原因是,作為當代英美弱勢族裔文學的一個分支,華裔英語文學并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后殖民文學范疇。簡單地說,后殖民文學是指前殖民地國家的人們所創作的作品。不管是北美的還是英國的華裔移民,都很難說直接受到過殖民統治,他們甚至可以說是居住在“第一世界”的中心,享受著第一世界的優越和特權。然而,這些人卻并不為主流社會所接納、認可,他們與殖民地人民有著很多的共同之處:如他們相對于主流社會的邊緣地位,族裔歷史的湮沒、文化認同的危機、重寫歷史、再現“過去”的必要等等。西方主流社會對他們的排斥和壓迫,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殖民,也就是說,他們是被西方為中心的話語所宰制,成為被殖民者,而西方作為一個整體自然成為此意義上的殖民者。換言之,這些華裔移民同其他身處西方的少數族裔一樣,被內在殖民化了(intemallycolonized)。在西方中心主義霸權話語前,華裔移民明顯處于弱勢地位。他們的文學實踐可稱作是發出自己族裔聲音的渴望的表達,而他們反抗、揭露文化殖民的意圖也是非常明顯的。例如加拿大華裔作者Laiwan,在其代表性詩歌《殖民化了的文化》(TheImperialismofSyntax)中,清楚地表達了對西方通過語言來統治華裔移民的憤怒和苦澀:

生硬的發音,成了讓人奚落的笑料,

強咽舌上新文化的苦澀,

為了生存,得證明你的同化。

證實自我的消失。

(Laiwan,1991:58)

李健孫的處女作《支那崽》(ChinaBoy)也清楚地表達了反殖民主義的立場。這部自傳色彩濃郁的小說,記錄了一個年僅7歲的中國男孩在種族歧視和中美文化沖突之中尋求自我認識的過程。故事的主人公丁改是在美國出生的華裔男孩,父母是二戰期間從中國大陸來到美國的第一代移民。當作為中國文化象征的母親去世、父親再娶一個白人妻子之后,丁改的遭遇變得十分悲慘。繼母艾德娜作為純粹的美國人的代表,即美國文化的體現者,走進丁改母親生前建立的充滿中國色彩的家,“像德國人開進巴黎,確信能夠征服,并充分準備好撲滅一切抵抗”。(Lee,1991:56)進門伊始,誓與“中國的”一切誓不兩立。她焚燒了丁改母親從中國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帶來的家庭相冊,甚至裝這些相冊的箱子也不能幸免。她叫囂著:“這是美國!她根本不存在!”(同上:85)。她把漢語看成是“敵意的語言”,不允許在家里與英語“并存”。像殖民者竭盡所能抹殺被殖民者的歷史記憶一樣,艾德娜殘酷地毀壞了丁改和他的姐姐們賴以明確自己是誰的文化記憶,禁止他們使用傳承中國文化的語言。“殖民者”的高壓政策帶來的是“被殖民者”的反抗和發憤圖強。年幼的丁改決定改變自己弱不禁風的“支那崽”的形象,發憤學習拳擊,終而一舉擊敗校園惡少,對繼母的欺壓也不再忍氣吞聲。原為蔑稱的“支那崽”被丁改變為具有尊嚴的稱號。后殖民的研究視角無疑會更加突出作者反殖民主義的努力。

湯亭亭在《金山勇士》(ChianMen)中以類似編年史的敘述手法呈現華裔移民史。作者借著自己家族四代男性在夏威夷和美國大陸的經歷,書寫了一部華裔移民家族史,使小說的英文名字“ChinaMen”一詞被賦予了嶄新的內涵。很明顯,這樣的作品可以被視為作者重建華人移民史意圖的反映。實際上,文學是華裔重建華人移民歷史和文化、建立文化身份的根本途徑。后殖民文學的典型特征都在華裔英語文學中有具體的體現,如后現代的立場、雙重的視角、想象中的家園、文化的混雜性以及對文化和帝國主義的批判態度等等。況且,通常應用在文學批評領域的后殖民理論,其矛頭多指向文化殖民主義,聚焦文化再現的諸多問題。它與第三世界國家,或者說殖民地國家的人們反對殖民主義、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并無直接的聯系。由此看來,后殖民主義本質上只是一種批評話語,是“新的跨文化批評”(Ashcrofteta1.,1989:2),它自然可以用來分析解讀與后殖民文學有諸多一致性的華裔英語文學。后殖民文學批評中常常使用的術語,如族裔屬性、文化身份、經濟及文化生存策略、刻板印象、再現、異質文化、語言差異、挪用、混雜性等,都適用于華裔文學研究。

