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小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21 17:50: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小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牛頓從事科學研究時非常專心,時常忘卻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給牛頓做飯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雞蛋放在桌子上說:“先生!我出去買東西,請您自己煮個雞蛋吃吧。正在聚精會神地計算的牛頓,頭也不抬地“嗯”了一聲。老保姆回來以后問牛頓煮了雞蛋沒有,牛頓頭也沒抬地說:“煮了!”老太太掀開鍋蓋一看,驚呆了:鍋里居然煮了一塊懷表,雞蛋卻還在原地放著。原來牛頓忙于計算,胡亂把懷表扔到了鍋里。
2、牛頓一人在家中的果園中,由于邊走路邊思考問題,無意間撞到園中的蘋果樹,這時一個蘋果正好砸在牛頓的頭上。牛頓突然從問題中醒悟過來,撿起了蘋果,這時他又陷入一個問題:為什么蘋果會落到地上,而不是飄上天空。最終牛頓提出一個最簡單的現象產生的舉世定律:萬有引力。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應用價值
(一)故事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愛好英語學習的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及發揮自主學習能力與合作精神等,為學生的后續學習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實踐研究結果表明:在學習第二語言時,那些既有語言學習天賦又有較強學習動力的學生是比較成功的學習者。可見,英語學習興趣在小學生的學習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只有不斷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讓學生樹立學習英語自信心,才能最大限度增強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對于小學生而言,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由于從小較少接觸英語,使得在英語學習中有一定難度。英語與小學生自小接觸的母語存在較大差異,初學遇到的生詞較多,在不了解基礎語法知識的情況下,很難了解英語學習的規律性,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習難度,致使英語學習出現普遍的枯燥現象。若教師仍采取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難免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巧妙引入小故事,從而激發興趣。
對于學生來說,只有當他們興趣被激發出來時,他們才會產生學習的欲望與動力,才能做到自主積極地學習。小學生生性好動、思維想象力豐富、對未知的事物都非常好奇,并具有濃厚的興趣,而英語教學采用故事講授法則很好地迎合了小學生的這種心理性格特征。故事一般都具有較強的趣味性,人物形象生動、故事情節跌宕起伏,這些都是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因此故事在英語教學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學生在聽故事、講故事中學習英語單詞、理解英語故事中故事情節,通過故事這個載體,學生在比較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了英語知識。
(二)故事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
新課標指出,不能忽視語言素材中所蘊含的文化背景知識,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實現跨文化交際。小學生詞匯量小且缺乏相應的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無形中造成了閱讀理解障礙,所以教師在設計和閱讀相關活動時,可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閱讀,在英語教學中穿插小故事來引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以往的英語教學主要是講授英語詞匯與語法,教師單純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做大量的題,教師講大量的題,所有一切都是為應試考試而準備的,學生的聽力訓練被忽視。我國的學生學習的英語多數都是啞巴英語,在聽力、口語等方面非常欠缺,在寫的方面只會寫一些非常書面的書本語言,脫離了實際生活運用。教師采用英語故事教學,將英語故事講給學生聽,學生在聽的過程中能夠接受到大量的聽、讀等輸入,能夠感受到英語發音、音律及英語語音的結構。另外,學生在聽英語故事時,會結合上下文理解故事情節,對情節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思考,這樣的一個英語故事教學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就接受了英語語言的輸入,并逐漸地接受了抽象的英語語言規則,長時間下來就會形成很好的英語語感。
二、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實施
(一)選取合適的英語故事
小學英語教師在進行故事教學時,一定要科學合理地選取英語故事,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喜歡情節比較復雜一點并且具有戲劇性與曲折性的故事,而小學低年級學生則更偏向于那些情節簡單、故事主角是動物的故事,教師應該根據所教的學生年級,選擇不同的故事。在確定故事內容之后,教師應該計劃擬訂故事教學的計劃,明確故事教學的目標與任務,實現英語故事教學的目標。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故事中一些比較復雜的語言現象,教師應該適當地將語言現象進行簡化,講授故事時把握好節奏、體態語及語氣等。故事講授中,一些必要的教具是不可或缺的,將故事相關的實物或者生詞卡展示給學生,將故事以更加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現出來,利用實物或者是圖片幫助學生記憶單詞,引發學生的思考。
選取合適的英語故事,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可以選取這些小故事:《不守承諾的狼》、《鐵匠與狗》、《一枚硬幣的旅程》等,這些故事情節具有戲劇性,故事情節復雜,故事本身蘊含著比較深刻的含義,符合高年級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是適合小學高年級學生的。選取這些故事時,應該將小學英語課文內容的主旨內涵挖掘出來,將這些作為故事選取的依據。例如小學三年級英語第一單元的課文“I’m Liu Tao”,這篇課文主要用來教授學生與同學之間的日常交流,通過主人公Liu Tao同學與其他同學相互打招呼的方式,告訴學生怎么采用英語詢問別人的名字以及向老師、同學問好,課文中還分別設置了不同的場景,故事場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老師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分別模仿Liu Tao以及他的老師、同學等,進行角色扮演,增加英語口語練習機會,將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自然融入到故事教學中。
