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管理論文8篇

時間:2022-07-11 09:22:32

導語:高職教育管理論文8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教育管理論文8篇

第一篇: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體系研究

1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存在的困難

1.1高職院校黨員分布不均,表率作用較差

高職教育相比較本科教育,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高職院校學制一般為三年,在絕大多數教學安排中,第三年有大部分時間在校外實習。然而,培養一名學生黨員,從大學一年級入校遞交入黨申請書到發展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至少要經歷近兩年的時間,因此高職院校學生黨員發展基本出現在二年級下學期與三年級上學期,發展之后馬上就會面臨三年級的校外頂崗實習。學生黨員分散在不同的校外實習崗位上,無法正常參與校內的黨支部生活,校內黨組織對在校外的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受到實踐和空間上的限制,直接影響到學生黨員發展后的后續培養質量,同時在校內也形成了一年級無黨員,二年級僅有較少黨員,三年級有黨員但不在校的實際情況。另外,高職院校學生理論知識底子相對薄弱,因此大部分職業院校學生黨建工作普遍重視積極分子培養、黨校培訓、青年馬克思主義班等入黨前教育,但學生黨員發展之后便相對忽略了黨員再教育工作,一定程度上也滋生了“入黨前拼命干,入黨后松一半”狀況的出現。學生黨員自身并沒意識到發展之后自己身份的特殊性,也就不會懂得什么是“以黨員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加之三年級的學生黨員大部分時間在校外實習,無法參與學校黨組織活動;一些用人單位黨組織機構不健全,加之實習學生的組織關系也未轉入企業,單位黨組織也疏于對學生的管理;剛步入企業的學生黨員難以短時間內找到歸屬感,發揮黨員表率作用更是無從談起。

1.2學生黨員政治修養欠缺,理論知識貧乏

學生黨員的政治修養欠缺與理論知識貧乏可以從內外兩個方面來分析原因。從外部環境看,當前大學生生活在一個政治健康穩定,物質生活豐富的年代,在校時間短和就業壓力大的影響,大學生更愿意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提升專業技能上,造成部分學生黨員政治觀念單薄,政治素養不高。從學生自身看,黨的理論知識基礎不扎實,理論學習枯燥草率,高職學院的學生很難沉下心來深入學習黨的理論基礎知識,學生黨員在發展前,目標相對明確,一旦加入黨組織,便缺少了明確的后續發展目標,思想上也就滋生了“停一停”“放一放”的消極意識。因此存在把黨的理論知識學習看做是一種形式,只會生記硬背,不愿深入思考的情況。

1.3學生黨員教育方式被動,學習動力不足

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主要依靠集中學習、主題教育活動、個人思想匯報等形式開展,教育方法上基本沿用聽講座、做筆記、談收獲的傳統手段。形式的單一、方法的陳舊、被動的學習使得學生黨員對于此類教育管理心生倦怠,導致效果不佳,甚至滋生逆反心理。當前的主流大學生群體基本為90后,這是充滿活力與想象力的一代,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價值觀也日趨多元。目前大學生獲取外界信息的途徑主要通過網絡來實現,雖然各高校也都陸續建立了黨建網絡陣地,但信息更新慢和教育內容單調的問題突出,無法滿足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需求。同時,活躍在大學校園中的各類社團組織里,政治理論研究類社團活動普遍缺乏新意,大部分活動也為為了完成任務而開展,并不是社團成員自發組織的,因此在校園文化中所發出的聲音也較弱,學生黨員在相關社團活動中發揮的作用也有限。

2“三聯動三融合”學生黨員教育管理體系的構建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員經受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結合多年來的工作經驗和學校特點,在充分調研和實踐的基礎之上,自2012年起我校開始試點“三聯動三融合”學生黨員教育管理體系。專業黨小組、關工委黨員教師、學生社團組織三方立體聯動;分別與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專業技能提升、校園文化活動橫向融合;實現學生黨員樹立典型榜樣、提升專業技能、發展綜合素質的目標。

2.1注重培訓換屆教育銜接,構建體系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黨員教育管理處在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當前世界范圍內關于價值標準與意識形態的斗爭尖銳,大學生受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與各種思潮的影響,思想容易出現波動。而對于中國共產黨的相關認識又是一個漫長而又逐步升華的過程,因此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礎,首先便是注重教育培訓環節的無縫銜接,形成貫穿整個學生生涯的教育鏈條,從而構建科學完整的教育體系。第一,堅持一條主線,確保學生黨建教育培養不間斷。將學生黨建教育管理貫穿大學生整個學習生涯,循序漸進、逐步深入。新生入學入黨啟蒙教育,旨在引導大學生從思想到行動向黨組織靠攏;入黨積極分子教育,黨小組管理介入,幫助大學生端正入黨動機;準備發展階段,是培養大學生對黨組織從認知認同到信念行動的階段;發展為預備黨員階段,要加強黨性意識教育的力度,實現從感性認知到理性升華;黨員轉正階段,實現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第二,推進“三聯動三融合”機制,增強教育培養實效。各二級學院書記指導,副書記為第一負責人,下設學生黨支部專業黨小組,形成一體兩翼的體系保障框架。堅持完善“”、“黨建創新項目”、“主題教育日”等常規教育載體,深入開展團課團日活動、特色社團活動、素質拓展運動等,確保教育培養實效性。在各黨小組開展教育管理工作過程中,我們注重抓好大班授課與小班討論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教育與服務相結合。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討論的積極性,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2.2構建三方立體聯動體系,夯實基礎

首先,學校各二級學院學生黨支部結合各學院實際情況,分別設置兩至三個黨小組(一般依據專業群構建)。二級學院黨總支副書記負責監督、考核各黨小組的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開展情況,同時負責制定本院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相關規定與細則,各黨小組組長由專職輔導員擔任。其次,結合學校關工委相關規定,各專業班級團支部聘請關工委黨員教師指導各團支部開展日常的學生黨建工作學習、討論,同時負責將團支部日常學習活動情況反饋至各黨小組,并對團支部工作開展情況提出改進意見與建議。再次,各二級學院分團委組建紅色社團,構建實踐拓展教育體系,社團組織雖然是學生自發組織的群體,但該類社團一般由分團委書記擔任指導老師,指導其開展活動。紅色社團會經常開展拓展實踐活動,通過給學生黨員定目標、定任務、嚴考核的方式,全面提升素質,逐步達到以實踐促學生黨員形象建設的目標。這樣權職分明、分工明確的立體架構,進一步挖掘了學生黨建工作開展的資源,實現了高職院校結合自身特點開展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入黨積極分子科學培養的基礎。

