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范文

時間:2023-03-15 03:57: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篇1

1、現代科學技術是經濟發展和生產力的增長的第一位因素;

2、現代科學技術加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科學,技術,生產有利于一體化,并起先導作用;

3、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諸要素中主要的推動力量;

4、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知識分子的作用不斷增強,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第一位人力資源。

意義:

1、豐富和發展了生產力學說;

2、是對當代世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趨勢的嶄新概括;

篇2

關鍵詞:民警素質;理性平和;文明規范;科技支撐;中原經濟區建設

中圖分類號:D693.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7—0069—04

科技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個沒有科技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高科技是當今世界范圍內經濟競爭的重要因素。因此,歷來十分重視科技的作用,在肯定生產力對于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作用時,當然也就包含了對科技決定作用的肯定。首先,馬克思在強調科技作為一種直接現實的生產力對社會的決定作用時,同時還強調其他要素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認為決定社會發展有諸多因素,不能只限于單一因素決定論的模式。其次,馬克思不僅強調科技對社會的重要作用,同時還強調決定科技形成和發展的社會基礎。科技是決定從一個經濟時代過渡到另一個經濟時代的生產力中最為積極和活躍的因素。同時也揭示了科技發展,最終是由社會生產所決定的這個歷史規律。為此,中原經濟區建設亟待人民警察提高素質,營造良好軟環境,發展科技硬實力。

一、提升民警素質以適應科技支撐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啟示

為什么要撰寫這篇文章?主要出于三點考慮。第一,中原經濟區建設需要人民警察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這是人民警察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大河報》在2011年12月21日(04A版)曾刊登了這樣一條消息,標題是“為科技支撐中原經濟區建設營造良好的軟環境、發展硬實力”。大意是,河南省平輿縣公安局的一名交通警察,因為理性平和、文明規范的職業素質,感動了一位臺商大老板,他當即決定在平輿縣投資人民幣100多億元。這就給人們以啟示:河南民警表現好,就能為中原經濟區盡一份力量;反之,如果民警表現不好,就會影響中原經濟區建設。

第二,就是當前人民警察隊伍素質有待提升,個別民警素質比較低,不能滿足新形勢的需要。譬如腐敗、受賄、執法犯法、不能秉公辦案等問題比較嚴重。2012年4月,《大河報》刊登了“河南熱點”,標題是“春季嚴打51名嫌犯被捆綁示眾”。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此事有網友在網上披露并曝光了51名嫌犯被五花大綁的視頻,立即引發網絡“論戰”。大意是,在2012年3月31日,河南省項城市召開“春季嚴打整治推進會”,依法對41名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犯罪嫌疑人予以刑事拘留、逮捕。同時,在此次大會上,經法院審理案件判決,并對十名被告人進行了公開宣判。嫌犯大多被反手銬住,五花大綁,胸前掛著白底黑字的牌子,上寫著:犯罪嫌疑人某某。此外,八九個嫌犯一組,蹲在地上,用一條繩子串聯起來,像穿螞蚱似的拉到廣場游街示眾。這是明顯違法的行為,它不是這個或那個警察違法,而是項城市政法委綜治辦的整體違法。我國法律規定,游街示眾就是侵犯了嫌犯的人格權,不尊重人權,也是早已禁止的執法方式,不僅不利于罪犯改造,與現代文明也格格不入。何況這些人僅僅是犯罪嫌疑人,未經人民法院審判定罪,還不能算是犯法、也不是罪犯。公安局憑什么把人家捆綁示眾,這一做法于法無據,且涉嫌侵犯嫌犯的人身權利。可見,這些政法干警執法方式不妥,還有待提高其職業素質。

第三,在人民警察職業活動中,當然需要科學技術,而且對刑事技術、交通管理和信息網絡科技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民警察職業的特殊性,使思想道德素質與科技素質的結合非常緊密。光有科學技術還不行,必須要有高素質的思想道德品質。所以說,膽大人藝高,民警就是這樣。而且,民警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加積極主動地運用科學技術提高偵破案件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對于提高民警素質,促進科學技術的掌握和發揮,進一步加強現代科技,亟待加大這方面的分量,永遠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科學并重視科技的現實運作。

二、現代科學技術支撐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理論背景

早在20世紀中期,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席卷整個世界,迅速改變著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引起了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在21世紀初期,如何正確把握現代科技的性質和特征?如何深入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如何運用科技支撐經濟區建設?已經成為事關中原經濟區建設發展前景的重大問題。

