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小實驗的實驗報告范文
時間:2023-10-26 17:56: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小實驗的實驗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有些學生知道實驗是怎么做的,但叫他填寫實驗報告的時候他卻寫不出正確的假設、過程和結論。例如在教學《小水珠到哪里去了》一課時:水蒸發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報告單時出現了假設和結論表述不完整、假設的因素和實驗步驟中的因素不一致、假設中同時改變幾個因素、在實驗現象后面寫結論以及實驗報告寫的不完整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是由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強造成的。在針對實驗報告單上的問題討論交流時,學生認真思考,積極發言,對實驗過程進行了理性思考,得出了正確的結論。由此可見,填寫實驗報告單可以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從而幫助學生不斷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二、增強學生科學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表達與交流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活動之一”。
科學語言是表達和交流科學信息的一種通用語言。學生用口語表達與交流時,老師發現不了的錯誤在實驗報告單上發現了。例如: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實驗時,李程遠同學說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小車自身的“重力”大小有關時,一部分學生聽成了“動力”,引起同學們的不解。還有在填寫實驗報告單過程中出現的錯別字等等。因此,在科學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填寫實驗報告單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錯誤,讓學生及時糾正錯誤,能使學生的科學思想表達更規范、正確和嚴謹,真正掌握相關的科學術語、科學概念及其表達形式,逐漸提高其掌握和運用的科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三、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填寫實驗報告單,學生通過對假設、實驗設計等的編寫,使實驗操作過程在頭腦中得以預演,可以明顯提高動手實驗的能力。例如在做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么有關的實驗時,學生把假設、不變的因素、改變的因素都確定并填寫好,實驗操作時就做到心中有數,實驗得以順利進行。
四、鞏固新知識,及時彌補不足之處
學生通過填寫完整的實驗報告,使實驗的目的、過程、結果在頭腦中得以重現,不足之處得以顯現。因此,填寫實驗報告有助于學生鞏固新知識,及時彌補不足之處。例如通過對水蒸發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報告單的討論交流,學生能能針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整改、彌補,把假設和結論寫完整,假設中只改變一個因素,把假設的因素和實驗步驟中的因素保持一致,如實記錄實驗現象,通過分析實驗記錄,寫出正確的結論。
五、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熱情,調動學生的實驗興趣。
篇2
關鍵詞:學術導師制 本科生 民辦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7-147-03
此次調研采取問卷調查形式,調研人員在廣泛收集有關意見的基礎上設計了“三化”教育下高校實行高品質本科生學術導師制的調查問卷,采取抽樣調查方法。調查范圍和對象為北京城市學院在校的本科生和專接本。問卷的發放和回收情況如表1所示。
一、民辦高校實行本科生學術導師制的現狀分析
筆者主要從不同性別、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習能力這四個面,分析民辦高校實行本科生學術導師制的現狀。
1.學生對建立學術導師制愿望程度及了解程度的比較。本次調查男生人數有124人,占總人數的35%;女生有234人,占總人數的65%。女生的人數將近男生人數的2倍。但是,大多數同學對學術導師制的了解程度遠遠不夠,只有47%的學生相對了解,剩余53%的學生當中,有27%的學生對此基本上不了解。
如表2所示,男生中53%的人對此較為了解,非常了解的只有10人。女生對此了解的只有44%,非常了解的有14人。可見,男生對于學術導師制的了解程度略高于女生,但男女生對此非常了解的人數都很少,只有總人數的7%。超過90%的學生都希望學校建立學術導師制,可見,學生對學術導師制是比較認可的。
在調查的人群中主要為大一和大二學生,占到了81%,這對于開展學術導師制很有幫助。45%的學生對于導師制很有興趣,非常希望建立這一制度。愿望程度和了解程度并不是呈相關性的,愿望程度不高的了解程度也不高,愿望程度很高的,非常了解的人也很少,只有14%。總之,人們對于建立學術導師制的愿望程度是很高的,但是了解程度遠遠不夠。表2說明愿望程度和年級沒有多大關系,各年級都有超過90%的學生希望建立這一制度。本次調查中的各個年級都有接近一半的學生希望建立學術導師制。不太希望建立的只有20人,在這20人中,有17人對于學術導師制基本上不了解。所以,如果通過宣傳使他們了解了,那么希望建立的人數將會更多。
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有超過45%的學生非常愿意建立學術導師制。愿望很強烈(9分)的是自然科學,有33%的學生。而社會科學只有14%的學生。不同專業對于導師制的了解程度不同,表2反映社會科學對于學術導師制非常了解的高于自然科學,將近2倍。
1/3的學生干部中,成績優良的達96%,93%的人較希望建立學術導師制,61%的人比較了解。2/3的非學生干部中,成績優良的達93%,95%的人較希望建立學術導師制,50%的人比較了解。由此表明非干部對于學術導師制的了解程度低于學生干部,但愿望程度與學習能力關系不大。
2.導師制收益和能力預期。學術導師制是一個老師帶2~3個學生,學生有問題可以隨時去請教老師。92%的學生認為這對自己有好處,如圖1所示,5%的學生認為收獲不大,35%的學生認為一般,60%的學生覺得很有幫助。學術導師更加關注的是每一位學生的個體智力和志趣愛好,并按照個人的能力和水平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學生認為這樣做對自己的能力提高很有幫助,圖1表明能力預期成效和導師制收益呈完全正相關。
調查數據所示,55%的男生覺得導師制對自己的幫助很明顯,62%的女生覺得導師制對自己的幫助很明顯,說明導師制的收益對女生的影響要高于男生。52%的男生認為因材施教對個人能力提高很有幫助,64%的女生認為因材施教對個人能力提高很有幫助。以上表明導師制的收益對男女生的影響和因材施教對男女生個人能力的提高是呈正相關的。
有60%的人認為學術導師制對自己很有幫助,63%的大一學生和64%的大三學生認為學導制對自己的幫助高于大二和專接本。不同年級的能力預期都大于50%,差別不太大,大一和大三的因材施教對個人能力的提高是一樣的,而大二低于其他年級,只有55%。65%專接本認為因材施教對個人能力的提高很大。
自然科學認為導師制收益和能力預期明顯高于社會科學。 65%的學生干部認為學術導師制對自己的幫助很大,68%的學生干部認為因材施教對自己的幫助很大。56%的非學生干部認為學導制對自己的幫助明顯,55%的非學生干部認為因材施教對自己的提高很大,表明學術導師制對于學生干部的影響明顯大于非學生干部。
3.專注傾向學術。對于學術導師制的傾向問題,88%的學生更期望它傾向于學術水平。高達93%的女生更期望傾向于學術水平,84%的男生希望傾向于學術水平,表明女生傾向學術水平的程度高于男生。
大三比較傾向學術水平的人數多達98%,位列第一,專接本比較傾向學術水平的最少,只有87%。33%的社會科學專業傾向于學術水平,40%的自然科學專業傾向于學術水平。學生干部和非學生干部都有超過90%的人傾向于學術導師專注于學生學術水平。
4.非專業預期。90%的學生認為學術導師在非專業領域進行學術指導會對今后的學習成長有較大幫助。其中,5%的學生認為幫助不大,51%的學生認為一般,44%的學生認為很有幫助。僅6%的男生認為學術導師在非專業領域進行學術指導會對今后的學習成長幫助不大,52%的人認為幫助一般。5%的女生認為在非專業領域的幫助不大,51%的人認為幫助一般。男女生都有43%的人認為幫助明顯。以上表明性別對于非專業領域幫助影響不大。
55%的大一學生認為學術導師制在非專業領域幫助一般,10%的大二學生認為對自己的幫助不大,57%的大三學生認為對自己幫助很大。大一和專接本都有3%的人認為幫助不大。自然科學專業中73%的人認為在非專業領域對自己的幫助一般,27%的人認為幫助很大。社會科學專業中5%的人認為在非專業領域對自己的幫助不大,52%的人認為幫助一般,44%的人認為幫助很大。55%的非學生干部認為非專業與其幫助一般,46%的學生干部非專業預期幫助一般,低于非學生干部。但是,49%的學生干部認為非專業預期幫助明顯,略高于非學生干部。
5.可行性。學術導師制度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個體,依賴師生雙方的合作以及對待知識的獨特態度,學生認為這樣的制度在我校的可行度是83%。其中,9%的學生認為不太可行,37%的學生認為非常可行,54%的學生認為較為可行。
調查數據顯示,50%的男生認為比較可行,41%的男生認為非常可行,56%的女生認為比較可行,34%的女生認為非常可行。以上表明男生認為學術導師制的可行性明顯高于女生。
