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0篇

時間:2022-07-11 09:13:25

導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0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0篇

第一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評價的作用

1對政府評價,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心理基礎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方法、一種技術,更代表著一種思想、一種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已然全面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絕大多數高校都設立了心理輔導機構,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能夠覆蓋全體大學生的通識教育。高校借助自身各方面的資源優勢,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教學、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等各個方面。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已延伸至學生家庭,學校與家長建立起廣泛密切的聯系,培養家長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與此同時,心理健康教育也擴展到社會,積極尋求社會支持,加強與政府部門、社會組織的合作,從而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互相結合的網絡系統,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全社會關心、支持的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的背景下,政府在推進心理健康教育進一步向著科學化發展的道路上扮演著管理者、監督者、指導者等多重角色。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社會心理基礎的重任也理所當然落到了政府身上。政府能不能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政策制定、執行、監督、管理、評比等環節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向著更科學、合理的方向發展成為未來社會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關鍵。因此,可以由學校、社會組織、企業等聯合起來對政府相關行為進行評價,以促進政府更好地作為或不作為,以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發展,建立起良好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心理基礎。

2對學校評價,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模式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教育部都十分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相繼頒布的一系列相關文件中一次又一次地對高校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色彩日漸濃厚。然而,國家政策導向與各地、各高校貫徹落實之間存在明顯的脫節現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規模和深度不夠,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浮于面上,缺乏明確、具體而有效的舉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機構、人員、經費無法得到切實落實,使得這項工作難以擴大規模、提高質量。有些高校存在著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準,重視個別學生的咨詢診治而輕視普遍防治與引導。這種做法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發揮,同時還給學生留下了“凡是心理咨詢的人都有心理疾病”的錯誤印象,使一些大學生在出現心理困惑時不敢及時咨詢,使一些人誤認為高校心理咨詢的對象只是存在心理障礙、人格缺陷的異常大學生,而與多數心理健康但面臨著成長與成才、情感與事業、日常生活事件的處理等諸多問題的大學生無關,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范圍受很大局限,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發揮。因此,政府、企業、教師、學生等學校教育的相關利益者共同對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評價,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協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理念和有效模式,及時發現、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問題,促使學校、教師和學生不斷改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活動和學習活動,對于提高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更好地為社會、學校、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服務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如此,才能夠不斷促使高校積極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理念和有效模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3對教師評價,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性和科學化

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是決定整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核心和要素。隨著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把心理健康教育視作一種職業、一種行業、一種專業。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隸屬關系不明確,工作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導致受過心理專業訓練的人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職稱不明確、工作報酬低,使得有限的心理教育師資流失。從總體上看,高校從事心理咨詢和輔導的人員以兼職居多,專職人員少。其中大部分人員經過短期培訓后上崗,缺乏系統的專業訓練,很多沒有扎實的心理學知識、技能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不熟悉心理測試和心理輔導方法與內容,對大學生存在的問題歸因不準,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有一些心理學專業畢業的人員,由于缺乏工作經驗或因個人素質和修養問題,并不適合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鑒于此,必須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配備、師資結構、培養培訓,教師的職業素質、教學技能、身心素質等方面系統地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進行評價,建立以教師自評為主,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制度,形成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強調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的分析和反思,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多渠道獲得信息,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各項技能。這能夠有效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專業化和職業化,進而才能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向著科學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4對學生評價,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目前,由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體水平與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需要還有一定的差距,大學生在個體或群體的學習行為、道德行為、社會適應性、人際關系、心理生活質量等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由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系統性、實效性偏低,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習主動性不夠高,極少學生能夠主動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和理論。由于高校對學生進行心理測評的方法、手段參差不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不能整體、準確地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全面掌握,這都不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際、高效地開展。學校運用多種測評方法,如實驗法、心理測量法、觀察法、會談法等對學生進行心理狀態檢測,對大學生個體或群體的學習行為、道德行為、社會適應性、人際關系、心理生活質量等指標進行跟蹤測評,才能及時發現大學生心理問題。教育管理部門系統地評價大學生在參與多樣和綜合的心理指導,如學業選擇、職業規劃、心理拓展訓練等活動后是否獲得積極情感體驗和較高的心理生活質量,才能夠真正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程度和課堂教學效果。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評價可以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反饋信息,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使大學生的心智水平和個性品質得到完全的發展。

作者:龔云平 單位: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第二篇:探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學生心理素質現狀

由于各種壓力,心理健康是困擾大學生的主要問題之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學生的人格完整、統一,智力在正常水平發展,同時對自身能夠進行正確地評價和認識,人生理想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此外,大學生是否能夠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良好地控制并保持穩定的心境,快速適應環境且能夠與人進行正常交流也是其心理健康的主要特點。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其在環境中的應激表現,例如自我認知系統混亂,人際關系不健康等問題。目前大學生大多數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責任心,克制力差,社會適應能力不高,缺乏與人合作的團隊意識和持之以恒精神。判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是否符合標準,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具有相對性,是一種連續的狀態,是由良好的心理狀態向嚴重的心理疾病過渡;其二,發展性,它的狀態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其三,理想性,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現有的基礎上做更多的努力,追求心理發展的最高層次,不斷的發揮自己;其四,整體協調性,它保證了個體在反應客觀世界的過程中的最高準確性和有效性。

二、學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所產生的影響

很多學校發現,體育課能夠使學生從緊張的學習中走出來,可以調節學生的情緒,利用體育課上的運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學習、生活的自信心和滿意度,并保持愉悅的心情,從而達到自我調節心理狀態的目的。高校體育課程首先能夠有效地對學生產生心理效益,它主要體現在人運動完能立刻保持一種舒適的心情,但是這種心情不是很長久,因為這種心理效益是不依賴于運動負荷及生理方面的參數改變而變的。其次,它可以促進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通過組織體育活動幫助學生從認知上提高自身能力,提高對事物的正確判斷能力。而且在運動中,使神經系統在興奮和抑制的交替轉移過程中得到加強,改善大腦的均衡性和準確性,從而使思維更加靈活、協調,增強學生反應的靈敏度;其二,體育課程對大學生道德觀念及意識水平的提高也有重要影響。科學、合理的體育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形成堅強、自立、上進等品質。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意志力。此外,還可以王一存,長春理工大學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緩解精神壓力,消除緊張心理,治療學生的心理障礙問題。因此,通過合理科學地將高校體育課程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整合能夠發揮十分積極的作用,對當代大學生身心綜合發展具有很大影響。

