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育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18:32: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體育教育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體育教學賞識教育論文
一、賞識教育的內涵及理論依據
賞識教育的概念就是教育者站在一個新的角度認識并欣賞受教育者,是教育者在激勵的狀態(tài)下實施的教育。在信任、尊重、理解、激勵、寬容、提醒等熱愛生命的過程中,遵循生命成長的規(guī)律,幫助學生實現與外界的健康互動,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對于學校這塊陣地而言,教師應該明白,其實所有學生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都希望被認可,人性最本質的渴求———渴望得到別人的賞識。賞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的思想觀念和方法,是對人本主義理論以及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揚,17世紀以來的資產階級教育家,提出了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強調,無論對什么人,都要尊重他、賞識他。要不斷地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并以此鼓勵學生,提高其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也指出,教育的本質是生活的,是人的生活,教育就應在人的生活層面中展開,聯系生活、貼近生活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感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以及主體性的全面生成會起到積極作用,還能縮短學生和學習之間的距離,使之產生親切感,可以激發(fā)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引起興趣,使其熱愛學習,主動學習。這與賞識教育所倡導的自然教育、和諧發(fā)展相一致。
二、體育教學對學生進行賞識教育的必要性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只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賞識教育要求教師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激勵學生主動成長,走向成功。一位詩人說: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請欣賞它的葉子;如果葉子不美,就請贊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就請贊嘆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產生情感的沖動,那么你總該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謳歌!是的,我們的教育應該是賞識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教育。教師應盡力去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并通過口頭或書面的鼓勵性評價、肢體愛撫、創(chuàng)設表現機會等方法給予學生及時表揚。賞識教育是根據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通過教育者的欣賞和贊揚受教育者的優(yōu)點,從而調動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投入到學習中的一種教育方法,在學校的教學中實施賞識教育,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利于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正確認識自己,賞識教育是學生個性塑造的有效手段,也為學生的自我教育,終生教育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到學校實施賞識教育的必要性。體育教學因其學科特點:社會性、競爭性、協作性、差異性,創(chuàng)新性。實施賞識教育就更具緊迫性。
(一)體育教學實施賞識教育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當有機體出現某一種行為后給予積極的強化,會增加行為的頻率。賞識教育在體育教學中也是如此,當一個學生跳過跳箱、投進一個籃、完成長跑任務時,教師的一句鼓勵,一個贊賞的眼神、一個大拇指的豎起,對學生而言,那是最好的獎賞,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是學生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去的動力。
幼兒教師體育教育論文
1幼兒教師掌握體育運動技術情況