通過分析3個系列的最值,可以看出,8%的大一學生認為學術導師制不太可行,13%的專接本認為學術導師制不太可行。61%的專接本認為學術導師制比較可行,43%的大三學生認為學術導師制比較可行。48%的大三學生認為學術導師制非常可行,25%的轉接本認為非常可行。數據說明年級對于可行性的影響不太大,但本科生和專接本略有差距。73%的自然科學專業認為學術導師制的比較可行,27%的人認為非常可行。10%的社會科學認為不太可行,53%的認為比較可行,37%的認為非常可行。表明自然科學專業認為學術導師制的可行度高于社會科學。44%的學生干部認為學術導師制可行性很高,32%的非學生干部認為可行性很高。可見學生干部認為學術導師制實施的可行度高于非學生干部。
6.優勢。學術導師制的優點有很多,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關注學生的個體,還能夠加強師生雙方的合作和交流。調查數據顯示,對于每一個優點,都有超過50%的學生贊同。18%的學生認為每個優點都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有27人認為,它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從師生雙方的角度看,有17人認為這一制度有利于加強師生間的討論、交流和合作。由此可見,學術導師制的優點很多,而且很明確,學生對于這一制度比較肯定,從而有利于其實行。
二、民辦高校實行學術導師制,應揚長避短
1.根據性別比例,合理分配。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女生比例明顯高于男生。我們都知道男女生在思維方式和性格特點都有很大的差距,如果一位導師帶的都是男生或者女生的話,那么在有些問題討論上可能比較局限。所以,導師在選擇的時候根據男女生比例及指導的學術特點進行合理分配,給學生提供參考意見。學生在選擇的時候不要盲從,既要考慮到自己的興趣,也要考慮到學術要求。
2.按照專業設置,開展特色指導。導師制對自然科學專業的學生的影響明顯大于社會科學專業。由于每個專業都有各自的特色,導師制不能一視同仁,而應當分開,根據不同的專業,制定不同的特色指導方案。比如,自然科學領域在對待學術領域上需要精確的指導,而社會科學專業需要廣泛的指導,思維要開闊。當然,并不意味著把二者隔離開來,只是說在指導的過程中發揮出各自的特色。在本門學科上掌握較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專業領域實際問題的能力,具有創新意識與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比較熟練地閱讀所從事專業領域的外文資料。
3.實行全方位、早指導、早提高的策略。為了使學生早提高,全面綜合的發展。學校應該盡早實行學術導師制,從大一開始,采取循序漸進的,給學生提供指導。入學之后,除了上課之外,很多同學處于迷茫狀態,不知究竟該讀哪些書,向哪一方面努力。有些同學由于長期受到中學應試教育的影響,將專業水平簡單等同于考試分數,在學習上十分迷惘。這時,前期導師就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導師指導大家該讀哪些方面的書,通過閱讀和小組討論,大家會被激發起濃厚的學術興趣,初步接觸了思考學術問題的門徑。經過2年的學習,同學們有了比較扎實的基礎和嚴謹的思路,到了大三,再進行學術論文的訓練,有了學術上的這一番嚴格的訓練,就能比較自覺地遵循學術規范。到了大四,在做畢業論文的時候,就會游刃有余,對自己日后的深造幫助更大。對于專接本的學生,要適當的調整指導方案。不要急于速成,要注重質的提高,培養嚴謹的學術態度。
4.開展層次輔導,小班互助。由于同學們的學習能力有一定的懸殊,在開展輔導時候,不能填鴨式的采取同樣的方法。可以開展層次輔導,每位導師可以采取自己的考核方式,進行篩選,按照學生當前的能力歸為一個層次,當然,每個層次的學生如果表現優秀,通過考核能升級到上一個層次。這樣,學生的能力就會不斷提高。調查發現,學術導師制對于學生干部的影響要高于非學生干部,所以應當發揮學生干部的帶頭作用,單獨開展小班,輪流對其他需要幫助的同學提供幫助。大家互幫互助,積極討論學術問題,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三、關于學術導師制的幾點建議
無論作為一種教學制度還是一種管理機制, 實行本科生學術導師制都是一個系統工程。面對本科生學術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具體定位、運行機制等問題, 我們的對策主要從以下幾方面思考。
(一)因材施教,明確定位,讓本科生從意識上對學術導師制有明確的了解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學生對于建立學術導師制的愿望是迫切的。但是,大家對于學術導師制的了解程度是遠遠不夠的,甚至只是停留在相對抽象的概念層次上,明確定位是實施本科生學術導師制的重要前提,本科生學術導師制強調因材施教,關注學生個體發展,這從根本上吻合了我國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們應該把握好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素質,合理利用師資條件以及人財物的資源配置,使得學術導師制與當下廣泛實行的學分制相得益彰、優勢互補。準確的定位應包括正確處理學分制和導師制的關系,導師與班主任、輔導員的關系,合理界定導師的工作職責等。導師應側重于對學生學術領域、專業技能、理想抱負、人生追求等方面的引導和培養。立足學校實際的(下轉第150頁)(上接第148頁)本科生學術導師制必須摒棄導師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指導的狀態,清楚明白地回答導師應該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面向哪些學生進行哪幾方面的指導的問題,構建出本科生學術導師制指導方向的主體框架{1}。
(二)發揮優勢,健全運行機制,展現學術導師制的優越性
健全運行機制是實施本科生學術導師制的有力保障。本科生學術導師制的實施必須充分考慮導師的產生, 指導關系的確立,指導過程、指導結果認定等環節可能存在的問題, 建立起相應的制度。
1.強化硬件和軟件設施。導師的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視野和水平。因此,有必要建立導師培訓制度,定期為新增選的本科生導師進行有關專業培養計劃、課程結構體系、指導方法和溝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訓,組織學習本科生學術導師制實施的相關制度、規定, 以提高導師的教學管理水平和指導能力。導師隊伍整體水平有賴于通過長期實踐不斷總結、提高,有限的培訓并不能夠馬上提升年輕導師們的水平。但是,作為不同年齡、性格、職稱、學歷的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工作中往往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年輕教師更富親和力、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年長的教師熟悉高校教育規律,在專業水平上更勝一籌。如果能夠通過資源整合的方式,充分發揮不同年齡、不同經歷、不同職稱等級導師的優勢來指導學生將不失為一種創新。就資源整合的方式而言,可以充分發揮現有科研團隊或教學團隊的作用,也可將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納入導師隊伍,充當導師助手,對同一團隊下的本科生進行管理和指導,或者重新建立導師組,共同指導本科生{2}。
2.指導關系的確立。導師和學生作為導師制實施過程中的兩個主體,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行有賴于師生雙方的合作。導師學生之間容易通過頻繁的接觸建立起親密的師徒關系,也會因為性格志趣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師生間的不和。在確定導師與學生之間的指導關系前, 有必要建立導師和學生之間信息渠道,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雙向選擇機制。比如,學生在選擇導師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及能力合理選擇,調整自己的興趣點,發掘自我潛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導師更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加強師生雙方的討論、合作和交流,可以給學生提供合理的建議,避免學生不必要的盲從。
3.指導過程的管理。對過程的控制是確保效果的有效途徑。本科生導師制的過程管理一方面是為了確保指導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為評價導師工作的質與量提供依據。為此,建議規定導師指導工作時數、建立制作面向學生個體的指導方案和導師工作手冊, 通過聽取工作匯報、提交工作總結、跟蹤學生表現等環節定期檢查導師工作成效, 總結導師工作經驗。對于導師帶領的每位學生,定期提交學習成果或者學習心得,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本文是北京市財政專項“北京城市學院經濟管理類專業群綜合改革”(PXM2012_014202_00019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1}彭廷紅,秦寶榮.本科導師制實施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J].高教與經濟,2010(6)
{2}張慧典.對本科院校實行專業導師制的思考[N].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8(7)
篇3
調查時間:2017年3月24日(星期五)
調查地點:黃龍溪學校
調查對象:黃龍溪學校七、八年級全體學生
調查目的:深入了解七八年級學生對本次課堂教學改革的認知度、參與度,以及同學們在學習中暴露的問題。透過問題,對本次改革進行策略調整。