(二)教師與學生互動講故事
教師在英語課堂上講授英語故事時應該采取多種不同方式,與學生積極互動起來。例如教師在故事開頭時,可以采用不同多種方式來做開場白,講一些與故事內容相關的話題,在故事開頭可以直接套用“Long,Long ago”或者是“Once upon a time”等慣用語來講故事。故事講解過程中,教師不用自己單獨地從開頭講到結尾,而應該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指導引導學生參與到故事的講述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興趣,有關故事的單詞卡片,教師可以將其分發給學生,故事講解過程中學生如果聽到了某個關鍵詞,這個持卡的學生舉手就表明其聽懂了。教師在講解過程中,要與學生互動,講故事時停下來詢問學生的感受、詢問學生在遇到故事中的情境時,他們會怎樣做,讓學生用漢英兩種語言回答問題。
例如教師在講授《披著羊皮的狼》這個故事時,在講解過程中就可以暫停下來,詢問學生如果他們遇到這樣的問題:發現羊原來是一匹狼時,他們會怎么辦?當人們發現這只羊原來是一匹披著羊皮的狼時,人們會有怎樣的反應與對策呢?這樣的提問增加了學生與教師的互動,學生在這種環境下不自覺地就鍛煉了自己的英語口語與聽力能力。
(三)采用多種形式將故事呈現出來
篇3
問題;誦讀;獎勵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1―0082―01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寶,它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經驗得出,在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時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輔助教學。
一、巧用繪畫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大都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展現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畫面。教師在誦讀過程中,要善于運用簡筆畫勾勒出古詩詞的情景,讓學生形象地了解古詩詞的含義,便于誦讀和記憶。如,教學寇準的《詠華山》,引導學生誦讀“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一句時,簡筆畫勾出一座高高聳立在群山之中的華山;誦讀“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時,一邊在華山之上添畫太陽,一邊在華山山腰畫上朵朵白云。簡單明快的線條,留給學生直觀形象的記憶,學生讀起來一定有滋有味。
二、借助故事
學生都喜歡聽故事,而古詩詞里蘊含許多詩人的經歷,如果在教學時,將其改編成一個富有情趣的故事,學生在會讀的基礎上,能快速理解古詩詞背后的道理。如,在誦讀《游子吟》一詩時,將這首詩的內容以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聽,教師通過一邊講故事,一邊誦讀古詩詞,能使學生覺得生動有趣。借助講故事進行誦讀的古詩詞還有《詠華山》《鋤禾》《憫農》《江上漁者》等等。
三、再現情景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詞大多是抒情詩,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詠這些古詩詞可以給人以情的感染、美的陶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善于以情激情,引導學生具體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鳴。如,教學《鋤禾》一詩時,給學生播放這樣一段錄像:農民伯伯起早摸黑播種、插秧,頂著烈日揮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畫面定格在“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上。無需過多解釋,學生便能深深地體會到農民伯伯勞動時的艱辛和糧食的來之不易。然后再播放幾個生活中浪費糧食的小鏡頭,自然能對學生進行多節約、不浪費的教育。將生活情景帶進課堂,能加深學生的印象,無需太多時間,學生既能熟記古詩,又能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問題引領
不管懂不懂,先讓學生自由讀詩詞,因為一切語言學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觸”。緊接著采用問答的形式幫助學生快速地理解。如,教學《小兒垂釣》時,引導學生用讀詩詞的形式來回答問題,反復誦讀。問:“蓬頭稚子”干什么?答:蓬頭稚子“學垂綸”。問:“誰”側坐莓苔草映身?答:“蓬頭稚子”側坐莓苔草映身。通過聯系古詩詞的上下文并結合圖畫,讓學生熟讀自悟一些內容。在熟讀的基礎上質疑問難,學生能很快掌握古詞的大意,從而快速記憶。
五、趣味讀法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詞尤其要重視誦讀,因為古詩詞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詞句優美,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特別適合小學生誦讀。讀古詩詞所能變的花樣是在讀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配樂或加手勢表演,或范讀或領讀,或齊讀或默讀,或個別朗讀背誦或提問征答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也就能更好地體會古詩的意義和感情,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其實古詩詞的語言極富音樂美,教師可以經常向學生傳授一些朗讀古詩的基本技巧。比如,音樂教材中有一首歌《春曉》,旋律優美,便于吟唱。學完這首歌,許多學生情不自禁地將別的古詩也拿來唱,唱得不亦樂乎。
六、等級獎勵
篇4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情景;素養;借鑒意義
G623.5
大體來講,“數字故事”就是讓學生在數學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樂于學習知識,思考相關的問題,以提高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整體素質,培養學生的學生興趣 等。通過在數學課堂采用“數字故事”進行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熱情,也可以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一、精心設計導入課,為學生設置懸念[2]
