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會計人才培養比較研究

時間:2022-08-01 09:35:02

導語:高職教育會計人才培養比較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教育會計人才培養比較研究

摘要:會計學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之一,在各大高校廣泛開設。為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本文基于高等教育分類發展的規律,以應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職教育為研究對象,通過比較二者在人才培養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設置等方面的不同,構建應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的培養模式,以其促進高等教育分類、優化健康、發展。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教育;高職教育;會計人才培養比較

一、會計人才培養定位的比較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修訂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把大學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本科和專科)分成5A和5B兩大類。5A側重理論教育,相當于大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5B側重實用技術教育,基本等同于我國的高職高專教育。按照專業分設的標準不同,5A又分為學術型本科教育和應用型本科教育兩類。學術型本科教育是按學科分設專業,側重培養從事理論研究的學術型人才。應用型本科教育是按行業分設專業,側重培養從事各行各業專業實踐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1]。《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要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提高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比例[2]。對應來看,學術型本科教育主要致力于為創新性(研究生)、復合型人才(專業碩士)的培養做準備;地方本科院校主要致力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職業院校主要致力于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當然,人才培養目標之間并不存在絕對清晰的界限,但高等教育的分類發展,使得其培養目標定位各有側重。具體如圖1所示:

二、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比較研究

(一)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教育部[3](2004)指出:高等職業院校應以服務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為宗旨,以精準就業為導向,以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實踐需要為標準,培養實踐能力強、職業素養良好的“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高技術技能人才。本文搜集了包括南充職業技術學院在內的10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歸納總結,將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表述為[4]:面向區域經濟發展一線,培養具備會計核算、稅務服務、審計監督和財務管理等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能在中小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中介機構從事會計、出納、稅務、審計、管理等相關工作,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二)應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5]提出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指出要引導新建本科院校堅持走地方應用型大學的發展之路,瞄準服務域,緊緊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這個中心,突出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核心,走從“新建”到“新型”的建設發展之路,建設神形兼備的一流地方應用型大學。本文搜集了包括濱州學院在內的10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歸納總結,將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的培養目標表述為:本專業面向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一線,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掌握經濟學、管理學、財務管理和會計學知識,具有核算、分析和解決企業實際財務問題的基本能力,具備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團隊協作、樂于奉獻和勇于創新等職業素養,基礎實、能力強、素質高、適應快,具有健全人格和社會責任感、具備較強專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能在企業、金融機構、非盈利組織及中介服務組織等領域,從事財務管理、會計、審計、稅務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素質專門人才。

三、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比較研究

(一)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本文選擇山東省兩所高職院校的會計學專業培養方案進行綜合比較,發現高職院校會計學專業為實現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制定的課程體系具有一定的共性。如圖2所示,為實現知識的精細化,設置出納實務、會計實務、稅務實務、成本實務、財務管理、經濟法等課程,側重理論知識和實務操作有機融合;為實現“零距離”的實踐能力的培養,設置會計信息化實務(財務軟件實操)、會計綜合實訓(手工賬模擬)、專業輪崗實訓(分階段體驗財務工作全過程)、社會實踐和頂崗實習;為實現訂單式培養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設置金融方向(銀行柜員實務和保險實務)和注冊會計師方向(會計和審計)的選修課程。(二)地方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課程體系。本文選擇山東省兩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會計學專業培養方案進行綜合比較,發現應用型本科教育的課程體系主要由3個模塊組成。具體如圖3所示:第一模塊,夯實會計學專業理論及實務基礎。保持知識的系統性和多元化。共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設置經濟學、管理學,夯實會計學的理論基礎,并同時涉獵金融學、財政學和統計學等基礎學科,保持知識的多元化;第二層次設置會計系列課程,保持知識系統化。第三層次是會計課程的延伸,包括審計學、財務管理、財務分析、投資學等,這些課程是會計知識的應用和深化。第二、三層次知識的學習均并配合一周的同步實訓,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第二模塊,培養學生持續、擴展的實踐能力。共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會計系列課程的同步配套實訓,這是連接模塊一和模塊二的橋梁。第二層次是專項實訓,包括會計信息系統(財務軟件的實訓)、財務模擬實訓(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ERP綜合實訓以及納稅申報與籌劃;第三層次是綜合實訓,包括會計綜合實訓(手工模擬賬)和專業綜合實訓(會計專業及其相關崗位的虛擬實訓);第四層次是企業實戰實訓環節。包括社會實踐(每學期一次)、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要求學生在畢業實習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實習單位的情況進行選題和寫作)。第三模塊,培養學生多元化的知識體系、創新創業能力及素質拓展能力。共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包括企業戰略與風險管理、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管理等會計相關專業課程,有助于學生多元化知識體系的養成和適應相關崗位能力的形成。第二層次包括文獻檢索、創新創業教育等課程,有助于學生科研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和實踐;第三層次是素質拓展課程,主要通過引導學生考取專業資格證書、參加學科競賽、聽取或組織講座等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知識更新的主動性,培養學生不斷學習、創新創業和組織協調等能力。

