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透析

時間:2022-02-09 10:41:00

導語:高職院校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透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透析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論文摘要: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決定其培養學生素質高低的關健因素。作為高職院校,應該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即更加突出其應用性,實踐性。但是,當前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學模式還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培養結果與國際貿易人才需求相背離。因此,應針對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如何確定科學的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從而找出適應其教學目的的科學培養模式。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都開設了國際貿易專業,以滿足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國家對經貿人才的迫切需要。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院校為學生構建的國際貿易理論知識框架與實際操作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明確了國際貿易人才特征并集中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因此,采用“邊改革、邊實踐、邊總結”的方法進行教學改革研究,對于滿足社會對國際經貿類人才的總體要求,逐步構建起注重素質教育的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

一、國際貿易專業的特點及人才培養模式

(一)國際貿易專業的特點

國際貿易專業從學科性質上來講,主要具有兩個特點:跨學科性和實踐性。跨學科性是指國際貿易專業從學科上涵蓋了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多種學科,綜合性較強。從這個角度出發,高職院校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必須提出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國際貿易專業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不僅要掌握好基本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實踐環節中得到鍛煉。通過讓學生到企業實地考察實習,建立學校與企業的戰略聯盟等方式,或直接采用案例分析訓練等方式都可以實現這一實踐教學環節目標。

(二)現沂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我國現行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理論型”培養模式,另一種是“崗位技能型”培養模式。這兩種培養模式都不能很好地體現出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科特點,培養的人才也很難達到國際貿易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1,“理論型”培養模式表現形式

“理論型”培養模式主要強調理論知識,同時拓寬專業口徑,注重專業素質教育。若按“理論型”培養模式培養高職高專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在國際貿易人才培養過程中勢必存在三方面偏差:一是在講課過程中過于細化部分貿易理論。比如說,在國際經濟學課程教學過程中,如果把貿易的關稅效應、國際技術轉移模型、國際貨幣制度,尤其是購買力平價理論以及一些難度較大的貿易理論向學生做詳細講解,這容易使學生學習難度加大,更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模式既違背了高職院校教學中實用的原則,又不符合高等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和用人單位就業崗位的實際需求。二是忽略了國際貿易是一門集應用性知識、新興知識以及動態發展知識為一體的課程。例如,對于跨國公司的新發展、國際直接投資的基本運作方式、WTO運行規則、反補貼與反傾銷對策等內容講解得不夠深人,有的甚至省略不講。這樣不能將最前沿的知識傳授給學生,造成學生所學的知識比較陳舊。三是忽略了國際貿易專業是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具備實際操作技能的人才。例如,對于滿足外貿業務崗位所需要的有關貨物運輸與保險、報關實務、商品檢驗檢疫、外貿單證、函電等具有操作實務的重要課程,既不進行系統詳細講解,也不進行仿真模擬實訓和技能實踐,更談不上校外實踐和頂崗實習,從而造成學生實踐技能的欠缺,畢業后不能滿足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

2,“崗位技能型”培養模式表現形式

該模式以特定崗位實際需要的專門技能為中心,以該技能所需的基本知識為基礎,注重崗位操作技能和勞動態度的培養。按照該模式進行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培養,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外貿操作技能,但由于理論基礎的欠缺和知識面的狹窄,限制了學生未來職業的發展空間。從總體上來說,這種模式的缺點主要表現為:一是過分強調外貿業務的實際操作技能的培養,忽略了基本理論知識的支撐作用,因此不能很好地開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能力。二是過分強調單一知識技能的學習,忽略了相關知識技能的培養,難免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的知識技能過于狹窄,不能適應社會對多種技能的需要。三是過分強調培養外貿業務員單一崗位所需的實際操作能力,忽略了行業崗位所需其他知識技能的培養,勢必影響受教育者綜合能力的培養。四是過分強調對知識的記憶,忽略了高職院校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高職院校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與原因分析

