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社交禮儀課程教學研究

時間:2022-03-17 08:23:28

導語:高職院校社交禮儀課程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社交禮儀課程教學研究

摘要:禮儀作為基礎的行為規范,在社會生活的表達過程中起到關鍵的紐帶作用。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教育業蓬勃發展,高職學生已經成為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禮儀素養直接影響大學生這個群體的素質。因此,高職院校加強禮儀教育已經勢在必行。在對高職學生禮儀課程教學現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加強禮儀課程教學的措施。

關鍵詞:高職院校;社交禮儀;教育

“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禮儀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禮儀教育在規范人們的行為,提高人們的素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們通常會將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與個人的素養聯系起來,因此,學校不單單是文化知識的教育,更要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而禮儀是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外在表現,反映出一個人的禮儀素質與道德水準。禮儀素質也是用人單位招聘時的基本要求,是衡量學生綜合素質的內在標尺。因此,高職院校開設的禮儀課程,在學校德育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禮儀課程能夠塑造高職學生良好的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高職學生的社會能力與崗位競爭力,形成正確、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職業觀等,逐漸成為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載體。

1高職院校禮儀課程教學現狀

為了更好地實施教學,增強教學效果,高職院校的禮儀教學者進行了一些改革,整體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1禮儀課程開設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開設的必修課主要是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必修課很少涉及禮儀課程,主要在一些服務型的專業領域開設禮儀課程,比如旅游管理專業;其次,社交禮儀課程基本是大班、合班教學,上課人數多達一兩百人,教學安排不合理,禮儀訓練難以實踐,只能進行講座式教學,教學效果較差,很難發揮禮儀課程應有的德育功能;再次,由于師資隊伍的缺乏,禮儀教師缺乏專業背景,又沒有專業的培訓與進修,一部分教師很難勝任課程的教學。

1.2禮儀課程教學的德育功能不夠明顯

高職院校禮儀課程的教學目標重視禮儀知識的傳播,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訓練,而情感德育目標則沒有有效實施;內容上也是重點關注一些熱門章節,教學內容停留在實用內容的表面,忽略禮儀追求的思想境界,盡管學生確實學到了一些實用的禮節,但卻忽視了禮儀的本質特點———尊重,這樣的內容是不科學的。禮儀的本質要求人們不僅僅只在表面上做到禮尚往來,而且還有能深刻理解禮儀的核心要求,注重道德修養。因此,在進行禮儀課程教學時,要明確禮儀課程不僅是教學生人際交往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自身素養與內涵。

1.3教學方式缺乏針對性,德育滲透力度不夠

目前,高職院校禮儀課程還是采用傳統教學方式,以教師講解禮儀內容為主,老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違背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從整體上看,禮儀課程的教學效果較差,學生僅滿足于拿到課程學分,而沒有進行實踐,做不到“知行統一”;禮儀課程教學沒有充分考慮高職學生的特點,授課方式呆板、不靈活,被動的學習方式嚴重影響德育的滲透力度。

1.4學生對禮儀的思想認識不到位

大部分高職學生只關心禮儀表面上的光鮮,沒有認真思考禮儀背后的內涵。他們對社會規范認知度不夠,沒有深刻理解怎樣更好地做人、做事,沒有理解禮儀需要“內外兼修”的深刻內涵。

1.5禮儀教師的專業水平不到位

一些禮儀課教師自身對禮儀的本質都沒有深刻的領悟,主要表現在:第一,對傳統禮儀知識缺乏繼承、發揚。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基礎禮儀,重點講授“交談禮儀、儀表禮儀”等,對禮儀發展史則介紹較少;第二,缺乏專業的培訓。大部分禮儀教師的專業與禮儀不相符合,只因為長相身形漂亮,就模仿視頻,給學生上課,沒有經過專業的禮儀培訓,對禮儀知識的理解不能滿足教學的要求;第三,缺乏實踐經驗。一些禮儀教師照本宣科講解禮儀規范,沒有結合社會、行業的禮儀需求,與現實嚴重脫節。

2加強高職院校禮儀教育的對策

2.1有效轉變教育理念,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教育不僅教給人系統化的知識,還要使學生了解其周圍的世界,讓其有尊嚴地生活,進行正常的交往,并發展自己的專業能力。實施良好的禮儀教育是實現這些目標的有效途徑。禮儀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更是社會進步的需要。高職院校應該高度重視禮儀教育,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為禮儀教育營造良好的環境,加強禮儀課程的建設,真正實現學生“學禮、懂禮、守禮、用禮”。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高職禮儀教育要與時代、國際接軌。然而,由于外來文化的沖擊,一部分學生對傳統的錯誤評判,傳統禮儀幾乎蕩然無存,很多學生已經不能理解禮儀的真正內涵,失禮行為比比皆是,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各國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相互滲透,為我國禮儀賦予了新內容,我們在繼承傳統文化時,不能完全照搬,要結合時代特點,針對不合時宜的禮儀內容,要進行改良,使其逐漸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

