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作指導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7 05:45:00
導語:新課標作指導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新課程做準備——“滲透課標精神,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會議總結安溪縣教育局汪小安2002年11月29日各位校長、主任、老師: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滲透課程標準精神,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教學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今天就要結束。怎么評價這次研討會?會前,有人認為會開得早了。會是不是開得早了?會議本身就是最好的證明。通過觀摩課堂教學,聽取教學反思和城關三小的經驗介紹,通過比較深入的討論,全體與會者對語文、數學、科學、品德與生活等課程標準有了初步的感性的認識,認識到今后實施新課標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深遠意義,這是會議最可貴的收獲,也說明會議開得適時,為明、后兩年開始實施新課程作了認識上準備,輿論上的準備和教學實踐上的準備。我想,這次會議歸納起來,有以下收獲:一、從三小的教學實踐堅定實施新課程的信心三小在教學實踐中,語文、數學主要以修訂大綱為指導,自然以試用大綱為指導,思品課以《小學思品課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為指導,結合滲透新的課程標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學校領導和老師認識到,修訂大綱和新的課程標準有一致的東西,如語文的修訂大綱和課程標準,在體現“時代性、人文性、實踐性、靈性、創新精神”方面精神基本一致,而新課標在“鮮明的理念”,“立體化的目標”及“有效的指導”方面又有新的發展。因此,實施修訂大綱,滲透課標精神,兩者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得益彰,既為實施修訂大綱開拓更廣闊的視野和實踐的空間,同樣為今后實施新課標新課程積累經驗。在實踐中,三小的領導和老師還認識到,根據修訂大綱修訂或編寫的教材,雖然不是實施新的課程標準的最佳載體,但它在體現新的教育理念,體現新的學習方式方面,還是有出色的表現。用好現行教材,就能在今后用好課標教材。從三小的實踐中,與會者認識到明、后兩年,我縣實行新課標新課程是可行的,是可以走好這一步的,從而堅定了實施新課程的信心。二、從三小的實踐看到實施新課標新課程的艱巨性三小的領導和老師在滲透課標精神、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課程目標的三維性與教學的實際效果存在不確定性;教師對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不熟悉,不熟練或使用不當使教學效果存在不確定性;舊的教學觀念的頑固與盡早轉變教學觀念的要求之迫切存在極大的矛盾。從三小的實踐和體會中,與會代表感到實施新課標新課程的艱巨性。認識實施新課程的艱巨性,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加強學習,與時俱進,才不會陷入盲目的樂觀。三、從三小的實踐體驗實施新課標的適時性三小在“滲透課程標準精神,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實踐中,做到:領導有責任心,教師有積極性,學生有基礎。領導有責任心,從校長到教導主任到教研室主任,既分工又合作,使工作能有條不紊、深入地進行,在分管領導幾次出差的情況下,研討會籌備工作仍卓有成效地進行,足以說明領導班子的責任心和協調一致。教師有積極性,每個教師都能努力學習新課標,并付之實,和做好點滴經驗的積累。學生有基礎,由于老師都能致力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生在積極的學習態度方面,在學習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在體驗等方面,都有了一個新的開端。好開端,待以時日,就有好基礎。從三小的實踐中,與會代表一致認識到,明、后兩年我縣開始實施新課標、新課程是適時的。在教學中“滲透課程標準精神,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我們還要做那些工作,下面提幾點建議:一、從三個維度認識學習方式的轉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可以看出,《綱要》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絕不單純是學習方法問題,而是涉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問題。這在各學科的《課程標準》中有更具體的體現。《語文課程標準》第一學段有關“閱讀”的學段目標共有10條,其中涉及知識、能力的有7條,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3條,如“喜愛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活,對感興存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而且,每一條均涉及過程與方法的問題。《數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1-3年級)就明確具體地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度”四個方面提出學段目標,并反復使用“經歷……過程”,體現了過程與方法。《品德與生活》的課程標準具體明確地從“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等四個方面提出第一學段(1-3年級)教學目標。《科學課程標準》第一學段(九年義務教育3-6年級《課程目標》部分從“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三個方面提出學段目標。縱觀《綱要》和各學科的課程標準,可以清楚地認識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方面是情感態度上的問題,要主動參與,樂于合作,樂于探究,另一方面才是學習方法的問題,要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去感悟、體驗。如果只是把它單純地作為學習方法問題,那是認識上的以偏概全,在教學實踐中將出現嚴重的失誤。二、正確認識和充分發揮教師在轉變學生學習中的作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語文課程標準》、《數學課程標準》、《科學課程標準》、《思品與生活》都明確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靈活各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概括各學科課程標準,教師的作用主要有:1、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思品與生活》指出:“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地培養兒童的品德和習慣,培養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欲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的教學方法要富有兒童情趣和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教師的言語動作要力求形象直觀、生動有趣,引導兒童自己得出學習的結論……。”可見,激發和培養學習興趣,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過程中有多重要。2、要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因材施教。《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正確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品德與生活》指出:要“關注每一個兒童在原有水平上發展”《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尊重兒童在科學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情感態度、知識能力等方面特點,因材施教,幫助他們實現個性化發展。”3、根據學科特點,引導學生探究學科不同,探究方法也就不同,教師的指導也要不同。語文學科中的探究,是感悟和體驗,教師“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數學中的探究,是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過程,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的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思品課中的探究,主要指在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中形成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教師“要善于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的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揮,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科學教育,學生主要是學習科學探究,教師要“引導兒童自己得出學習的結論,盡量少用或不用專業術語和抽象定義,尤其要避免在教學過程的初始階段把結論告訴學生”。此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三者之間是一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它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為前提,沒有學生個體的充分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就無從談起。無論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學習要有學生的主動性。三、滲透課程標準精神,改進現行教材的教學在教學中“滲透課標精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不是好高鶩遠,而是面向實際,適當超前,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抓手,改進現行教材的教學。為此,強調以下幾點:1、要把新課標的學習同學習修訂大綱(大綱)結合起來,并以修訂大綱(大綱)為主,找到新課標與修訂大綱(大綱)的共同點和新課標的發展處,全力實施修訂大綱,同時滲透新課標精神,使新大綱的實施有更高的起點,更廣闊的天地。2、要把新課標的學習同大修訂教材的學習實踐結合起來。在大修訂教材中,如何體現“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什么特點,要把它一一梳理出來,在教學中,既努力體現大修訂教材的特點,又要盡量彌補其不足,盡量體現轉變學生學習方式。3、要改進已掌握的教學技能和形成新的教學技能。新的教學理念如果不能轉化為相應的教學技能,就只能停留在口頭上,而不能深入到教學中去。要努力掌握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基本教學技能,比如:(1)創設情境的技能。如何根據學科特點,創設問題情境,模擬生活情境等,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適合學生體驗的條件,引發學生的思維等。(2)引導討論的技能。如,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全班的討論,討論的問題的提出,討論的時機的掌握,討論的引導等。(3)講解的技能。講解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如何給學生釋疑解惑等。還有開發課程資源的技能,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技能等。我們有不少老師在學習新課標中有不少好的設想,希望能在教學中和廣大老師一起完成從設想到技能的轉化,使更多教師和學生能從中受益。“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實施新課程的潮流勢不可擋,我們要與時俱進,加強學習,勇于實踐,為我縣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貢獻自己的精力和才智。
- 上一篇:公民基本權利與憲法之治論文
- 下一篇:公共利益限制基本權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