篇3

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方法:依靠科技創新,提升核心技術,采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工藝,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企業,提高企業職工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勞動技能。這一方法和途徑的核心就是使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節約勞動消耗,生產科技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產品,提高經濟效益。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的原因: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為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國的計算機、通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科技企業的迅速增長,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產業技術水平,促進了工業、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實踐證明,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已經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

2、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的標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普及,為人類提供了廣播、電視、電影、錄像、網絡等傳播思想文化的新手段,使精神文明建設有了新的載體。同時,它對于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更新人們的思想觀念,破除迷信等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2、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

3、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營造科技發展環境。

4、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

5、增強全民科技意識,提高公眾科學素養。

6、加強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7、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

8、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跨越式發展。

9、不斷提升農民科技素質,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10、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1.用創新點綴人生,讓科技融入理想。

12.加速科技進步,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13.展開科學的翅膀,放飛科學的夢想。

14.增強知識產權意識,推進知識經濟發展。

篇6

在傳統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敘述體系中,科學技術的功能主要是在生產力的范圍內得到闡述的,尤其是隨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新觀念的提出,這種敘述方式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可。然而,隨著韋伯、盧卡奇、海德格爾、馬爾庫塞關于科學技術問題的論著的出版,尤其是哈貝馬斯的《作為"意識形態"技術與科學》一書的出版,現代科學技術的另一個功能--意識形態功能被揭示出來了。科學技術的雙重功能(即生產力功能和意識形態功能)對傳統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敘述體系提出了嚴重的挑戰。

其一,傳統的歷史唯物主義敘述體系對科學技術的生產力功能做出了過度的詮釋,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把歷史唯物主義的革命作用歸結為科學技術的革命作用,甚至把歷史唯物主義歸結為"技術決定論"。然而海德格爾在《技術之追回》中區分出"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并斷言現代技術不再是革命的因素,甚至不再是中性的因素,而是負面的因素。既然現代技術的革命功能受到質疑,也就要求歷史唯物主義建立新的敘述體系來回應這個問題。

其二,在傳統歷史唯物主義的敘述體系中,科學(技術)并不屬于意識形態的范圍,這一點的影響是如此之深遠,甚至連阿爾都塞也把理論作為科學,與意識形態尖銳地對立起來。然而,在當代社會中,科學技術既然已經蛻變為意識形態,那就有必要對科學技術作為意識形態的負面作出敘述。此外,晚年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的理論也暗示我們,由于我們把科學(技術)作為正確的觀念與意識形態對立起來,導致了科學主義和實證主義的泛濫。事實上,在傳統的歷史唯物主義敘述體系中談論的"世界"并不是原初的生活世界,而是伽利略以來用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眼光敘述出來的另一個"世界"。顯然,要使歷史唯物主義脫離科學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影響,也必須確立歷史唯物主義的新的敘述體系。

其三,在傳統歷史唯物主義的敘述體系中,基本命題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社會存在的基本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然而,從屬這一生產方式的生產者又都是有社會意識的,也就是說,社會意識滲透到社會存在的基礎之中。實際上,生產者既是社會存在的擔當者,又是社會意識的擔當者,正如科學技術既是生產力,又是意識形態一樣。科學技術的雙重功能啟示我們,應當避免用機械的,非此即彼的方式來敘述這一基本命題,即不要把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抽象地對立起來。

篇7

3月28~29日,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先后到河南省科學院、省農科院、省科協、省科技廳調研,三次召開座談會。盧展工在調研中強調,要進一步加強對科技事業發展的領導,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服務水平。

【提升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科技創新是動力。要推動經濟社會持續較快發展,堅持走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就必須更加重視和依靠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活力。科技創新不但決定人們的思想觀念、決定人們的生活方式,還能夠推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不斷激發內在活力。科技創新是民生。當前,科技創新與民生改善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廣泛影響著人們的衣食住行,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存環境。無論是提高監測水平、保障人民健康還是凈化空氣、改善生態環境,都越來越離不開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未來。科技創新決定科學發展,決定持續提升,決定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決定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成效,是建設中原經濟區、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興的支撐、內涵、精髓。