2.2切實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禮儀修養

正所謂,“上所施,下所效也[1]”。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思想、道德品質、情感、言行舉止、工作態度、文化涵養等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這些都可以通過教師禮儀來實現,因此,學院要注重提高教師的禮儀素養,充分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

2.2.1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完善自我

新時代的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換言之,教師要不斷加強自我思想道德修養,學習科學、先進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自己的思想、觀念時刻保持新鮮,富有時代特征,進而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和職業道德。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學生當中樹立禮儀典范形象。

2.2.2極力塑造禮儀教師專業形象,為學生樹立榜樣

禮儀教師的專業形象是教師內在素養與外在表象的結合,它能夠反映出禮儀教師的思想素質、工作態度、職業技能等素質,在整個教學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高職院校的禮儀教師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提升專業水平,在學生心目中塑造起良好的職業形象。禮儀教師是個特殊的崗位,是語言美、行為美的傳播者與實踐者,教師自身的談吐文明,儀表堂堂,穿著得體,風度翩翩,舉止得當等都能體現禮儀的美。禮儀教師要從自己做起,用自身的言行舉止來影響學生,詮釋良好禮儀的魅力,營造良好的、文明的氛圍。

2.3完善高職院校禮儀課程體系

2.3.1將利益教育融入到高職院校的德育課程中

禮儀是道德的外化,道德是禮儀的內容。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知、情、意、行,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于禮儀的養成,首先是以“知”開始的,遵循知、情、意、行的內在規律,最終養成自主、自覺的行為習慣。道德修養與禮儀修養的作用均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高尚的情操,實現人性的和諧。因此,將禮儀教育融入到高職院校的德育課程中是切實可行的。

2.3.2開發高職院校校本禮儀教育課程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的禮儀教育還比較薄弱,對學生的禮儀教育常常停留在表面,沒有設置專門的禮儀課程,也沒有專門的禮儀教師,禮儀教育仍處在薄弱地帶,沒有引起高職教育的重視。高職學生禮儀認知低下,禮儀行為不端等現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也反映出高職教育重技能輕人文的局面。高職教育有別于普通高等教育與中職教育,有較強的職業性,培養實用型、技術型人才的目標定位固然是沒有錯的,但在保證人才職業性的同時還要兼顧高職學生的整體素質。因此,結合高職院校自身的特色,對校本禮儀課程進行開發是非常有必要的。校本禮儀課程不是單純的書本課程[2],高職院校應根據地方風俗及自身特點開發校本課程,將禮儀教育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做到三個結合:第一,將禮儀知識的基礎性與職業性相結合;第二,將禮儀知識有針對性地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第三,將禮儀知識的操作性與道德性相結合。

2.4發揮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重要作用,但是,一些家長認為學生步入校園之后教育就是學校的責任。通常,家長的態度、情緒、價值觀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子女的行為,專制或者放縱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對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禮儀極為不利。因此,家庭教育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要緊跟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平等的態度和方式看待孩子的家庭教育,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適當的激勵,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相互理解、相互關愛,形成和諧的家庭環境,在這種平等的家庭教育引導下,孩子能夠較好的養成自立、自尊、謙遜、坦誠、友好等高尚的禮儀品質。

3禮儀教育策略可行性分析

我們在汽車營銷與服務專業的禮儀課堂上以參與式的教學方法進行實踐,用到角色扮演法、小組討論法等開展教學,例如在乘車禮儀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如果駕駛員是專職司機,為什么要將身份尊貴的人安排在車輛后排右側座位上?如果主人自己駕車為什么將其安排在副駕駛的位置?討論之后,學生做簡單陳述,老師給予一定指導與總結,學生便對乘車位次的相關禮儀有了深刻的理解。對本專業禮儀課程改革實施狀況調查發現,教學狀況明顯得到改善,因此,實施禮儀課程教學改革既有客觀現實的必要性,也有理論上的合理性,還具備實踐的可能性。

4結語

禮儀教育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部分。高職教育如果一味地強調應用能力的培養,有可能會造成學生人格的偏失,因此,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應用技能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尤其需要完善高職學生的禮儀教育。然而,高職學生禮儀教育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受諸多因素影響,這一課題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羅能錚 謝靜 單位:四川華新現代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林華坤.多途徑進行禮儀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2]張杰.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禮儀教育的缺失與模式構建[J].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0).

[3]林友華主編.社交禮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