2.3實施三層橫向融合機制,提升內涵

在“三聯動三融合”的學生黨員教育管理體系的實踐中,我們遵循高職教育特點,二級學院專業黨小組工作開展方向與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目標相融合;關工委黨員教師指導團支部與專業技能提升相融合;學生社團組織與提升校園文化、構建學生黨員形象相融合。第一,專業黨小組開展工作過程中,注重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目標,每年開設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培訓班,課程由黨的基本理論知識、國家政策解讀、國內國際形勢、大學生心理健康等部分組成,同時對黨小組內部的入黨積極分子采取分黨校分類培養、分層教學的方式培訓。聘任優秀學生黨員擔任輔導員助理,每個團支部一名,用實際行動為下一屆的學弟學妹進行榜樣教育。第二,關工委黨員教師指導班級團支部工作,指導老師在選拔之前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為中共黨員、二為本專業群內老教師。指導老師的職責不僅將黨的先進思想帶進團支部,更要在專業知識的提升方面給廣大團員予以指導。第三、學生社團開展主題活動本身就是彰顯校園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紅色社團更是將活動走出校園,回饋社會,在弱勢群體幫扶、志愿服務社區、文明公德倡導、環境保護宣傳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些由分團委組織,學生黨員牽頭的活動不僅弘揚了青春正能量,更是將黨的先進性代代傳遞,樹立學生黨員健康向上的新形象。

2.4創新黨員教育管理形式,增強活力

結合自身特點,積極探索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新形式,創新教育載體,增強學生黨建工作的活力,強化黨組織的感染力。第一,開展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主題團課活動。團課是我校對廣大團員活動育人的重要載體之一,充分利用好這一載體開展學生黨建教育,使廣大團員從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第二,積極拓展網絡陣地。利用大學生使用率較高的QQ群,微博、微信等形式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正確引導大學生思想輿論方向;通過建立BBS論壇與學生黨員線上交流、答疑解惑。第三,校內建立學習園地,校外建立實踐基地。校內建立黨員學習園地,圖書館、學生公寓、學生活動中心都有黨員服務中心與黨員學習園地;各學院都在校外建立有黨員學習實踐基地,學生黨員定期帶領入黨積極分子深入社會、服務社會,在社會活動中鍛煉實踐。第四、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關工委黨員教師犧牲休息時間每周利用晚自習進班級指導學生專業知識,這本身就是黨員模范帶頭作用的發揮,也給廣大學生群體樹立了廣大教師的正面形象;學生黨員擔任助理輔導員,在學習、生活等方面給予新生幫助與指導,無形之中也成為了廣大新生學習的榜樣。

3“三聯動三融合”學生黨員教育管理體系的保障條件

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基礎是學生黨員的個人成長,“三聯動三融合”體系實施的基礎也必須有相應的政策保障和監督管理等方面來實現。

3.1領導重視是關鍵

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相融合的特點,培養的是面向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目標應與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相融合,要將樹立理想信息與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相結合。在這一背景下,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三聯動三融合”學生黨員教育管理體系得以有序實施。各二級學院思想統一、互相協調,把學生黨員教育管理作為學生黨建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雖然在執行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與阻力,同時增加了部分教師的工作量,但是面對困難與阻力,校領導牽頭積極組織交流研討,及時解決問題、總結經驗,為該體系的順利實施打下了基礎,使其成為原有學生黨員教育管理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與有效補充。

3.2組織健全是前提

要做好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擁有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的學生黨建工作者隊伍是前提。首先,各二級學院由黨總支副書記組織,將分團委書記、專職輔導員、關工委黨員老教師,同時邀請部分思政部專職教師,好中選優,落實工作的執行者,形成學生黨建工作人人參與的局面。其次,學校積極創造條件,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進一步提高隊伍的業務水平。邀請校外專家為學生黨建工作者們做專題講座;組織黨務工作者培訓班;每年召開黨建思政教育年會,組織相關課題申報;創造條件參加校外相關培訓學習。第三,逐步提高黨建工作者的經濟待遇與政治待遇,穩定了隊伍,增強了大家從事學生黨建工作的成就感與榮譽感。第四,為保證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實效性,必須在物質上予以保障。學校劃撥專項經費支持學院學生黨建工作,建立了不同類型的學生黨員活動室,專門經費支持紅色社團走出校園服務社會等,為進一步提高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資金保障。

3.3建章立制是核心

一項工程是否得以順利實施,擁有一系列規范科學的規章制度是核心。“三聯動三融合”學生黨員教育管理體系在運行中不斷完善與改進相關制度,進一步補充了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充分發揮了學生黨員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榜樣作用,相關教師工作積極性得到了有效提高,學生工作與校園文化交涉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進一步完善了學生黨員與入黨積極分子的教育培訓制度;學生黨支部黨小組工作職責,落實聯系人責任制;社團指導老師工作量認定辦法;鼓勵專任教師可以適當減少課堂教學課時量,利用第二課堂與晚自習指導學生專業技能,開設專題講座,帶領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大學生志愿服務學分認定細則等等。各項規章制度的順利實施,彰顯了學生黨建工作的政治作用,發揮了學生黨員的示范作用,保證了各黨支部黨建工作者團隊的戰斗凝聚力。

3.4監督評估是基礎

建立健全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監督與評估機制,是評價學生黨員培養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徑,是關系該項工作能否順利實施的基礎。一是強化監督意識,除了常規的黨內考核監督,更重要的是發揮學生群體和同行之間的自我監督作用,黨內考核監督的指標更傾向于目標考核,而自我監督更側重于過程考核。將兩方面有機的結合,為學生黨員評優評先,黨員綜合素質測評,也為激勵學生黨建工作者進一步提高工作成效與業務水平提供參考依據。二是建立評估體系,通過系統的評估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實效性,給學生黨員群體形成適度的壓力,可以觀察學生黨員自身黨性修養的提升情況,自覺形成以典型樹立、風采展示、技能提升等來發揮學生黨員示范作用的目標。評估體系要做到客觀全面,從學生自提出入黨申請至轉為正式黨員這一過程中,每一個階段提出具體量化指標,改變了以往僅僅通過開小會、寫小結的單一形式。評估細則要做到合理定量,評估細則制定建立在我校大學生文明修身考核細則的基礎之上,提高了要求,明確了目標。評估過程要做到公正透明,評估過程要求上交佐證材料,組織認定,公示,黨員民主生活會討論等一系列手段,保證評估結果的準確與公正。