(一)重理論.輕實踐

1、學校和專業建設的定位不科學

高校定位對于一個學校的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高職院校的定位應該是培養能夠從事具體工作的專門人才。然而有些高職院校不切實際過度重視了教師以及學生理論素質的培養,卻忽視了在人才培養中最重要的實踐環節;有些高校非常注重理論教學,認為具體貿易實踐操作屬于低層次的要求,一般中等專業院校的畢業生經過培訓就能做,所以未能對實踐能力的培養給予足夠重視;有些高校甚至把國際貿易實務課程作為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專業選修課來對待,加上師資方面的因素,很多教師根本不具有國際貿易實際操作經驗,只能照本宣科。這些教學方法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培養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2、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的不含理

過多地設置了理論性的課程,如國際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但像國際結算、國際貿易單證制作、外貿函電、報關實務等實踐性課程卻相對涉及較少。這種課程設置的狀況主要由兩個方面的原因所導致:首先,在國際貿易課程理論與實務的比重上,多數教師由于個人的習慣和興趣,也可能由于課堂與社會脫節,往往喜歡多講理論少講實務,尤其是多講純理論性的知識,使實際授課的內容與計劃不符;其次,由于教學計劃制定得不合理,沒有從宏觀上協調國際貿易專業各門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導致一些知識的重復講解;再次,在國際貿易課程的總體教學上,過分強調理論和基礎知識的講解,卻沒能給學生提供一個仿真的模擬環境,并進行出口業務的模擬操作,結果陷人紙上談兵,無法學以致用。

3、教學實驗室建設相對落后,實習基地缺乏

目前,我國高校實驗室建設還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要。重點高校有國家配套資金支持,情況要好于一般非重點院校和民辦院校。大部分院校沒有建立起專門的國際貿易實驗中心來滿足學生實踐學習的需要。到目前為止,很多高校的國際貿易專業就根本沒有配套的實驗室,這不符合現代的教學發展的需要。另外,很多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企業認知實習和畢業實習一般建立在部分教師過往人際關系等個人感情基礎之上,沒有上升到學院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層次。實習單位與學校和學生屬于單向不均衡關系,沒有對價支出,因此,缺乏持續合作的基礎和動力,不能保證學生實習實踐需求的穩定性要求。

4、外經貿人才現實要求與培養目標之間的矛盾

對于外貿公司來說,更多期待的是畢業生成為來了就能發揮作用的人才,也就是說他們期待具備較強實踐和操作能力的人才,而現有高等院校的畢業生離這一要求相去甚遠。由于受到較好學術氛圍的熏陶,通常具有較深厚的理論功底,具備良好的分析和研究能力的畢業生,往往在企業高薪聘請一段時間后,發現畢業生要么眼高手低,不愿做具體工作和業務,要么不能勝任具體的貿易實際操作工作。這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企業缺人、學生失業的結構性問題。

(二)過分強調老師主導作用.扭視學生主體地位

雖然已有很多人意識到了我國傳統國際貿易專業教育的弊端,但“倉庫理論”依然盛行。該理論認為:“大腦是儲存知識的倉庫”,教育就是用知識去填充“倉庫”,把記憶知識的的量的多少作為評價教學效果的標準。

由于在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學中采取單一的灌輸教育方式,片面強調知識的傳授,學生只能被動接受。這種非啟發式教育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學生一味地接受老師傳播的知識,缺乏思考,所以談不上真正吸收,更談不上創新。因此缺乏案例教學和實訓的鍛煉,貿易知識的學習會變成一個乏味的過程,導致很多學生不知所學何用。

(三)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沂業內部竟爭升級

當前存在的問題與傳統思維認識密不可分,高考學生選擇專業時,家長和社會的導向都存在不盡合理的傾向:如重學歷教育輕職業教育;重國有名校輕民辦院校;重熱門專業輕自身基礎。

國際經濟貿易專業是近些年學生熱捧專業,綜合院校、專業院校、民辦院校、職業院校都在宣傳自身優勢,在一定程度造成競爭升級,對專業和社會不負責任,人才質量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要。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有明確區別:學歷教育高校應該承擔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任;職業教育則應該培養實用型專業人才,然而二者卻出現了倒置或混雜的不良傾向。

