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建設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11:16: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學建設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文社會科學與科學建設論文
一、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發展迅速。
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群中有3個國家重點學科,數十個省級重點學科;有3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6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一些學科和研究領域已經或正在全國產生重要的學術影響力。中國古代文學、歷史地理學、中國古代史、歷史文獻學、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哲學、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漢語言文字學、文藝學、宗教學、民族學、教育學原理等多個學科已建成為特色學科。
二、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才隊伍建設卓有成效。
在人才隊伍方面,學校已經擁有一支年齡與職稱結構合理、學緣關系好、創新能力強、學術視野開闊、事業心特別強的文科教師隊伍。目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擁有3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位“國家千百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古典文學家霍松林教授、民族學家周偉洲教授當選為陜西省首屆社科名家,歷史學家趙世超教授現任陜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尤西林、郝文武等教授入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100多人在全國性或陜西省各類學術組織中擔任理事以上學術職務,其中擔任會長、副會長或秘書長20余人。一大批“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霍英東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等中青年教師已在學術界脫穎而出。
三、學術影響進一步提升,在科研項目、經費、成果等方面獲得長足進步。
近年來,我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年均30余項,2014年又有新的進步,全年獲得42項國家社科基金(不含單列學科),居全國第12位次。同時,承擔國家重大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解決的能力也在增強。2010以來,我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和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18項。研究成果產生了良好影響,獲得同行認同,相繼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二、三等獎多項;獲得陜西省人文社科獎第一、二等獎占陜西省的1/3;一些服務社會的成果得到中央領導的批示,有些成果直接被吸收進入政策層面。
人文社會科學建設論文
一、中醫藥院校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歷史回顧
大力發展人文社科階段。進入新世紀,高等教育迎來了大發展。人文社科也在中醫藥院校轉型中的特殊地位不斷凸顯出來。實現中醫藥院校由單科性院校向多科性大學的發展,人文社科必須有現對獨立的學術和學科地位,有自主發展的學術規模、空間,并達到一定的學術水準和學術地位。各校開辦了衛生事業管理、市場營銷、英語、日語等本科專業以及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中醫倫理學、中醫保健體育等研究生學科專業。這些非醫學科專業的學生數占到各學校學生總數的2-3成以上。
二、中醫藥院校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背景分析
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醫學研究和醫療活動以對人的尊重、對生命的敬畏為基礎,沒有對人的尊重和關愛就沒有醫學。研究解決醫學引發的重大現實問題需要人文社會科學。醫學科學發展過程中,醫學技術的應用范圍與社會價值層面引發一系列爭論,而這些超越技術本身的問題要通過社會、道德、文化等方面給出合理判斷。對于在夾縫中生存的中醫而言,需要用包括人文社科在內的多種方式對中醫進行解讀,讓公眾了解中醫知識,相信中醫文化,傳播中醫理念。中醫藥院校人文社科具有良好的基礎。中醫藥院校人文社科資源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陣營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新時期勇擔責任和使命,取得長足進步。中醫藥院校基本形成了全面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社科學科體系。醫藥院校人文社科發展受到關注。在國家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背景下,醫藥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也受到了關注。教育部主導成立了全國醫藥院校社科研究協會,定期舉辦全國醫藥院校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高層論壇。
三、中醫藥高校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任務和思路