幼兒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獲得知識和經驗的過程中都呈現其特殊的一面,主要是通過模仿別人來進行學習和練習的。幼兒教師只有掌握和理解較多正確的體育運動技術,為幼兒學習和練習提供更多的模仿素材,才能更好從事從幼兒體育教育實踐活動,科學指導幼兒的身體活動、技術練習和體育鍛煉,使幼兒的體適能得到科學全面的發(fā)展。表1調查統計顯示,鄭州市市幼兒園教師對游泳、武術、田徑、球類項目掌握比較差分別為:(一般、差)97.9%,90.1%,85.9%,70.8%。說明幼兒教師對幼兒園開展較多的體育運動項目并不真正了解,對運動技術方面就知之更少。而體操掌握的情況較游泳、武術、田徑、球類要好些,為46.9%;這表明體操類項目在幼兒園開展較為普遍,與幼兒年齡特征相適應,但幼兒教師對技術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夠理想,依然不能滿足幼兒體育教育活動的需要。總的來說,他們掌握的運動技術遠遠不滿足幼兒發(fā)展的需要。由于幼兒的認知水平較低,因此在幼兒園體育教育實踐中運用直觀性原則非常重要。教師正確、舒展、優(yōu)美的動作示范,會使幼兒從視覺方面得到動作美的感知;由此激發(fā)幼兒學習體育運動技術的興趣,吸引幼兒主動參與體育鍛煉活動。在調查中許多教師表示,中專或大學時都是參加體育的某個項目的選修課,缺乏系統的體育知識技術訓練,他們掌握的體育運動技術較粗糙和膚淺,嚴重地影響到他們的體育教育活動的效果。
2幼兒教師掌握體育理論知識情況
鑒于幼兒群體的特殊性,在進行體育教育實踐時要區(qū)別于成人和中小學生,幼兒教師除了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術,還應會合理運用運動人體學科基礎知識、幼兒體育教育方法、原則、幼兒心理學等基本教育理論方法,科學指導幼兒進行體適能的鍛煉,從而使幼兒身體得到全面科學的協調發(fā)展。幼兒教師掌握體育理論知識情況統計見表2。表2中統計顯示:30.7%以上的幼兒教師對幼兒心理學知識達到了解水平,加上基本了解的人數比例超過73%,說明教師對幼兒心理學知識掌握情況相對較好;這主要得益于幼兒教師大部分都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的學生,他們在校期間都對幼兒心理學進行的系統的學習。66.1%的幼兒教師對幼兒體育教學方法、原則等基本原理不太了解,79.7%的教師對人體運動學科基礎知識不太了解,55.2%的教師對動作技術原理和技術分析不太了解,都高于了解者和基本了解所占比例之和,這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幼兒教師主要是畢業(yè)于各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yè)的學生,他們在校期間沒有系統學習體育教學方法、原則,更沒有系統學習人體運動科學知識;第二是幼兒教師在入職前后的培訓中對體育教學方法、原則和人體運動科學不夠重視,沒有將這類理論知識納入到職前或職后培訓中;這些都充分說明幼兒教師掌握這三門知識的情況較差。調查結果表明,他們掌握的體育教育理論知識相當貧乏。這些理論知識的缺乏,可能造成教師在指導幼兒體育教育實踐活動中,把握不好幼兒的負荷量和強度,直接造成項目選擇和運動時間等出現偏差,使幼兒體適能得不到全面科學發(fā)展,甚至對幼兒造成傷害,違背幼兒體育教育的初衷。
3幼兒教師體育教育業(yè)務能力情況
幼兒體育教育作為一個實踐過程,教師只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是不夠的,還應具有把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到體育教育實踐中去的能力,使兩者相互結合,綜合把握幼兒體育教育活動實踐。因此幼兒教師還應具備動作示范、講解、創(chuàng)編體育游戲、制定體活動計劃、有效的組織引導課堂、創(chuàng)編幼兒操和創(chuàng)新教學等能力,使幼兒體育教育活動工作得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調查情況見表3。表3中統計顯示:有12%的教師認為制定體育活動計劃能力“好”,制定體育活動計劃指幼兒教師在把握幼兒體適能水平的前提下,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對幼兒在一個時期進行身體練習方法,并能有效提高幼兒體適能水平的計劃;10.9%的組織領導能力“好”,組織領導能力主要指幼兒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活躍課堂氣氛和調動幼兒注意力方面的綜合體現;16.7%的講解能力“好”;講解是幼兒教師運用生動的語言向幼兒說明教學任務、動作名稱、動作要領、做法和要求及指導幼兒進行身體練習的方法;而認為這三個方面能力“較好”的分別是46.4%、44.3%、35.9%;兩者相加超過了50%;說明鄭州市幼兒園教師在這幾個方面勉強可以,但還不能滿足體育教育活動實踐需要。有54%~80%幼兒教師認為,在動作示范能力、創(chuàng)新教學能力、創(chuàng)編幼兒操和體育游戲方面是“一般”和“差”,動作示范的好與壞教學成果的有力保證;體育游戲是幼兒課堂教學的主要載體,游戲的趣味性和難易程度直接影響幼兒注意力保持;因此,54%—80%的調查結果說明受測幼兒教師在創(chuàng)編和動作示范方面的掌握和學習還很不夠,而這三個方面卻是幼兒園體育教育活動實踐的靈魂所在,充分制約著幼兒體育教育活動實踐的發(fā)展。幼兒教師應在提高體育教學靈魂要素上多下功夫,促進幼兒體適能的健康和諧發(fā)展。
體育課中德育教育論文
[摘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特別強調“要重視德育,寓德育于各學科教學之中……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體育教師如何落實教書育人的總體要求,將德育滲透到體育課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中,真正做到寓德于體而不流于形式,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和研究的重要問題。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結合實踐經驗總結,從寓德于體的內容、觀點和方法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普通高校體育課德育教育
