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師媒介素養研究
時間:2022-09-22 02:57:49
導語:高職教師媒介素養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媒介素養教育是一個需要全社會普遍參與的系統工程,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教育,教師的作用不可忽略,而是充當著推介者和參與者的雙重角色。教師作為推介者,通過教書育人來建構社會文化,啟迪學生的智慧,擔負著向全社會宣傳和推廣媒介的教育職責,成為了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主體。作為參與者,高職教師自身也需要有示范性作用,需要不斷加強媒介素養的學習來提高專業意識和堅定職業操守,更好地充當教育者的角色。因此,高職教師作為高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所針對的對象之一,充當著“推介者”和“參與者”的雙重角色,既體現著教師在媒介素養這一系統工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也預示著媒介素養教育的復雜性。
(一)高職教師作為高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推介者的原因分析
高職教師之所以能作為高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推介者,是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決定的,在課堂上,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者,影響力與日俱增,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或缺,不僅高職學生學到的理論知識來自于教師的信息傳播,而且高職學生對外界世界的了解也要依賴于教師們的指引。事實上,教師在提供給學生信息的同時也影響著學生們方方面面的對于世界的認知。教師被稱為神圣的職業,原因在于他的媒介傳播能產生巨大的效果,教師傳遞的信息能提供給學生一種世界觀,久而久之,學生就依據教師提供的參考框架來界定并修正個人觀念和行為。如今,微時代新技術的變革帶來了豐富多樣的傳播方式,方便了教師和學生們對于所需知識的獲取和學習,由于高職學生相對于本科院校學生理論基礎較為薄弱,整體媒介素質不高。同時,高職教師獲取外界信息的環境較為單一,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較簡單,那么在全面提高高職學生媒介素養的同時,教師也應主動提高自身媒介素養能力,也有責任和義務推介媒介素養,將媒介素養知識內化為一種自覺的行動,從而更好地培養高職學生的批判思維,拓展多方面的信息源,防止偏聽偏信,給學生提供一種多元視角和多方思維,讓學生在立體化呈現的事實中尋求真相。
(二)高職教師作為高職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參與者的原因分析
教師作為信息傳播者的社會功能,在兼具正面的、積極的功能之外也具有負面和消極的功能。因此,高職教師如果不具備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會影響到所授高職學生的意識和行為。事實上,西方提倡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社會大眾抵制媒體的負面信息。如今看來,提高高職學生的媒介素養固然重要,但對傳媒本身即教師來說也勢在必行。因為,高職教師素質在媒介參與方面的缺失也不容忽視,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高職教師媒介使用能力較低。教師經常使用的媒介包括互聯網、報刊、書籍、雜志、廣播和電視等,隨著新媒介的變革,越來越多的教師選擇使用互聯網作為教科研的首選工具,還有許多教師借用互聯網的社交網絡平臺作為了解學生思想和動態的渠道,但教師們對其信任程度較低,以教學、研究為動機接觸媒介的機會很少;其二是對媒介內容不能有效把關。對于網絡貼吧、社區論壇、微博及微信中各種不明來源的消息、言論,教師們往往選擇不輕易相信,網絡上的病毒式傳播、網絡推手、虛擬環境等新名詞,許多教師僅僅是聽說過,但并不了解,所以加強教師們的職業素養,做好媒介傳播的把關人,才能更為有效的引導學生成長成才;其三媒介使用技術受阻。教師們使用媒介的能力目前多數停留在百度、谷歌等搜索工具,教師們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微課、慕課等新媒體與學生互動較少,甚至絕大數老師從未使用過“微格教室”這一教學手段,而教師們引導學生使用新媒體技術開展學習和活動更少,所以加強教師們媒介使用能力勢在必行。
二、提升教師媒介素養的實踐路徑
教師加強媒介素養的目的不是幫助其簡單的評價媒介信息的真實有效,而是重在培養教師們多角度解讀、闡釋信息的能力,不是強調媒介信息的絕對評判標準,而是培養教師們主動思考、利用信息的能力,幫助教師們去除消極的媒介使用觀念,讓老師們積極參與到信息的傳播過程,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自覺地使用媒介,從而達到培養社會理想公民的終極目標。如今,我國高職院校教師媒介素養教育還處在初步探索階段,結合高職教育的基本現狀,本研究從以下四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切實理解媒介素養教育意義,樹立科學的媒介素養觀念
媒介,作為信息的傳遞載體,可以激發受眾的思考,并不是接觸媒介的數量越多越好,在接觸媒介時候應該有針對性的選擇,教師們關于媒介知識多以個人經驗為基礎的,多事感性、松散的知識,缺乏理性、系統的認知。目前,很多教師認為媒介使用就是依靠網絡、微時代等現代技術進行教育教學,而這僅僅是媒介素養教育的一個方面,除此之外,還應包含教師對信息識別、辨析、傳遞的能力。因此,教師們首先要樹立科學的媒介素養觀念:媒介不是再現社會現實,很多信息內容帶有主觀性,多構建生成的,媒介信息背后多是各種利益、力量相互作用與權衡的結果,這就需要高職教師們擁有完整而豐富的知識系統,儲備一定的媒介基礎知識,不僅要正確認識各種形式媒介的特質和功能、運作規律與操作方法,以及傳媒內容生產的各個環節,還要深刻理解傳媒的權利和責任,了解傳媒與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獨立、理性解讀傳媒信息,科學、理性的面對媒介信息,幫助學生能從多角度解讀信息,最大限度接近真實客觀,作出較為準確的判讀。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將媒介法制知識和道德教育融入專業教學,幫助學生增強媒介倫理道德觀念,使其媒介言行符合社會道德及法律規范。
