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大學語文的定位

時間:2022-08-23 08:32:59

導語:淺析大學語文的定位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大學語文的定位

1語文與大學語文

語文這個名稱本是從西方語言學中翻譯過來的,英文是Philology,意即語言學、文獻學、文學。在中國古代,語文是一門綜合學科,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史學、哲學、倫理學等。近代教育實行分科教學,語文才以“國文”的名稱從綜合人文學科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課程;所謂“國文”教育實為文言文的閱讀與寫作訓練。我國現代語文學科的真正形成是在1949年以后。當年主持全國語文教材編審和教學指導工作的葉圣陶,對此有過解釋:“‘語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之中小學語文課本。當時想法,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語文’。自此推想,似以語言文章為較切。文謂文字,似指一個個的字,不甚愜當。文謂文學,又不能包容文學以外之文章。”所以這里主張的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要學習,他們的結合就是語文。大學語文這個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大學語文就是指大學語文這門科目,而廣義的大學語文不僅向學生傳授語言和文學知識,而且它還承擔著傳播和發揚優秀傳統中華文化的重任,它和其他人文課程一起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現今高校中的語文教育包括3個部分:其一是指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其二是指面對海外留學生的對外漢語教育;其三是指面對廣大非中文類專業學生的公共課語文教育。該文所討論的就是第三部分。所以該文對大學語文的定義為:大學語文是人文學科課程,是面向廣大非中文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文化基礎課。

2大學語文的定位

2006年3月13日,中央了《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在這個未來5年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獻中明確指出:為加強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小學要普遍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中學語文課程要適當增加古典詩文的比重;大學要結合實際、創造條件在全校開設面向全體大學生的中國語文課。這說明大學語文課的開設是國家要求的,它的必要性無需置疑,學校應該重視和加強對整個大學語文教學的研究。而大學語文教育的定位研究是目前整個大學語文教學研究與改革的關鍵。不同的課程定位就決定了不同的課程地位和課程內容,也就決定了大學語文的命運。彭書雄指出,目前關于大學語文定位問題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工具性定位,這種定位主要是在20世紀80年代,針對中斷了30年的大學語文教育進行的一種補課性質的教育;第二,人文性定位,這是由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家教委將大學語文課程定位為素質教育課程;第三,“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并重的課程定位;第四,“人文性、審美性、工具性、趣味性、新經典”的課程定位;第五,“文學教育”的定位;第六,“高等”的定位;第七,“人文教育”的定位;第八,“精神教化+能力拓展”的課程定位。對于這八種定位方式,經過分析,事實上可以歸結為3類:第一是“工具性”定位;第二是“人文性”定位;第三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定位。

2.1工具性定位工具性定位主要是傳統的大學語文的定位方式。這種定位方式只注重大學語文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簡單的應用文體的寫作訓練方面。傳統的大學語文教育,雖然也講文學審美性,但側重點只放在“語”字上。把語文主要是作為一門工具性課程來教,嚴重忽視“文”(人文文化)的內容,這與當今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以及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背道而馳的。之前提到的葉圣陶先生對“語文”的定義就是從工具性層面上來說的,即重視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運用能力。并不是說“工具性”的定位是不正確的,可以說,在某一段時期重視大學語文的工具性是有其必要性的。比如說在20世紀80年代大學語文的重建時期,因為當時的大學生不了解祖國的文化傳統,不會讀不會寫的問題嚴重,重視大學語文的工具性確實對當時大學生的語文能力的提升起了很大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于人才需求的不斷加大,越來越多的高校重視專業課程的建設,認為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已經接受了語文教育,掌握了基本的語文基礎知識和接受了基本的寫作訓練,就不必再進行教育了。學生們在學校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認為大學階段只要學好專業課知識就行了,接受語文課對于自己將來的就業沒有什么幫助,還不如花時間在專業課的學習上,將來可以找到一個滿意的工作。而且,由于現在全世界對英語的重視,就業單位對大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會有要求,因此高校和學生們寧愿花費更多的時間學習英語,也不愿意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語文的學習上。甚至有的高校把英語四級和學位授予聯系起來,只有通過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才能獲得學士學位證書,這也使得學生們愿意學習英語,即使不愿意也會硬著頭皮學下去。近些年,由于大學生的語文能力堪憂,尤其是一些理科院校的學生的畢業論文當中錯別字和語句不通的現象普遍,高校們逐漸意識到對學生進行大學語文的教育也是必要的,但是大家可以看到這還是只重視大學語文的工具性。