作者:吳文輝 周厚思 鄧鵬 單位: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第二篇: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大禹治水———壓抑是“反叛之母”,疏導是出路

奔流不息的河水就像學生的激情活力,20歲的他們思想活躍,精力旺盛,有著可以肆意揮霍的青春。尤其是高職學生,他們大部分在高中時期成績就不是很好,“及格萬歲”的想法在他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課堂上的學習并不會成為他們生活的全部,躁動不安的他們總想做點別的事情來釋放自己的精力,于是各種狀況頻出,讓老師應接不暇。如果老師僅僅使用紀律或規矩來約束他們,就會像鯀治水一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使問題鬧的更兇。因為圍、堵只會積存更大的力量沖垮堤壩,限制、壓抑只會激起更大的反抗。強加的秩序只能是無序,而偉大的無序就是最好的秩序。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像舜一樣采用疏導的辦法來釋放學生旺盛的精力,但是疏導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我們不斷在工作中摸索其中的經驗和技巧。

二、泰瑪特和馬杜克———轉化:峰回路轉,豁然開朗

掌管古代事務、創造性以及混沌的虛空或陰間的巴比倫女神泰瑪特喜歡在她的領域中使“任何事物都妨礙著其他事物”。當她無形的生育力所產生的后代開始賦予宇宙以秩序和結構時,她很生氣。她用“無形的妖怪”來發泄她的憤怒。妖怪殺死了所有初生的神,她的后代中只有“最能干和最聰明的”馬杜克留了下來。在一次大戰中,他試圖毀滅她。他做到了這一點,當她張嘴向他咆哮時,他刮進“一股邪風使她無法閉嘴”,他又射出一箭“撕裂了她的腹”,而且“切斷了她的肋,劈開了她的心”。然而她被殺了,但沒有被挫敗———她的生成能量其實是很豐富的,這就需要發現一種途徑以創造性的方式重新治理那些能量。于是,她的眼睛被摘除之后流出的血“淌成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她的胸變成了山脈,她的腹變成了夜空。最后,他將她的髓集中到骨頭里面造出了“人”。在這個故事里馬杜克就是老師,而泰瑪特就是學生。馬杜克所擁有的把事物向更新、更高水平轉化的能力可能是每一位從事教育管理工作的老師都期待能擁有的,雖然學生不可能像泰瑪特那樣擁有無窮的生成力和創造性。但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正處在最有爆發力、最有創造力也最渴求新知的時候,老師就像馬杜克一樣需要發現一種途徑以創造性的方式治理這些能量,只要能夠有效引導,即使是高職學生,他們所發揮出的創造力也會令我們吃驚。那做為老師,我們應該如何有效引導呢?就是要因勢利導,因人制宜,尊重學生個體,重視學生個性,發揮學生潛能,真誠的去結交他們,認識他們,找到他們的興趣所在,為他們提供一個施展自己才華的舞臺。

三、皮格馬利翁與雕像———期待和信任會創造奇跡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善雕刻。他不喜歡塞浦路斯的凡間女子,決定永不結婚。他用神奇的技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繼日的工作中,皮格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熱情、全部的愛戀都賦予了這座雕像。他像對待自己的妻子那樣撫愛她,裝扮她,為她起名加拉泰亞,并向神乞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動,賜予雕像生命,并讓他們結為夫妻。這個故事講的就是一個關于期待與信任的故事。教師對學生的期待不同,對他們施加的方法不同,學生受到的影響也不一樣。教師和學生在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基于對每個學生的了解會對不同的學生產生不同的期待,這種期待會像皮格馬利翁效應一樣,對學生個體產生巨大的影響。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信任的力量會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向被期待者傳達一個信息:你一定會做到。這一現象也早在1968年通過羅森塔爾等人的試驗得到驗證,也就是教育學上有名的教師期待效應(有時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12級動裝專業有一名學生,在上個學期剛開始時,學分績點只有2.3,還有兩門掛科,偶然的機會他跟老師有次談話,講到自己當時的學習情況,他的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都還可以,但是對自己的學習很自卑,他羨慕學分績點高的同學,羨慕通過英語四級的同學,他認為自己在學習上永遠不可能取得象別人那樣的成績。聽完他的傾訴之后,老師只跟他說了一句話,“我相信只要能考上大學的同學,你們的能力都是一樣的,別人能做到的你同樣可以做到,甚至可以做的比他更好。”就是這句簡單的話,在第二個學期評獎學金時,他的學分績點已經到了3.2,綜合素質排名全班第一,而且最近還發展成為一名學生黨員。

給學生一份信任,她會還你十份精彩。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一般來說在高中并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并不突出,但是這些學生往往在其它方面會有過人之處。由于高中時期分數決定一切,這部分學生一直以來可能并不受到老師或家長和同學的認可,相比較于其它本科院校的學生,他們在心理上更渴望得到老師的理解和信任,一旦老師給予他們這種期待和信任,他們可能會創造出更大的成績。這三個故事在教育管理方面的共通之處就在于,相信并尊重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老師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即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幾年,國家在政策層面不斷加大對高職院校的扶持力度,高職院校也迎來了自己發展的黃金期。從事高職教育管理工作的老師,必須以人為本,在實踐工作中不斷探索和總結,探索出一套適應新形勢發展需求的教育方法。

作者:林秀玲 單位: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

第三篇:高職學生教育管理機制論析

一、遵循思想教育規律理解“三項機制”

1.正確理解教書和育人的關系。高職系統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也就是要始終做好育人工作,教書育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常態行為。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并進一步指出,一些高職“沒有把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擺在首位、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少數教師不能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這些要求可謂一語中的,直面實踐中全員育人方面缺少頂層設計,缺少共識和一些人存在認識誤區的實際情況,一些人甚至片面認為“學生是輔導員的學生,涉及學生的事情都是輔導員的事情”,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忽視課堂組織環節,專業教學中不關心學生思想教育,高職要開展宣傳教育工作,使全員尤其專業教師認識到全員育人的重要性,認識到學生到校學習選擇的是某一專業,專業的“遺傳因子”將被學生終生攜帶。