【提升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水平】一要提升科技研發能力,要推出更多具有河南特色的產品和品牌,培育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企業。二要提升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完善相關的體制機制,加強中試環節,有力促進產學研相結合,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三要提升科技創新運用能力,既要著力解決好河南省科技創新中研發、生產、普及、推廣、對接等各方面的問題,又要善于“借梯登高”、“借雞下蛋”,為我所用,使科技創新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四要提升科技人才集聚的能力,堅持分類管理、分層次服務,堅持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適當的待遇留人,著力解決好人才能不能受到尊重、是不是有作為空間、工作環境好不好、生活待遇優不優等問題。

【提升為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服務】一要提升服務意識。領導干部要甘當科技工作者的“后勤部長”,說了就要做,決定了的事情就要兌現,切實搞好各項服務,充分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以寬廣的胸懷和寬容的氣度,積極主動地解決科技事業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為廣大科技工作者開展工作創造良好條件。二要提升服務水平。要創造比較好的氛圍和環境,讓科技工作者更好地工作和創新;要提高組織化程度,提高組織協調層次和水平,促進科技工作各環節的有機結合;要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使科技創新在企業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要充分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三要提升服務保障。再苦不能苦科技,再窮不能窮科技。要保證基本條件,推動科研工作順利開展;要加強薄弱環節,解決好重點攻關、成果轉化、搭建平臺等問題;要有效集聚人才,特別是要多吸引高層次人才。

篇8

課堂教學是教師傳播物理知識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獲取物理知識的主要途徑。加強科技意識教育必須從課堂教學做起,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1. 突出知識的實用性

物理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科學,與工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突出知識的實用性。物理知識、物理規律本身就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通過對這些知識的介紹,使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乃至高科技領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更加相信科學,熱愛科學,樹立良好的科技意識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

2. 注重物理史教學

物理發展史是物理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物理發展史的教學,不僅使學生了解了物理發展的歷史,一些著名物理學家的典型事跡,同時也能較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科技意識。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強化物理學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用適當的物理學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實驗”、“牛頓運動定律的創立”、“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等,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物理學史教育;同時,在實際教學中,可適當向學生介紹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和高科技領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過這些知識的介紹,可使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科學家們對科學的態度,研究科學的方法以及他們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了解科學技術給社會發展和四化建設帶來的巨大動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

3. 加強實驗教學

加強實驗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識教育。根據自己十幾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加強實驗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改革課堂演示實驗教學,把部分演示實驗改成學生上臺演示或邊講邊實驗的形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親自動手操作機會;(2)注重學生實驗教學。對學生實驗的教學,教師要求學生按“預習─實驗─觀察記錄─分析討論─總結報告”的形式進行,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組織學生認真討論,分析原因,并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并根據實驗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寫出實驗報告,從而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加強實驗習題的教學。對實驗習題的教學,主要采取“自設方案─討論方案─選擇方案─實驗驗證─總結報告”的程序進行教學,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并通過實驗驗證,這樣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4. 指導學生閱讀科普讀物

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科普讀物,使學生了解更多的科技知識和科技發展新動向,豐富學生的科技知識,并定期組織“實用物理知識競賽”,以調動學生學習、讀書的積極性,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科技閱讀能力。

5. 舉辦科普知識講座

篇9

關鍵詞 現代林業;科技創新;技術;生態;木材利用率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43-0023-02

具有高投入、高潛能、高競爭、高智力、高效益等特點的林業科技創新,是林業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其主要是指建立在牧業綜合科學研究基礎之上的“林業新技術”運用推廣的過程。將當今先進成熟的高新技術迅速推廣應用到林業生產中去,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我國現代林業發展的現狀

雖然我國的森林資源十分豐富,但經過長時間的生產利用、亂砍濫伐,即使推出了退耕還林、綠化造林、天保工程等一系列措施,目前我國森林資源總量仍嚴重不足,人均森林蓄積量9.42m3,人均森林面積僅有0.13公頃,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22%,人工林生產力水平僅為林業發達國家的20%。可見,我國的森林資源同發達國家、世界水平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

另外,隨著時代進步、社會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廣泛地應用到林業生產中,致使林業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無論林木撫育、林木生產,還是林木加工等,其生產力水平都有較大的提高。然而,據測算,我國目前科技進步對林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39.1%,低于農業科技進步水平,與林業發達國家70%~80%的水平差距更大。再加上各國對原木出口的限制越來越嚴格,使得我國木材及林產品供給問題十分突出。

