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具體措施和建議范文
時間:2023-05-04 13:15: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振興具體措施和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幫扶村總體概況
(一)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接近完成。村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734人減少到2019年底14人,貧困發生率由25.7%降至0.5%。
(二)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村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收入近萬元。貧困群眾“兩不愁”質量水平明顯提升,“三保障”問題總體解決。
(三)貧困群眾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村新建硬化村組道路10余公里,實施危房改造近百戶,解決了貧困戶通電用網、安全用水、看病難和上學難等問題。
(四)幫扶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通過政策扶持,村產業得到了發展,就業渠道明顯拓寬,公共服務日益完善。
(五)幫扶村治理能力明顯提升。村通過黨建促扶貧,基層組織得到了加強,基層干部得到了鍛煉,進一步增強了群眾的凝聚力。
二、工作目標
村級基層組織得到加強,村支兩委戰斗力得到提升;鞏固脫貧成效,人均收入穩定增長;剩余6戶14人高質量脫貧;協助完善“雙基”建設,服務群眾生產生活;幫助開展村莊整治,推動鄉村振興。
三、具體措施
(一)政策幫扶。一是本機關幫扶人員自身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關于扶貧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及脫貧攻堅方針政策,二是幫扶人員為貧困村干部群眾宣傳政策、理解政策、用好政策,增強其脫貧信心。
(二)項目幫扶。一是利用供銷社合作經濟組織的性質和優勢,幫助大戶、能人建立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二是利用供銷社農村電商平臺,培訓電商實用技術人員和銷售農副產品;三是幫助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項目的申報和實施;四是協助到村項目的實施。
(三)就業幫扶。根據縣供銷社下屬企業的需求,優先招聘貧困戶子女在近就業。
四、組織領導
為使幫扶工作責任明確、任務落實、成效顯著,成立縣供銷社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并完善相關工作機制。
(一)領導小組
(二)工作機制
1.定期會議??h供銷社每季度召開一次領導小組會議,研究部署推進幫扶工作。
篇2
一、我縣“以煤補農”的形式和做法
“以煤補農”是*特色的“以工補農”,因為我縣基本上沒有什么地面企業或非煤企業,反哺農業唯有依靠煤炭企業?!耙悦貉a農”總體說是一個農業投入問題,其內容就是將我縣部分煤炭收入專項用于新農村建設,逐步解決比較突出的“城鄉二元結構”和“煤農二元結構”問題。
1、產業帶動。就是依托煤炭企業去帶動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調整產業結構。倡導鼓勵煤礦企業“地下轉地上,黑色轉綠色”、“一礦辦一企,一礦帶一業”,逐步形成多元化產業發展的經濟格局。鄭村鎮湘峪村辦煤礦,連續幾年,幾乎把煤礦的所有收入都拿出來,共投資3000余萬元用于發展旅游產業,搬遷民居、整修城堡、修建廣場牌樓、停車場等,使明代建筑“三都古城”旅游景點初具規模。加豐鎮僅87平方、公里面積,境內有年產幾十萬噸到l000萬噸大小煤礦十座,是礦井最密集的地區,他們把“以煤補農"資金捆綁使用,扶持非產煤村,積極發展畜牧產業,扶持建立了養豬、養雞、養羊等四個養殖園區。臥虎莊村20*年投資350萬元,成立惠豐科技養殖公司,生豬飼養量4000頭,年出欄一萬頭。上坪村雞場養雞1.5萬只,年銷售土雞蛋18萬斤,年收入l*萬元。全國十佳小康村之一的長畛村,依托村辦煤礦,興辦第三產業,投資1500萬元,建起了龍城大酒店,集餐飲、住宿、娛樂為一體,搞得十分紅火。端氏、加豐、侯村等l3座煤礦建立坑口瓦斯發電站,在給煤礦增加收益的同時,也給附近村民送上了潔凈的生活用氣,全縣目前約有8900戶居民使用了煤層氣。其中加豐、鄭村等3個鄉鎮18個村3600戶農民免費用氣。