在一般情況下,對于小學生來講,它們上課的注意力是不集中的,像數學這種比較抽象、比較枯燥的課程,非常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厭倦感,從而影響數學學習的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的小學老師就要善于把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變成“數字故事”進行教學,這樣便于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便于更好的去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等,從而使得學生在這樣的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學到知識。當老師進行加減乘除的教學時候,假如讓學生采用算盤來學習時,這樣往往會使學生感覺到很枯燥,從而使得學習的效率很低下,鑒于該種情況,老師通過轉變教學思維方式,采用“數字故事”來進行有趣的珠算法則的學習,往往會起到很好的學習效果。比如:一張紙按照0.1mm算,折疊多少次后,其厚度能夠超過珠穆朗瑪峰[3]?學生一聽到此問題,就會在好奇心的作用下去積極思考,此時,老師可以告訴學生該問題非常簡單,采用珠算三分鐘就能夠解決。教室內一片嘩然,學生們都積極的采用珠算來處理這個問題,在連加27次之后就遠遠的超出了世界最高峰[4]。當然,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關于“數字故事”的素材是很多的,如:“三人分錢”問題,“畢達哥拉斯算題”等。
二、通過對教學過程精心設計,使學生能夠在數字故事中愉快的學習
古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后,我們的小學教師就會抓住這個功能特點,通過在教學中使用“數字故事”來刺激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小學教學手段。 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應結合數學學科的相關特點,使用不同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及熱情。
1.通過在課堂設計游戲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及參與熱情
德國教育學家W.A.拉伊指出:“通過游戲教學是所有教學活動中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這種數學教學是符合自然的”。 為了使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更有趣,通過使用基于游戲的“數字故事”來進行教學,不僅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激情,還能夠進一步的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 例如:當W生學習“時、分知識”的時候,老師允許學生在一分鐘內做各種事情,如記憶學習,背誦詩歌,拍打球等,在這樣的“數字故事”教學活動中,不僅讓學生體驗到一分鐘的時間的長短,也讓學生感受到時間的寶貴。
2.采用多媒體等先進技術來進行課堂教學
隨著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與教學相關的先進技術已經應用于課堂教學,如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相對廣泛應用的技術。通過使用多媒體教學來設計更具吸引力的數字故事教學情境,學生不僅可以對教材等學習資料進行努力專研,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相關的優勢(如豐富的聲音,顏色,光線,動畫等)來提高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使學生能夠在海洋知識去深度學習相關的知識,挖掘不同知識之間的內部聯系,使學生更徹底的理解數學知識,更牢固的把握數學知識。通過多媒體教學的優勢,這種視聽媒體可以顯示出簡潔,嚴謹,抽象和泛化的特點,并且把數學知識形象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在這樣的“數學故事”的課堂教學中,不僅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而且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的感知力等等都起到了非常好的強化作用。
3.通過組織競賽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適當地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組織比賽,這樣能夠使學生鞏固學到的知識,而且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一些中國心理學家通過相關實驗表明,在比賽過程中,學生有興趣進行學習和克服毅力的困難比不參加競賽的情況要高得多,很明顯通過組織學生參加比賽, 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還可以使數學課堂教學更有效率等等。
三、通過把數字故事帶進課堂,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
在課堂上面采用數字故事進行教學,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溫暖,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習的知識,這樣便于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當老師走進教室的時候,通過講一個數字故事進行課堂的開始,這樣不但能夠讓整個課堂氛圍保持輕松愉快,同時也讓學生感到放松,并保持一種愉快的心情上課,這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課堂上,老師經常會遇到一些比較害羞,不講話的學生,當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時,可以通過講述“數字故事”的方式,讓學生受到更多的鼓勵。這樣, 學生在老師的微笑和信任下,它會慢慢地打開封閉的心靈,消除對課堂的恐懼,從而大膽回答課堂問題及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等等。在課堂上面,即使學生回答課堂問題回答的不好或者不完整,教師也必須使用微笑來進行鼓勵和肯定。在數學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一些非常費力的知識,比如:學生在學格,時鐘,小格,分針,秒針等的時候,通常情況之下,就會出現各種錯誤,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教得也非常的累,這樣,老師有必要保持耐心和保持微笑,對學生的錯誤進行糾正,對比較優秀的同學進行贊揚等,從而更進一步的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及數量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結束語
將小學數學課堂變成“數字故事”,然后,通過仔細設計課程讓學生保持懸念; 通過教學課程的精心設計,使學生能夠享受學習; 這些方法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和興趣,也可以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增加學生對學生成績的滿意度,從而使得學生的心靈和身體都沉浸在快樂和喜悅之中 [8]。
參考文獻:
[1]張春枝.數字故事化--增強學生數學興趣的重要途徑[J].中國校外教育,2014,(07),112-114.
