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22:56: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鄉村旅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鄉村旅游發展分析認論文
[論文關鍵詞]滿城縣鄉村旅游旅游產品
[論文摘要]近年來,滿城縣依托其資源和區位優勢,鄉村旅游獲得了很大發展。本文在深入分析制約滿城縣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促進其鄉村旅游發展的對策建議。
滿城縣距保定市有10余公里,距離北京、天津不過150公里,境內有107國道、保淶、保易、保阜公路穿過,區位優越,交通便利。滿城不僅有著名的漢墓和抱陽山等景區,而且草莓種植特色突出,磨盤柿、蜜桃等林果業發達。山區環境優美,民風淳樸,民俗文化豐富多彩。自1996年以來,滿城鄉村旅游迅速發展。截至2005年,全縣有農家飯(旅)館70多家,接待床位200余張,年接待游客20余萬人次,形成了龍潭峽谷、柿子溝和芝蘭溝三個鄉村旅游區,北水峪村、西峪村、龍居村等7個鄉村旅游示范村。
鄉村旅游的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動了滿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但是,滿城縣還存在著一些制約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對此加以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滿城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1.缺乏發展規劃。滿城的許多鄉村旅游景區缺乏規劃,重復建設,低層次開發現象比較突出。尤其是龍潭峽谷的漁家樂,絕大分建在漕河邊上,有的甚至建在漕河中,嚴重影響了上游龍門水庫的泄洪。另外,鄉村旅游景區的公共設施,如廁所、道路、停車場等還很不完善,難以滿足旅游的需要。
鄉村旅游發展動力論文
一、推力因子
(一)經濟收入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發展迅速。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246619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11.4%。通過調研我們可以發現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呈上升趨勢,2007年達到了2360美元。根據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收入水平不斷得到提高,人們的經濟能力也大大加強。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長17.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2.2%,加快1.8個百分點。我國居民在滿足了家庭的衣、食、住等基本需求和教育、家庭生活設施等的投資以后,仍然有可支配的收入用于其他方面,說明我國居民有外出旅游的經濟能力。因此,在這樣比較寬裕的經濟條件下,人們具備了實現鄉村旅游的經濟能力,即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
(二)閑暇時間
閑暇時間是旅游產生的基本條件之一。1995年3月25日,國務院重新修改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將每周工作時間改為40小時,即實行雙休日工時制,并規定有長短不一的帶薪假期。1999年9月1日,國務院實施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形成了“五一”、“十一”和春節三大長假。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于2007年12月7日通過了《國務院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國家制定了新的放假方案,五一長假法定假日從過去的3天變為了1天,勻出假期給清明、端午、中秋三大傳統節日;春節放假7天。這些休假制度,使人們可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增多,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鄉村旅游的發展。
(三)旅游者心理需求
鄉村旅游與農村旅游經濟發展論文
[論文關鍵詞]鄉村旅游農村旅游經濟區域發展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和雙休日的實行,越來越多的人利用節假日外出旅游,特別是近年出現的鄉村旅游讓許多人度過了輕松而有趣的周末。鄉村旅游的出現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時也帶動了農村旅游經濟的發展。不過也出現了諸多不如人意的問題,如衛生條件較差、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整體規劃、產品形式單一雷同等。要想發展農村旅游經濟就必須采取措施,解決鄉村旅游出現的問題。如制定科學的高水平的區域發展旅游規劃,實施“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戰略,多渠道籌集旅游發展資金,加強宣傳等。