2.正確理解施教者主導性與受教者主動性之間的矛盾關系。在高職育人系統中作為施教者的每一個行為主體包括高職學生工作者都應該認識到,在施教者的主導性與教育對象的主動性之間處于矛盾運動的統一,教育過程是師生雙方共同活動的雙邊過程,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導者是教師,教育對象主體是學生,我們一方面要發揮好教師的育人作用,另一方面要調動好學生參與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只有雙向互動才會取得應有效果,教育行為只有得到教育對象的配合,至少不被反向逆反能量抵觸才會取得應有效果,否則思想教育功能是無法全面實現的。

3.正確理解工作主體自身人格狀態的關系。這里所說的“自身人格狀態的關系”主要指主體自身在知、情、意等主觀狀態上的矛盾關系,高職輔導員等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主體應注意到并自覺處理好把教育管理工作由工具化向人本化思維方式的轉型,做到技術理性與人文關懷的統一、理性的高度與人性的溫度的統一,進而防止和糾正工作過程中的偏頗。強調以人為本,做到理性有高度增強說服力,感性有溫度增強感染力,從而震撼和觸動教育對象的心靈,推動教育對象的轉化,這也是教育管理者應遵循的基本的思想教育規律。

二、研究構建“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學生工作機制”

1.研究建立專業系與學生工系統聯動機制。比如建立專業導師制和班主任制度,發揮專業教師在學生學習指導、就業指導和思想教育中的作用,以開展“個性化發展目標”教育活動,明確學生職業發展目標為基礎,為低年級配備專業教師為班主任,高年級配備專業教師為其專業導師,實施因材施教,分類指導,注意加強專業導師與輔導員的溝通,實施教風學風聯動和有效溝通。比如在推進學生就業工作中,建立實施就業責任制度,按照“全員參與就業”工作要求,以落實校、院兩級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工作制度、領導班子成員聯系點制度和全體教職工就業責任制度,進一步明確畢業生實習指導教師為個體學生就業促進直接責任人為基礎,建立各專業系與學生辦公室促就業聯動機制,全面加強畢業生就業觀念引導、就業市場開發、就業路徑指導和就業單位推薦工作。

2.研究建立開發多種資源參與育人機制。除了開發社會力量開設獎助學金等一般做法,再如試行兼職榮譽輔導員制度,動員校內機關干部、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及校外知名企業家、模范人物甚至政府官員參與育人,聘為榮譽輔導員,聘任校外女兼職輔導員,加強對女生心理、生理、情緒、情感方面的專業輔導等,重視利用校內、校外兩類資源參與育人工作。

3.研究建立思想教育可持續深化機制。根據入校學生實際情況,將日常教育劃分為“入學適應教育”“專業思想教育”“理想與社會關愛教育”“國家安全與民主法制教育”“創新創業與就業觀念技能教育”“畢業生文明離校教育”等若干教育邏輯板塊,實現思想教育內容在高、中、低年級全過程分重點展開,分階段深化,從而將思想教育工作系統、可持續地引向深入。

4.研究建立全方位育人保障機制。高職要逐步完善全員育人工作體系,引導和形成全校育人氛圍,建設好學生服務平臺、完善好實踐平臺、設計好創新創業平臺,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實踐育人等全方位投入育人工作。建立獎懲制度,對全員育人工作進行考核,每年從教職工中以及各類參與育人工作主體中評選育人工作先進典型進行表彰、獎勵、宣傳,或根據教職工在推進全員育人中勞動付出情況尤其工作效果情況,進行工作量核算給與經濟補償,對不負責任的給予批評懲罰。

三、研究構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學生主體自我發展機制”

1.強化唱響主旋律,突出價值信念引領作用。以“價值觀討論活動”為主要載體,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校訓校風、入校誓詞、法紀觀念作為重點內容通過班團會等多種形式,進行全方位宣傳教育,作為班團組織的群體共識和價值觀念,針對困難生開展自立自強教育、后進生開展自信自勉教育、女生開展自尊自愛教育,使每個群體中的每一個體都知道所在群體的價值信念追求。

2.強化學生黨建工作,突出骨干群體引領作用。以“學生黨建”為主要載體,深入探索學生黨建促進中心工作的實現形式,培養骨干,夯實黨支部核心地位發揮龍頭作用。一是以黨支部為核心構建全覆蓋聯系機制、困難幫扶機制和學情快速反饋機制;二是加強學生群團和社團組織建設;三是建立學生代表制度,試行重大事務民主管理。

3.強化學生個性化發展目標設計,突出職業目標引領作用。以“學風建設”為主要載體,關注學生主體的能動性,加大學習指導力度,堅定專業方向。一是根據學生選擇深造、考公務員或直接就業基本想法,開展職業生涯設計系列教育活動,對不同群體和個體實行差別化管理,使教育教學工作有抓手有著力點;二是建立畢業生政治思想和現實表現答辯制度;三是建立學生各類先進典型評選表彰制度,發揮示范作用。

四、研究構建“真心研究、真誠投入、真情關愛的人格狀態提升機制”

以輔導員為代表的高職學生工作主體隊伍是推進高職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力量,作為大學教師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人在高職整個教育教學體系中始終沖在第一線,不僅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而且承擔著大學生日常教育、管理的重要職責,是與學生接觸最為頻繁、最為密切的教育主體,他們的言傳身教對學生也產生著最直接影響,而這些人的精神狀態和人格特征則是推進這項工作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長期以來,教師與學生之間基本上處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二元對立的關系模式中。這對于那些追求個性的“新生代”大學生來說已經明顯不適應;在高職,輔導員老師對學生不僅承擔教育的責任,也有管理的職責,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置于管理者位置上,典型的教師權威主義使師生關系很容易對立起來。失去平等,也就失去了對學生主體人格的認可;失去平等,教訓與被教訓、灌輸與被灌輸會隨之而來,在思想道德教育道路上,學生自覺參與的積極性會越來越低,輔導員工作的實效性自然會打折扣。包括輔導員在內的高職學生工作主體要自覺通過學習和修養改進自身人格狀態以適應工作的需要。要不斷改進思想作風,掌握正確的思想方法;應不斷改進工作作風,運用科學的工作方法;以平等的心態和愛的情感去對待學生,最終求得工作思想、工作過程、工作心態和職業情感在工作效果上的統一,做到具有專業化水平與高度人格魅力的統一。高職要建立學生工作主體主動學習、開展研究的促進機制,幫助他們始終能夠占據理性制高點,增強說服能力;要建立學生工作主體珍視職業、真誠投入的激勵機制,幫助他們始終能夠保持良好作風,增強對學生的影響力;要建立學生工作主體尊重學生、真情關愛的動力機制,幫助他們始終能夠占據主動性,增強工作的感召力。