[2]鄭進軍.優化數學作業設計,實現輕負高質[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4日.
[3]李頌.數字故事―一種新學習和表達方式_以“上海市女教師的故事大賽”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3,(04)89-90.
篇5
關鍵詞:小學生;古典詩文;誦讀
古典詩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詞是心的靈動、情的迸發、智的體現、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時空的生命力。中國詩文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深刻,意存高遠,也包含著無比深厚的哲理。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詩的國度,一個詩詞最為發達的文明禮儀之邦。中華古典詩文作為寶貴的精神食糧,其間不僅蘊含著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積著一個偉大民族不滅的精魂。民族傳統必須承繼,民族基因有賴于一代代新生命主動傳承。
在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今天,教育注重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應在145萬字以上。”可見,閱讀在小學階段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少年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十三歲以前是人的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年齡段。在此期間,加強腦的記憶開發和知識訓練,對人的一生都十分重要。在小學階段有目的、有組織、有步驟、有選擇地學習傳統的蒙學教材,開展古典詩文誦讀活動,對于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全面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現結合我開展古典詩文誦讀的實踐體驗,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開展古詩文誦讀要納入課程計劃
“讀經是最好的語文教育,經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有時間才能學習,有時間才能讀經,才能保障古典詩文誦讀的開展,使小學生從小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了解與熱愛傳統文化,提高小學生的國學修養和文化水平;發揮傳統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強道德教育的實效性;把小學生培養成長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現代人意識、胸懷傳統文化底蘊的未來社會的建設者。但古典詩文誦讀又不能在加重小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進行,為此,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將地方、學校課程1課時設置為誦讀課,并明確由語文老師負責誦讀課教學,充分利用誦讀課采用教師帶讀、學生齊讀、優生領讀、學生自由誦背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吟誦。語文教師不僅要擔任每周的誦讀課,平時還要指導好學生的誦讀活動。
二、開展古詩文誦讀要有校本教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我們在開展古典詩文誦讀實踐中,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特點和古典詩文內容,結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優秀古典詩文篇目進行了選材,自編自印《古典詩文誦讀手冊》校本教材,內容有必讀篇目和選讀篇目。其中必讀篇目有古詩詞207首、《三字經》、《千字文》、《中華成語千句文》,選讀篇目有《增廣賢文》。
三、開展古詩文誦讀應明確各年級段目標
目標是個人、部門或整個組織所期望的成果。有目標才能有所期望,我們在開展古典詩文誦讀活動中,確立了各年級誦讀的內容和要達到的目標。其中一年級學生必背古詩詞15首,二年級學生必背古詩詞30首,低年級段學生必背《三字經》,選讀《增廣賢文》;三年級學生必背古詩詞45首,四年級學生必背古詩詞60首,中年級段學生必背《千字文》,選讀《增廣賢文》;五年級學生必背古詩詞70首,六年級學生必背古詩詞80首,高年級段學生必背《中華成語千句文》,選讀《增廣賢文》。明確要求80%以上的學生能夠熟讀成誦;20%以下的學生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讀。推薦學生自讀《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論語》、《中庸》、《孟子》、《大學》等內容。
四、開展古詩文誦讀要與多種活動形式有機結合
篇6
關鍵詞: 小學英語 故事教學 課堂互動模式
小學英語學習主要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習的自信心。而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多是“灌溉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老師單純地帶領學生讀課文、讀單詞,不關注英語基本語言系統的構建,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對英語學習產生強迫感,造成種種弊端,比如:“啞巴英語”。為了更好地開展英語課堂教學,產生了許多新類型的教學模式:情感教學、直觀導入教學、故事教學等。相比傳統教學模式而言,新的不同類型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優點就凸現出來了。其中,故事教學的互動模式深受學生的喜歡。下面將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對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互動模式進行介紹和分析。
一、英語故事教學的互動模式的概念
故事教學的互動模式主要是運用學生感興趣的經典故事或者改編故事,將學生需要掌握的單詞、句子和語法融入故事中,并運用多媒體、肢體語言等多方面進行英語教學的一種方式,以便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寓教于樂,讓學生意猶未盡,感受英語的魅力。
