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

時間:2022-02-28 09:12:04

導語: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

[摘要]工匠精神作為高水準指導和培育職業行為的一種精神,是大學生課程學習成果和職業精神的集中體現之一。勞動教育課程的開設,為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提供了新觀念、新視角、新工具。在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的育人方法引導下,結合勞動教育本身的實踐性、道德性等方面特征,開展內容充實具體、形式新穎多元、評價反饋明確的勞動教育,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學生的勞動實踐中產生和獲得,進而探索出一條真正科學有效的人才培育路徑。

[關鍵詞]勞動教育;工匠精神;培育路徑

一、當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現狀

勞動教育作為實現高校實踐育人目標的促進因素之一,是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畢業生進入社會前適應教育的關鍵步驟。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要求普通高等學校的勞動教育課程不得少于32個學時,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專題不得少于16學時[4]。2020年山東師范大學調查了全國不同省份12693名大學生的勞動教育情況,結果表明目前勞動教育的主要內容就是社會實踐和專業實習,有超過80.7%的學生支持開展勞動教育,但對于勞動教育的價值認識存在偏差;同時勞動教育開展在70%以上的學生看來只是一個流程,勞動教育課程開展方式單一,且學校并未真正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所以很多人并不重視勞動教育課程,也使得課程失去了吸引力[5]。綜合來看,目前開展的勞動教育仍存在諸多不足。

(一)勞動教育價值認同不夠統一

之所以開展勞動教育,是為了能夠讓學生建立正確的勞動觀,能夠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但是現在很多學生并沒有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在勞動教育過程中表現敷衍,僅僅把勞動當成另一種“戶外課”或者不重要的選修課。究其內部原因,還是在于學生對勞動的認識不夠深入,將“體力勞動”等同于“低效勞動”或“無用勞動”,認為這樣的勞動課程與自身學習生活或日后職業規劃關系不大,沒有從發展的角度去看待勞動教育的長效作用,進而得出勞動并不重要的價值觀念。從外部原因來看,當前教育價值風向出現了一定程度偏離,大多數學生都趨向于尋找一份“錢多、活少、離家近”的好工作,浮躁的焦慮感傳染著更多的人,殊不知這樣的職業觀念已經違背了職業價值本身,職業價值是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付諸實踐進行腦力和體力勞動,實現對自身價值的認可。基于以上兩點,勞動教育價值的認同感需要在校園中穩步開展,逐步統一。

(二)勞動教育課程內容單一

目前面向大一新生開設勞動教育課程,主要分為勞動教育課和勞動實踐課。勞動教育的通識教育內容無法吸引學生,學生看到的只是課本,沒有看到課本背后的勞動通識教育,沒能認清教育課和實踐課之間的關系,只停留在課本的單向說教和簡單的動手活動,缺乏勞動育人的深度[6]。勞動實踐課方面,內容以日常勞動、生產勞動為主,主要目的是通過體力勞動強化學生對于校園環境、宿舍班級等公共環境的熱愛和保護,旨在培育學生校園主人翁意識,讓學生變得愛勞動,講衛生。這種教育方式導致勞動教育課和勞動實踐課之間的緊密度和粘合度不夠,兩個孤立的課程容易讓學生產生錯覺:課本學到的理論知識在實踐中行不通或者完全沒有關系。這樣的錯覺會加劇勞動教育課程的枯燥性。因而,對于勞動教育課程的理論與實踐設置上需要融入更多元素。

(三)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

勞動教育課程考核作為必修學分,一般由輔導員、班主任考核。這樣的缺點是缺乏學生互評,考核者在內心往往容易偏向于勞動課程的輔助組織者———班干部;在考核內容方面,多從勞動責任心和勞動態度、出勤率、卷面得分來考察,這樣導致考核表格打分主觀性較強,客觀得分較少,容易流于形式;在考核評價權重方面,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對于勞動教育課程的重要性體現不夠,沒有與學生評優評獎有力銜接,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降低了學生對于勞動課程考核的預期,使得考核完全出于自覺,無法有效激發學生勞動熱情和動力[7]。同時由于所設課程局限于校園內,缺乏社會企業評價,考核評價實效性不強,沒有很好地將勞動教育的作用延伸至畢業后。總的來說,勞動教育課程的評價體系需要與已經存在的學生評價體系主流融合,提升評價權重和實效。

(四)勞動教育專業人才隊伍尚待加強

當前勞動教育隊伍主要由輔導員、班主任、思政部教師兼任,專門人員開展勞動教育相關具體工作的情況較為稀缺。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從不同教師隊伍中選聘的勞動教育教師能夠多角度實施課程,豐富課程的層次性,但是隊伍的“兼職性”導致了具體任務開展的不確定性和非專業性;同時,勞動教育課程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開展,需要獨立的行政部門進行管理運行,確保課程的合理安排和有效實施,這樣的崗位屬性需要專職人員經過專門培訓后上崗。因此,從人才隊伍的角度可以反映出勞動課程本身在開發、實施、評價整個過程統籌性不全、專業性不強、針對性不夠,在隊伍建設本身也需要形成專業教師和勞動教育組織部門的合力。

二、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現狀

工匠精神無論古今都體現著對于科學技術的認真態度和崇敬,也是當今社會為了培養建設創新型人才所推崇的內涵。作為應用型技術型導向的高職大學生,其人才培育特別需要工匠精神的融入,將工匠精神滲透在學生日常課程中,對于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學習動力感的養成和刻苦鉆研精神的培育都會起到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于處于自我認同感、道德感形成關鍵期的大學生來說,能夠很好地從方向性上指導他們盡快形成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職業認識和職業觀念[8]。