(二)多途徑打造媒介素養教育師資隊伍,創設良好媒介素養氛圍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能力較為薄弱,網絡犯罪、網絡暴力等事件頻繁發生,近年來的諸多犯罪事件往往導源于錯誤的媒介使用行為,可見,高職院校在專業技能在強化的同時,媒介素養教育卻嚴重缺失,導致出現“學校教育無用”的驚慌,而為了應對這種挑戰,需要政府、學校、社會、媒體及教師的廣泛參與,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的媒介素養水平與教育能力獲得較快提升。所以,作為高職學校,必須采取一切積極措施,通過多種途徑、兼顧多個層面、循序漸進地打造媒介素養教育師資隊伍。一方面,要構建教師媒介素養教育培訓體系。培訓學習的內容不僅包含媒介素養的概念、發展、價值、內容和方法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使之掌握著有關教育、教學理論和學科發展的新成果,還要包含教師掌握媒介設計、媒介展示等現代化科學手段和信息技術,提高高職教師課程設計、開發能力和教學中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和學校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積極聯系,主動為教師媒介素養的提高創設良好的條件,制定適合院校自身定位的媒介素養教育發展遠景規劃和戰略,要積極統領整合本區域內的優勢資源,如專家學者、項目團隊、示范基地等,努力開發媒介素養專項師資培訓課程,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媒介素養的專項培訓和認證,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在職培訓,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師的媒介素養,營造濃厚的學校媒介素養教育氛圍。
(三)激勵教師利用媒介進行教育教學,在媒介素養教育中踐行人格教育
高職院校教師普遍的角色定位是專業技能知識的傳輸,這已不能完全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背景,高職教師不應僅僅是技藝精湛的師傅,更應成為高職學生學習與生活的指導者、思想的引領者、話語的傾聽者和實踐的參與者。高職院校師生在微時代時代必然會主動或被動地利用各種媒介獲取學習資源,以MOOC、微課為代表的在線教育給高職教育帶來顛覆性的挑戰,為應對這一挑戰,我國政府將教育信息化提高到了發展戰略的高度,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進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可見,作為高職教育的施教主體,面對微時展現狀,高職教師的媒介素養教育被賦予新的內涵和要求。一是從專業角色定位的角度,教師應該積極利用媒介進行教育教學設計、呈現手段和展示方法,優化教育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這就要求教師將媒介素養知識整合到自己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實驗實訓中,積極運用媒介素養知識獲取最新的教育教學信息,并且結合教學內容,對教學信息進行創造性的加工和處理,使其符合教學過程的要求,在教育教學技術運用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創新教學組織模式和方法,豐富課堂形式,提升實習實訓效果。二是從工作職責的角度,教師應該在教育工作中開展和推動媒介素養教育,以提升學生媒介素養。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在自身學習培訓的基礎上,逐步構建起自身的媒介素養,提高對媒介信息的敏感性,及時判斷、甄別、選擇和整合信息,引導學生看清事件發生的根源和背后復雜的社會問題,教育高職學生面對復雜事件慎重發聲,不圍觀、不激進,對信息作出理性的判斷。同時,高職教師在傳授職業技能的同時,要把技能和素養結合起來,積極踐行人格教育,在技能傳授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和沒有,使高職學生成長為知識與能力并進,素質和技能共融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2015年10月,教育部印發《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簡稱《行動計劃》),指出要重視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職業精神培育。而高職學生是否能夠利用媒介,并在高職教師的不斷指引下,提高媒介素養,加強對信息評判、甄別、運用的能力是其人文素養和職業精神培育的重要因素。因此,開放的媒介環境,更需要高職教師在瞬息萬變、錯綜復雜的信息環境中,在傳授職業技能的教育教學中主動強化媒介意識,提高媒介素養和技術技能,時刻關注網絡輿情,敏銳捕捉信息動態,有效對學生學習和生活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們在強化職業技能的同時,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更需要學校、政府、社會等方方面面的綜合協調和共同努力。
作者:肖鑫鑫 單位:西安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李謀冠.大學教師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現狀及對策[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4).
[2]朱彬嫻.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塑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10).
[3]郭富平,汪舒儀.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發展的實證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1(7).
- 上一篇:數學教師教學能力培養與開發
- 下一篇:高職教師如何“玩轉”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