2、興辦公益。就是鼓勵煤礦企業出資捐款參與農村交通、供水、通電等基礎設施和農村教育、文體、衛生、養老等公益事業發展,全縣煤礦用于促進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的資金累計約1億元左右。鄭村鎮20*年利用“以煤補農”資金,投資6000余萬元,修建了貫通全鎮的一級出境公路,平坦寬廣,標準高,水泥鋪面,質量好。今年,又投資400萬元,動工建設覆蓋十幾個村,涉及數千人口的集中供水工程,解決農民飲水困難問題。侯村、夏荷、永安、長畛、五里廟等產煤村,從煤炭收入中拿出不等資金,采用不同形式,補貼移民新村建設和農民住房建設,這些地方統一規劃,統一修建,統一標準,統一格調的農民新居氣派大方,成為新農村建設的樣板。中村鎮的所屬煤礦,近年來投資300余萬元,完成了各村的綠化、美化、整修等工作,這些舉措,改善了生態環境,盡到了資源型企業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義務,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3、結對幫扶。就是引導煤炭企業跨區域與無煤鄉村結對子,開展“一礦幫一村,共建新農村”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縣共有246個行政村,其中有煤礦的村僅35個,就有200余個村既無煤礦,也無企業,這些純農業鄉村,基礎條件較差,集體經濟薄弱,經濟發展緩慢,為了實現共同發展,我們以“窮富結對,企村聯姻”的辦法,采取“協商自愿,循序漸進,結對幫扶,互利雙贏”的形式,鼓勵引導煤炭企業自選區域,自擇項目幫助純農業鄉村發展經濟。鄭村鎮半峪煤礦近幾年累計投資1500多萬元,在固縣鄉云首村和當地聯合辦起了“萬頭”種豬繁育場和“萬頭育肥場”兩個大型養豬廠,無論規模技術和效益在全縣都是一流的,年出欄生豬2萬頭,帶動了柿莊、十里等五個鄉鎮農村養殖業的發展。
4、基金助弱。就是憑借煤礦企業的資金優勢,建立“扶困濟弱”的幫扶基金。主要用于貧困學生就學、特困人群救助、殘疾人員幫扶、農民大病醫治、農村老黨員和卸任村干部補貼等方面。據縣煤炭局不完全統計,2003年至20*年,全縣煤礦用于助學方面基金約260萬元,用于特困、殘疾人群救助資金約380萬元,用于社會賑災資金約2000余萬元,對工齡達一定年限的農村干部和建國前入黨的老黨員都有一定數額的補貼。凡有煤礦的村,對本村考上大、中專學校的學生給予1000—2000元獎勵,對年滿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發放500—600元補貼。
二、在煤礦整合過程中“以煤補農”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
煤炭經濟是典型的資源型經濟。煤炭屬一次性能源,總有挖完的時候,所以煤炭企業一般都會經歷起步一興盛一繁榮一衰落的過程。我縣煤炭產業,真正起步還沒幾年,可以說還沒有真正發展到興盛階段。正處于上升時期,今年以來,根據《山西煤炭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政策走勢及我縣煤炭企業的目前情況,不僅以“以煤補農”受到沖擊,煤炭產業自身都受到嚴重影響。具體是:
1、煤炭企業面臨產業整合的考驗,開工不足。我縣44座煤礦中,除5座縣營煤礦20*年改制外,其余39座,鄉村煤礦(占85%),普遍存在起步遲(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開辦),規模小、產能低、設備差“先天不足”的缺陷,絕大多數因整合而關閉,煤礦數量銳減,開工嚴重不足,春節后幾乎沒有生產。從09年省政府制定的煤礦復產條件看,安全門檻空前提高,一些持有“六證”的煤礦也因短期內整改無法達到復產標準而放棄復產念頭,即便有條件有信心整改也因無法預測未來整合的政策變數思想動搖。目前全縣44座煤礦僅復產7座,占生產礦井27%,還是最近才批準生產。煤炭企業有波動、有擔心、有牢騷、有怨言,似乎前途未卜,既影響了有煤礦的的鄉村“以煤補農”工作,又暫時影響了全縣的財政收入
。
2、煤炭經濟呈現減收下行壓力,出現虧損。煤炭產業作為全縣的支柱產業可謂“一樁擎天”,煤礦數量減少,煤炭產量下降,勢必出現行業虧損,最終會影響全縣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據業內人士稱,去年全縣年產煤500多萬噸,今年半年時間即將過去,估計全縣煤炭產量很難達到400萬噸,減收三成已是定局。原來依靠煤礦支撐和發展并且相當富裕的尉遲、加豐、五里廟等產煤村,已經出現經濟危機,車輛封存停駛、欠費造成停電,群眾生產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完全依靠煤炭經濟維系的縣級財政到底會受多大程度的波擊,恐怕在后半年至年底就會顯現出來。
3、“以煤補農”政策受到嚴重沖擊。