《中國•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中規定:“獨立的中醫學院校或在綜合性大學以及醫科大學中設置的中醫學院(系),必須得到學校人文、社會學科及其他自然學科的學術支持,應該重視學科交叉與滲透對中醫學發展的促進作用,努力加強各學科之間的融合”。中醫藥院校發展人文社科的基本任務可以定位為三個層面,并逐步向最好層面努力:一是在最低層面上,使人文社科不拖和少拖學校發展布局和發展速度的后腿;二是在居中的層面上,使人文社科達到與學校其他學科協調發展的水平;三是在較高的層面上,使人文社科能夠為學校的整體發展戰略作出更多貢獻。在學科布局上,要通過建立人文社科來擴大學科覆蓋面,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整合,加快從單科性向多科性的轉變和提升。在學科水平上,人文社科應有與學校其他學科相當的學術水準,有相對獨立的學科地位和發展空間,使人文社科的地位由輔助性向基礎性轉變,提升學校的學術水平和人文品位。在社會地位和影響上,提升中醫藥院校在高教領域的地位和發言權,爭取在人文社科主流學術圈中的話語權。在學術功能上,人文社科教師要走出單純講授公共課的區域,開展專業性的學術研究,爭取在國內外所在學科中的學術地位。中醫藥院校發展人文社科的基本思路是入主流、倡交叉、創特色。“入主流”就是要把中醫藥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作為專業的人文社科來加以建設,以達到國內外學術界的一定水平作為自己的發展目標,能夠參與主流對話,參與學科中重大問題的研討。“倡交叉”就是這些學科的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到中醫藥學科的發展中去,在人文社會科學與中醫學之間尋求新的生長點和交叉點,達到良性的互動和互滲,使之成為不可或缺的內生性學科,成為學校的有機組成部分。“創特色”就是要走特色之路,“特色”可以在與醫學的交叉中產生,也可以在對某些新的研究領域或者分支學科開發中產生。
科學救援下的科學建設論文
1影響科學救援的因素問題
1)缺乏權威的統一的應急協調指揮機制:①快速反應能力不足。現階段雖已經有了較健全的應急救援指揮機構,但發生事故后的程序常是自下而上逐級匯報、自上而下逐級下達,各級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的主動性發揮不夠,影響了救援的及時性。②應急救援力量的指揮和協調基本局限于各自領域,條塊分割,沒有完全建立相互協調與統一指揮的工作機制。特別是當發生重特大事故,發生涉及多種災害或跨行業、跨地區的重特大事故時,僅靠某一部門的應急力量和資源會顯不足或有限;臨時組織應急救援力量,往往存在職責不明、機制不順、針對性不強等問題,難于協同作戰,不利發揮整體救援能力。
2)救援隊伍的專業化程度低:①缺乏區域性的、針對不同事故特點的“國家級”的專業化隊伍。特別是安全生產事故救援大多依托企業,在救援隊伍建設上標準低,裝備配置千篇一律、集中度差、先進性不夠,造成相應救援措施不能及時到位,人力投入多而效果差。②專業救援隊伍的綜合素質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文化程度偏低(整個救援領域一般為高中、初中文化程度,大學生都很少,更不用說研究生、博士生),救援人員理論知識水平不高、知識儲備不足、救援專業知識面不廣;造成許多具體救援工作僅靠經驗,而理論性指導不夠。③救援理論研究滯后。在我國安全生產領域,研究事故防范的多、研究事故救援理論的少,造成事故搶救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對發生事故后的發展規律難以作出科學準確的判斷,從而影響決策、延誤時間導致事故擴大[2]。
3)公眾救護意識淡薄,救援知識匱乏:①表現在事故現場人員救援知識缺乏。很多事故一開始只是一般性的小事故,由于現場人員救援知識太少、意識淡薄,缺乏自救、互救的常識,使小事故演變成大事故。②表現在事故救援的決策者救援知識儲備不足。以簡單的行政命令代替專家決策,以盲目的人力投入代替技術裝備的作用,造成救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發生次生事故,造成事故的進一步擴大。
4)救援裝備水平較差:①對救援裝備的投入不夠。很多單位和領導認為,救援裝備長期不用、屬于閑置浪費,本單位和本區域不會發生重特大事故;因此救援裝備投入不足,裝備配置不足或性能不能滿足要求。②救援裝備配置存在成套性差、針對性差、質量低的現象。近幾年,救援工作受到重視,政府和企業投入的救援裝備力度加大;但在實際操作中針對本區域事故特點的高、精、尖救援產品較少;甚至一些部門單純為節約資金,購買一些低劣產品,浪費大量資金;裝備不能實現系列化和系統性配置,難在救援中充分發揮作用。③救援裝備的研發滯后。由于救援裝備特別是一些特殊的救援設備需求量小、經濟效益低,救援裝備生產部門和研究部門,不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研發,造成救援技術裝備總體水平落后。
5)科學救援的決策體系不完善:①應急救援預案的針對性不強,動態管理不夠。目前各類應急預案內容千篇一律,普遍性強、針對性差,缺乏針對本地區本行業事故特點的措施,可操作性差。而且預案一旦編制完成,不進行動態管理,不能根據新的危險源及時補充完善,對事故救援的指導性差。②常見的救援行動往往以行政命令代替專家決策,很難形成現場救援專家決策支撐體系。③救援指揮與現場實施脫節,特別是一些復雜、危險的事故,決策人員往往不能深入到事故第一線,憑聽匯報和主觀想象去決策。救援隊伍往往不能參與到救援決策中,只能盲目被動服從,難以達到預期的救援目的[3]。
科學合理利益建設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所謂利益.就是人們在物質上或精神上得到的好處;利益關系是人類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利益沖突是人類社會一切沖突的最終根源,利益調節是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群體利益日益彰顯、利益觀念日漸增強、利益沖突錯綜復雜、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關系不協調、非理性致富手段盛行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摘要:利益有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而經濟利益是最主要、最基礎的利益。構建科學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有利于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新舊經濟利益關系交織,所有制結構、經濟成分、分配方式的變化,形成了多種利益群體,利益關系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構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有效打破傳統分配模式的格局,構建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新機制: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構建科學合理的利益補償機制。