作者:王繼明 魯藝 單位:遼寧科技大學應用技術學院

第四篇:網絡背景下高職教育管理措施

一、網絡背景下高職教育管理的現狀

教育硬件設備建設不夠全面。做好高職教育關鍵就是健全教育硬件設備,而齊全的硬件設施是一切教育工作開始的基礎。盡管當前很多高職院校都在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也都建立相應的計算機室。但是計算機的使用需要網絡的維持,做好高職院校網絡管理工作,提升網絡速度也是網絡背景下做好高職教育工作的重要措施。而目前我國部分高職院校的網絡速度和教學設備都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網絡背景下教師教育能力有待提升。如果說教學硬件設備是影響高職院校關鍵,那教師就是實現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關鍵。網絡背景下做好高職教育,實現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不但需要良好政策的制度和教學設備的輔導外,更需要優秀的高職教師,高職教師對于信息化技術的掌握和操作能力更是影響高職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盡管現在我國高職教師對于教育信息化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但是對高職教育信息化理解還不夠深刻。網絡背景下,教師們將傳統的粉筆、板書換成了電腦和PPT,盡管當前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師都掌握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Office軟件處理文檔或制作教學課件的方法,但卻沒有真正的掌握教育信息化的內涵,更沒有憑借先進的設備來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網絡背景下教育資源不夠全面。網絡背景下高職教育除了優化教育設備,還要做好高職教育資源整合也至關重要。目前我國很多高職院校的網站上都建立了數字化的校平臺,建立教育資源管理中心,實現了高職教育資源共享。但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網絡背景下高職院校課程教育資源還是十分有限的,覆蓋的專業還不夠全面,還出現了課程建設較早但是課程的內容更新嚴重不足,從而極大的影響了高職教育工作的開展。此外還出現了就是高職院校部分課程資源平臺中沒有建立師生溝通的部分,這樣就使得學生對教師教育中提出的問題不能夠得到及時地的反饋,也是影響教育資源不全面的關鍵。高職院校信息化教育管理不到位。網絡背景下,做好高職院校的關鍵就是實現高職教育的信息化,但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沒有對高職教師能力進行培訓,這樣就造成很多高職教師能力很難滿足信息時代下高職人才的培養要求。另外就是網絡背景下很多高職院校也都有針對的開展了信息化教學的活動,但是高職院校信息化活動的培養方式對學生的吸引力太弱,不能起到很高的激勵效果,也影響了高職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開展。

二、網絡背景下高職教育管理開展的有效措施

健全高職院校硬件設備。網絡背景下想要做好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促進高職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條件就是做好高職院校的基礎設施工作,為廣大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首先需要高職院校都建立網絡教學技術和服務中心,做好教育設備如,電腦、投影儀和網口等基礎設備進行定期的維護和更新工作,同時還要做好高職院校硬件設備的投資工作,豐富教學設備,進一步完善高職院校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其次就是要做好高職院校課程資源平臺建設工作。這就要求高職教師全方位的掌握資源下載、PPT制作和資源共享的能力,并嚴格的按照高職院校各專業的要求,建立一個高職院校各專業教學資源的庫。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資源查找提供方便。完善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對于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開展,尤其是網絡背景下高職教育工作的完成至關重要,完善教育制度首先就是要建立一個高職教育信息化的管理和指導機構,尤其很多高職教師對信息化教學還不是很了解,想要做好高職教育就必須做好教師的培訓和指導工作,也只有教師得到專家的指點,才能夠更有條理的開展教學工作。但高校除了讓指導機構進行教師教育工作的指導外,還需要做好教師培訓和指導的交流反饋工作,為教師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提升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網絡背景下,全面提升教師教學技術和水平才是推動高職教育改革和創新的關鍵,。而為了確保高職教師教育過程的順利,幫助高職教師解決教育教學改革的出現的問題。

網絡信息時代下就需要高職院校能夠全面了解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技術掌握的程度,集合專業和教師自身的實際狀況,定期給高職教師展開培訓,讓教師基本的了解信息化教學技術,學習課件制作和投影儀的使用。這樣才幫助教師有效的解決教師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全面提升高職教師教學工作的質量。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想要全面推進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就必須做好高職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而教育信息化建設本身就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再加上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教育工作中還存在很多不足的地位,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改進。想要完善高職信息化工作不僅需要院校做好信息化教育管理制度,還需要提升高職教師信息化教學手段和規范高職院校硬件設備,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做好網絡背景下高職院校教育工作。全面提升高職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質量和水平,推動我國信息化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作者:劉敬 單位:石家莊科技工程職業學院

第五篇:高職教育管理體制思考

1.現狀分析

1.1管理體制的問題

一是從宏觀角度分析。一方面,條塊分割問題。當前高職院校既有地方的,又有企業或合辦合管,其主管部門多而雜,有的屬有地方教育部門主管的,也有的屬行業部門主管的,管理體系與機構多樣化,管理多頭,職責分散,難以協調與管理。另一方面,形式及途徑多樣化問題。目前高職教育學校大多以獨立的高職院校為主,而本科高校下設置的二級學院及其他形式為輔。主要由中專、職業高校、高等專科學校、成人高校改制組建而成。行政管理占主體地位,而行政人員對學術重視了解不夠,造成發放的經費混亂,而造成科研項目經費所占比例縮小。二是從微觀角度分析。一方面,人事制度有缺陷。人才配置、人事制度等缺乏科學性,機構設置臃腫,工作效率低下,管理人員與教師結構不合理,尚未形成動態化的激勵、評價、監督機制。機構設置不合理。機構臃腫,辦事效率低。另一方面,管理存在缺陷。條件較差,實訓設施設備、教師技術、規章制度等有待加強,導致管理混亂。