“以煤補農”政策實施以來,盡管有范圍、區域限制,時間不長,受眾不廣,分布不均,但畢竟還是惠及了一些地區農村和一方百姓,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實踐證明,鄉村煤礦在“以煤補農”方面是最有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它除了按政策規定上交一定比例的利稅后,所有收入基本上都用于了“補農”,沒有過多的消耗和“跑冒滴漏”,較之其它形式的“補農”效果更明顯。但在整合過程中,恰恰是鄉村煤礦這一塊受影響最大,煤礦企業自身難保,“以煤補農”不會不受沖擊。產煤鄉村一下子可能“由富返貧”,新農村建設缺乏動力支撐,可能中途停滯;農村富裕勞力失去就業崗位,農民增收困難;靠煤
炭帶動的其它產業如運輸等也會受到影響;“以煤補農”工作失去財力源泉,會舉步維艱;財政收入成在煤,敗也在煤,會出現大起大落。我縣“三農"發展面臨潛在危機,甚至誘發不穩定因素。
4、產業結構必須面對調整的痛苦挾擇,應盡早謀劃科學發展。一個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是需要多元化的,如果只靠一種資源一個產業去支撐,不僅是危險的,而且生命周期是很短的。我縣產業結構中“一業獨大”、“一柱擎天”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全球經濟危機的沖擊下,面對全省產業整合的大趨勢,不能在“?!敝袑ぁ皺C”,果斷轉身,發展煤炭的接替產業,很容易使經濟發展由大起走向大落,出現“經濟衰敗,財政崩盤”。當然,一個產業在最賺錢的時候要放棄,去尋找另一產業去創業發展,是會很艱難痛苦的。但煤炭產業調整的大政策,大走向,整合重組的大趨勢、大格局迫使你不得不去轉型,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是早調整還是晚調整,是主動調整還是被動調整,是提前調整還是滯后調整,是局部調整還是全方位調整,結果都是不一樣的,我縣產業結構調整必須面對“浴火重生”的痛苦抉擇。
三、推進“以煤補農”工作的思路和建議
近年來,縣鄉村都出臺了“以煤補農”的相關政策,進行了大膽有益的探索和嘗試,為煤礦企業服務“三農”搭建了一個平臺;為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創造了一個載體;為企村共建新農村提供了一個機遇。如果說煤炭資源的有償使用是政府對企業的硬約束,那么“以煤補農”政策機制則頗具可持續發展的軟效應。為了使煤炭產業在整合中健康發展,引導煤炭企業積聚更多的資金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造福人民,積極推進“以煤補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出如下思路和建議:
1、要加強政府引導?!耙悦貉a農”的前提和基礎是興煤穩企,沒有煤炭企業的興旺發達,就沒有“以煤補農”的財源動力。在產業整合過程中,政府雖不是主體,但不能放棄引導的責任,在當前煤炭企業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政府有責任引導幫助煤炭企業尋找接替產業,支持它們投資發展非煤產業項目,實現由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轉變,逐步走向經濟多元化。我縣煤炭及其延伸產業是在全縣人民及廣大農民群眾經過多年努力做出重大奉獻和犧牲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建議省政府對*這樣的重點產煤縣當前煤炭生產受到重大影響和波擊的情況,予以關注,可否從非煤產業發展基金中切出一塊,支持和引導*縣逐步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由煤向非煤產業的平穩過渡,避免縣域經濟出現大起大落。
篇3
西方對文化遺產的價值認識有相當的研究和積累。19世紀6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的老建筑被認為是值得保護的建筑遺產,“風貌建筑”的內涵和外延得以迅速擴展,被廣泛用來指應受保護的建筑遺產。1964年的《威尼斯》指出:“歷史文物建筑的概念,不僅包含個別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夠見證某種文明、某種有意義的發展或某種歷史事件的城市或鄉村環境,這不僅適用于偉大的藝術品,也適用于由于時光流逝而獲得文化意義的在過去比較不重要的作品?!?/p>
隨著認識的深入,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世界遺產公約》中對建筑遺產的定義是:“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建筑物、碑刻和碑畫,具有考古意義的素材或遺構、銘文、洞窟及其他有特征的組合體”。在1977年的《世界文化遺產公約實施指南》中,對風貌建筑的價值分類描述為情感價值、文化價值和使用價值。
