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農業經濟論文

時間:2022-09-04 04:47:55

導語:高職院校農業經濟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農業經濟論文

一、優化校內外資源配置發揮資源整合優勢

資源配置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部資源配置,二是內部資源配置。高職院校作為產學研的整合體,在資源配置上具有較強的整合優勢。為發揮高職院校在資源配置上的整合優勢,農經學院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出服務“三農”多方合作的長效機制,建立“三環”聯動服務機制。積極探索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學院作為教育廳確立的6所中高職貫通培養試點院校之一,組織開發了2個貫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12所中職學校開展了貫通培養試點,2013年聯合招生282人。免費接收集團成員院校學生實訓1184人次、692學時,培訓師資60人次,指導6個職教中心涉農專業和基地建設;為牡丹江師范學院開出公選課19門;主持完成省食用菌協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的換屆選舉。

二、發揮在科教成果上的高產優勢

2013年完成50項省級課題的結題工作,其中教學改革項目38項,人文社會科學類課題4項,自然科學類課題8項;成功立項新課題29項;組織教研科研成果參加上級部門評獎,共獲獎37項,其中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2項,黑龍江省農委科技獎5項,牡丹江市科技獎2項,省級以上各類學會教學成果獎28項。總結完善“教師承擔項目、項目對接課程、學生參與管理、生產實訓同步”的校內基地運行管理模式,調動師生參與項目管理和技能訓練的積極性和持續性。近三年,農經學院教師自主培育“農經苦瓜1號”和“農經木耳1號”農作物新品種2個;主持完成“樂斯本防治水稻潛葉蠅應用技術的研究”等應用技術研究課題20項,其中“黑龍江山藥深耕、壟作優質栽培技術”等3個農業新技術獲牡丹江市科學技術獎。為周邊農戶提供種蛋31萬枚、種苗20萬株。同時科技叢書、服務手冊編寫,講座光盤制作全面展開,農經學院編寫的農家書屋“服務三農科技致富”系列農業科普叢書33部已正式出版;編寫服務“三農”科技致富系列手冊10種。

三、發揮在科技推廣上的平臺優勢

1.搭建農業信息推廣平臺。

注重實踐,強化產教相結合,農經學院開展農教結合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一是深化校企合作。打造“科技創新—校企合作”模式,即農經學院、農業企業、科研院所聯手合作,開展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研發,從而實現服務“三農”的目標。深化校企合作,吸引動漫制作企業海越天飛數碼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入駐校園,與正大、聯想集團、珍寶島藥業等繼續開展訂單培養緊缺人才,為黑龍江阿媽牧場農業有限公司設立豬樣抗體監測與病原檢測實驗室和產學研合作中心,學院成為了多家企業不可替代的技術支持單位。二是多措并舉與地方政府聯合打造科技平臺。充分利用現代媒體和信息開展農業科技宣傳服務,農經學院與牡丹江新聞傳媒集團聯手打造《農經大講堂》電視專欄94期,以“依農時、傳農技、解難題、保豐產、促豐收”為原則,為牡丹江市周邊地區150萬農民普及農業科技知識;與牡丹江市委組織部聯合制作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專題講座(遠程教育課程)10期;實施“農業科技普及工程”,編印發放服務“三農”科技致富系列手冊5千冊、科普光盤3千張。這些科技服務提高了牡丹江市農業生產經濟,促進了農民增收。

2.搭建農業科技助農平臺。

農經學院與地方農業教育與科技資源整合成立的牡丹江農業科學院,成功打造黑龍江省東南部的農業科技助農平臺,主要包括農業專家信息資源庫、科技研發共享平臺、科研成果推廣平臺。平臺開設5支專家熱線,內容涵蓋種植業、養殖業、農機、法規、農村政策。與農業縣(市)結盟,建立并深化“院市(縣)共建”長效機制,先后派出兩名干部掛職海林、樺南科技副市(縣)長,投資240萬元建立2個農業科技專家大院;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政府相關文件精神,先后對海林市山市鎮長勝村、海南鄉紅旗村、寧安市寧安鎮福榮村、林口縣奎山鄉進行科技幫建。通過農業科技專家大院的運行、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農業科技培訓、農業實用新技術推廣等舉措,從農業生產、農技推廣、農民指導等方面為農業科技助農平臺提供了堅實基礎,彰顯了農科教一體化的合力。

3.搭建農企農戶對接平臺。

農經學院運行“學院+農企+農戶”對接平臺。2008年學院與牡丹江正大實業有限公司聯手,對肉雞養殖創業者進行培訓。公司需要發展養殖戶,而農民苦于沒有技術,經過學院的中間調節,實現了資源共享、技術互補、跟蹤服務、快見實效的培訓理念,培訓的80名學員都已成功創業。這種“學院+農企+農戶”對接平臺的建立,為農民致富開辟了一條有效的致富渠道。2009年農經學院綠色農業系啟動了“種植類專業教師包村包戶”的專業與村對接工程。此項工程實現了學院教師的技術專長與幫扶戶經營產業對接,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跟蹤服務,起到了提供科技致富信息,指導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支持等作用,目前運轉情況良好。這既是一種有效的探索,也更加有力地強化了學院科技推廣平臺優勢。

四、發揮在農民培訓上教育優勢

1.開展多維農民培訓,培養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

農經學院擁有一套完善的農民培訓體系,涉農專業師資力量雄厚、完善的種養加管一條龍實訓基地。開展多層次多梯度的農民培訓,成效顯著。農經學院與牡丹江市委組織部聯合舉辦農村干部基礎科專業函授班,培養農村基層管理干部101人。實施“陽光工程”農民創業培訓,培訓農民720人;實施“農業科技帶頭人培訓工程”,培訓農業科技帶頭人203人;與牡丹江市委組織部聯合培訓村黨支部書記282人;承擔政府部門委托培訓778人;培訓農村經營管理人才666人。通過鄉村干部培訓,大幅提高了牡丹江地區農村基層干部的整體素質,保障了牡丹江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人才建設;通過集中辦班、交流研討、參觀考察、現場實訓等方式,培養現代新型職業農民,重點培訓現代農業科技新技術、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現信息化技術、農業農村政策法規等方面的知識更新和技能培訓,培養和造就大批高素質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推進地方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2.開展村村大學生工程,培養高學歷的鄉土人才。

近幾年來,黑龍江省省委省政府在農職院校中啟動了“村村大學生工程”,配合省政府工作,我校在實施“村村大學生工程”中,共培養村村大學生672人。村村大學生被稱為是“留得住、用得上”的落地式“鄉土人才”,是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和經營理念的“傳播者”。他們成為科技推廣平臺中的橋梁,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牡丹江農民純收入連續九年居全省第一,2011年突破11000元,農經學院功不可沒。農職高校通過積極地開展農科教結合,深化發展自身優勢,更好地擔負起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推廣及農業人才培養,才能有效解決我國的“三農”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

作者:徐軍周敏杜廣平單位:黑龍江農業經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