四、分類構建健康、優化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上述分析發現,高職院校會計學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更加側重理論與實務的融合、側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側重特定行業的訂單式培養等等。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規格與要求,建議高職院校采用“虛實交替”和“2+1后置訂單”的人才培養模式。虛實交替是指在課程設置上,按照會計工作業務流程和崗位需要,分模塊、按順序開展教學,通過虛擬實訓課程與企業實境實訓(社會實踐和頂崗實習)交替循環,培養學生精細化的理論知識和“零距離”的專業技能。“2+1后置訂單”是指教學安排上,前兩個學年主要由學校完成人才基本技能的培養,第三學年,根據學校與用人單位簽訂的人才訂單由校企合作共同培養,學生畢業后由合作企業推薦就業。(二)地方應用型本科教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根據上述分析,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專業教育更加關注學生知識的系統化、前沿化、多元化,關注能力的擴展、創新、持續和一些非智力能力的培養。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規格與要求,建議應用型本科院校采用“校企融合、訓賽對接、多證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校企融合,即秉持“共建共享、實現共贏”的理念,探索校企共建、共享、共管、共育、共贏的人才培養機制,從而建設緊跟行業發展的聯動模式。諸如:完善學生管理制度、聯合開發課程、聯合培訓師資,聯合推進項目標準化建設等措施。當然,本科教育的校企融合,要區別于高職教育的校企合作,要堅持以高等學校為主,可以采用3+1模式,即三年在校學習,而最后一個學年到合作企業實習實訓。同時,在校三年期間,合作企業要定期到校講授部分專業實訓課程,讓學生更好的認識專業實踐。訓賽對接,即實訓課程設置與參加學科競賽緊密聯系。目前,會計專業課程的學科競賽比較多,比如ERP、企業價值創造大賽等等,這些比賽不僅訓練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協作能力、創新能力,并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因此,為取得學科競賽能力的提升,在設置專業實訓課時,可以將二者進行對接。多證融通,即鼓勵和幫助學生考取各種職業證書、資格證書、技能證書,獲取就業和創業的軟件條件。會計專業考取的證書較多,一為職業資格證書,比如初級會計師,代表學生的職業資格能力。二是學生的外語、計算機水平等資格證書也是人才培養目標實現必備的條件。三是相關資格證書,比如證券從業資格、期貨從業資格、銀行從業資格等等。四是教師資格證書。本科教育除去培養專業實踐人才之外,還培養能從事專業科研、專業教學工作的人才,故基本的教師修養能力也是必備條件。

綜上所述,《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要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提高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比例。高等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要各自擔負起各自的人才培養使命,找準培養定位、明確培養目標、優化課程體系、探索更適合人才培養的培養模式。

作者:許鳳玉 單位:濱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