在對華裔英語文學的批評實踐中,后殖民理論經常用來突出華裔作家解構文化殖民主義、建立嶄新的族裔文化身份所做的嘗試。作為來自香港的華裔移民,毛翔青經常被定位為后殖民作家,對他的作品的后殖民解讀也就不足為奇了。他的代表作《酸甜》(SourSweet),多次被從后殖民理論的視角進行探討。如LauraHall在《新國家,新自我:毛翔青和石黑一雄的小說》一文中就從后殖民理論的基本點出發,指出了這兩位作者在作品中對“英國性”(British.ness)的再協商,和對建立超越本質論的文化身份的呼喚。(Hall,1995)伍慧明的《骨》、梅恩格(MeiNg)的《裸體吃中餐》、李群英的《殘月樓》等作品也因有力地再現了北美華裔個人、家族及族裔的歷史和生存狀況,經常被納入后殖民批評的范疇。任碧蓮在《典型的中國人》、《愛妾》等作品中對華裔身份混雜性的再現、后多元時代的描摹也不斷得到后殖民解讀。王索玲(SaulingCynthiaWong)在《從必需到奢侈——解讀亞裔美國文學》一書中,也從后殖民方面探討了一些重要亞裔美國作家的主題關注。(Wong,1993)她的解讀策略基本上是后殖民主義的。書中屬于后殖民文學批評的術語,如他者、異國情趣化、協商、挪用等可說是俯拾皆是。也有大量的評論者對華裔女性作家的作品結合女性主義與后殖民文學批評進行了解讀,強調了弱勢族裔女性在主宰的白人文化和各自的族裔文化雙重殖民下的的艱難處境,以及她們打破沉默、發出自己獨特聲音的不懈努力。這與斯皮瓦克所堅持的后殖民主義和女性主義的主張有異曲同工之妙。活躍于該批評領域的常荊苛(CheungKing-Kok)和林英敏(AmyLing)等均屬于此列。陸薇(2007)的《走向文化研究的華裔美國文學》則系統地采用后殖民批評策略來解讀華裔美國文學作品。這些研究工作證明,作為華裔英語文學研究的一種批評工具,后殖民理論是恰當而有效的。

2.0后殖民解讀華裔作品中“中國性”的再現

在后殖民理論的語境下,“再現”是一個充滿政治色彩的詞。敘述(narratives)被看作是帝國主義及其“他者”必爭的領地,雙方為能夠控制人們和地域的再現權殊死搏斗。人們對特定地方、特定人群的認識,往往基于他們所讀到的文字敘述。正如HomiBhabha所言,國家本身即是敘述@。(Bhabha,1990)從這個意義上說,華裔英語文學體現了作家們對“中國性”(Chineseness)再現的關注。他們實際上是將文學再現作為身份建構的一種有效途徑,試圖粉碎西方文學傳統中對“中國性”的刻板印象化(stereo—typing),并用生動、真實的敘述來重建自己的身份和族裔屬性。雖然對于什么是“中國性”,目前學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隨著文化歷史背景的變化,這一概念的含義在不斷發生演變,而華裔英語作家其實是在用自己的作品對此進行商討。他們的文學創作是對西方“他者化”中國的應答。用筆做武器,他們為自己和自己的族裔構建了新的動態的文化身份,使作為少數族裔的華人在這些英語國家以嶄新的姿態存在,并構成西方多元社會的一部分。

華裔英語文學的一個普遍的主題即文化身份認同問題,這與后殖民文學的核心關注是一致的。賽義德認為,文化身份不是自然形成的,穩定不變的,而是人為建構的(賽義德,1999),在后殖民理論的透視下,華裔作家為粉碎西方文學中對華人類型化的塑造、構建新的華人形象所做的貢獻會更加突出。在當代多元化的社會里,認同并參與這樣的工作,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為塑造新的華人形象,這些作家致力于在作品中解構西方文學中所構建的華人族裔的刻板化形象,表現與之截然不同的“中國性”。這些作品里,既有叛經離道的女勇士的生動刻畫,也有不同時代的金山勇士、中國小子等迥異于西方文學傳統中女性化的華裔男性的形象塑造,還有在多元文化中成功找到平衡點、達到文化融合和混雜的華裔代表,如《愛妾》中的卡內基·王。通過在作品中探討在這些西方國家作為華人到底意味著什么,這些作家呈現出不同境況下異彩紛呈的“中國性”。他們所再現的中國及其文化傳統,因為缺乏親身經歷,很多是基于間接經驗的“文化想象”,構建的是頗有爭議的“文化中國”(CulturalChina)④,但無可置疑的是,這些個性化的創造“集體文化身份”的努力構成了“中國性”的不同層面,作為少數族裔的華人移民及其后代文化認同的多元性也得到了體現。這一切都與后殖民地國家人民重述歷史的文學策略殊途同歸。因此,后殖民文學批評方法使這些作品的深層意義得到進一步開掘。