論文關鍵詞:利益關系利益協調機制和諧社會
所謂“利益協調機制”,是指在社會系統變化中協調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相互關系的組織、制度和發揮其功能的作用方式。建立利益協調機制,有利于妥善處理復雜的利益關系,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基礎。
一
所謂利益.就是人們在物質上或精神上得到的好處。它有經濟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而經濟利益是最主要、最基礎的利益。對于每一個社會成員來說.利益尤其是切身的物質利益至關重要,它直接影響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和發展狀態。而社會各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則直接影響著一個社會的和諧。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新舊經濟利益關系交織,所有制結構、經濟成分、分配方式的變化,形成了多種利益群體.利益關系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理論建設科學觀創新論文
摘要:根據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辯證關系的相關原理,理論創新可有四個檢驗標準是:實踐中遇到重大問題需要解決,形成解決實踐中遇到問題的理論體系,這種理論體系與實踐相結合便產生重大影響,這種理論應該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促進作用。因此,科學發展觀也是我黨理論建設上的創新。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理論建設科學發展觀創新
一、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
人的認識過程始于在實踐中產生的感性認識,掌握豐富可靠的感性材料,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由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產生一種新的理論,這是認識過程的一次飛躍;新的理論必須是正確的理性認識,這種正確的理論一旦被實踐主體所掌握,并付諸實踐,與具體實踐相結合,指導實踐,便產生巨大的能量,這就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實踐不斷發展,理論也不斷發展與完善。
二、理論創新的檢驗標準
1.實踐中遇到重大問題需要解決。理論創新不是憑空杜撰,異想天開,更不是閉門造車,脫離實踐。人類社會的無限性決定人們實踐的無限性,而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人們最初是通過感覺器官接觸外界事物而得到對事物表面現象、外部聯系的認識,這種認識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而不斷深化。當這種認識與實踐一致時,人們就能夠在正確理論指導下有目的的實踐,否則便是自由的、盲目的實踐。這說明,理論是來自實踐的,而實踐是第一性的,但如果這種實踐沒有一種正確理論的指導,人們自由的、盲目的實踐必然導致人類社會的元序甚至災難。所以,當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遇到重大挫折等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迫切需要一種正確的理論來指導,以保證這種實踐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否則所謂的理論就是元病呻吟,就是空洞的理論,實踐也就成了盲目的實踐。
中學生檔案科學建設論文
一、中學生檔案的特點和作用
1、輔助教育,促進管理
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檔案反映了已完成的教育活動的成果將學生學習的全過程的成果進行完整的顯現河視為學生在學校進行受教育活動的憑證以及參照意義同時對于學校的教學質量、教學觀念、思路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進學校教育理念的提升,以及學校教學技術水平的提升。教師能夠利用檔案的記錄情況對學生有一個具體詳細的了解,有助于教師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差別化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師對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肩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綜合素質水平的提高。
2、全面展示,因材施教
學生的檔案對于學生的各個方面有了一個完整的展示功能,將學生的歷史信息完成的呈現。廣義上來說,學生的檔案展示了學的知識能力、實踐等方面的學習經歷,是學生的整體素質的展現。從深層面來講學生檔案將學生的學習的能力、接受和消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自主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進行一個完整的展現。從長遠的眼光來說,學生的檔案對于學生的歷史學習經歷各個階段進行了良好的展示通過了解、分析池能夠看到學生今后的發展方向。同時,學生檔案也為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評估進行了一個良好的尺度把握工具肩助于學生的自我能力的提升使學生自主的找到衡量自身綜合能力的基準在這一基礎上進行整體的能力提升。
3、引導調控,承前啟后
西北干旱區生態建設科學協調論文
摘要:黨中央提出以“五個統籌”和“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展觀,符合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新階段的要求。“統籌和協調”就是要解決矛盾,化解沖突。