在上世紀下半葉的遺產保護實踐中,對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方式的深入探討,促成了對遺產價值的更深層認識。1982年英國國際古跡及遺址理事會主席伯納德?費爾頓指出:“它具有建筑、美學、歷史、記錄、考古學、經濟、社會,甚至是政治和精神或象征性的價值?!边@是比以往更為寬廣的價值構成認識,并提到了經濟價值的因素。近年以David Throsby為代表,提出了遺產價值的以下分類,并統稱之為內在價值。
美學價值。指遺產本身及其周圍環境所擁有和展示的某種重要的美學質量,它是一種客觀存在。
精神價值。指遺產提供給一個特定的地區和使用者以一種文化方面的自豪感,并能以此加強與外部世界的聯系。
社會價值。指遺產能夠幫助強化社區的群體價值,使得社區能成為一個適宜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歷史價值。指能幫助證實遺產獨特性,并能提供與過去的聯系,提示其源流的信息等。
象征價值。指遺產傳達的內在意義和信息,幫助理解其獨特性,維護其特色等同時遺產具有教育功能,藉此加強認識的基礎,加深人們對整個社會的了解程度。
二、國外歷史風貌建筑的保護
國際上,在對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中,有風貌特色的歷史地段占有很大的比例和重要的地位。將文物建筑保護以法令條文方式確定下來的做法最早起源于英國。1883年由下院通過了英國第一個“古跡保護議案”。隨后,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美國、日本等國家也相繼提出對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予以保護。保護歷史地段的做法始于20世紀60年代,經過二戰后的經濟恢復到了重新振興階段,人們開始再次審視歷史遺產保護方法、策略,保護的概念逐漸深化,從單體建筑擴大到周圍環境以及歷史地段甚至整個城市或村落。法國在1962年頒布了《馬爾羅法令》,確立了保護歷史地段的概念,1975年的《城市保護法案》確定了要保護一些城市的中心區,至今已有國家級的保護區85處,約5000公頃。逐漸地,英、美、日等國家也相繼制定法規對歷史地段予以保護。
對歷史地段保護形成比較統一的條文是從《威尼斯》開始的,其指出“保護一座文物建筑,意味著要適當地保護一個環境”。文件中“歷史文物建筑”的概念不僅包括建筑本身,“還包括能夠見證某種文明、某種意義的發展或某種歷史事件的城鄉環境”。保護修復的要求很嚴格,“既要當作歷史見證物,也要當作藝術品來保護”。文件還規定要保護文物建筑的全部,從平面、立面到室內裝飾、雕刻等,強調保護全部歷史信息?!锻崴埂分幸蔡岬搅艘Wo“歷史地段”,它指的是“文物建筑周圍的地區”,保護修復的原則與文物建筑相同。1976年11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大會通過了《關于歷史地段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簡稱《內羅畢建議》。文件指出歷史地段的保護包括“史前遺址、歷史城鎮、老城區、老村莊、老村落以及相似的古跡群”的廣泛內容,并拓展了“保護”的內涵,即鑒定、防護、保存、修繕、再生,維持歷史或傳統地區及環境,并使他們重新獲得活力。而且,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內容由文物建筑向歷史地段、街區甚至整個城鎮不斷拓展,保護與城市規劃開始走向結合。1977年12月,建筑師及城市規劃師國際會議在秘魯通過的《馬丘比丘》提出“考慮再生和更新歷史地區的過程中,應把優秀設計質量的當代建筑物包括在內”,同時指出“不僅要保護和維護好城市的歷史遺址和古跡,而且還要繼承一般的文化傳統”,保護的范圍進一步擴大。1987年10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又通過了《華盛頓》,對《城尼斯》中保護“歷史地段”的概念作了重要的修正,即“城鎮中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小地區,包括城鎮的古老中心區或其他保存著歷史風貌的地區”,“他們不僅可以作為歷史的見證,而且體現了城鎮傳統文化的價值”。
文件列舉了“歷史地段”中應該保護的五項內容:1 地段與街道的格局和空間形式;2 建筑物和綠化、空地的空間關系;3 歷史性建筑的內外面貌,包括體量、形式、建筑風格、材料、色彩、建筑裝飾等;4 地段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包括與自然和人工環境的關系;5 地段的歷史功能和作用。
