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育專業場館學習路徑探討
時間:2022-12-22 08:33:12
導語:科學教育專業場館學習路徑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章通過對國內場館學習領域文獻的學習,結合大中城市先進實踐經驗,分析了湛江市場館教育發展現狀,從地方科學教育師范專業課程改革角度探索高校、博物館、中小學聯合開展場館學習的方式,認為可以聯合三方資源與優勢,以大學生實驗項目和實踐基地為平臺,面向中小學生開發適合的博物館教育課程,開展融合地域文化的科學實驗活動,針對地區場館資源利用問題,探討高校開放創新實驗室與博物館和青少年宮共建課程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科學教育;場館學習;專業建設;實踐基地
在我國,場館學習成為近20年教育學和博物館學領域交叉研究的熱點。2015年,國務院通過的《博物館條例》突出了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鼓勵開展倡導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優秀文化的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鼓勵學校結合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組織學生到博物館開展學習實踐活動[1]。2021年5月,國家文物局等部門發布的《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我國博物館社會功能將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2]。伴隨政策的良好導向,截至2020年底,全國備案博物館5788家,其中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達1224家。2020年,我國博物館推出陳列展覽2.9萬余個,開展教育活動22.5萬余場,接待觀眾5.4億人次,網絡觀眾數以億計[3]。2021年7月,“雙減”政策出臺[4],意味著中小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科學素質教育將從學科培訓的邊緣走向舞臺中心,而以博物館教育為主的場館學習領域,將迎來更多的研究和發展。
一、研究背景
場館學習是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者提出的學術概念,在建構主義心理學理論興起的背景下,這種思潮廣泛影響和應用于認知發展領域,研究者認為學習是個體在特定情境中自發產生的適應過程,場館是引發人的智能“刺激—反應”聯結的場所[5]。從廣義上說,場館可理解為學習行為發生的人造物理環境,在50多年逐漸深入的研究中,場館學習主要指在博物館、科技館、天文館、美術館等社會公共機構中開展的基于真實情景的學習[6]。場館學習產生于美國博物館教育的繁榮發展時期,伴隨美國課程與教學改革運動,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開始聚焦于將場館作為實踐主體發揮其社會功能的問題。研究者認為場館應提供更多的科學教育內容,使中小學生的科學與技術素質得以提高[7]。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準建立我國第一個科學教育本科專業,十余年間全國已有80余所高校設置了科學教育專業[8]??茖W教育專業是一個新興專業,授予畢業生教育學或理學學士學位。目前,各高校根據實際情況,通常將科學教育專業設置在化學、物理或生物等理科學院中,科學教育專業的就業領域為中小學科學課程教師。2017年,教育部發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年齡特征,制定以啟發性、探究式為主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小學課程改革反映出科學實驗和探究性活動越發受到重視,甚至成為考試內容[9]。因此,高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向社會輸出具有交叉學科知識體系的復合型、創新型教師人才。然而,國內高校的科學教育專業實踐課程設置還欠缺統一標準[10],一般是在涵蓋理科基礎實驗項目的基礎上,增設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內容,并開設教育實習、科普基地實習、科普場館學習等實踐環節。嶺南師范學院是廣東省在校師范生最多、規模最大的高校,師范畢業生80%都在省內基礎教育領域就業。2020年,學校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綱領,明確了服務地方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目標。借此契機,科學教育專業作為省級特色專業,應圍繞課程改革持續探索,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目前,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教育實習開展仍主要在傳統課堂中完成,學生組織第二課堂的經驗較少,這與中小學側重科學、勞動和社會實踐的教育要求脫鉤。為此,依托實驗實踐平臺,整合專業特色和地域、場館資源,對接中小學師生開展教師教育、鄉村教育和科學普及等課題研究是至關重要的。
二、研究現狀