調查形式:問卷調查
主要內容:黃龍溪學校地處成都市雙流區的偏遠位置,一直以來都是老師教、學生聽的課堂模式,效率較低。為了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的潛能,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競爭能力和團隊意識,本校提出了五四三課堂教學改革。從開學到調查之日我校推進改革已有一月有余,對此我們對參與此次改革的七八年級做了問卷調查。本問卷的內容主要涉及教學五環的理解、小組學習的合作方式、學生參與度、改革后的優勢和劣勢等方面。通過對問卷反饋回來的數據進行分析,我們對學生集中暴露的問題進行解讀,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問卷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設計有50個選擇題,其中有47個單項選擇題、3個開放性題目,主要針對五環課堂、學習四案、三生形成等主題。以下將是針對這些主題,結合問卷的數據對其進行分析:
一、 五環課堂:課前預習、自學合作、教師導學、當堂反饋、鞏固拓展
五環課堂指的是本次教學改革中的五個教學環節,而本次改革的重點環節就在于“自學合作”。自學合作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先自學,然后把自己自學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或收獲拿出來與同學交流,然后合作解決困難問題,從而加深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就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交流合作、團隊競爭的能力,同時擺脫了老師一講到底的填鴨式教育。本次問卷針對自學合作設計有28個問題,我們將從不同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
(一)獨立與合作。問卷顯示,在自學合作板塊95.6%的同學知道要先獨立自學然后合作,但是在后續問題中顯示67.7%的同學獨立思考程度不深。主要原因:一是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夠,由于初中課程的知識量較大,很多基礎薄弱的學生閱讀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較弱,所以時間跟不上老師的節奏。二是組內成績較好的學生,為了讓本組處于班級的優秀組行列,急于向組內成員展示自己的自學成果,造成中等及后進生不需要再深度思考。由于自學時出現了問題,所以后面的合作學習板塊相應暴露出諸多問題。比如合作交流時,中上層次的學生總是處于主導地位、后進生沒有展現的機會、后進生又成了組長填鴨教育的對象等等。
(二)組內關系。此次問卷調查組內關系主要是組內角色分配、組員關系、組內紀律三個方面。組內有三個主要角色:組長、副組長、記錄員,但是問卷顯示32.3%的同學這三個角色對應的權利和義務不清楚,從而造成50.1%的小組內關系不夠協調。在合作學習時,成員的發言順序不夠明確,造成上述后進生沒有展現機會、優生急于展示成果等現象。并且衍生出部分后進生有被忽略的感受,同學間關系緊張,學習積極性逐漸削弱,甚至是沒有被明確分配的同學上課經常偷偷聊天起來等現象。
(三)效率及評價。對自學合作教學環節的效率調查顯示15%的同學覺得效果很好,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訓練了他們的探究能力,很明顯他們是優生。約50%的學生覺得效果一般般和以前差不多,而剩余的同學則表示基本沒有收獲。這些數據也在告訴我們,中等生、差生由于學習基礎薄弱,在合作學習中沒有真正動起來,所以受益較少。同時,80%的學生表示,希望老師在對合作學習進行評價時,不能只看成果,一方面是因為有的小組由優生直接向組內公布答案,另一方面是因為每節課能過展示的機會并不是很多。所以,他們都希望老師對合作學習的過程也進行評價。過程性評價他們的積極性、參與度、組內協作的氛圍等等。
二、 四案:預習單、導學單、當堂檢測單、課后跟蹤單
對同學們的四案使用情況進行分析發現以下幾個突出問題:(一)預習單和導學單中有些問題是重復的,45.6%的學生覺得是浪費時間,希望老師能夠進行區分。(二)導學單上有些問題組內無法完成,必須要等老師的演示實驗或點撥過后才能解決,所以希望老師能夠恰當地介入、引導學生的學習。(三)當堂檢測單做了后,老師能夠在當天進行批閱、指導,以便于同學們能趁熱打鐵地糾正自己的認知錯誤。
三、 三生:生動、生成、生騰
學校提出三生,旨在調動孩子們積極性,形成自己的學習習慣和知識網絡,讓孩子們在快樂的學習中放飛自我,本次問卷也調查了同學們對改革后的課堂學習感受。從問卷反應出:95%的學生都知道在教學改革后,需要他們親自參與的環節更多,思考的空間廣闊,團隊協作的機會很多,但是只有23.7%的同學反應提高了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交流能力、自信心,甚至高達39%的學生覺得知識的達成度還不如以前。這些數據告訴我們,我們的改革理論支撐是對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的成效還不夠,需要針對問題采取符合本校實際的辦法。
改進措施:針對問卷反應出關于教學改革的問題,我們決定采取以下措施:
(一)由于學生層次不齊,所以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教學梯度,既能讓學生雨露均沾,又能給優生思考和發展空間。這樣就避免組內的主動權全部掌握在優生手中,讓后進生也能感受到學有所得帶來的成就感,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
(二)明確組內成員的任務分配,盡可能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在團隊協作時,組長負責學業解惑,副組長負責任務分配及紀律維持,記錄員則負責記錄每個人的發言或成果。為了培養每位學生的責任感,記錄員由組內的組員輪流擔當(組長、副組長除外)。
(三)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不能盡靠成果,還需要對過程進行評價。比如小組協作程度
打分、小組紀律打分、學生知識提高度打分等等。
(四)老師在課堂上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在適當的時候做精準的導學,既能觸發學生的學習點,又能高效利用課堂時間。同時老師對四案的處理必須及時,學生應在當天內得知自己的學業完成度的反饋信息,老師也需要根據學生四案的完成度來調整自己的教學。
篇4
關鍵詞:英語課堂;真實語境;行動研究
一、研究背景: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實現這一改革目標中,就必須依靠一定的語言環境。因此,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真實的交際語境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運用英語的過程中對于聽到或讀到的英語詞匯和句子雖然熟悉,卻搞不清在具體語境中句子的確切含義;或者在運用英語時,常常有表達出不符合英語習慣的或與使用場合不協調的語句。二、真實語境的創設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眾所周知,當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渴望獲得知識,并在學習過程中伴有愉快的情緒體驗。在課堂中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境,融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課堂形式活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有助于學生掌握知識。
英語教材中的有些重難點,學生聽起來不一定能理解,但是通過創設貼近生活的交際語境,不僅能夠讓學生建立起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能夠讓他們感覺到學英語可以學以致用,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和設計的活動中,強調學生的交流、探索、合作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交際互動的教學活動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三、行動研究的步驟和過程:
(一)行動研究的目標:
本文以課程標準和有效語境創設的相關內容為指導,通過行動研究探索真實語境創設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實踐和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中,針對課文教學重點,總結出可行的教學建議,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行動研究的實施方案:
第一次行動研究目標:面向全體學生,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實際操練。
第二次行動研究目標:利用本課文本設置有效語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三)行動研究的過程:
本次行動研究是在本校五年級的兩個班開展的。將河北教育出版社小學英語(三年級起始版)第六冊Unit 1 Lesson 5 What do they like to do?這一課分別在五(1)班、五(2)班實施課堂教學。課后通過前一個班具體情況進行反思并修改教學設計,再對下一個班進行教學,經過不斷地反思和理論分析找出有效設置真實語境的方法。
教學內容:河北教育出版社小學英語(三年級起始版)第六冊Unit 1 Lesson 5 What do they like to do?