關于保護歷史地段的原則和方法,文件強調了以下幾個方面:1 保護工作必須是城鎮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和各層次計劃的組成部分。2 鼓勵居民積極參與。3 要制訂專門的保護規劃,確定保護對象,并要用法律、行政、經濟等多種手段保證規劃的實施。4 要精心建設和改善地段內的基礎設施,改善居民住房條件,適應現代化生活的需要。5 要控制汽車交通,在城市規劃中拓寬汽車干道時,不得穿越歷史地段;要有計劃的建設停車場,并注意不得破壞風貌建筑和它的環境。6 在歷史地段安排新的功能要符合傳統的特色,不否定建造現代建筑,但新的建筑要考慮其在地段中的空間布局、體量、尺度等與傳統特色的協調。
至此,國際上對歷史地段概念的認識基本確定,其至今仍為各國所基本認可。
三、發達國家風貌建筑保護的經驗及啟示
發達國家保護風貌建筑的措施有保存、維護、修復、重建和改造使用五種。
1 保存。指在風貌建筑的現狀沒有什么問題時,保護工作僅限于使之不改變,可以理解為維持現狀,只有為了防止建筑受到進一步破壞,才允許修繕。
2 維護。指當確定被保護建筑的結構和材料強度已無法再支持下去時,為保證結構穩定和完整,對其局部加固的方法。采取這種措施,首先要保證原結構體系的完整和外形不受改動,任何歷史見證都不得破壞,并且盡量利用傳統的工藝和材料。
3 修復。當被保護建筑的初始形式有特殊的歷史意義,而且缺損部分在總體中只占很少比例時,允許修復其缺損部分。修復部分除了要求有歷史的精確性、與原有部分形成一個整體外,還應具備可識別性,要與原有部分明顯地區分開來、以確保歷史的真實性。
4 重建。是指在嚴重破壞的廢墟上重新按照原樣建造歷史上的建筑。但這種方法只有在極特殊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允許,因為它容易造成文化史上的錯誤認識,真假不分,甚至虛偽和欺騙。
5 改造使用。維護風貌建筑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適當使用它們,既可以按照建筑原有用途,也可以在保持建筑外形和不改變歷史面貌的前提下,對它們進行一定的改造,使其更加適應新的使用要求,這樣還可以使風貌建筑獲得新的價值。在歷史街區保護方面,歐洲國家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比如,原西德政府所采用的具體措施就是:風貌建筑的保護與維護以“整舊如舊”為原則;保護和更新大量的民居:調整舊城功能結構,降低建筑密度、保持和改善古城傳統的性質,使古城充滿活力:重視綠化,改善生態環境;整頓交通,控制車輛進入舊城,限制車速,有利于舊城保護;發展新區,疏散舊區;注意新舊建筑的協調。
總的說來,各國的保護可以歸納為:
1 調整規劃結構,避開舊城開發新區,以疏散舊城中不合理的過度負擔,使控制舊區更為有效。這樣做,既便于歷史特色的保護,又可以使新城完全不受舊城區的限制而快速發展。如巴黎德方斯新區的建設就屬于此例。
篇4
〔關鍵詞〕社區街道;社會讀者;閱讀傾向;大學城;實證研究;學習型社區;書香社區;社區文化服務;信息資源服務;調查研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8.017
〔中圖分類號〕G258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0821(2016)08-0093-04
〔Abstract〕The paper conducted a survey on readers in Chunhua street near Campus city,got data about community readers reading tendencies and reading demand,analyzed some effect factors about community street readers of reading tendencies and reading demand,community library faced of problems and difficulty for readers providing information service,proposed community street culture service institutions in for community readers provides of resources should be taken specific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community street;social readers;reading tendency;campus city;empirical study;learning community;literary community;community culture service;information resources service;survey research