小學英語故事教學主要有兩種形式:(1)圖文結合的方式,故事就是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之后的教學就是圍繞故事來展開;(2)故事是復習鞏固教學內容的開展方式,主要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在英語故事教學互動模式中,教師一般都會采用學生朗讀故事、復述故事及分角色表演的方式。在這樣的過程中,老師首先要找準故事的切入點,短時間內吸引住學生的關注,引起學生的興趣。之后,要為學生營造學習的氛圍,引導孩子自主學習,如:利用情境,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詞義句意;利用提問,加強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生之間的互動,發展發散性思維。最后,在課堂教學后,老師還要進一步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增強學習效果,如:小組分角色表演,進行朗讀比賽;改編故事,增強趣味性,添加新的內容等。這樣可以使學生意猶未盡,更加主動地去學習;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將學習融入生活,使學生對英語產生親切感,更加喜愛英語。
二、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互動模式存在的問題
英語故事教學的互動模式以學生喜愛的故事為載體,學生是學習的中心,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而且很好地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但是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注意一些細節,就會產生一些問題。
1.英語故事在教學中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特性。英語教材上的Story Time版塊盡可能地展現了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完全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但是,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往往忽視故事的特性,只是幾句話就概述一個故事,不會進行精心設計,忽視英語故事在教學中的作用。比如:會采取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領讀—學生跟讀—全班齊讀—老師講解—學生分角色朗讀。其中,英語故事占用的時間少之又少,雖然增加了學生分角色朗讀的環節,但是教學效果卻和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無二。因此,在針對英語故事的講解上,教師應該進行細致設計,將主要的句子、語法融入故事教學中。故事之后,還可以進行拓展,補充教學,鞏固所學知識。
2.課堂互動形式化。課堂教學中,老師沒有把握好整個教學進度,往往為了互動而互動,流于表面,不能夠講授實質內容。在互動過程中,老師缺乏啟發性的深入引導,互動多交流少,造成形式大過實質的局面。老師在課堂提問時,一般就是照搬課本的問題或者用暗示性的一般疑問句,老師雖然在不停地提問,但是學生卻機械地回答,根本沒有深入交流。沒有給學生預留思考時間,學生就會被動學習,不能夠深入思考。老師也不關注這方面的效果,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接受程度。甚至有些時候,老師面對學生“不符合答案”的提問或者回答時,會采取無意義的回答敷衍學生,挫傷學生的積極性,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不去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在注重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互動模式在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注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等方面有顯著的效果,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進行課堂設計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不能操之過急,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考慮:(1)教學過程情景化,教師充分挖掘故事的趣味性、情節性以及語境性,圍繞故事展開,促進課堂師生互動;(2)課堂師生雙向互動,教師需要真正做到與學生有效的互動交流,不能唱獨角戲,要引導學生主動發問或者主動溝通。而且,要注意為學生預設思維空間和時間,再設計問題時要巧妙圍繞故事,尋找合適的切入點,問題也要難易適中,層次分明,具有啟發性;(3)注意課堂情感互動,充分挖掘故事的人物情感,介紹故事背景文化,讓學生有一個很好的異國文化情感之旅。
總而言之,小學英語故事教學的互動模式,是在改革老師單向“灌輸”向師生雙向互動“對話”的生動富有個性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展學生的情感、思想和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更好地運用語言知識。同時也需要教師不斷地努力探索、完善這個互動模式,更好地為小學英語課堂服務。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小學教師;課堂評價;思考
課堂是演繹師生智慧的舞臺。“新課標”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課堂教學的多元評價,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潛能。
一、學生來評價,老師來歸納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學校所規定的功課,會被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對教師而言,為學生創設一個學習和生活的“聰明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創設這種環境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從教師本身開始,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下決心將課堂還給學生,是實現課堂評價的重要前提;要從備課到課堂著手,為學生樹立學習對手,提供可取長補短的小組組合,盡力創造同學間相互交往的機會等,力求使課堂活潑,充滿生氣,能讓學生置身于積極、充滿刺激和互相作用的環境里,多為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調動他們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其次從學生方面開展,充分利用課前的時間讓班級里同學之間進一步了解,熟悉各人學習方面的優勢和不足,試著進行互相評價,然后進行適當的小組評價。