教學內容分析:本課主要是介紹李明及家人喜歡干什么,屬于My family這一話題。主要句型是I like to…和He/She likes to …。所涉及的是學生熟悉的活動,如play checkers, work on the computer等,重點要區別like to與likes to。
學情分析:由于是農村的孩子們,英語的學習氛圍不濃厚,而且很多家長并不能起到輔導的作用。有一部分的孩子們對英語已經開始感覺到枯燥乏味了,因此讓學生在真實,有趣的語境中去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掌握知識。
第一次行動研究:面向全體學生,設計真實語境活動,引導學生實際操練。
(1)教學過程描述
這是在五(2)班上的一節課,該班學生總人數為32人,英語水平中等。在本次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我設計的導入環節是看動作,猜短語。在做完動作之后,大部分的學生的注意力已經集中到了課堂上,于是緊接著進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呈現新知:首先,銜接導入環節的動詞短語,拋出句子:I like to read a book. “What do you like to do? I like to ……”這個句型學生已經學過,所以表達起來并沒有問題。接著,通過實物展示學習新單詞“newspaper”, 并加上動作引出新短語的學習“read the newspaper”.在學生完全掌握了新詞和新短語的基礎上,接著便引導學生通過傳遞玩偶的游戲操練新詞、短語和句型“What do you like to do? I like to …”
重點知識呈現部分:本課的重點是在鞏固表示娛樂活動的動詞短語基礎上,正確區別運用like to與likes to,特別加深對動詞第三人稱單數的理解。緊接著我將引出I know Wang Tianyu likes to read books. She is a girl. So We can say: She likes to read books.通過師生交流和板書,自然滲透第三人稱單數動詞變化的語法知識。讓學生在理解中進行運用。接著便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展開采訪調查活動來鞏固練習所學句型。
課文的詳細理解:在學生完全理解了新詞和重點句型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文。通過提問,聽音,培養學生聽的能力,并讓學生能整體理解文本。
拓展環節:我設計了一個寫的任務Choose one of your family member, write about his/her name, age, what does she/he look like? what does he /she do?And what does he/she like to do?然后讓學生自由組合進行小組展示。最后,讓表現相對較好的小組上臺展示。
總結環節:利用本課文本內容,讓學生一起Chant,以鞏固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的記憶。
(2)反思與發現:
在本次教學中,大部分的學生都能夠按照要求來完成學習任務。在課堂的導入環節,雖然學生的注意力得到了集中,但是卻沒有趣味性;在交際活動中,由于對時間的把握不夠好,學生的采訪沒有得到展示,因此,學生的成就感也未能得到滿足。
為了了解學生的課后情況,我對全班的32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經過統計、分析研究調查問卷,我發現,學生的參與度達到了95%,這就意味著本課已基本達到了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另外,調查的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喜歡“小采訪活動”,我分析是因為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表現自己的機會比較多。對于學習者來說,只有他們感興趣的東西才能真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由此可以證明設置真實的語境可以將機械的練習變得生動有趣。總的來說,本次研究基本達到了研究的目標,即面向全體學生,設計真實語境活動,引導學生實際操練。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幾點不足:第一,導入環節并不夠自然,也未能體現本課的主題語境,沒能完全調動起學生學習的欲望;第二,教學重點不突出,學生對于新句型的理解和運用不夠。仍然是由于教師對語境處理的不夠,從而導致學生對新句型的理解得不夠透徹。
第二次行動研究目標:利用本課文本設置有效語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
(1)教學過程描述:
導入環節:課件出示Li Ming家人的全家福,提問:Who are they?由此引出本課的主題語境。復習了Li Ming’ s Family Tree之后,引出歌曲《Family Love》,緊接著出示問題: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do they like to do?”
新知呈現:課件出示課文的一幅插圖,讓學生回答問題。利用本課文本讓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思考。在這樣的具體語境中,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清晰、快速的學習了新知。
在文本的第二部分,利用有趣的猜一猜游戲:What do Li Ming and Jing like to do?猜測游戲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之后通過Li Ming和 Jing 的愛好的不同,讓學生直接善于發現、總結出本課的重點,即主語是第三人稱單數時,動詞like后面要加 “s”.自然滲透了第三人稱單數動詞變化的語法知識和相同與不同。
鞏固練習環節:在本環節里,仍然使用“小組采訪的活動”,讓學生自由采訪。
拓展環節:由Li Ming家人的全家福延伸到學生自己的全家福,小組內展開討論,在真實的語境中,學生的表達更自然、更流暢了。
(2)反思與發現
在本次教學中,我設置了一個大的語境,就是由李明的家人延伸到其家人的喜好。最后再拓展自己家人的喜好。學生們很感興趣,由于是和他們自己息息相關的,所以表達起來也更流暢了,本次的教學各個環節也更加流暢了。
同樣,本次研究之后,也設計了相關的調查問卷。通過統計、分析研究調查問卷,發現有59.5%的學生覺得本課不難,比較容易理解。有59.5%的學生能夠選出“What does Li Ming’s aunt like to do?”的正確答案,這就體現出在設置的真實語境中,加深學生對語言的實際應用的印象,學生能夠比較容易的掌握住本課重點知識。和上一次教學相比來說,本次的教學效果比較好,在時間上也把握比較好,對于教學中的各個環節都處理得相對得當。在最后的拓展環節,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
(四)行動研究小結:
本節課我通過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交際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合作意識等。兩次教學實踐,不斷改進教學設計,使得第二次的教學效果更好。但是,本次教學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一,教學節奏仍然太快,學生有跟不上的情況。第二,在課的總結部分處理的不夠恰當,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沒有形成一個較好的知識結構。
四、小學英語課堂中有效創設真實語境的幾點教學建議
有效創設真實語境對于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感和語言運用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通過本次的教學行動研究及深入的課后反思,筆者歸納出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效創設真實語境的幾點教學建議:
(1)導入環節和本課教學的各個環節要緊密、流暢。
教學中的導入環節在教學過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我們要注意這部分內容與新知的聯系性。例如,在第一次行動研究中,以做動作猜短語來做導入部分,并不能顯而易見的體現本課主題,缺乏聯系性,因此學生感覺會比較緊張。
(2)充分利用教學材料設置有效的語境,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理解新詞句,為學生培養語言能力提供一個好的環境。
我認為,要充分利用課本中的語言材料,來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因此,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語境中理解新詞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所學知識,深化知識記憶。并在具體語境中去運用所學知識。
(3)在教學中,教師的訓練內容和形式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真實的交際行為,要密切與激發學生的興趣、自信心、合作精神等情感態度相結合。
為了保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取得學習的成就感,在課堂上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并舉的措施,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貫穿教學過程,在潛移默化中激活學生的思維,以達到預期的效果。讓學生走入語境、理解語境,處于積極地接受新語言信息的狀態中,從而實現課堂教學交際化。
參考文獻:
[1] 2011年版,《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廖傳風,《語境與語境教學法》[J].外語界,2000,(4):33~37.
[3] 林立,2004,《小學英語教學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4] 王金霞,2010,《有效課堂教學的實踐與策略》,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篇5
研究者單位:
在《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小學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這個課題研究工作中我們做了大量的調查、分析和研究工作,現將我們的工作總結如下:
• 課題的選題背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學校工作要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國民教育的全過程。以中小學思想品德教育課程為載體,開展初中生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在課堂中滲透,在細節中體現,在活動中發展,在家校聯動中鞏固,切實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道德教育既是中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個人今后成長成材的必要保障。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及時的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手段過于單一,學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表現不夠積極,道德教育效果不盡理想。此外,家庭、社會也沒有為中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都是制約現階段中小學生道德教育質量的因素。因此,必須要客觀看待道德中小學教育現狀,探究提升道德教育質量的可行性措施。
• 課題的選題意義
1.是培養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客觀要求
中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關鍵階段,由于缺乏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對外界事物的辨識能力較弱。如果教師能夠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法,提升思想品德課堂的興趣性,給予學生以正確的價值觀念指導,就可以使學生不斷的實現自我提升和發展;反之,如果學生不能接受到正確的道德教育和價值教育,就容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誘惑,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價值觀念,嚴重情況下還會走向違法犯罪道路。通過在思想 品德教育中開展道德教育,使學生具備是非辨別能力和價值判斷意識,提高對外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這也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
2.是貫徹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的現實需要
思想品德課程中的理論知識是教育基礎,社會道德實踐是關鍵。因此,新課程改革后,要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道德教育的社會實踐方面,通過參加具體的社會活動,或是在具體的生活實際中,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踐行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例如,在學習完“彼此尊重才能贏得尊重”這一章節內容后,教師可以通過布置課后作業的形式,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尊重他人,并在下節課讓同學們講一件自己在生活、學習中尊重他人的事。通過這種實踐性的課后作業,不僅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能夠讓學生將所學道德教育知識應用于實踐,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
希望通過本課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小學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出既符合我校特點又符合學生實際的方式,能夠行之有效地將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思想品德學科相結合,使他們能夠盡快的適應社會的需求。