在日常語境中,場館學習可理解為在場館中的學習,圍繞這一主題,諸多學者進行了研究:伍新春等人分析了參觀場館行為中發生的社會互動的特點和影響因素,認為師生團體、小組合作的參觀方式可提升觀眾的學習效果[11];朱幼文分析了國際、國內博物館教育案例,揭示了以“科學教育”為目標,博物館關于“非物質科學文化遺產”價值利用中“物”與“人”的關系[12];付積、王牧華通過研究美國大學和場館合作開發的多種教師教育課程模式,對高等教育機構開設關于“職前教師非學校環境中的教學策略”課程予以啟發[13];王婷、鄭加東對場館學習的研究焦點與發展動態進行了評述,認為當前我國的場館學習研究已涉及教育技術學、心理學、教育學(尤其是科學教育)、博物館學等多學科領域,未來需要更多協同發展[14]。場館學習的普及將學習的關注點從傳統課堂帶入問題發生的具體情境,相當于一種基于項目式的學習。觀察實物是接觸前人智慧結晶的最直接手段,科學的進程又總是從面對現實問題開始的,所以場館學習重要的優勢是帶領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而不只是應用現有的理論公式做題,但如何挖掘各式文物展品背后的價值,是教師和專業人員面對的主要問題。我國的場館教育發展迅速,近年來各地政府興建和改造了許多大規模和擁有豐富館藏的博物館、科技館等,民眾對于各類場館也表現出了濃厚興趣。對于場館教育開展的形式和內容問題,諸多研究人員探索出了豐富的教育改革成果。例如,北京市東城區是城市文物古跡最為集中的地區,東城區在學區建設場館教育分院,學校與場館資源單位的深度合作模式值得借鑒[15];浙江省平湖中學是浙江省首批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通過建設物理學科基地和開發大量創新實驗課程,使學生得益于研究式學習[16];中國濕地博物館對接杭州本地小學開展“校園博物館”項目,結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提供了完整的課程開發實踐經驗[17]。從發達地區的經驗可獲得很多場館教育實踐啟發,但由于地域發展的不均衡,中小城市支撐場館教育功能的合作形式、活動項目、服務資源并未完全建立,仍普遍存在參觀次數較少、參觀過程走馬觀花、參觀原因僅憑興趣等問題。例如,廣東省雖是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但珠三角和粵東、西、北的公共資源利用水平差距較大,近幾年粵西地區的湛江市隨著寶鋼基地、高鐵項目的落成,地方經濟迎來飛躍式發展,但素質教育發展依然相對滯后,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有待開發利用。2020年,湛江市作為廣東省副中心建設城市,各行業加速發展,隨著城市綜合實力增強,文化教育事業也隨之崛起。面對良好的發展前景,作者針對地方高校師范專業開展場館教育問題,在湛江市進行了初步調研。
1.地理位置
湛江市赤坎區是市內學校較集中地區,在老城區設有一所大學和二十幾所中小學。2021年11月,赤坎區獲批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區域內文化教育氛圍濃厚,包括幾處名勝古跡、市青少年宮和幾所中小規模的博物館和文化館。赤坎區具有高校、場館、中小學聯合開展少年兒童思想政治教育、智育、美育等啟蒙教育的有利條件。
2.實踐主體
在場館教育活動的開展中,目前以場館為主體的活動較為常見,例如,依托廣東省博物館流動展廳項目,湛江博物館開展了多項走入中小學校園的活動。這些活動存在的問題是:在類型方面大多以展板圖文配合解說為主,內容方面有愛國主義教育、地質災害專題、地方民俗特色等,但由于內容、場地和師資限制,學生自發產生科學問題進行探究環節較為薄弱,呈現看得多、做得少和知道多、知識少的現象。而湛江市科學館、文化館所展覽的教具和藏品大多為固定主題,或表達一般的物理現象和科學規律,或展現地域特色文化,以展示為主,缺乏群眾的廣泛參與。從高校科學教育師范專業育人角度來看,以師范生教育為主體開展的場館學習活動數量和內容仍有所欠缺。由于多方面的限制,盡管設置了科普教育基地實習和科技場館實習課程,但在現實開展中往往不能系統地實現,出現的問題主要有:教育基地沒有中小學生,設計的課程只是紙上談兵,缺乏實踐性;博物館開放限制,實習內容多為維持秩序和固定講解,未能聯系本專業知識;青少年宮的素質培訓多以音、體、美等課程為主,科學課程較少,課程內容有限,學員未能涵蓋大部分中小學生,課程效果難以評估,等等。
3.探索方向
科學教育專業以實踐課程改革為出發點,以協同合作方式開展了一些活動,如小學科技運動會、湛江市教育局主辦的科普秀、高校和科技公司共同建設開放創新實驗室等,這些項目對學生的組織交往能力和勞動實踐能力提升有所幫助。盡管已有一些經驗,但是在提供和共享社會資源方面還需要更多探討,例如,借助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地域文化與市博物館、青少年宮進行合作的嘗試。
三、路徑探索
(一)科學教育專業場館學習內容和方式
場館的主題、展品、社會功能各有不同,如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文物具有見證事物發展沿革、傳遞人類各項文明的功能;科學技術館則側重展示科學的起源與發展、不同時期技術的應用,以及各種巧妙的實驗等。如果要利用這些素材,首先要進行剖析,例如,從闡釋古代科學與現代科學的發展脈絡角度出發,進行課程設計,需要如下步驟:利用科普場館實習課時去博物館取材,在學校實驗室制作課件和教具,在中小學生參觀博物館時現場講解,在科學工作坊或青少年宮等擁有場地和師資條件的場所讓參與者親自操作。可見,展品內在價值的挖掘和傳播在組織結構和機制保障并不完善的情況下較難實現,特別是在資源薄弱的中小城市。由于場館規模和專業技術人員有限,整合資源、發揮優勢是提高利用效率的一種思路,在此思路下,可預先設計一些項目活動,評估其效果。例如,師范專業以科學理論視角設計課程,場館從文博領域提供展品信息并對接專業和中小學,中小學利用資源提供場館教育機會,具體合作方式如圖1所示。目前,利用博物館和實驗室資源,嶺南師范學院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已開發石狗文化創意產品造型設計實踐項目,如圖2所示,課題后續應聯系中小學進行現場演示教學環節。湛江市博物館民俗館內展品眾多,杖頭木偶、銅鼓、吳川飄色等文化遺產均可作為教學素材,如開發木偶機關結構制作、銅鼓發聲及共振原理、飄色力學結構等探究實驗項目。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探求其與科學技術的融合方式,為學生就業后組織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提供經驗。場館為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可開設面向大學師范生的短期培訓課程,邀請專業人員進行課堂教學,或開展學生線上專題培訓,提高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養,認識地方歷史變遷與科技發展的必然聯系。再者,館校合作可以以交叉學科特點和大數據分析技術為支撐對各類學習活動的效果進行評估,從而優化學科實驗課程設置和場館社會服務功能。