1.2運行機制的問題

一是辦學特色問題。高職院校缺乏市場化前瞻性眼光,有的生搬硬套發達國家、發達地區的辦學模式,與本地實際結合不夠,所培養的人才需求量不大。二是與企業、行業合作運作機制問題。高職院校與企業和合作聯動缺乏政策支撐,加上缺乏統一的運行管理機制,導致雙方合作聯動機制運行的常態化和長效化建設比較薄弱。三是運行機制問題。與普通高校相比,高職院校的軟件、硬件資源環境仍然處于劣勢,加上待遇不高,難以留住優秀教師人才。

2.對策與建議

2.1強化宏觀協調,減少行政干預

隨著高職院校改革的推進,過去以行政干預為主的管理體制機制已很難適應改革的新形勢、新要求,因此,必須轉變政府職能,科學設置高職院校管理機構,化繁為簡,最大可能地減少行政干預。要以培養實用性、職業性人才為主要方向,對學科與課程繼續努力科學重置,明確行政與教學職能。要正確妥善處理好政府、職院、企業、培訓機構與社會公眾的關系,要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政府要從高職教育提供者變為購買著,從具體辦學轉變到政策引領和統籌協調方面來,從直接管理轉變到間接監督與調節上來。通過明確政府職責,有利于理順高職院校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等方面的關系,這是高職院校改革的前提和重點。

2.2發揮政府職能,加大支持力度

地方政府在高職教育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作為地方政府在減少對高職院校管理的直接干預的同時,還必須充分履行教育管理主體責任,要加大轄區內職業教育的組織、管理和領導力度。作為地方政府,要把轄區內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安排專項的職業教育發展經費,并根據發展需要,逐年提高經費標準。同時,根據國家相關政策要求,要充分盤活社會教育資源,加強對高職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從根本上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

2.3強化內部管理,打造辦學品牌

一是改革評價機制。高職院校要建立與自身實際相符合,構建有利于職業人才培養的評價機制,提高高職院校的教學、教研和水平,從而為培養社會需要的實用性、職業性人才提供堅強的保障。二是改革學術管理。科學處理好學術與行政的關系。明確學術權與行政權的分工、協作、制衡機制,在做好行政管理的同時,要實現學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確保學術權的相對獨立性,提高師生從事學術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要突出特色品牌。高職院校要堅持特色辦學、品牌立校,將自身優勢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堅持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效益,以特色求發展,增強獨有專業的獨特性,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上下功夫。實施名院名師名生品牌工程,擴大院校品牌,提升影響力,增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恒久動力。

3.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高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高職院校教育管理體制與運行體制的改革是貫徹國家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只有切實加強政府職能定位,強化宏觀協調,減少行政干預,加大支持力度,改革內部管理,突出提升,打造品牌,才能助推我國高職教育又好又快地發展。

作者:熊景強 單位:江西傳媒職業學院

第六篇:高職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一、高職教育的管理

在教學管理過程中,仲耀黎認為,高職院校首先要加強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老師應當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識教育,要通過潛移默化而非照本宣科的方式教育學生,否則就會顯得枯燥乏味。通過設置各類文體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自身素養。另外,高職院校要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首先應該讓他們樹立自信心,發掘自身優點。其次應該加強心理輔導,增開一些有關心理健康的課程,多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發現并幫助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避免產生不良后果。最后,要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也可以增加與他人溝通交流的機會,學校應提供更多的平臺,讓學生充分施展動手能力。在專業設置中,仲耀黎認為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屬于技術型專業,有別于普通高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要面向不同職業來設置專業,側重于依托市場需求。不僅如此,學校還應當根據社會發展適當預測人才需要,開設新的專業,必要時可以同企業共同設計謀劃。大家對校本管理還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定義,仲耀黎認為校本管理有以下幾點:學校的決策權從上級行政部門下移到學校本身,學校成為主要決策者。但要注意的是,決定和決策要盡可能的在最基層做出,學校管理人員、教師、學生都可以參與決策。學校掌握自主權,就能更主動地解決學校的各類問題。此外,高職院校還應該建立屬于自己的校本文化,從而促進相應的學校管理,豐富學校整體文化。再就是實行校本課程,以學生自身能力的培養為核心出發點,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自行開發和設計個性化課程,辦有自己特色的高職教育。

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著不少問題。第一,高職院校無論是教學條件、師資力量,還是學生生源方面都遠不及普通高校,這是傳統觀念長期影響下形成的局面。由于觀念偏差和社會偏見,報考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文化課基礎薄弱、學習不積極,導致高職院校的培養和教學效益不明顯。第二,高職學校人才培養內容應當包括知識的學習,素質的培養和專業技能的培養。當社會意識到高職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后,高職院校又將人才培養目標改為既會專業技能,又有專業知識的高素質人才。然而,有一些高職院校由于受到本科教育的影響,注重了知識和素質的培養而忽視了專業技能的培養,反而不能符合社會需求。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還容易受高就業率的影響,只強調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了綜合素質教育。學生即使有不錯的知識儲備和動手能力,也難以在機器生產線上有大的建樹。第三,高職院校相較而言資金缺乏,辦學條件落后,國家政策落實不到位,讓高職院校處于弱勢地位,教學質量隨之下滑。再者,少數高職院校沒有有效利用自身人才培養的優勢實現創收,導致師資力量不足,教學資源匱乏。針對上述問題,作者給出了如下解決辦法。第一,高職院校要明確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確立人才培養目標時,要側重于解決學生自身素質與社會對人才需求間的巨大矛盾。教育部對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主要是強調社會對于人才的需要,希望能夠在學生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尋找到一個平衡點,從而實現共同發展。高職院校對學生的教育不應該建立在抹殺學生個性的錯誤基礎之上,而是應該發掘其個性,尊重其個性,根據學生自身特點,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滿足社會需求。第二,提高社會、家長和學生對高職院校的認同。我國社會總將學歷當作一個人的標簽,認為學歷高就一定是人才。重視學歷自然是應該的,但是過分將人的價值定格在學歷上難免顯得不太公平。有很多學歷不高的人也對社會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是我們不能否認的事實,他們自然不能被排除在人才這個概念之外。偏頗的認知導致社會及家長對高職院校存在貶低意識,致使大多數學生都不愿意填報高職院校,也不愿從事此類技術工作。因此,仲耀黎強調要糾正人們的這種錯誤觀念,畢竟高職人才對社會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絕非可有可無。第三,要增強高職人才對自己的信心,他們必須堅信自己是社會發展中必不可少的支柱之一,只要不懈努力,他們都將成為為社會創造價值的高素質人才。