現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眾性。所謂的普及性和大眾性,實際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數人的收入水平和閑暇時間來開展旅游活動,旅游業也采取各種措施吸引盡可能多的人消費自己的產品,使企業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大眾旅游興起以來,經常性的休閑度假已漸漸取代一年一次或幾年一次的觀光型旅游而成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歐發達國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國已占到全國人口的55%,瑞典更高達75%,休閑度假已成為發達國家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在我國現階段,雖然人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數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節余卻不足以很風光地遠行逍遙。而社會時尚的召喚、追求生活質量的意識,促使現今中國平民十分渴望休閑度假。但是,國內旅游業卻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視他們的需求。在我國,因為人均收入水平較低,旅游者占總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對大多數人來說,旅游還是奢侈品,只有少數市民節衣縮食一年或幾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這種“打牙祭”式的消費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市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渴望和高漲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對國內游客的旅游熱點,因季節性強、旅游交通擁擠、旺季人滿為患和價格上漲、質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卻步或掃興而歸。旅游熱點的門中門、票套票和部分旅游業的不規范操作行為,也使某些旅游企業聲名狼藉,為人詬病。一邊是豪華賓館的冷若閑置、國家財力的耗費,一邊是廣大工薪階層因阮囊羞澀而無力消費、望洋興嘆;一邊是旅游熱點的季節性人口過密,一邊是大眾化旅游產品的缺少。高漲的旅游需求與旅游產品不如人意之間的尖銳矛盾,使國內旅游市場上形成一個巨大的空白和廣闊的真空地帶。在普遍的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的休閑度假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幾個人自發去郊游,在農家短暫歇腳休息卻產生了國內旅游業一個影響深遠的新生事物——“鄉村旅游”,即以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農事生產活動以及傳統的民俗為資源,融觀察、考察、學習、娛樂、購物、度假于一體的旅游活動。
一、鄉村旅游的興起無疑帶動了農村旅游經濟文化的發展。
1.吸納農村多余勞動力,增加農村收入。鄉村旅游以“離土不離鄉”的形式為農民提供了新的就業門路。廣東河源市的蘇家圍景區,自2000年開展鄉村旅游以來,當地農民的人均年收入從當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鄉村旅游,使祖祖輩輩靠老天吃飯的農民,也享受了經濟社會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鄉村旅游文化論文
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鄉村旅游成為當前發展較快的一種旅游形式,是農民致富的重要手段。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特有的聚落景觀、鄉村經濟景觀、鄉村文化景觀及自然環境景觀為基礎的一種生態旅游形式[1]。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旅游的發展,“2006中國鄉村游”和“2007中國和諧城鄉游”兩大旅游主題掀起了鄉村旅游的高潮,強調“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1]。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的《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鄉村旅游年接待人數超過25億人次,鄉村旅游消費規模增至1.4萬億元,帶動約900萬戶農民受益。在此背景下,鄉村旅游、特色小鎮建設成為一個熱點,鄉村旅游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是歷史的積淀,農村文化包含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宗族文化、飲食文化、居家文化,等等,如何發揮文化對景區的提升和引領作用,提升文化的內涵,實現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深度融合,更好地開發農村旅游資源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本文即對此問題展開研究,利用地緣優勢,結合當地旅游發展的現狀,以河北省沙河市蓬勃開展的鄉村旅游為基礎,探尋文化建設對鄉村旅游發展的作用和意義,以及挖掘如何提升文化水準。
一、個案調查:河北省沙河市鄉村旅游文化的現狀
文化是旅游者產生鄉村旅游動機的重要因素,人們除了渴望在旅游中得到感觀及心理的愉悅之外,還希望學習到一些在自己居住地所未見未聞的知識[1]。對河北鄉村旅游文化內涵的研究,要深入挖掘散布于河北省各地的鄉村旅游景區的文化遺址、文化傳統等內涵,從而做到“精”“深”和“廣”“博”相結合,提升景區的文化品位,帶動景區經濟發展。沙河市旅游資源豐富,風光秀美,文化資源厚重,共擁有旅游資源單體220個,其中特品級和優秀級旅游資源單體24個。目前形成了以“百里畫廊”為主軸的旅游觀光帶,以中國傳統古村落為依托的鄉村田園旅游觀光群,以3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為支撐的農業觀光休閑區,以“中國玻璃城”為引領的宜居宜游生態新城,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的文化體驗觀光游,逐步構建起了富有沙河特色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其中欒卸銀杏風景區屬于后發優勢,利用當地的自然山川、植被和歷史遺跡開展生態休閑、健康頤養游。河北恒利鄉村旅游開發項目(欒卸銀杏風景區)2016年3月獲批建設,項目占地7420畝,主要為家庭農場建設、產業觀光園建設、休閑設施建設及路網建設。其中新建建筑面積7.5萬平方米。