三、通過高校體育課程提高學生綜合心理素質的對策

校方在配合體育課程對學生綜合心理素質進行提高時,鼓勵學生參加以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教育為主題的講座,還可以設立體育活動俱樂部等多樣化的形式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推廣和宣傳。通過高校體育課程提高學生的綜合心理素質的對策主要有:引導學生增強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并積極參與,有針對性地深入了解學生的特長、愛好,提高其參與性與積極性,體育課程對學生的智力發展及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明顯作用;通過各類體育鍛煉活動能夠糾正學生的心理問題,促使其形成健康人格,正確認識與其他學生進行合作與競爭的問題;營造良好的高校體育精神、文化氛圍,使其健康成長與發展;開設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加強學校體育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整合高校體育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過程中,校方應積極從物力、人力及財力等方面加大投資力度,研究相關課題,對能有效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對策及手段進行探討分析,為調整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有價值的意見及建議。

四、結束語

高校體育課程的合理設置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引導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項體育活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培養學生的意志力,活躍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它還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各高校應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的整體課程建設中,同時將其列入體育教學內容,并作為體育學科的教學目標。在師資方面也應積極對教師的人格、道德水平等進行培養,并提高整體教師隊伍的心理健康輔導能力和教育水平。在實踐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大學生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促進身心健康綜合發展,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素質同時也是高校體育課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一存 單位:長春理工大學

第三篇:淺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中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而思想教育是先導、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點、心理教育是基礎。所以說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也并不是沒有必要的,相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適應時代的發展,是現實發展的需要。我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太落后,不能滿足大學生的思想發展需要,有的甚至會讓學生產生逆反的心理和情緒。而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個性化的方式,在雙方的互動交流之中,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縮短雙方的心理距離,讓雙方很好的進行溝通和交流,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健全學生的人格,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發展。

二、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思想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保證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工作做好

很多高校為了更好的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對大學生做了很多的調查,有大量的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大學生面對巨大的心理壓力。有很大一部分同學希望能夠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他們希望通過溝通和交流減輕他們的壓力,所以說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就要充分地利用好聊天這一方法,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打開心靈的窗戶,緩解學生的壓力,讓學生的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有很多同學不愿意將壓力與老師傾訴,這時學校可以在學生中選擇一部分人,進行專業的培訓,讓他們與同學們密切的接觸和溝通,這樣可以更容易了解同學的心理,及時解決問題,他們的說服力與影響力有時甚至超過教師與家長,他們之間容易溝通,不僅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效率,而且更有說服力。

(二)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

目前,在我國,很多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員都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知識和經驗水平,他們自身的經驗不足,就不能夠對學生進行好的教育,所以說,必須對思想教育工作者進行專業的技術培訓,可以邀請專家來學校開設心理健康講座,也可以讓教師去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學校要對思想教育教師進行定期的考核,對考核不合格者要給予批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有效的保證專業互補,才能不斷的健全學生的人格。

三、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廣大的教育者必須要遵循心理發展的規律,有效的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優秀的人才。

作者:阿依努爾·買買提 單位:新疆農業大學中國語言學院

第四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與對策

1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形成,是受到心理素質影響的,個人創造意識、自主人格、、適應能力是以健康的心理素質為前提。在當今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健康心理狀態,是抗拒環境誘惑、減輕個人壓力、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讓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調節心理壓力,處理解決好人際關系、懂得理想與現實的差異,順利渡過大學學習生活,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2)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使學生發揮潛能的一種重要手段。健康的心理素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健康心理教育能夠激發大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從而增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實現自我的價值。

(3)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人格發展的重要基礎。健康的心理教育與大學生人格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人格的基本特征就是整體性、穩定性、獨特性和社會性。一方面,學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接受的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環境信息、社會期望等逐漸完善自身的人格結構;另一方面,客觀存在的價值觀念,作為心理生活中對自身的一種衡量、評價和調控,影響著大學生人格的發展,在一定條件轉化為人格特質,使人格發展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心理健康教育,能引導大學生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認識評價,使自己的心理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使之人格健全,逐步提高交往的能力,主動融入并適應校園生活,增強自信。

2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影響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向,在大學生中,有部分學生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有人因環境變化失去自信心,有人因人際關系不能適應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特別是大學生在高考竟爭中,全身心投人學習,家長的過度保護,使學生心理脆弱、缺乏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在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遇到一些挫折心理難以承受,采取不正確的極端行為。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理想化,入學后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產生失寵感。然而,高校對于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缺乏正確引導和教育的措施,大學生不能正確處理生活、學習中的困惑,影響大學生健康成長。

(1)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專業素質不高,特別是輔導員流動性大,隊伍不穩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深入的開展。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數量增加,輔導員隊伍人員缺乏,加之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知識培訓,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經驗不足,只是忙于日常的事務工作,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學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沒有長效的制度和機構,有心理健康補救性的教育。忽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長期預防性教育,有的學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當成可做可不做的學生活動。對學生的心理問題不予重視,學生長期沒有正確的引導,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等方面受到的挫折,不能正確處理,易出現心理疾病。

(2)部分學生對心理健康存在認識的偏見,造成不重視或回避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回避咨詢輔導。隨著社會科技的迅速發展,巨大心理壓力使他們不能適應社會的的變化,使一些學生不能盡快調整個人的心理,產生心理障礙。

3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對策

(1)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思想教育、專業教育相結合。建立科學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高校應建立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根據大學生心理特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強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使他們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遠大的理想。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同時,結合心理特點,引導大學生正確面對社會變化,以積極向上的態度處理學習生活中的困難。教育大學生既要學好專業知識,又要具備高尚的思想道德修養,使大學生能夠把專業知識自如的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2)提高教師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全體教師應積極參與,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學校應組織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除學生管理人員參加外,教師也應掌握基本知識,關心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揮教師作用。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老師在和學生交談時,會對學生的意識起到積極的影響。因此,老師在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難,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發現心理異常的學生及時正確引導,或向相關管理人員反映,避免學生發生極端行為。高校教師要根據培養目標,結合教學過程,有意識的培養和提高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掌握一些學生心理健康知識,采取形式多樣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樣,才能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高校主動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學生中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了解心理健康知識。長期以來,高校在心理咨詢方面付出了很大的精力,而缺乏對學生心理疾病的預防,只關注已經出現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引導。因此,我們要提高學生的防范意識。學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既要及時發現并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特別是學校要提前采取措施,適時進行預防性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學會自我心理健康調整,掌握心理健康發展的知識和方法,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同時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對于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早發現、早治療。在學生中推薦熱心的聯絡員,讓他們學習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關注了解身邊學生心理狀況,積極主動的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盡快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人員聯系,加強學生間的自助與交流。

作者:王延平 楊瑜俠 單位:西安科技大學

第五篇:積極心理學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積極心理學的含義

積極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末,是美國的一個新的心理學研究分支,其運用較為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手段,對人類行為中那些積極的、具有創造性和適應性以及令人情感滿足的因素進行研究,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等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是人的積極因素,以人們所具有的潛在的、固定的、實際的以及建設性的力量、美德為出發點,主張對人的心理現象用積極的心態去詮釋,以激發和挖掘人潛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從而獲得良好的生活。

