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多維教學模式研究

時間:2022-11-18 04:41:23

導語:高職院校多維教學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多維教學模式研究

在互聯網及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下,人類的生活、工作、學習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在教育教學領域,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成熟,衍生出了頗具規模化、個性化,連通性更強的新教學思路[1],對傳統課堂進行了時空上的最大拓展,甚至是顛覆性的改變,將傳統課堂與網絡課堂相融合,實現了線上線下并行,貫穿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實現面對面同步教學與網絡虛擬環境下異步教學相輔相成的多維混搭教學模式。這些年來不斷涌現出一系列新的教學模式,成為大中小學校探索與實踐的依據。如面向大眾的開放式慕課(MOOC)、小規模封閉式學習形式的私播課(SPOC)、全景式教育(RanoramaticEducation)、基于微課、慕課等網絡資源的翻轉課堂(FlipedClassroom)等,成為“互聯網+”時代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形式和方向[2]。筆者所在的學校近年來一直鼓勵教師打破傳統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在線資源,將單一的課堂教學拓展為課外的豐富教學形式,同時也能參與在線資源的建設。這樣,一方面可以督促學生利用好課后的碎片化時間,鞏固課堂知識,及時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教師保持良性的互動,改變以往出了教室學生就見不著教師的局面,促進師生交流的常態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教師方便地開展課堂內外教學,多種教學手段并舉,隨時隨地掌握學生課程學習情況,并能針對性地加強教學過程中的薄弱環節,更好地、更有延續性地開展教學工作。

1“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機遇與挑戰

在當前“互聯網+”和新媒體迅猛發展的形勢下,多維教學模式的實現具有了完備的技術條件,但是作為這種模式下的主體行為人—教師和學生,依然存在許多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困難和挑戰。因此,目前很多高校的多維教學模式還處于摸索和實踐的初級階段。1.1當代大學生主觀能動性不夠 信息素養欠缺。有研究表明,單純的基于互聯網的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并沒有明顯的優勢和效果,因為其優勢有賴于學生的有效互動、合作學習[3]。對于大學生,面對稍顯枯燥的專業課堂學習,自控力差的學生會顯得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主觀能動性,學習效率低下[4]。雖然在主觀意識中也有學習的需求,但有些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會停滯不前,不愿意再鉆研和深入學習,或者不愿意或畏懼向教師提問;需要使用網絡時,有些學生又缺乏信息檢索、判斷、分析和運用的基本信息素養和能力,再加上網劇、游戲、社交軟件等的誘惑,使這些學生更無法有效地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此外,課外時間段,沒有了教師的監督,學生學習和探索的自覺意識可能更為薄弱,會造成在線學習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1.2不同領域教師對網絡媒體教學接受度不同 積極性有待提高。新形勢下的多維教學模式改變了以往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學生成為課程學習的主角。但這不是說教師的工作量就會減少。相反,作為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掌握互聯網技術,理解網絡原理,熟練操作計算機、手機等終端設備,這對非計算機專業領域的教師而言不得不說是一項挑戰。同時,教師需要更好地設計課程教學內容。除了準備課堂講授內容,更需要將知識點分解,分步分期地有序到線上平臺,合理安排進度,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時回答學生的提問,與學生在虛擬世界里進行交互,這都在無形中增加了很多額外的工作量,占據教師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而學校配套的激勵機制和制度保障往往不夠健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教師對網絡在線教學改革的實施積極性不高。