關鍵詞:西北、干旱區生態建設、科學問題
一、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水資源演化問題
西北地區為干旱半干旱區,土地廣闊,但水資源相對貧乏,水資源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未來西北地區水資源將會有什么樣的變化?既是重要的科學問題,又對規劃當地的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施雅風對西北地區的氣候與水資源變化進行了很多研究。他認為西北干旱區在20世紀處于氣候干旱化、水資源萎縮過程中,而烏梢嶺、日月山以西的西北西部地區于80年代末出現氣候由暖干向暖濕轉型的現象。2005年6月在蘭州“科學與中國”報告會上,他進一步明確了如下觀點:“未來降水量增加趨勢明顯,結合冰川融水增加,則西北和青藏高原徑流量或地表水資源量也存在增加趨勢,西北東部與黃河源區已持續多年的干旱現象將會轉入多雨的豐水期,但還不能確切預估轉向濕潤的具體年份”。
西北地區西部降水從80年代末呈增加趨勢已得到氣象和水文資料的證實。但關于溫度升高后蒸發的變化趨勢則有不同的認識。一些研究認為陸面蒸發量會增加,而另一些研究則認為蒸發會下降。特別是對氣候暖濕(或暖干)轉變導致的內陸河流域兩個水源地——冰雪帶與森林帶徑流變化對山區總徑流變化的綜合效應,仍需深入探討。
德育科學化深層次建設論文
(一)當前德育科學化進程中的三個誤區
1.把德育目標當做德育起點。德育工作者在實踐中常把學生德育培養所要達到的目標錯誤地當作德育要求的起點,把學生要經過長期的成長和教育過程中才逐漸形成的德育目標當做起始階段的衡量標準。這容易使學生產生錯覺:覺得做一個教育者所要求的人太難和太遙遠了,從而失去信心。這種教育方法或過程也易于導致學生對德育工作者的教條說教和行為規范要求產生逆反心理和行為異動。我們在現實中對學生的德育要求與學生當時相應的思想、心理和認知發生錯位,忽視了“因時”、“因地”、“因人”、“因事”的教育規律。理想教育的起點要求太高,大部分學生會認為這是在說教,不能成為學生的精神支柱。產生這種失誤原因在于:一方面教育者受到習慣于按固定定型目標要求來“塑造”、“轉變”青少年品德的定勢思維的影響;另一方面對新形勢下學生品德形成有什么新變化、新表現,哪些是積極因素、中性因素、消極因素,如何引導、疏導等方面缺少深層的分析研究。
2.德育過程中重外煉輕內化。在對青年學生的德育過程中,我們常看到教育者想盡各種辦法給學生定德育量化指標或約束條款,然后根據這些衡量標準來處理學生的日常行為,并且給予評價。這一德育教育操作過程雖然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其整個過程明顯體現出只是表面重視了學生的德育內化過程中的外煉性,而且這一過程明顯的或隱性的都是以建立在一定的強制和懲罰基礎上來實現的。學生缺乏把德育認知和規范要求主動地、自覺自愿地內化機制,只在日常生活中慣常性的遵守和維護,容易讓學生按時空和對象的需要而產生“作秀”應付舉動或場面,這就是我們常講的“表里不一”:在學校表現“優秀”而在家表現“糟透”。導致把學生的德育看成單純的外煉,忽視內化過程,把兩者相分離的原因是:我們未能清楚地認識品德內化過程的各種機制、各個環節及其規律,過于重視德育教育的眼前效果,忽視了長期教育的必要性。因此,德育過程的科學化建設應把品德內化規律的探索、內化機制的建立作為突破口。
3.把整體化、序列化等同于科學化,使德育科學化外部建設與內部建設,理論體系的建立與操作體系的建立脫節。在對青年學生的德育實踐中存在把整體化、序列化建設等同于德育科學化的認識和做法。具體表現為把大量時間、主要精力投放到如何使德育外部規范形成體系、形成序列上,而對構成體系、序列要素的合理組合、整體優化以及如何建立與之相應的品德心理結構,形成相應的可操作系統等深層建設問題,缺乏深入的探討和認識。系統建設的目的不是整體化,而是整體優化,不只是有序,還要合理。
以上三點是當前我們在德育科學化工作中存在的認識和操作上的誤區,深刻認識和總結有利于我們的德育科學化,有利于加強青年學生德育化的效果。
(二)德育科學化深層次建設的幾點思考
科學指導和諧社會建設論文
摘要:當前國內學術界馬克思主義研究陣營日趨式微,亦有許多學者質疑馬克思主義是否是一門真正的政治學科。因此,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科學的解讀并定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從馬克思主義的解讀、馬克思主義的定位、馬克思主義的建構和馬克思主義的善待四個方面進行嚴謹的論證后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不僅是政治學而且還是一門政治科學。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現正指導并將長期指導我國的和諧社會建設。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科學;政治學當前國內學術界馬克思主義研究陣營日趨式微,亦有許多學者質疑馬克思主義是否是一門真正的政治學科,更遑論政治科學了。據南開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一項對政治學科教材調查統計資料顯示:在所調查的93種政治學科教材中,只有5部教材的書名直接以馬克思主義相關命題命名(其中國內著作4部,外國譯著1部)。而筆者在蘇州大學圖書館查閱的189種有關政治學科教材中此類教材更少,只有藍英著的《社會主義政治學說史》和王滬寧著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政治的邏輯》兩部。窺一而知萬,上述統計數據充分顯示出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視程度日益降低,也表明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流政治學的地位正日益受到以西方實證主義研究為代表的政治學流派的嚴重挑戰。