與“中國性”的再現有關的另一個方面,是真確性(auhtenticity)問題。華裔英語作家畢竟身處西方,用英語進行寫作,他們自覺不自覺地“模擬”了主流文化的話語,套用了“殖民者”的價值觀和評判事物的標準,并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族裔屬性。這就是為什么他們經常被批評為賣族裔的“他者性”而求榮了。他們的作品中,中國的故事、傳說和典故遭到大膽的改動,經常變得面目全非。例如,受到趙健秀等人炮轟的《女勇士》里花木蘭的傳說,《喜福會》中的一些典故,都經過了作者看似離譜的改寫。不過,依此為據譴責這些作者歪曲華裔文化、篡改華裔歷史,卻有失公允。華裔作家成長于中西兩種文化的沖突中,他們無法沿襲任何已有的文學傳統來表現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這些經過改動的傳統文化元素,實際上是他們文化混雜性的體現,反映了他們建立一種可以被稱作是“華裔英語文學傳統”的載體的企圖。

然而,對華裔英語文學中“中國性”的再現應以批評的眼光來看待。IenAng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現在世界上有不同的華人群體,“中國性”的含義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集體文化身份的構建也應隨著社會文化背景的演變而增加新的內容。(Ang,2001)如何從后殖民的角度來解讀日益繁榮的華裔英語文學,因而有著文學上和現實上的雙重價值。

3.0后殖民理論在文學批評實踐中的陷阱

使用得當,后殖民批評話語在研究華裔英語文學的過程中,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批評方法和武器,更好地凸現華裔作家爭取(claim)真實的華裔移民歷史、商討動態的文化身份和建立華裔英語文學傳統所做的努力。然而,基于后殖民理論本身的種種爭議和局限,其在華裔文學批評實踐中也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

首先是西方評論者基于東方主義假定對華裔英語文學的誤讀。他們把華裔英語文學看作是充滿異國情趣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以東方和西方的二元對立來衡量和評價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他們往往從作品中尋找符合或不符合這些假定的元素,并以此來判斷作品是否真實地再現了中國文化。悖論的是,華裔文學評論家(包括中國大陸和港臺學者)自己也容易深陷這種本質上是西方或東方中心論的泥潭:他們熟知華裔作品中涉及的典故、傳說等中國文化內容,卻以是否復制和傳承了中國文化傳統來衡量這些作品,因而忽視了一個重要事實,即華裔英語文學雖與中國文學有著某些聯系,它卻是完全分離的另一種文學,作家們意在轉化、改變中國的故事、傳說,而不是簡單地呈現。

與之相聯系的,是某些后殖民學者倡導多元文化所可能布設的出人意料的陷阱。多元文化的主張,有的時候會導致對“異國情調”的過度追求,進而導致作家們出賣自己文化的“他者性”以求作為主流文化的點綴被接納。這背后的邏輯是,“他者性”是永恒的,東方就是東方,應滿足于自己的從屬、邊緣的地位,而西方仍是西方,沒有必要做些什么來改變現狀。具體到華裔英語文學中,那就是要求華裔作者更多地關心如何寫出自己族裔文化的異域色彩,為多元社會增添一種多樣性,而不應該過多地著墨于揭露和批判西方的文化殖民主義。

最后,是在運用后殖民理論的實踐中出現的對靜態的族裔屬性的堅持。在當前學術界針對再現的真確性以及誰更有權力代表華裔移民的激辯背后,隱含著這樣的潛臺詞,即有一種特定的“中國性”的存在。顯而易見,族裔屬性是不斷變化的,其再現也應該是各式各樣的,因背景差異而各具特色。從某種程度上說,差異和不同才是最重要的再現內容。這種在后殖民理論不當應用中產生的本質論,恰恰違背了后殖民理論去中心化的原則。

4.0結語

總之,華裔英語文學雖然不屬于后殖民文學的范疇,后殖民理論的批評方法卻適用于華裔英語文學研究。主要的原因是華裔英語文學和后殖民文學有著共同關注的主題和書寫策略。也就是說,華裔英語文學的后殖民性是顯而易見的,從后殖民的角度來分析研究這一文學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之與中國文化的內在聯系,華裔英語文學研究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后殖民策略,對當代中國文學的世界性研究也會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中國大陸作家在全球化的時代如何表現“中國性”,他們的作品與華裔英語作品中體現出來的“中國性”有何異同,都是當代文學研究中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因此,本文意在拋磚引玉,思考如何系統地、深入地從后殖民角度來對華裔英語文學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解讀的意義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