•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學生發展觀理論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在科學發展觀理論的引導下,研究教育科學,講究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小學品德學科教學相融,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每一名學生個性發展,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開掘學生的潛能,促進所有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馬克思人的發展的學說
根據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質的發展和完善就是一個人類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改造的過程。教育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中介環節,通過這個中介,使人類個體從接受人類文化遺產發展到創造新文化,人的素質正是沿著這樣的歷史過程不斷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將中華傳統美德與中小學品德教育相結合就是通過教育促進人類傳承與弘揚的過程。
• 課題的研究目標
通過《初中語文新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的研究》《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小學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的開展,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積淀他們的文化功底,讓學生打好傳統的根基。
1.使學生初步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料,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識真偽、分善惡、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種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成為21世紀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開拓者和建設者。
2.通過研究使教師明確的重要性,通過培訓使教師在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與中華傳統美德結合的意識與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可以顯著提高教學效率,用多媒體突破時空限制,創設教學情境,豐富課堂的教學容量。
3.以“品德教學跟生活實踐相結合,實現課內外銜接”為指導思想,初步形成“課內外結合、學用結合”的品德課程教學策略及“品德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課堂教學模式。
4.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使中小學校思想品德教師及時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具有比較厚實的文化素養和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的能力。
• 課題研究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小學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不可能面面俱到,首先是“新課標視野下”的一種研究,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以新的課程標準理念作統帥,抓住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這一基本特點,從中小學生的特點出發,確定了研究的價值取向。
因此,我們立足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以如何宣揚中小學思想品德教材所蘊涵的傳統美德(諸如剛毅奮進、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協和萬邦的寬容精神,憂國憂民、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懷等等這些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以及如何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和如何把傳統文化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內涵,升華為做人的行為作為研究重點,結合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設計好了相關的思想品德學習的活動方案,為學生創造綜合學習的機會,從而制定了弘揚民族文化的途徑和策略。
課題研究的重點:
1.現代中小學生對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現狀調查分析;
2.中小學品德教材所蘊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與弘揚;
3.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鄉傳統文化的發掘與研究;
5.在新課標下弘揚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文化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
6.研究如何把傳統文化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內涵,升華為做人的行為。
• 課題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搜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體現民族文化的內容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為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通過一系列課內外品德課程的實踐活動(如勤學篇、勵志篇等以及課本劇表演、觀看有關展示民族文化的影視錄象等)尋求新品德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之間聯系的橋梁,研究一條適合新形勢下中小學品德教學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各個課題組的負責組織小組成員從收集整理資料、編寫教案、編寫教學設計、制作課件、撰寫教學反思、撰寫教學論文、開展觀察課并擇優拍成視頻、撰寫研究成效、撰寫研究子課題結題報告等方法研究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小學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
• 課題研究的具體發展
設計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主要組織教師學習課題研究的相關理論,讓全校教師知道如何開展課題研究,然后針對學科特點開展問卷調查并分析結果,最后根據分析結果確定研究的主題,同時填報申請表,研究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個階段:2016年8月—2017年1月
進行課題研究中期小結,整理匯總研究產生的效果、產生的資料、討論研究過程中的不足并討論相應的解決方案。
第三個階段:2017年2月—2017年8月
進行第三階段的課題研究工作。
1.進行中期評估
2.布置下階段工作
第四個階段:2017年9月一一2017年10月
進行課題研究全面總結,形成研究的實踐和理論成果,并上報總課題領導小組辦公室進行結題。
八、課題研究成果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發表了相關論文,對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小學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意義、實施現狀、存在的問題、存在問題的原因、完善措施與思路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錄制了課堂教學視頻音像、制作了微課課件以及教學課例,為以后的品德課程教學提供了經驗借鑒。
從教育教學工作而言,開展本項目研究有力地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向更深層次發展,為學校可持續發展找到了一條的新路子,完善了“科研興校”工作體系,充分調動了廣大教師參加教研教改的積極性。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學成績更上一個臺階。
對教師而言,最大的收獲就是教學觀念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充分意識到:教師要堅持先進的課改理念,要掌握并能熟練運用網絡技術進行教學;教師要完成角色定位的轉變,由傳授型向研究型轉變;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開發意識;教師要敢于創設標新立異的課型;教師要確立以情感溝通與心智互動為核心的教學交往。切切實實感受到教改帶了帶來的好處:課好上了,學生變聰明多了,成績也上去了,自己的教學視野也開闊了,不再是個“教書匠了。
九、分析“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小學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成果的意義
1.讓全校教師初步認識到將傳統中華優秀文化引進品德教學課堂的真正意義,提高了教師的自身素質,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2.豐富了我校教師的教學素材,讓全校教師能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作用,提高了課堂效果和教學質量。
3.使我們學校的教學跟上了全國乃至世界的步伐。
4.增加了課堂趣味,從最大限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
十、分析課題研究存在的不足與今后的打算
當然,在課題研究中,我們發現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本課題研究還沒有徹底“深入人心”,部分老師認為這些試驗研究僅僅是“做秀”,無益于成績的提高,尤其是對中小學生沒有什么幫助,甚至會影響中考,這種觀點也得到一些家長和學生的認同,因而一些老師對課題研究存在抵觸情緒;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存在誤解,有些老師花了很多力氣設計教學過程,只重視教學形式,而忽視了教學效果,把主體回歸的課堂變成主體放任自流的課堂,過度弱化了教師的作用;在加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要求下,試驗研究中老師們基本都能做到或意識到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但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卻重視不夠甚至認為完全不必要;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學改革中,我們將繼續秉承創新精神,自覺地將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小學品德學科教學相融,努力克服課題研究中和其他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使教育教學改革結出累累碩果。
十一、“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小學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的問題和思考
經過課題研究,也發現了很多問題:
1.有些申報小組不夠重視,到要求結題時間沒有完成預定的目標,或是完成極少,甚至有些申報成員并沒有收集到任何資料,更沒有自己制作課件和提交體會。
2.有些申報成員并有真正認識到這個課題的意義,而是出于應付,所以收集到的資料并沒有什么價值,對教學不起任何作用。
3.有些課件和課例和收集到的資料沒有體現這個課題的最初宗旨――有效性。
4.部分成員在媒體選擇上比較隨意,出現完全使用下載材料,不考慮自己的學生特點,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5.部分成員在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引進中小學品德課堂中后,沒有及時反思課堂效果,或是反思和說明太過簡單,失去說明和反思的意義。不能體現課題“研究”的目的。
所以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要加大課題研究指導,讓所有申報成員理解這個課題的目的和意義。同時要加大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和驗收工作,讓這個課題研究在我校產生更大效果,從而帶動全市的課題工作的開展,推動我校我市的教育。
十二、分析“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小學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下階段研究設想
在總結以往的研究經驗的基礎上,改進不足,進一步開展課題研究。設計了兩方面的設想:
1.初步確定2017年10月以后加強教師研究能力的培訓,在現在研究的基礎上拓展與中華傳統美德與品德課程教學有關的多個子課題。多方面提高教師的與教學相關能力。
2.加大學習研究性學習開展力度,確實落實學生研究性學習工作。
篇6
關鍵詞:實驗報告 素質教育 思維能力
初中物理實驗,是培養學生科學觀察及實驗能力、科學的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主要課程之一。正向李政道先生所說的那樣:“教物理重要的是讓學生懂道理……”根據中學物理教學的目的和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在中學物理實驗的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在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上有一個實在的感受,從而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性,并受到科學方法的教育。物理的實驗教學,形式多樣,中學物理實驗教學從其教學組織形式來說,可分為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和學生課外實驗。但不論做哪種類型的實驗,很多教師卻忽視了實驗教學的準備過程,即預習實驗或者說是準備實驗過程,而我們恰恰可以讓學生從動手撰寫實驗報告開始,鞏固學科知識,進行物理學科的素質教育。
一、讓學生撰寫實驗報告的必要性分析
對于大多數的實驗,教材或資料都已經設計好了實驗原理、過程和步驟,那么為什么還要讓學生撰寫實驗報告呢?