二、積極心理學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

1.改變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我國傳統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對象定位為那些被情緒困擾從而造成行為失調的個體,忽視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積極心理學的出現調整了這一錯誤的取向,不僅重視普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也努力幫助個別具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去面對和處理問題,并且在對傳統的主流心理學持有批判性意見的基礎上,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突出個體和群體的積極方面,關注個體的主觀感受。

2.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涵。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將關注點放在心理問題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不同的是,積極心理學指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標準不僅僅是消極情緒的減少,還包括滿意度、幸福感等一些其他積極情緒的增多,其主要的目標設定和工作內容是追求主觀幸福感以及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

3.豐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傳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點關注問題的成因、對策的探究等描述層面的問題,較少關注如何滿足學生心理的需求和定位,這在一定程度阻礙了學生的發展。主要倡導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擁有積極的心理潛能,具備調適自己心理的能力,只是有的被暫時遮住了而已。在此理論指導下,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將從嶄新的視角來展開工作。

4.創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工作理念及工作手段。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模式是在傳統的“問題導向”模式的消極心理學的影響下形成的。積極心理學則是以研究人類積極力量與美德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從消極逐漸轉換成積極,這是一次理論的創新。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在于發展一門挖掘和培養人類積極力量的科學,運用適當的測量和評估標準探索個體內部的積極力量,采取縱向研究的方式探究積極力量的形成階段和方式,并通過有效的方法來干預和預防消極力量的滋生,從而更好地塑造個體內部的積極品質。積極心理學理念指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測量與評估技術也得到了創新和提高,作為一套以正面指標來評價心理健康狀況的新型體系,其技術手段主要是把結構化的問卷作為測評主體,并與其他方法有效結合,形成一個多元化的測評體系。

三、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構建

1.積極心理學體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發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以構建一套完善的積極心理學體系為基礎,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將積極心理學理論注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中,全面、科學、實效地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第一,大學生積極情緒體驗的培養。主觀幸福感是指人們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認知性和情感性的整體評價,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養成是其積極情緒體驗培養的重要部分。近年來,我國出現教育資源的短缺、學業繁重、就業壓力加大等現象,導致大學生缺乏主觀幸福感,形成消極的心理狀態。因此,為使大學生能夠積極面對壓力和挫折,培養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務。積極心理學認為,主觀幸福感的獲得有三種基本的積極體驗,即對過去生活的滿意感、對現在生活的福樂感、對未來的希望感,這就衍生出培養大學生積極體驗的三個子目標。積極心理學主張,通過引導大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過去生活的愉悅上,擺脫痛苦的經歷,提高他們的生活滿意感;通過調動大學生的興趣愛好,提高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目標明確性,加強他們的福樂感;通過引導大學生建立信心面對未來的挫折,提高他們的希望感。只有從這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地提升大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第二,大學生積極人格的完善。擁有積極人格的個體會采取更富有成效的應對策略來處理生活中各種壓力和困境。因此,如能培養大學生形成合理的歸因方式、解釋風格以及內在的心理動力,就可以幫助他們不斷完善人格。積極心理學把人格分為樂觀型和悲觀型兩種。賽里格曼認為,人們在面臨成功或失敗時都會自我解釋其原因。樂觀型解釋風格認為失敗或挫折只是暫時的,由外因引起,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改善,或者當外部環境改變時情況自然會好轉;悲觀型解釋風格的人則會認為失敗和挫折是長久的甚至不可改變的,并且他們會將此悲觀心理轉移到其他事情上。樂觀型解釋風格的人往往是自信的、積極的,注重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外物;而悲觀型解釋風格的人往往是消極的,注重外界的影響,他們容易形成壓抑,緊張,焦慮,自卑等負面情緒問題。因而,調整大學生的這些負面情緒,需要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歸因方式,從而形成積極的解釋風格。

2.積極心理學體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途徑。積極心理學體系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既要獲得制度、環境等方面的保障,又要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師資力量等方面有所要求。

第一,積極心理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宏觀層面的探索。一是要從制度方面做好保障,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按照國家要求配備心理學專業背景的專職工作人員,規定其職稱走教師系列或思政系列,從而確保隊伍穩定性;同時確保工作經費的投入及軟硬件配備等。二是學校上下都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素質教育和專業培養中,這是一個系統工作,要貫穿新生入學到畢業就業的每個環節。三是要創建積極的物質和人文環境。高校的校園物質環境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景觀,學校整體的布局規劃、校園建筑、綠化美化和周邊環境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道德品行以及情感氣質。創造積極的人文環境可以幫助大學生獲得更多的積極情緒體驗,包括優良學風的建設、公平的獎懲制度以及積極校園文化的營造。四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支持有很大的關系。高校要積極挖掘家庭的潛能,開展“家長學堂”等心理普及活動,將積極心理學教育滲透到家庭教育中。此外,高校要運用自身的學科優勢為社會多作貢獻,相應地,社會也將帶來正向的反饋,在這種良性循環影響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事業將朝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第二,積極心理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微觀層面的探索。一是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途徑。心理健康教育將弱化以往的問題導向,更多地將積極心理學內容滲透到課程建設、校園活動及宣傳中,在心理咨詢和團體輔導中通過發掘個體自身的力量來有效地預防、治療心理疾病。二是心理工作者師資隊伍培養是重點。在對專業人員培訓基礎上,要充分利用中國特色的黨團隊伍力量,積極建設基層心理輔導工作站,加大對兼職人員的培訓力度,將培訓規范化、系統化,完善和強化學校的預防體系網絡。三是發揮同伴教育的積極作用。通過設立和完善朋輩互助工作制度,專業的培訓及督導,培養一批大學生朋輩組織,通過他們將積極的心理學理念通過各種校園文化活動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最終達到助人自助。四是借助優勢展現亮點。開展基礎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優勢展現的首要前提,通過展現學校的特色亮點以及與其他學校的相互交流借鑒,有利于學校自身的發展,能更好地服務本校。五是積極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情況如何需要接受積極的評估體系檢驗,內容主要包括:對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個部門的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評估,如是否建立心理咨詢室、專兼職人員配備情況、經費下撥情況等;對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進行評估,包括是否開設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咨詢是否運用積極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潛能從而解決問題,實現自我的成長等;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進行評估,通過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心理量表對個體和群體進行測評,包括生活滿意感、主觀幸福感、積極的內在動力、積極的人際關系等,從而對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實現積極教育的目標進行效果評估。高校的功能之一是培養人才,優秀的人才必須以身體和心理完滿狀態為前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實施從消極向積極的轉移,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人性的需要。