1研究目的:
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寓德育于體育教學之中是教學質量提高的核心問題。作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課教師,如何落實教書育人的總體要求。實施《決議》中提出的將德育滲透到體育課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中,真正做到寓德于體而不流于形式,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和研究的重要問題。本文從寓德于體的內容、觀點和方法等三方面進行了綜合論述,對提高高校體育教育教養(yǎng)質量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2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調查訪問法,經驗總結法和邏輯分析法。
健美操體育教育論文
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轉折型,社會改革是關鍵,會面臨很多的問題,同時,對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由于現在社會需要復合型的人才,所以為了培養(yǎng)多樣化和對層次的人才,需要重新設置高校教學計劃和培養(yǎng)目標,尤其是要提高師范類人才的素質,因為他們關系到我國下一代人才的培養(yǎng)。因此,本文研究了師范類學校和體育專業(yè)學校中體育教育專業(yè)的關聯之處,期望通過研究發(fā)現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體育教育專業(yè)改革,提高國民的身體素質。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本文中選取了選取體育類學校三所,分別為河北體育學院、南京體育大學、沈陽體育學院和師范類學校三所,分別為西北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通過對學校健美操課程內容進行系統的比較研究,找出健美操專業(yè)發(fā)展的共同點和結合點,從而改革體育教育專業(yè)的不足之處,促進其發(fā)展,試圖總結完善出一種能夠同時適用于兩種院校教學策略,提高健美操人才培養(yǎng)的專業(yè)質量。(二)研究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在中國知網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對體育專家進行走訪,根據調查結果,設計出調查問卷。專家問卷設計完成之后,請相關專家審閱,提出指導意見,進行修正,最終形成的學生調查問卷。每個學校選取300名學習健美操學生,以郵箱的形式進行問卷發(fā)放,回收263份,回收率,有效問卷263份,有效率100%。采用調查法,通過采訪6所高校的相關領導,了解健美操教師的學歷和職稱情況以及教學內容設置情況。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師資學歷與職稱結構的比較研究。學歷是衡量其能力和知識水平的標準之一。一般情況下,教師的學歷越高,就說明教師未來的發(fā)展?jié)摿υ酱螅材芨爝m應學校的改革。根據相關的走訪結果可知,體育類大學和師范類大學的教師人數等以平均值進行計算,師范類大學中的體育教師為本科以上學歷,其中研究生學歷占59%,本科學歷占41%;體育類大學中大多數教師為本科以上學歷,其中研究生學歷占43%,本科學歷占32%。師范類院校的教師科研能力較高,而體育類專業(yè)則應該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在職培訓機會。體育類大學具有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初級職稱的教師人數分別為12人、8人、4人,所占比例分別為50%、33%、17%;師范類大學具有高級職稱、中級職稱、初級職稱的教師人數分別有9人、3人、2人,所占比例分別為64%、21%、14%。從結果可以看出,體育類大學的教師中級職稱和初級職稱的人數較多,所占比例為絕大多數,師范類大學教師的高級職稱的比例較大,因此,師范類學校學生的文化能力培養(yǎng)較好,而體育類學校學生的運動技能培養(yǎng)較好。(二)教學內容設置的比較研究。體育類大學和師范類大學對理論知識教學重視程度不夠,應提高理論知識教學放在高校專業(yè)健美操教學中的地位。體育類大學專業(yè)健美操教學強調對基本動作、步伐和基本組合的練習,學生的健美操基本功扎實。教學內容中幾乎完全按照體育教育專業(yè)教學指導計劃進行設置,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學計劃確仍然未改變,相對滯后,培養(yǎng)出的人才已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因此,需要更新教學內容,提升健美操的教學效果和水平。師范類大學和體育類大學都沒有明確安排身體素質和動作難度方面的練習。由于健美操課程需要在體育的伴奏之下才能進行,因此,在健美操專業(yè)中設置健美操音樂教學利于學生掌握音樂節(jié)奏,但是6所學校中,只有北京體育大學設置了音樂課程,其他5所院校則沒有。(三)考核情況的比較研究。專業(yè)的教學重點決定了考核內容,體育類大學由于比較注重學生體育技能和自主編創(chuàng)能力的考核。師范類大學的體育考核重點是學生的健美操套路動作,以及教學能力,說明師范類院校的學生健美操創(chuàng)新能力欠缺。因此,在今后的健美操專業(yè)教學改革過程中,要加強體育類院校的學生教學能力培養(yǎng),而不是只注意學生的體育技能培養(yǎng),這樣對于他們將來的工作十分有好處,能夠擔任教學、裁判員等工作。