二、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課堂評價要由“單一化”走向“多元化”,要充分關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多方面的體會和感受,使評價成為學生和教師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激勵自我的一種手段。首先,開展自我評價,促進自主發展。根據學習目標和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積極開展自我評價,是培養學生自我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學生實現真正的自主學習,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而采用的重用手段。其次,通過生生互評,增強學習動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集體的力量,讓學生參與評價,通過評價互相促進。學生間的相互評價,不僅有利于學生取人之長,補己之短,還可以鍛煉自己的判斷是非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提高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另外,提倡師生互評,保持學習張力。平等,是增進情感、融洽關系的劑。小學生渴望同學之間的平等,更希望師生之間的平等。老師與學生互換角色,教師處在學生的地位上聽學生評價,學生在受寵若驚之余,更多的是快樂,他們一定會抓住機會,好好地表現一番。
三、評價的重心從教師轉向學生
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上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學習尤為重要,以學論教,以學生在學習中的情緒狀態,交往狀態、思維狀態、目標狀態為參考,關注學生是怎么在老師的引導下、建議下學的。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應立足于通過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計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學生的行為表現,評價課學教學的成敗效果即要關注教師的行為,也是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如教師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如何組織并促進學生的討論,教師如何評價和激勵學生的學習等來評價教師課堂行為表現對學生的學的價值,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應“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原則,從關注教師的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把通常意義上的看一堂課的好壞:以看老師教學生教得好不好為標準變成以學生有沒有在老師的幫助下學得更好、得到發展為標準。這一標準的轉變將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及其相關的教學管理工作等都帶來深遠的沖擊。
四、評價方式要更為靈活、多樣化
篇8
一、了解“微課”的優勢
首先,對于學生而言,微課最大的好處就是能促進自主學習。
它能提供W生自主學習的新環境;是學生課外個性化閱讀和學習的新載體;是傳統課堂學習的重要補充和拓展;內容被永久保存,可供隨時查閱和反復學習。
其次,能促進教師提高專業水平的發展。
結合微課制作選取課題時,能加深教師對教材知識內容的進一步理解。制作微課中,需要教師熟練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并對學情有所了解,對教材有較深入的認識。微課中還能提高教師知識講解和總結的能力,在較為短小的微課中表達清楚一個知識點。同時還能開拓教師的教育視野,對教育方法和心得做一個較好的總結和積累。
二、小班化和微課的契合點
小班化教學提倡的是面向每一個,關注每一個,發展每一個,讓學生展現個性化的學習和能力。那么微課的形式正好給學生提供更好更多的自主學習環境和載體。微課是個性化學習的最佳伙伴,學生可以在微課學習中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反復學習和閱讀,對課內教學內容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補充和拓展。所以,在小班化語文教學中融入微課學習,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三、微課制作、應用和分享
先和大家分享一節我自己制作的古詩詞微課《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結合本節微課的制作和小班化教學中的課堂運用,談談自己的一些觀點和設想。
(一)基于學情,在選材和設計中關注學生發展
本次微課,我選擇的宋朝詩人楊萬里的一首《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是一首描寫杭州西湖六月荷塘美景的詩,但同時也是一首送別詩。本詩在蘇教版中是五年級下冊的課文教材,是否適合作為三年級的古詩教材呢?我們在微課制作前,也選了一個三年級一個班的同學做了一個前測。結果是:全班都能熟練誦讀,大部分同學能背誦,并能通過自己的誦讀初步體會到詩句中描寫的景象和相關特點。以此為前提,我們本次微課定位是課前自學環節,設計的過程從“學讀古詩”“詩中有畫”“寓情于景”三個層次去展開。無論是學習任務中的各個層次的“誦讀”練習,還是“通過關鍵詞理解詩的意境”,或是研究“情感的表達方式”上,我都是基于學生能力和認知的現有起點去設置,學習目標也是對準學生需要達到的要求來制定,相信三年級學生有能力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和要求,并在原有學情基礎上有所提升。
(二)是整合資源,從文字到文化的心靈旅程
自古以來,西湖在中國人心中是一幅畫、一首詩、一個夢、一片情。為了更好地讓學生感受楊萬里眼中的“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十同”,我特別整合了西湖四季的圖片和著名的景點介紹。微課學習時,學生隨著視頻的播放,仿佛就已經跟著走進了西湖的四季,感受到西湖的文化。之后再來看農歷六月西湖的艷麗和壯闊的景象,富有視覺沖擊力的畫面一下就讓同學們明白了詩人為什么用“畢竟”開頭發出贊嘆,又為什么說“風光不與四時同”了。整個過程中,學生從誦讀詩中的文字到感受西湖的文化,再回歸到詩人眼中的景、心中的情。這已經不單是一場微課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場小小的文化旅程。
(三)聚焦準確目標,全面提升學力
五下教材中,這首詩的情感目標定位在讓學生體會詩人對六月西湖的贊美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但我研讀后,覺得詩人想表達的情感應該是有層次的,其中當然有對西湖景色的贊美和熱愛,但最終情感還是要歸結到送別之中。另外,這首送別詩也有他獨特之處。詩題有送別,但全詩都是荷塘景色的描寫,看似矛盾,其實是詩人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曲折的或者說樂觀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所以,我的學習目標中情感目標的確定是:“體會詩人曲折、樂觀的送別之情,感悟寓情于景的藝術效果。”在學習任務中,我通過用本詩和幾首同學們熟悉的送別詩作對比,讓學生首先通過誦讀從文字中去發現不同,這是學生自主學習能達到的,在此基礎上,老師再引導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合理推測等方法,從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去體會詩人情感的多種可能性。這一開放性的問題把學習從微課延伸到課堂教學之中,更好地提升學力。