目前,國內對讀者閱讀傾向的研究主要是對不同群體進行閱讀調查,通過實證研究的方法得到分析報告。如:武彬對大學生閱讀傾向進行調查分析;李冬梅等開展了女性閱讀情況的調查分析;張洪忠對讀者的報紙閱讀行為進行了調查[1]。2000-2015年我國進行了12次“全國國民閱讀傾向抽樣調查”活動,從宏觀上探索和揭示了我國全民閱讀傾向,為我國圖書、出版及網絡多個行業進行有效決策和制定國家全民閱讀戰略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2]。
大學城附近的社區街道,大多位于城市與郊區的過渡區域,轄區內用戶結構復雜,信息需求多樣,而文化服務機構多以“街道文化站”、“社區圖書室”、“農家書屋”的形式服務轄區內的讀者。大學城駐地社區作為國內一種比較特殊的社區群體,鄰近大學城這個文獻信息資源比較集中輻射傳播的文化基地,有先進的文化信息資源的全覆蓋的地利優勢,但目前對這一群體的社會讀者閱讀傾向與閱讀需求的調查分析還比較欠缺。本文從大學城駐地社會用戶的微觀層面,調查、探討社區讀者的閱讀傾向,將有利于大學城區域內各個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社區圖書室等機構共建共享,資源合理配置,統籌資源服務,有利于大學城社區街道制定長遠的閱讀規劃和建立“學習型社區”和“書香社區”[3]。
1數據調查和處理
為了徹底調查清楚社區讀者的閱讀狀況,對大學城駐地社區讀者采用問卷調查和實地走訪兩種調查方法,選取與我校圖書館結對共享信息資源的淳化社區的讀者進行調查研究。設計的調查問卷主要包括:讀者的構成結構、社區資源服務狀況、社會讀者的閱讀方式、閱讀層次和閱讀目的等內容,一共有60道題。補充資料和情況調查采用實地走訪的形式,調查對象主要是社區圖書室的管理人員,了解不同的圖書室有代表性的問題、情況和需求等內容。問卷一共發放了300份,回收了164份,回收率為55%。問卷調查內容用Excel處理、匯總如圖1、圖2所示。圖1為讀者結構,圖2為閱讀偏好等。
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讀者構成以中青年技術型讀者為主,有較集中明顯的區塊分布格局掌握社區讀者情況構成和分布是有效開展社區街道讀者閱讀傾向調查和精準服務讀者信息需求的先決條件。經調查、統計:社區的湯銅路以東讀者占總數的034%,以學生、農民為主,是純農業型板塊,設置了10個社區圖書室;湯銅路至梅龍湖讀者占總數的024%,屬于農業向工業過渡區域,農民和工商業者混居,基本上各占一半,設置了7個社區圖書室;梅龍湖以西讀者占總數的042%,屬于城市板塊,以工商業者、學生、退休人員、管理人員為主,設置了12個社區圖書室。該社區女性讀者約039%,男性讀者約061%,男女讀者的比例為2∶13。讀者學歷以高中、大中專、初中和本科為多數,淳化社區的讀者組成有學生、農民、工商業者、管理人員、退休人員等,以中青年技術型讀者為讀者的大多數。
22閱讀習慣以居家閱讀為主,數字閱讀量有逐步增大的趨勢網絡時代,各種閱讀設備獲得容易、攜帶方便,數字閱讀受到許多人的追捧。從圖2的調查數據我們發現,淳化社區讀者更喜歡居家閱讀,其次才是到社區圖書室、公共圖書館、社區活動中心、附近的高校圖書館等機構閱讀。社區讀者選擇的閱讀時間是晚上和上午,每天都讀的和2、3天讀1次的與偶爾讀的,占的比例基本差不多。由此可以看出,淳化社區讀者在閱讀時間選擇和閱讀頻次的選擇更加隨性、靈活和便利,在家里閱讀對他們來說舒適和方便,不受機構各項規章制度的約束。到機構閱讀顯然要受時間、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影響和制約,到機構去主要是解決借閱、咨詢以及在家里無法完成的信息需求等問題。
淳化街道社區讀者日常閱讀的資源主要集中在計算機、專業技術、文學、藝術、科普、期刊雜志、體育和健康養生等資源類型。還是閱讀傳統的紙質資源較多,如:圖書、報紙、雜志,而網絡信息、手機信息等新媒體資源信息居于次之。圖2顯示:社區讀者從傳統媒介的信息獲取量為51%,新媒體獲取量為38%,政府公告為5%,其它渠道為8%。紙質的閱讀資源來源是自己購買占到了38%居于首位,圖書館借閱29%次之,子女/他人贈送14%,朋友借閱16%,其它來源為3%。這些信息可以看出,該社區讀者傳統閱讀仍然占該社區讀者的閱讀首位,傳統閱讀方式高于網絡閱讀和手機閱讀方式等新媒體方式,閱讀資源以自購和親友間借閱為主,數字信息在該社區讀者閱讀量中占次要地位,有逐步增大的趨勢。
23閱讀目的以增長知識、提高技能和休閑娛樂為主任何一種社會行為,有動機和目的,閱讀也不例外。從表3的數據分析,社區讀者對時勢資訊和財經資訊有普遍了解的需求,對其他的知識則出現以年齡段分化的現實需求。結合對各個社區圖書室管理人員的走訪,我們發現中青年讀者群體為了工作和學習的實際需要,非常渴望閱讀能增長知識和提高職業技能;老年群體,則為了身體健康和追求高品質的生活,閱讀則是為了保健養生,也為了消磨時間和休閑娛樂。淳化街道社區讀者的閱讀目的,總體上對時勢資訊信息有普遍的需求,從傳統閱讀紙質資源希望能提高技能、增長知識和文化修養,從網絡閱讀則更傾向于了解資訊信息、財經資訊和體育新聞,主要是休閑娛樂和消磨時間,從網絡知識庫中搜索、解決實際問題,獲取實用性的知識和技能。