(二)科學教育專業場館學習方法和路線
大中城市的博物館通常設有體驗區、工作坊和分館等,參觀者可以直接接觸展品,以科學探究為參觀目標的家庭更重視進行有關科學的提問和對話,兒童學到的知識也更多[18]。可見不論取材于何種素材,課程的設計和活動的組織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參觀者的收獲。因自身條件限制,湛江市博物館內并沒有能直接參與體驗的場地。而高校教育需要廣泛聯系社會,服務地方發展,如果開放專業實驗場所,如科普教育基地和創新實驗室等,開發參觀博物館之后的課后項目,不僅能更深入地挖掘博物館的功能,還有益于加深參觀者的知識理解。高校還可聯合青少年宮建設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拓寬教育主題。對于博物館欠缺場地和師資,師范生缺乏場館教育實踐機會,小學生課外活動形式單一等問題也可予以緩解。如今,信息化助推了教育手段的發展,互聯網技術在各行各業發揮作用,例如,就一項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組隊研究活動,由博物館專業人員、大學生、中小學生組成小組,通過線上課程學習和交流,線下課程完成作業,實現共同成長的目的。博物館、青少年宮、實驗室可共享的教育資源,如表1所示。
(三)科學教育專業場館學習實踐課程建設
校園地處城鄉接合地區,周邊多為老舊社區和農村,普遍缺乏良好的學習環境,如果能聯系科技局、教育局、博物館、科技館、青少年宮等政府機構或場館尋求合作,以場館專業領域的服務配合大學生創新創意實驗作品走入鄉村,這項科學普及活動將更有意義。另外,農村地區擁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歷史遺跡,以往大學生多以三下鄉、挑戰杯、創新創業比賽、教師的科研項目等形式進行實踐調查和科技創新,而在教育見習、研習、實習等環節也應融入此類內容,建設鄉村中的“文物”、了解民間習俗背后的科學原理、研究和學習手工藝等實踐課題。一方面,學生可以通過調研走訪、實地參觀、科學實驗、提煉原理和普及知識等方式提高綜合素質;另一方面,以課程思政角度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家鄉變化,增強其服務人民、回報家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茖W教育專業師范生的培養需要借助社會各方力量和資源。中小城市場館教育正在起步,為更好地體現高等教育服務地方基礎教育的目標,專業和地方機構可通過共建課程、實驗室、實習基地、非遺傳承工作室等形式聯合發揮教育功能,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拓展公共資源服務社會的路徑。在場館教育實習中,為了正確引導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應傳播優秀的地方文化,以地方文化遺產為素材,結合科學原理和技術設備,設計課程和實驗內容。在進一步的合作中,場館學習應結合日常生產與生活,以服務社會、建設家鄉為理念,進行長期的課程改革和建設,例如,通過展品、場地和人員的共享,使專業文博人員、大學教師、師范生、中小學生共同參與實踐過程,通過科學知識的普及、科學理論的學習、科學技術的轉化等活動,營造教育氛圍,提升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博物館條例(國務院令第659號)[EB/OL].(2015-03-02)[2021-12-14].
[2]新華社.我國2035年要基本建成博物館強國[DB/OL].(2021-05-25)[2021-12-14].
[3]新華社.2020年5.4億人次“打卡”博物館[DB/OL].(2021-05-18)[2021-12-14].
[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
[5]伍新春,曾箏,謝娟,等.場館科學學習:本質特征與影響因素[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13.
[6]鄭旭東.從博物館教育到場館學習的演進:歷史與邏輯[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2):5.
[7]鄧磊.我國高師綜合科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框架的建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185.
[8]楊曉旭.基于科學教育專業實驗課程改革的考核評價體系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1.
[9]黃恭福,鄒海龍.科學實踐:“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核心素養的意蘊[J].化學教學,2020(10):4.
[10]秦芳.科學教育專業實驗課程體系改革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4:4.
作者:陳璐 莫德云 廖峻 單位:嶺南師范學院
- 上一篇:化學實驗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
- 下一篇:朋輩榜樣在班級治理中的功能
精品范文
10科學課學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