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文化論文
時間:2022-07-24 05:06:12
導語:鄉村旅游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鄉村旅游成為當前發展較快的一種旅游形式,是農民致富的重要手段。鄉村旅游是以鄉村特有的聚落景觀、鄉村經濟景觀、鄉村文化景觀及自然環境景觀為基礎的一種生態旅游形式[1]。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旅游的發展,“2006中國鄉村游”和“2007中國和諧城鄉游”兩大旅游主題掀起了鄉村旅游的高潮,強調“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1]。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提出:“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14個部門聯合印發的《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提質升級行動方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鄉村旅游年接待人數超過25億人次,鄉村旅游消費規模增至1.4萬億元,帶動約900萬戶農民受益。在此背景下,鄉村旅游、特色小鎮建設成為一個熱點,鄉村旅游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是歷史的積淀,農村文化包含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宗族文化、飲食文化、居家文化,等等,如何發揮文化對景區的提升和引領作用,提升文化的內涵,實現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深度融合,更好地開發農村旅游資源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本文即對此問題展開研究,利用地緣優勢,結合當地旅游發展的現狀,以河北省沙河市蓬勃開展的鄉村旅游為基礎,探尋文化建設對鄉村旅游發展的作用和意義,以及挖掘如何提升文化水準。
一、個案調查:河北省沙河市鄉村旅游文化的現狀
文化是旅游者產生鄉村旅游動機的重要因素,人們除了渴望在旅游中得到感觀及心理的愉悅之外,還希望學習到一些在自己居住地所未見未聞的知識[1]。對河北鄉村旅游文化內涵的研究,要深入挖掘散布于河北省各地的鄉村旅游景區的文化遺址、文化傳統等內涵,從而做到“精”“深”和“廣”“博”相結合,提升景區的文化品位,帶動景區經濟發展。沙河市旅游資源豐富,風光秀美,文化資源厚重,共擁有旅游資源單體220個,其中特品級和優秀級旅游資源單體24個。目前形成了以“百里畫廊”為主軸的旅游觀光帶,以中國傳統古村落為依托的鄉村田園旅游觀光群,以3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為支撐的農業觀光休閑區,以“中國玻璃城”為引領的宜居宜游生態新城,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的文化體驗觀光游,逐步構建起了富有沙河特色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其中欒卸銀杏風景區屬于后發優勢,利用當地的自然山川、植被和歷史遺跡開展生態休閑、健康頤養游。河北恒利鄉村旅游開發項目(欒卸銀杏風景區)2016年3月獲批建設,項目占地7420畝,主要為家庭農場建設、產業觀光園建設、休閑設施建設及路網建設。其中新建建筑面積7.5萬平方米。該項目主要以旅游開發為主旨,以生態旅游為主體,是集休閑、養生、文化為一體的生態文化旅游觀光園。園內建設四區一帶,分別是:四季觀光區、水景頤養區、躬耕體驗區、綜合服務區及文化產業帶,形成“一村”“二田”“三谷”“四園”。目前已建成萬畝銀杏林、菊花園和紅葉谷等,在原來的舊式水渠上鋪設近十公里的“文化長廊”。目前尚處于觀光游的初級階段,相關的文化景觀還沒有開始建設。因此,“文化長廊”的建設成為提升景區品質的重要抓手。通過調研發現,鄉村現有的可供挖掘的文化資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靜態的,自然狀態下呈現出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地方建筑、自然風光、文化遺址等;一類是動態的傳統工藝,可以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的,如飲食、歌舞、手工藝等。文化因素滲透在鄉村旅游活動的各個方面,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內涵,可以吸引和激發起旅游者的旅游動機,滿足人們對科學、史學、文學、藝術和社會學等方面的不同需求。但是這些文化的發展程度不一,良莠不齊,對景區的提升作用也或大或小。
二、原因分析:鄉村旅游文化挖掘不足的原因