作者:莊濛杰 奚曉嵐 王玨 單位:江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第六篇:箱庭療法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箱庭療法的思想基礎及方法

(一)思想基礎

1.榮格的理論。榮格理論的要點,主要在于其“原型”、“原型意向”、“集體無意識”、“投射”等概念,以及詞語聯想、積極想象等臨床方法,這些也是箱庭療法運用的基礎。榮格認為,原型是集體無意識的主要內容,象征性是集體無意識的主要語言。箱庭療法在治療過程中主要運用了“非言語”和“非指導性”的心理治療形式。在治療中,來訪者通過對物件的擺放使其內心世界具體化,象征物的意義和作用在無意識中表露和展示出來,進入意識層面中來使其內心世界得到修復。來訪者在治療過程中,選擇物件的過程就是一個心理投射的過程,由于不同的來訪者選擇物件不同,意義也不同,因而,對箱庭作品的分析不能把每個物件孤立起來,必須與整個箱庭作品的結構與主題結合起來。

2.中國文化。卡爾夫在《沙盤游戲:治愈心靈的途徑》一書中,把中國宋代新儒學的奠基者周敦頤的太極圖作為理解沙盤游戲治療的重要理論基礎,并且闡述了其哲學思想。卡爾夫說:“在我研究中國思想的時候,遇到了(周敦頤的)太極圖。在我看來,這與我關于沙盤游戲治療的思想是相互應和的……第一個象征無極的圓圈,好比出生時的自我;其次是陰陽運作而產生五行的圓圈,這正蘊含了自我的表現過程,包含了形成意識自我與人格發展的心理能量;太極圖的第三個圓圈,可以比作自性化過程的開始;而太極圖的第四個圓圈,正反映了心理分析中的轉化,一種生命的周而復始的象征。”在卡爾夫的書中,她還經常引用《易經》和《老子》來分析與解釋個案的治療和轉化。

(二)基本方法

1.材料。箱庭療法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一個內側尺寸為57×72×7(cm)的沙箱。沙,是箱庭療法中重要的媒介,沙子通常象征著土地和一些具體、物質的東西,一般個體通過沙子可以喚起兒童早期的體驗,重塑自我;此外,玩具是箱庭療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治療有效性的因素之一,通過選擇和擺設各種各樣來自現實世界和幻想世界的玩具,個體創作自己的作品模型,有關原型、象征和內在的精神世界就可以很容易地表現出來。

2.過程。箱庭療法可以分為創作箱庭作品和來訪者對作品進行描述與講故事兩個部分。治療者通常以“請用沙子和玩具,在箱子里做個什么,做什么都可以”這樣的指導語開始實施箱庭療法。來訪者一般不需要太多的說明就會做起來;咨詢者只需要站在一旁表示支持和理解。通常來訪者創作一個作品需要20~40分鐘,咨詢者不能任意結束作品的創作過程,而是咨詢來訪者本人的意見。作品完成后,讓來訪者對作品進行命名并講述一個與作品相關的故事,咨詢者與來訪者一起探討,通過理解、支持、解析、整合、疏通、啟發幫助來訪者澄清作品中所隱含的意思。來訪者的作品能夠體現一個主題,這個主題的中心則往往是自我象。在榮格理論中,理解自我象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二、箱庭療法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高校大學生正處于19-23歲年齡階段,這一階段的大學生生理和心理逐步趨向成熟,但個性相對明顯,在校園集體的生活背景下,往往會在人際交往、人格發展、情緒情感、生活環境適應等等問題上出現心理偏差,如不及時治療則可能出現心理問題。箱庭療法作為近幾年高校心理健康輔導運用較多的方法之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與治療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一)改善人際關系

研究表明,箱庭療法能夠有效地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促進自我發展。張雯的研究發現,在完成箱庭作品的過程中,給予成員間表達自我、了解他人及提高社交技能等學習機會,有效地促進人際關系的改善;陳燕的研究發現,對自愿參與實驗的三對戀愛關系不良的被試參加情侶沙盤療法后,情侶之間的情緒得到宣泄,促進了彼此的認識和理解,情侶間的動力性增強親密關系得到進一步發展。可見,箱庭療法在個體溝通能力、人際關系方面都具有顯著的效果。

(二)提升自我價值感

箱庭療法實質上是通過作品來表現自我的一種藝術性的心理療法,在治療過程中通過給來訪者營造一個自由、安全的氛圍,使自我與本我相連接,促進個體表現地更和諧與平衡,并從中獲得向上的力量。有學者認為,箱庭療法可以提升個體的自我價值感。彭賢等人的研究表明,團體沙盤游戲可以促進大學生了解自我、提升自信心、明確目標、增強生涯決策的能力;方航的研究發現,約90%以上的成員認為通過團體沙盤,自己對職業選擇的信心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表明,沙盤游戲對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在大學生自我認識和個人成長上有積極的效果。

(三)促進自我整合

箱庭療法對個體自我的發展有顯著的影響,能有效促進個體自我的整合。宋斌的研究發現,沙盤游戲的主題與個體自我防御機制有關,不成熟的自我防御機制表現出創傷性的主題,而成熟的自我防御機制表現出治愈性的主題。通過沙盤游戲的過程,創傷性主題可向治愈性主題變化,不成熟的自我防御機制也逐步向成熟的自我防御機制轉化,從而促進自我的整合與發展。張紅等人的研究也論證了沙盤游戲促進大學生自我整合的可能性與可行性,認為該療法通過游戲的方式,借助象征、意象等與無意識進行溝通,從而促進個體內心沖突的表達,以達到身心健康與自性化的發展。

(四)促進人格成長

箱庭療法充分整合了榮格分析心理學的思想和中國文化,它深入人的潛意識,將潛意識的內容意識化,從根本上解決人的心理問題,促進人格的成長。張雯等人使用箱庭療法對一名強迫性思維女大學生進行治療,發現箱庭可以處理個體的創傷體驗,促進個體自我的建立和發展,從而達到緩解強迫癥狀,改善消極情緒,使人格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箱庭療法在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上也有顯著效果。團體箱庭為大學新生提供了展現自我和觀察自我的平臺,通過在擺放作品的過程中,個體與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促使個體更好地探索自我,不斷對自我進行認知和修正,增強自我對環境的適應,促進積極健康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三、研究展望