因此,在當今社會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科學的解讀并定位,是非常有必要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系統的思想觀點學說就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誕生于19世紀40年代,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產物,以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問世為標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其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19世紀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特別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恒和轉化規律的發現、進化論的新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馬克思主義”一詞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學說的總稱在馬克思在世時已經出現,恩格斯在80年代初開始使用“馬克思主義”一詞,并在1886年專門作了說明。[1]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馬克思主義一直被各國無產階級階級確定為指導思想并指導著各國無產階級階級革命運動。隨著社會的發展,馬克思主義所處的社會背景已發生深刻的變化。當前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應有地位的爭論較為激烈。如何正確地解讀馬克思主義,對于清除各種錯誤觀點,捍衛馬克思主義的經典地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一、從思維的向度出發解讀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一座富礦,如何對其進行解讀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難題。目前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的解讀方法按照不同的思維向度劃分大致有以下三種:第一種解讀是馬克思主義全能論。此種觀點斷章取義照搬馬克思主義著作的某種觀點,機械地應用于社會主義實踐,其收效甚微,同時產生負面效應,反而讓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產生懷疑。如“中國”時期的“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就是該種論點的典型代表。第二種解讀是馬克思主義無用論。此種觀點近年來甚囂塵上,認為馬克思主義是19世紀的產物,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時展的需要,應堅決予以摒棄而代之于西方實證主義政治學,此乃典型的西化學者的觀點,其實質是要全面拋棄馬克思主義,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道路。“八九反革命暴亂”就是這種觀點的極端外在表現。第三種解讀是馬克思主義科學論。[2]此種觀點將馬克思主義融入整個政治學領域內加以宏觀地考察,體現了一種科學的觀點。這種解讀將馬克思主義大致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政治學原著表達的相關政治思想,觀點和學說。限于實際的運用和人們認識的局限因素,后人對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著作斷章取義,并未真正融匯貫通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政治學思想,此乃歷史的時代的和人的認識局限性造成的。因此,有時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并未真正全面地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精髓。二是馬克思恩格斯同時代或身后的馬克思主義。這是后人對馬克思恩格斯觀點的理解和放大,積極向社會擴展,推廣應用,主要表現為列寧主義、斯大林主義、鐵托主義、金日成主義、卡斯特羅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些發展中的馬克思主義在各自的國家成為官方的指導思想,發揮著指導實踐的重要作用。三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它是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溢出,是馬克思主義在西方國家的發展。我們應承認,有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更真正貼近馬恩的實際思想解讀馬克思主義。這說明馬克思主義是棵大樹,扎根于西方的土地,其枝葉已發展出歐洲的范圍。第三種劃分的科學性在于較為客觀具體,有的放矢而又不失之于空泛。同時又承認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研究中所作的貢獻,做到中西兼顧,全面考量,有利于我們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準確地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定位。二、從科學的高度出發定位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究竟應該如何定位,我認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比較論證得出。在論證馬克思主義是否是政治科學之前,我們應先界定政治學和政治科學的定義。一般意義上而言,政治學是一門研究政治現象的科學。在當代政治學科的研究中,對政治學的定義主要有如下觀點,即國家政治學,道德政治學,法律政治學,管理政治學,分配政治學,政策政治學,權力政治學等七種。此種劃分由于觀察角度不一樣,其研究的側重點亦不同,缺乏對政治學從宏觀上的整體把握。筆者認為,德國政治學者列奧·斯特勞斯對政治學的分類或許更為恰當,也代表了當前西方政治學界對政治學科分類的主流劃分走向。他按照政治學家從事政治學研究的方法即是運用價值判斷還是事實判斷的標準將政治學劃分為政治哲學和政治科學。[3]政治哲學和政治科學原本都指政治學,是一回事。隨著哲學與科學的分野,便有非科學的政治哲學和非哲學的政治科學之分,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實證主義。實證主義堅持事實與價值相分離,主張社會科學必須將自己的研究范圍嚴格限于事實領域,應用經驗或自然科學的方法,以從中求的確定無疑的規律,從而否定了以前政治學界以價值判斷區分政治學與非政治學的方法。