散落在河北省各地的鄉村旅游目前成為了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支柱,他們在提高農民收入、提升農村環境,促進現代農業轉型方面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但對于鄉村文化傳統的挖掘十分不夠,正如一位學者所言:“當前旅游界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片面追求旅游業的經濟效益,旅游的文化熏陶功能被忽視了。”[2]如何充分發揮文化的帶動作用,需要首先找出造成目前這種狀況的原因所在。(一)資金投入不足,文化設施建設滯后。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周期長,見效慢,所需前期投入較多。鄉村旅游建設的資金來源主要是三種途徑,一是自籌經費。依靠原有產業的收入來開發新的旅游項目。這就對村落原有經濟發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則的話很難拿出錢來投資旅游。而目前中國鄉村正處于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型期,新型農業合作社剛剛處于起步階段,故而經濟投入有限,所以常常是在原有農業經濟和設施的基礎上稍加改動就開始接待游客,這就勢必造成與文化相關的設施建設滯后。二是政府撥款。政府撥款不是按照人口數或者村落數等平均分配的方式來進行,而是以“申請+項目”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不僅對景區的前期建設要求較高,而且引入了競爭機制,對于處于鄉村旅游發展初期的景區建設十分不利。三是社會資金。由于社會資金來源多、穩定性差,很多時候難以和鄉村旅游文化發展的長期性相適應。資金是鄉村旅游建設前期發展階段必不可少的投入,資金不足導致一些地區鄉村旅游發展遲緩,已經開始發展的項目亦無暇顧及文化建設。(二)文化意識淡薄,重視不夠。景區的建設離不開帶頭人的引領作用,帶頭人多數為鄉村的黨支部書記或者村委會主任。由于村級組織不是政府的一級組織,而只是村民自治組織,產生方式由全體村民大會從本村居民中選舉產生。部分景區建設的領導者本身的文化素質不高,沒有意識到文化在景區建設中的作用,重視硬件建設,忽略軟件建設,對鄉村旅游文化內涵的認識不足,對其核心特征和基本依托點———鄉土性的認識不足,缺少統一的設計、規劃。(三)人才缺乏,農村難以留住人才。鄉村旅游的建設和發展,尤其是文化建設,應該依托專業的人才,具備一定學識之人,可是當前中國,農村留不住人才,這也是制約景區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一方面,城市的大學畢業生首選留在大城市,哪怕是出生在農村的大學生一般也不想再回到農村。另一方面,國家政策的照顧不足。“大學生村官”制度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人才匱乏的問題,但一屆村官的期限為2~3年,到期后很多大學生會離開農村另謀出路,農村只是他們短暫停留的場所,極易使政策執行不連貫,朝令夕改。“三支一扶”所涵蓋的區域有限,多數是較為貧困的地區,且其所分布的行業集中在教育、醫療等,這樣的地區往往經濟發展落后,難以有基礎發展旅游業。文化的挖掘是一個系統而集中的過程,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以上幾個方面的原因往往是綜合起作用,成為制約鄉村旅游文化傳統挖掘的原因所在。
三、解決對策:進一步挖掘旅游文化內涵的措施和建議
鄉村旅游是多項因素的綜合體,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要因地制宜,打造出特色,所以發展景區,需要文化先行。一方面是自然的田園風光,一方面是社會的、歷史的民俗文化,二者要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體現出來,這個環境往往是在自然田園風光之中,同時又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硬件設備等基礎設施,把這兩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特色,突出生態、文化和趣味,從而吸引游客。因為文化是任何一種旅游形式發展的內在起因和持久動力,缺乏文化內涵的旅游是沒有生命力的。根據現有情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解決。(一)構建“三位一體”的人才體系。鄉村旅游要給游客一種與眾不同的體驗,實現身、心、靈的統一,這就離不開人才的作用。既需要熟知傳統文化的專家、學者或專業規劃設計人才,負責對景區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或整體規劃;又需要熟知當地情況的建設者,協調景區建設,使文化軟實力建設和硬件建設相配合;也離不開對當地文化較為熟悉的人,主要是當地村民。這三類人才分工合作,搭建“三位一體”的人才體系,從而在不同的層面上發揮作用。首先,聘請相關的專家、學者提供智力支持。中國文化的精髓集中在儒釋道的精神中,以儒為主,釋、道為輔,從唐宋以來逐漸成為了整個社會發展的一種思想傾向,并且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國人潛意識中存在的民族精神。鄉村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在中國文化傳統的影響下,和農耕社會、聚族而居的歷史淵源相聯系的,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另一種呈現方式,和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文化淵源結合,凝練文化的優點和特長。對其進行挖掘,除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外,更多的是要喚起一種文化的共鳴,使游客在體驗的過程中能夠得到認同,感受到思維方式中的文化根基所在,滿足文化尋根的心理需求。深入到游客的思想意識當中,必然會獲得與眾不同的體驗,在旅游的過程中流連忘返。以中國傳統文化為理論背景進行分析,凝練出幾種不同的文化模式,進一步將這種文化模式反饋,用于指導各景區建設,從而為河北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一定的智力參考和實踐依據。