箱庭療法是近年來在中國心理咨詢實踐和實證方面發展較迅速的一種療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國內箱庭療法在心理咨詢與治療、心理教育、人力資源開發和專業心理分析等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研究方法也從理論研究逐步過渡到實證研究;治療對象由兒童、青少年轉向成人,從病人轉向正常人;治療形式也從個體箱庭治療發展到團體箱庭治療、家庭箱庭治療;治療的有效性涵蓋了個體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當前,箱庭療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對還不夠成熟,其理論基礎帶有很大的主觀臆斷性;箱庭療法缺乏客觀的評估指標,對治療者創作的作品缺乏客觀、可測量的評估和解析;此外,箱庭療法整合了中國文化的思想基礎,對于跨文化研究是否有不同的解析尚有待檢驗。總之,實現箱庭療法在心理健康咨詢與治療領域中更廣泛的應用,使箱庭療法成為一種獨立和完善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需要廣大學者的共同努力。

作者:黎艷 吳洪宇 單位: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電白春華學校

第七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思索

1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1.1社會發展的需要

當前,隨著社會主義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迅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人們所承受的社會壓力就會越大,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大學生作為社會的晴雨表,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因心理健康問題而引發的大學生自殺、兇殺等案件呈逐年上升的態勢,給社會帶來不小的危害和影響,引起全社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的身心健康關乎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關乎國運的興衰,關乎中國夢的實現。因此,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人才興國戰略的需要。

1.2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

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沒有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既使學識淵博、能力超強,也不會利于國家和自身的發展,相反會呈逆向發展之勢。此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還會影響學風、班風的建設,引起班級同學的緊張情緒、猜忌心理,同學之間的相處象隔著厚厚的簾子,天長日久就會影響班級的團結、穩定。沒有好的班風也勢必會影響到校風的建設。因此,高校不僅要培養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高校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高其實效性,既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也是高校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需要。

1.3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的黃金時期,也是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當前大學生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問題更為復雜,承受的壓力也普遍增大。而大學生的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缺乏社會經驗,自我認知能力較差,在生活中遇到困難和矛盾的時候,缺乏應對和處理能力,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爆發心理問題、產生心理障礙。如果心理障礙得不到及時的干預和治療,很容易形成心理疾病,從而影響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增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是幫助大學生解決心靈困惑、大步邁向成才成功之路的需要。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心理健康的教育機制有待加強

高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間較短,實踐經驗不足,教育機制也不健全。一些高校設立了心理咨詢和心理救助機構,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有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同學身上,重治療而輕預防;還有部分高校盡管在大學生中普及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經常舉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但課程多半是做為選修課或德育課的補充,課時量較少,師資力量不足,課程質量不高,開展的心理健康活動也大多雷聲大雨點小,水過地皮濕,并沒起到預定的效果;大多負責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部門,隸屬關系不清,人員配備不齊,資金短缺,沒有基本的設施和設備。不少高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形式主義、短期效益的思想。

2.2心理咨詢機構的效能有待提高

心理咨詢是一項專業性、技巧性較強的工作,在國外必須具備博士學位及兩年以上的從業鍛煉才能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當前我國很多高校也設置了心理咨詢機構,但在教師隊伍、業務水平和專業設施的建設上與國外相距甚遠。部分心理咨詢教師只具備心理學的專業知識,缺乏心理咨詢的技能和經驗,加之缺少必要的心理咨詢儀器和設備,使得高校的心理咨詢工作規范性、科學性不強;一些心理咨詢教師在做咨詢工作時沒有較好地運用心理學專業知識給學生解惑釋疑,咨詢手段主要是與學生談話聊天,對學生一味地勸解說教,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還有不少教師在咨詢工作當中,缺乏全局性的考量,對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只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去輔導,缺乏對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的引導,學生只能了解自己有什么樣的心理問題,卻找不到根本解決心靈困惑的湯藥。一些大學生由于各種心理壓力長期積壓得不到調適、宣泄和釋放,從而形成心理問題。

2.3心理健康的教育內容有待豐富

我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研究較少、相對薄弱。一些高校開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課程還處于初級階段,課堂上沒有固定的統一教材,教學內容一般定幾個主題,教師根據主題自己組織具體的教學內容。雖然課程中大都涉及到實用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但由于課時的限制和教學方法、手段的單一,很多內容如同蜻蜓點水一帶而過,不能深入展開,造成大學生對知識一知半解,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還有部分高校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學專業知識的傳授,教學內容枯燥,缺乏生動性、靈活性,對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問題指導性不強。有的教師上課只放一些相關心理咨詢的視頻,放完既不進行專業的分析和講解,也不對學生提問和啟發,學生看完就忘,使課程開展流于形式。

2.4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有待加強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缺乏統一、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參差不齊,隊伍的質量、數量不太穩定,專職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教師寥寥無幾,部分規模不大的高校竟沒有一個專職的心理健康咨詢師。很多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是由非專業教師兼任,這些教師雖然有自已的學科背景,但由于缺乏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所以對心理健康教育操作起來難免膚淺;部分有心理專業知識背景的教師,由于缺乏實踐鍛煉和心理咨詢的技巧,遇到心理有問題的學生也經常束手無策。師資隊伍不穩定,師資素質不高,又缺乏專業的培訓,是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主要因素。

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的探索

3.1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可激發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熱情,保持和諧、友愛的人際關系,提高大學生克服挫折和困難的能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高校需結合自己的特色,想方設法讓勵志的、勤奮的、充滿正能量的校歌校訓在校園中普及、強化,使人人都遵守,師生都擁護,校園中充滿厚德、博學、慎思、篤行的風氣;高校需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知識競賽、技能比賽,開拓大學生的視野,提高大學生的能力,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培養大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促進大學生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高校還需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活動,加強大學生與社會的聯系,讓大學生們更多的了解社會,更好的融入社會,不斷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3.2建設系統性的工作體制

高校應建設集篩查、教育、幫助、干預和追蹤于一體的心理健康工作體制,切實做到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及早發現、及早干預、盡力解決;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家庭資源為心理健康教育服務。要暢通與學生家長的溝通渠道,發現行為異常、心理有問題的學生要及時與家長溝通,尋找根源,共同應對。要加強心理咨詢及班主任、輔導員的工作聯系,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記錄大學生的家庭情況、成長經歷,心理歷程等,使心理輔導教師對學生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從而做到因材施教。心理咨詢要與班主任和輔導員的力量相結合,在班級中營造團結友愛、健康向上的氛圍,師生同心協力以適當的方式關心和幫助心理有問題的同學;高校還要運用社會資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定期邀請社會上的一些心理咨詢專家到學校做講座,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

3.3提高師資隊伍的水平

心理健康師資隊伍應由專職和兼職的人員組成:專職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由一定數量的心理學專業的教師組成,本著少而精的原則,在時間、知識、技巧等方面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此外,高校還應通過專兼結合等形式,以專職教師為骨干,思想政治等專業為補充,建立一支素質較高、能力較強的師資隊伍,補充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豐富心理咨詢內容,提高心理咨詢的實效性。兼職人員上崗前要進行集中、系統的專業知識培訓,組織學習網絡課程和傾聽心理專家的講座,不斷提升專業知識水平和業務技能。高校還應建立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考核、評估、評優、評獎機制,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予以科學的量化標準,經常以問卷調查或學生評教等形式加強對教師隊伍的了解和管理,對表現突出的教師予以表彰和物質獎勵,調動他們的責任意識,發揮他們工作的積極性。