篇9
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古代的賢達之士用詩歌的形式,將他們對人生的體驗和情感流傳下來,通過對古詩的學習,我們可以體會到古人的喜怒哀樂,可以品味他們跌宕起伏的人生,可以欣賞到屬于他們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美。小學生對于古詩的含義、美感和韻律具有獨特的認識,稍加引導就能取得非常好的學習效果。但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小學生在詩詞理解方面容易產生偏差,在課堂上兼顧應試的理解內容和文學美感培養還有一定的難度,在比較深層的含義和意境的領會上有明顯的不足。所以,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究,筆者認為,應當通過提升教師能力、引導體驗教學、充實教學資源等三個方面,提升小學古詩課堂教學的美育水平。
1 教師能力的提升
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小學的語文教師責任重大。由于小學生思維活躍度高,自我約束能力較差,記憶力強,但是精神集中能力差。所以,如何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從而實現最好的教學效果是一個難度系數很高的任務。
在傳統的古詩課堂上,教師往往會讓學生在背誦整首古詩的同時,還要背誦大段的情景描述和內含描述,學生在繁重的負擔之下,根本無法體會到古詩的美感所在,這種方式對于學生的美學體驗是一種扼殺。所以,如要將美育課程真正和古詩課堂,教師必須要對自身進行改變。將古詩課堂變成美育的古詩課堂,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決定人是教師。唐代文學大家韓愈在他的《師說》中說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在美育的古詩課堂中,作為傳道者,教師的責任十分重大。所以,需要教師必須具有相當的能力,否則就無法成功將美學教育引入古詩課堂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要求教師有極強的漢語言文學功底,這樣才能對學生起到熏陶感染和引領的作用。作為漢語言文學中的精華,古詩是古人在漢語言的基礎上進行文字的凝練與篩選,不但要求合轍押韻,更是需要內涵豐富、意境深遠。所以,要引導學生在古詩文的學習過程中獲得心靈的解放,教師必須首先領會到詩人所要表達出的意境和詩詞內在的美感,從單純的死記硬背到心靈上的融會貫通,進而做到理解詩人并且達到與古人進行精神上的交流,形成自己獨到的體驗與理解。只有達到這種程度,教師再進行講解與誦讀的時候,才會在潛移默化之間向學生傳達古詩的內涵,才能真正達到古詩美學教育的基本要求。
2 體驗教學的引導
如果說,教師能力的提升是教師的內功修煉,那么體驗教學就是拳腳功夫的提升了。正如中國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亦多數矣,運用在乎人。”具體進行的課堂體驗教學方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朗誦和吟唱。心理學中有一門分支學科,叫做心理暗示,即通過一些常識上不會對人造成影響的因素對人的行為和想法進行引導。在古詩課堂中,朗誦和吟唱就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在課堂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朗誦和吟唱起到心理暗示作用,從而將學生引領到美學的新層次上。由于古詩都有各自的韻腳,平仄合轍、韻律明快,所以特別適合用來朗誦。在課堂的教授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詩文中的意境,對古詩進行朗誦。通過改變朗誦過程中的語氣和重讀音節,讓學生們可以更好的進入古詩的美感意境,得到美的體驗。
第二,情感的引導。以教學文天祥的《過伶仃洋》為例,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時代,那個時期的作品大多都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最后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出了他在人之將死時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擔憂和無奈,以及那種視死如歸的勇氣。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充分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那份對于祖國的熱愛與忠誠。
第三,想象的啟發。學生對于審美的體驗,是介于自身和審美客體之間的一種互聯,是一種心靈上的認同,而想象力更是體驗詩歌中的美點的關鍵所在。所以,為了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們的想象力,教師可以通過情景創設的方式,調動起學生的想象力,從而讓學生更好體會詩中存在的美。《早發白帝城》中提到,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彩云、猿啼、輕舟等意象構成了一個完美的山水景色畫面,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大腦中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美景,不僅欣賞到了白帝彩云,更能將白帝江陵的沿岸風光收入眼底,不但讓學生體會到了詩詞的韻律,也能透過詩詞欣賞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 教學資源的充實
現代化教育背景下,充實古詩教學資源,主要做好網絡資源利用。我們可以利用電腦網絡制作的教學課件以及網絡上可利用的古詩詞資源,它們具有“形象、生動、快捷”等特點,給學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使學生身臨其境,在愉悅中增長知識,獲得美的教育。
俗語說:“功夫在詩外。”學生的美感培養,關鍵就是要讀懂詩外之意,了解詩外之境。老師可以引導建立完整的古詩詞教學資源網站(即:文字、圖片資源庫)。包括古詩詞背景資料(作者簡介與創作背景)、教學古詩詞的意境圖片、教學建議、教學課件、古詩詞翻譯、教學設計、相關拓展、教學實錄、教學反思等,以及經典古詩詞的配樂朗誦、歌曲、動畫、課本劇錄像等。在學習古詩詞的課前,向學生提出預習要求,引導他們登陸網站,搜索有關詩詞信息,選擇感興趣的記錄在課內交流。上課時,老師也展示自己搜集或制作的課件,和學生一起挖掘文字以外的內涵。學生通過豐富的信息資源,了解古詩背后那些傳奇的故事,體味字里行間的言外之意,審美水平也就在豐富意境的浸潤中得到提升,語文素養、人文素養也就在美學教育的熏陶中得到提升。
總之,古詩課堂引入美學教育,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相信通過我們不斷的創新與探索,一定能將美育教育引入小學語文古詩課堂,為弘揚傳統文化和深入實行素質教育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湯磊.試論新課標下古典詩歌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1(10).