三、評價與思考

近幾年來,身為高等教育一份子的高職教育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已經開始在整個高等教育中占據半壁江山。而且高職院校又是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的搖籃,為社會輸送著高級技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但是不能否認的是,我國高職教育的管理模式仍過于陳舊,跟不上時代的發展,更不能滿足市場形勢的要求。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長發表演講,透露我國將以發展職業教育的形式來加快人才資源的結構調整。因此可以說,創新高職教育管理模式的做法是毋庸置疑的。而《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一書就是依據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當前的發展形勢,提出了相應的教育管理和人才培養新模式。本書涵蓋內容豐富,涉及范圍廣,基本能夠滿足從事和研究高職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員的需求。然而隨著社會的急速發展,以及其他研究人員意見的綜合反饋,筆者認為,至少還存在以下幾點有待于我們繼續思考并最終解決的問題:

(1)互聯網沖擊著高職教育管理。雖然書中大多提到的是資金缺乏、師資力量不足、外界對高職的偏見以及培養方向錯誤等問題,但如今網絡普及,高職學生的學習比其他高校學生接觸網絡的機會更多。而高職在校生大多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沒有穩定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難免抵擋不住錯誤思想的影響,被錯誤思想誤導,被不法分子利用。所以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之一就是:在互聯網的猛烈沖擊下,網絡誘惑日益增大,傳統的教育模式是否能夠抵擋住互聯網帶給高職學生的消極影響。

(2)管理能力難以跟上高職院校的發展。如今,無論是高職院校的數量,還是高職院校的招生人數都在迅速增長,而且由于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以通過考試進入高職院校,就導致高職院校中學生的人文素養、知識儲備參差不齊。而且處于這個多元化的社會,每個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都不一致。那么我們就應該思考一個問題:當每個人都呈現多元化的時候,我們應該制定怎樣的一套高職教育管理體系,去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素質的人的需求。

(3)學生的管理人員素質不高。雖然高職教育已經占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不可否認它仍處于高等教育中的最末端,認同度不高。教師們在對高職學生思想及心理上的培養上不具有專業性,難以對每個學生都作出指導。再者,當前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大多屬于80后,他們本身就是思潮涌動的一代,少數人缺乏客觀看待問題的能力,沒有管理工作的經驗,因而難以引導學生真正走向積極的一面。這也應引起我們的反思:在學生管理人員都不成熟的情況之下,如何保證高職院校學生被引導到一條正確的學習道路上去?總之,《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管理》一書對高等職業教育管理具有著前瞻性的思考,足以令讀者受益匪淺。在當前的態勢下,如果我們可以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那么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又會再向前邁進一大步,從而給予研究、學習高職院校教育管理的人員以更有利的參考。希望未來的研究者繼續不懈鉆研,為高職教育發展貢獻力量,使其更好地服務社會,創造價值。

作者:楊麗 單位:上海濟光職業技術學院

第七篇:高職教育供應鏈管理體系建構

一、高職教育供應鏈管理的意義

(一)有利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系統化

對高職教育供應鏈管理的系統研究,不但豐富了高職教育界的理論研究,更有利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化和培養過程系統化。高職院校目前正處于內涵建設發展新階段,傳統的職業教育的模式仍然存在,實現高等職業教育新范式轉變,是目前高職院校的第一要務,著眼于高職院校本身,實現從內部發展向內外部協同發展的轉變,重點專業建設向專業群建設的縱深轉變,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向注重多功能服務平臺建設轉變,學生就業向學生就業創業并舉戰略轉變。通過對高職教育供應鏈管理研究,可以有效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系統化,同時對高職院校教育資源定量配置等管理決策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二)有利于高職院校專業與課程設置合理化

對高職教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有利于高職院校專業與課程設置合理化。高職教育供應鏈管理的生產始點是“教育培訓”,終端是“用人單位”。市場及社會需求對高職人才的不斷變化,通過教育供應鏈對這些變化更加敏感、迅速。在培養的時候,要先充分了解市場現狀,以及時應對市場反應,緊跟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調整和修正對策,教育供應鏈能做出科學調適與修正。特別是教育對處于供應鏈中下游的用人單位,要教育其根據要求,靈活調整教學的計劃。并規范好實訓和實習,這樣就優化了專業和課程設置,使得高職教育教學管理更暢通。

(三)有利于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有效化

對高職教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有利于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與就業指導有效化。高職教育供應鏈的重要銷售環節點就是在就業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銜接“教育培養”及“社會需求”兩者間的紐帶。學生在高職供應鏈管理中,對口地把自己銷售出去,不僅能滿足社會群體的需求,同時社會又把需求反映到學校,這一雙重功能既提升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模式,也讓辦學理念的思維不斷更新,進一步改善教育培養環節。高職院校對人才培養就是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那么高職院校培養學生就更要緊密結合起社會的需求。把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作業學校的一個強大目標來實行,做好以供應鏈視角下的高職學生就業指導研究,使得高職院校就業指導工作更有序、有效。

二、高職教育供應鏈管理的體系構建

(一)從環境因素來剖析

環境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有產業布局因素、家庭及個人因素,以及社會需求因素、國家政策因素等。從產業布局因素來看,不管哪一個國家,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必然會優化升級,從而帶動了產業布局的不斷改變。每個產業部門進行的分化組合,必然會讓勞動力需求結構及供給結構發生更多的變化,重新配置行業之間的勞動力,從而改變了勞動力市場對高校畢業生接納的程度。高職教育用增長每個人接受教育的時間長短,從而來提升勞動力的知識結構,同時,為了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也對高等教育投資的個人收益率進行調整,這樣就推進高等教育自身發展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所做的貢獻。學生的受教育程度很多都受家庭因素影響,包括學生的就業意識。學生的個人因素,無論是在對選擇高校類型,還是專業種類乃至就業方向上,都有著重大的影響。社會需求因素也無不影響著學生的就業情況,社會企業單位對學生的專業會進行考核評價,也會對專業所在行業的薪酬進行測評,此社會因素將影響學生的專業選擇和選擇就業。受國家招生政策影響,高職院校在招生上有一定的被動性,因而也影響到高校的教育,所以,要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是潮流的趨勢所在。因此,高等教育在建校伊始,就要對影響供應鏈的外部環境因素做充分調查,在人才培訓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外部環境對教育的影響。