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當前我國林業既面臨著難逢的機遇,又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鑒于林業科技創新具有改造傳統林業,推動林業生產力發展,促進林業由量變上升到質變,提高林業發展速度的功效,同時,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靠天吃飯”和“市場波動”給林民增收、林業增效帶來的巨大風險,有助于實現林業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因此,面對林業事業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如何進行林業科技創新,有力地支撐林業產業和生態建設的快速發展,大幅度地提高木材自給率和綜合利用率,已成為我國林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2 大力加強林業科技創新為我國林業現代化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2.1 突出重點領域

1)林業生物技術與良種培育科技工程方面:應針對我國林木良種培育滯后、林業生產良種使用率較低等問題,將生物技術與常規技術結合,培育高產、多抗、優質的優良林木新品種,以此豐富林業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種質材料;

2)森林生物種質資源利用與保護工程方面:應針對我國森林生物資源破壞和流失嚴重的問題,在有效防止林業生物遺傳資源流失的同時,加強森林生物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同時進一步加強林業植物新品種保護與管理;

3)生態建設與生態安全科技工程方面:應針對我國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和建設,重點開展防沙治沙、重大森林病蟲防治和有害生物控制、重大森林火災預警與防控技術、陸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育等關鍵技術;

4)林業生物產業發展科技工程方面:應針對我國林業產業體系建設的需求,利用生物技術,發展高效生態恢復和利用技術、高效生物生產和利用技術,以此加大在困難立地造林技術、高產速生抗病蟲害良種技術等方面的投入;

5)數字林業科技工程方面:應針對林業數字化管理薄弱的問題,大力研究推廣高效的林業信息管理技術、調查規劃技術,建設智能化、網絡化、可視化、數字化的數字林業應用體系和林業科技信息網絡系統,開展信息技術在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信息采集、綜合監測等方面研究。

2.2 完善科技體系

1)建立推廣機構

建立和完善中央、地方(省、地、縣、鄉)一體化林業科技推廣體系,充分發揮科技中介機構、科技社團、林業合作組織等社會資源優勢,加強林業名、優、稀、特品種推廣示范、引種。

2)建立示范基地

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建立各具特色的、不同生態―經濟類型的林業科技示范區、示范縣、示范點以及示范基地、示范園區,為林業科技創新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3)建立服務中心

進一步加強科普工作,可通過深入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和林業技術培訓工作,努力提高林業從業人員科學素質,培養和造就一批懂政策、有技術、會經營的林業科技骨干和新型林農。

3 加強林業科技創新應注意的問題

3.1 切實加強領導

要切實加大林業科技工作的領導力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科技創新的思想落實、投入落實、政策落實、組織落實以及措施落實。因此,各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要進一步提高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建立和完善科技支撐領導責任制,層層落實,進而把推進林業科技進步作為戰略措施貫穿一切林業和生態建設全過程,從投入、政策和規劃上保持林業科技創新工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3.2 堅持自主創新

真正意義上的林業自主創新,就是把林業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有機地結合。為此,應加大對林業科技創新力度的投入,重點解決增加森林資源總量、困難立地植被恢復、提高森林覆蓋率,及大幅度提高林地生產力和資源綜合利用率等問題,并著重突破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在林業中的應用理論和方法,更多地發明生物制劑、植物新品種、林產加工業等領域的專利。

3.3 合理引進吸收

堅持自主創新,并不意味著就要“閉門造斧”。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文明多元化趨勢的引導下,根據我國林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內在需求,在廣泛參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積極探索引進技術新模式,力求盡快轉化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發明專利、植物新材料和新品種,進而大力提高我國林業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的科學技術水平。

4 結論

總之,在建設現代林業進程中,我們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清醒認識林業科技發展與現實需求之間差距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林業科技創新在“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扎實工作、開拓進取、銳意創新,加快林業科學技術發展,提高林業自主創新能力,為不斷推進我國的林業科技工作和林業現代化建設又快又好發展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宋衛平,錢洪濤,秦建強.宜興林業科技創新的途徑選擇[J].現代農業科技,2005(17).