(四)場地設施條件及人均占有量的比較研究1.教學場地設施條件的比較研究根據調查結果可知,體育類大學的場地設施建設條件較好,擁有專門的教學訓練場地及多功能綜合訓練館,例如綜合訓練館的某一層作為專門的健美操訓練場地;而師范類院校設置的教學專業(yè)較多,屬于綜合類的大學。2.學生體育場地人均占有面積的比較研究學生體育場地人均占有面積的官方數據統計一般較高,這是因為他們只考慮了一個班級的上課情況,但是在實際情況中,經常是多個班級共同使用一個教學場地。所以,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體育場地的人均占有面積較低。此次調查中,學生人均體育場地占有面積師范類院校的為1.23m2,體育類院校為2.86m2,兩類院校的學生人均體育場地占有面積都較小,這主要是因為學校逐年擴大招生規(guī)模,而體育設施的建設跟不上導致,因此,學校應該增加對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給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體育訓練空間。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師范類院校體育教育專業(yè)比較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教學能力和基礎知識理論能力,而體育類院校則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技能,因此在今后的體育健美操教學中,兩類學校應該進行融合,使培養(yǎng)的學生健美操技能較高,并且還具有較高的教學能力,以適應未來的工作需求。
大學體育素質教育論文
一、大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重大意義
體育教學要求使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這正是素質教育要求的結果。素質教育同樣是追求人才整體全面的發(fā)展,希望使學生在體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和生活技能素質等都得到發(fā)展。這就是大學體育教學追求的目標相互結合相互呼應。大學作為學生學習生涯的重要階段,也是一個重要的塑造自己的轉折點。大學不同于小學、初高中的教學,大學主要在于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yǎng)。這就更加要求大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注重素質教育,不單單是書本知識的傳授。尤其對于體育教師來說,這更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教學過程。在大學中,由于學生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省份,不同的背景,這樣學生就會出現一系列帶有他們各自獨特特性的問題出現。由于生活習慣的不同,會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各種問題,產生各種情緒,而導致各種思想以及心理問題。在大學這個階段,在即將步入社會這個重要的時期,體育教師更加應該重視學生的思想觀念、情感、態(tài)度和生活習慣等內在素質的培養(yǎng)和塑造,這將直接關系到即將步入社會這一代青年人的整體素質,也將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所以,在大學的體育教學中的素質教育,對于提升整個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對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大學體育教學中素質教育如何實施
(一)教師以身作則,積極響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教師要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嚴格要求自身,以身作則。教師是素質教育實施的載體,素質教育就是要通過老師來實施于學生。因此,教師就應該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準則,在體育教學中起到主導作用,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的體育活動。通過各類活動的組織,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品德等方面進行教育。并且能夠通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在教師積極的響應素質教育的同時,也應該努力提高自身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并且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樣才能在各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領和指導。大學生一般在20-24歲左右這個年齡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對這個社會以及各個方面有了一定的認知。對于學生已有思想的改變是十分困難的,所以這就更加要求在體育課上,體育老師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感,以素質教育的目標為自己的行為導向,去指引、開導學生。根據學生自身的心理、身體特點去安排課堂,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適應素質教育要求,轉變體育教學思想
高校公共體育教育論文3篇
第一篇
一、教學目標比較