1.是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教育的一種有效方法
歷屆中考的設計性實驗題都是考生的薄弱之處,這些題難度不大,而得分率卻很低。究其原因,是學生不知從哪里入手來敘述實驗步驟,更加答不到得分點上。因此,解決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差的最好辦法,是平時多讓學生動腦想,動手寫,以撰寫實驗報告的形式進行練習。物理實驗比較復雜,有的實驗現象不太明顯,需細致觀察,認真辨別;有的實驗條件要求很高,實驗進行緩慢,需要耐心操作;有的實驗不易成功,需要反復操作掌握技能和關鍵,因此在實驗前學生必須認真準備和設計實驗,培養一絲不茍的精神,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2.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探索
撰寫一次實驗報告基本包含了一次完整科學探究過程,而完成實驗報告需要有一定的知識與實驗技能作為依托。要設計好每一次實驗,學生勢必會主動復習和了解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并在撰寫實驗報告過程中融會貫通。所以,多讓學生動手寫完整的實驗報告是鞏固學科知識的一種很有效的手段。“探究性學習”是目前課程改革的熱點話題,而加強物理實驗設計能力培養,也是當前新的教學大綱的要求。學習最根本的途徑就是學習者自身的活動,運用這一原則,學生在完成實驗任務的基礎上,提出實驗的改進、變通方法,對知識進行遷移,探討實驗的內涵和外延。教師放手讓學生動腦去探索,通過動腦逐步形成、發展自己的創造技能,讓學生處于一種主動探索知識的狀態,對他們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和科學方法的形成有很大的促進。讓學生親手撰寫實驗報告可以把學生帶入到科學探索的情景中,讓他們親身探索知識,使自己成為發現者,長期訓練會使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意識得到培養。
3.促使學生完善自我,健康發展
學生開始撰寫實驗報告時肯定會遇到很多的困難,甚至會出現無從下手的情況,此得到了培養。在撰寫一份完整的實驗報告中,學生會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方法和過程,在相互比較中就可找到各自的差距,而在改進過程中學生悟出做人的道理,真正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借此不斷提高自我修養,使身心健康得到蓬勃發展。從該點可以得出撰寫實驗報告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分析、設計和自我評估的能力。
4.可以提高學生書寫簡答題的能力
近年,中考命題的指導思想從考查學生熟練掌握知識的程度轉向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考查,向考查學生的思維評價進行轉移,特別重視考生的文字表述能力。書寫的技能也像其他技能一樣,只有通過訓練和實踐才能真正獲得。所以,實驗報告的撰寫也是一個文字訓練和提高的過程。
5.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激發創造動機
“思”源于“疑”,設疑是培養學生思維活動的有效方法。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在他們感到迫切需要解決某個問題時開始的。因此,為學生創設一個有針對性的實驗題目這個“大疑”,可以啟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在課外的探索活動中,學生的思維不象在課堂上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學生可以充分、自由地發揮想象力,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活動,這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更具有深刻的意義。從學生撰寫實驗報告可以看出,通過思考、撰寫、比較、修改等幾個過程學生發現了自己平時忽略的知識點和現象,以及潛伏在自己頭腦中深層次的錯誤。所以學生在撰寫實驗報告的整個過程中,會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會互相吸取對方的經驗。長期地訓練,會讓學生逐漸養成實事求是,不弄虛作假,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思想品質。
二、怎樣撰寫實驗報告
(1)一類是對物理學規律的驗證性探究。這是初中物理中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一類科學探究,比如“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串并聯電路中的電流規律”、“重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等。這些探究過程是前輩物理學家做過的,結論在教材上有些是有的,有一些是沒有的,當然教師知道的,但對于學生是全新的、未知的。這類科學探究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師對這類科學探究的探究報告的指導應在循序漸進的原則上,要求學生寫出所有的探究要素。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分析與論證”指導。
(2)強調實驗重點
要求學生圍繞以下主要問題思考:選擇適當的實驗方案;實驗儀器簡單易得;實驗過程快速、安全;實驗現象明顯等。要求學生掌握器材使用的順序:所用器材是否恰當;器材是否齊全;使用順序是否合理等。
(3)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做好實驗報告的總結
在給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獨立動手能力的機會的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教師應認真地輔導每一位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先讓學生設計出自己的實驗方案,引導學生比較后,在課堂上分組討論,教師再綜合各個方案,從中選擇出最佳方案。但也要允許學生堅持自己的方案,在課后安排這部分同學單獨做實驗,這樣做既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又不使實驗方法復雜、實驗室難以準備。
三、結束語
總之,只要在實驗設計和實驗報告的撰寫中我們做到了以上幾點,學生都能撰寫出科學、合理、周密、安全的物理實驗報告。
參考文獻:
篇7
1 轉變思想,提高認識是積極開展實驗教學的根本前提
多少年來,由于應試教育的積弊,部分教師對化學實驗教學的重要性的認識還較欠缺。一些農村中學的化學教師習慣于“畫實驗,講實驗,學生聽實驗,背實驗”,這不可避免地影響著化學實驗以其生動、直觀的視覺效應、定性定量的操作規程、新奇變幻的化學反應等,對學生化學學習的興趣所具有的無可替代的巨大吸引力。從而影響了學生對化學概念、化學原理、化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還極大地影響學生化學實驗技能、化學變化的觀察思維能力的形成;更不利于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的培養。故而,轉變思想認識、想方設法地、有序有效地開展好化學實驗教學是一些農村中學提高化學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極其重要的關鍵措施。
2 做好演示實驗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化學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是師生之間的一種積極有效的雙邊活動。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極大地提增課堂教學效益。為使演示實驗獲得如期的良好效果,化學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2.1 明確演示實驗的目的。每個演示實驗,教師必須明確向學生展示實驗要解決的問題、明朗操作規范及實驗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何更好地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杜絕在課堂演示實驗中顧此失彼,或重點不突出、難點不明確。否則學生就會把實驗當魔術,憑興趣湊熱鬧,其收效必然甚微,甚至一無所獲。
2.2 嚴格演示實驗操作,發揮示范作用。教師的演示操作是學生學習、模仿的榜樣,演示實驗中教師必須操作規范、步驟正確,藥品取用、試劑滴加、儀器放置合理得當,切勿粗枝大葉,草率了事。
2.3 注意演示實驗改進,增強實驗直觀性。對于一些現象不明顯、可見度小或成功率不高的實驗,最好選擇變通的實驗方法,提高實驗效果。例如,新教材上冊有關于面粉爆炸的實驗,教材上提供的方法由于對紙盒的大小、蠟燭的長短、面粉的干燥程度以及口吹氣流量的大小都有較高的要求,而且所使用的紙盒往往又是不透明的,實驗現象也不易觀察,而極大地影響著實驗的效果。因此可以這樣來做:取一個易拉罐,在一端打上幾個小孔,放上適量面粉,另一端也打一孔與腳踩的氣筒相連,在易拉罐旁邊點上一支蠟燭,再在外面罩一個帶橡皮塞的大塑料筒(可由盛2.5L色拉油的油筒或其它塑料筒改裝而成)。當面粉爆炸時學生可觀察到火光及橡皮塞被沖掉的現象。此實驗的優點是效果明顯,且成功率高。
3 做好課前準備工作,保證學生分組實驗的順利進行
教師在實驗前的準備,必須做到以下幾點:①提前試做實驗,不僅演示實驗需如此,分組實驗亦如此。在試做的過程中,仔細考慮每一步操作中,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及預防措施。②堅持親自準備實驗器材和藥品。首先根據實驗目的,選用合適的器材,一些農村中學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相應的實驗器材和藥品欠缺,我們可以根據身邊的條件許可,在不影響直觀效果的前提下做一些改、替。所謂改即在選擇器材時,發現現有的器材使用不方便或效果不明顯或組裝困難,教師對其進行的或刪繁就簡,或增其功效或重新設計,使器材的功能更趨完備化,效果理想化。有時根據需要,教師也可大膽創新,自己設計,自己制作所需器材,以滿足教學需要。