篇10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安排部署全縣第十六屆“科技之冬”科普活動,表彰獎勵第十五屆“科技之冬”科普活動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對全縣農口單位和鄉鎮領導進行“科技之冬”專題培訓,進一步加大實用實效技術的推廣,為全縣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下面,我就第十六屆“科技之冬”活動的開展講幾點意見。

一、增強對“科技之冬”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科技為先導,加速經濟建設向依靠科學技術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轉移,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移,是當前提高經濟運行質量、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只有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落實在各級干部群眾的自覺行動上,才能轉化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科技之冬”活動是利用冬季時間較長、農牧民群眾容易集中的特點,以提高廣大農牧民科技素質為宗旨開展的大規模適用技術培訓活動。十五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科技部門充分發揮科普主力軍的作用,協同農口及相關部門、單位共同努力,“科技之冬”活動的機制不斷完善,范圍不斷擴大,內容不斷豐富,水平不斷提高,為推動我縣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從整體情況看,我縣農業與科技工作結合不夠緊密、農牧民科學文化素質不夠高、掌握運用科技的能力不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不夠快等問題還比較突出。我們必須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這個目標,以“科技之冬”活動為載體,進一步加大科技普及工作,不斷提高培訓質量,為下一年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打好技術基礎。

各鄉鎮、各部門要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科技之冬”活動的重要性。要把“科技之冬”活動作為提高農牧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掌握運用科學技術的一項長效機制來抓,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認真研究,精心部署,嚴格考核。科技部門作為“科技之冬”活動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活動的組織、協調和開展上來。畜牧、農業、林業、水利、農機等部門要按照《AA縣開展第十六屆“科技之冬”科普活動實施意見》的要求,認真履行好各自的工作職責,密切配合,通力協作,積極主動地做好相關工作。宣傳部門要把“科技之冬”活動作為今冬明春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予以加強,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要及時發現和報道在“科技之冬”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先進事跡,營造良好的科技氛圍。各派車單位要按照派車日程做好派車工作,確保“科技之冬”活動用車保障。

二、明確“科技之冬”活動的主旨,突出重點,注重實效

“科技之冬”活動的目的在于提高勞動者科技素質,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依靠科學技術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第十六屆“科技之冬”科普活動要緊緊圍繞明年我縣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加大科技培訓力度,不斷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份額。一要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種植業上要把復播技術和亞麻、土豆、小麥優質高產栽培技術、新品種引進與推廣做為培訓重點;畜牧業上要把反季節育肥技術、疫病防治、飼草料加工和舍飼圈養技術做為培訓重點;農機上要把間套復播機械化栽培技術、玉米機械化收獲技術、甜菜機械化起挖技術、保護性耕作技術做為培訓重點。在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方面,要以農村勞動力轉移為突破口,不斷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加強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技術水平,努力拓寬增收渠道。在加大技術培訓的同時,要進一步宣傳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發展的重要性,大力普及與廣大群眾日常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學知識,在全社會努力形成反對封建迷信、反對,崇尚科學、依靠科學的良好氛圍。二要加強農民技術員隊伍建設。加快農村小康社會建設,從根本上講就是要發展生產力,而在生產力中,人是最活躍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分析我縣農村經濟運行質量不高的原因,主要也是由于農牧民整體科學文化素質還不夠高,掌握運用科技的能力還不夠強。當前,必須進一步加大對農牧民的培訓和服務力度。但從全縣農業技術服務角度來看,我們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技術力量不足。這就要求我們在充分發揮農口現有技術服務力量的同時,進一步加大農民技術員的培養、選拔和繼續教育力度,不斷擴大農民技術員隊伍,努力提高農民技術員隊伍整體水平,為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三要進一步健全農村信息服務體系。要以“村村通”信息工程建設為契機,大力加強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及時準確各類農業信息,提高為農服務的水平。

加快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業經濟的發展,最終要走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實踐證明,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推廣先進適用農業技術的有效載體,是提高農牧民組織化程度的主要形式,是農牧民聯接龍頭企業和市場的重要紐帶,是促進農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州黨委、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思路、基本原則和主要扶持措施。我們要認真研究這些政策和措施,立足我縣實際,積極引導農牧民群眾加快建立新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健全內部管理制度,不斷提高服務水平。要積極引導方法鄉育肥協會、老AA鎮生豬養殖販運協會、仍然鄉勞務工程隊等專業協會,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規范運行機制,增強輻射帶動能力,為促進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提高農牧民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貢獻力量。縣科技局要認真研究我縣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規模小、機制不夠靈活、管理不夠規范、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等問題,進一步提出加快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發展的具體意見和措施,扎實推動農村專業協會的發展,逐步把我縣農村專業協會建設成為運作規范、競爭有力的新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