街舞作為公共體育的課程內容,其教學目標是大學生公共體育教學。首先,增強大學生的體質、促進身體健康發(fā)展。街舞在拉伸韌帶的基礎上,通過頭頸部、胸部、腹部、髖部以及四肢的伸展和收縮,適度刺激頭腦、肌肉、神經、腺體,使全身的各部位得到鍛煉,增強骨骼支撐強度、提高關節(jié)靈活性和柔韌性、提升身體協調能力,促進身體新陳代謝,最終達到改善身體機能、增強生命耐力的目標。[1]其次,提高大學生體育運動的興趣,提高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街舞具有運動舞蹈的活力性、健身的時尚性,符合大學生運動審美的標準,其作為一項新興的高校體育教學科目,更加容易提高大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讓學生真正喜愛運動、樂于健身,實現體育教學“以人為本”、“快樂教學”的原則。最后,街舞可以放松身心,釋放壓力,提高學習效率,促進人際關系和諧。街舞不像體操有規(guī)定的動作,在形式上具有很強的自由性,可以根據自身對音樂的理解,對內涵的詮釋盡情地發(fā)揮,達到釋放壓力,放松身心,提高學習效率,提升人際魅力的目的。社會街舞培訓機構教學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街舞教學,具有商業(yè)性質,它的最終目的在于:滿足學員要求,最終獲取利潤。其教學目標是根據學員的需求制定的。較低水平的教學目標是健身,更高水平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身體素質能力、身體協調能力、街舞舞蹈水平和藝術修養(yǎng)。雖然兩者的教學目標都具有健身和娛樂放松的特點,高校公共體育街舞教學更基于體育本身的特點,主要通過教學達到增強大學生體質、促進身體健康發(fā)展,具有明顯的體育特征;社會培訓機構主要是通過教學達到學習者健身,提高街舞舞蹈水平的能力,具有較強的藝術特點。
二、教學內容比較
高校公共體育街舞課堂教學內容,包括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術兩個部分,以河北理工大學為例,基礎理論教學一般安排3-4課時,基本技術課程25-26課時,其他學時安排體質健康標準、機動和考試。基礎理論內容包括街舞起源、特點、分類等介紹。基本技術以CCTV-5《健身房》、《聞雞起舞》為藍本,教師編排固定套路為教學內容,內容幾乎長期不變。由于教師街舞專業(yè)素質能力的限制、街舞專業(yè)教師配備力量不足,教學內容主要為教師擅長的單一舞種,或者一名教師教授多個舞種,限制了街舞教學的廣泛性。[2]社會培訓機構課堂教學多為技術教學,以上海CASTER舞蹈工作室為例,基本課程為GIRL’SHIPHOP、LOCKING、POPPING、HIPHOP、HOUSE、WAACKING、JAZZ、BREAK-ING,舞種全面,每個課程設置一至多名教師,課程內容以套路為主,套路為教師自編,每節(jié)課教學的套路不同,創(chuàng)編性極強。但是其理論教學內容幾乎為零,在全國知名街舞培訓機構,在技術教學過程中穿插少量的理論教學,主要是教授舞蹈技巧和對音樂的理解。高校公共體育街舞教學的內容以有氧健身為基點,運動健身特點突出,舞蹈性不強,舞種單一、套路內容比較單一,創(chuàng)編性不強,理論教學比較薄弱。社會培訓機構多為單純性技術教學,舞種設置比較全面,但忽略了理論教學。
三、教學模式比較
高校體育文化教育論文
1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內涵
1.1高校體育文化與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文化是描述
與社會有關的特殊社會現象的學問。文化的范圍很廣,它是人類一切社會活動的產物,體現在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方方面面,當然也反映在體育活動方面,從而形成體育文化。目前學術界對體育文化的概念表述難求完全一致,其分歧源于觀察角度、認識的層面、界定的背景等。歸總研究,體育文化首先是一種肢體文化,是人類在其自身的生產和發(fā)展過程中,為了人健康、全面、和諧的發(fā)展而主動、有意識進行的一種肢體鍛煉活動;其次是制度文化,是在各類體育活動的發(fā)展和進行過程中,為了體育活動順利有序地進行,所產生的各種制度;再次是精神文化,是人們在體育活動中所形成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體育精神文化;最后是各種物化形式的文化,即以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形式而存在,蘊含體育文化內涵的物質產品,如奧運獎杯、火炬、吉祥物等[2]。高校體育文化是體育文化的下位概念,是指高校校園文化中與體育文化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高校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以學生為主體,以體育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高校校園精神為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高校體育文化相對于體育文化來說是一種亞文化,它作為現代教育和現代體育兩大文化體系的交匯點,既是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和形式[3],它形成的動因主要來自學校體育開展的狀況、學校體育發(fā)展的硬件建設、競技體育水平、體育競賽與活動的參與率、學校體育的人文環(huán)境等。高校體育文化教育是指體育運動技能理性文化之外的體育精神、價值、規(guī)范等非理性文化教育。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實質,就是將校園體育文化作為教育本體,貫穿到高校教育全過程,使這種以身體活動為原初載體的特殊校園文化滲透到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讓其在促進全體學生身心健康、提高綜合素質、造就品格毅力等方面發(fā)揮更積極的作用。它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環(huán)境氛圍為依托、教師引導為基礎、內化領悟為關鍵,具有依托性、復雜性、映射性、反復性等特征。