該項目主要以旅游開發為主旨,以生態旅游為主體,是集休閑、養生、文化為一體的生態文化旅游觀光園。園內建設四區一帶,分別是:四季觀光區、水景頤養區、躬耕體驗區、綜合服務區及文化產業帶,形成“一村”“二田”“三谷”“四園”。目前已建成萬畝銀杏林、菊花園和紅葉谷等,在原來的舊式水渠上鋪設近十公里的“文化長廊”。目前尚處于觀光游的初級階段,相關的文化景觀還沒有開始建設。因此,“文化長廊”的建設成為提升景區品質的重要抓手。通過調研發現,鄉村現有的可供挖掘的文化資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靜態的,自然狀態下呈現出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地方建筑、自然風光、文化遺址等;一類是動態的傳統工藝,可以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的,如飲食、歌舞、手工藝等。文化因素滲透在鄉村旅游活動的各個方面,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內涵,可以吸引和激發起旅游者的旅游動機,滿足人們對科學、史學、文學、藝術和社會學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但是這些文化的發展程度不一,良莠不齊,對景區的提升作用也或大或小。
二、原因分析:鄉村旅游文化挖掘不足的原因
散落在河北省各地的鄉村旅游目前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支柱,他們在提高農民收入、提升農村環境,促進現代農業轉型方面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但對于鄉村文化傳統的挖掘十分不夠,正如一位學者所言:“當前旅游界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片面追求旅游業的經濟效益,旅游的文化熏陶功能被忽視了。”[2]如何充分發揮文化的帶動作用,需要首先找出造成目前這種狀況的原因所在。(一)資金投入不足,文化設施建設滯后。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周期長,見效慢,所需前期投入較多。鄉村旅游建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三種途徑,一是自籌經費。依靠原有產業的收入來開發新的旅游項目。這就對村落原有經濟發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則的話很難拿出錢來投資旅游。而目前中國鄉村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型期,新型農業合作社剛剛處于起步階段,故而經濟投入有限,所以常常是在原有農業經濟和設施的基礎上稍加改動就開始接待游客,這就勢必造成與文化相關的設施建設滯后。二是政府撥款。政府撥款不是按照人口數或者村落數等平均分配的方式來進行,而是以“申請+項目”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不僅對景區的前期建設要求較高,而且引入了競爭機制,對于處于鄉村旅游發展初期的景區建設十分不利。三是社會資金。由于社會資金來源多、穩定性差,很多時候難以和鄉村旅游文化發展的長期性相適應。資金是鄉村旅游建設前期發展階段必不可少的投入,資金不足導致一些地區鄉村旅游發展遲緩,已經開始發展的項目亦無暇顧及文化建設。(二)文化意識淡薄,重視不夠。景區的建設離不開帶頭人的引領作用,帶頭人多數為鄉村的黨支部書記或者村委會主任。由于村級組織不是政府的一級組織,而只是村民自治組織,產生方式由全體村民大會從本村居民中選舉產生。部分景區建設的領導者本身的文化素質不高,沒有意識到文化在景區建設中的作用,重視硬件建設,忽略軟件建設,對鄉村旅游文化內涵的認識不足,對其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點———鄉土性的認識不足,缺少統一的設計、規劃。(三)人才缺乏,農村難以留住人才。鄉村旅游的建設和發展,尤其是文化建設,應該依托專業的人才,具備一定學識之人,可是當前中國,農村留不住人才,這也是制約景區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一方面,城市的大學畢業生首選留在大城市,哪怕是出生在農村的大學生一般也不想再回到農村。另一方面,國家政策的照顧不足。“大學生村官”制度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人才匱乏的問題,但一屆村官的期限為2~3年,到期后很多大學生會離開農村另謀出路,農村只是他們短暫停留的場所,極易使政策執行不連貫,朝令夕改。“三支一扶”所涵蓋的區域有限,多數是較為貧困的地區,且其所分布的行業集中在教育、醫療等,這樣的地區往往經濟發展落后,難以有基礎發展旅游業。文化的挖掘是一個系統而集中的過程,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往往是綜合起作用,成為制約鄉村旅游文化傳統挖掘的原因所在。
三、解決對策:進一步挖掘旅游文化內涵的措施和建議
鄉村旅游產品開發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景觀生態學鄉村旅游產品開發
[論文摘要]運用景觀生態學原理對城郊景觀特點進行分析,重點突出景觀與行為的相容性分析,確定鄉村旅游景觀觀賞型和農產品開發利用型鄉村旅游產品為主導產品。
一、引言
鄉村旅游以鄉村旅游資源為中心吸引物,它符合生態學的基本要求,是能促進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旅游產品,因此具有生態旅游產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現在對自然、社會、文化和環境的影響達到最小化原則。參照《綠色環球:國際生態旅游標準》確定鄉村旅游產品的生態化標準。一是要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不造成環境危害。二是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在鄉村旅游產品開發過程中要保護旅游地的瀕危物種、生物多樣性、鄉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風景。三是旅游產品在開發和經營階段都必須保持對當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觀生態學理論的應用