2.2人文性定位針對只重視大學語文的工具性的弊端,有研究者指出應該把大學語文定位為“人文性”。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家教委將大學語文課定位為素質教育課程,加上此時世界人文主義潮流的風起云涌,進而把大學語文定位在人文的層面頗占上風。這種觀點認為人們應該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向學生傳授哲學、文學、歷史等學科的知識,甚至有人主張用“大學文學”來代替“大學語文”的說法。這種人文性定位的觀點,過于重視語文的人文性。語文確實可以對學生進行過人文素質教育,但是對人文素質的培養僅靠大學語文是難以實現的,還需要其他人文課程的共同教育才能有效進行。所以這種人文性的定位夸大了大學語文的功能,使得大學語文失去了它本身應具有的功能。

2.3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定位這種定位觀點主張既重視大學語文的工具性又重視其人文性。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已經學習了基本的語文語法知識,應該在此基礎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寫作水平的訓練,這對于即將進入職場的大學生是一種很有必要的鍛煉。何二元曾以“語文工具說”立論,說:“小學語文,是學習小學功課、準備升入中學的工具;中學語文,是學習中學功課、準備升入大學的工具;大學語文,是學學功課、準備走上社會和終身學習的工具②。”所以,設立大學語文的最基本的目標就是其工具性功能的發揮。在工具性的基礎上,大學語文最應該是重視的是其人文性的功能。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全球化也逐漸形成。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交融,這時大學生會接受各種先進文化的熏陶,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垃圾文化的侵擾,這就需要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培養他們應對各種文化的能力以及道德水準,進而形成完整的人格。明確定位是提升水平的關鍵。事實上,上面的第三種定位是目前比較贊同的一種定位標準。這也是國家的法案文件中所暗示的課程定位方式。如教育部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里的定位較之前的定位就有一些進步了,首先強調語文是交際工具,這也就是語文的工具性;接著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就是針對之前只重視語文的工具性的弊端提出來的,要求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放在同樣重要的地位。再如,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大學語文教學大綱》也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這里面進一步對大學語文進行了明確的定位,要求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這里的基礎性可以理解為工具性,讓人才不僅擁有最基礎的語言運用的能力,同時通過學習博大精深的漢語文化,培養自身的人文氣息,為自身和國家的發展不斷進步。又如,2004年10月召開的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第十屆年會,也就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及該課程的定位達成共識: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必修課,以文章審美為載體,達到提高人文素質修養,同時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從以上幾個文件中可以看出,大學語文應有的定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到底應該如何對大學語文進行定位,筆者認為應該在堅持“語文本位”的基礎上對大學語文定位:工具性、人文性以及時代性。所謂“語文本位”是指大學語文的教育目的就是它本身,不包含其他的政治、道德層面的目的,反對大學語文的道德教化、思想教育功能過于嚴重;反對大學語文課傳授過于深奧的文學知識,而是針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包括語言運用、文學欣賞能力。這里面,筆者加入了時代性,也就是在對大學語文進行定位的時候,應該結合當時的時代特征,根據不同的時代進行具有時代特色的大學語文定位。因為不同的時代,社會大環境和世界對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樣的,而且語文學科的發展水平不同,學生本身的特點也會有變化,所以應該在定位的時候根據時代的變化確定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間進行平衡。