1.2高校體育文化教育與體育技能教育的區(qū)別
高校體育技能教育主要是向學生傳授體育的知識、技術和技能,根據技術、技能形成的需要,同時也強調體育態(tài)度和個性品質的發(fā)展;體育文化教育主要是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品質,如頑強拼搏、公正,團結互助等,它隱藏在運動技能學習與體育人文實踐活動之中。體育技能教育是一種直接教育,體育文化教育是一種直接教育與間接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它與體育技能教育的顯著標志是:教育主體借助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體育運動競賽、體育建筑標識、體育場館設施、體育信息資訊等顯性載體,以及高校體育傳統、師生的體育熱情、體育在學校中的地位、體育教師的人格魅力、標志性的體育人物等隱形載體獲悉教育內容,具有較強的依托性。
1.3高校體育文化教育的內容與目標
體育健康人文教育論文
摘要:以現代體育健康教育中構建人文精神的必要性為出發(fā)點,研究人文精神在體育健康教育體系中的內涵,結合當前存在的主要缺陷,提出體育健康教育中構建人文精神的途徑、方法。在體育健康教育中構建人文精神主要目的在于塑造高質量人才的追求,主要缺陷體現在教學思想、教材內容、教師自身知識結構和人文環(huán)境等方面的不足,通過改進教學思想、模式,完善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改善教學方式和相關管理體系,有助于實現體育人文精神的構建。
關鍵詞:體育;教育;人文
自20世紀60年代起,人文教育在西方悄然興起,70年代部分美國健康學院將人文教育引入到體育教育中來,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發(fā)展趨勢看,把體育看作是一門既有自然科學屬性,又有人文社會科學屬性的綜合性學科體系已成為人們的共識。提高體育教育中人文素質的針對性、實效性,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立足實際,從全方位多角度來實施。然而,體育健康教育中各校園文化、氛圍、及辦學條件有很大差距,體育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一定的局限性。體育健康教育以人為對象,因此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成為體育教育的核心價值,本文的目的在分享體育教育中培育人文素養(yǎng)的教學經驗,文中對體驗學習、如何應用教學課程設計、學生的回饋以及未來對體育健康教育的應用加以介紹。重視體育健康人文教育有利于縮小體育教育與人文科學間的差距、促進跨專業(yè)的教學研究、提升運動倫理議題等。
1.體育健康人文教育的目的與內涵
盡管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越發(fā)受重視,但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遭遇忽視。健康意味著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相互關系上經驗所帶來的學習內容達到諧和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通過教育而非訓練形成的。針對體驗以檢視體育人文教育的內涵,包括學生的主體理性思考,反思與歸納、應用中的欣賞與關懷、美與惡的情意體驗等。傳統體育教學偏重于知識的傳授,人文情景的融入缺乏與實踐的鏈接,不易與學生的經驗產生共鳴,不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解惑,學生只是習得一項體育健康技能,體驗學習不但重視學習者本身的經驗、將教學的內涵從目標內容的傳授擴展至自我學習,從實踐中體現知識,學習如何思考與學習,營造良好的人文情境氛圍。未來體育人文教育課程的規(guī)劃,通過體驗學習帶來體育人文教育在結構、目的與課程規(guī)劃上的改變,服務學習之目的與內涵更代表一種整體的哲學思維,針對服務學習的理念進行反思、批判分析與統整。
2.體育健康教育缺乏人文的表現
體育興趣素質教育論文
1.問題的提出
我國的學校體育通過十五年來的改革,已經走出了傳統的教學體制,正走向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的新教學體制,我們拓展了學校體育的目標,豐富了學校體育的內容,改進了學校體育的方法,為教師教學能力的發(fā)揮開辟了新的天地,使我國學校體育的面貌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通過改革,傳統的教育體制已經向開放的新體制過渡,新的過渡性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正在實施之中。然而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下出現的學生愛體育但不愛上體育課的問題卻依然存在。在新的課程標準中突出強調:“……要使課程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運動興趣,養(yǎng)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并在其中設立了三個層次的遞進目標:一是課程目標,其中第二點指出:“要培養(yǎng)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堅持鍛煉的習慣”;二是領域目標,其中運動參與目標的第一點指出:“要具有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tài)度和行為”。