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成為科學與非科學的標準。因此,在西方政治科學日益成為政治學研究主流的情況下,將其作為判斷某種思想是不是科學,應該是不失之為公正的方法。馬克思主義主要是由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組成的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給無產階級的解放指明了擺脫精神奴役的道路,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理論基礎。[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關于社會生產關系,特別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它分析了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無產階級必然勝利的規律,為無產階級的解放提供了科學依據。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歸宿,是馬克思主義全部理論的終結,給無產階級指明改變資本主義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具體條件和途徑的一般規律。它首先是一種涉及到國家理論和社會改造的政治學說,其學說是“宣告現代資產階級所有制必然滅亡”,“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讓無產階級獲得整個世界”。這種國家主張和社會理想的主題應歸屬于政治哲學之類。[5]馬克思主義在立足批判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價值判斷的前提下,在政治學和經濟學領域分析中運用各種數學知識和統計工具等實證研究方法對研究對象從歷史,經濟,階級等方面進行嚴密論證,從中高度抽象地概括出資本主義必然走向滅亡和共產主義必然實現的歷史必然規律。[6]這種將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融為一體的研究方法,符合西方實證科學主義對政治科學的定義,充分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形成了科學的政治學理論體系。
三、從內容的角度出發建構馬克思主義作為政治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目前學術界對其理論體系劃分大致有兩種。第一種觀點是傳統的劃分即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內容來劃分。另一種是按照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時代順序來劃分。第一種觀點即按傳統劃分的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完整的科學體系,它包含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7]這三個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們構成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結合,理論和實踐的統一。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是在同各國工人運動和革命斗爭實踐的結合中發展的;是在同各種錯誤思潮的斗爭中發展的;是在對時展提出的新問題和出現的新情況進行創造性研究過程中不斷發展的。第二種觀點即按時展的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可以分為馬克思主義特殊和馬克思主義一般。[8]按照列寧的觀點,馬克思主義一般是指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或稱原來的馬克思主義,對世界各民族國家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有指導作用;馬克思主義特殊即廣義的馬克思主義,是指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并被他們的擁護者所堅持并發展的思想理論,包括社會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和非社會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兩部分,是把馬克思主義同各民族國家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而實現各自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一般并不等于馬克思主義特殊;馬克思主義各民族國家簡單相加之總和可能大于或小于馬克思主義一般。小于的情形是指各社會主義國家在實踐中各取所需,并不能真正充分挖掘運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全部資源。大于情形是指各國在把馬克思主義具體化民族化的過程中都不同程度上發展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內容,使馬克思主義在現時代充滿生機和活力。其原著包括:第一,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政治學原著;第二,馬克思恩格斯同時代或身后的繼承者的著作,主要包括列寧、斯大林、、鄧小平、和等人的有關政治學著作;第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及其有關著作。該流派代表人物主要以西方非官方機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學者為主,被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第二種劃分的最終結果導致將馬克思主義劃分為“官方馬克思主義”和“學界馬克思主義”兩種,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領域,表明馬克思主義正擺脫“御用主義”鐐銬的桎梏,恢復其自身的社會科學性,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既然馬克思主義是政治科學,那么,在當前實際工作中,我們對其應采用什么樣的態度呢?