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歷史的模式學習法研究
時間:2022-04-22 04:12:00
導語:新課程歷史的模式學習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課程全面推行以后,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歷史教科書分別呈現了人類政治文明發展史,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史,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是對以往歷史教材的提煉和升華。針對這一情況,我在平時歷史教學中嘗試板塊學習法,形成歷史的知識網絡,找尋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關鍵詞:新課程板塊學習法構建框架
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歷史教科書分別呈現了人類政治文明發展史,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史,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是對以往歷史教材的提煉和升華。但學生在平時學習過程中,覺得很吃緊,尤其要分清中外古今更顯力不從心。針對這一情況,我在平時歷史教學中嘗試板塊學習法,對理清學生思路,為學習歷史構建框架起到一定的效果。
筆者認為所謂的板塊學習法就是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從一書,一章,一節的宏觀入手,構建歷史的框架結構,在此基礎上不斷充實內容,形成歷史的知識網絡,找尋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
一、板塊學習法的可行性
1、板塊學習法如同給學生搭建房子
縱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可謂包羅萬象,學生每學一段歷史,猶如擁有了一根木頭,如果一根一根的累積,也就是一堆木頭,假如把他們搭建成房子,即使簡陋,也能思路清晰,游刃有余。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的不斷加深,可以繼續裝修這間房子,豐富歷史知識結構。
2、板塊學習法可幫助學生理解記憶
初中的新課程注意了歷史、地理、社會的有機結合,所以現在的高中學生在初中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編年史教學,對以時間為重要線索的歷史缺乏一個基礎的認識。而高中新課程是對以往歷史教材的提煉和升華,課堂容量大,學生接受感覺困難較大,理解以后記憶更顯力不從心。板塊學習法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歷史的基本思路,有的放矢學習,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3、板塊學習法可直接解決一些宏觀題
坦率地說,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任務之一也是為了應試,現在有很大一部分題目就是考得一節,一章甚至是幾章內容,有些題目的答案就是歷史教科書的小標題。學習的一個過程是吸收然后反饋,板塊學習法整理了教材,也就整理出了題目和答案,已經提前幫助學生反饋了知識。例如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歷史教科書必修三第四單元《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從文藝復興近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物理學,生物學等)到人類社會先后開始在18世紀中期進入“蒸汽時代”,19世紀晚期步入“電氣時代”,20世紀末跨入“信息時代”就可以出一系列材料題。
4、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板塊學習法從宏觀到微觀,層層遞進,構建歷史知識網絡,無形中指導了學生一種自學歷史的能力,對學生自我消化知識,理解教材,拓展思維起到幫助作用。
5、有利于學生合作學習
以往的歷史課堂常常是灌輸式的,學生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狀態,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我們嘗試了學生合作學習,而且是以宿舍為單位,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宿舍文化的作用,讓學生始終處于一種學習的氛圍之中。板塊學習法為學生提供了一種駕御教材的有效方法。
6、提升教師自身素質
板塊學習法對于教師來說,需要教師認真研究教材內容,可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和具體教學實踐有效把握教材,重新組織教材,指導學生,努力提升教師自身素質。
二、板塊學習法的實際操作
板塊學習法的實際操作是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從一書,一章,一節的宏觀入手,形成歷史的知識網絡,找尋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例如以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實驗歷史教科書必修三為例,呈現給同學們的是人類社會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包括中國的和外國的,涉及古代、近代和現代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的思想文化活動都是在繼承前人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礎上,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歷程,在世界不同地區,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構成了人類思想文化發展史的多元化特征,隨著世界各地聯系的日益密切,不同思想文化之間相互影響越來越明顯。
對于這些內容學生們很容易混淆。我給學生整理出三個板塊:一是時間,分古代、近代或現代,二是范圍,分中國或世界,三是內容,分思想理論、科學技術或文學藝術。任何一節內容都是這三者的有機結合。
同樣每一節內容也都有個體系,以第六單元《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第16、17、18課為例可以構建的框架是三位站在時代前列偉大人物重大成就的背景、情況、成果,四大中國最重要的思想理論成果。
在指導學生學習每一節內容時,首先要關注的是小標題,因為黑體字本身就成為每一節內容的框架。例如第六單元第16課的小標題從表面看都是三民主義,但仔細琢磨分別是一、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的背景和內涵,二、三民主義指導下的實踐,三、三民主義的發展和影響。任何一個歷史事件都是由背景、情況、影響三板塊構成,考題也是圍繞這三方面展開。
三、板塊學習法進行的注意點
1、課前預習
因為板塊學習法需要宏觀把握教材,有時候是對教材的重組與整理,所以學生最好在課前進行預習工作,教師可以下發課案,包括學習目標、知識結構、學習上要注意的幾個問題,課堂上要解決的幾個問題,基礎訓練,課后反思等等。讓學生在知識和心理都作一個課前準備。
2、課后鞏固
這樣的一節課下來,可能課堂容量大,筆記和教科書體系有較大的變動,因此需要學生課后及時消化鞏固,方法可以多樣,可以是課堂內容的再現和復習,也可以此模式另辟蹊徑。
3、輔之練習
筆者對板塊學習法推行一段時間后,發現效果不大理想,主要表現在學生反映聽講思路是清晰的,但自己理解記憶往往還是混淆,做題正確率不高,仔細研究下來,發現除了學生記憶還不夠到位外,主要是因為課時較緊,習題練習還未到位,在學習過程中少了及時反饋這個環節,因此努力追求精講精練,配合審題方法指導,解題方法分析,規范歷史語言,實踐下來收到較好的效果,但一切還有待繼續探索。
- 上一篇:紀監年度工作打算
- 下一篇:透析合作性學習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