這也就是要求學生對體育要有一定的愛好和興趣;三是水平目標,它指出“學生要對體育與健康課表現出學習興趣”。可見本次體育教學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但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和習慣,在新的課程標準下還沒有實際的、可供大家操作的東西。為此,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來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并養(yǎng)成自覺鍛煉的習慣就非常值得研究了。
2.研究方法
2.1文獻法
通過閱讀文獻,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和習慣的問題,獲得了如下的觀點:⑴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和體育鍛煉的習慣是體育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標志;⑵在體育教學中選擇與確定體育活動內容對于培養(yǎng)從事體育活動者的興趣、愛好和習慣十分重要;⑶培養(yǎng)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并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應把課內體育和課外體育活動結合起來;⑷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是養(yǎng)成自覺進行體育鍛煉習慣的前提,是終生體育的基礎;⑸要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和習慣,我們必須從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體育課入手;
2.2實驗法
以人為本體育教育論文
一、以人為本在體育教育中運用的意義
以人為本是將人作為教育的主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需要以學生的立場出發(fā),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對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潛能進行開發(fā)。教師需要能夠善于發(fā)展學生在體育上存在的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至少一項的體育愛好項目,以增強學生的體育意識,鍛煉其體育精神。此外,教師還需做到以人為本,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積極性。體育教育需要以人為本,那么,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下單純地加強學生體育技能,灌輸體育知識已經不適用于當前社會,新的體育教學模式需要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對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不足進行改進,并充分利用校園的功能和教育資源,向學生傳達出“健康第一”的體育意識。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身體和心理是體育教育的最基本的目標,也是以后學生為社會服務的先決條件。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表現這一觀點,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是現代體育教學觀中最合適的理念。
二、以人為本體育教育的實施方法
1.教學目標多功能化
目前,我國很多學校的體育教學都過于形式化,學生在上體育時,教師點名后,要求學生圍著操場跑幾圈就宣布解散,讓學生進行自由活動,或者被其他科目的教師借課,學生在體育課上學不到任何知識,教師也沒有明確的制定過教學目標,體育課形同虛設。還有些學校體育課程正常進行,但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技能,忽略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yǎng),也沒有對學生講解各種健康的體育習慣,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缺乏競爭和創(chuàng)新意識。這些情況主要和體育教師的個人素質有關,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身心健康培養(yǎng)的目標無法得到實現。將以人為本融入體育教育教學,進行體育教學目標的選擇,在注重學生學習基本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對其基本技能的訓練以及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給予關注,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體育價值觀和正確的競爭意識,自覺遵守體育原則和習慣,培養(yǎng)其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讓其身體和心理都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