3.4注重心理咨詢、拓寬活動渠道

心理咨詢是咨詢師運用心理學專業的知識和溝通技巧,通過觀查、傾聽來訪者,運用語言、文字、圖畫等多種形式對來訪者進行開導、啟發和幫助,使來訪者盡可能的直面心理問題,擺脫心理困惑,恢復心理平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咨詢部門做為主陣地,構建專業的心理咨詢設施,聘請專業強、技能高、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最好是博士)做心理咨詢工作,加大心理咨詢教師的培訓力度,與社會上的心理咨詢機構形成長期的合作關系,使我們的心理咨詢教師能夠走出去、引進來,經常深入心理咨詢工作,不斷提高心理咨詢技能。除此之外,高校還需不斷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利用網絡在線學習、在線咨詢,開通熱線電話,對學生進行心理與行為訓練等。旨在強化大學生心理素質、增強大學生環境適應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中的影響。

作者:李箐 單位:山西大同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

第八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驗式教學探索

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課開展現狀

1.教學管理中課程設置及教材使用不足

雖然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課,但由于此課程是公共必修課,教授的學生均是大一新生,且上課教室都只能大教室幾個班合班上,所以,比較難以統一,進行小班體驗式真正的學習。目前只是少數幾個學校為了考慮不同年級學生的情況,把課程按主題分開,在不同階段不同教師來授課,但這種基本上是選修課。另外,在教學選用上,雖然有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但是各校使用的都由教師自行選擇,所以有可能出現,同一門課程,教師使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不同的情況,這樣體現出個有的教師更多注重完成教學任務,而忽視了本課程的最根本目的是心理知識的傳授。

2.教學模式單一

傳統的課程還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主流,一個是專業教師的缺乏,另外有的學校是教室不足,有的是教師還無法適應體驗式教學,教學觀念暫時不能轉化,因為體驗式教學的課堂比填鴨式的教學更難。因此,很多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普遍情況是三、四個班合并在一起,采用大型公共課的形式進行集中教學。傳統傳輸式教學將設計重心放在書本知識的組織與傳遞上,強調圍繞書本知識的傳遞與接受來構建傳授式的教學模式,設計規范性的教學行為,這種模式很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心理健康的真正內涵,無法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

3.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由于前者所說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學生通常都是被動角色,大一新生剛入學對一切都很陌生,更是教師說什么就聽什么了。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主動接受意思薄弱的問題,在這種填鴨式教學模式下,學生感受度低,無論在教學中哪個環節,熱身環節、體驗環節和分享環節,本來學生是有很大參與的空間和機會的,但是習慣了被動聽,學生會逐漸失去參與的積極性。有時教師想試驗性改變教學模式,學生一旦養成被動接受,在轉型中就會發現學生很難真正對體驗式教學感興趣。例如,在在熱身活動被動參與,體驗環節敷衍了事,分享環節只有少數干部參與。大學生本是求知欲很強、關注自身健康成長的群體,出現這種情況既有教學環境、教師、教學內容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學生自身的原因,需從多角度著手提高學生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體驗課的積極性。

4.客觀情況導致重視度不高

大學課程較多,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又是公共課,所以在學生心理感覺重要性不如學好專業課對以后就業更有用。雖然有的大學生和教師均認可和向往體驗式教學,但大學生除了必修課比較多外,還有其他的公共必修和選修課,四六級考試過級,計算機考試過級,平時的社會實踐和兼職等,他們不愿意也不重視在心理健康選修課中投入更多精力,無形中也就忽視人格培養隱形過程。因此,即使授課教師認識到體驗式教學的優點,想將之運用于教學中,但由于各種客觀條件和環境,以及自身水平無法深入研究和運用體驗式教學,則無法無法將體驗式教學應用于現實的教學實踐當中。

5.教師專業化水平受限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任課教師基本由教育學和心理學專業的教師構成,總體來說,他們都未曾收到專業系統的體驗式教學培訓,教學過程中重心仍是傳統的觀點,完成教學任務是首要目的,這也就導致了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個體內的心理感受,在分享環節中碰到有內心沖突的學生,無法化解情緒。在教學中使用的教材和教學內容無法盡快更新,部分教師還是傳統的教育觀點,忘記了心理健康教育是針對學生的新情況新個性而做出相應的課程教學內容的課程。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實施體驗式教學實踐

1.做好課前的教學準備

要想讓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完成課程的學習,就需要教師對課程進行充分的準備,但是對于教師來說要做好課前準備壓力還是比較大的。課程情景設置的好壞,是體驗式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情境設置既要符合教學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又到達到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這并非易事。具體地說情境既要要結合學生生活的實際,又要考慮場地和工具等客觀條件是否具備,這樣才能保證體驗式教學的順利開展。

2.貼近學生生活創設情景

體驗的情景要新穎,對學生有吸引力,并且又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義,就必須結合學生生活的實際,結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讓學生感覺到這就是在為自己解決自己平時生活中難以解決的心理難題,在這種感知下,學生自然而然會很感興趣,會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3.依據學生個體差異教學

大學生心理教育中針對學生個體特征進行情景的有效創設,這個是個教學中的難題。一般教師在做情境設計時只能根據普遍情況設置,讓大部分的同學配合做好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有一些學生個體特點就忽視了,膽小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就會更加被動,所以教師在實施情境教學過程中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反應,適當解決突出的心理困惑,鼓勵膽小的學生大膽參與到其中,然后根據他們的個體差異性,靈活操控情景的實施。

4.注意課程中及課后引導總結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全程把控,其中關鍵一環就是在交流互動時要讓學生注意總結自己得到的啟發,課后學生需要反思,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參與課程中的情景創設所蘊含的寓意。才能進一步思考那些現象背后的原因,并透過現象去看問題的本質,達到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5.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師資隊伍建構合理

體驗式教學效果是非常好,但是能否發揮它的功效,有一個精英式的教學隊伍是關鍵,如果執行不好,再好的教學方法都無用,因此,需要建立一支結構合理、素質精良、業務過硬的師資隊伍。對教師的要求是需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精湛的教學技能、熱愛學生的愛心、把握課堂的調適力、同時還要有較強的體驗教學的能力、組織管理、觀察能力、感悟力。因而,需要對這幾方面的素養進行強化,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自我學習和提高,學校也要給老師更多外出學習培訓提高的機會,學習學習心理健康課體驗式教學的好的技術、方法和活動,彌補自身不足,打造高素質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體驗式教學團隊,通過精誠合作,實現各種優勢資源的整合。