景觀生態學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觀尺度的景觀結構(空間格局)、景觀功能(生態學過程)和景觀動態,近年來這一概念已越來越廣泛地為旅游研究者所關注和采用。
鄉村旅游地飲食產品質量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鄉村飲食產品感知質量滿意度
【論文摘要】:文章從鄉村旅游者的角度出發,分析游客對鄉村旅游地飲食產品感知質量的影響因素,為進一步提高游客對鄉村旅游地飲食產品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提供依據,增加鄉村旅游地的回頭客,并更好地促進鄉村旅游地飲食資源的開發與管理。
游客的飲食主要是由當地的特色風味和普通便餐組成,當地的民間小吃也是游客感知的重要內容。飲食產品由飲食品、服務、環境綜合體現。鄉村旅游地的飲食產品更多融入了鄉村飲食文化和體驗的因素。因此游客對鄉村旅游飲食產品的感知是一種體驗感知。
一、游客對鄉村飲食產品感知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一)鄉村飲食產品的技術質量、服務質量與文化內涵
鄉村飲食產品在提供給游客時從菜肴的質量、口味、生產、文化品位、服務等一系列程序中影響著游客在消費過程中對產品的感知效果。其中滲透著技術質量與服務質量。游客來品嘗鄉村飲食除了解決饑餓的需求外還有一部分是體驗以往知識積累中所了解到的目的地飲食產品及其文化內涵。
環大明山旅游帶鄉村旅游發展論文
一、鄉村旅游的概念以及意義
有關鄉村旅游的概念和內涵,國內外專家學者尚無定論。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有鄉村旅游目的地說、鄉村風光和鄉村活動內容說等。鄉村旅游的概念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地說,鄉村旅游包含所有在城市市區以外、鄉村地域范圍以內、以其有旅游價值的各種自然和人文因素為對象開展的旅游活動。狹義地講,鄉村旅游指在鄉村地區、以特有的鄉村人居環境、農業生產及其環境為基礎進行的旅游活動。本文采用廣義的鄉村旅游概念,對鄉村旅游的內涵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和分析。在現階段發展鄉村旅游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點睛之筆,對農村及周邊地區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動農業轉型,擴大就業機會,減輕社會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加速農村基礎設施的改造的進程,改善農民的生存環境,加快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步伐;提高農民素質,促進觀念更新,縮小城鄉差距。
二、環大明山旅游帶發展鄉村旅游的SWOT分析
環大明山旅游帶的范圍是指以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大明山為中心的環大明山輻射區域,包括武鳴、馬山、上林、賓陽等4個南寧市轄縣及位于環帶上的部分市域范圍。環大明山旅游帶的建設是以大明山景區為旅游吸引物,通過環大明山周邊四縣,以及南寧市區部分處于環大明山旅游帶上高品質的旅游資源的有效整合和相互補充,構成一個具有山、水、林、泉、洞、文化、民俗資源相輔相成的品位旅游帶。
(一)優勢
1資源優勢。環大明山旅游帶地處亞熱帶,生物類型多樣,一年四季綠樹成蔭,再加上廣西所特有的喀斯特地貌,使得地質、水文景觀十分豐富。其中著名景點有上林的三里洋渡、馬山的金倫洞、武鳴的明秀園、賓陽的民居群等。鄉村生態環境保存良好,傳統文化積淀深厚,民俗風情獨具特色,土特產品種類繁多,鄉民鄉風敦厚純樸。優良的文化和生態旅游資源使環大明山旅游帶發展鄉村旅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鄉村旅游發展研究論文
1旅游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既是奇山秀水、名勝古跡、風情民俗等傳統旅游資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態、田園風光等現代旅游資源的分布地。依托農村地區在旅游資源方面擁有的特殊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實現“大農業”與“大旅游”的互相滲透融合,是加快發展我國現代農業的一條有效途徑。
發展鄉村旅游,對于農業來說,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拓寬農業發展的內涵和外延,發揮農業在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現代農業體系;對于農村來說,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促進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建立以旅助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培育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對于農民來說,則有利于開闊視野、更新觀念、擴大就業、增加收入,實現富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
近幾年旅游業的發展給農村地區帶來了很大變化。如今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鄉村旅游示范點給這些地區帶來了新氣象。位于西部地區的廣西恭城縣的紅巖村,2005年,80萬人次的游客給這個瑤族小山村帶來了農戶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更是收入突破了10萬元;經濟發展水平已經很高的魚米之鄉江蘇常熟市蔣巷村,從2000年以來著手開發農業旅游,2005年接待游客50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已達到1.5萬元。據測算,該村經濟增長中的15是靠發展旅游業實現的。很多具體事例表明,是鄉村旅游將“三農”推向了市場,使其成為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從而與解決好“三農”問題實現了全面對接。用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來衡量,大多數示范點基本達到了標準。
