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研究

時間:2022-03-07 09:17:15

導語:新課改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改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研究

教學實踐證明,教學效果,體現在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時時處處.課堂教學體系,由眾多教學要素和環節構成.教師只有將課堂教學要素進行科學配置,有機結合,將教學環節進行有效設置,才能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化”.本人現從構建和諧教學關系的角度,對新課改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實施進行簡要論述.

一、構建預設和生成的和諧關系,凸顯教學活動求真務實

教育實踐學認為,課堂教學由預設和生成兩個環節組成,其中,預設是課堂教學的準備工作,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行動.預設活動,為課堂教學規定了根本的前進“路線”和基本動作.而生成活動具有創造性,是對課堂預設內容的生動展現和創新“加工”.筆者以為,新課改下的有效課堂教學,應該將預設和生成有機統一.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進程中,要不折不扣的踐行預設活動所設置的教學活動以及明確的目標要求,在此基礎上,要敢于實事求是、聯系實際,根據教學活動過程的豐富性、多樣性、多變性等特點,對已有預設內容進行再“加工”和再“創新”,讓課堂教學成為展現預設內容的“平臺”,讓課堂教學成為有效生成的“舞臺”,體現教學活動務實、求是的特點和功效.如在“矩形的性質”一節課新知講解環節預設過程中,教師原計劃準備采取“閱讀式”教學活動,組織初中生通過閱讀教材內容,感知矩形的特征的學習活動,在實際教學活動環節,教師發現采用此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的深度認知和理解.對原來的教學思路進行了“變通”,采用了“操作演示法”教學方法,讓初中生先閱讀矩形特征的相關內容,讓初中生從表面形成初步感知.然后,組織初中生畫出一個矩形圖形,教師示范,初中生跟隨教師的示范引導,進行動手操作找尋矩形圖形的特征活動,通過量角器、尺子測量矩形的邊、角以及觀察對角的特點等內容,初中生在合作討論中,對矩形的特征有了更加深刻、更為豐富的認知和掌握.相對于原來的教學方式,其效果更勝一籌.教學進程中,教師對預設內容的有效創新和改進,對整個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顯著的助推和提升功效.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變通預設內容進行生成活動時,要堅持教學目標要求這一“中心”不動搖,使預設活動和生成活動相互融入,整體統一.

二、構建師生融洽的和諧關系,奠定有效教學思想基石

教育構建學指出,課堂教學中最為活躍、最為多變的兩個因素,分別是教師和學生.任何一堂課,其活動進程都必須有教師和學生這兩個要素參與其中.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深入推進,高效實施,僅靠教師或學生一方的努力,難以達到預定的目標,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同心協力,眾志成城.但筆者發現,在課堂教學進程中,由于師生之間的緊張關系,壓抑氛圍,導致教與學的互動活動、協作活動,難以深入的開展和實施,教與學活動沒有“交集”,教學效能事倍功半.教學實踐證明,和諧的師生關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效能達到預定“期望值”的思想“根基”.由此可見,師生融洽和諧關系的構建,對課堂有效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擺正師與生之間的關系,將學生放置于和教師平等的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幫助他們解疑釋惑,從生活、學習中融入學生中間,面對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要多給予肯定、多給予表揚,讓初中生與教師形成認同感,主動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共同努力推進教學活動.

三、構建講練結合的和諧關系,助推主體能力發展進步

課堂教學活動中,既有教師的講解指導的實踐活動,又有學生的探究分析的時機行動.將教師的“講”和學生的“練”二者有機統一,是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核心內容之一.眾所周知,教學活動是教與學的統一、有機整體.教師的“講”需要學生遙相呼應,有效配合.學生的“練”需要教師的科學指導,有序指引.課堂教學要凸顯新課改提出的“有效”一詞,就需要將“講”和“練”二者之間結合起來,合二為一.因此,教師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一方面要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科學的實施“講”的活動,引導初中生進行動手探知、思考研析等數學實踐活動,探究和認知知識要義和解題策略.另一方面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實踐訓練,在“講”的過程中,提供他們進行驗證、討論、分析的機會和時間,逐步感知和體會數學知識的“真諦”,從而達到教師講解的教學意圖.如“已知:如圖所示,有一個△ADC,它內接于⊙O,AB是圓的直徑,∠CAE=∠D.求證:AE與⊙O相切于點A.”案例教學中,教師組織初中學生開展問題探知活動,初中生通過閱讀手段,分析和感知數學問題條件內容,認識到:“該條件中告知的一些條件以及解題要求,實際是關于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等方面知識點運用的問題.”教師此時引導他們簡要“回顧”涉及到的數學知識點的內容,并向學生提出要實現此類問題的解答目的,一般需要抓住哪些條件內容.學生根據教師啟示話語,對該問題條件內容進行分析,找尋問題條件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梳理出該問題的解題思路為:“連接BC,則∠D=∠B.利用切線性質以及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內容進行求證”.教師針對學生探尋所得思路,進行指導點撥.學生結合教師指點進行再次的補充完善.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指導引導的主導作用得到有效呈現,學生在教師有序引導、實時指導的“講”進程中,對問題條件以及內在聯系有了更加深刻掌握,并借助于教師的“講”,實現了“練”活動的深刻性和實效性.

四、構建內外互補的和諧關系,豐富課堂教學外延內涵

課堂教學,不僅僅局限于短暫的45分鐘,而應該運用發展的眼光、整體的思維,看待課堂教學的內涵和外延.有不少教師將課堂之內和課堂之外進行“割裂”,導致教學效果出現45小于0的現象.究其原因在于,未能將課外作為課堂的有效延伸和補充,課堂教學認認真真,課外時間甩手不管.因此,教師要用平等的“對待”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構建內外互補的和諧關系,將課堂教學的“觸角”延伸到課堂之外,設計和布置具有探究意義的數學問題,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內容及階梯經驗,進行探究和實踐活動,以此進一步的鞏固課堂教學成果,升華課堂教學效果.如“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一節課教學結束時,教師根據學生課堂之內數學知識的認知情況以及數學問題解答的效果,有意識地設置了課外探究題“有一個煤礦發生了瓦斯爆炸,某救援隊營救時,利用生命探測儀測在A、B兩個點測到C處有人員動靜,如果A和B兩點之間為4米,已知探測儀的夾角和地面之間的夾角30°和45°,試求出點C出距離地面的距離為多少?”要求學生在課外進行親身或合作思考分析問題的實踐活動.學生在個體或合作探究問題過程中,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問題探析,將解題技能運用于判斷歸納,從而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技能素養更進一步,更進一層.

作者:許玉紅 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湟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