2多維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高職學生學制較短,除了要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外,更加需要的是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所以需要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之外,增加對學生的學習督促和輔導,但是大學校園一貫松散的教學管理與狀態無法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起有效的教與學的橋梁。而“互聯網+”時代下的多維教學模式,正好提供了除QQ、微信之外更理想的線上平臺。高校教學改革的成功,離不開政府和學校的支持。黨的報告中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作為改革的重中之重。在政府政策等的引導下,筆者所在的學校也廣泛開展了教育改革和課程建設等工作,鼓勵和支持在校教師嘗試多種形式的教育教學改革,以期達到學校人才培養的高質量要求。筆者在多年的專業教學過程中,也經歷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多媒體/網絡教學、SPOC等多種教學模式,無論哪種模式,筆者都努力嘗試讓課程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知識,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投入學習中,領悟和體驗到知識的樂趣。2.1建設在線課程平臺。 開展貫穿課前課中課后的全方位教學在校院系的支持下,2015年以來,學院與上海尚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了網絡教學綜合服務平臺,訂制了多門線上專業課程。筆者在教授移動專業的Android相關核心課程過程中,將該平臺的資源穿插在課中和課后:課中以規模較小的知識點實驗訓練為主,加深學生對重點難點的認識和理解,難度適中;課后分小組按模塊分任務訓練為主,在鞏固知識點的同時,使其學會融會貫通地應用,培養學生開發項目的工程化思維方式。同時學校引入超星網絡課程教學平臺—泛雅。截至目前,該平臺有近千門慕課,近500所高校教師使用該平臺,除了PC端,自2016年起,超星提供移動學習終端App—學習通,真正實現了師生隨時隨地跨時空的無縫教與學。筆者于2017年申請“Android系統基礎應用開發”的在線課程建設項目,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該平臺,開展貫穿課前、課中、課后的全過程教學,讓學生收獲了一種全新的教學體驗,受益匪淺。首先,課程知識點分解成PowerPoint與微視頻,上傳至平臺,由學生在課前完成預習,并能夠帶著疑問與困惑進入課堂,在教師課堂講授與答疑后,課下可以回看PowerPoint和視頻,鞏固所學;其次,每次課堂講授后,輔以課后在線作業,學生可以利用電腦或者手機端“學習通”完成答題,客觀題做完即可看到成績,主觀題則由學生提交后由教師隨時隨地在線批改;第三,單元測試環節,每完成一個階段的教學,就進行在線單元測試,綜合考核學生對單元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后,將課程相關的教學資料均上傳至平臺,學生可以隨時下載。2.2完善教學全過程的質量監控與反饋機制 。建立合理的考核標準傳統的教學一般是采取課堂考勤、回答問題等日常表現與期末綜合卷面考試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并以期末卷面考試成績為主,這類似于應試教育,容易讓學生覺得只要考試前將復習資料好好背誦記憶就能取得好成績,而不利于專業能力培養和技能訓練的目標達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注重平時考核,這不僅包括傳統的出勤率、回答問題等,更要建設有效的課堂監督體系,建立師生交流群,及時反饋學生對課堂的意見和想法;筆者與多位教師形成課程組,定期交流討論,總結教學經驗,互通有無,多方位了解每位教師的教學需求,完善線下教學內容和線上展示平臺;更要建立課程教學質量的全程監控與反饋機制,幫助任課教師把握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多維教學模式實現的線上線下教學正是幫助教師建立完善的質量監控和反饋機制的好平臺。在尚強科技的網絡教學綜合服務平臺上,能以數據和圖表的形式將學生的綜合表現呈現出來,包括學生的出勤情況,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活動參與度,學生表現,成績匯總等;超星泛雅平臺則提供了多達13項考核標準,主要包括作業、課堂互動、簽到、課程視頻、章節測驗、訪問數、討論、考試等,幾乎涵蓋了所有可能的考核點,教師可以自主設置或修改比例和計算標準,結果以數據和圖表的形式進行反饋。借助泛雅平臺,教師可以看到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報告,每一道題目的得分情況,可以隨時查閱班級課堂報告(包含簽到情況、課堂表現、問卷調查、作業得分、主題討論等),如圖1所示;學情統計(包含作業/測驗詳情、簽到率統計、視頻平均完成率、訪問量詳情、討論區詳情等),如圖2、圖3所示;成績統計(包含學生成績排名、班級得分比例圖表等),如圖4所示。平臺最終生成的成績統計表更是客觀真實地反映了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該成績也是任課教師進行過程性考核的主要參考依據,是課程最終成績的主要組成部分。正是基于這樣完善的考核標準和監督機制,一定程度上給學生制造了無形的壓力和動力,促使其更積極地投入課程學習中,自然而然地,知識也在這一過程中融入了學生的頭腦。2.3輔以項目訓練下的興趣培養和拓展訓練。2018年4月,筆者申請校級教改項目“研究性課程”,以項目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完成一種基于Android系統的移動軟件的研發。在項目完成的過程中,對有些課程教學中沒有涉及的知識和技術,筆者以拓展知識的形式少量穿插放置在教學平臺上,幫助有興趣的學生進一步拓寬知識面,促進獨立思考和實踐訓練,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我定位、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能力,培養其職業發展潛力等目標。同時也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與專業相關的比賽或考證,以賽促學、以證督學,幫助他們獲得專業上的成就感和榮譽感。

3當今教育大背景下的多維教學模式思考

從多個平臺反饋的數據和圖表中也能發現一些不足,學生總評成績成兩極分化趨勢。積極性高、頻繁參與線上教學活動的學生各項均能達到高分,課程教學效果顯著;但也有個別學生參與度不高,尤其是有效互動少,得分偏低,還需要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加強督促和引導。總體而言,利用信息技術將“互聯網+”形勢下的多種線上平臺與現代職業教育相結合,已成為當今高校全新的教學模式。筆者希望在不斷的實踐改革過程中,能尋找到有效途徑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改善課程教學效果,從而更好地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作者:趙敏涯 常源 王敏 華英 趙寶平 單位:蘇州市職業大學計算機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