實踐已經證明,發展鄉村旅游,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重要意義。為了更好地發揮旅游業在建設新農村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國家旅游局已確定2008年全國旅游的主題為“中國鄉村游”。宣傳口號為“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并在年初召開的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期間,召開了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座談會,要求農業旅游示范點與時俱進,率先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樣板;還要求各省區市旅游部門將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本地區旅游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
2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狀況
鄉村旅游發展探討論文
一、中國鄉村旅游開發現狀的分析
日前,中國鄉村旅游開發呈現如下形式和特征:
從空間分布上看,主要有三種類型區。一是景區邊緣地區型,它主要依托一些著名的風景名勝區發展起來的附屬產品,是中國最早發展起來的鄉村旅游區;二是都市郊區型,它主要是適應現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擺脫快節奏、過繁雜、甚喧囂、多污染的都市環境的需求,利用都市郊區相對城區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環境、地緣優勢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在近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三是老少邊貧地區型,他主要是近年來在國家旅游扶貧政策的指導下陸續發展起來的。
從旅游項目和活動類型看,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觀光型,它主要是以觀賞農村自然田園風光、現代生態農業園區、傳統民居和民俗節慶活動為主題;二是參與型,它主要是采摘旅游、購物旅游和務農旅游,尤其是秋季采摘旅游在都市郊區最盛行,參加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影響面最廣;三是度假型,它主要是到觀光農園或農家“住農家房,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的體閑度假娛樂旅游。
從游客停留時間和活動空間看,主要以近程一日游“城郊型”為主。由于中國鄉村度假型旅游日前才剛剛開發,條件還很不成熟;加上鄉村旅游熱點區域的城市郊區交通區位的優化,城市對鄉村的輻射在增強。因此,日前中國鄉村旅仍然以短程不過夜一日游為主,符合中小尺度旅游者空間行為特征的規律。
從客源市場看,主要以國內市場,尤其是本地及周邊都市團體游客為主,散客和國際游客少。受距離、價格、交通、信息、旅游地的接待條件和知名度等因素影響,參加這類特種旅游的散客和外地遠程游客甚少。
鄉村旅游發展對策分析論文
[摘要]鄉村旅游信息化建設是實現產業轉型、提升鄉村旅游品質、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針對當前鄉村旅游信息化建設中存在一些問題,應當提高認識,政府主導,多方協調合作,資源共享,實現重點突破,構筑有助于鄉村旅游信息化快速發展的良好環境。
[關鍵詞]鄉村旅游信息化問題對策
旅游產業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性產業,這一特點決定了信息技術與旅游產業之間的深層次互動關系,兩者相結合,將為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一個充滿活力的廣闊空間。農村當前還是信息技術應用的低地,但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內容,農村信息化建設越來越為各方所關注,這也為全面提高鄉村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契機。
一、推進鄉村旅游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
1.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需要推進信息化建設
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在2008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指出,2008年全國旅游工作的第一位的任務是加快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我國鄉村旅游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推動農村經濟文明、文化文明、政治文明和農村建設的重要途徑。但是鄉村旅游同時也面臨著發展方式、發展模式和發展形態轉變的問題,需要不斷提升鄉村旅游的產業素質,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為鄉村旅游帶來了新的機遇,科學技術的進步成為保證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持力量,“十一五”期間,國家旅游局將全面推進信息化作為“助推中國旅游業發展的一個戰略性決策”,將信息化作為行業調整和改革的重要依托和手段,所以,建立健全規范、高效、有序的鄉村旅游信息化架構,對于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