篇10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5-0038-01
古詩詞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文學中的精華,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說:“不學詩,無以富。”詩言志,詩傳情。因為古詩詞的藝術概括力最強,鑒賞時,要從古詩詞凝練含蓄的語言入手,進而把握關鍵詞句的深層含義,品味古詩詞所抒發的情感,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感受古詩詞的優美意境。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養他們的詩學素養。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在新課程指導下培養學生的詩學素養,探索出教學古詩詞的新思路。根據我的教學實踐,談談這方面的認識。
一、從詩文入手,了解作者思想感情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誦讀古詩方法很多,分自讀、對讀、群讀,又可分為默讀、聲讀等。多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節奏是古詩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詩人都善于觀察,他們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事物,用優美精煉的語言刻畫出來。如《鵝》、《游園不值》、《春曉》等詩。這些詩的教學可以通過直觀啟迪,從詩文入手,讓學生對教材有感性認識,使學生體會到,原來周圍的一切是那樣的美妙,只要多留心就能夠觀察到。例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需引導學生從詩文入手,順理而下,自然就領會到詩中意味:碧空萬里,江面浩蕩,江面上一葉孤舟,東去。站在黃鶴樓上的送行人李白,目送這只小舟向天水相接的地方逝去,而敬愛的孟浩然就在這舟上,他的心和眼都系在這片帆上,望呀,望呀,帆遠去了;帆只剩下影子了;眼一迷糊,帆影不見了。可見詩人矚望已久,思念之切。
古詩詞的節奏感較強,這些節奏往往是詩人心境的體現,明快的節奏,往往表現作者輕松的心情,急促的節奏往往表現作者昂揚的情緒;低沉的節奏,則大都表現為悲哀的情調。而古詩詞與音樂又有著與生俱來的緣分,所以不妨把音樂引進來。教師可以在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后來一段配樂朗誦,以此把學生帶入詩人的感情世界,與詩人同悲同喜,使詩人的情感自然地輻射到朗讀者的情感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音樂的魅力,讓學生把自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變成美麗的畫面,透過畫面領悟到詩人寄托的感情,并在一首首樂曲里提升對文化的傾慕和敬重。
二、通過朗讀,合理發揮想象
古詩詞具有簡潔、篇幅短小而意蘊豐富的特點,學生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補充和領悟,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想詩詞中的畫面。例如:《江上漁者》學習古詩后,請同學們想象在波濤滾滾的江面上,捕魚人冒著生命危險,打撈鮮美的鱸魚,使人不由對捕魚人產生同情與憐憫。
通過朗讀能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在課堂上營造教師、學生、作者彼此間心靈相融、情感相通,從而提高學生知識、能力、人格、審美、文化等綜合素養的提高。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注意詩的節奏、韻腳及合適的音調,從而恰當地表現詩中的思想感情。重視朗讀首先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學生讀出不同的感悟,同時教師要成為引領學生朗讀的組織者、合作者和促進者,讓學生漸入佳境,讀出層次。又如在指導《題臨安邸》中“西湖歌舞幾時休”這一句|的朗讀時,隨著課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圖”,配以旁白“多么繁榮的景象,但是現在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飯袋們葬送了一個蘩華的汴州,難道他們就不能再葬送一個風景如畫的杭州嗎?”同學們很快就投入到了詩的意境,感覺到自己就是那位愛國的詩人,借這簡潔凝練的詩句傾訴著無限的憤慨。
三、多元教學,入情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