(一)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其一,提倡工匠精神是基于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需求。在中國制造2025目標當中,也需要技能型人才,同時這些人才也必須要具有工匠精神。制造業作為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成為強國的根本條件就需要有人才,所以在高職類技能型大學當中,培養工匠精神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其二,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定位的現實需求。為了能夠使人才具有更好的適應性,首先要從專業技能水平的提升和工藝鉆研精神的培養著手。其三,培育工匠精神是大學生形成高尚職業目標的有效途徑。當前大學生“佛系”思想較為普遍,“躺平”觀念當中的消極部分和“人們之所以選擇奮斗,是因為對美好生活有一種向往”的態度是相悖的。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從認知態度和學習動機上逐步改變對于未來的職業觀、擇業觀、就業觀,有利于其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提升工藝水平和鉆研能力。

(二)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面臨的問題

首先,勞動教育課程中工匠精神概念滲透不夠充分。由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天然與專業課程交集多,互相影響顯得水到渠成,而與勞動教育這類通識課交集少。而工匠精神在不同的領域以及層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深度,導致在勞動教育課程上,無論理論課還是實踐課,學生看待工匠精神的概念也會參差不齊,在勞動教育課上不能夠充分體會到工匠精神的元素所在,概念與要求相脫節,無法完全達到兩者互相滲透的教育目的。其次,大學生工作追求與社會需求存在差距。工作追求應當包含于社會需求當中,兩者共融共生,互相促進。從當前來看,工匠精神培育“回報率”是先慢后快,這也導致不論是專業課還是勞動教育課中無法直接看到培育結果,進而導致工匠精神的培育似乎“只開花、不結果”[9]。

三、基于勞動教育視角下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

當前勞動教育視角下工匠精神的實施雖然尚處于初期階段,但作為工匠精神培育的最佳視角,如果能夠最大限度地讓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地,有效耦合勞動教育的育人觀念,形成共同目標,依托勞動課程具體實施,就能夠讓學生真正在工作當中去體悟和總結工匠精神的實際內涵。

(一)營造校園勞動氛圍,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校園文化的建設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勞動觀、擇業觀,規范其學習、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依托勞動教育課程開展為主要平臺,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關于“正確勞動觀念的知識內容”為藍本,開展勞動教育氛圍的觀念養成,宣傳工匠精神的可貴之處。具體主要通過:一是要弘揚工匠精神的價值底蘊,通過宣傳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關于青年擇業和勞動的具體觀點,幫助學生形成更有格局的勞動價值觀,做到步調一致、思想統一。二是要以校園文化活動和專業技能較強的教研室為載體,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例如“魯班節”“工匠節”等活動的開展,設立“大師工作室”,形成崇尚“匠人”的校園氛圍,形成工匠精神培育園地,造就工匠精神“土壤”[10]。三是積極發揮優秀榜樣人物的示范效應,提升工匠精神的感召力,通過榜樣典型的示范作用使得更多的學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強大力量。例如開展“優秀校友、行業精英進課堂”等活動,讓真實而有力的事例推動工匠精神的落地,進而提升育人效果。

(二)立足專業育人目標,建立完善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勞動教育課程體系應該是通識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的有效結合。首先,應建立單獨體系的勞動教育通識課程,確保勞動教育課的主體地位和重要性[11]。其次,學校應綜合校內外各類優質的專業教學資源,利用已有專業課程優勢,把勞動教育和實踐教學環節結合起來,開發有針對性的勞動教育實踐課程,初期開展“勞動+軍事教育、勞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勞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勞動+體育”等“勞動+”新型課程模式,在此基礎上實現從無到有,進而逐步建立完善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例如,通過生物相關專業所在二級學院,開展校園環境治理、病蟲害防治、苗木花草栽植,擴充勞動實踐課程的實效性。

(三)形成多方主體合力,建立長效追蹤評價機制

勞動教育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需要通過社會和企業來證明它的實效性。所以在高校當中應該還要有長效追蹤評價機制[12]。一是建立校內評價機制,由教師、學生進行雙向過程評價,準確把握勞動教育開展過程中工匠精神培育情況,同時加大勞動教育課程考核在學生綜合評價的比重,在評價結果上提高勞動教育課程的地位,使得校內評價具備價值性。二是對畢業生展開追蹤評價反饋機制,開展大學生畢業后1年、3年、5年等追蹤評價反饋,直接將工匠精神培育具象為當前工作崗位工作狀態和專業成長,有效收集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實效情況。三是建立用人單位評價反饋機制,以問卷調查等方式向用人單位了解學生在所在崗位工作貢獻度、勝任力等方面情況,進而反映出工匠精神發揮情況。

(四)注重勞動教育質量,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高校要統籌好勞動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和專門部門的成立。一是加強政策支持,設立勞動教育部,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在學工部或教務處等相關部門設立,并抽調行政人員作為專門崗位,確保勞動教育相關的行政事務正常運轉。同時,在勞動教育課程教師方面,應盡可能解決教師隊伍實際需求,制定相應的考評機制,保障任課教師自身工作積極性。二是建立勞動教育教學師資庫。由校內相關課程任教教師、學工部門教師、外聘能工巧匠(技能大師)、課內外兼職勞動教育指導員等組成,對于承擔課程量較大且專業性較強的教師,特別是在勞動教育理論課方面,可參考公共課教學部設立勞動教育課專任教師,在勞動教育實踐課方面可以根據本專業特點仍然采用差異化的兼職為主教師隊伍,逐步形成專兼職相結合的勞動教育教師隊伍。三是組織勞動教育任教教師培訓,在勞動教育課程開展中,通過培訓使課程得以標準化、可評價,確保勞動教育價值觀的統一性,真正提高勞動教育效果。

作者:賈堯 宋增文 高姣姣 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工商大學 中共寶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