24閱讀層次呈現淺閱讀現象,有強烈的深閱讀愿望和需求閱讀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是了解、思考和接受信息的一種過程。對于非專業性、資訊、娛樂等信息,讀者出于掃描和了解信息的目的,網絡閱讀和手機閱讀在業界一般被認為是淺閱讀。從社區讀者的閱讀層次我們可以看到,讀者先看標題有興趣再往下看的占23%,有固定的知識類型或欄目的占25%,無固定的知識類型或欄目4%,隨性閱讀的成分占48%。在閱讀成分比較中,網絡閱讀比重為40%,手機閱讀占24%,傳統閱讀占的36%,因此,淳化社區的讀者的閱讀層次依然呈現淺閱讀現象。而淳化社區讀者認為自己的閱讀層次是深閱讀的占56%,淺閱讀的占44%。而傳統紙質閱讀占36%的比重,說明讀者對于增長知識、提供技能有強烈的需求和愿望,通過不斷購買圖書資料,來進行深度閱讀中體現。
3駐地社區讀者閱讀傾向的主要影響因素
31社區街道的讀者結構復雜,在地理位置上遠離市文化中心圈淳化社區是典型的城鄉接合部,遠離市中心文化圈。社區的土橋片區是純農業型板塊,淳化板塊是過渡型,方山是城市板塊,社區不僅有企業、政府機關,也有鄉村。該社區是城市與鄉村相互交叉、混合和交融地段,距離市中心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比較遠,最近的進市區也要30多公里,離最近的江寧區公共圖書館也有十幾公里,到機構借閱、閱讀都不太方便,在地理位置上也客觀限制了讀者到機構利用信息資源。
社區有18%的農民、28%的工商業者、15%的一般職員、8%的學生、10%的機關事業干部,還有其它職業人員;讀者的學歷以高中、大中專、初中和本科為多數;讀者的年齡從60歲以上,到30歲以下,各種年齡段的都有,以中青年和學生讀者為大多數群體;社區有本地常住人口,還有大量的外來流動人口。社區讀者年齡跨度大,而學歷層次普遍較低,由學生、農民、工人、干部、職員、自由職業者、無業人員、退休人員和外來人口等各種人員共同組成了社區復雜的讀者結構。
32社區圖書室的文獻資源較少,信息服務層次較低轄區內的圖書資料服務機構由29個分散在各個村鎮的分圖書室和1個鎮圖書室構成,從行政管理上隸屬于江寧區公共圖書館,以公共圖書館傳統管理+共建共享的模式服務社區讀者。每個圖書室從200平米到600平米不等,紙質資源最少1 000冊,最多3 000冊,向社區讀者開放的信息資源以紙質、聲像、電子和網絡的一次資源為主,數字資源以互聯網開放資源為主,沒有數據庫等其他二次資源信息。政府每年為各個圖書室投入的經費根據社區讀者的需求從15 000~80 000元分配不等,以現有的經費主要配置傳統的紙質圖書、期刊,還有一些器材和設施。淳化每一個社區圖書室僅配備1個工作人員,但要服務大約4 000多用戶,所以限制每個借書證1次只能借1本書??梢韵胍?,社區圖書室在資源、人員、經費投入等許多方面都是欠缺的,都需要提高。
33社區讀者信息素養欠缺,亟待提高
調查發現,淳化社區讀者閱讀時感到非常困惑,41%的讀者不知道讀什么書,16%的讀者不知道為什么讀,閱讀目的不清楚,26%的讀者不知道怎么讀,17%的讀者讀完后沒什么收獲。讀者認為閱讀需要有閱讀指導,而自己能有效確定閱讀內容僅占24%,受網絡輿論和社會輿論引導閱讀的占29%,朋友推薦和專家推薦的閱讀占到48%。社區讀者不知道“為什么讀”,也不知道“讀什么”,“讀了沒效果”等成為社區讀者閱讀過程中比較普遍的困惑和問題,可見,該社區讀者文化基礎薄弱,有效獲取信息、評判、精確使用信息、探求與個人興趣相關信息和獨立思考信息的能力較弱,受外界輿論干擾和影響比較嚴重,也就是說該社區讀者的信息素養亟待培養和提高。
4大學城駐地社區應對社會讀者的閱讀需求的思考
41開展社區用戶教育工作,提高讀者的信息素養
中外高校圖書館非常重視用戶教育工作,每年都會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教育培訓,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查找、利用信息的能力,獲取信息的技巧[4]。通過調查,發現社區街道的用戶教育工作十分薄弱的,甚至嚴重缺失。大學生由于要完成學業畢業或繼續深造,對信息能力有切實的需求,高校圖書館學專業人才儲備豐富,所以用戶教育工作容易開展。而在社區街道,信息教育專業的人才匱乏,社區用戶也沒有一定要提升自己的信息能力的緊迫性,開展用戶教育面臨非常多的困難。招募閱讀經驗豐富、閱讀能力強的社區志愿者,與社區圖書室工作人員成立一個穩定的團隊,對社區讀者開展一系列的用戶教育工作。除了推介社區范圍內讀者可利用的信息資源,還要引導社區讀者選擇健康向上的閱讀內容,教會讀者恰當的閱讀途徑,熟練使用閱讀工具,檢索技巧等信息素養方面的具體內容,培養社區用戶的信息意識和信息倫理道德法律意識等必備知識。