篇8
[關鍵詞]教學改革;無機與分析化學實驗
無機與分析化學實驗是無機與分析化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無機化學和分析化學兩部分內容,是農林院校一門重要的基礎實驗課程。該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熟練地掌握化學實驗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和創新思維,最終能運用化學實驗方法獨立完成測試分析任務[1]。作為大學期間第一門基礎實驗課程,無機與分析化學實驗課程的開設為農學、動物科學、食品科學、生物科學、中藥科學、環境科學等學科后續專業實驗課的開展打下基礎。因此,無機與分析化學實驗在農林院校創新應用人才培養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的無機與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方法是教師對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和實驗步驟逐一進行講解,演示實驗涉及的儀器操作,學生被動地聽、被動地看,沒有獨立思考的過程,只是按照實驗步驟“照方抓藥”完成實驗,很難達到實驗預期目標[2]。如何變被動為主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實驗中,進而發現問題以至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是無機與分析化學實驗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重鉻酸鉀法測定亞鐵鹽中鐵含量”是無機與分析化學實驗中一個經典的滴定分析實驗,本文以此為例探討實驗教學方式改革,以期提高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以設疑的方式指導學生預習實驗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驚奇和疑問開始”[3]。為了引起學生的實驗興趣,避免將實驗目的、實驗原理和實驗步驟在實驗報告上簡單機械地抄一遍當作預習,在上次實驗結束前,公布本次實驗題目“重鉻酸鉀法測定亞鐵鹽中鐵含量”,教師就實驗原理和實驗內容提出問題、設定疑問。比如,滴定分析方法按照反應類型分主要有四種,即酸堿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還原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那么這次實驗內容屬于哪一種滴定分析方法;滴定過程中使用的指示劑是什么;指示劑的作用原理、顏色變化;滴定前為什么要加入硫酸,使用鹽酸是否可以;滴定時加入濃磷酸的作用是什么;重鉻酸鉀為什么能用直接法配制標準溶液;能夠用直接法配制標準溶液的物質稱作基準物質,那么基準物質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等等。讓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去預習本次實驗、撰寫預習報告。上課時教師就其中一部分問題進行提問,達到了鞏固學過的理論知識、全面預習并深刻理解本次實驗原理和實驗內容的目的。
2學生演示、分組討論實驗操作細節
學生參與化學實驗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調動和激發。本次實驗涉及的操作有:一是使用電子天平稱量重鉻酸鉀和硫酸亞鐵固體藥品,二是使用25mL移液管吸取硫酸亞鐵待測液。完成本次實驗的時間很充沛,而且這兩個儀器的操作是前面滴定分析實驗中練習過的,因此本次實驗首先請學生自愿到前面來演示25mL移液管吸取硫酸亞鐵待測液的操作,其他同學認真觀看。然后全班分組(4人一組)討論這位同學的演示操作是否有不規范的地方、怎樣操作才是規范的。對于移液管的使用,從無機與分析化學實驗這門課開始,教師就再三強調需要注意的細節,可是每學期期末還是有學生在操作時使用拇指來堵住移液管的上端出口。移液管的規范使用步驟中首先是洗滌。洗滌分三步,分別是自來水沖洗、蒸餾水沖洗和待測液潤洗。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潤洗吸取的溶液量大約是移液管容量的三分之一。接下來是吸取待測液,很多學生只顧著吸取溶液,吸完才想起沒有試劑瓶盛裝溶液。因此,在吸取待測液前先要準備好一只干凈的錐形瓶。吸取待測液過程中,移液管下端要伸到試劑瓶待測液液面下1cm左右,控制洗耳球吸取溶液的速度,保持移液管中的溶液勻速上升。超過刻度線后即迅速拿下洗耳球,用食指堵住上端出口,再緩慢轉動移液管,調整液面高度至刻度線。最后一步操作是轉移溶液,需要注意的是移液管下端出口抵在錐形瓶的內壁,錐形瓶傾斜,保持移液管垂直。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挑出他人不規范的操作細節,反思自己,進一步明確規范操作移液管的具體步驟,使移液管的操作不規范問題得到明顯的改善。
3教師以提醒的方式指導實驗過程
滴定過程是實驗教學最重要的實驗環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全面的指導,及時糾正不規范的操作。我們采取的方式是以提醒為主,鼓勵學生自己改正,讓學生真正成為實驗課堂的主角。例如,滴定管的滴定有三種方式,即連續滴加、逐滴滴加、半滴滴加。本次實驗課上發現學生臨近滴定終點時不會進行半滴操作,這時建議學生查找課本中滴定分析基本操作部分,也可以觀看其他同學操作。通過觀察、查找、獨立思考這一系列過程,讓學生自己掌握半滴滴加操作方法,從而加深印象。在接下來的幾次實驗課上,發現學生在滴定過程中掌握了半滴滴加的要領,操作十分規范。再如,溶解固體硫酸亞鐵樣品需要先加硫酸再加蒸餾水,以防止硫酸亞鐵發生水解。有學生直接用蒸餾水溶解,發現自己的溶液顏色較其他同學有差別卻不知道原因。這時教師間接提醒一下,如硫酸亞鐵容易發生哪些反應,使用過程中要注意什么。教師以提醒的方式指導實驗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實驗的興趣,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4及時總結實驗情況并布置課后思考題
及時總結實驗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措施,規范實驗操作,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提高無機與分析化學后繼實驗課的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4]。當學生實驗結束后,教師應對全班的實驗情況及時進行總結,指出普遍存在的問題并提醒注意事項,表揚表現突出的學生。為了使學生充分理解實驗原理和實驗內容,掌握本次實驗的要點,最后布置思考題[5],要求學生寫在實驗報告單上。(1)用二苯胺磺酸鈉作指示劑,終點顏色為什么由綠色變為紫色或紫藍色?(2)加有硫酸的硫酸亞鐵待測溶液在空氣中放置1小時后再進行滴定,對測定結果將有何影響?(3)為準確測得硫酸亞鐵中鐵的含量,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操作步驟?
5學生互相批閱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是學生實驗的全面總結,撰寫實驗報告是基本技能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6]。實驗數據處理是無機與分析化學實驗報告的一項重要內容,必須注意有效數字和相關計算規則。有效數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實際能夠測量到的數字,其不僅表示數值的大小,還是測量精確程度的反映,它的位數由使用儀器的精密度決定。本次實驗數據處理中,有效數字是學生最容易出錯的地方。如使用滴定管滴定時,消耗重鉻酸鉀標準溶液21.20mL,學生容易寫成21.2mL,忽略有效數字的最后一位;使用電子天平稱量固體藥品重鉻酸鉀0.6020g,有學生在實驗報告中寫成0.602g。另一方面需要規范的是計算結果的有效數字的保留。無機與分析化學實驗中,對于滴定分析結果的計算一般要求濃度和質量百分含量的結果保留4位有效數字,相對誤差一般保留1~2位有效數字。為了規范學生的實驗數據處理,提高撰寫實驗報告技能,我們采取學生互相批閱實驗報告的教學方式。教師事先講明批閱實驗報告的要求和注意事項,尤其是數據處理部分。強調滴定管的讀數要寫到小數點后兩位,而電子天平稱量質量要寫到小數點后四位。學生在批閱實驗報告的過程中,要仔細檢查有效數字的數據記錄和處理,檢查數據的計算結果是否正確。經過學生參與批閱實驗報告這樣的過程,實驗報告撰寫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尤其是有效數字的使用錯誤越來越少了。
6結語
在無機與分析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花心思策劃整個實驗過程,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和實驗的主動性,提高了學生實驗過程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欒國有,劉俊渤,趙成愛.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1-2.
[2]趙樺萍,趙立杰,崔鳳娟.讓學生做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課堂的“主人”[J].化學教育,2016(12):27-29.
[3]徐悅華.物理化學實驗教學中的“誘思探究”[J].廣東化工,2006(5):102-103.
[4]張坤,徐靜,宋少芳,等.提高分析化學實驗課程教學效果的幾點措施[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6(3):146-148.
[5]趙玉紅,李欣,崔建林,等.維生素C含量檢測實驗的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6):63-65.