2.4定位中區分大學語文和中小學語文教育語文作為一個學科,從小學到大學應當有整體設計。而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接受語文教育,所以到大學的時候,很多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接受了十幾年的語文教育,根本不需要再學了,因此從思想上就忽視了語文這一學科。但是,大學語文絕不應該是所謂的“高四”語文,它不是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的重復,而應該是在中小學語文的基礎上的一種提升。按照我國的教育來說,語文教育可以說劃分成了3個階段,小學、中學和大學,在這里筆者將幼兒園的語言教育歸入小學階段。針對這3個階段的語文教育和學生的學習特點,具體內容和要達到的目標應該是不同的,但是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也就是在這3個階段,語文教育的深度以及對學生的要求應該是層層遞進,逐漸加深的,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目前我國對大學語文尚未出臺正式的課程標準,但是在上面提到的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可以幫人們明確大學語文教育的標準。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已提出明確要求。小學階段的語文教育以基礎和技術為主,致力于識字與詞句書面表達為主,且識字必須達到3000個;而中學語文則是小學語文的繼續,其目標是進一步鞏固和夯實小學語文基礎知識,同時又以語文技術和訓練為主,更加側重“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它對義務教育階段九年的語文教育根據總的課程標準又細分成了4個學段,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眾的、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的基礎教育;高中語文課程的建設,應以馬克思主義和教育科學理論為指導,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改革的基礎上繼續推進;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從這兩個課程標準中看出語文教育的整體性和階段性,語文教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小學以及初中的語文學習為高中的學習奠定了基礎,而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是對小學及初中語文學習的進一步發展和深入。從而,可以判斷大學語文的教育應該是更高層次的,在中小學階段,學生已經掌握了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大學階段的語文教育應該更具綜合性、技能性。所以,這3個階段的語文教育應該各有重點,層層遞進,逐漸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大學語文教育是中學語文教育基礎上的一個飛越。這個飛越要求整個大學語文學科群中的各門語文課程具有較高的系統性、理論性、綜合性、專業性以及作品解讀的個人性。

3定位問題的原因及解決策

略從以上分析看出,大學語文課程的定位模糊問題既有社會因素的影響,也有語文自身學科性質的特點的影響。總體可以歸結為3個因素。第一,社會價值觀念的改變直接影響大學生對課程的選擇和重視程度。之前已經提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價值觀的轉變,社會對實用性人才的需要使得大學生更多的重視專業課的學習,而對于已經學習了多年的語文課冷落至極。應該轉變學生的價值觀念,使其認識到大學語文對其發展的重要作用,了解到社會單位在看重其專業基礎的同時,更看重其人文素質和自身修養,而這些都可以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提高。第二,部分高校對“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視不夠。出于對本校業績的考慮,高校主要重視一些能直接影響業績的理科課程,而對于人文課程的重視相對較少,尤其是面向非中文專業的語文課,學校不愿意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在這門課上,也就導致大學語文的逐漸弱化。所以,各高校應該平等重視各學科的發展,尤其應該重視承擔著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學語文,大學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徐中玉先生曾說過:“人類精神文化的傳承,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健全人格的形成,審美能力的提高,學好、教好大學語文課程的作用是無法替代的,它的價值是無法用一時物質回報的多少來衡量的。”可以說,“大學語文”課程的重要性已經被許多的有識之士認同。第三,教師隊伍弱化,教學方式滯后。大學語文學科逐漸邊緣化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大學語文課程的師資隊伍弱化,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落后。第二個原因已經指出,一些高校不愿投入過多的人力和財力,這使得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高,而且有經驗、有學識的語文教師都歸屬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對專業學生進行教學,對于非中文專業的學生,這些教師往往興趣不高;而年輕的語文教師的經驗相對不足,對于文學的講授分析缺乏深度,也不能夠吸引學生。因此,應該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更多更優秀的語文教師,讓教師同樣重視大學語文課的重要性,增強其教學的信心和激情。再有就是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往往缺乏新意,對于新時代的學生來說,他們需要更有意思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對大學語文產生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突破中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束縛,認識到大學語文的特殊性。同時使用現代科技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課堂中注重師生互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語文教育歷來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母語文化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途徑。應該說中國語文教育對中國學生來講,是奠定其未來事業發展的一塊重要基石,沒有扎實的語文基礎,想學好其他學科知識乃至第二語言,都是空想。聯想現在高考語文改革,語文總分從原來的150分提升到180分,而相應的英語總分從原來的150分降到了100分。這都說明了我國對語文教育的重視,對“外語熱”的一種應對方式。當然這一改革也為從事語文教育事業的教師們有了信心。語文教育擔負著傳承、弘揚、發展祖國文化、發揚民族精神的任務,豐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并為不斷創造新的文化提供新的根基。大家應該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在明確大學語文學科定位的基礎上推進大學語文的改革,發揮大學語文應有的功能,讓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真正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作者:彭倍 單位:四川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魏飴.大學語文的學科性質與教材編寫[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2):94-97.

[2]葉圣陶.葉圣陶答教師的100封信[M].北京:開明出版社,1989.

[3]彭書雄.基于人文素質培養和語文能力提升的大學語文教育改革論[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

[4]林亦農.當代大學語文教育五派主要觀點述評[J].學理論,2009(16):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