四、從創新的態度出發善待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是與時俱進的發展著的理論體系,其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源自生生不息的社會實踐。[9]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將進一步豐富,它的一些結論也會過時,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的靈魂。[10]筆者認為,無論當今世界和中國的現實如何變化,我們在建設和諧社會時都應從創新的高度出發看待馬克思主義。1.應當系統地善待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行動理論,是工人運動的指導思想,它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革命性。[11]馬克思主義充分地吸取了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是一個系統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的各個組成部分和一些基本理論之間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系。因此,我們既不能離開人類文明的發展道路,去孤立地理解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人類文明格格不入;也不能形而上學地去解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個別結論,實用主義地用經典作家的個別觀點去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其他觀點。例如,馬克思和恩格斯肯定階級斗爭是人類社會的政治公理,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人類社會除了階級斗爭之外也存在著其他的政治公理,不能把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看成是對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的背離。2.應當歷史地善待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和工人運動興起的產物,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去理解,決不能用今天的現實去裁剪當時的理論,否則就會導致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性誤解。例如,從我們今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需要出發,我們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私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采取鼓勵措施,對合法的資本收益采取保護政策。對此,我們既不能因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倡導私有制、市場經濟和資本收益,就斷定我們的改革措施離開了馬克思主義;也不能反過來去挖空心思地論證,馬克思當年的理論中就包含著對私有制、市場經濟和按資分配的肯定和鼓勵。同時,也不能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來反對我國當前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3.應當開放地善待馬克思主義。無論是作為一種理論或實踐,馬克思主義從誕生之日起,就以開放的視野考察國際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宗旨,從理論上說是發現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從實踐上說是為了解放全人類。[12]因此,對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的研究,同樣也必須具有放眼世界的眼光。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主要體現在其對人類社會普遍發展規律的解釋能力上,而不是對某個國家的特殊發展規律的解釋。相應地,也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放到世界范圍內的人類實踐中,不僅要用某個國家的具體實踐,而且要用世界范圍內的社會發展現實來檢驗其理論的正確性。用開放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另一層意思是,應當兼收并蓄,充分借鑒和善于吸取世界各國對馬克思主義的優秀研究成果,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成果。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有大量的專家學者在從事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研究,應當批判地借鑒和吸取其合理的成分。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不僅是一門政治學而且還是一門政治科學。立足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變化的新實踐,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科學完整地研究馬克思主義原理,我們應結合新的實際,通過理論創新,深化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只有這樣,才能避開理論盲目爭論的誤區,還馬克思主義作為政治科學的本來面目,集中精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參考文獻:[1]中共中央編譯局.政治學簡明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喬耀章.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縱橫談[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6.