42與駐區高校圖書館結盟,豐富社區圖書室的資源提供社區圖書室在資金、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利用區域地理條件,“開源擴流”來豐富社區讀者的資源來源途徑?!伴_源擴流”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是要因地制宜,比如:與駐區高校結盟,實行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第21條規定:“有條件的高等學校圖書館應盡可能向社會讀者和社區讀者開放”[5]。我國高校雖然向社會開放的步伐有些慢,但也是大勢所趨,如深圳大學圖書館、廣州大學圖書館及廈門大學圖書館等,都已經部分向社會讀者開放。淳化社區轄區內正好有個大學城,大學城有十幾個各種類型的高校,高校圖書館有豐富的圖書文獻資料,能滿足社區讀者的閱讀需求。社區圖書室在自己資源有限、服務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必須考慮與駐區高校圖書館結盟,擴大信息的來源,來豐富社區讀者的信息需求。駐區的高校對社區圖書室也有幫扶和開放的義務,只是缺少溝通、合作、協議和推廣等措施。有高校信息資源對社區圖書室的注入和開放,使“學社融合”資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能滿足社區讀者的閱讀需求。
43采用多種激勵措施,提升和激發社區各類讀者的閱讀水平和熱情激發社區各類讀者的閱讀熱情的目的是激發社區讀者的閱讀主動性和自發性,提高閱讀效率,提升讀者文化修養,營造和諧社區和文化社區。世界許多國家把全民閱讀作為重要的發展戰略,并采取了許多激勵措施,如:美國的“閱讀挑戰”、英國的“閱讀年”、德國的“閱讀從娃娃抓起”、韓國的“讀書文化振興計劃”等。淳化社區每年規劃本社區的文化工作目標責任,落實各項文化經濟政策,投入穩定的財政支持,積極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并成立了穩定的全民閱讀組織機構[6]。
采用政策激勵和閱讀活動激勵相結合的具體措施,將能提升和激發社區讀者的閱讀水平和閱讀熱情。政策激勵包括:評選、獎勵社區街道轄區內閱讀量最多的讀者、最會讀書的讀者,評選、獎勵閱讀家庭,獎勵藏書最多的家庭和個人等措施。開展“閱讀活動”,如:在轄區內定期開展有針對性的閱讀活動,激發社區各類讀者的閱讀熱情。社區街道讀者情況復雜,有不同的信息能力和閱讀需求,應該按照年齡、職業等細分閱讀群體,組織不同類型的閱讀活動,來激發不同類型的讀者的閱讀熱情。對于學歷層次不太高的讀者,開展一些“基礎閱讀”性的閱讀活動,介紹一些名家、大家的閱讀方法,比如:怎么讀書、五步讀書法、蘇軾三抄《漢書》等等;對于有閱讀基礎的讀者,舉辦一些“閱讀經典”的活動,為讀者開出系列經典書單,讓社區讀者介紹自己的閱讀心得,激發社區讀者的閱讀熱情。青少年以下群體重點培養讀者甄別閱讀內容,具備辨別是非和選擇的能力。中老年群體重點培養讀者有效地使用閱讀工具和計算機技術,合理選擇閱讀途徑。從閱讀方法和閱讀途徑等多個側面,有效組織和開展針對不同的目標人群的閱讀活動,激發讀者的閱讀熱情。
44開展移動手機圖書館服務
社區街道圖書室服務方式比較單一,要開展資源服務新模式,擴展服務新手段。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終端、智能手機成為城鄉居民生活的主要組成部分,移動手機閱讀必將成為閱讀的主流方式之一[7]。移動手機圖書館服務平臺在高校已經成為圖書館服務用戶的一種重要補充形式,并迅速發展壯大,但在公共圖書館或社區還沒有有效運用。移動手機圖書館能提供在線書目查詢、預約、續借、催還,還能提供咨詢、新書公告、公共信息、投訴建議等互動交流服務。社區讀者遠離市中心文化圈,到機構借閱、閱讀不太方便,利用移動手機圖書館,開展遠程閱讀、下載和利用在線資源,將極大地方便和滿足市郊遠程社區讀者的閱讀需求。
參考文獻
[1]蔡麗萍.近十年來國內閱讀研究綜述[J].圖書館,2010,(4):74-76.
[2]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專題[EB/OL].http:∥chuban.cc/ztjj/yddc/,2015-01-05.
[3]李衛中,袁貴禮,田毅.社區與駐區高校精神文明共建的意義[J].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2):1-4.
[4]易斌.美國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的成功經驗及其啟示[J].圖書館,2006,(6):64-66.
[5]楊雪琴.資源共享服務社會――高校圖書館面向社區開放的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9,(8):57-59.
- 上一篇:交通運輸行業市場調研
- 下一篇:文明創建情況匯報