三、構建高職院校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新模式的路徑

(一)合理平衡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

1、堅持理論教學“必需、夠用”的原則

培養應用型人才不等于廢棄理論課教育。因此,我們堅持必要的基礎理論課教學必須到位,在教學計劃中保證必要的課時。例如,在教學計劃中,經濟學、管理學、國際貿易概論、貨幣銀行學等基礎理論課都保證了其必要的地位,以使學生打好理論基礎。

2、突出實踐教學

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學計劃應突出實踐教學環節。一是要求課堂理論教學要體現實踐性的要求。例如,國際貿易實務課程,要求突出案例教學并與國際貿易實際操作軟件如SIMTRADE教學軟件相結合進行教學;電子商務課程在理論課教學的同時,亦就部分內容實行課堂實驗模擬教學;會計學課程,要求教師課堂精選實例講解。二是圍繞國際貿易業務的流程專門開設多門實驗課,比如單證、通關實務等。

(二)貧沏突出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求

1、強化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為了加強學以致用,使學生在開始學習專業理論課時就進人應用環境或背景中加以理解,我們在理論課教學中也提倡案例教學,要求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各門課程根據課程內容和特點運用案例教學,強化課程內容的實踐性。如在國際貿易課程教學過程中,針對一些枯燥的理論,采用案例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對知識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提高其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生應用能力的提高需要學校為他們創造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條件,培養學生從實際出發。我們認為,強化實驗課教學是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加強應用能力訓練的最重要的一環。比如,國際貿易業務流程仿真、電子商務、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調研、國際貿易模擬實驗、金融投資模擬實驗。這些實驗課程均緊緊圍繞讓學生進人國際貿易業務環境和提高相關技能而開設。這些實驗課,一部分在實驗室完成,另一部分必須走向社會,實地訓練。如進出口商品檢驗檢疫調研,需要直接與有關單位零距離接觸.把書本上的知識與實踐操作緊密聯系,以期幫助學生從理性認識返回到實踐中的感性認識,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及其實用性。

2、大力推廣雙語教學

由于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將來就業崗位的特點,外語技能的掌握對學生的就業和適應工作的能力影響極大。為此,我們的培養方案強調了本專業對學生外語掌握程度的要求。在教學計劃的課程設置中,鼓勵部分課程進行雙語教學,促進雙語教學模式在國際貿易專業教學中的推廣。

(三)建立科學的實踐教學模式

在德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高等職業教育十分重視實踐教學。他們在教學上采取工學交替形式,一年分兩個學期,每學期24周,其中12周在學院學習,12周在企業培訓,目的是讓學生熟悉實際生產組織,掌握各種工作崗位的職責,需要時還可頂班工作。高等職業教育強調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理論聯系實際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和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將來的工作崗位有大概的了解,同時也為企業選拔人才和學生選擇職業提供機會與條件。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首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1、實習制度的實踐教學模式

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的實習制度,美國高校采取的實習制,其種類有全職的、兼職的;長期的、短期的;不收酬勞的、收取酬勞的等等。它與今后的工作緊密聯系在一起。通常,學校都設有被稱為‘腳acement"的機構(相當于職業介紹所),該機構的職能就是幫助畢業生或實習生聯系工作單位。學生可以將簡歷述于該機構,再由機構提供參考意見并聯系企業以安排實習。

2、建立戰略聯盟,實現產學結合的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指的是學校與企業合作,其教學活動直接為企業經營管理服務,利用公司的某些資源,如豐富的實踐經驗、全球化的網絡等。特別是通過與一些跨國大企業的合作,使學校在全球化組織管理方面收益匪淺,獲得很多跨國公司經營管理經驗。

3、案例分析理論的教學模式

由“placement”聯系企業,提供案例,將其作為學生的課業。案例指情況、實例,根據事實做出客觀描述,學生通過案例教學身臨其境,巧妙地變間接問題為直接問題,將知識學活用活。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應該結合自身實際建立適合自身良性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有別于本科院校,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體現出自身特色,明確自身定位。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在學生具備一定理論知識儲備基礎上,必須加大對實踐環節的重視,完善“理論型+技能+綜合素質”的人才培養模式,體現出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特點,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