[3][美]列奧·斯特勞斯.政治哲學史[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4]劉惠恕.中國政治哲學史[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5]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6]馬克思.資本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7]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列主義原著選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王滬寧.馬克思主義政治學----政治的邏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俞可平.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6,(3)[11]王惠巖.政治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孫關宏、胡雨春.政治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科學規劃建設新農村論文
1前言
基于生態理念的新農村建設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在農村建設的規劃中能否體現以人為本、自覺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等生態學理念,直接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大局和成敗。科學的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本身就是效率和生產力,是統籌安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項任務的前提,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只有科學確立生態新農村建設的近景和遠景規劃的主要內容、基本目標和具體標準,才能有條不紊地完成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確保生態新農村建設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循序持續地向前推進。因此,探索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內容是一項戰略性研究課題。
加快新農村的建設是我國各級政府近年來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點以及各種媒體、雜志的宣傳基本上是集中在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如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等)和村莊的環境整治、建筑風格上,治標不治本。“加快新農村建設,千萬不能把‘新農村’建設成‘新農居’新農村在好也是農村,絕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舊房蓋新房實現新農村”。
2生態建設與建設新農村關系
近年來農民人均收入的連年增長,掩蓋了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嚴重滯后,農村與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顯而易見,農民對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非常強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見新農村”這是幾年來農民最大的抱怨,由于過去注重于城市化,農村基本設施建設欠帳較多,多數村莊垃圾亂倒,污水亂排。許多農村普遍存在“垃圾處理靠洪水,污水處理靠蒸發”的現象。所以,建設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生活污染處置系統,完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成為目前一項迫切的任務。
2005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五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實際包括兩個精神文明建設,其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是物質文明;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既物質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針對具體的考核標準,開展“四化、四改、雙清、雙治”活動,既四化(凈化、綠化、美化、亮化)活動,四改(改墳、改廁、改圈、改路);雙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雙治(治理黃、賭、毒,治理歪風邪氣)。村莊基本做到無物品亂堆,無露天糞坑,無亂張貼,房前屋后無暴露垃圾,場地平整,社會風氣良好,家畜家禽圈養,庭院栽樹植綠,綠化養護,創建文明的、優美的生存空間,形成人人講衛生、講文明、講環境的社會氛圍。生態示范村鎮創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變農村環境面貌,也使農村居住環境大為改善。從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及質量。通過村民守則公約,創建農村生態示范戶,宣傳生態知識,增強環境意識,提升農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水平。呈現一片新農村景象。通過三年來生態示范村鎮建設的實踐,我們認為村鎮生態建設可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佳切入點。
- 上一篇:企業電子商務論文范文
- 下一篇:道德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