其次,在政策和體制上進一步創新,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農村。景區的建設尤其是文化內涵的挖掘,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并且要保持穩定,在現有條件下,在人才政策上要形成長效機制,吸引更多的大學生把農村建設作為其發揮聰明才智的選擇之一,讓回到農村的大學生能夠扎根農村,服務農村。在工資待遇、津貼福利等方面都要有所體現。同時,在有條件的農村地區建立相應的配套設施,為大學生在農村的長期發展做好基礎性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留住人才,讓更多的有才之人投身到農村的建設中去。最后,加強文化景觀的保護,發揮當地農民的主體作用。旅游文化的保持也是一項較為重要且基礎性的工作,要有長遠的眼光,重視已經建成的文化景觀設施。重視對游客的引導,游覽的過程要注重保護。要加強村民的素質教育,激發當地居民對所在地方文化的自尊、自愛和自我保護。樹立起文化景觀保護意識,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受益,保障旅游發展的長期目標。發揮鄉村旅游地村民的主體作用。一方面他們本身的淳樸以及對當地風土人情的熟悉是開發旅游的基礎,另一方面提高他們的基本素質和文化水平,以使在接待游客時能夠順利“對話”,而在這個過程中,教育的作用必不可少,教育的發展提升了當地人的基本素質,改變了他們的精神面貌,間接促進了旅游文化的發展。(二)和地域特點結合,形成品牌效應。文化的發展要從本地實際出發,對本地特色進行深入挖掘。鄉村旅游景觀是鄉村文化的載體,可以認為鄉村旅游的本質屬性就是具有民族性、歷史性和地域性的鄉村文化[3]。河北省位于華北地區,從空間的角度看,加強對反映農耕文化特點的物品、民居、民俗、民間藝術等的保護,探究鄉村文化傳承的新方式,保持和營造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氛圍。從歷史延續來看,有封建時期的建筑、革命老區、新興景區,可以呈現出不同的文化形態。從時間的角度看,文化和節令、民俗相關聯,結合本地的文化傳統,利用特定的時間段展示文化內涵。從人物的角度看,文化內涵的挖掘和歷史名人、事件相聯系,要有特色和亮點,滿足游客的需求,吸引游客做深度游。傳承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思維特點、價值觀念等,從而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本地區原有的遺址遺跡、耕地、水源、建筑等,因地制宜體現出具有不同地域特點的農耕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等,打造出特色,形成品牌。將傳統文化優勢打造成鄉村旅游產業優勢,走文化品牌之路,以特色文化提升鄉村旅游含金量,走體驗經濟之路。(三)根據文化的不同屬性,探尋不同的方式傳承文化。文化具有不同的呈現方式,相對應的傳承方式也不同。對于一些靜態的文化,要用與之相適應的方式展現出來;對于一些動態的文化,可以讓游客親身體驗的方式來獲取。在傳承的同時還要做好文化的保護工作,申請一些國家級、省級的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一些瀕臨滅亡的文化,要做好傳承、保護工作。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做好文化的復制和保護工作,從而更好地為景區服務。對本土文化的研究和認知,找準定位,彰顯特色,深挖歷史文化內涵,使得蘊含在山水、村鎮、民居、民俗中的文化積淀、文化遺存、文化信息“活化”起來,成為吸引游客、感染游客的亮點。充分挖掘民間歷史文化,整體性開發民俗、飲食、建筑和村落等。在深挖歷史文化內涵的同時,還應緊跟時代的發展變化和旅游者新的追求,不斷注入現代文化元素,既為彰顯歷史文化特色服務,又使得鄉村旅游更加豐富多彩[4]。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概括出不同的文化類型,諸如田園景觀文化、農耕文化、民居建筑文化、節慶文化、飲食文化、民俗風情文化、家庭生活文化、鄉村藝術文化等旅游資源類型。文化建設和發展是把物質文化通過制度文化上升為精神文化,必須要依靠當地的物質基礎,建立在自身特色的基礎上,所以通過設計產品、規范管理、服務讓旅游者體驗和感受到知識文化。因此,挖掘景區的文化內涵也應該因地制宜,在現有條件下,在合理規劃的引領下,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突出儒釋道的精神內涵,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打造高品質的鄉村旅游文化。將鄉村文化的建設、保護和傳承與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有效地實現鄉村旅游發展的綜合效益,從而打造出河北省鄉村旅游的文化品牌,提升河北省在全國旅游業中的地位,重塑河北形象。
參考文獻:
[1]劉紅艷.關于鄉村旅游內涵之思考[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15-18.
[2]夏林根.小議“和諧旅游”[J].旅游學刊,2005(5):8-9.
[3]賽江濤,烏恩.鄉村旅游文化內涵的界定[J].河北林果研究,2006(9):11-17.
[4]汪結.婺源提升鄉村旅游文化品位的路徑探討[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1(1):20-22.
作者:李麗平 劉志霞 單位:河北工業大學
- 上一篇:高職院校實驗室文化建設論文
- 下一篇:物流領域無線通信技術論文
精品范文
5鄉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