6.注意多種體驗式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

情境體驗法、角色體驗法、案例體驗法、榜樣示范體驗法、辯論式體驗法,這些體驗式教學法各具特點,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適當的靈活選擇不同情境,用各種教學方法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體驗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教學形態,并不排斥和否定課堂教學常用的其他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而是強調各種教學原則和方法的優勢互補,使它們統一于現實的教學過程之中。同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選擇和運用體驗式教學原則和方法會受到一定的課程時間和必要的前期準備工作的制約和影響,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通過體驗式教學實現個別化的教學目標,又在團體互動、相互合作中達到更高的學習水平,并且能更加長久地把學習效果移植到現實生活之中,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進行更多的探索和努力。

作者:李潔柳 單位:廣西師范學院

第九篇:大學生團體輔導心理健康教育

一、當代大學生主要心理問題剖析

1.社會責任感不足

當代大學生的視野比較開闊,接觸到的文化都比較前衛,對于許多事務都有他們自己的見解,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有很強的成功欲望。但由于經歷不夠多,很多大學生在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自我利益與集體利益等概念之間不能有很正確的把握。他們把自我價值、自我利用看得非常重,一味地向他人、社會索取,卻不懂得回報,缺少社會責任感,沒有想要為國家、祖國、人民做貢獻的責任感。

2.情感抗挫能力不足

當代大學生相比于十年前的大學生而言,更加真切地體會了高校擴招、學費漲價、就業形勢不佳、房價瘋長等社會現象,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是大部分學生心理素質不夠強大,對于家庭、父母的依賴性非常高,又因為社會現實壓力的刺激,他們對于自己情緒的把控顯得力不從心,但凡遇到些困難就像溫室的花朵一樣,容易枯萎與敗落。據可靠調查發現,有近七成的大學生在情感受創后會留下陰影,情感抗挫能力極差。

3.缺少信仰及理想

當代大學生由于受到網絡的影響,缺少信仰及理想,沒有遠大的人生目標,或者部分學生持有過于不現實的理想。很多低年級的大學生覺得工作、進修等問題離自己還非常遠,所以在大學生活的一開始只顧著吃喝玩樂,久而久之,這些人喪失了生活、學習的目的性,生活也開始變得索然無味,直至迷失自己。部分大學生由于自我理想與現實社會的巨大差異,提前出現了恐懼、焦慮等不健康的心理。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挑戰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單一

當下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仍然以必修課、選修課為主,屬于共性教育,但每個學生由于經歷不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問題也往往不同。當遇到實際問題時,學生發現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書本中的內容并不能提供實際幫助,降低了他們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大大降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效性。

2.無法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

當下各高校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課堂教學、講座、一對一心理咨詢等方式。其中,一對一心理咨詢由于是針對性輔導,所以教育效果最為理想。但是,由于其教育時間長、效率低等問題,受眾較小,真正受到幫助的學生數量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相反,課堂教學、講座由于其受眾廣,可能幫助到的學生更多,但又存在無法有針對性地解決等問題。所以,當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無法真正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

三、團體心理輔導的概念、特點及其作用

(一)團體心理輔導的概念

團體心理輔導的概念,國內外有多種不同的解釋。針對本文的研究特征,以下概念較為符合:團體心理輔導是輔導人員對被輔導人員,基于社會及團體動力的原理,通過科學合理的輔導技術,幫助被輔導者自我了解、自我發展、自我實現。所以,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中進行的一種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通過團體內部的人員交流,使個體在交流過程中體驗、學習、觀察,從而更好地自我了解、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

(二)團體心理輔導的特點及其作用

1.有利于學生發展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團體心理輔導一般以團體為單位,通常有幾人、十幾人甚至是幾十人。由于在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團體成員幾乎都是同齡人,所以,心理有一定問題的學生在分享問題時得到其他學生積極回應之后,容易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慢慢產生積極的想法。與此同時,團體心理輔導組織者通過對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觀察,依據情感的變化,能夠及時發現每個學生存在的不同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問題發展到很嚴重的地步之前進行教育,從而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

2.有利于提高學習成效

團體心理輔導的過程一般是以組織者為核心線索,以參與團體心理輔導的學生的活動體驗為主要環節。在整個團體心理輔導的過程中,特別注重組織者與學生的溝通交流,讓學生可以在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中直面自己的問題,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對于自己心理的真實想法不加隱瞞。與此同時,通過參與團體心理輔導的成員之間的共同分享,發現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問題,有的問題還類似,這樣能夠減輕大家的心理壓力與負擔,能夠更加科學地進行自我評價,減少過于自負或者自卑的看法。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由于每個人都有分享環節,能讓成員學習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在互動中學習、在學習中互動,提高高校團體心理輔導的實際效益。

3.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

團體心理輔導的互動環節是心與心的溝通,所以一般都會有相當真實的氛圍,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獨立思考、自我感悟。參與團體心理輔導的學生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尋找自我與他人的行為、思想差異,迫使他們主動地去思考、探究,深思熟慮后選擇自己認可的途徑并實施。換而言之,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去科學地選擇、判斷,最終做出最正確的判斷。由于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運用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培養了他們自我探究的習慣,主動地思考、分析問題,主動地調整自我的行為與思想。

四、團體心理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1.壓力管理上的運用

壓力是指人由于內心沖突帶來的情緒上的強烈反應,是一種認知行為體驗,由心理壓力源及對壓力的反應共同構成。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壓力,尤其是當代大學生,他們真切地體會了高校擴招、學費漲價、就業形勢不佳、房價瘋長等社會現象,在生活、學習、就業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壓力所在。而壓力管理就是促使大學生正面應對壓力,不僅不能讓壓力打敗,還要打敗壓力。心理學家指出,人們的思維、行為都可以對壓力產生重要影響,人們的思維、行為是最本質的決定壓力的關鍵因素。所以,通過團體心理輔導,組織者可以讓學生正確地面對壓力,還可以教他們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減壓,最終掌握有效的壓力管理辦法,使學生的抗壓能力增強,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樂觀、積極向上地生活。

2.情緒管理上的運用

情緒是人對于思想、行為產生的心理、生理上面的主觀認知。情緒管理的辦法是先教學生學會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情緒,通過不斷的協調、互動,最后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這個團體輔導的過程中,可以高度培養他們對于自身情緒的管理。近年來,情緒上出現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多,很多學生多多少少都出現了抑郁、焦慮、自負、自卑等不良情緒,有些情緒甚至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正常生活與學習,如果不加管控,很有可能會產生心理疾病。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可以讓學生對于自己的情緒狀態有一個較為深入的了解,還能更加敏銳地感知自我的情緒變化,及時、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選擇科學、合理的方式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也是自我情緒管理方式中的一種。

