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對教師要求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22 08:09:00
導語:新課改對教師要求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新世紀初我國最大規模的基礎教育創新工程。新課改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也必將促使我們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角色扮演進行重新審視,同時在職業道德方面對教師提出新要求。
【關鍵詞】課改特點教師角色職業道德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特點
新課改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導航,總結歷史經驗,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有鮮明的時代性和開放的國際化特點,其“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注重人格和智力的協調發展,同時把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和科學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知識不再是終極目標,而是過程目標。
2.大大加強了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各種學習方式的運用,專題學習也受到重視,從而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新課程還強調基礎學科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3.加強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滲透與融合,進一步促進了課程的綜合化,努力克服傳統教育重智輕德,重知識傳輸輕人文關懷的弊病。“忽視對學生的人文教育,這已經成為國民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新課改加強了對學生道德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注重提高學生的文明程度與文化修養,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
4.靈活協調了綜合課程和分科課程之間的關系,加強了學生與社會現實的聯系,把日常社會生活知識引入教學,使課程更加生活化、社會化。“世界具有整體性,文化作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具有整體性的,文化的不同構成也是彼此交融的。”而過去的教學卻界限分明,忽視了世界的整體性,把原本內在統一的各個學科割裂開來,把學習理解為封閉在書本上和禁錮在屋子里的過程,忽視了人的社會經驗的獲得和實踐能力的形成。
5.加強了課程的選擇性,確立了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理念,允許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從而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留下充分的空間。新課改尊重學生個體的多樣性和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貫徹了“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還存在著一個先前已有的學習經驗,而學生這些方面的經驗和知識,深刻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的思想。
6.重視課程和信息技術的整合。以網絡與計算機技術為標志的信息化社會正在影響著整個世界,它以無法預測的速度改變著整個世界,也改變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新課改倡導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目前,高中、初中、小學各層次的信息技術教材已有200多個版本。初中和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分別在2003年和2005年正式成為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
1.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作為促進者,指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給學生,還要教給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并提高他學習的能力。教師要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角色中解放出來,把重心轉移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上。當然,知識傳輸者的角色也是新課程中教師角色之一,這種角色本身是不能被淘汰的,但與以前有所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師唯一或常規的角色。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含義:首先,教師要改變過于強調知識傳輸的傾向,努力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新課改要求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第三,教師要為學生的人生引路。這一方面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傳播知識,而是要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并且不斷地在他們成長的道路上設置不同的路標,引導他們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前進。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傳統觀念中解放出來,教師不是要控制學生、強制學生,更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適、自我選擇。
2.多方面的合作者
教師作為合作者,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理解。
(1)與其他教師的合作。從表面上,教師整日和學生在一起,是不可能孤獨的。但在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形式中,由于教師在課堂里的位置和身份,使得他們與學生之間有隔膜,產生孤獨感。教師之間也相對隔離,這種現象是不幸的,因為他們有很多東西需要從彼此身上汲取和獲得。教師之間的合作不僅可以擺脫彼此孤立的感覺,而且可以滿足新課程所提出的課程綜合化的要求。只有不同學科的教師互相合作,才有可能完成課程的綜合和學習方式的綜合。
(2)與家長合作。新舊教育理念之間存在的差異或缺乏足夠的信息造成家長對新課程可能不理解,這時教師應注意與家長密切合作,同時爭取各種社會力量的支持。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向他們解釋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及自己的改革意圖,以便學生在一個新的氛圍中學習時,家長不至于感到困惑和生疏。教師必須與學生的家長或人建立密切的關系,和他們共商教育問題。教師需要向他們說明,教育是一項專門的工作,要求教師具有大多數家長不具備的資格。它又是一項學校和家庭的共同事業,家長在其中也應發揮積極作用。
(3)與教育管理者合作。改革的進程在一所學校里也不是整齊劃一的。新舊觀念、評價標準都會同時存在,必然有一個沖突與統一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在討論和合作中完成,需要教師有耐力和抗干擾的能力。在新課程實施中學校教育管理者將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常會處于兩難的境地。但是他們對新課程的執行至關重要,他們應該走在改革的前面,對新課程中產生的問題不是武斷的下結論,而是要進行協商。為了使管理者支持改革,教師要勇于向管理者闡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計劃。
3.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學與課程也是相對脫離的。教師被排斥于課程之外,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是按照教科書、教學參考資料、考試試卷和標準答案去教;課程游離于教學之外: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是由國家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規定的,教學參考資料和考試試卷是由專家或教研部門編寫和提供的,而教師成了教育行政部門各項規定的機械執行者,成為各種教學參考資料的簡單照搬者。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同時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這就要求課程必須與教學相互整合,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性作用。“教師不再僅僅作為課程的消極接收者,而是要作為積極的課程開發者,這是新課程倡導的新理念,也是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為此,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了解和掌握包括國家層次、地方層次、學校層次、課堂層次和學生層次等各個層次的課程知識,以及這些層次之間的關系;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使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在學校及課堂實施中不斷完善;鍛煉并形成課程開發的能力,新課程越來越需要教師具有開發本土化、鄉土化、校本化課程的能力;培養課程評價的能力,學會對各種教材進行評鑒,對課程實施的狀況進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定。