(二)高職教育供應鏈管理結構設計

供應鏈的結構由以下五個環節組成,即供應商、采購商、制造商、分銷商,最后到用戶,這是簡化的形式。目前,也有相當多的高校采取這種思想及方法,來建設高等教育管理供應鏈。因而,高校的供應鏈結構也表現在:需要接受教育的群體到高校招生,高校培養到勞動力市場,最終是社會需求。將供應源—培養源—需求源統一歸入管理體系,構建戰略伙伴關系,形成一個由社會發展需求推動的、信息高度集中以及資源共享的高等教育網鏈結構,是供應鏈管理的構建方向及目標。

(三)供應鏈各節點之間關聯

供應鏈各節點之間有著盤根錯節關系,既獨立存在,又相輔相成。從管理上看,高等教育供應鏈的節點可分為供應節點—采購節點—加工節點—分銷節點—用戶節點。需要接受教育的群體首為供應節點,高校的招生,包括學生選擇院校為采購節點,學校對學生在專業知識,技能上面的教育培養為加工節點,這一加工節點相對其他節點就較為復雜,它所存在的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這三層結構,不同層次的人才滿足于不同層次的勞動力市場。未來對產業優化升級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都需要提升不同層次人才培養的規模,調整內部各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以及技術構成。因而,整條供應鏈計劃及控制的核心自然是加工這一節點。受高職院校目前的資源看,高校的科研和教育能力,教育經費、師資力量和學科優勢,以及項目等內部現狀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牽制了采購節點與加工節點。勞動力市場,也就是人才服務機構是供應鏈的分銷節點,這一節點受供應、采購、加工這三個節點的影響。最后一個用戶節點就是社會需求,社會需求既是供應鏈的最終用戶,也對供應鏈的外部環境因素有著影響。社會需求包括三個需求,即國家需求、企業需求及個人需求。國家需求是市場經濟的共同目標;實現盈利最大化是企業追求的目標;個人需求指的是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以及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在就業市場上占據更多的優勢。這五個節點相互影響,又緊密相連,相互協作,從而達到雙贏。

作者:陳江 單位:紹興職業技術學院

第八篇:高職院校管理學課程教學方法

1高職教育管理學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目標不是獨立于教學方法之外的,明確教學目標是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體現。因為教學目標關系著管理學課程采取何種教學策略實現這些目標,有的目標實現需要配合以不同的教學方法。但是當前,高職管理學課程教學中教學目標不明確,直接影響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和作用。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教學目標不明確是影響和導致教學方法不合理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當前高職管理學課程教學方法不明確已經成為影響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

(2)教學中知識性內容和趣味性內容的整合不充分。管理學課程面對的知識枯燥的教材,這一點在短期內是無法改變的。但正是這種現狀和特點才使得教師必須動用更靈活和有效的教學方法將知識轉化為學生能夠接受的樣式呈現出來、。這需要教師將理論性知識轉化為更符合學生口味的,趣味性更強的知識內容。同時對于轉化的形式也給予必要的創新。但是,當前由于教師教學模式單一,教學方法陳舊,知識單純的滿堂灌模式,這就使得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基礎反映沒有很好的被調動起來。這樣不但沒有緩解學生的厭學情緒,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這些基礎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教學方法創新對管理學課程的影響越來越深入,而且影響的力度也逐漸無法適應學生具體情況。

(3)理論和實踐相脫離。教學方法源于教育學理論,是根據學生具體情況、經過反復驗證之后提出的理論成果。對于廣大教師而言,這些教學方法并不陌生,無論是教育經歷中還是職后培訓中都接觸了大量的教育方法。也有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用了這些教學方法。但是這些教學內容并不能很好的適應學生的具體情況。關于教學方法的理論到實踐過程中沒有很好的轉化為統一的教學實踐內容。而且在這樣的基礎上還不斷影響和提升整個教學方法的關鍵和基礎。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環節的脫節主要是由于教師缺乏對學生具體情況的深入研究。在教學方法實施過程中沒有將學生的具體情況與理論產生的環境結合起來,從而導致一些特殊的教學方法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2高職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路

(1)明確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目標是教學方法創新的第一步,教學目標制定過程中其實就包含了教學方法創新手段和教學過程中實現的一些基本內容。教學目標一旦明確,教學方法的選擇也具有了依據,并且這些已經成為影響和提升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方法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基礎。在教學目標既定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選擇任務驅動型教學法、小組式教學方法等等。這些都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就目前狀況而言,教學目標不明確也確實對教學方法創新和實施帶來負面影響。而且這些教學過程對教學方法的創新也起到了非常不利的作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學目標的制定主要依據社會對職業管理人才的需求,一些教學目標往往就是崗位任職標準。這種教育模式對于高職教育來說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注重教學方法的多樣化。管理學課程的教學方法應當注重多樣化的嘗試,因為一些基本的理論本身枯燥,必須借助教學方法才能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同時也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具體負責實施教學過程的重要任務。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結合本身即是一種創新,例如案例教學法、情境模擬法等等都可能成為影響和提升教學方法的突破口。教學方法多樣化對于調動學生積極性非常有效,不僅如此,管理學知識架構是呈現差異化狀態的,不同的知識內容需要結合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探索不同的教學方法對于完善知識結構具有重要作用。

(3)重視實踐教學方法創新。管理學實踐課程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此創新實踐教學方法也是教學方法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這對于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為整個教學方法的改進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效果和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以更為有效的身份和成果對其進行全面剖析。這樣不僅能有利于學生在這些方法的創新與發展。同時也為整個教育教學過程的優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實踐教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都發揮著重要影響。為此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當更加重視教學過程的優化和實踐方法的創新。

3結語

高職院校管理專業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設立的專業,以管理學課程為主,為社會培養職業管理人才。管理學課程教學質量和水平影響整個管理專業人才素質。因此管理學課程教學方法也直接關乎教學質量。長期以來,管理學專業課程在教學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在這樣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和優化,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這些教學措施和教學方法也存在一些問題,克服和解決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影響和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關鍵。

作者:宋菲 單位: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