篇9
關鍵詞:無機化學實驗教學;預習;實驗考試;實驗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5-0277-02
無機化學實驗作為大學新生的第一門基礎實驗課,有著承上起下的作用。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實驗加深對理論課的理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無機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學會運用基本儀器測量數據和處理數據,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素養。如何才能提高無機化學實驗教學的質量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們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很多學生在高中期間,沒有真正做過實驗,一些高中實驗是通過教師講授完成的,學生沒有實驗基礎;二是許多學生不會看書,因為高中教學大多采用填鴨式教學,學生自學能力培養不夠;三是學生本身不重視實驗,由于在高等教育階段之前的應試教育,只看理論成績,不考核實驗操作能力,學生不重視實驗教學。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因材施教,采取以下方法進行實驗教學,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通過實驗課前考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實驗預習效果
只有做好預習,才能對實驗做到心中有數,從而提高實驗課效率.我們要求學生課前必須預習并寫好預習報告。針對學生不會看書,我們在課前講授階段,出1~2道題進行考試。考試的題目可以引導學生學會預習,同時可以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考試成績記入期末總成績。比如,在做溶液的配制時,我們會考如何配制100ml 6M NaOH溶液?因為配制方法在書的下角標已說明,很多學生在預習時卻沒注意。在做氣體密度法測定CO2分子量時,我們會考本次實驗最少需要稱量幾次?在做硫酸亞鐵銨制備時,我們會考減壓過濾時濾紙剪多大合適?在做氣體摩爾常數測定時,我們會考氣體常數R的國際單位是什么?等等。因為一些學生在預習時不注意細節問題,雖然考試題非常簡單,卻答不對,得分很低甚至零分。考慮到學生總是得分很低,會影響到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也會偶爾考書上的預習題,學生一般都能答對,進而增加他們的自信心。比如在做錫、鉛、銻、鉍時,我們會考設計分析鉛丹(Pb3O4)組成的實驗方法。這樣做,雖然給教師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是,卻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越來越重視預習,效果也越來越好(見統計表)。有些學生采取集體預習的方式,互相討論,通過討論明確了實驗原理、過程、影響因素。通過預習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加深了學生對實驗知識的深刻理解,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實驗水平和實驗效率,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使學生體會到科學合作的重要性。
二、多種教學方法并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驗講授過程中,針對學生沒有實驗基礎,基本操作我們都是采取演示的方法進行的。在做硫酸亞鐵銨的制備時,我們把蒸發皿放在水浴鍋(燒杯)上,讓學生真實感受到,水浴加熱蒸發濃縮是怎么回事。在講減壓過濾時,啟發學生為什么濾紙要比布什漏斗的內徑小。用酒精洗滌晶體時為什么要關閉真空泵?時刻提醒學生不斷思考。我們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是:要用你的大腦去做實驗。在學生具體操作時,我們不厭其煩,耐心指導,甚至對個別學生要從劃火柴教起。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我們也想了許多辦法。因學時有限,沒有開設玻璃工實驗,我們安排有興趣的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做一些簡單的玻璃工,使他們多掌握一些實驗技巧。一些實驗,存在個別藥品短缺,我們也想方設法讓學生把實驗進行下去。比如,在做驗證PCl5水解產物實驗時,實驗室沒有PCl5,我們就讓學生用5滴鹽酸1滴磷酸混合物來代替PCl5水解產物,保證了實驗的進行。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驗興趣,對設計實驗我們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驗。比如,在做氯化銨制備時,學生可以用加熱法、冷卻法或兩種方法同時進行,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實驗的積極性,經過我們耐心地指導,學生的進步非常快,同時培養了他們的實驗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過程嚴格要求,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研態度
我們在學生實驗過程中對他們的要求非常嚴格。除第一周實驗數據沒有量化要求外,其余實驗數據都有誤差要求。我們要求學生真實的記錄實驗結果,并一再告誡學生:你的實驗數據做壞了沒有關系,找出原因,重做,老師也會一直陪著你,但絕對不允許更改實驗數據。事實上,不管學生做實驗做得多晚,我們都毫無怨言地進行指導監督,所有實驗數據必須在實驗室處理完畢并登記,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實驗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研態度。
四、采取一對一的方式批改實驗報告,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的問題
實驗報告是學生對實驗的總結,即要反映實驗結果又要求真實性。由于是大一的學生,學生沒有寫過實驗報告,盡管我們在第一次實驗課中已經講授了如何書寫實驗報告,但是學生在寫實驗報告時還是存在很多問題。因此,我們在批改學生實驗報告時,采取一對一的方式,當面批改實驗報告,及時給學生指出錯誤的原因及如何改正。最初幾周,幾乎每個學生都存在問題,隨著實驗的進行缺點和錯誤越來越少。(見統計表)這種方法對教師來說很麻煩,但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的問題,并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學效果好。
五、改革實驗課考核方式
以前實驗課成績主要是根據實驗報告、預習報告及實驗操作三者綜合來確定學生的實驗成績。現在實驗課成績是根據實驗考試、實驗報告、預習報告及實驗操作四者綜合來確定學生的實驗成績,這樣就更加客觀和公平了。
多年的實驗教學使我們認識到,對于大一的學生,教師只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他們就會以最大的進步來回報你,這也正是我們所追求的。
參考文獻:
[1]高敬群,張向東,鄧敏,王建平,齊立權.計算機模擬實驗教學的探索[J].化學教育,2001,(1).
篇10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物理;實驗教學;演示實驗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6-113-01
一、物理實驗教學的重要性
物理實驗教學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便于學生從抽象到具體地認識事物。它符合事物的認識規律、適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養成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況且,物理還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因此物理實驗教學非常重要。
二、物理實驗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教科書物理實驗主要有演示實驗、學生操作實驗、探究性實驗、課外小實驗等四類。演示實驗是教師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演示操作的實驗,它能讓學生感受物理現象產生的效果。溫度計的用法就是演示實驗。學生操作實驗是課堂中嵌入的學生需要操作的實驗,它能使學生對實驗現象觀察得更仔細,或者對器材的使用更熟練。用天平測量小物塊的質量就是學生操作實驗。探究性實驗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實驗。《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這一節就是探究實驗。課外小實驗是課后的補充實驗,它能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加強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1、認識有偏差
教師對實驗持以下三種態度:第一,實驗不太重要,實驗的結論才重要。持這種認識的教師比較少,況且很多地方都已普及了物理實驗教學。第二,認為實驗很重要,但卻忽略實驗的過程以及實驗過程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還是注重結論。持這種觀點的教師比較多。第三,確實認為實驗非常重要,但由于準備費時費力、課堂調控難度大、效果不見得很好等原因,所以不愿進行實驗。持這種態度的教師很多。
2、準備不充分
平時教學工作忙碌,教師也不太注重實驗教學的準備,上課急匆匆拎著器材到教室,很難保證實驗的成功率。一位教齡17載的教師說他從來沒有做成功過用硝化棉壓縮儀壓然棉花的實驗。其實這個實驗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活塞的密封性和硝化棉的質量,普通棉花(或長時間放置的棉花)是不容易被壓然的,當然活塞壓下的速度越快越好。
3、要求不嚴謹,忽視了實驗的探究性過程
學生通常都是用準備好的儀器來進行實驗的,使用哪些器材、怎樣操作、老師往往都有提示,實驗原理、實驗方案、實驗步驟基本一致,學生在“被提示”的環境中實驗,得出的實驗結論“高度一致”。師生們交流討論的機會減少,“修改數據、以便得出結論”的現象司空見慣,這嚴重違背了自然科學的嚴謹性。在“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定值電阻的阻值”的實驗技能監考中,學校原本提供的兩節舊干電池根本提供不到3V高的電壓,而學生用滑動變阻器分壓后仍然“測出”了“3V0.1A”數值。
4、課外實驗落實不夠
不是每個教師都重視并落實課外實驗,家長也認為做課外實驗費時費力,學生回家的實驗器材準備也有難度,因而課外實驗很少落到實處。
5、實驗報告撰寫不規整、欠嚴謹
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被動”的填寫《實驗報告手冊》,缺少了自己的思考,實驗報告撰寫也是基于步驟記錄式的,實驗思路、數據分析和結論歸納等環節做得不夠好。
三、新課標對實驗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課標中提出了“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培養科學素養”等理念。新課標要求加強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規定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都要做好外,可適當增加少量探究性實驗,鼓勵學生在課外做一些觀察小實驗。它對實驗教學的目標要求是很有原則性的,而且著重于技能目標對知識目標的輔助作用。實驗教學的要求在三維目標中均有所體現,并且要求也比較具體。主要以科學探究能力目標的形式體現出來,在內容標準的三級主題中,也有明確的規定。
1、三維目標對實驗教學的要求
知識與技能目標中提到:具有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會使用簡單的實驗儀器和測量工具,能測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會記錄實驗數據,知道簡單的數據處理方法;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會用科學術語、簡單圖表等描述實驗結果。
過程與方法目標中提到: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或物理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擬訂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信息處理方法;學習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中提到: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學原理,樂于參與觀察、實驗、制作、調查等科學實踐活動,養成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2、科學探究能力目標對實驗教學的要求
提出問題環節:能從日常生活、自然現象或實驗觀察中發現與物理學有關的問題。
猜想與假設環節:對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現的實驗結果進行推測與假設。
制定計劃與設計環節:明確探究目的和已有條件,經歷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的過程;嘗試選擇科學探究的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嘗試考慮影響問題的主要因素,有控制變量的初步意識。
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環節:能通過觀察和實驗收集數據;會閱讀簡單儀器的說明書,能按書面說明操作;會使用簡單的實驗儀器,能正確記錄實驗數據;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識。
分析與論證環節:能初步描述實驗數據或有關信息;能對收集的信息進行簡單的比較和簡單的因果推理;經歷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科學規律的過程。
3、內容標準三級主題中對實驗教學要求具體
例:聲和光
(1)內容標準。①通過實驗探究,初步認識聲因的產生和傳播條件;了解樂音的特性;了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應用;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
- 上一篇:初中物理常用實驗方法
- 下一篇:能源管理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