4.社區型的開放教師
隨著社會發展,學校漸漸不再只是社區中的一座“象牙塔”,與社區生活毫無聯系,而是越來越廣泛地同社區發生各種各樣的內在聯系。一方面,學校的教育資源向社區開放,引導和參與社區的一些社會活動,尤其是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社區也向學校開放自己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資源,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新課程改革肯定了這種趨勢對教育教學的積極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角色也應相應變革。教師的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教師不僅僅是學校的一員,而且是整個社區的一員,是整個社區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建設的共建者。因此,教師的角色必須從單純的專業型教師、學校型教師,拓展為“社區型”教師。
三、新課改對教師職業道德的新要求
新課改對教師來講是一個全新的挑戰,需要教師全方位重塑自我。僅從師德的角度看,這次改革必將引起教育職業活動中各種利益關系的深刻變化,從而要求教師在發揚傳統師德的基礎上,更新教師職業道德觀念,培養適應教育改革需要的新型師德品質。
1.教師不僅要教書,更重要的是教學生
傳遞知識是教師的使命,但不能把教師的使命僅僅定位于此,關鍵還是教學生。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將使教育在學習材料和教育教學方法兩個層面首先出現變革。這將使教師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生活的顧問。作為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教會學生學會學習。這是衡量教師職業道德的指標,也是教師的責任。教會學生學習是終身教育思想的內在要求。終身教育是世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它打破了傳統教育的時空觀,提出人的一生都要不斷地學習,才能適應動態的今天和把握不定的未來。面對知識爆炸的現實,教師單純地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是不明智的,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在學校學的知識不大可能讓學生受用一生。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學習什么和獲得什么;幫助學生尋找、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個人意義,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等。
其次,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各種能力,更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有關情商研究表明,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最主要的因素包括學習能力、協作能力、組織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困難和挫折的承受能力等。許多教育工作者一致認為,21世紀的公民需要獲得以下技能:信息處理技能、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性思維、學習能力、與他人合作與協作的能力、創新能力。因此,教師應在培養學生能力上下功夫。不僅如此,教師還要教會學生做人,關注學生的個體成長,給學生以價值引導,引導學生對理想社會、理想人生的追求。
再次,不僅教會學生學會基本理論,而且還要教會學生學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因素,學生的校內外生活是學校課程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教師應改變當前教學脫離社會生活的傾向,幫助學生從其生活的世界中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和內容,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指導學生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引導學生在體驗與探究自然中不斷成長,在參與和融入社會中不斷成熟,在認識自我中不斷完善。
2.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首先,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讓他們了解有關知識,接納自己。由于受遺傳和后天環境的影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教師要幫助學生承認并尊重現實,接受和善待現實中的自己,幫助學生體驗內心的情感,培養堅強的意志等。其次,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自我統一性,形成一種穩定的人格特征。要做到這些,教師一方面要重視班級交際的功能,另一方面要提高專業技能,掌握學生內化的規律,重視學生體驗的過程。
3.教學生做一個合格的公民,讓學生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找準定位
教師首先應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是非標準,使學生對真、善、美,假、惡、丑等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懂得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并落實在他們的實際行為之中,成為一種自覺自愿。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對待社會的發展和變化,在學生的心中拆除學校與社會的圍墻。也就是把大教育觀運用于教育教學的實際工作中,讓社會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互相滲透。第三,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看待社會問題。教師應幫助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來看待社會問題,培養學生對社會及他人的責任感。
4.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學生
首先,教師應正確對待學生的差異。教師要認識并尊重學生的差異,提供適合學生個體發展的教育,體現教育的公平。其次,重視和尊重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見解。青少年學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經歷,會擁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文化見解,而這些生活經驗和文化見解往往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他對學校教育的接受。作為教師不僅要了解而且應該尊重這些經驗和見解,這是教育民主化的體現。第三,要使我們的教育為學生的自我表現和自我證明提供機會,并為此去創造條件。最后,教師要為學生樹立一個公正的形象。對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力求一視同仁,使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公正的代表。
參考文獻:
[1]楊德廣.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質[J].教育研究,1992,(2).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134.
[3]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5.
[4]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研究報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43.
[5]鐘啟泉,崔允漷.新課改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27.
- 上一篇: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行政處罰制度
- 下一篇:初中化學新課改教學方略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