3.時間管理上的運用

時間就是金錢。每個人都應該珍惜有限的時間,杜絕浪費,因而就出現了時間管理的概念。時間管理的首要要求就是對于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提前做一個大致的規劃,再通過一些技巧與方法來完善規劃。從高中生轉變為大學生的角色過程中,突然間多了很多的自由時間,一般都會有一個迷茫的過程,不知道可以干些什么,因而很多學生選擇了沉迷于網絡、社團活動等等,對于時間沒有任何的管理,所以,對于大學生進行時間管理的輔導非常重要。通過團體心理輔導,讓大學生明確自我的價值,樹立自我的目標,根據任務的排序,一定次序地規劃、處理事情,幫助學生學習時間管理的概念與方式。

4.人際交往上的運用

大學時代是人們對于人際交往最渴望的階段,人際關系是否良好也直接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際關系處理中,他們渴望平等,重視精神層次的交流,有關于情感的話題會占據較大比例。人際關系良好的學生能在交往過程中得到歸屬感,實現一定的自我價值,從而改善了心理健康水平;但是,在人際交往中出現問題的學生則會產生許多不良的情緒,例如焦慮、抑郁、緊張等,或者由于沒有朋友因為孤獨導致一定的心理疾病。所以,在團體心理輔導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給予人際交往過程中有障礙的學生一個平臺,還能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人際交往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糾正自己的一些錯誤認知,學會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不斷促進自我的身心發展。并且,團體心理輔導是一個團體性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可以不斷地學習對于他人的了解、認知與熟悉。

作者:劉新穎 宮小淇 單位:大連民族學院

第十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探索

一、社會工作理論方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現狀

在社會層面商,社會工作主要是強調解決相關的社會問題和一些社會沖突,從而更好的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在專業層方面,則是強調個人發展,助人自助,通過對其他有困難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其解決困難,最終也可以讓自己從幫人的實踐中獲得自我心靈的愉悅,使得自己更加富有愛心,自強不息。社會工作方法包括了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有運用類似個案工作和小組工作的方法,但是跟社會工作的理論方法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更傾向于單個的個體,而社會工作更看重個體在群體里的作用,整個社區,乃至社會對個人的影響。

二、社會工作理論方法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補充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的是使大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了解自身心理的變化,有計劃、有目的的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質,同時也是心理咨詢的拓展和延續。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各種的原因,教學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1、課程教師以兼職教師為主,專職教師為輔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除了個別文科類師資隊伍較強的院校能做到以專職教師為主,兼職教師為輔外,許多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一般由專職輔導員、學工干部以及少部分心理學教師等組成。兼職人員缺乏專業心理學知識,在課程教學和面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時,只能憑借自身的經驗和理解對學生進行輔導,難以形成系統、規范的心理健康教育與輔導。在社會工作方法中,個案工作可以由心理專業教師聯合兼職教師進行,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的內容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內容有所交叉,經過一定的專業培訓后,完全可以由專職輔導員來完成。

2、以課程教學為主,實踐教學為輔

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師資隊伍緊缺,而心理健康教育又必須在全體學生中開展,這就使得教師授課只能進行在100-200人的大班中開展。這種情況下,最高效的教學方法只有課堂講授,教學內容以心理學理論知識為主,實踐性教學可行性較弱。而實踐體驗式教學在學生人數多、教師力量薄弱的困境中,往往難以采用。社會工作方法里,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大部分都是實踐和體驗式的教學,通過這種方式讓同學們互幫互助,能夠極大的加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忽視學生主體性,限制學生個性發展

大學生學習心理學的目的,主要在于了解和掌握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學習心理調試方法,從而在面臨學習、人際交往、戀愛、就業等問題時,能及時進行自我心理調試,理性地面對和解決。但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是教師為主體,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被動和從屬地位。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和實際心理需求,理論與實踐相脫離,嚴重影響了課程的教學效果。在社會工作方法中的小組工作中,按小組的功能,可分為社交小組、成長小組、教育小組、服務或志愿者小組、意識提升小組、任務小組、社會化小組,社會行動小組等,充分尊重學生的意愿和個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極大的發揮出課程教學中的效果。

三、社會工作方法理論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實踐

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彌補性作用為預防性作用,是當前課程改革創新的主要方向。社會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都以人為工作對象,通過對個人的關懷和關注,及時了解到個人最新的精神和心理狀態,有助于幫助個人及時排解心理方向的不良情緒,這使得二者具有很強的相通性,這種相似性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應用社會工作提供了基本前提。

1、小組工作方法是加強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育的重要方法

通過在實際的心理課題上引入小組工作方法,心理任課老師可以和同學們之間相互建立信任和了解,還可以增進小組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讓學生都獲得一種歸屬感,幫助自我排解心理上的孤獨和恐懼。通過這種方法開展教學,也可以讓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相互認識、了解、溝通,也有助于提高學生之間相互協作的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與團體心理輔導所不同的是小組工作方法不一定要針對有心理困擾或者心理障礙的學生,普通學生之間也可以通過參與小組活動在某方面進行提高或者學習,教師只需要從旁進行引導學生自我學習,分享感悟。

2、個案工作法的特點

個案工作方法的是針對不同學生的心理特點而展開的,這也是區別于其他心理咨詢方法,這種方法強調人是變化的,尤其是人的心理狀態是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個案工作理論認為,個人問題的產生不是心理方面的問題,而是環境帶給人的影響而產生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助人自助”的理念,不僅僅只通過咨詢簡單的解決學生個體的心理問題,而是通過了解對學生個體的全面了解,立足于當前大學生所面臨的諸多問題和困難而帶來的一些解決辦法和想法,充分結合個人家庭、所在的環境等因素來展開針對性的分析,從而幫助學生制定專屬性的解決方案,幫助學生學習應對困難的方法,重新開始自信的生活,以此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性。

3、社區工作方法的引入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根本舉措

此處的“社區”區別于傳統的社區,此處的社區是指學生集中生活的場域。心理健康課教師通過整體教學、分別交流等形式,調動學生參與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以及種類繁多的社團活動,使學生真正具有校園主人翁意識,充分發掘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另外一個方面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諸方面的關注和關懷,讓學生心理不在有孤獨、恐懼,心理感覺暖暖的,使得自我精神狀態處于積極,愉悅的狀態。同時,從大學生身處的社會、學校、家庭環境入手,持續不斷的挖掘有利于學生心理發展的相關因素,幫助學生不斷增強自我心理承受能力。社會工作方法是一個經過實踐檢驗課幫助學生構建自我強大心理的一個最基本和最持久有效的辦法。

作者:陳皓琳 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